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追求真理800字作文高中

追求真理800字作文高中

發布時間:2020-12-21 17:41:57

1. 以追求為話題,寫以前600字的作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情都以兩個方面對立的形式存在的,真理與謬誤就屬於這種情況,它們對立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真理就好比金字塔的巔峰,雖然能達到這個高度的人很少,但它永遠是人們渴望與追求的目標,而謬誤則像是人們手中的垃圾,隨時拋棄。所以追求真理便成為了許多人一生嚮往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追求並擁有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少不了有謬誤的相伴存在。因為我們身處不同的立場,難免思考問題的方式會有所差異。在是非面前我們不能盲目從眾。原則問題要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並嘗試著用實踐來檢驗自己追求的真理,並懷著極大的勇氣去拋棄謬誤,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智者。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飽讀詩書,是當時一位很有學識的人物。他門下弟子很多,但他在傳播自己的觀點是不喜歡說教,而採用辯論的形式。在爭辯中不斷揭露對方的矛盾,迫使錯誤的一方承認錯誤,拋棄謬誤,並通過文字的交流,得出正確的結論—真理,從而進入人生更高一級的精神境界。
因此,追求真理有許多的途徑,蘇格拉底與學生展開辯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摒棄謬誤,真理就好比沙灘上的一枚鑽石,雖然有時難以尋找,但它卻始終閃耀著光芒。
有時候謬誤披著真理外衣占據著制高點。並非真理都能得到人們的認可,而當謬誤披著真理的外衣的時候,卻往往能夠打動人心,贏得人們的尊重與愛戴。而真理卻要讓位於謬誤,躲在一隅哭泣。謬誤卻代替真理,大行其道,上演著一幕幕坑害良知和正義鬧劇。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就是謬誤的代表,他打著真理的大旗,復興日耳曼民族,卻干著法西斯滅絕人類的給勾當,把世界拖入苦難的深淵,也把德國人們拖入可怕的地獄。日本的法西斯,義大利的法西斯同樣上演著歷史的鬧劇,給全世界人民製造悲劇。有多少正義之士被蒙蔽,有多少苦難在發酵,又有多少人高舉著真理大旗在抗爭,當謬誤佔領制高點,世界即將被毀滅。
所以,這不是兩個概念間的爭辯與較量,而是兩種勢力:正義與邪惡,兩種力量:毀滅與保衛之間的斗爭,堅持哪一方涉及到人類的安全與發展,必須清醒與理性啊!
真理與謬誤相對而生,有不可逾越紅線。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會相互轉化,真理與謬誤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對。有時候,真理只要越過半步,就是謬誤。
謬誤在特定的條件下可能轉化為真理,這就需要我們細心觀察,堅持原則,准確滴把握。
劉備告誡兒子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小善即真理。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小惡即謬誤,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這句話應該銘記在心。
真理之所以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是因為它位於世間萬物的精神巔峰,在別人達不到的地方,真理往往存在於此,何不讓我們擦亮雙眼,拋棄謬誤,用力地往那真理的巔峰擠一擠?握住真理,正義在胸;與真理同在,與謬誤拜拜,我們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2. 以錯誤 真理 忠告 追求為題,不少於800字作文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抄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真理之所以為真理,只是因為它是和謬誤以及虛偽對立的。」
追求真理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培根說:「研究真理,認識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生中最高的美德。」托爾斯泰也說:「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永遠是美好的東西,那便是真理。」
追求真理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伊凡·謝切諾夫是俄國生物學家。1862年,他通過對青蛙的解剖實驗,發表了《蛙腦對脊髓神經的抑制》等文章,同時又出版了《腦的反射》一書,為神經生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沙俄政府竟然把宣傳科學真理看作是一種罪過,把謝切諾夫逮捕了起來,對他進行審訊。在法庭上,法官對謝切諾夫說:「你可以給自己找個辯護證人。」謝切諾夫平靜地回答:「讓青蛙做我的證人吧!」在敵人的淫威面前,這位科學家神色自若,因為他知道,真理是在自己一邊。

3. 追求真理青春無悔作文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猶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猶如朝陽噴薄欲出,猶如花朵含回苞待放,答猶如駿馬賓士在草原,猶如雄鷹展翅在藍天,猶如猛虎呼嘯在山林。 青春是充滿希望和憧憬的年代,多少希望的種子都要在春天播種,多少美麗的夢想都要在青春實現。用理想和信念編織花環,用希望和勇氣構築理想的大廈。如果在青春不種下希望的種子,那麼悔恨便伴隨你有生之年的時時刻刻。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青春是汗水在揮灑,青春是熱血在奔流,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涌流。 擁抱青春,就是擁抱理想、信念、希望和勇氣,就是擁抱激情、夢幻、浪漫和想像。人生本來苦短,青春像早上的露水一樣,太陽出來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不要躊躇,不要猶豫,趕快點起理想的燈,扯起信念的帆,緊緊抓住現在的手,努...

4. 以追求真理的不同觀點與看法為題 寫一篇不少於800字作文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車爾尼雪夫斯基內說:「真理之所以為真容理,只是因為它是和謬誤以及虛偽對立的。」
追求真理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培根說:「研究真理,認識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生中最高的美德。」托爾斯泰也說:「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永遠是美好的東西,那便是真理。」
追求真理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伊凡·謝切諾夫是俄國生物學家。1862年,他通過對青蛙的解剖實驗,發表了《蛙腦對脊髓神經的抑制》等文章,同時又出版了《腦的反射》一書,為神經生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沙俄政府竟然把宣傳科學真理看作是一種罪過,把謝切諾夫逮捕了起來,對他進行審訊。在法庭上,法官對謝切諾夫說:「你可以給自己找個辯護證人。」謝切諾夫平靜地回答:「讓青蛙做我的證人吧!」在敵人的淫威面前,這位科學家神色自若,因為他知道,真理是在自己一邊。

5. 命題作文,追求無止境

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無止境,每一天都有新的目標折射在你的頭腦中。

我曾經追求美麗。駐足五彩霓虹的街頭,滿目的俊男靚女令我一陣眩暈,我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追逐著每一股流行的浪潮。但是,我發現每每以為自己已經在浪尖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更大的浪潮把我淹沒。於是,我跳出那繽紛的街頭,卻驚異地發現,那些我曾經追求過的目標都變得虛無飄渺。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

我曾經追求藝術。漫步音樂的殿堂,我如醉如痴地迷戀小提琴凄美的吟唱,我不分晝夜地凝神苦練。但是,當我意識到那「咿咿啞啞」的噪音是出自我的雙手時,我退卻了。帶著一顆失望的心回到桌前,隨手塗鴉的幾個人物頭像使我深信自己是素描的天才,於是我重新啟程,延續我的追求。但是,「畫雞蛋」的枯燥再一次使我心灰意冷,止步不前。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顆堅韌不拔的恆心。

我曾經追求真理。哲學的天空讓我覺得樂趣無窮。我在辯證中努力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真理,是無懈可擊的,偶有被人駁倒也決不後退,自謂「堅持真理」。我不停地辯論著,抗爭著,追求著,我堅信自己這一次一定能夠達到目標。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我曾經「固守」的那些「真理」是那樣的不堪一擊。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現實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便能使一條「真理」黯然失色。我懂得了,追求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

今天,我追求幸福。

我知道,這需要目標、恆心.和實踐。在實踐中,每沖擊一個目標都需要用那一顆恆心去堅持,去努力。當結果與目標相吻合的時候,幸福便微笑著來臨了。目標可以很小,但它必須沿著追求的方向;恆心不必很強,但它必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實踐無需飛躍,「摸著石頭過河」才是它的真諦。追求幸福的道路是漫長的,但它並不苦澀,不斷有目標的實現所帶來的幸福感支撐你勇往直前,每一步成功的實踐,都帶給你無限的歡愉。

今天,我發現,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6. 以逃離為話題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參考: http://www.newxue.com/zuowen/124946853011365.html 人生的追求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楊柳嚮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鳥兒嚮往藍天白雲一樣,應永遠記住自己最真實的身份,認清自我價值,而不可以超越這個極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人生亦如此。人應該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認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無止境,每一天都有新的目標折射在你的頭腦中。 我曾經追求美麗。駐足五彩霓虹的街頭,滿目的俊男靚女令我一陣眩暈,我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追逐著每一股流行的浪潮。但是,我發現每每以為自己已經在浪尖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更大的浪潮把我淹沒。於是,我跳出那繽紛的街頭,卻驚異地發現,那些我曾經追求過的目標都變得虛無飄渺。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 我曾經追求藝術。漫步音樂的殿堂,我如醉如痴地迷戀小提琴凄美的吟唱,我不分晝夜地凝神苦練。但是,當我意識到那「咿咿啞啞」的噪音是出自我的雙手時,我退卻了。帶著一顆失望的心回到桌前,隨手塗鴉的幾個人物頭像使我深信自己是素描的天才,於是我重新啟程,延續我的追求。但是,「畫雞蛋」的枯燥再一次使我心灰意冷,止步不前。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顆堅韌不拔的恆心。 我曾經追求真理。哲學的天空讓我覺得樂趣無窮。我在辯證中努力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真理,是無懈可擊的,偶有被人駁倒也決不後退,自謂「堅持真理」。我不停地辯論著,抗爭著,追求著,我堅信自己這一次一定能夠達到目標。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我曾經「固守」的那些「真理」是那樣的不堪一擊。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現實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便能使一條「真理」黯然失色。我懂得了,追求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 今天,我追求幸福。 我知道,這需要目標、恆心.和實踐。在實踐中,每沖擊一個目標都需要用那一顆恆心去堅持,去努力。當結果與目標相吻合的時候,幸福便微笑著來臨了。目標可以很小,但它必須沿著追求的方向;恆心不必很強,但它必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實踐無需飛躍,「摸著石頭過河」才是它的真諦。追求幸福的道路是漫長的,但它並不苦澀,不斷有目標的實現所帶來的幸福感支撐你勇往直前,每一步成功的實踐,都帶給你無限的歡愉。 人們都說,人生的追求不應該是一樣的,要不然,每個人都會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應有的豐富多彩。 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們用奮斗去闖盪,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清醒地認識自我的價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天,我發現,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7. 要寫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內涵 然後要有透露愛國主意精神,勇於追求真理的初中英語作文 要快 最好可以翻譯下

hjhgkghjghjgh hgjghjhjgh ghjfghj

8. 你是怎樣看待先秦哲學家800字作文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作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對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一、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真、善、美的追求。
我國先秦哲學家們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哲學的發展,其中孔子、老子、莊子的思想影響可以說是最大。如果我們把這三位大哲學家作為典型,並通過他們來討論中國傳統哲學中不同類型哲學家的人生境界問題,可以對中國傳統哲學關於人生境界的問題有一總體的了解。
(一)
孔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論語?為政》篇中記載著孔子的一段話,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以後的儒家都認為,人們的生死和富貴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們的道德和學問的高低卻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說是他成聖成賢的准備階段,從「知天命」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說是他成聖人的深化過程。「知天命」可以解釋為對「天」(宇宙人生的終極關切問題)有了一種認識和了解,這也許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圍,因為這一階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認識的對象,還沒有達到「同於天」的階段,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與「天」合一的境界。此境界雖高,但還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順」:「六十歲,一聽別人的言語,便可分別真假,判明是非」,這種境界是一種超越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隨其心所欲而自不過於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這是一種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後達到的一種圓滿的「至善」的境界。
孔子的「知天命」、「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說的,這是孔子對自己追求「真」、「美」、「善」的總結。
(二)老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真、善、美,這就是所謂「同於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視為真、善、美的統一。他在《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可以說是老子對人生境界追求的敘述。他認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他所說的「道」最基本的涵義應是指超越性的最高的准則,道在《道德經》中有多種涵義:(1)「道」是超於感官經驗的,「無色」(夷)、「無聲」(希)、「無形」(微)都是用以說明「道」的超越性;(2)「道」雖是超越性的,但它卻是最真實的事物存在的根據;(3)「道」作為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是就其為超越性的最高准則說的。從以上三點可以說明,老子的哲學是要探求天地萬物之本源、存在之根據,從而創造了以「道」為超越性的最高准則的哲學體系。老子的這種對宇宙本體的討論,實屬對終極「真理」探求的范圍。

老子把「道」作為他的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人掌握了「道」也就是掌握了「真理」,而人生的目的正在於此。因此,老子把「同於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老子認為人和道的關系不是把「道」作為一般認識的對象(因「道」無名無形),而是應「體道」,即與「道」合一,所以「同於道」只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一種超越世俗的「得道」的境界。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那麼老子對「善」和「美」又如何看呢?由於老子的「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無為」,所以他也把「自然無為」作為「善」和「美」的標准。
(三)莊子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莊子哲學主要論證的是得道之人(如至人、神人、聖人等)在精神上的無限性、絕對性和永恆性。
莊子的《逍遙游》,主旨是討論人如何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的問題。莊子「坐忘」的境界就是他所說的「無己」或「喪我」的境界。
在莊子哲學中對「真」和「美」的關系也有所討論,《秋水》篇中所謂「反其真」就是反回到自然而然的本來狀態。莊子主張「法天貴真」,反對一切違反自然本性的「人為」。在莊子哲學中「真」與「美」是一致的,而「真」必須是順性命之情」的。莊子的「求真」也是為了「求美」,無「美」也就無所謂「真」。「求真」是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莊子很少肯定道德,他有反道德的傾向。莊子認為,個體人格的自由的實現不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最高的「善」。莊子的「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大美)之中的。
在莊子哲學中「真」、「善」、「美」是統一的,它們都是統一於精神自由的審美境界上。莊子哲學在「真」、「善」、「美」問題上和老子不同,他是以「美」為最高。
上述孔子、老子、莊子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三種不同的價值哲學,而這三種哲學表現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任何有價值的哲學體系總在追求著「真」、「善」、「美」的三者的統一,但如何統一以及達到統一的過程並不相同。從人類發展看,我們也不必求其相同。在我們的先秦時代,哲學之所以豐富多彩,正是因為它有著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當時的哲人能從非常廣闊的領域來討論宇宙人生終極關切的問題,這樣就使得我國的哲學放在當時世界范圍內,和世界其他地區(希臘、印度等)相比實不遜色,這正是因為它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它能從不同的路徑來探討宇宙人生的終極關切問題。我國先秦哲學的發展對今天的現實意義,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它的「多元化」。哲學的多元化才能使哲學得到充分發展,「一元化」最終將窒息哲學的生命力。除了「多元化」對文化和哲學的發展意義之外,還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同類型的哲學體系的式樣和不同取向的人生價值的追求。還又可以表示我們今天的一種對「真」、「善」、「美」的意義的關注和了解。

二、儒家哲學
(一)儒家情感哲學
儒家哲學是關於人的哲學,是討論人的存在及其意義和價值問題的學問;但是,討論人的存在和意義的問題,就不能沒有情感,這正是儒學之所以重視情感問題的原因所在。所謂「重視」,就是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問題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舍此不能討論人的問題。換句話說,對於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質,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儒家哲學為情感哲學或情感型哲學。這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傳統。
中國的儒家哲學不僅肯定情感(特別是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而且沒有將情感與理性對立起來,而是尋求二者的統一,並由此建立普遍的德性倫理和「具體理性」學說。
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特別看重人的「真情實感」,認為這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所謂「真情」,就是發自內心的最原始最真實的自然情感;所謂「實感」,就是來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實而無任何虛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這是一種神形、心身合一說,與靈與肉的二元論有區別。「真情實感」是人所本有的,也是人所特有的,是最原始的,又是最有價值意義的,人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由此而來。
儒家論情感,首先是從「親情」開始的,最重要的是「孝」。孝被認為是家族倫理,但首先是一個情感的問題。「孝弟為仁之本」,說明親情之孝是實現人的最高價值――仁的基礎。
儒家承認,在親情這一點上,人與動物有「極相似」之處,這是人與動物連續性的一面,但這未必有損於人類的尊嚴。自然情感之對於人,既有原始性,又有目的性,它決定了人生的目的追求,「安身立命」之學,就是求得一個「安」,但又是很高的境界。
從存在及其價值的意義上理解親情之孝,是很有意思的。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孔子選擇這件「事實」本身,就是要說明情感的真實性和重要性,這才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
這里還引出另一個問題,情與法的關系問題。但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情是人的存在問題,法是制度社會問題。作為社會的人,當然要面對「法治」還是「禮治」一類問題。但是作為個體的人,便有存在方式及其價值選擇問題,當情感與法發生沖突時,個人有選擇的自由,孔子的選擇是承擔責任的,這就是朱子所說,是「天理人情之至」,應當如此。儒家哲學就是「天理人情」之學。儒家是主張「禮治」的,未能開出民主法治,這是事實;但這里的問題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說,孔子反對法治。
如果說,孔子沒有直接論及情與法的沖突,那麼,孟子的「竊負而逃」卻直接提出並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孔子所說的情況下,可以父子相隱;在孟子所說的情況下,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最高權力而實現個人的心願,享受人生的樂趣。孟子並沒有否定法的合理性,更沒有以權壓法,當然不存在「徇情枉法」的問題。

孝固然處於對父母之愛,但又不止於此,它只是生長點、「發端處」,它要不斷生長、發展,最終要實現仁德。郭店竹簡中有多處提到孝,《唐虞之道》:「孝之方,愛天下之民」,《五行篇》:「愛父,其攸埃人,仁也」,《語叢三》:「愛親,則其方愛人」,等等。孝已經由所謂「私人情感」發展而為普遍的人類情感。在儒家看來,這是有內在必然性的,這種必然性體現了存在與價值的統一。
(二)儒家道德層次論
儒家倫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倫理文化,二千多年來一直成為中國的主流倫理文化,對中國,並對周邊國家發生了重大影響。
儒家認為人的道德境界也有層次。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馮友蘭先生把人生道德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之分,表示一種發展。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於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不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還是道德境界,他們雖然層次不同,各有差異,但仍有著共同點:都受外物的限制和約束。處於自然境界的人受本能的限制,處於功利境界的人為自己謀利益,受慾望的制約,而處於道德境界的人是為了他人和社會謀利益,雖然在范圍和層次上已經有了一個提升,但嚴格來說到還是沒有跳出功利的范疇,仍然受道德功利的制約,而天地境界是超道德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天地境界是一種超越了一切功利約束的境界。哲學的最根本的三大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向哪裡去?它的最本源的含意是對人的內部世界的探尋,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就是哲學境界,也是天地境界——對人內部神秘世界以外部神秘世界的探尋。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聖人作為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人不但有物質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達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才有了最崇高的意義。人生境界高,他做事,當然比別人做得好,更有利於社會,更有利於宇宙。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
儒家倫理是我們當今道德建設的珍貴資源,對我們有諸多啟示。
啟示之一,道德教育、倫理學理論研究之反省。如要求人人去私為公,人人「大公無私」,理想化的要求,高標準的要求,脫離現階段人們覺悟水平,直奔高線倫理,盡管主觀願望很好,可是客觀效果不好,往往事與願違。
啟示之二,道德規范的層次論。儒家大師們認為,道德規范有它的層次結構。人的思想水平,不是整齊劃一的,有高低不同層次之分,而倫理規范的層次結構,有助於人們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境界。換言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上,鼓勵人們積極向上。這種層次之分、完全符合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也符合人性的要求。
啟示之三,儒家道德人格,也有層次之分。這里所謂道德人格,不同於心理學上講的人格,即個人心理與行為特徵的總和。而是指某種倫理、道德所設計的理想的個體道德標准。這里的道德人格,主要是指小人、君子、賢人、聖人。
這就為做人,提供了循序漸進的方式,永不停止地去追求高尚的人格。
啟示之四,道德行為,意指踐履,實踐道德要求。道德行為有層次:「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啟示之五,從人格層次上說,第一,做知法、守法的人。第二,做善良的人,即做有道德的人。第三,做道德高尚的人,識大體,顧大局,義以為上。善於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努力為社會做貢獻。
僅此舉凡之一、二、三,足以啟示我們應反省以往道德教育之不當。我們的理論水平要提高,虛心學習儒家倫理文化的優良傳統與科學方法至關重要。

三、中國哲學的真理境界和「本體論」,
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真理境界,是指生命或人生的「真諦」,它不是在對象認識中獲得的,而是在體驗和直覺認識中得到的。如同孔子所說的「真情實感」,其中便有人生真理。莊子所說的「真知」,便是「真人」所具有的真理。禪宗所說的「真如」、「實在」,便是佛教的最高真理,但必須「明心見性」而後得。總之,中國哲學所說的「真」,既不是邏輯的「真」,也不是實證知識的「真」,而是生命存在的真。
中國哲學也講「本體論」,但與西方哲學有很大區別。西方哲學所說的本體,就是實體。這是哲學上的最後承諾。中國哲學所說的本體,也是一種承諾,但它不是實體,而是本源性存在,或潛在性存在,是一種創造與發展的可能性,其實現則靠作用、功能。這就是中國哲學的「體用觀」。它講本體與作用的關系,最終導向本體與功夫的關系。無本體即無作用,無作用既無本體,進而言之,無本體既無功夫,無功夫即無本體。本體的實現最終靠功夫,作用全在功夫上。換句話說,本體(天道、天德)是要人來實現的。這是一個過程,其存在方式就是境界。本體存在實現為境界,這是需要人去做的。「天功人其代之」,天(本體)的功能,需要人來代替完成,這不只是指「事功」,主要是指境界,這也就是中國的「內聖」之學。不僅要做,而且要真下功夫,要進行修煉,才能完成這一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本體境界就是功夫境界。

四、中國傳統的天人關系論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古代大多數思想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採取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立場,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即所謂「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古代佔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就建立在這個觀念之上。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於孔子,發韌於孟子。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觀念,其用意在賦與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以宇宙論的意義。
中國宇宙論的開創者是老子。老子認為,道是貫通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換句話說,人與自然雖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則是一體的。
這個思想,在儒家經典《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確。《周易》認為,天地間一切人物,都是陰陽交感、八卦相盪而成,因而是統一的。《周易》強調以無、地、人三才之道統攝六十四卦。天道、地道合起來是自然界的秩序、法則,人道則是人類社會的行為准則。在《周易》看來,這兩者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是相互融通的。

天人合一觀念並不否認自然和人各自的規定性,只不過更強調兩者的相互聯系,傾向於把自然和人各自的性質放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來討論。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下,中國哲學對自然的價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論述,有許多方面為西方主客二分哲學所不及。這些方面正是中國傳統思想對當代可持續發展建設最具積極意義的部分。
中國古代哲學在肯定自然內在價值的同時,也明確承認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老子就明確指出人在世界中具有卓越的地位。
肯定自然的內在價值,實際上就是肯定自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確認人在世界中的卓越地位,也必然要認可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正當性。如何協調這兩個方面,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呢?這就涉及到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問題了。
中國哲學關於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有為」和「無為」兩大學說中。除道家外,中國多數哲學家都是主張有為的。在對自然的關繫上力主有為的,首推荀子。荀子從天人相分的觀點出發,主張人應該主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這就是「制天」的觀念。在荀子看來人應當改變自然,使之為人所用,這是人的權利,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與荀子相反,莊子在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繫上竭力主張無為。莊子說,「不以人滅天」,「不以人助天」。人應當順應自然,而不應毀滅自然,這是人對自然的義務,在這一點上,莊子是正確的。
《淮南子》明確指出,無為並不是「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而是「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如此確定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界限是恰當的。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問題上,中國古代絕大多數哲學家都主張應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目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合德的思想。《周易》認為,人乃陰陽二氣所化,故兼有剛柔兩重稟性。陽剛之性要求人「自強不息」,即發揮主動的創造精神;陰柔之性則要求人「厚德載物」,即以寬大的胸懷接納萬物。在對自然的實踐中,「自強不息」就是要積極地改造自然,參與自然的演進;而「厚德載物」則是要求改造自然的活動不超出自然的限度,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體認自然本身的和諧機趣。如此,才能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境界。用今天的眼光看,這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最高目標的道德規范,理應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的核心。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哲學對於現實人生的影響一直都是極其深刻、巨大、久遠的,它給人生以性靈上的陶冶、動力上的激勵、發展上的指導、境界上的提高。在當代社會,中國傳統哲學仍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

9. 以追求流行,迷失自我或追求流行,表現自我為話題寫800字作文,求作文

人生的追求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楊柳嚮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鳥兒嚮往藍天白雲一樣,應永遠記住自己最真實的身份,認清自我價值,而不可以超越這個極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人生亦如此。人應該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認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無止境,每一天都有新的目標折射在你的頭腦中。 我曾經追求美麗。駐足五彩霓虹的街頭,滿目的俊男靚女令我一陣眩暈,我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追逐著每一股流行的浪潮。但是,我發現每每以為自己已經在浪尖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更大的浪潮把我淹沒。於是,我跳出那繽紛的街頭,卻驚異地發現,那些我曾經追求過的目標都變得虛無飄渺。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我曾經追求藝術。漫步音樂的殿堂,我如醉如痴地迷戀小提琴凄美的吟唱,我不分晝夜地凝神苦練。但是,當我意識到那「咿咿啞啞」的噪音是出自我的雙手時,我退卻了。帶著一顆失望的心回到桌前,隨手塗鴉的幾個人物頭像使我深信自己是素描的天才,於是我重新啟程,延續我的追求。但是,「畫雞蛋」的枯燥再一次使我心灰意冷,止步不前。我懂得了,追求需要一顆堅韌不拔的恆心。我曾經追求真理。哲學的天空讓我覺得樂趣無窮。我在辯證中努力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觀點是真理,是無懈可擊的,偶有被人駁倒也決不後退,自謂「堅持真理」。我不停地辯論著,抗爭著,追求著,我堅信自己這一次一定能夠達到目標。但是,漸漸地我發現,我曾經「固守」的那些「 真理」是那樣的不堪一擊。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現實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便能使一條「真理」黯然失色。我懂得了,追求需要腳踏實地的探索。今天,我追求幸福。我知道,這需要目標、恆心.和實踐。在實踐中,每沖擊一個目標都需要用那一顆恆心去堅持,去努力。當結果與目標相吻合的時候,幸福便微笑著來臨了。目標可以很小,但它必須沿著追求的方向;恆心不必很強,但它必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實踐無需飛躍,「摸著石頭過河」才是它的真諦。追求幸福的道路是漫長的,但它並不苦澀,不斷有目標的實現所帶來的幸福感支撐你勇往直前,每一步成功的實踐,都帶給你無限的歡愉。人們都說,人生的追求不應該是一樣的,要不然,每個人都會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應有的豐富多彩。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們用奮斗去闖盪,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清醒地認識自我的價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天,我發現,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閱讀全文

與追求真理800字作文高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