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雪憶雪悟雪的作文
這年的冬季終於下了雪,在我的記憶中家鄉已有七八年每下著這樣大的雪了。就算會下點雪,那也是微雪,不過一會兒就融了。大地只是變濕了,別的與平時雨後無兩樣。
我是個怕冷的人,不敢撐著傘,到雪地上享受落雪。只是躲在屋子裡,隔著窗,看著雪異樣地落下,點綴著單調的空際。在淡藍的被景下,雪彷彿有了神般的靈力,顯得朦朧……
純暇是你的色彩 朦朧成你的面紗 山隱約 水蒼白 漫天是誰的回憶 雪下的草 雪中的樹 裝飾無暇又是誰的夢 幻現我童年的木馬 聽著我兒時的歌謠 雪中的美好是誰的歷史 打雪仗中的笑 捉迷藏中的跑 童年的雪趣 誰又是主角。
八年後的冬季又來了這大的雪。
是誰在那個窗口 望著紛揚的雪 帶著美好 品著凄傷 是誰在這個冬季 看著孤單的雪 幻一縷幽思 憶另一片雪界 是誰在等待雪的小憩 守著那個視野痴忘 忘了自己是誰 是誰在漫天的雪界的角落 痴憶
一個母親,一個五歲大的毛孩,在雪中駛過。因為太遠,我看不清她們的面容,只是兩個淡淡的身影,如飛雪般輕柔地拂過大地。小孩對雪地興奮在晶瑩的雪粒里折射得明顯。她跳啊,跑啊,成了孤雪中最活躍的音符。母親呢?應該也在笑吧,應是幸福的笑著……
她是否是十三年前的我 在雪中幸福著的母親 是否是我的媽媽 一陣微風會吹斜一片雪絮 一個溫謦也會撩勾起另一片美好
孩子的笑是母親的糖 孩子的哭是母親的葯 心形的純雪飄 母女的心隨風盪……
雪,依舊這樣下著,彷彿會下到天昏地暗,永不停息……
2. 四年級看雪作文300
顆璀璨
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禮儀是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 向 老師的一句問候語,是吃飯時別人來敬你酒你應該有禮貌地回敬,是見到長輩的一聲問好……這些都是基本禮儀。
其實禮儀就在我們身邊。
記得我四、五年級的語 文 老 師李 老師家和我家相距不了多遠。在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和爸爸去洗澡時看到了 李 老師, 李 老師和他的兒子也去洗澡。爸爸先看見了,然後問我說:「你知道該怎麼做吧? 」 我便連忙走了過去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說:「 李 老師好!」
李 老師抬頭一看,看了我一會兒才說:「哦,原來是趙曜啊,你好!你長高了,也胖了一點我都認不出來了!」隨後又問了我幾個問題……
臨走時,我又向李老師說再見,李老師誇我有禮貌、懂事。我聽了別說有多高興了。
還有在過年時,我們一大家子三十幾人去家附近的一個飯店吃飯。在飯店門口又遇到了李老師。我向李老師問了聲好,說了些祝福語。他問我們在哪個廳,我說我們在某某廳,他說他在我們隔壁。
我們吃到一半時,李老師過來敬酒,說來看看他的得意門生——我。他們敬了一遍後說了些新年的祝福語就回去了。過了一會兒,爸爸站起來說:「我們也到隔壁去敬一敬李老師吧!」外公他也要去,於是我和爸爸媽媽、舅舅,還有外公五個人來到了李老師他們廳。
我們進去了, 李 老師說:「我的得意門生來了!」我們也敬了一遍。 李 老師又誇我有禮貌、懂事,學習又好,又會寫毛筆字,又會敲爵士鼓,多才多藝。我笑了笑:「沒什麼,一點小才藝就被您說成這樣!」 李 老師又說我謙虛……
還有就是我們班的楊庭蔚同學撿飲料瓶的事情。剛開學時,楊庭蔚同學帶來了兩
3. 武陵山看雪作文
走吧,一起去看雪,看我們的腳印踏碎冰雪千點,從腳下延至夢的那端。
清晨,父親喚我起床,眉宇間深深驚喜。轉眼望去,窗外大雪紛飛,映著人間新春的火紅紛至沓來。
走吧,看雪去。父親朝我伸出手。屋外有寒風冷雨卻也有千萬細柔的雪花跳著遙遠天國的祭祀舞,我笑著應允,坐上駛向高山的車座。
沿途的變化是細膩而微妙的,似乎還只是轉過一個山腳,漫天的白便已將人擁覆,深深淺淺的雪繪出幾行歸家的行人,遠處濃霧中隱著幾處農家,飄渺孤獨的爆竹聲夾雜著風馳騁在空曠的山野。
我們下了車,風雪中彷彿有千萬精靈在詠吟,站在雲端睥睨眾生。彷彿融入了這無邊的雪色,心情開始溫和而愉悅。
純凈的白會讓人心安,就像走了很長的路,終於找到歸宿的旅人,父親抓著相機嚷著取景照相,笑得宛若童真稚子,心裡有許多放不下的東西在漸漸融化,明明是雪天,卻如同有幻覺般的陽光照在我的頭頂。那些用來悲傷的理由被擊潰,留下一心的空明純凈讓人想要放聲唱出來。
一瞬間,我覺得一切是那樣的有希望,我心裡的小怪獸揮舞著爪子跳舞。
父親在我身後的雪地上走來走去,我回頭時恰好被他攝入鏡頭里,於是又引來一陣喧嘩。山像鎧甲一般的冷,天空和地面相映的白,像一面鏡子。
我想起同班女生的憤世嫉俗,想起她的自作悲傷,她真該來看看雪。
我無法描摹出這景帶給我是怎樣的感受,無法言喻便只能用身心去體會才能明白。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不完美,常常令人黯然神傷。這場大雪卻讓人沉澱得格外平靜,一股平安喜樂的感覺似一團雲,像一個久候的終點、光、溫度和氣味,一滴一點地湧向我,以雪降落的速度在心上凝成一片剔透的冰花。
雪融化了便是春天。多像一個溫柔的夢,讓人忍不住去享受,去珍惜。
歸程與來時相反,白色的雪景一寸寸開始消退,回頭望時彷彿一個從未抵達過的天堂。下一年,是否會是個豐年?我笑了。父親亦不語。樂趣便在其中了。
走吧,去看雪,去看人世間的平安喜樂,去看如花的白晝,去傾聽自然斑駁而強烈的心跳。
4. 我想去看雪作文700字
我想去看雪
我想去看雪,看著那無邊無際的白,我也許可以忘記所有。
我想去看雪,感受那無瑕疵的雪白帶給我的孤獨,這樣它就成為了我的好朋友,因為現在的我就是孤獨的。
我想去看雪,感受那無色無味的白色帶給我的絕望,因為這個世界不存在任何的美好事物。
我想去看雪,一路漫步在這只有我存在的外太空,回頭望望我走下的腳步,這就是我的所有的歷程,走到盡頭都不會往回走,因為現在的我的內心再也沒有這個勇氣去經歷。
我想去看雪,獨自感受這莫名的悲傷,直到我的淚水把它們融化。
我想去看雪,和我對比,讓我看清我是個怎樣的人。善良?邪惡?正義?
我想去看雪,用我的指尖寫下我的所有,向白色渲染一些黑色的筆跡,傾訴我的每一絲痛處,直到每一處雪都知道我的內心。
我想去看雪,可以在那裡沉睡,直到春天的到來,直到所有的知更鳥的清脆啼鳴把我喚醒,直到我不再想在這里停留。
我想去看雪,寒風劃過樹梢,把所有的不滿都打我的身上,即使是那樣我也不會離開,我不想讓我的心靈永遠疼痛下去,讓我的身體來承擔,直到我無法再忍受的那一刻。
我想去看雪,因為我這世上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讓我依賴了。
我想去看雪,想和你一起去,看著你離開的背影,我感到無助…。
我想去看雪,我可以在雪地里畫一個大大の笑臉,和我一起開心;我可以畫一個大大的哭相,同我一起傷心。
我想去看雪,直到我對你死心。
5. 寒假看雪作文
一說起家鄉,真的很有特色。尤其是在冬天,家鄉的美景就是美麗的版雪中世界。
白天下起了紛紛權雪花,有時飄落一片一片的,有時厚厚的雪花可以堆一個雪人,肆無忌憚的玩耍。還可以拿著紙盒作滑板;從高處往下滑落,彷彿像是沖刺一般。那種速度與刺激,是我最喜歡的感覺。
到了晚上,白皚皚的雪漂亮極了,月光打在雪上,就像黑暗中出現的光茫,迷人又溫暖。。就像給馬路披上了新裝,加上夜晚絢爛的燈光;過年是璀璨的煙火和它奏出的美妙音樂,讓人們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個場景每年都是過年最突出的景象。
還有在道路旁栩栩如生的冰雕。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含義:你看那匹駿馬!好像在我們眼前奔跑,告訴我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你看女媧娘娘!正在愛撫著一個嬰兒。好像慈祥的母親愛撫著她最愛的孩子。好想告訴我們做人的仁愛和母親的偉大。你看那掛著燈籠的城門!寓意著不管在哪裡都要有一顆中國心。你看那條漂亮的魚兒!吐著泡泡,象徵著今年年年有餘、心想事成!
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年四季最愛的季節,是我的雪鄉!
6. 冬日看雪人仿寫作文
下雪啦!下雪啦……我高興的又蹦又跳,穿得像個大熊貓似的,圍上圍巾,戴上帽子、手套,叫了幾個小夥伴出來玩。 「我們堆雪人吧。」我提議說。 「哎,沒意思。」夥伴們齊聲說。 「還是打雪仗吧。」 「好!」 夥伴們都同意了,我們開始打雪仗了。「我要這塊雪。」「我要這塊雪。」大家七嘴八舌開始找自己的戰地,戰地找好了,我就趕緊捏雪球。戴著皮手套就是不一樣,「一、二、三、四……」我嘴裡不停的數著,動作可快了。呵,30個了,我的兵器夠了。我看看大家,一個個手凍的像冰棍似的,我的手曖哄哄的。於是我便得意起來,向大家展示著自己的「兵器」,終於開戰了,我把手套借給肖雪,第一顆「子彈」發射成功,把肖雪打的很狼狽,第二顆扔出去又打中了,我高興極了,就這樣第三個第四個……「雪彈」接二連三在夥伴們的身上、頭上開了花。我的手漸漸的漸漸的冷了起來。一個個都打空了,我生氣極了,手也覺得快凍僵了,非常難受。我終於沉不住氣了,眼睛一閉開始亂扔,只聽「哎呀」一聲,「啊,打中了!」我忙睜開眼睛,啊……原來是打在了一個過路的叔叔的頭上,叔叔走過來問:「這是誰打的?怎麼這么沒禮貌。」我低下頭,害怕極了,結結巴巴的說:「這、這……是,是……」話沒說完,肖雪就搶著說:「是我打的。」我的臉刷的一下紅了,心想:肖雪真是我的好朋友。沒想到叔叔說:「敢於承認錯誤就是好孩子。」說完,叔叔走了。望著叔叔的背影,我對肖雪說;「謝謝你,可你為什麼要替我承認呢?」肖雪說:「你不小心打失手了,是因為你把手套借給了我,手凍的控制不住了,才打著叔叔的,我當然也要幫你了。」聽了這句話,我心裡頓時暖和了起來。 這件事雖然過去很久了,但我一直不能忘記,它教育了我以後應該怎樣做人。
7. 我們一起去看雪 作文
天空灰濛蒙的,抄
北風輕悠悠襲的,外面傳來稚氣的呼喊,似乎很高興哩!
「下雪了,下雪了!」
「我們一起去看雪!」
耳邊傳來夥伴們的呼喊。
雪——
像輕盈的柳絮;
雪——
像灑落的粉筆細末。
雪——
它落在人們的身上,
房子的屋面,
眼睛一眨已不見了蹤影。
去看雪,一路歡歌笑語,
去看雪,有學不完的知識和啟迪。
我們一起去看雪。
8. 在家看雪的作文,快!
今天,我早上一起來,就聽見外邊有叮叮咚咚的雨滴聲,我還以為昨天的雨一直再下內,我撩開窗簾容,眼前出現了一片銀白色的世界——原來下雪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真美呀!
只見天地之間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紛紛揚揚的從天上飄落下來,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帳篷,大地立刻變成了一個銀裝打扮的姑娘。
那雪花潔白如玉,它是天宮派下的小天將,還是月宮桂樹上落下的玉葉呢?雪花像美麗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飄如飛;像天使賞贈的小白花兒;忽散忽聚,飄飄悠悠,輕輕盈盈。
眼前的雪花一會兒落在了屋頂上,一會兒落在了馬路上,一會落在了樹杈上面,不時又去了許多路人的身上快樂地玩耍著。
許多人已經不管不顧現在是什麼天氣了,拋開了雨傘,拿起了地上的一團雪就開始向別人身上扔去,他們追呀,跑呀,跳呀,笑呀。過了一會,雪下的更大了,不管天氣是多麼的冷,不管雪是多麼的大,就好像雪下到了他們熱乎乎的臉上也不在乎,因為他們實在是太高興了、太開心了!又可以像以前一樣堆雪人,打雪仗了……
9. 湖心亭看雪的作文
《湖心亭看雪》講完了,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平靜,那顆被張岱深深地孤寂與落寞所打動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僅160餘字的小品文所帶給我的震撼之中。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評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梁,車旅螳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清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朧。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長者不過千把字,短者僅一二百字,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湖心亭看雪》,堪稱張岱也是晚明詩化小品文的代表作,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他把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之一二。
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這篇文章曾被高中語文讀本收錄,後來又被人教社編入初中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可見其可讀性和必讀性。對於中學生而言,其藝術特色和內涵情致,都是值得鑒賞品味的。
「崇禎」是明朝的年號,開篇就敷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十二月」,正是寒冬時節,為後文「大雪」埋下伏筆。「大雪三日」,寫雪的來勢之猛、持續時間之長。「湖中人鳥聲俱絕」不從視覺寫雪之大,而從聽覺的角度寫出湖山封凍,人與鳥俱噤聲不出,「絕」字傳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從聽覺和心理的角度表現了大雪的威嚴,也為後文遇見金陵客的意外與驚奇作了鋪墊。「是日」即三日之後,「更定」即黎明破曉之時。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後、黎明破曉之時,「獨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見人,又不欲人見。「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贅,實際卻與後文的「獨」、「惟」及幾個「一」字互為呼應,創造了一種清靈純凈的意境。「擁毳衣爐火」,以禦寒之物襯雪地之寒,也表現了作者的特立獨行、任性風雅。「霧凇沆碭」寫湖中水氣凝成的冰花一片彌漫,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有了一種動態的融合美,描繪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圖。若只說「天、雲、山、水,上下一白」則顯得缺少生命的活氣與遠近高低的層次。天、雲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渾茫難辨,足見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見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點的觀察景物的同時,似也蘊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滄海一粟之感慨。「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句話中的幾個「一」字,雖與「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卻巧妙地將一個微觀而豐富的世界置於宏觀而簡潔的背景之中,共同構成一幅絕美的圖畫。同時,作者精心錘煉的「痕」、「點」、「芥」、「粒」這幾個量詞也是極富形象性和層次感的:有遠近、有高低、有濃淡、有疏密、有大小。隨著視線的移動,景物也漸漸變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襯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出一個微妙而靈動的意境。「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實則以意觀景,並非以眼所見。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則不可能達到這種遠觀的視覺效果,以意觀之,則虛實相生,有一種「心游萬仞、精鶩八極」的超脫與空靈。「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且是兩人,酒爐已沸,可見早就來了。「見余,大喜」,此處妙在作者對自己見到他們的驚奇避而不談,而從對方的角度寫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驚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表現了他們相互之間的賞識,有一種人生難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餘,「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的「強飲」,是說本不能飲,但在此時、對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飲。為了不辜負自然的美景,為了不辜負知己的盛情,勉力而為,痛飲三大杯。至此,讀者方在冷色調的景中感受到了一點暖色調的情。臨別問起對方姓氏(先飲後問,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於此,原來和作者一樣,同是異鄉人,也是有著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脫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處寫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我們似乎能夠看見舟子那喃喃自語、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這是對全文的絕妙點染,「更有」並非減損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調來作陪襯,更加突出作者的「痴」。「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義,並非一個褒義詞,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常會把「痴」理解成一種執著專注的追求達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最高境界,例如「如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才」、「天道酬痴」等等。舟子的話並非有意要說給作者聽,而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一樣,純屬有感而發,脫口而出。這兩句話都用了一個「更」字,表達了一種由衷的感嘆,只不過金陵客的感嘆是由於驚喜若狂,而舟子的感嘆是由於百思不解。
文中人物雖不多,但形象各異。煮酒的童子默默無聲,顯然已深諳自己主人的性情與志趣,早就見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經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則直人快語,過慣了凡夫俗子的現實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勞力可能就只是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沒有那份閑情逸致,所以他對這些「怪異」的行為是百思不得其解。張岱與金陵客在生活態度和審美追求方面雖可謂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氣質方面卻有一些差異。金陵客賞雪,是二人結伴同行,而且還帶上了好酒,談詩論文的同時,「一樽還酹江雪」,何等灑脫快樂、曠達豪放!足見此二人胸襟開闊、心情開朗,與其說是來賞雪,不如說是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種無拘無礙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他們是「大喜」、強邀,熱情爽朗,坦盪真誠。他們對「我」一見如故,完全接納,是一種很容易與人溝通的性格類型。相形之下,張岱雖然表現出了一種值得稱道的風雅不俗的情懷,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點海納百川的胸懷。你看,別人盛情相邀,他卻「強飲三大白而別」,這個「而」字,表前後兩個動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馬上作別,似有些敷衍之意。臨行才想起問人姓氏,並不久留,轉身而去。個性倒也鮮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費解——難道張岱是一個孤僻的人嗎?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
只要多加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年少時的張岱其實是個十分喜愛熱鬧繁華的人,他原是一個大家子弟,一直過著富貴豪華的生活。他在他的《自為墓誌銘》中這樣寫道:「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明亡以後,他才「避跡山居」。明亡之時,張岱「年至五十」,所謂「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自序),痴人說夢,遂有《陶庵夢憶》,內中皆為憶舊之文,可謂對他過去繁華生活的片斷記錄,心緒是頗多感慨,但著眼處盡是人世的美好、故國鄉土的可愛,洋溢著人生情趣,抒寫著率真性靈。崇禎五年於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三十又五,那時的他生活經歷、思想情感都已非常豐富。他知識廣博,著述浩繁,愛好享樂,又怎會是孤僻之人?
那麼,是他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嗎?
應該也不是。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於晚明,標示著明朝萬曆以後文學趣味的變遷,也是明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大抵言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與抱負,是小品文所極力要擺脫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與描寫的風景,是一個藝術與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擺脫古文以「政治」作為人生唯一追求指標的立場,而強調以「藝術」來經營生活的可能。即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態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託的美學要求。因此,「明月清風」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態度,而「人無癖不可交」、「只可與雅者言,難以為俗人道者哉」逐漸成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學信仰。因此,盡管我們在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時,無一例外地會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細心體會就能發覺,柳宗元所追求的「境」雖與張岱並無二致——天地之間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人鳥絕跡,但二者所傳達的「情」卻是方圓殊趣。置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形象顯得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恰恰是由於詩人借山水來寄託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而張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時出行看雪,大概與古文人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一個性質的。如果說柳宗元是因失意於政治才「寄情」於山水,那麼張岱則是因「痴情」於山水而無意於政治。是故前者釣雪顯得孤寂凄苦,而後者賞雪倍覺灑脫愉悅。從這種意義上說,假如時空可以移植,讓張岱與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張岱是不會以柳宗元為知交的,因為他們骨子裡的志趣與追求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從文中所敘來看,應該說金陵客那種清雅不俗的情懷與志趣已經和張岱達到了一種驚人的契合,若說張岱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
與金陵客偶遇對酌,作者的興致看來並不很高,筆者私下揣度,原因應當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字。
一謂「雅」。「雅」者,免「俗」也。什麼叫「俗」?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言:「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張岱是個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奪利爭名,甘居人後」,然而「觀場游戲」,卻無論如何都不肯「讓人先」的,甚至下棋賭博,都不懂得計較勝負,然而「啜茶嘗水」,卻「能辨澠、淄」。秉持這種性情志趣的人,總是不能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對此,張岱倒也達觀:「自且不解,安望人解?」這種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間能有幾個?故此,當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間,與二位更早出行賞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時,心中不禁暗自將他們引為知己,詢問之下方知他們原來也是客居於此,同在異鄉為異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後會無期。可嘆知音難覓,一如鏡花水月,今日雖能偶得,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復失更加令人惆悵。如此想來,縱然有美酒助興,也難有熱烈的情緒。
二謂「狂」。張岱曾在其《金山夜戲》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禎二年中秋次日途經鎮江,日暮時分至北固山,因見「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遂「大驚喜」,半夜劃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張燈火」而唱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驚吵眾人,嚇煞寺僧,世人不敢為,而竟敢為之,不但為之,且著文述之,且這種「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出於這種「狂」意,他才會特地選擇大雪三日之後、黎明破曉之時,而且在他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形下,才出門看雪的。此時的他可能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與自賞,萬萬沒有想到還會與人「狹路相逢」,並且不止一個,並且比自己來得更早,並且還不忘帶全了爐酒童子,還有那一派主人聲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直攪得分辨不清誰才是看雪的正家了。這多少會讓張岱在意外的發現「吾道不孤」的欣慰之餘產生一點點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掃興。張岱的這種「狂」,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我國古代文人所謂的「清高」之氣,這種「清高」之氣,還須得我們拋卻今人世俗的眼光來欣賞方能諳此中三昧。如張岱之行者,古人中並不鮮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許,唐人祖詠的《終南望餘雪》,是他在長安科舉應試所作,按規定應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寫下四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問其原因,祖詠答曰:「意盡。」他這樣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險,這種把人生前途低置於個人詩學思想之下的行為無疑是「狂」到了極致。蘇東坡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感嘆道:何處無好景緻?只是我和張懷民這樣的人不可多得罷了!這大約也是略帶一些「狂」情的自視吧。
三謂「痴」。前面說到張岱「痴情」於山水而無意於政治,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鋪天蓋地,西湖萬籟俱寂,黎明破曉時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個中「痴意」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不論是作為曾經的世家公子,還是後來的隱居文人,張岱對於西湖的鍾情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諸如《陶庵夢憶》之類的集子里經常提到之外,他還有專門記錄掌故逸聞的《西湖夢尋》。從那些詩文中,我們可以略略體會張岱對於西湖的復雜情懷。譬如他在《西湖夢尋》的總記中曾將西湖和鑒湖、湘湖做了比較,且一概用女人來比喻,他說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處子,靦腆羞澀。鑒湖則是名門閨秀,雖然令人欽敬,卻不可以狎弄親近。西湖呢,「若西湖則為曲中名妓,聲色俱麗,然倚門獻笑,人人得而媟褻之矣。人人得而媟褻,故人人得而艷羨;人人得而艷羨,故人人得而輕慢。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鬨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西湖果然美麗,然則是風塵女子的美麗,縱使國色天香,也須逢場作戲,所以誰都可以親之近之,也就誰都可以輕之棄之,繁華的時候門庭若市,冷清的時候闃無一人。
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劈頭就說「餘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又說:「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足見他對於西湖的情懷,傾慕有加,憐愛有餘,難得卻又難舍,魂牽夢縈,幾欲生死相許。
由於這種深情而又傷感的心態,對西湖的欣賞,張岱以為,「雪巘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濛,何遜晴光灧瀲。深情領略,是在解人。」西湖於他,不論冬春,不論日夜,不論晴雨,都是美的,而這種種的美,都是由於他的深情領略。所以他一直以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這位西子眼裡唯一的情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領會她的性情、她的韻味、她的美麗、她的哀怨、她的快樂、她的寂寥……所以,他才會總要等到遊客散盡之時,才縱舟西湖,「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伴著那「拍人」的「香氣」,進入那「甚愜」的「清夢」(《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會唯願與西湖相約於無人的雪後清晨,與她獨處,和她對話,再無外人能夠介入他們心靈的默契與情感的溫馨。
我想,在這種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見金陵客,他的興致是無論如何好不起來了的。
了解了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獨行、他的寡言少語、他冒寒看雪的強烈的沖動、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們看到了曠達與痴情共同釀成的純美的意境。雖有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我們若錯將《湖心亭看雪》當作一篇山水游記來欣賞,而對作者的心靈語言不予解讀,等閑視之,恐怕我們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
10. 盼望回老家看雪800字作文
雪,乃人間最為純潔之物,他彷彿沒有一絲灰色,它就是人間最為純潔之物。
「哇,今年的雪下的真大啊!真美!」一旁的小孩邊說邊玩耍,我站在一旁,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對話,靜靜地欣賞這樣美麗的雪。這雪,我們不懂它為何這樣的妙曼多姿,這紛紛揚揚的雪,是多麼耐看,這如落花般的雪,就像仙女的魔杖撒下的些許銀光。
雪,也許在孩子們眼裡是玩物,在農民的眼裡是豐收,「瑞雪兆豐年嘛!」可是在像我們這樣大的孩子面前,是活力的象徵,孩子們在雪裡找到了白雪公主和王子,農民在雪裡找到了果實,而我們,在雪裡找到了一種活力,這活力,迸發的旺盛,就像我們的心,在激烈的跳著,就像我們的感情,熱情似火。
雪,引人無限的遐想。
這雪撒一場之後,樹上就好像掛滿了銀條,給大地又蓋上了一層厚被。讓他不要再凜冽的寒風中受傷。
雪讓人留心與你,雪,為什麼我如此的喜愛你,我簡直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了,它是那樣的嫵媚動人,他令人全身心的投入於雪,它不會讓你產生任何的煩惱,他就像一個聽話的乖孩子一樣。
在北方,你留情於雪了么?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雪花漫天紛飛,我發燒了,媽媽本想買葯,可是葯店已經關門,我只能去打點滴,可是外面那樣的冷,路又那樣的滑,我也不能走著去啊,於是媽媽說:「我背你去!」那堅定的目光讓我很羞愧,我怎麼可以半夜讓媽媽這么累,明天她還要上班呢!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可媽媽卻堅定不移,我相信,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會這么想,任何一個媽媽也都會這樣做,出門後,寒風撲面而來,媽媽讓我把頭低下,我在後面,媽媽為我擋住了凜冽的寒風,那雪花落在我的頭上,可我的心裡確是暖洋洋的,媽媽只穿一件棉襖,可是我在媽媽的背後卻感到格外溫暖,最終,我打上了點滴,而媽媽卻生病了。看到雪,我就會想起那個夜晚,我彷彿都能聽到媽媽那急促的呼吸,看到雪,我就會想到這件事,看吧!我的眼淚又來了。
雪,讓我思緒萬千,我想到了美景,又想到了母愛,看雪,成了我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