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莆田風俗習慣作文小學生作文

莆田風俗習慣作文小學生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6 17:46:52

Ⅰ 莆田過年習俗作文

莆田過年,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乾乾凈凈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歷十二月開始准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闆結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干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捨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干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煙裊裊,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緻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咸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漢人怕孩子在節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後,長輩給下輩「壓歲錢」。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談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一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於「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新中國成立後,大掃除、貼春聯、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

Ⅱ 莆田過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不知不覺,十一個月過去了,臘月又在無數孩子的熱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掃除,我專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氣。屬盡管奶奶端來了紅團慰勞我的胃,我還是直埋怨。可是廚房傳來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了我的嘴。臘月十六,豐盛的尾牙宴,到處是喜慶。而為過年准備的年貨,更是讓我的心迫不及待飛向春節。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滿是菜餚,狼吞虎咽一番,鞭炮聲也就響了。接下來就是漫漫長夜,但是,長輩們擺上一桌辭年宴後,便每個人給我一個紅包,讓我精神大振,到十二點還充滿活力

春節終於到了。早晨起來,一碗擱滿香菇、肉和青菜的長壽面擺在前面,還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著大人們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滿兜的糖果,往後吃了一整個月。

初二,不能串門,大街上一片死寂。

初三,又屁顛顛地跟在大人後面,去給各家討糖果。

初四初五重新過年,這是莆田特有的風俗。據說,是因為倭寇在除夕進攻莆田,人們血戰兩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靈。但是,因為打戰,所以沒有過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過年,從此,這種習慣就延續下來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聲停了。小孩們背起書包,大人們拿起公文包,一切恢復正常。唯一不能忘懷的是逝去的快樂。

Ⅲ 莆田市內的風俗習慣的作文3篇

莆田是聞名海內外的戲曲之鄉,當地人民群眾對古老的劇種莆仙戲情有獨鍾,數百年來形成了莆仙民間許多獨特的戲俗。所謂戲俗,就是民間演戲規俗和觀戲風俗。其俗繁文縟節,非常復雜,但其內容極其豐富,且極具莆仙地方特色。如演出規俗有落棚禮、彩棚、凈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財進寶與寒山拾得、狀元遊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種;而觀戲風俗也有大年三十看《 戲》、請戲 、文武棚、棚前約會、戲前雜食等多種。其中較為獨特的有以下幾種戲俗。 演出習俗有落棚禮、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狀元遊街等習俗。 落棚禮。舊時在莆仙,凡新組織的戲班,在雇買童伶、招聘後台吹鼓手後,就擇個吉日,舉行落棚禮。這一天的深更半夜,全體童伶一律穿上洋布或廣東玉長衫,由扮丑、末的提燈前導,扮生、旦的敲著大鑼,扮凈腳的捧著田公元帥的神龕,到達指定地點請香火。香火請回後,凈腳馬上扮作開路將軍形象,大放煙霧,散發紙錢,在台上彩棚。彩棚後由扮生、旦的上台,一進一出,各唱一段莆仙戲曲牌《錦庭芳》,然後對坐談心,親切會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進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舊時,莆仙戲演出無論日場夜場,都是四齣戲,即三個摺子戲,一個戲本,俗稱一場三折。戲開始時,必先演彩棚,由鼓手擊鼓三通,吹嗩吶「知達」二下,司砂鑼的「扁扁」敲二下,名曰報鼓,作為預備演出的通知。當戲班一切准備好了,接著就放鞭炮,鑼鼓三通,俗稱「三鑼鼓」。在三鑼鼓中結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撲燈蛾),唱詞不用方言,而近官腔。曲詞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對台戲文武棚時,為了顯示本領,才唱完九段。繼而後台齊念四句大白: 盛世江南景,春風晝錦堂。 一枝紅芍葯,開出滿堂紅。 每念一句,打鑼鼓一通;彩棚畢,接著吹打一段沒詞曲的上下詞,曲文只有羅哩連三字反復吹唱。據說這是宋人的遺曲,也有人說這是戲神田公元帥的咒語。唱畢,後台齊喊發彩二字,一個三綹黑須的文老生出場,相傳此人物是唐明皇。他對觀眾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場詩: 一篇翰林黃卷,多少禮部文章; 琴彈陽春白雪,引動公侯將相。 念畢下場。舊時莆仙戲班演彩棚,主要是為驅鬼邪、保戲班和鄉村平安。 弄八仙。在莆仙,每逢城隍爺誕辰,鄉村大都要求戲班在廟里演出弄八仙。表演時八仙先後上場,其次序是李鐵拐、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曹國舅、張果老、藍采和、劉海蟾。在莆仙戲弄八仙中,沒有韓湘子,只有劉海蟾,他頭戴方巾,腰扎布帶,手提用繩子系著的金錢,他就是莆仙民間傳說中的劉海吊金蟾。據有關專家考證,宋、元時代,中國道教形成南北兩宗。北宗道教以王重陽、鍾離權、呂洞賓、王玄甫、劉操(海蟾)為祖師,稱為北五祖。而現今普遍流行的八仙人物,是明代初期定型的。莆仙戲《弄八仙》中,以劉海蟾取代韓湘子,這說明莆仙戲《弄八仙》的劇目,是明初以前的南戲遺響。 莆仙戲《弄八仙》,分《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弄小八仙》一般是八仙先後出場,每人自我介紹、唱一段曲後即下場。若逢城隍爺和玉皇誕辰的大熱鬧場面,就要弄大八仙。即除上八仙外,還增加王母娘娘、兩侍女、龍王、蝦兵、蟹將、龜丞相及水族等。 跳加冠。莆仙戲班在演出大戲前,應鄉村百姓的要求,演出一折跳加冠。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別,不但用於祝壽、結婚、滿月等喜慶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爺、王母、觀世音菩薩的生日,亦可演出。據說,莆仙戲演出跳加冠,是唐宮教坊傳下來的劇目。 狀元遊街。這是莆仙民間男女青年結婚時必演的劇目。其劇情主要反映文曲星(狀元)投胎民間的故事,也反映鄉村民眾祈盼早生貴子保平安,長大讀書中狀元的心理。演出時,出場人物有一個狀元、兩個軍士,上場後唱莆仙戲曲牌《一江風》圓場,然後軍士下跪道:「稟狀元爺,遊街已畢,執事打何處去投胎?」狀元答道:「執事打×府(指結婚者姓氏)去投胎。」並念:「一色杏花香千里,狀元歸去馬如飛。」隨即飛鞭下場,赴主人的新娘房門,口喊贊語。 這時,洞房門口已有一張方桌橫截在那裡,先由婆姐媽把孩兒仔(道具)抱給新郎接進去,放在床上;再由狀元將朝衣朝冠交給新郎,用一個盤子裝好,放在板架頂。最後是土地公喊贊語,全班演員為之逐句喊好。臨行之際,張天師持弓向新娘房門虛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讓新生的孩子平安長大。 觀戲習俗主要有「大年三十暝看《 戲》、請戲 、文武棚、棚前約會、戲前雜食等習俗。 「大年三十暝看《 戲》」。舊時莆仙民間凡小孩出麻、出瘟(俗稱出珠),即患天花、麻疹,父母為了祈求孩子康復,向 府許願,待孩子病癒後,雇請傀儡班演一場《 戲》,以酬謝 府大神。《 戲》是多場劇目,共有七場戲。主要是說仙姑陳靖姑為民除妖驅魔,救度世人。收伏食童精(虎姨精),保護孩平安成長。其故事生動,劇情曲折,引人入勝。 舊時莆仙民間大年三十暝都要邀請傀儡戲班演出《 戲》。除祈求孩兒健

Ⅳ 有關莆田的民風民俗的作文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游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Ⅳ 莆田市內的風俗習慣的作文3篇·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Ⅵ 作文「民俗之我見」(莆田的)600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56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過年時總結了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貼春聯。貼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每張春聯上都寫著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上寫著:「和風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上寫著:「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人們心中的美好心願。
民俗之二――貼窗花。剪紙藝術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在春節這個喜慶的日子裡,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俗之三――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舊時,家家戶戶在春節里,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
民俗之四――中國結。遍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結的身影,中國結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為中國人對親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徵。從大致小,從粗到細,大紅色的中國結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邃。
民俗使我們的節日豐富多彩,而且過的十分熱鬧。民俗已經深入人心,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Ⅶ 關於福建莆田傳統文化的作文300字

生活中的傳抄統文化作襲文300字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接節日,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一到春節,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到處忙忙碌碌,一片繁榮的景象。
無論你在什麼地區、角落、城市,都要回到家鄉,和家人們團聚,家家戶戶除夕夜都要放鞭炮,是為了趕走傳說中的年獸,其實放鞭炮是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來。讓我們更高興的事情是:除夕夜發壓歲錢、包餃子。
一盞盞燈籠掛在屋上,一聲聲鞭炮聲響起。我們拿著爺爺奶奶給我們的壓歲錢,在地上歡快的奔跑著。
除了壓歲錢我還很喜歡貼對聯。然後奶奶把自己精心剪了三十天的「福」字貼在房屋門上,我一看,「福」字竟然被奶奶貼倒了,我想 改正奶奶的錯誤,可是奶奶不讓,奶奶說「福」貼倒了,就是福到了!
春節太熱鬧了!我喜歡春節!我希望每天都是春節!

Ⅷ 有關描寫莆田風俗的作文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重陽節,又稱重九節、登高節。
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糕。其中最突出的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又叫「茱萸會」,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茱萸節」。而重陽賞菊的風俗則源於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以隱居出名,以詩酒出名,更以愛菊出名,後人紛紛效仿,於是有了重陽賞菊的風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
1989年,我國把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定為敬老節。
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國家郵政局從2000年至2003年連續4年發行了4套我國傳統節日系列郵票。2003年10月4日,國家郵政局發行《重陽節》專題特種郵票全套3枚,面值共360分,由劉赦設計,圖案分別為「重陽節·登高」「重陽節·賞菊」和「重陽節·飲酒對弈」(左圖),3枚郵票採用中國傳統的工筆畫形式設計,側重水墨潑染,講究環境氛圍襯托,刻意體現悠閑散漫的意蘊。在構圖處理上,設計了一個「圓」置於「方」形郵票中心,宛若一幅景色優美的丹青畫卷,展示了重陽節傳統的民俗風情。

閱讀全文

與莆田風俗習慣作文小學生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