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愛山西的大同古城牆600字作文
山西,在太行山的西邊,因此而得名。山西的省會城市是太原,那裡是個好地方。山西也是回中華民族的母答親河——黃河經過的地方。
山西,有許多名勝古跡。有普救寺、後土祠、黃河大鐵牛、關帝廟……還有很多遊玩的地方,比如:夏縣的漂流、運城的東花園等等。這些地方足夠我們欣賞和遊玩十天半月的。
山西的大同被人們稱為「煤礦之都」,顧名思義,就是出產煤炭最多的地方,也為此得到了一個「黑色」的獎杯。
山西的風味美食很誘人,有太原的過油肉、六味齋醬肉、平遙的牛肉,還有清和元頭腦、刀削麵、撥魚兒、貓耳朵以及聞喜的煮餅,這些食品能讓你垂涎三尺。
山西的土特產品有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陳醋、稷山板棗……分布的主要民族有漢族、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工藝美術品有新絳石雕、平遙推光漆器、大同銅火鍋、絳州澄泥硯。
山西,是我們的家鄉,是我們的搖籃,是我們的驕傲啊!我愛你,山西!
㈡ 荊州古城牆 作文
荊州古城牆
美麗的荊州古城今天,陽光高照,微風吹拂著我的臉, 路邊的小花都露出了笑臉專,鳥兒在樹屬上唱著悅耳動人的歌兒。我和媽媽興高采烈的來到了美麗的古城,心情格外的好。荊州古城位於長江中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我和媽媽站在城牆下,映入眼簾的是一堵高大雄偉的城牆,我十分高興。接著,我看見了荊州古城被長長的護城河圍繞著,湖裡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兩邊還有幾棵柳條倒影在湖中呢,像美麗的姑娘梳洗著頭發。湖上還停泊著幾只船隻,護城河上橫跨著一座堅固的石橋,橋上十分寬闊有來來往往的車輛城外還有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央聳立著標有鳳凰的的石雕,相傳是鳳凰的故鄉。我站在城牆上,鋪著一塊塊大大小小的青磚,伸手摸了摸石磚像飽經風雨老樹一樣凹凸不平 ,還透著一層層青苔,城牆呈現凹下的部分是三國時期抵禦敵軍的。走進城樓看見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我一路看了好久。最後,我依依不捨的下了城牆,這壯闊的景象使我流年忘返,我與媽媽拍下許多值得紀念的照片
㈢ 大名府城牆作文300字
名府人來傑地靈、萬堤古源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唐為天雄軍治。大名縣文化燦爛、府、州,明仍為大名府,北周魏州、清為路,宋仍為大名府,民國廢,晉曰廣晉府。境內現有五禮記碑、朱熹寫經碑,周因之、狄仁傑祠堂碑,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道,益滿中國古今大地。三國魏陽平郡,五代唐曰興唐付;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明;戰國時期屬魏國。解放後,元曰大名路,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屬直隸省、郡治所在地,元、直隸七師校址等,曾建大名市;漢朝為冀州魏郡;秦朝為東郡。春秋時代屬衛國;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漢改為大名府,人文薈萃,建為北京,清因之,又為天雄軍,在歷史上曾為府,金曰大名府路、路、道所在地,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馬文操神道碑;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為發展大名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史稱「北京」,名「五鹿」
㈣ 美麗的浚縣作文(重點寫雲溪橋和古城牆)
我的家鄉在鶴壁,這里有正月古廟會很好看的大伾山,還有節日里更熱鬧內的廣場容,更有歷史悠久的淇河……而我最喜歡雲夢山了。 雲夢山位於鶴壁市淇縣縣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腳下。聽媽媽說,戰國時期著名的鬼穀子曾經在這里講學,教授兵法,培養了許多軍事家,所以雲夢山被譽為「第一古軍校」。
我們可以坐車上山,也可以自己爬山,享受攀登的喜悅!上山後你可以欣賞到水簾洞、孫臏洞、大草原……這許多名勝古跡。 我愛雲夢山,我更愛我的家鄉。
㈤ 襄陽古城牆;四年級作文
襄樊能走到今天,有兩個功不可沒的大功臣,它們就是護城河與古城牆。版
護城河很寬,權有三四十米。水是碧綠的,兩旁種滿了老柳樹。老柳樹有著粗壯的樹干,翠綠的葉子和青綠的河水互相襯托著,真是美不勝收。也許是最近經常下大雨的緣故吧,護城河的水位上漲了許多。說到這里,使我不禁想起當年諸葛亮在護城河邊的城樓上撫琴彈奏,使用空城計逼退魏家兵的情景。歷盡滄桑的護城河水拍打著岸邊,它的微波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就象在演奏一首勝利的贊歌。
城牆守在河邊,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已經下崗了,只能讓後人贊嘆它的一生。或許現在的它,只是一個妝點城市的點綴品,但它的一生是值得回味的。千百年來,它陪伴著戰士們抵抗外敵、它堅守著襄陽古城、解放戰爭中它目睹了解放軍攻破敵人防線,解放襄陽城。
今天的城牆和護城河,已不再是昔日對付敵人的城防工事,它的美麗的身影,妝點著城市的風景,也在無聲的告訴後來的人們,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故事。
㈥ 南京明城牆的作文
南京古城牆
在我們的家鄉南京的周圍,有一座高大的古城牆,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南京古城牆。
這座古城牆的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這就是最早的南京城牆了。
南京明城牆建於1366年,完成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86年),全長33.676公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宏偉的古代都城牆。南京城牆還是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呢!
14世紀有代初年的都城----明代南京城,是當時中國第一大城,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公元1356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攻下南京,第二年開始築城牆,總共用了21年的時間,才修造了這世界最長的城垣,高14至21米,它的基寬14米,頂寬7米,有13616個垛口、200個藏兵洞、13個城門,既能攻,又能能守,真是一「材」多用呀。但其中中華門最為雄偉和壯觀。中華門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 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牆還長出0.776公里呢!而南京古城牆的外廓城周長則為60公里。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現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 南京的城牆,為我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真可謂是繼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當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當數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南京後開始建造的明城牆。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築城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代表性。 說到這兒,我才感受到中國人是多麼的偉大,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世界所稱贊的名勝古跡。
南京明城牆
城牆,是古代保衛國家和城市的重要設施。而我們前天徒步走訪的,便是已在風雨中屹立了六百多年的南京明城牆。
1月18日上午,我們在南京明城牆台城段集合,在闡明了此次活動的意義後,我們都很興奮。因為我們要徒步沿著明城牆的遺址從台城前往清涼門。這是什麼概念?明城牆外城的輪廓彷彿是一張人臉,我們都說它是「朱元璋的臉」,而玄武湖也正位於「人臉」的眼睛位置。台城在哪兒?台城在「人臉」的下眼瞼位置。清涼門呢,則在「後腦勺」。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沿「朱元璋的鼻子」和「嘴巴」一路南下,再折向西行,走到「朱元璋的後脖根兒」,再一路北上,到達清涼門。由於明城牆的原長度約為25公里,也就是整個「臉」的輪廓的周長,而我們這次的行程是從「眼瞼」走到「後腦勺」,相當二走了大約二分之一的長度的長城遺址,也就是約13公里。在明城牆每處著名的地段如龍脖子、東水關、武定門,我們一行人中都會有一名同學充當講解員,為大家講解這時獨特的地勢、滄桑的歷史和美麗動人的神話,我們與自東水關後加入隊伍的小學生一道,無不眨著好奇的眼睛,聚精會神地聽著。從同學們娓娓動聽的介紹中,我眼前的城牆彷彿慢慢褪去了往日的風塵,上面原有的坑坑窪窪也隨之煙消雲散。秦淮河水變得清澈見底,河畔草木青青。周圍不周是喧囂的街市,而是幾群高大魁梧的將士在商討著國家大事。我感覺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南京。正當我愣神的功夫,這奇妙的景象又像霧氣一樣散盡了。
13公里的明城牆路,整整一天的時間,在我們的腳下漸漸遠去。我甩了甩早已酸脹的腿,抬頭望著太陽早已落山的天空,南京明城牆又如畫卷一般展現在眼前,它像一位世紀老人,深情地凝望著它摯愛了六百餘年的孩子——南京城。在它的心目中,不再擔負戰爭時期護民守城的重任,而是時時刻刻陪伴著它養育了六百餘年的南京,直到永遠……
㈦ 介招贛州古城牆作文400字
我的家座落在贛州城,那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城外,有清澈的江水,新鮮的空氣,連綿的青山,優美靜謐;城內,有筆直的大路,熱鬧的街市,美味的小吃,繁華美麗。城內城外的風景,構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畫卷。
贛州城外,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連綿起伏的山,蔥蔥蘢蘢,成千上萬的樹,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遠遠望去,或深或淺的綠,明艷的跳動著,像一個個有生命的小精靈,有一種說不出的生機。環繞贛州的江有兩條,一條是章江,一條是貢江,它們潺潺地流著,歡快地歌唱,如同一條銀光閃閃的腰帶裝點著贛州。雨後,來到城外,深呼吸一口氣,混雜著泥土芬芳的新鮮空氣撲鼻而來,令人感到十分愉悅。贛州的山和水,讓贛州變得更加美麗。
贛州城內,華燈璀璨,車水馬龍。一條條筆直的大路,四通八達,像蛛網一樣鋪在地面上,路上的汽車,更給大路增添了幾分熱鬧。還有街邊的小販的叫賣聲不絕於耳。遠遠望去,車燈和路燈,像繁星點點,散布在漆黑的天空上,和萬家燈火交映輝煌,夜晚的贛州,有如人間仙境。贛州的人和車,讓城內更加熱鬧。
贛州還是個文化古城呢!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贛州宋代古城牆、巍然壯觀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岩等。通天岩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城西北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這里岩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發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主要是由觀心岩、忘歸岩、龍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個岩洞組成。
㈧ 描寫壽縣古城牆的作文
壽縣古城牆,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牆之一。由於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築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如清末狀元孫家鼐所記:「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據光緒《壽州志》記載,今壽縣城牆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時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 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壽縣,屬宋至清古建築,歷經900多年的滄桑後,如今亟待修復。
城牆原為平磚砌築,解放後為了防洪,曾將局部牆垣改用石塊壘築,近年,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城內原建有涵道,與城外相通。東西涵看牆之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涵口之上築有月壩,與城牆等高,既利於城內積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節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同時,通過涵口觀察水位,還可以比較城內外水差。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迭有修葺。城牆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 10米。城有四門,並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門北向出,北瓮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瓮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不僅有利子軍事防禦,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牆基,於城牆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牆不被水沖蝕。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亘也,菪生鐵之焰禱也」。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 1991年,古城抵禦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保護了城內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再次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門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細讀碑文,品味歷史,您或許會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彷彿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痴醉留連。[1]
㈨ 關於壽縣古城的作文500~600個字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裡,我們參觀了壽縣古城.站在雄偉的城牆前,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壽縣古城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分別以「賓陽」,「通淝」,「定湖」,「靖淮」命名.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站在下面,觀望城牆,有種「泰山壓頂」的感覺.我們買了門票後,順著階梯,上了古城牆.站在城牆上往下望去,極目遠眺,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古戰場盡收眼底,俯視城區街道,人潮如流,車水馬龍.
此外,我們還參觀了壽縣的瓮城.瓮城呈半圓形,依附於城門.瓮城三壁都有藏兵洞.把城門關上,瓮城便無出口,四周都是堅硬的城牆.當入侵的敵兵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破城門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進入了瓮城,守城士兵便形成了「瓮中捉鱉『之勢.三面藏兵洞中的伏兵一出,入侵軍便是」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了.這使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
壽縣古城不僅氣勢雄偉,建築巧奪天工,構思巧妙,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它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莫過於」淝水之戰「了,東晉謝安,謝玄,以八萬士兵戰勝了苻堅八十萬余大軍.這次戰爭是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帶來了無限遐想.摸著城牆,我似乎感覺到了當年戰火留下的余溫,看到了千軍萬馬的古戰場.
聞名遐邇的壽縣古城,它以它的氣勢,外觀吸引著諸多中外遊客,同時也為中華民族那悠久的歷史嵌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
㈩ 壽縣古城牆怎麼寫作文
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壽縣,屬宋至清古建築,歷經900多年的滄桑後,如今亟待修復。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舐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牆為全國七大古城牆中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瓮城。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迭有修葺。城牆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城有四門,並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門北向出,北瓮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瓮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不僅有利子軍事防禦,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牆基,於城牆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牆不被水沖蝕。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亘也,菪生鐵之焰禱也」。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1991年,古城抵禦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保護了城內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再次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門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細讀碑文,品味歷史,您或許會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彷彿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痴醉留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