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小學作文背景

小學作文背景

發布時間:2020-12-12 15:54:38

1. 小人物日記的寫作背景

《小人物日記》:一個普通人的日常
《小人物日記》是英國格羅史密斯兄弟的著作。雖然風格簡明單純,但是充滿質朴感,是一部諧而不謔的「生活的切片」。

​主人公普特爾先生,是公司的小職員。在波卡普先生公司幹了20多年了,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理想是加薪升職。

在開篇,普特爾先生就坦言:「為什麼我不可以發表我的日記?我經常看到從來沒聽說過的人們的回憶錄,我也看不出怎麼就因為我剛好不是個『人物』,我的日記就不能是有趣的。唯一的遺憾,是我沒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記。」

誠如他所言,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他的記錄下,呈現出一幅幅生動活潑,啼笑皆非的畫面。而且,他非常愛說俏皮話,並為此得意洋洋。

剛搬入新家,油漆味較重。朋友戈英聞不慣,常常抱怨。一次,他說:「我分明聞到了干腐味」,普特爾先生回答:「你自己就說了不少干腐的話啊」。因為這句俏皮話,他自己「夜裡笑醒兩次,笑得床都打顫」。

朋友卡明斯向普特爾先生推銷堂弟的威士忌。普特爾先生吹牛自己的小酒窖已經滿滿當當了。結果傭人薩拉進來說剛買回了非常便宜的威士忌,讓普特爾尷尬不已。

妻子卡麗的老朋友詹姆斯夫婦來訪。普特爾先生不想多花錢,便從默頓先生那裡弄來免費的戲票。結果,戲院並不認識默頓先生,票也不管用。最後還是詹姆斯先生出面解決了這件事。

事後,普特爾先生問:「你究竟是怎麼解決的?」,詹姆斯先生回答道:「當然是花錢呀。」(普特爾先生比較摳門,也非常虛榮)由此可以想像,普特爾先生一定是顏面盡失。他的行為,多麼讓人忍俊不禁啊!

普特爾先生喜歡紅色。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把浴缸也漆成了紅色。當他洗澡時,由於水溫太高,磁漆融化了。結果,他滿身鮮血,活像個紅番印第安人。他驚恐萬分,猜想自己爆掉了一根動脈血管。直到無人求助時,想起了這原來是自己的「傑作」。

這本日記里,記載了兩次非常出色的宴會描寫。但是,普特爾先生卻出盡了洋相。一次市長家的宴會,他受寵若驚,精心打扮,自以為完美的出場,結果宴會上沒幾個認識他的人,他也沒幾個認識的人。

法默森,一個給他家刮泥板的人,竟然認識顯貴人物,讓他郁悶不已。跳舞時,不小心,同妻子一起跌倒,引得一陣鬨堂大笑。我想普特爾先生此刻定是恨不得鑽老鼠洞吧。

另外一次,是參加志願者舞會。普特爾夫婦盛裝出席。宴會食物非常豐富,為了體現自己的禮貌,樂於

2. 大青樹下的小學作者和寫作背景背景

作者:抄吳然。

背景:襲通過描寫邊疆的一所小學,反映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課文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和課下,最後以自豪的感情點題。

《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吳然寫作的散文 ,又名《我們的民族小學》 ,通過描寫邊疆的一所小學,反映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2)小學作文背景擴展閱讀

原文: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銅鍾敲響了。

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大家一起朗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兩只猴子。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著。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狸也趕來看熱鬧。

3. 小學語文課文的背景故事作文

林沖帶上沉重的鐵枷,走向了充軍發配的漫漫長途。
一路上他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可只有忍氣吞聲,他還幻想著等到負罪期滿再與家人團聚,甚至他還幻想著有一天皇帝知道他是受冤枉的,也許叫他早日釋放。
兩個差官顯然是受了高球的錢財,不斷地辱罵林沖,他們兩個其實也知道,憑著林沖的本領,就是十個差官也不是林沖的對手,但是他們看出來林沖不敢還口,再說背地裡不知道有多少高球派來的高手,一旦林沖反抗,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殺掉林沖。 林沖不願意多事,只是盼著能早一點到達目的地,可心裡卻想了很多。他甚至後悔自己不該去練武藝,要是也去練逑鞠,也許能得到皇帝的賞識,還想到了那個陸謙,想當年如果不是林沖救濟他,他早就凍死街頭,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陸謙會害他,真是世態炎涼啊。
林沖真的很累了,這一天來到了野豬林,天氣又熱,他倚在大樹上睡著了,在夢里,他夢見了妻子,還夢見了自己威風凜凜地帶領禁衛軍訓練,還夢見了高衙內又去欺負自己的妻子了,林沖氣憤地舉起拳頭,還沒有打下去,就被一聲暴喝驚醒了。他睜開眼睛,那兩個差官舉著鋼刀,獰笑著看著自己,說:「林教頭,對不起了,誰叫你得罪了高太尉,今天如果我們不殺你,回到京城後他會要了我們的命。」林沖掙扎了一下,卻沒有想到被粗壯的繩索捆得好緊,林沖仰天長嘆:「高太尉,想不到你要趕盡殺絕!我只想服役期滿,也不做什麼教頭了,帶著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做一個老百姓,連這樣的要求你都不讓!」事情到這一地步,林沖就是天大的本事,也只好閉上眼等死了。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樹上跳下一個龐大和尚,手拿月牙鏟,一下就隔開了差官的鋼刀,這個人就是林沖的結拜兄弟花和尚魯智深。要是按著魯智深的脾氣,殺了差官,然後回到京城再殺了高球,就到梁山當山大王。可林沖這時候又不想這樣做 了,因為他知道過了野豬林,前面馬上就要到了發配地,高球應該不會再來害他了,在他的勸阻下,魯智深也只好作罷。
可萬萬沒有想到,高球布置的陷阱還在前面等著林沖。

4. 小學課文黃繼光的寫作背景

小學課文黃繼光的寫作背景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展開的一場戰役。

5. 《小英雄雨來》的寫作背景

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選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來》,作家管樺說,雨來的形象絕不是作家憑空想像的。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裡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管樺本人在內。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50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1940年,管樺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但濃濃的鄉情,給他留下了無限的眷戀。他從小親身經歷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從軍後,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像演電影似地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就這樣,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雨來沒有死》。這成了管樺創作生涯的開端。
初稿寫成後,管樺首先請當時任魯迅文學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審閱。周立波被小說中主人公雨來的精神所吸引、感動,連連稱贊這篇小說寫得有骨頭有肉,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勵並指點管樺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斗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
《雨來沒有死》這篇處女作,194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全國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來竟會成為他的「保護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中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風雲過後,年逾古稀的管樺深知革命傳統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牽夢縈「雨來」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英雄精神了。管樺說:「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管樺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里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讓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教育熏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還鄉河公園落成了。
管樺在小英雄雨來紀念碑上親筆寫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進行頑強的斗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來紀念園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去處。在那裡,會使人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仰望雨來塑像,曾經學著雨來的故事長大的人們和正在學著雨來的故事成長的孩子們,都常常會重溫《小英雄雨來》中那句不止激勵過一代人的名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6. 小英雄雨來寫作背景

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選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來》,作家管樺說,雨來的形象絕不是作家憑空想像的。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裡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管樺本人在內。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50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1940年,管樺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但濃濃的鄉情,給他留下了無限的眷戀。他從小親身經歷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從軍後,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像演電影似地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就這樣,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雨來沒有死》。這成了管樺創作生涯的開端。
初稿寫成後,管樺首先請當時任魯迅文學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審閱。周立波被小說中主人公雨來的精神所吸引、感動,連連稱贊這篇小說寫得有骨頭有肉,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勵並指點管樺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斗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
《雨來沒有死》這篇處女作,194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全國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來竟會成為他的「保護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中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風雲過後,年逾古稀的管樺深知革命傳統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牽夢縈「雨來」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英雄精神了。管樺說:「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管樺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里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讓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教育熏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還鄉河公園落成了。
管樺在小英雄雨來紀念碑上親筆寫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進行頑強的斗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來紀念園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去處。在那裡,會使人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仰望雨來塑像,曾經學著雨來的故事長大的人們和正在學著雨來的故事成長的孩子們,都常常會重溫《小英雄雨來》中那句不止激勵過一代人的名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7. 小學生四年級上冊語文《觀潮》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

背景是寫作者興致勃勃地來到錢塘江邊,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的場面深深震撼著,他彷彿看到了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巧妙結合...觀潮結束後。

他回想起洶涌的潮水發出滔天巨響、岸邊的看潮的人群齊聲驚嘆,他的內心以為那震撼人心的場景深深觸動......終於,他再也不能忍受內心的平靜,一定要把這壯觀場面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觀潮》

作品別名 《喜看今日錢塘潮》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作者趙宗成、朱明元

課文原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7)小學作文背景擴展閱讀

課文分析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參考資料

網路-觀潮(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

8. 小學課本中難忘的一課的寫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後,於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的對本的受降典禮。翌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以為紀念。「台灣光復」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其詞亦有另一說法,表示是緣由自1947年8月由台灣仕紳籌組的台灣光復致敬團。

中日甲午戰爭後,本來為中國領土的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進入日治時期。

二次大戰期間,在1943年開羅會議中,同盟國同意戰後台灣歸還中華民國。1944年4月在重慶的中華民國政府,委由中央設計局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並任命陳儀為主任委員。該調查委員會對當時日治下台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

戰後,設於重慶的國府對於如何接管台灣有兩派意見,一派建議完全與進駐其他「淪陷區」相同,設立「台灣省」。另一派則主張在台設立擁有軍警等特別公權力的「特別行政區」。當時的中國領導者蔣介石先生採納陳儀《台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意見,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收台灣,全部公署行政人員初定為2000名。但最後接管計劃中的規劃並未完全實施,長官公署制度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而為人詬病,甚至被稱為「新總督府」。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二戰結束。同年8月29日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並於9月1日於重慶宣布成立「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警備總部」。同時命陳儀兼任「台灣警備司令」

經過准備後,10月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於台北成立,接收人員分別在10月5日-10月24日分別由上海或重慶飛抵台灣。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受降典禮於上午十點於台北公會堂舉行。降方為日本國所屬台灣總督府,而陳儀則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同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台北市役所(即現在行政院院址)。

主要參加人員有

陳儀、葛敬恩、柯遠芬、黃朝琴、游彌堅、宋斐如、李萬居(國民政府代表)
林獻堂、陳炘、林茂生(台灣代表)
安藤利吉、諫山春樹(日本代表)

10月15日,中國軍隊在台灣基隆登陸,台灣民眾傳誦著杜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唱著「台灣今日慶昇平,仰首清天白日清,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六百萬民同快樂,壺醬簞食表歡迎。」的歌曲(陳保宗詞,周慶淵曲),熱烈歡迎中國軍隊進入台灣。二二八受難者家屬阮美姝回憶父親阮朝日當時興奮的情景:「我父親八月十五日竟然用跳回來,人還沒進門就聽到他的聲音,大聲說我們回歸祖國了,我們要做中國人了,不再做日本人!」

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在敘述二次大戰後歷史時,仍大量使用台灣「光復」一詞。但在民間人士由於各自因素,不認為台灣當時是被「光復」,而使用「二戰結束」或「終戰」等詞。因此,台灣光復一詞除了官方現在已鮮少被使用。

一般認為,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重新擁有台灣的主權,這也是中華民國官方的立場。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人士則認為:《開羅宣言》雖然表達了同盟國支持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的立場,但僅是新聞公報而不是正式條約。二次大戰日本是向同盟國投降,而不是僅向中國投降。由受降典禮上掛有中、美、英、蘇四國國旗及元首肖像可得知,國民政府只是代表同盟國暫時軍事接管台灣。但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來不及正式簽訂領土轉移的條約,因此「台灣地位未定論」認定中華民國並未重新收回台灣主權,因此不能稱為光復。
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之後,貪污事件頻傳,米、鹽、糖等民生物資上漲十倍以上,通貨膨脹嚴重,民眾參政權利和日治時期相比仍未改善,後來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部分人士對這些不當統治行為反感,雖然不一定反對中華民國接收台灣主權,但對帶有勝利意味的「光復」一詞不以為然。
台灣在二次大戰期間是日本領土,因此屬於軸心國陣營,部分人士認為「光復」一詞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未能反映台灣的特殊歷史背景。

9. 《童年》的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高爾基(―1936年)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他的父親是木匠。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高爾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義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描寫流浪漢生活的代表作《切爾卡什》,都是在1895年發表的。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福馬;高爾傑耶夫》。1901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詩《海燕》就是他參加這次示威遊行後寫的,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同年,他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1902年,寫了劇本《在底層》,它是作者20年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勢高漲的歲月里,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1906年,高爾基最優秀的代表作《母親》發表了。在世界文學史上,它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的歷史時期。同年,在美國寫了描寫工人暴動的劇本《敵人》,它是高爾基最優秀的劇作之一。1906―1913年,高爾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僑居義大利,成為一個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從此,他和列寧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深厚的友誼。1911―1913年間,寫了故事集《義大利童話》。1913年高爾基在義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里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1913年高爾基回到祖國,主持《真理報》文藝欄,從事文化組織工作和文學活動。1916年,發表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1922年發表第三部《我的大學》。十月革命勝利後,1925年發表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1936年寫的長篇史詩《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高爾基的最後一部巨著,這部史詩是高爾基最傑出的藝術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爾基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高爾基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
[編輯本段]故事背景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三部曲分別是《童年》(1913年)、《在人間》(1916年)、《我的大學》(1923年)。三部曲描寫了「我」的成長過程。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高爾基的成長歷程。高爾基每一時期的創作都與當時的時代脈搏密切相連。高爾基所生活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沙俄統治走向衰敗的時代。當時的俄國,政治極端腐敗,下層人民生活困苦,整個社會正在醞釀大的變革。1905年第一次革命失敗後,高爾基也和許多人一樣,開始冷靜思考許多問題:革命失敗的原因;俄國社會和俄國革命的性質;俄國革命與俄國民族文化心態的關系;未來革命的歷史命運等。在思考、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時,高爾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俄羅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點,對其進行了深入地挖掘,他以一種沉重的心情反思並剖析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積淀:愚昧落後、自私野蠻、目光短淺、因循守舊、人性泯滅等,這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習氣,是俄國人民和俄國革命的大敵。高爾基深刻認識到,必須把喚醒人民看作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權利。這就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直接原因,同時革命導師列寧也鼓勵高爾基將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寫出來,《童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童年》講述的是孤獨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長故事。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社會畫卷。
讀後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來說童年會是我最寶貴的收藏,就高爾基寫的《童年 》這本書來說,童年卻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十一」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據我了解,《童年》是高爾基用自傳體寫的小說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反襯出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主人公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走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丟掉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里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童年》讀後感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朴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Z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盪。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後,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閱讀全文

與小學作文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