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去成都省博物館作文
一直令不少人流連忘返的博物館,竟然是我們小記者這次采訪的目的地。聽到這消息,我開心的何不攏嘴。
今天我們早早的來到了學校,頗不接待地趕往目的地——令人震撼的四川博物館。
一走進大廳,映入我們眼簾的有很多個分館,有張大千藝術館、陶瓷館、書法美術館、佛教之光館……共三層。
我們跟著老師走進了書法美術館,裡面有許多畫和書法作品,每幅作品都像戴著眼鏡似的框架。還有陶瓷館,擺放著各種朝代的器皿,有碗、有壺、有杯,還有一些說不出名的各式各樣的器皿庄嚴地擺放在那裡。
不過最有趣的還是要數四川革命館了,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兵器,有刀、劍、盾、槍……光是刀就分了好多種,有大刀、青龍偃月刀……槍也分了好多種,有紅纓槍、步槍、手槍,手槍旁邊還放著幾顆子彈,威武極了!還能看打仗的電影,這是我們再喜歡不過的了。還有呢!那有一張到處是山丘,凹凸不平,蜿蜒崎嶇的立體地圖。走完這個館,我的心好像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好像走入了戰爭年代。我也如同是一名威武的戰士,深深感悟著當年戰士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啊!博物館里有許多有意義的展覽,在講解員的指點下我們還仔細觀察了樹頂的鳳凰。鳳凰神鳥的口中含著一粒長生不老的仙丹,在鳳凰的前方有個跪著的小人,他正在祈求鳳凰將仙丹賜予他。呵呵,古時的人總是期望著長生不老,國君也好,平民也罷,從未放棄過對不老的幻想。
這個是盛酒的青銅器,光聽名字就很有氣勢:象首耳獸面紋罍。
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拗口難記的名字還是源於酒器上這個象頭模樣的裝飾。
別看這個東西沒有什麼裝飾的花紋,相當的樸素,卻是國寶級的文物。最特別的是瓶蓋上那三隻小鴨子,它們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據說當人揭開蓋子將它放在一旁時,那三隻鴨子就會成為蓋子的支架了,很有心思的製作吧?
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一對陶俑,一個是人首雞身俑,一個是羊首人身俑。講解員問大家是否知道這對陶俑的意思,我們班的小朋友脫口而出:「我知道,這個代表妻子是屬雞的,丈夫是數羊的!」居然真的是這樣的,呵呵……
駱駝這個動物在古蜀時期應該很罕見吧?這里離絲綢之路也有一定的距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陶俑呢?
金地粉彩佛像。這個看似金子做的佛像實際也是陶制的,完成時描了金,所以成了眼前所見。佛像頭戴五葉花冠,容貌端莊安詳,雙目緊閉,雙手捧供瓶於胸前,團坐於粉色的蓮花台上。
青花蓮鶴紋素獅紐熏爐。青花瓷這個東西,美術教材里見過,周傑倫的歌里聽過,孩子們自然也不會陌生了
偌大的一個四川省博物館,專門為一個人開設了一個展廳,想必此人非同尋常,是的,他正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他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展廳里多是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敦煌」這個有著異域風情的名字圍繞著許多富於奇幻色彩的傳說,縈繞著旅行家們的夢想。看到這一幅幅作品,我對它的嚮往又平添了幾分。
館中的張大千蠟像真的是栩栩如生呀!
民族展廳內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參觀著記錄著。看到這樣的情景我覺得有些好玩,多半是家長布置了寫作文的任務吧,所以我看到他們總是看一路記一路,解說員的只言片語都生怕錯過。相反,孩子們真正用眼睛去欣賞展品的時間卻寥寥。參觀博物館不應該是這樣的吧?不過他們的時間還多,我希望孩子們下次有機會故地重遊的時候一定放下什麼作文之類的東西,好好地欣賞這些前人留下的東西,用眼和心去感受藝術和生活。
這是彝族的首領使用的酒杯,是用真的鷹爪做成的。
清代的鎏金銅面具。誇張的造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圖案豐富,色彩斑斕的皮影。
快十一點的時候,參觀還在繼續,我突然接到了媽媽打來的電話,妞小豬在家裡發高燒,燒到了39.2,我不得不趕回家送她去醫院。博物館之旅也因此畫上句號。雖然行程匆匆,卻還是收獲不小。有人說,博物館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就是從博物館開始的。我們用眼凝視著一件件保存下來的文物,穿透時空的阻隔,俯視歷史的滄海桑田。博物館如同一條歷史的長河,讓我們在這條河中盡情地徜徉,看著河中的波紋和漣漪,撫摸歷史的呼吸。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它的質朴和粗獷已匯入了我們的血液,我們也有必要了解它,繼承它,讓它延續下去,並發揚光大。
Ⅱ 《觀武漢博物館有感》 一篇600字的作文
參觀武漢博物館有感
上個星期六,我班學生在班長的帶領下參觀了我們期待已久的武漢博物館,在沒到達那
之前,我就提前在網上查了一下武漢博物館的資料——武漢博物館位於漢口青年路
373
號,
西距漢口火車站
300
米
。
2001
年
10
月
1
日正式對外開放。總建築面積
17834
平方米
,陳
列面積
6000
平方米(其中交流展廳面積
1000
平方米)
。主體建築由陳列展覽區,文物庫房
和輔助設施用房組成。建築壯麗巍峨,集東方文化的典雅與現代化功能於一體,蔚為景觀。
經過近
2
個小時的公交顛簸,我們終於到達武漢博物館大門口。一下車,武漢博物館五
個大字映入眼簾,
這些字和博物館高達的身軀融為一體,
甚是威武。
然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
排隊拿票沖進了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大廳後,我和幾個同學就首先沖進了《館藏經現代名家繪畫展》廳,一進入
後,一幅幅字形各異的詩畫大作便映入了我的眼簾,令人興奮異常,那些字清新
.
大方
.
優美
.
簡潔
.
真是令人賞心悅目,置身館內,人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讓人流連忘返。這些字和
我印象中的古代字畫有所不同,
特別是那些畫,
不僅有中國本土的風格,
而且在此基礎上那
個又有西方的影子,
這些詩畫從側面反映了:
在近代,
中國和西方文化融合促進了中國繪畫
進了一個新的時期。
從近代名家繪畫展廳出來,我們就奔向了《古代陶瓷藝術》廳,進入大廳,看著那些精
致,
素潔,
明朗的陶瓷真讓人感慨到古人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技藝。
參觀完一樓後,
我們有
徑直來到二樓,就首先參觀了《武漢古代歷史陳列》廳,展
廳由江漢曙光(史前時期
)
、
商風楚韻(夏商周時期
)
、軍事要津(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
、水陸雙城(隋唐宋元時
期)
、九省
通衢(明清時
期至漢口開
埠前)五個部
分組成,展覽
以絢麗多姿
的古代文
物為主體,以
史料為依據、以科學為准繩,通
過豐富的文物展示、真實的場
景復原、
先進的數碼技
術、精緻的藝術品創作,真實、清晰地展現了武漢地區
從史前時期的蒙
昧原始逐步發
展成為明清繁榮的商貿城市的歷
史進程。
接著,
我們就進入了《
走向近代的武漢
展》廳,這個
展廳讓我最記憶
猶新。因為
這個館運用大
量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將歷
史文物和場景復原的活靈活現
。比如張之洞
的蠟像,其皮膚和我們
現代的皮膚相差無幾,趁著工作人員
不在,我還和他來了近距
離接觸——和
他來了張合影。當我站在他身旁的那一
刻,忽然又一種害怕的感覺,我
覺得一個活死
人好象站在我的旁邊。又如
那身著樸素的婦女和拉著黃包車
的車夫,還
有那外形笨拙
的老爺車
……
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
,
如果不是手中的索
尼相機作為現代
的證據,我們
還真以為回到了近代
……
武漢博
物館藏品豐富,
種類繁多。文物
包括了青銅器
、玉器、竹木牙
雕、硯台、
印章、
鼻琺琅、陶瓷
、書畫等諸多門
類的珍貴文物。
現有藏品
5
萬余件,
展出各類
精美文物
2000
余件。
其中:
既有清宮造辦處的御
制秘器、
也有歷代名家高手的傑作
;
有考古研究價
值極高的出土文物,也有工藝精
湛的傳世珍品。
武漢是
我國的歷史文化
名城,歷代先民
以其勤勞和智
慧為我們留下了
豐富的物質
文明和璀璨的
精神寶庫,武漢博物館雖然
展示的文物只是武漢歷史的冰山
一角,但展
館內的展品都
是精髓,足以能表現出武漢古代以及近
現代燦爛的文化。在我看來,文
物不在於有多
少,在乎的是他們能讓我們
記住先民聰明的智慧和高超的技
藝,這些就
足以讓我們自
豪。只有這樣,我們的名族永遠不會衰落,相反我們會
更加自信地改造
世界,從而讓
我們的名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Ⅲ 關於武漢歷史博物館的作文400字
20XX年8月10號早上,那來是一個炎源熱的夏天,我從深圳坐火車去武漢姨媽家玩。一到姨媽家,哥哥姐姐都說帶我去武漢博物館玩,就這樣我就到了武漢博物館。
一進博物館,先領了一張參觀券,那裡非常涼快,空氣清新甜潤,真是一個好地方。我們先去了古代陶瓷藝術陳列館,那裡有一個陶瓷我非常喜歡。那個就是馬家窯變形蛙紋彩陶罐。變形蛙紋彩陶罐屬於馬家窯文化馬場類型的代表性器物,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首次在甘肅臨沂馬家窯遺址發現而命名,距今約5300年至4200年。它泥質紅陶,採用泥條盤築法手制而成。它器形莊重,胎質細膩,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我還去看了一些齊白石的作品,比如蝦圖......
最後,我們坐了一輛計程車回家了。
Ⅳ 武漢博物館觀後感
[武漢博物館觀後感]機關服務中心組織黨員活動參觀首都博物館,看到一對對的小學生在館前合影留念,武漢博物館觀後感。多麼熟悉的一幕,不禁喚起兒時的回憶,中心的全體參展人員也展開黨旗在首博館前合影。此刻我感覺到時間變得之快,幾十年前參觀中國革命博物館的情形,歷歷在目,有生第一次參觀博物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也是七一前夕,只記得站在紅旗下,舉起手臂攥著小拳頭,幼嫩的喊出時刻准備著,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然後參觀,回來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只記得其中一句話,看了一堆石頭、 瓦片、破盒、破罐,特沒勁,手槍大刀可是真傢伙。幾十年後的七一又參觀博物館,也許還是現在學生時代,每次參加什麼活動,老師都要布置作業寫觀後感的習慣,此時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讓我又想寫點什麼。本人酷愛參觀展覽館和博物館,不論出差旅遊每到一地,只要有時間條件許可,都把參觀當地博物館作為首選,他是你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回顧多年來參觀博物館的經歷與感受,讓我感受到祖國歷史的脈搏與改革開放的腳步。記得小學時代,第一次參觀天安門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那時對那些古人類創造的石器工具、陶罐、瓦片、不知其意義所在,只對刀槍感興趣,也激發了我動手的能力,參觀後就動手用木頭,削刻了一支形駁殼槍,在以後的觀展中看了中國的印章,他讓我萌發了學習篆刻的興趣。而今在進入博物館,又是一種不同的心態與感受了。當你步入博物館就如同進入了時光隧道,把你帶入了那遠古的洪荒時代,我站在那古樸、泛著鋼綉的青銅器前我欣賞已不是它的器形與上面雕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夠重的歷史氣息迎面撲來,它似一種氣場,凝縮了中華幾千年前的信息向你釋著。當我仰視著那些精美的字畫,我已不再解談其中的內容,站在遠處看,你似感覺到畫中的人物飛翩翩得向你走來,那字里行間,急似飛流瀑布,緩似行芸,感覺妙不可言。當我俯視那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玉器,我腦海里浮現的是古人琢玉的場面,過去人們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你就理解了什麼事巧奪天工了。在瀏覽神采各異的瓷器時,想得更多是不可思議,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土的運行,讓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你不得不感造物主的神奇。北京風俗展又讓我聯想去探討,為什麼祖先會把皇城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走馬匆匆時進午,走出博物館還在回味,似知道了很多又似一片模糊。晚臨睡前有習慣的拿起枕邊的一本《禪悟》翻悉看到中國古代有一個禪宗和尚青源惟信禪師得到以後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加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到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一段充滿禪機的話,看到此語頓覺感悟,今天的感受不就是悉山不是山,秀水不是水的意境嗎?其實我們的人生,還有藝術不都是要經歷這三種境界嗎?人生三境界,說的是人生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1,參觀國家地質博物館的意義 參觀國家地質博物館,可以把課本中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讓抽象的概念在實 際生活中變得具體化.雖然國家地質博物館以礦物,岩石等地質方面的展品為主,看似 與材料專業沒有什麼關系,但通過國家地質博物館的參觀學習,把宏觀的礦物石與微觀 的晶體結構相聯系,有利於加深對第三章晶體結構的理解.雖然學以致用需要的是一種 知識的積累,但邊學習邊參觀的方式可以把每一步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對應,雖然不一 定會有很深的了解,但通過一步步的對應,在最後的運用中,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與應 用相對應. 對地質博物館的參觀學習, 可以作為一個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相對應的範例.2,礦物,岩石與第三章晶體結構的關系. 礦物和岩石是一種宏觀上的表態,其形態是晶體結構有序化排列的宏觀表現.礦物 和岩石的成型過程以及其形態與物理性質都是由其晶體結構決定的. 第三章主要是對晶 體結構的學習,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去理解礦物,岩石宏觀上的特性.3,我們從材料角度要了解礦物,岩石的哪些知識. 從材料的角度出發對礦物,岩石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將其開發利用,首先要了解的是 礦物,岩石的物理性質,以決定它們有哪些應用潛能,可應用在哪些領域.為了能開發 出礦物,岩石的最佳用途還要從微觀角度研究礦物岩石的晶體結構.由於晶體結構在一 般情況下並不是理想的完整結構, 因此在研究礦物岩石的微觀晶體結構的時候很重要的 一點就是研究晶體的缺陷,在這方面又與課本第六章的知識聯系了起來.晶體結構決定 了材料的很多物理方面的性質,在應用材料的同時還必須了解其化學性質,因此在研究 礦物,岩石的時候還必須研究其化學成分,因為化學成分又決定了晶體的化學性質.14,從晶體宏觀形態可得到什麼 微觀組織可學到什麼 有何用途 與金屬微觀上的比 較.學習材科基除基礎外還應了解什麼 從晶體的宏觀形態,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不同的化學成份,形成原理以及形成環境 最終會形成不同的礦物形態.礦物通常具有不同的顏色,硬度,密度及特殊的化學性質 和力學性質.岩石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種,它們形成條件迥異,大部分形 成需要漫長的地質周期,但在物質交互作用和組織結構上與金屬有許多相似之處.根據 晶體的宏觀形態,我們可以分析其形成條件,獲得一些地質上的信息;同時,通過對其 化學及力學分析,有助於材料性能的研究,為新材料的開發提供一些可能的方向.從晶體的微觀組織上看,礦物的結構顯得較無規則,且由於致色元素的作用而呈現 不同的顏色.一塊岩石往往混合著各種不同的礦物成分,它們的成分比例以及相互分布 影響著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 對於合金金屬, 其在冷卻過程中也往往形成不同的相成分, 由此可猜測,一些微觀組織相似的合金和岩石可能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學性質,因此通過 對比研究,我們可以得到它們的相互關系,進而通過人工的方法得到與礦物性能相似的 有利用價值的材料.但由於礦物形成的條件非常復雜,而且大多經歷漫長的地質年代才 能逐漸形成,將一些特點應用到金屬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需要大量的理論基礎和實 驗數據. 在學習《材料科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我們還應更多地結合實際,並且不2僅僅局限在金屬領域,還可以向人工聚合物,天然礦物,特殊化合物等方面延伸,將所 學的理論應用於實際物質中,解釋其成因或性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 題,有些可能是由於對理論理解不夠深刻,可通過深入的學習和討論逐漸解決;有些則 可能是所學理論無法解釋的,這時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設,並通過實驗加以驗證.材料 科學就是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逐漸進步,完善的.5,礦物的名稱化學式與人名的關系. 礦物的化學成分一般採用晶體化學式表達. 它既表明礦物中各種化學組分的種類、 數量,又反映了原子結合的情況.如鐵白雲石 Ca(Mg,Fe,Mn)[CO3]2,圓括弧內按含量多 少依次列出相互成類質同象替代的元素,彼此以逗號分開;方括弧內為絡陰離子團. 當 有水分子存在時,常把它寫在化學式的最後,並以圓點與其他組分隔開,如石膏 Ca[SO4]2 H2O. 每一個具體的礦物都有具體的名稱, 一般來講, 礦物名稱的獲得也遵循一些規律: 1) 以化學成分命名, 如自然金, 它是以金為主要成分; 2) 以物理性質命名, 如橄欖石, 它是以橄欖綠色為特點;3) 以形態命名, 如綠柱石, 常為綠色的柱狀形態; 4) 以人名命名, 如袁復禮石, 袁復禮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5) 以地名命名, 如包頭礦, 包頭是我國內蒙的一個城市. 此外, 有些礦物名稱是沿用我國古代的名稱, 如水晶,雄黃,辰砂等;但更多是自不 同外文名稱轉譯而來, 如綠簾石(來自日文),貝塔石(來自英文)等.值得注意的是, 從中 文的礦物名稱中我們可以大致獲得礦物的一些信息, 如: 以"石"結尾的礦物名稱, 如滑石,方解石等, 通常指的是非金屬礦物; 以"礦"結尾的, 如輝銻礦,黃鐵礦 等, 指的是金屬礦物; 以"玉"結尾的, 如黃玉,硬玉等.
Ⅳ 寫一篇描寫省博物館的40字作文
省博物館里有許多著名的展覽作品,如:銅人、陶瓷碗、桌椅等等。給我們的參觀帶來了許多樂趣,我愛我們的省博物館。
Ⅵ 怎麼寫參觀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湖北博物館觀後感範文
放假去參觀了湖北的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現總佔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建築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鍾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現設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協調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業務部門,隸屬於湖北省文化廳。籌建於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8家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景區,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位於水陸街,1956年遷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鍾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 。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鍾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三足鼎立,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築和對外開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鍾、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具有世界意義。
先談湖北省博物館的外觀建築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景觀園林也是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湖北省博物館總體布局劃分為「一軸三區」,延續現有的中軸對稱格局。北區利用靠近東湖路的主入口廣場及品字形開闊場地,可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中區以博物館建築為主體,形成集展陳娛教於一體的陳列展覽區。南區借景東湖與擴建館舍,打造綠色生態的休閑公園。其中,新建的文物展覽大樓設計新穎,圓弧形斜坡屋頂設計成草坡,既是老館坡頂形象的延續,又將建築所佔綠地以另一種形式返還。文物展覽大樓設計為地上4層、地下1層的多功能建築。娛教區設在大樓南區,具有圖書閱覽、兒童教育、互動觀影、編鍾演奏等功能,與展陳區互不幹擾,互為補充。編鍾演奏廳位於娛教區的中心,既是博物館展陳功能的延續,又為觀眾提供完美的視聽盛宴。
望採納,謝謝
Ⅶ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怎麼寫啊
追隨歷史的腳步那天,我們班一起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歷時2小時,走馬觀花似地看完。其間,與我們擦肩而過的有不少外國人,他們瞪大了自己的眼睛,面對著眼前神秘的東方神器,嘆為觀止。作為炎黃子孫,誰不為自己偉大祖先創造的光輝成就而自豪?誰不感到我們的歷史何其輝煌?我們的先人曾經創造了世界上任何一個邦域都無法比擬的工藝和文學成就,青銅器、陶瓷、雕刻、書法、繪畫等等,其中的每一項成就都能讓那些老外「喝上一壺」。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 個人覺得把這個放在第一位比較有自豪感,六朝至隋朝,瓷器一統天下,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而瓷器玉石般溫柔的質感,自發明以來就受到人們地喜愛,絢麗輝煌的陶瓷文化,一度成為古代中國的象徵。也許玲瓏剔透般的雕刻,只是統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而精美的陶瓷,只是皇家御用的金貴之物;又或只是千萬陪葬品中用來充當數量中的一類。但在我看來,粘稠的泥土和適當的火候的智慧般的結合,無疑造就了中國千年難得一見的瑰寶-------瓷器。可能受性別的影響,喜歡它的質感,花紋和那種獨特的秀氣。時間的洗滌只會讓它們更加亮麗,風采斐然!楚文化 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 春秋時楚莊王成就了霸業,留下了「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千秋傳奇。戰國時,楚國又成為七雄中滅國最多、拓疆最廣的諸侯國。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於楚墓中,就是歷史的最好見證。我只選取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的截圖,楚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我個人的感受所能領會得完的,看到兩王的兵器排於一列時,心莫名其妙地感到震撼,當真是越王的劍比楚王的矛要長啊,歷史果真在兩王的兵刃上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不成?「卧薪嘗膽「的成語解釋會永久性的和吳越兩王有淵源吧? 至於哲學、文學和藝術上,楚國在都達到了先秦時期精神文明的頂峰。以老子、莊子哲學思想為代表的哲學,是構築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以屈原詩歌、庄了散文為代表的楚文學,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之源頭。藏品精萃/書畫
古代讀書人借文字和繪畫技巧以揚名天下的不在少數吧?字如其人的當真也多:豪放,帥氣,雄渾。。。。。。這些用來形容字體風格的字眼和描述人性格的詞彙雷同度確實高。「詩書畫三絕兼擅,文史哲一以貫之。」讓學林用來稱蘇淵老果真是貼切。如果從文化本體上來界定和從歷史地位上來評述這些古代的文人,怎能不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畫虎畫皮難畫骨,字書畫強調的是格高韻清而意境雅逸,尤其強調獨彈而自出機杼。揮毫運筆純任自然,點畫線條酣暢通達,即進入了王僧虔所說的那種「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的高級境界,既有天馬行空般的氣勢,又有天人合一性的內蘊。古人以行草面世,運筆恣肆矯健而骨力洞達,結構奇崛跌宕而生動多變,章法疏密有致而開合自如,那「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筆墨變化,那「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線條展示,不僅是一種審美構造,更是一種墨象語境和情感符號,顯得大氣磅礴而才氣橫溢。而繪畫古人則對梅蘭竹菊情有獨鍾,注重於筆情墨趣的揮灑,講究詩意禪境的表現,可見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如梅花,疏影橫斜,清氣彌漫。古松,大氣磅礴。蘭竹,超凡脫俗。我為之感嘆和感動!音這個"曾侯乙編鍾"截圖只是《曾侯乙墓》中的一部分,省博物館並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單獨的個體來作為列展,因為喜歡音樂,所以還是決定把它作為單獨的一部分來寫。雖經千年,其音質、音色如今毫不遜色的恐怕曾侯乙編鍾就算得上其中的一員吧?情操的提升自是少不了音律這一部分的功勞。以前只是在歷史課本中看到它的縮圖,真正見到它的時候腳步停留在那裡,任同學呼喊半天也不見移動,它本身就是魅力所在!曾侯乙墓 1978年發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它位於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郊擂鼓墩。墓內出土的器物許多帶有銘文。特別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短戈,出土時置於主棺旁,當為曾侯乙寢宮侍衛使用之物。 曾侯乙墓出土青銅禮器是歷年來我國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因發掘前未經擾動,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儀式,這在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曾侯乙墓的青銅禮器的大體組合沿襲春秋時期的傳統: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曾侯乙墓青銅器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特點,採用了渾鑄、分鑄、等冶鑄技術和平雕、浮雕、圓雕、透雕、錯金、鑲嵌、鑄鑲、銅焊等多種工藝,集先秦青銅製造技術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國當時先進的冶鑄科學水平。
曾侯乙墓出土地編鍾、鼓、琴、瑟、笙、箎(chǐ,)、排蕭8種共125件樂器。種類全,數量多,製作精,保存完好,其中其中不少樂器是新發現,為世界考古史上所僅則見。這批樂器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紀我國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是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珍貴資料。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用具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墓中出土的金盞重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小動物有牛、羊、豬、狗、雞、鴨一類家禽家畜,似乎是祈禱五穀豐 登、六畜興旺;墓中出土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弓、箭、盾、等,其中「殳」和多戈戟是考古發現中僅見或少見的兵器;墓中還出土了許多車馬器,其中兩件矛狀車具是用於增強戰車戰鬥力的新型車具。 五千年的發展歷史能夠證明這一點:我們華夏民族具有無比堅韌的生存和繁衍能力。歷史早已過去,輝煌也罷,慘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談中」。我們應該用更清醒的頭腦去認識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拿著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所謂的「輝煌」沾沾自喜,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先走別人走的路,再走別人未曾走的路,最終馳騁於不敗之地!
Ⅷ 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作文
十月一號,是我們全家到武漢的第一天。由於天氣不太好,所以爸爸先帶我們去了湖北省博物館。我可是個博物館迷啊,去過首都博物館、陝西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這次來武漢之前,爸爸就說湖北博物館裡面有很多好東西,我真是急不可待了。
一下車,我們就被那長的驚人的隊伍下了一跳。只見領票的隊伍曲曲折折的伸向遠方,一眼望不到頭。沒辦法,我們也只好慢慢的排在後面往前挪。只過了一小會兒,我回頭一看,後面又排了好多人了。大概排了一個半小時,我們才進到了館內。
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比如畫著梅蘭竹菊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兩千多年前鑄造的越王勾踐劍,反映人類進化史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種文物,在這裡面有好幾件是國寶級的。比如銅鹿角立鶴,這時人類想像的一種吉祥動物,它的身體像鶴,而頭上卻立著鹿的角。還有金盞,全部是用金子做的,是秦朝以前最重的金器。而曾侯乙尊盤是我在探索頻道看過的文物,但當我看到真品時,還是被它那復雜的工藝和精美的造型驚呆了。
在曾侯乙墓展廳,我最喜歡的是曾侯乙編鍾。我之前在河南博物院看過王孫誥編鍾,我以為那就非常大了,誰知道曾侯乙編鍾比它可要大多了。爸爸告訴我,斜掛起來的鍾叫做甬鍾,三個以上的甬鍾在一起就叫編鍾。曾侯乙編鍾不僅規模大,更重要的是在編鍾的架子上刻著豐富的樂理知識,經過專家的認真鑒定,我國古代的樂理和現在世界通用的非常接近,而曾侯乙編鍾音域跨越5個八度, 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我們的祖先真是充滿了智慧啊!
Ⅸ 秋遊作文 300字 去湖北省博物館和東湖黎園
盼星星,盼抄月亮。終於盼到秋遊了襲。 火熱的夏天過去了,秋姑娘拿著一把金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我們迎著涼爽的秋風,邁著輕盈的步子,走在丹桂飄香的小路上。 我們終於到了目的地——東湖,走進東湖的大門。最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片蒼翠的小竹林。一陣秋風吹來,竹子在風中隨風搖曳。好像在說:「歡迎你們的到來。」經過小竹林,來到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前面,涼亭的是由八根柱子支撐的,它四周的角都微微地翹起,猶如一隻燕子的尾巴。
走過涼亭,又來到一座小橋上,這座小橋橋洞是半圓形的,好似一個彎彎的月亮,這座橋結構牢固,造型美觀,給美麗的東湖添加了幾分神韻。 我們沿著曲直的小路向湖邊走去,啊!水那麼清,清澈見底,就連我的身影也清晰地映在水裡上。在湖水的不遠處,有各種各樣的假冊,有的像可愛的小熊貓、有的像機靈的小猴子、有的像碩大無比的巨鯨,有的像一隻正要展翅高飛的雄鷹、還有的像一隻大老虎。真是奇形怪狀,有趣極了! 東湖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