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孟子高中作文

孟子高中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1 14:39:49

『壹』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700字

認識孟子是從認識孟子的文章開始的,當我第一次讀到那樣氣勢磅礴的文章時,心已被這位「亞聖」折服了。在那一句句連珠妙語中,我彷彿看到一位大家穿梭於各諸侯國間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寬廣胸襟註定了他要心憂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實不是聖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學者,普通的孟子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他哀民生疾苦,他樂國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與他站得比別人高,看得比別人遠,憂得比別人多。於是孟子便站在高崗上獨自品味著孤獨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於寂寞,他不斷的在各國游說,他只是為了實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無飢色」的理想,然而在那個戰亂紛紛的時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樣遙不可及。他不斷地寄希望於各國君主,而那些醉心於戰爭的君主們卻一次次將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許孟子在想:總有一天我會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堅定的信仰來了。人,是不可以沒有信仰的,沒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價值,孟子的信仰源於那顆博大的仁愛之心。
孟子終究沒有成功,他還是孤獨的站在高崗上,品味著的孤獨,堅持他的堅持,努力著他的努力。
這使我想起了莊子,那個消極避世,那個整天念叨著「逍遙游」「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的老莊,與其說他自在,不如說他自私。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個心安理得的借口。雖然他曾經努力過,但最後他選擇了放棄,他沒有孟子的韌性和堅強,於是他冷眼旁觀,觀世間種種荒唐與罪惡。無可否認,莊子在放縱,在自暴自棄。
莊子的文章極美,美得飄然,美得輕逸,我喜歡莊子猶如孟子,卻無法苟同莊子的人生觀。莊子追求自由事實上追求的是一種享受,在那樣烽火連天的時代,莊子卻享受著內心的悠閑自得,彷彿這個世界與他無關。他完全可以繼續努力,他也曾有過那樣的機會,但他怯於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說莊子是懦弱的!
莊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實則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個大家都不自由的時代,莊子怎能獨自超然與物外呢?正因為莊子不是站在高崗上,所以他沒有孟子的視野開闊,所以他也寫不出如孟子般大氣磅礴的文章,他更說不出「生與憂患死於安樂」「德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嬸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莊子都沒有成功,然而卻各自賦予了失敗以新的意義,孟子是努力後的無怨無悔,莊子是放棄之後的一事無成。孟子,莊子,孰高孰低?

『貳』 我心中的孟子,,800字作文

我心裡的孟子。 性蕃論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礎。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到了戰國時期分為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性善和性惡兩種思想都是先驗論的。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於保持善性,培養善性,擴充善性,並排斥環境中壞事情的污染和損害。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認為人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_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懸非之心這四種萌芽(四端),並人人具有由這四胡|發晨而成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凡是人類同具這些德性,叫做「同類性」,好象有口都能識味,有耳都能聽音,有目都能觀色一樣,有心便都能識理義。聖人和我們同類,具有同樣的心,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這樣就得出一個人人平等的結論,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給以良好的環境和啟發誘導,好象種莊稼一樣,給以充分的陽光雨露,象種樹造林一樣,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長得很好。孟子這種教育思想中,還包含精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觀點。內因雖有薯質,但還要靠外部的環境和教育。他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他說豐收的年景,子弟多善良;飢荒的年最,子弟多暴惡,這並非天生的結果,而是由於物質生活的影響。在孟子看來,凡物和人都是一樣,在於得到好的培養,如果養得好就長得好,失其養就消亡。 來源:人民教育

『叄』 作文:圍繞孟子的觀點題目自擬(800字)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善於知悉別人的言辭,也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出自《孟子.公孫丑》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公孫丑問道: 「請問,先生擅長哪一方面?」孟子說:「我善於知悉別人的言辭,也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又問道:「請問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以說清楚的呀。它作為一種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去傷害它,它就會充滿天地四方之間。這種氣,必須與義與道相配合;沒有義與道,它就會軟弱無力了。這種氣是正義的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行為有一點虧心之處,氣就軟弱無力了。……」 公孫丑又問:「什麼叫做善於知悉別人的言辭呢?」孟子回答:「偏頗片面的話,我知道它的偏頗片面之處,言過其實的話,我知道它缺失之處,邪曲的話我知道它離開正義之處,躲躲閃閃的話,我知道它理屈詞窮之處。」
追問:
題目要求是。要求1.有真情實感,必須是自己的觀點。2.題目自擬,內容自定,不少於800字。你的這個答案不對吧。

『肆』 求一高中作文《談談孟子》1000字左右

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 在孟子看來,要想成為聖人就必須「保養本心」、善養「浩然之氣」。孟子說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能夠「塞於天地之間」,聽起來似乎充滿故弄玄虛的神秘色彩,實則仍以保養本性和加強仁義道德修養為旨歸。紛繁世間,酒色財氣,人生總是充滿了慾望和誘惑,要想學做聖人就必須擺脫這些干擾。孟子認為,人們的差別不在於富貴貧賤,而在於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抵禦外在物慾干擾,保養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環境,更需要個人持之以恆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強調個人的立志和堅持,強調君子必須「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孟子反對的是大家都將「仁義」拋諸腦後而把眼睛緊盯在「利」上,反對「見利忘義」和「後義而先利」。他認為,如果人人都「懷利以相接」,「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那就會導致人們不顧廉恥、互相傾軋,天下大亂。因此他提倡君子應該做到「仁民而愛物」,在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要舍利取義、「捨生取義」。 與老子的清凈無為不同,孟子奉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軒昂霸氣,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無可奈何更為堅毅和充滿斗爭意志。他相信即使暫時遇到挫折和困難,那不過是一些必經的考驗,人要想成功,必須經風雨、見世面。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斗,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在面對困境時,「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實現人生價值。 孟子還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範——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來,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謂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獨立自主才能「無為其所不為」,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仁人無敵於天下」,有了這樣的修養和「浩然之氣」,就能夠無所畏懼。

『伍』 我心中的孟子,,800字作文

當我走在這片廣袤而深厚的土地上時,耳邊總是縈繞著悠揚綿長的鍾聲,我知道這是你亘古的吟誦,千年之前的齊魯之聲。
孟子,我總在想,在你仰望千年前那片蒼藍色的天空時,看見巨大的飛鳥鳴叫著飛過聲音破碎而嘹亮,留下透明的痕跡,你是不是也會淚流滿面,想起飛鳥可以向著自己的夢想不顧一切地飛翔,而你卻站在風里,找不到方向,這么懦弱。
於是,孟子,你依然是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當作看到百姓在現實中掙扎時,你是那麼難過。於是,你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是,哪一個君主會心甘情願地讓自己從天降落到最底層,看到那些愚蠢的王,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我只是想知道,那些飛鳥的影子是不是又落進你清冷的眸子中,你的表情那麼哀傷,彷彿聽到鍾聲里掩蓋的死亡。
可是,孟子,你依然是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當你發現你再也無法用你的雄辯去感化那些愚昧的王,你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於是,你悵然離開,如果不能感化他們,那也不能讓自己同流合污,看到你離去的背影,我不知道你的眼裡是不是涌滿了淚水,我只是想知道,你的表情是不是同你的背影一樣,孤單而落寞。
可是,孟子,你依然是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當你回到這片廣袤而深厚的土地上,你還是想散發你的熱量,你收了很多徒弟,你寫了很多書,你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你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看見你蒼老而虔誠的面容,彷彿那亘古的鍾聲傳來,散發出璀璨而華麗的光芒。
孟子,你我都生長在這片廣袤而深厚的齊魯大地上,隔了千年我依然可以感覺到你的呼吸,你的言語,你的思想;你的寂寞,你的迷茫,你的希望。
蒼藍色天空上有飛鳥飛過,破空的鳴叫讓我想起你迎風而立的身軀,耳邊的鍾聲悠揚而綿長,是你直古的吟哦,這千年來的齊魯之聲。

『陸』 孟子其人其事 高中作文

第一講:初識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孟子
(

372

---

289

)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
孔子以後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聖」。名軻,字子輿,鄒

(
今山東鄒縣人
)
。相傳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名激,母仉氏。生卒年月
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
其中又以
《孟氏宗譜》
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
年(公元前
372
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289
年)較為多數學者所采
用。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
)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
來的已很少,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
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
後家道衰微,
從魯國遷居鄒國。由於有關孟子的故事中,大多隻見其母,不見其父,所以多數
人認為孟子早年喪父。
《韓詩外傳》
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
《列女傳》

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
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

《列女
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
乎不可信。
《史記
.
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
孟子從小立志學儒習禮,十五歲左右,他入學讀書,「
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
之門人
」。
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美好願望,
肩負賓士天下「當今之世,
舍我其
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帶領弟子,
周遊列國,
推行仁政。
他曾游說於梁
(魏)

齊、宋、滕、魯等國,但仁政理想未能實現。公元前
319
年,齊宣王繼位,恢復
了建於臨淄城西的「
稷下學宮
」,
一時間,
匯集了上千名士,
成為當時政治咨詢、
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
於是,
孟子再次前往齊國,

望在這里能夠實現他的理想。
齊宣王聘他為客卿。
在稷下學宮,
孟子吸收各家所
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了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
為本、
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
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又是其
思想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贊
賞,但齊王欲以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了分歧。由於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孟
離開齊國返歸故里。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他不再出遊,而是在家
鄉興辦學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
。此書
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
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
289
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
84
歲,葬於鄒國境內(今鄒城市城
東北約
12
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
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
「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孟子去世後,
經歷代學者的推崇,
逐步確立了儒學嫡系傳人的地位,
東漢
趙岐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
1330
年)
,文宗皇帝加贈孟
子為「鄒國亞聖公」,
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為「亞聖」。
從此,
在中國歷
史上,
「亞聖」便與孟子緊密聯系在一起,
成為孟子的代名詞。
與孔子合稱為「孔
孟」。

他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
提倡「王道」,
主張「仁政」,
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等國游說諸侯,終不被採用。晚年退居講學著述。
著有《孟子》一書,現存
7
篇。他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
百家爭鳴高潮中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
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
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
,
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
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
邏輯嚴密
,
尖銳機智
,
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
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
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休妻

選自
《韓詩外傳》

原文為‚孟子妻獨居,
踞,
孟子入戶視之,
向其母曰:
‚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
曰:
‚我親見之。
‛母曰:
‚乃汝無禮也,
非婦無禮。
《禮》
不雲乎?『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將入戶,
視必下。
』不掩人不備也。
今汝往燕私之處,
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
敢去婦。‛

買肉啖子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
汝。
‛其母自悔而言,
曰;
‚吾懷娠是子,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胎之教也。
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斷織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

,呼
而問之:
‚何為中止?‛對曰:
‚有所失,
復得。
‛其母引刀裂其織,
以此戒之。
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

『柒』 我所了解的孟子,作文800字,急要!!

孟子是中國儒家早期了不起的人物,他倡導人性本善,堅持仁義並舉,豐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理論,其思想主要體現在《孟子》中。《孟子》一書對後人的教育和啟發甚多,影響深遠。在《孟子》一書中,「君子」是一個高頻詞,出現八十餘次,書中從人格上、道德上把仁人志士、仁義之人、有道之人稱作君子。國學大師錢穆講「中國人講人,列出許多區別來,如君子小人,善惡賢不肖等,而最高則有聖人」,還說「講做人道理,實為中國文化之精髓」。 在孟子眼裡,「君子」有古今的分別:「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這是說,從對待過錯的態度和做法上,可以看出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高下之別。有過則改而不順,更不得從為之辭,應是君子的正確態度和做法。 君子不僅有古今之別,也有與庶民、小人的差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獸有差異,但差異幾希、有限。君子存之者為何物?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和禮存於君子之人心。孟子又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己之間互敬互愛,在今日社會也是需要提倡的,可以是良好的夫妻關系,也可以是和諧合作的上下級關系與同事關系、朋友關系。 孟子以義為路、以禮為門:「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常將仁和義並舉,以仁為宅、以義為路,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能近取譬,以宅、路、門比仁、義、路,闡述了如此一番君子之道和做人道理,影響深遠。人生之中不居仁宅,不走正路,豈不可哀可嘆! 《孟子》中「君子」「小人」的對比,有明朗朗的一句「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提醒人們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分別。與小人對立的還有「大人」。大人者,德行高尚的人。如「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告子上14)體有貴賤,有小大,所以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則思」的名言,明確了大人「立乎其大」的要求。 來源:青年時代

『捌』 高中作文《孟子 離婁上》

孟子
原文:

離婁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邇①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離婁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離婁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①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②歸乎來③!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離婁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為李氏宰①,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②,連諸侯③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④者次之。」
離婁上•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於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③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④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度⑤哉!」
離婁上•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離婁上•第十七章
淳於髡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②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離婁上•第十八章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①;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②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③,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離婁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皙①,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②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離婁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與逋①也,政不足間②也。惟大人為能格③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譯文:
11
孟子說:「道在近處,卻到遠處去尋求,事情本來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
12
孟子說:「處於下級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老百姓就無法治理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辦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於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取信於朋友是有辦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歡心,侍奉父母不能讓他們高興,就不能取信於朋友。讓父母高興是有辦法的,首先要誠心誠意,如果反躬自問而心意不誠,就不能讓雙親高興。使自己誠心誠意是有辦法的,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因此,誠,是上天的准則;追求誠,是為人的准則。極端誠心而不能使別人動心的,是從來沒有的。不誠心,則從未有過能感動人的。」
13
孟子說:「伯夷為躲避殷紂,隱居在北海之濱,聽說周文王興起,便說:『何不去歸依他啊!我聽說西伯是善於養老的人。』姜太公為躲避殷紂,隱居在東海之濱,聽說周文王興起,便說:『何不去歸依他啊!我聽說西伯是善於養老的人。』他們兩位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去歸依文王,就好比天下的父親都歸依了文王。天下做父親的歸依了文王,他們的兒子還會跑到哪兒去呢?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政的,七年之內,必定能統治整個天下。」
14
孟子說:「冉求做季氏的家臣,沒有能改變季氏的德行,反而幫助他將賦稅增加了一倍。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後生們大張旗鼓地去聲討他好了。』由此看來,不幫助國君施行仁政而使他聚斂財富,都是被孔子所唾棄的,何況為他們使用強力去爭戰呢?為爭奪土地而作戰,殺死的人充滿原野;為爭奪城池而作戰,殺死的人充滿城邑,這就是所謂的為爭奪土地而吃人肉,其罪行連死都不足以寬恕。所以,好戰的人應受最重的刑罰,策劃合縱連橫的人應受次一等的刑罰,開墾荒地、分土授田的人應受再次一等的刑罰。」
15
孟子說:「觀察人,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地方了,眼睛不能掩蓋他的丑惡。心胸端正,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聽人說話,觀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惡能藏匿到哪裡去呢?」
16
孟子說:「謙恭的人不會欺侮他人,儉朴的人不會強奪他人。有些國君一味欺侮,強奪他人,還唯恐別人不順從自己,怎麼能做到謙恭、儉朴呢?謙恭、儉朴這兩種美德難道能用聲音和笑臉做到嗎?」
17
淳於髡說:「男女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制嗎?」
孟子說:「是禮制。」
淳於髡說:「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間不親手遞接東西,是守禮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這是權宜時的變通辦法。」
淳於髡說:「現今整個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為什麼呢?」
孟子說:「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來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18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這是為什麼呢?」孟子說:「因為在情勢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沒有成效,接著就會發怒。一發怒,便會傷感情了。『老人家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可自己卻不從正確的道理出發。』這樣父子間就會相互傷感情。父子間相互傷感情,關系就惡化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來教育,父子之間不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如果用善的道理來責備對方,就會有隔膜,一有隔膜,那就沒有什麼比這更不好的了。」
19
孟子說:「侍奉誰最為重要?侍奉父母最為重要。守護什麼東西最為重要?守護自身的節操最為重要。不喪失自身的節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聽說過;喪失自身的節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聽說過。誰不該侍奉呢?但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誰不該守護呢?但守護自身的節操是守護中的根本。曾子奉養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將要撤去時,必定請示要把剩餘的給誰,如果曾皙詢問有沒有多餘的,曾子必定說:『有。』曾皙去世,曾元奉養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將要撤去時,不請示要把剩餘的給誰,如果曾子詢問有沒有多餘的,曾元就說:『沒有了。』實際上是要將剩餘的下次給父母再吃,這叫做奉養父母的口舌和身體。只有像曾子那樣,才可以叫作順從了父母的意願。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20
孟子說:「人事不值得過於指責,政事不值得過於非議。只有君子才能夠糾正國君內心的錯誤。國君仁,就沒有人不仁;國君義,就沒有人不義;國君正,就沒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國君品行端正,國家就安定了。」

閱讀全文

與孟子高中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