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魯迅吶喊讀後感,高中600字
不屈的中華精神——《吶喊》讀後感
要說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書,《吶喊》當居首位,真的,一點也不誇張。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葯》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都能躍然紙上。《吶喊》是魯迅先生經典小說集,更是中國的名著。
魯迅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堅強精神脊柱,他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這八字深深包含著對中國人民的憐惜和悲傷。
曾記得,那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上流階級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以偷為職業。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徵著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還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他們可供炫耀的惟有學問而已,可學問在世人眼中又算什麼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僅寥寥幾筆,但細膩地刻畫出了一個落魄書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幾代人。
曾記得,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那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上,帶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作者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點頭哈腰的。將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展露無遺。
《葯》則體現出了一個民主的愚昧和無知。其中的環境描寫似乎就是當時世道的黑暗程度與動盪不安。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說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阿Q正傳》。《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是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 阿Q性格極其復雜:他質朴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他對權勢者有著本能的不滿。 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實只是舊中國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庄,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他專做短工,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負卻又要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他還常為生計發愁……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發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動」竟是去靜修庵里胡鬧。所以說,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了。這也是就中國人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之後,魯迅先生的《吶喊》卻仍讓我盪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在魯迅的作品裡,盡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言語犀利,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國,快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B. 魯迅作品讀後感600字
魯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賞的文學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讀過,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收獲,
魯迅作品讀後感。
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魯迅的小說,我感覺他的小說很真實,批判了當時舊社會的醜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吶喊》中比較喜歡的一篇,可能是這篇學生,所以對這篇所有的細節都比較了解。我第一次讀這篇是在初中課堂上,那時老師讓我們自己先讀,當時,我讀得很認真,因為我對這篇挺感興趣的,因為是魯迅寫的。當時讀得不太懂,聽老師分析後,感覺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讀書人,在黑暗的社會里,他唯唯喏喏她活著,他一生都在尋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他成了一個行尺走肉,一個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說的「竊」書不為「偷」,因此在一些丑惡的人心中成了一個「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並不這么想,在與他同齡中,只要是見到他,除了笑,沒有話講,因此只好向孩說話,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會有受到蔑視的笑,後來有人說他又去偷書,結果被打斷了腿,當他再一次來到客棧時,諷刺的笑聲就沒有停過,此時的孔乙已更偈一個行shi走肉,只靠著兩只手來行走,終於,在人們的笑聲中,消失了。過了幾年,終於沒有再見孔乙已,有人說的已經死了。
這就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結果,給人無盡的思考與想像到底孔乙已這個人物時,運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動作,語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寫。作者筆墨越多,所想表達的人物形象越明顯。
我覺得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有兩點,一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作者在每一篇小說里,運用了不同的手法,將現在的人物與過去的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對周圍人物的形象描寫,以及周圍的環境的描寫,有力地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的封建統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覺得隱隱約約可以看得出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勵下,人們能夠奮發有前,能夠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使這個社會能振作起來,這是他一種愛國的表現,他並沒有去用語言激勵人們,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後是他一顆愛國的心。也許他的文字並沒有激勵到每一個人,但不可否認,還是有一部分人,還有一些知識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勵下而清醒覺悟過來。
現在,有許多文章,作品都表達了愛國之情,但我比較情有獨鍾,只喜歡魯迅先生的,因為他朴實而強有力的文字中,人們看到了當時丑惡的面目,我覺得孔乙已那篇比較明顯,通過對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寫,從頹廢,每一個文字,從直接到間接,從明顯到不明顯,讓讀者真實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類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知識分子的從善良、愛面子的人轉變成頹廢,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這樣的文章沒有用華麗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樣直插人心,這就是我喜歡魯迅先生的原因,他的愛國情懷激勵著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出獻,這也就是我愛國的表現。
所以大家一起來《吶喊》吧!為我們賴以生存的中國來吶喊吧,作為學生,要好好學習,作為工作,要好好工作,大家都盡一份力,使我們國家更家美好。
C. 《魯迅經典》 1000字讀後感
最近在看魯迅的小說,裡面精確刻畫了舊社會的各色小人物,有窮酸書生孔乙己,有從充滿希望的少年到終受生活摧殘而卑賤的閏土,純屬無賴的阿Q,等等。他們組成了中國特色式是社會。但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引我深思的是一種惡性怪圈的社會現象。
典型的是阿Q,他自己孱弱,經常受欺負,可是對於稍稍不如他的人,卻又作為欺負者出現。囿於強者,自己受了苦,就要把苦撒到弱者身上。即便找不到弱者,也要運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想像成兩個人,自己打自己,別麻痹說是自己把氣出在別人身上了,以此又怡然自樂起來。這是最初的人與人生理體能上的較量。
小說《端午節》開篇也道出了很多怪圈,比如老輩威壓青年,似乎這樣做的唯一原因也就是年長幾歲。可是,中國人講究長幼尊卑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什麼「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即便年輕時倍受長者的欺壓,將來這少年有了兒孫時,大抵也要擺這架子的吧。中國的媳婦要孝順公婆,言聽計從,直到她成為婆婆的那天,以至於「媳婦熬成婆」成為了通用的俗語來表示經歷多番苦痛後迎來了好日子。可惜,這樣的好日子經不起細想:所謂好日子不過是從痛苦的承受者成為痛苦的施加者。悲夫!
《端午節》還寫道:現在社會上時髦的都通行罵官僚,而學生罵得尤厲害。然而官僚並不是天生的特別種族,就是平民變就的。現在學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麼兩樣呢?這話應該是古今通用吧。單就簡單的公車私用現象,人們會罵那些官吏,然而,當他們自己有公車時,什麼公車私用,全然不會在腦中閃一下,保准早就開著車到處逍遙了。這不正是典型的上公交車心理嗎?沒上車的,想車多停會兒,一旦上車,就想車馬上開走,少載些客。現在,房子是熱門話題,也同樣體現這樣的怪圈。買上房子的人成天希望房價瘋漲,盡管是那些只有一套房子自己住決計不會套現的人,也盼著房價升在那瞎樂呵;而沒買上房的人,自然希望房價低些。
這么些怪圈,其實魯迅先生老早就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社會,無非吃人與被吃。話是狂了點,但理在那擺著。這個怪圈完全背離了孟子所說的「子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怕吃虧受欺負受壓榨,可一旦成為在上的得利者欺負者壓榨者,立馬又心安理得起來。我們口頭常提到「將心比心」,實則盡是我們最缺乏的。
如今,我們的社會,任何人都覺得自己最委屈,各團體階級之間缺乏理解。當然,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只是,怪圈還在上演,本文只列出了現象,但為什麼會這樣?如何努力才能形成良性的社會?這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誠如《故鄉》里,「我」希望閏土的兒子和我的外甥有新的生活,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這地上的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D. 魯迅讀後感作文抄一遍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他原名周樹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犀利深刻而又靈活詼諧,被譽為直指各種反動勢力心臟的「匕首和投槍。」他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小說《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這篇小說是以狂人的十三則日記的片段連綴而成。小說里的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症的人,患者對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並且不由自主的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於被迫害的境況下,於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神不寧。魯迅小說里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時時刻刻全神貫注於「吃人,」覺得別人要吃他,於是便惶惶然,不可終日。讓我明白如果讀書,有知識,就不會被封建思想俘虜,縱容醜陋的慾望,不會使人生充滿不和諧。
雜文《世故三昧》里的《爬和撞》,是篇有趣的文章。它議了爬,又議了比爬更高一級的撞。就像英語中的比較級。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失敗了,但不要灰心喪氣,可以再試著用別的辦法去做,兩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到那時,再回過頭去看看你走過的路是否值得?我想那時,你一定會笑著說:「功夫不負有心人!」
散文《野草》感人至深。文章大意是一棵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的鑽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任人踐踏、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代表著強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人們的鬥志。雪萊的一句話:詩人是這個社會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魯迅的那些詼諧幽默的語言,雖然揭露的社會是黑暗,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內心酸苦與無奈。
所以,和諧人生,讀書起步。
魯迅的文章好比一面鏡子,既照亮了歷史,也照亮了人們的心靈。它讓人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責任感。魯迅曾給自己作過最准確的評價:「橫眉冷多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如今要做的就是多讀魯迅,多讀他的文章,多讀中國。
E. 魯迅影視作品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准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F. 寫 魯迅 讀後感800字
魯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賞的文學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讀過,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收獲。
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魯迅的小說,我感覺他的小說很真實,批判了當時舊社會的醜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吶喊》中比較喜歡的一篇,可能是這篇學生,所以對這篇所有的細節都比較了解。我第一次讀這篇是在初中課堂上,那時老師讓我們自己先讀,當時,我讀得很認真,因為我對這篇挺感興趣的,因為是魯迅寫的。當時讀得不太懂,聽老師分析後,感覺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讀書人,在黑暗的社會里,他唯唯喏喏她活著,他一生都在尋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他成了一個行尺走肉,一個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說的「竊」書不為「偷」,因此在一些丑惡的人心中成了一個「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並不這么想,在與他同齡中,只要是見到他,除了笑,沒有話講,因此只好向孩說話,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會有受到蔑視的笑,後來有人說他又去偷書,結果被打斷了腿,當他再一次來到客棧時,諷刺的笑聲就沒有停過,此時的孔乙已更偈一個行shi走肉,只靠著兩只手來行走,終於,在人們的笑聲中,消失了。過了幾年,終於沒有再見孔乙已,有人說的已經死了。
這就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結果,給人無盡的思考與想像到底孔乙已這個人物時,運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動作,語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寫。作者筆墨越多,所想表達的人物形象越明顯。
我覺得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有兩點,一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作者在每一篇小說里,運用了不同的手法,將現在的人物與過去的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對周圍人物的形象描寫,以及周圍的環境的描寫,有力地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的封建統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覺得隱隱約約可以看得出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勵下,人們能夠奮發有前,能夠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使這個社會能振作起來,這是他一種愛國的表現,他並沒有去用語言激勵人們,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後是他一顆愛國的心。也許他的文字並沒有激勵到每一個人,但不可否認,還是有一部分人,還有一些知識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勵下而清醒覺悟過來。
現在,有許多文章,作品都表達了愛國之情,但我比較情有獨鍾,只喜歡魯迅先生的,因為他朴實而強有力的文字中,人們看到了當時丑惡的面目,我覺得孔乙已那篇比較明顯,通過對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寫,從頹廢,每一個文字,從直接到間接,從明顯到不明顯,讓讀者真實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類生活在封建社會里的知識分子的從善良、愛面子的人轉變成頹廢,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這樣的文章沒有用華麗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樣直插人心,這就是我喜歡魯迅先生的原因,他的愛國情懷激勵著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出獻,這也就是我愛國的表現。
所以大家一起來《吶喊》吧!為我們賴以生存的中國來吶喊吧,作為學生,要好好學習,作為工作,要好好工作,大家都盡一份力,使我們國家更家美好。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
G. 魯迅全集的讀後感,800字
忘記了是在幾歲開始知道有魯迅這個人物,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也逐漸有了他的文章的接觸,更知道了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人民戰士。 魯迅的小說並沒有如高中課本中學的《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來的深奧。大約他出生在那個環境中,生長在那個時代吧,基本上所描寫的都是窮困的中下層人民的生活,也包括自己在內。他的《吶喊》,所寫的都是身邊的小事,就如一篇《一件小事》一樣,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但他卻能以此小事催他自醒,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這樣的文章不僅僅是翻閱,更給我啟示。《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著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麼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彷彿就發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麼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為當今社會中金錢為上,以利為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麼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文明之際又怎麼可以發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為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為得勝的心態,稱之為妙法不為過。但被人打了之後還有愉快心情,還能和別人調笑一通,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著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節心理的好辦法,凡事換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獲吧。
一本書看完,總有些個味道,這種味道又似乎只有心裡知道。
H. 魯迅傳讀後感800
魯迅傳讀後感
帶著一種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我開始閱讀魯迅,一個偉大尋求著的心聲,讀到了魯迅的思想,情感,知識,態度,言行。了解了魯迅的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對人生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認識到魯迅外冷內熱的熱烈情懷,對人生的深刻認識和摯愛。正因為對人生刻骨銘心的愛,才有了對戕害人生的言行的痛徹骨髓的恨,才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寫照,
人的生命是這樣的珍貴,我們的人生如果用一種健康科學的態度和思想來經營和維持的話,我們本來可以過的更加幸福和快樂。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社會功能的不正常,導致社會家庭生活的不科學不健康,誰之過?社會管理者的責任,當然也有我們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沒有充分爭取和使用我們手中的權力,缺乏對利益保護的追求認識和理解。民主與科學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銳利武器,經過流血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卻讓我們棄之如敝履,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嗎?一個缺乏有機統一組織的社會系統是不可能完全表現他的生命的豐富和生動的,一個健康的生命機體,有完善的系統組織,保證了功能的健全和活動的正常,實現了生命的完美展現,這才是可喜可賀的人生歷史。
魯迅先生為構建新型的國民思想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樣做了一個徹底的堅定革命戰士。我們卻自陷在物慾橫流的漩渦中不能自拔,這是多麼悲哀的事!痛心疾首之餘,仍然不想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是我一生的追求,為了人生的幸福,必須像魯迅先生一樣做「韌」的努力和奮斗。周圍的人們還會沉迷在現有的唯利是圖的圈子裡用異樣的眼神看人,但在我的好友中已經有人覺醒,趁著黎明前黑暗的掩護悄悄地向著光明的方向輕裝前進了。我要抓緊時間學習,去追趕前面奔跑的人們--------像魯迅一樣,做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參考資料:http://hi..com/%CD%F5%CA%A4%B5%C2/blog/item/04307c1186942a14b9127bd2.html
I. 高中魯迅雜文讀後感
魯訊的年代,對於我們來說,比較遙遠,也難以解釋。他寫的文章,思想深邃,語言犀利,有責任感,民族感。在這個忙碌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品讀魯訊的文章,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讀書雜談
讀書雜談,這是魯迅在知用中學一篇演講,主要講的是,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怎樣讀書。讀書,在現在社會,成為學校學生的代名詞,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還有些家長認為沒有上過大學就是等於沒讀過書。
所以我很迷惑,為什麼要這么說;這些想法又是怎麼產生的,魯訊:讀書,讀書,至少有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我想,大概是職業化的讀書,使人的思想發生了改變,人的思想發生了改變,就能做出符合現在國情的事。
流氓的變遷
說起流氓,很多人都會朝來鄙視的眼神,就像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如果家裡人知道你和流氓玩耍,那估計晚上得挨餓,挨打。於是我在想,魯迅眼中的流氓,就是啥事情都管,奴性十足的俠者。
今天的流氓,人們賦予知識和科技,要是沒有科技,三聚氰胺造了出來的啊,要是沒有文化,電視上也不會報導貪官的霸道。所以現在的流氓比魯迅那時候的流氓更高一層,流氓不盡變遷的思想,連文化,生活,科技也跟著變遷。
俗人和雅人
什麼是俗人,什麼又是雅人呢難道賞菊有有韻味就是雅人,難道不懂得韻事就是俗人。還有一件事,就是一個朋友考上高校,而另一個朋友考了不好,兩個人偶然的時候在了一起,不是是什麼原因,那個朋友說;你我俗雅有別,無法交流。我在想,難道也可以,憑借這個判斷一個人的俗雅。
魯迅在文章中也說道;遇見仁人君子和雅人學者時,倘不會幫閑湊趣,就需遠遠避開,愈遠愈好。假若不然,即不免要碰到和他們口頭大不相同的臉孔和手段。
魯迅,應該還不知道吧以前的雅人都是上了年紀的進士,現在是有些學校的狀元和高校的學生。
讀完雜文以後,我還是有疑問,到底為什麼呢
J. 小學生魯迅讀本讀後感500字作文
語文讀本上的魯迅,大概只是先生的一個側面而已,與本來的面目大相徑庭。先生首先是一位生活的熱愛者,對生活保持著深刻的洞察力。他熱愛生活,嚮往「幸福的家庭」和甜美的愛情;他是一位積極的家庭建設者,為麵包和牛奶而筆耕不輟,願意給妻子和兒女帶來天倫。對於小人物的關切,比如文學青年、中學教員、城市小手工生產者等等,是先生文筆的濃墨重彩之處。他關心普通人的油煙柴米,愛恨情仇以及社會倫常,這在他的幾部小說中表現得很淋漓盡致。先生是一名自由與尊嚴的渴望者,痛恨「吃人的社會」。有些文學教育喜歡把當今社會與過去對立,造成一種「昨不如今」的強烈對比,企圖實現教化。課本上或者教案上經常出現「封建禮教」的字眼,以為這是先生「反封建」的表現。先生反對的是沒有自由和個人尊嚴的社會,而非僅僅是「封建」。任何一個自由和尊嚴缺乏的社會,都是一個「吃人的社會」,窮人總是生活在屋檐下,他們的個人權利往往被所謂的「社會利益」或者「公共利益」所吞噬。先生是在為個人權利和尊嚴而斗爭,尤其是那些「做不穩奴隸和暫時做穩奴隸的人」,然後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的命運。最後,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青年人的精神導師。先生對於青年人的期望、失望和厚望無不流露於字里行間,他渴望肉體健康、靈魂飽滿的「戰士」,而不是「行屍走肉」的懦夫或者「自欺欺人」的狂人。 「世界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才成為路」。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和尊嚴的渴望以及對青年人的殷切期望,猶如春風化雨,遍灑神州。他的足跡以及一生所走的路,已經深深地嵌入了這個民族的脊樑。《狂人日記》讀後感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徵,一方面也在於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