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一篇作文題目小鳥不少於800字左右。
答案: 提示: 提示: 漫畫題為「樵夫」,畫面上這位樵夫腰裡別著一把斧子內,肩挑的擔容子上落滿了小鳥。但是在他的身後,一排排的木墩說明了什麼?恐怕不僅僅是缺乏環保意識的問題吧?
⑵ 寫一篇小鳥的作文
一隻鳥兒會唱出一首動聽樂曲、一首樂曲會奏出春天的旋律,而春天的旋律里,譜寫著人與鳥兒的和諧相處,讓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小鳥那動聽的歌聲。 世界上如果一個國家和一個國家不和諧相處, 那麼世界永無寧日。在這個社會上, 如果人與人不和諧相處,那麼社會治安就會受到影響。自然界中,如果人與動物不和諧相處,那麼受傷害的不僅是動物人也難逃惡運。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人與鳥的和諧相處吧! 有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唱的:「草原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 . . . . 」,多美啊!許多鳥在蔚藍的天空中飛翔,人們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著俊馬疾馳,這種感覺就象在仙境遨遊一般。在大自然中,鳥兒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在一個人憂傷的時候,聽到鳥兒在樹枝上用清脆的嗓音唱出宛轉的曲子,憂傷頓時忘到腦後,被那悅耳的歌聲所陶醉。有些人聽到悅耳的鳥聲後,還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這種愉快的心情,只有真正體會過的人才會明白,也許那時,你就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愉快的人。 鳥很聰明,很友好,也會食害蟲,會捉田鼠,也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單憑這一點,我們就要和鳥兒和諧相處嗎?對,因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每個人應有的品德。 在別人眼裡,與動物和諧相處是好的,但我認為人與鳥和諧相處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鳥保護了生態環境,壞處就是在冬季,有些鳥會把病菌帶給人類,冬季的來臨,北方的鳥類遷移到溫暖的南方來過冬,如西北利亞來的紅嘴海歐每年在寒冬來臨都要飛往「四季如春」的昆明過冬,許多人都喜歡到湖邊觀看一隻只雪白而可愛的平衡紅嘴海歐,但人們那理知道,紅嘴海歐可愛,但它身體上帶有病菌,再加上天很冷,人們站在湖邊很容易感冒。不過,人類的朋友鳥兒們它們也不想把病菌帶給人類,它們也想和人類和諧相處。從總體來說,鳥是人類的朋友,自然界的平衡離不開鳥,人與鳥和諧相處,是保護生態的平衡。在自然界中每種動植物都是因果循環的。人與動物一樣,人不傷害動物,動物也不會傷害人類。只有和諧相處保護自然,大自然才不會報負人類。 一隻鳥兒會唱出一首動聽樂曲、一首樂曲會奏出春天的旋律,而春天的旋律里,譜寫著人與鳥兒的和諧相處,讓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小鳥那動聽的歌聲。刪點就行了 。
⑶ 關於鳥的作文600字
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天氣很晴朗,一絲風也沒有,火辣辣的太陽烘烤著大地。我在屋裡寫作業,屋裡悶熱悶熱的,由於在屋裡待的時間太長了,感覺頭昏腦脹,升值神志不清我邊走出去透透風,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
剛走出門,就聽見「沙沙」的聲音,我左顧右盼,什麼也沒發現。這時「沙沙」的聲音越來越大,幾片細小的羽毛在我面前緩緩落下。我恍然大悟,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直幼小的麻雀,它的頭被房樑上的木頭卡住了我心裡驚奇的想到:「這只小鳥為什麼要上吊哪?」仔細一看,小鳥還在拚命掙扎,一定不是上吊。難道是在飛行中無意被木頭卡住了嗎?唉,管它三七二十一,救命要緊,還是先想辦法把小鳥救下來吧。
我就把正在玩耍的弟弟叫了過來,讓他幫忙。我兩先去來一根細長細長的木棍,想把小鳥勾下來沒想到不但不管用,反而更加嚴重了。小鳥掙扎不動了,一堆花紋交錯的翅膀無力。地扇動著,彷彿在向別人呼救。我和弟弟心急如焚;不能讓這條小生命在我眼前瞬間凋謝
在這緊急關頭,我的頭猛的向後一轉,恰好看到了一把梯子,啊,真是天助我也呀。我馬上把跑過去把梯子拿了過來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梯子靠牆立起來,我急忙爬上了高高的梯子,站在梯子上往下看,只感覺天旋地轉。我緩緩伸其那雙胖乎乎的手,輕輕地把木頭撥開,把小鳥的頭慢慢地取了出來。它受傷了,細小的脖子處有一條深深的傷痕,他慢慢的閉上了眼睛,休息片刻,此時,我的心慢慢的平靜下來了臉上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可是一個問題有把我難住了——把他放走還是留下呢?我望著手中的小麻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俗話說「救人就到底,幫人幫到底」還是先把小鳥養下來吧,等他傷好了,在放它回去……
小鳥得上漸漸癒合了,它能輕松的飛起來了。一天中午,小鳥飛出了籠子,它要離開我了,我有點戀戀不舍。可是我一想到小鳥需要自由,需要自己的親人,便把小鳥放走了,臨走前,小鳥在我身旁盤旋了幾圈,含著感激的淚水用親切的目光望望我。然後就飛向空中。我站在那兒久久望著,小鳥越飛越遠,不一會就消失在蔚藍的天空中。小鳥飛走了,它去找自己的夥伴了,它去和自己的親人團聚了,他又重返美麗的大自然啦。
⑷ 描寫小鳥的作文
建議你以後要寫作文到作文網上查仿造人家啊!(*^__^*) 嘻嘻希望對你有幫助
與所有的孩子一般,我在懂事之時,若是一個頑皮者。我愛玩,我抓住過鳥。一隻小鳥,改變我的心靈。
第一天
自己親手捕捉住一隻鳥,自然很高興。我將它輕輕放進若大的籠子里。仔細的欣賞著它。它多麼美,一身花紋紅白相間,頭不大,上面有個小黑點,一對一直轉動的眼睛,水汪汪的,如水晶球一般,放出異樣的光彩。在雙翅的所謂「軟翅」處,還帶著幾絲禿毛,可能他還未長大吧!這是一種林間的野鳥,我不知它是什麼種類。
對於他的特徵,我給他起名曰:「黑頭」,名雖不雅,但我愛它十分十分。
第一天,它有了個名字。
第一天,我有了個玩伴。
第二天
小鳥今天又開始歌唱了,那聲音真好聽,「叮叮……嘀嘀……」。我高興極了。在一旁輕聲對它說,黑頭,你原意做我的玩伴嗎?
它點了點那塊黑點,卻又立刻遙了遙頭。我呆了。
第二天,它多了個聲音。
第二天,我多了個傻想。
第三天
小鳥變得很寂寞,我的「黑頭」變得很寂寞。於是,我試著打開籠子讓他出來,當然,我用很長很長的線拉緊了他的腿。
線很長了,足以它飛地五六米高的空中,我將線的一頭拉在手中,便玩了起來,然而我卻玩地太過分了,可以說是太過分了。我竟然未能注意到它已從空中墜下,被我拉在地上拉著走。
待到兒時的玩伴來對我說:「你怎麼後面還拉著一隻鳥」時。它,我的「黑頭」已奄奄一息。我呆了,之後大哭起來第四天
籠子空了,只留下籠子門還在隨風搖曳,那聲音怎麼聽都像一種聲音DD「黑頭」的美妙絕倫的聲音。
由於「黑頭」死了,我的心也很沉靜。我一隻在想,都是我害死了「黑頭」,哎,如果我當初不去捉它,它也不會剋死他鄉,森林不會少了一位歌唱家。從此,我不再抓過如此的一隻動物。一隻鳥,不知不覺中觸動了我的心。
如今,每當山上紅的,黃的,白的,五彩的花散漫在碧綠的草叢中時;當蝴蝶在與蜻蜓一起高飛時;當林間知了高鳴時;當秋天樹葉枯黃時。我都會去山上,去見我那好朋友DD鳥們。伴著沙沙的樹葉飄起的聲音,我常常想,倘若人類能保護動物,那該多好!
(*^__^*) 嘻嘻
⑸ 閱讀小鳥700字初中記敘文作文
不知為何,看到這「網」並不是最先想到日益發展壯大的電腦網路,而是立在田野上的一張張巨大的捕鳥網,像一張張隱形的血盆大口,可是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小鳥卻全然不知死亡的臨近。
有一天,我跟隨著奶奶來到了莊稼地里,忽然發現了一排高大的網,在不遠處顫動著。「奶奶,那是什麼?」我指著大網問。「哦,那是大王叔叔的捕鳥網,前幾天剛放上。」捕鳥?我心中一陣激動,不再聽奶奶的嘮叨,向大網急奔而去。
好高啊!網象個巨人一樣,張大了手臂,等待著獵物的到來。我滿心羨慕:如果這張網是自己的該多好,就可以捕好多鳥兒來和我玩了!可以象喂鴿子那樣給鳥兒餵食,可以看它輕盈地跳動,可以聽它宛轉地啼鳴……。
這時,一個不明物在不遠處撞上網,走近一看,竟是只麻雀,在不停地掙扎著。這只麻雀並不是很大,看得出還很幼小。可愛的小麻雀拚命掙扎著,卻將翅膀越纏越緊。過了好一會兒,它似乎太累了,暫時停止了掙扎,可是它那圓圓的小眼睛卻不斷地打量著四周,眼睛裡說不清是恐懼還是絕望還是哀求。我感到非常好奇,想上前摸摸它。可是剛剛碰到它,它又拚命地掙紮起來,嚇得我一下子縮回了手。這時,我注意到了離鳥不遠處同樣纏在網上的一個烏黑的東西,啊,是鳥腿!怎麼網上有這么多被肢解的鳥腿、鳥翅?可憐的小鳥!此時此刻,我原先的好奇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心寒、傷心、驚訝、憤怒。這捕雀網不是巨人,是惡魔,地獄深淵的惡魔,身上沾滿了鮮活生命的鮮血。原來這是捕鳥的人為了省事,直接將被網纏緊的鳥腿鳥翅割下,把鳥取走。面對捕鳥人鋒利的刀子,鳥兒的恐懼可想而知,面對其它的鳥兒被一點點地肢解,鳥兒的恐懼更是難以想像。我苦苦地請求奶奶把鳥兒都放了,可是奶奶最終還是沒有同意。
鳥兒,幼弱的鳥兒,它那垂掛在網上的情景我可能永遠揮之不去。我想剪破那張令人心悸的大網,我想斷喝捕鳥人:放下小鳥!可是,我卻沒能幫得了它們,我只能在心中大喊:小鳥,小心——!
┏ (^ω^)=☞
⑹ 關於鳥的作文
星期天的早復晨,我正躺制在床上睡懶覺,忽然聽見窗外傳來一聲聲小鳥的尖叫,聲音相當凄慘.
我趕緊穿衣下床,到陽台看個究竟,啊!有一隻小鳥!只見它小小的身子,翅膀張開撲在地面上,撲扇著試圖飛起來.
我蹲下去仔細一看,啊!它受傷了!一條小腿斷了,我想:「這只小鳥真可憐呀,怎麼辦呢?」於是我悄悄地走了過去,生怕驚動了小鳥,再慢慢地移動到它的位置,輕輕地把下窗打開,把小鳥捧到了自己的房間。小鳥叫了幾聲好象在說:「你來救我了,真是太謝謝你了,太謝謝了。」
我把它放在我的書桌上,找來一瓶「動物治療水」和一卷綳帶要幫它包紮傷口。我首先在綳帶上塗上葯水,然後一層一層包在小鳥腿上。我就這樣小心翼翼的幫它包好,生怕弄痛它的傷口,慢慢的,小鳥不再害怕和我熟悉了。。。。。。
不久,小鳥的傷好了,我要放它回大自然的時候,我真有點捨不得。我打開籠子,小鳥在我頭上戀戀不舍的盤旋一陣飛走了,那一刻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流了下來。
小鳥是人類的朋友。說到這兒,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保護動物,要熱愛大自然。
⑺ 有關小鳥的作文
麻雀是一種人們常見的鳥兒。它不像丹頂鶴那樣珍貴,也不像孔雀絢麗多彩,而我卻在百鳥中獨愛它。
麻雀的確可愛,它的腦袋很小,只有栗子那麼大,眼晴雖小卻非常有神,它的身體小巧成蛋狀流線型,放在手上只佔手掌的一半。它渾身長著灰褐色羽毛,和樹皮色相似,是一種保護色,它頸部和腹部的毛發白,顯得很勻稱,它的尾巴像半張開的小扇子。它飛得很快,也很有趣,那麼一竄竄的。
麻雀是益鳥,似乎也不全是。它有時吃些小昆蟲,但也有時到莊稼地去偷吃糧食。麻雀多半喜歡群居,有時為了吃些人們掉在地上的米粒,饅頭渣兒,常幾十隻圍在一起,見到有人來了,便呼地一下全飛走,它們常常在樹上做窩,有時也在屋檐下或古建築上做窩。
我愛麻雀,因為它酷愛自由,絕不屈從人們的囚禁,供人們玩耍,它有寧死不屈的可貴精神。聽爺爺講,他曾經逮過麻雀,把它放在精緻的鳥籠里,像待百靈,畫眉那樣珍貴的鳥一樣,喂它小米吃,可以說讓它過不愁吃,不愁喝的生活了,可它對這些舒適的條件,不屑一顧,整天不吃不叫,幾天「絕食」後,就奄奄一息了,不久,便「含恨」死去,對於麻雀這樣頑強不屈的精神,我非常佩服。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這種氣節,不慕虛榮,不見異思遷,那就好了,難道我們還不如一隻小小的麻雀嗎?
還有一件我親眼目睹的事,使我很受感動。我在姥姥家,看見山村的幾個孩子在屋檐下掏走幾只小麻雀,那些孩子歡呼著跑了。不一會兒,我看見一隻麻雀從空中飛掠下來。落在了樹枝上,嘴裡叼著一隻大青蟲,它並不馬上飛進窩去,卻警惕地向四周張望了一下,似乎沒有什麼危險,然後得意地聳聳翅膀——它為捉到一隻大青蟲而驕傲吧。它嗖地箭也似地飛到屋檐下的窩,把頭伸進窩里去喂它的小寶貝,可是很快又抽回頭,四處驚奇地張望,彈起翅膀,跳到了屋檐上,然後又飛回窩伸進腦袋,又一次出來飛到屋檐上,嘴裡仍然叼著那隻大青蟲,瞪著圓圓的小眼睛四處驚恐地尋找著,忽然,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地上,放下嘴裡的蟲子,大聲地聒噪起來,那聲音尖利而凄楚——那是為了丟失的小麻雀而傷心吧。眼前的情景真讓我動了感情,麻雀的愛子之心多麼可敬啊!
貌不驚人的麻雀討人喜歡,它熱愛自己的家園,熱愛自己的親生骨肉,我喜愛麻雀。
篇二:麻雀的聯歡會
去年寒假,剛下過一場雪。
傍晚,天晴了,大地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晚霞映紅了天空,雖然寒風襲人,但空氣卻十分清新。一群群麻雀飛到了校園內的幾棵大杉樹上,它們好像要開一場盛大的音樂會。
開始,只有十幾只麻雀嘰嘰喳喳地對著晚霞唱了起來,接著,其它的麻雀也跟著張開了嘴巴大聲地唱起了歌。「嘰嘰喳喳、吱吱啁啁」,歌聲響成一片,像一支狂歡曲。
這時,又有幾十隻麻雀從樹枝上飛了起來,它們一齊沖向藍天,在空中盤旋了一圈,然後飛向杉樹,在靠近杉樹時,停在了半空中,煽動著翅膀,好像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
停在電線和樹枝上的麻雀就像許多黑色的小音符,在樹枝上不斷地跳上跳下的麻雀,像是在撥弄琴弦。它們盡情地唱呀,跳呀!玩得多心呀!忽然,幾棵大杉樹上的麻雀全都飛了起來,天空中布滿了一片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又像一片灰色的雲,在藍天上飄浮不定,忽而向東,忽而向西。這片灰色的雲在空中轉了一圈後,又飄落到原來的杉樹上,繼續開起了音樂會。它們的歌聲十分動聽,傳到四面八方。這時,有幾只麻雀像流星一樣從遠處飛來了,並迅速地消失在樹叢中。過了一會兒,它們又飛了起來,從遠處迎來了更大一群麻雀,也落到了杉樹叢中並加入了這場盛大的音樂會中。於是,這歌聲更響亮了,簡直是震耳欲聾,歌聲像一支美妙的交響樂傳到了很遠的地方。
夜幕快降臨了,天空逐漸地灰暗了下來,麻雀們才成群結隊地飛走了,它們各自回到了自己溫暖的住處,校園里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麻雀是一種人們常見的鳥兒。它不像丹頂鶴那樣珍貴,也不像孔雀絢麗多彩,而我卻在百鳥中獨愛它。
麻雀的確可愛,它的腦袋很小,只有栗子那麼大,眼晴雖小卻非常有神,它的身體小巧成蛋狀流線型,放在手上只佔手掌的一半。它渾身長著灰褐色羽毛,和樹皮色相似,是一種保護色,它頸部和腹部的毛發白,顯得很勻稱,它的尾巴像半張開的小扇子。它飛得很快,也很有趣,那麼一竄竄的。
麻雀是益鳥,似乎也不全是。它有時吃些小昆蟲,但也有時到莊稼地去偷吃糧食。麻雀多半喜歡群居,有時為了吃些人們掉在地上的米粒,饅頭渣兒,常幾十隻圍在一起,見到有人來了,便呼地一下全飛走,它們常常在樹上做窩,有時也在屋檐下或古建築上做窩。
我愛麻雀,因為它酷愛自由,絕不屈從人們的囚禁,供人們玩耍,它有寧死不屈的可貴精神。聽爺爺講,他曾經逮過麻雀,把它放在精緻的鳥籠里,像待百靈,畫眉那樣珍貴的鳥一樣,喂它小米吃,可以說讓它過不愁吃,不愁喝的生活了,可它對這些舒適的條件,不屑一顧,整天不吃不叫,幾天「絕食」後,就奄奄一息了,不久,便「含恨」死去,對於麻雀這樣頑強不屈的精神,我非常佩服。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這種氣節,不慕虛榮,不見異思遷,那就好了,難道我們還不如一隻小小的麻雀嗎?
還有一件我親眼目睹的事,使我很受感動。我在姥姥家,看見山村的幾個孩子在屋檐下掏走幾只小麻雀,那些孩子歡呼著跑了。不一會兒,我看見一隻麻雀從空中飛掠下來。落在了樹枝上,嘴裡叼著一隻大青蟲,它並不馬上飛進窩去,卻警惕地向四周張望了一下,似乎沒有什麼危險,然後得意地聳聳翅膀——它為捉到一隻大青蟲而驕傲吧。它嗖地箭也似地飛到屋檐下的窩,把頭伸進窩里去喂它的小寶貝,可是很快又抽回頭,四處驚奇地張望,彈起翅膀,跳到了屋檐上,然後又飛回窩伸進腦袋,又一次出來飛到屋檐上,嘴裡仍然叼著那隻大青蟲,瞪著圓圓的小眼睛四處驚恐地尋找著,忽然,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地上,放下嘴裡的蟲子,大聲地聒噪起來,那聲音尖利而凄楚——那是為了丟失的小麻雀而傷心吧。眼前的情景真讓我動了感情,麻雀的愛子之心多麼可敬啊!
貌不驚人的麻雀討人喜歡,它熱愛自己的家園,熱愛自己的親生骨肉,我喜愛麻雀。
篇二:麻雀的聯歡會
去年寒假,剛下過一場雪。
傍晚,天晴了,大地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晚霞映紅了天空,雖然寒風襲人,但空氣卻十分清新。一群群麻雀飛到了校園內的幾棵大杉樹上,它們好像要開一場盛大的音樂會。
開始,只有十幾只麻雀嘰嘰喳喳地對著晚霞唱了起來,接著,其它的麻雀也跟著張開了嘴巴大聲地唱起了歌。「嘰嘰喳喳、吱吱啁啁」,歌聲響成一片,像一支狂歡曲。
這時,又有幾十隻麻雀從樹枝上飛了起來,它們一齊沖向藍天,在空中盤旋了一圈,然後飛向杉樹,在靠近杉樹時,停在了半空中,煽動著翅膀,好像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
停在電線和樹枝上的麻雀就像許多黑色的小音符,在樹枝上不斷地跳上跳下的麻雀,像是在撥弄琴弦。它們盡情地唱呀,跳呀!玩得多心呀!忽然,幾棵大杉樹上的麻雀全都飛了起來,天空中布滿了一片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又像一片灰色的雲,在藍天上飄浮不定,忽而向東,忽而向西。這片灰色的雲在空中轉了一圈後,又飄落到原來的杉樹上,繼續開起了音樂會。它們的歌聲十分動聽,傳到四面八方。這時,有幾只麻雀像流星一樣從遠處飛來了,並迅速地消失在樹叢中。過了一會兒,它們又飛了起來,從遠處迎來了更大一群麻雀,也落到了杉樹叢中並加入了這場盛大的音樂會中。於是,這歌聲更響亮了,簡直是震耳欲聾,歌聲像一支美妙的交響樂傳到了很遠的地方。
夜幕快降臨了,天空逐漸地灰暗了下來,麻雀們才成群結隊地飛走了,它們各自回到了自己溫暖的住處,校園里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⑻ 3年級關於小鳥的作文不少於三百字
1
我家門前竹林長期里有兩只小鳥.它們長著五光十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一雙版紅紅的小爪子權,它們喜歡在茂密的竹林里停息著。
有一天,它們停息在竹桿上,過了一會,那兩只小鳥覺得餓了就飛到草地上找蟲子,他們倆用爪子把土刨開,可是,左找右找,還是沒有,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忽然有一隻小鳥激動地說:「這,這,這有一條呢」另外一隻小鳥飛到到里,一下子看見了一條蟲子在爬著,它們倆一下子來搶蟲子,搶呀搶,蟲子被它們爭奪成兩半了,它們一口就吞到吐子里去了,里美滋滋的。
大家看看,我家門前這兩只小鳥有趣吧。
2
有趣的小鳥有趣的小鳥清晨,爸爸送我去學校上學,我們來到實驗小學邊一個小路的出口,走著走著我看見路邊上的草地上有根長長的石頭,上面站著一隻小鳥,它在石頭上又蹦又跳,不一會兒小鳥跳進一個小水坑裡,用翅膀把水往自己身上撥,好像很愛干凈。爸爸朝小鳥喊了幾聲,可是小鳥一點也不怕,還用圓溜溜的眼睛盯著我們。它又從水裡跳到草地上,頭伸進草叢里,不一會它從草叢伸出頭嘴裡還叼著一條像蟲子的東西。到了學校,坐在座位上,心想:「我從來沒見過不怕別人有多大的聲音叫它都沒事的小鳥,以後我多注意身邊的事物,一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
⑼ 以小鳥為話題的作文
關於小鳥的作文 小鳥,不要哭了 小鳥,小鳥,森林沒了。你該怎麼辦? 難道你要流浪在外,無家可歸嗎? 小鳥,小鳥,你怎麼了,你怎麼哭了? 是不是想爸爸、媽媽了? 難道你那偉大的夢想...
⑽ 關於鳥的作文
也不追加點分??
籠 中 的 鳥
要不是因為寫關於鳥的作文讓我去觀察小鳥,我還沒有注意到在我們住家的院子的花園里,鄰居們居然餵了這么多鳥!
這些小鳥都關在一個個籠子里。有長著象老虎花紋般的虎皮鸚鵡;有羽毛雪白的白尾鳥;有嘴巴又紅又尖的紅嘴玉;有長著一條長長白眉毛的畫眉……
在另一個籠子里,孤孤單單地關著一隻個頭比其它鳥小得多的鳥,我看著它覺得眼熟——它的顏色很鮮艷,全身的羽毛翠綠晶亮,頭部是橄欖色,腹部卻又是赤褐色,長著一張又長又尖的嘴。我問養鳥的爺爺,他告訴我這鳥叫翠鳥。我一聽,既驚訝又興奮,我們不是剛剛學過《翠鳥》這一課么?
我帶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再來觀察這只鳥——只見它非常不安分,總在籠子里上下翻飛,不停地跳來跳去,似乎是想撞開籠子飛出去。想起我剛學過的課文,我突然對它產生了憐憫之情。我想它也許正渴望回到它那陡峭石壁上的洞穴;也許它正想貼著水面疾飛;也許它想停在葦桿上,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望著在籠子里竄來竄去的翠鳥,再看看關在其它籠子里的鳥,我突然感到一種忿忿的不平——人們為什麼要把他們關起來?它們是屬於大自然的,它們不應當被囚禁在這籠子里!人啊,應當給小鳥以自由!
童年的麻雀
麻雀越來越少見了.
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麻雀是唯一不分四季,長期接近人類,最親近我們的鳥類.它們喜群居生活,曾遍布鄉野和城市.它們的聲音和足跡伴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相棲相依,生生不息.
麻雀主要以農作物和雜草的籽種為食,也捕食小昆蟲.我們土語叫它們"老家賊".
從前的麻雀真多,多到人們把它們當成了"四害".的確,麻雀危害莊稼,夏秋季節,稻田中飄拽的稻草人風景,是農民為了嚇唬麻雀而立.可麻雀對人類畢竟弊少利多,是我們生態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隨著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葯和殺蟲劑的使用,以及人的濫捕濫殺,已造成麻雀生存空間持續性地縮小,麻雀慢慢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記憶中,童年夏日清晨的懶覺總是被麻雀的爭吵聲打斷.每天,晨曦微白,勤奮的麻雀們就已起床,在茂密高大的楊樹上呼朋引伴,活動腰翅.伸展歌喉, 開始愉快的一天.唧唧喳喳的歡叫聲響徹寧靜的山鎮,家家戶戶屋頂的炊煙也隨之彌散開來,麻雀呼喚我們開始新的日子.於是,一整天,到處都是麻雀好動的身影和隨意的歌聲.
黃昏時節,麻雀們又會聚集在房屋周圍,吵鬧不停.似乎在一起召開總結會議,對一天的生活進行交流,之後雙雙歸巢,暮色便漸漸濃了,這時出奇的靜謐.
麻雀伴隨了我們鄉村小孩的童年.那時,每個孩子隨身必備的一個玩具是彈弓.我也穿著帶兜兒的綠上衣,一面的兜兒里裝著彈弓,另一面的兜兒里裝著用作子彈的小石子,整天穿梭於楊樹下,不時地對著樹枝.電線.屋脊以及木堆上停留的麻雀瞄準和射擊.因為水平問題,整個童年,僅有一次擊中過麻雀,那隻倒霉的麻雀被擊中後從樹枝上跌落,但也只是趔趄了一下,便飛入夕陽深處不見了.就為這一小小的成績,我向同伴們講了許多回,每回都流露出遺憾的心情.
麻雀是我們當地的土著居民,它們總是和我們一起執著守護著這片傳統的鄉土.其它候鳥在深秋時就扔下這里的家,飛去溫暖的南方避寒.只有麻雀,堅持著老家的嚴寒.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麻雀們失去了許多覓食和游戲的場所,便成群結隊到鄉路上.到村落場院中活動.成群飛翔,撿拾可食的東西.我們就常常看到它們與雞狗爭食的情景了.我也曾經在雪地上掃開一塊雪,支上蘿篩,放上糧食作為誘耳,准備抓幾只作為寵物.也扣住過幾只,只是在從蘿篩中往外抓時都順縫跑掉了.
今天,我真為童年時的捕鳥水平感到欣慰.因為,我為此沒有傷害過麻雀.
鄉村清新的空氣.鄉村自然的田野風光和純朴的村落依舊.然而,鄉村的麻雀卻蹤影難尋了,鄉村因缺少麻雀的吵聲變得寂寞了,失去了一種天籟之音.
我們擁有了許多從前沒有的東西,可我們又在失去很多曾經擁有的美好,這是我們的無奈
麻雀還能回歸家園嗎我懷念它們.
《珍珠鳥》一文中提到,作者打開窗子,鳥雛兒也最多隻在窗框上站會兒,決不飛出去。這要是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只要讓鳥兒飛出了籠子,如果哪一扇窗戶開著,鳥兒立馬就會飛了出去。文中還說到,鳥雛兒站在作者肩膀上睡著了以及小鳥喝茶、在作者稿紙上嬉戲的事。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讓鳥兒自願做出這些可是一些人連想不敢想的事。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人類經常捕捉、殺害鳥類。
鳥類自古以來就是我們要類的朋友,與我們和睦相處。可是,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人類用多種方式侵佔、破壞了許多鳥類賴以棲息、生存的森林、海洋與河流,對它們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不少鳥類瀕臨滅絕。據統計,地球上已經有大約300多種、1000多類鳥兒完完全全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們啊,鳥類是我們的朋友,你們為何狠得下心將它們捕殺呢?難道鳥類的生命就可以讓人玩弄於股掌嗎難道你們為了一己私利就可以隨意掠殺鳥兒嗎?我們擁有生命,鳥兒也擁有生命,你們有什麼權利能任意踐踏鳥兒的生命呢?我們想要自由,鳥兒難道就不想要自由嗎?你們又有何種權利去毀掉鳥兒終生的自由呢?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家,小鳥也希望能有一個舒適、溫暖、溫馨的家,你們又能為了一時的貪念而破壞掉小鳥賴以生存的森林、海洋與河流嗎?
我們應該與鳥兒和平共處,愛護並保護鳥兒。捕殺鳥兒的人啊,請你們放下刀槍,一起與我們來愛護鳥兒吧!俗話說:「放下屠殺,立地成佛。」讓我們能像《珍珠鳥》一文的作者馮驥才一樣,讓小鳥與我們互相信賴。讓我們為了小鳥,也為了我們自己,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好森林、河流及海洋吧!相信只要我們共同攜手保護環境,愛護鳥兒,這世間一定會更加美好。
魏晉時代是一個天姿爛漫、瀟散發露的時代。魏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他們鍾情於自然,寄情於山水,著名的蘭亭之游、金谷宴遊風流千古;特別是山水、田園詩派均濫觴於此期。陶淵明更是造化所鍾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時代的寧馨兒,他對自然的追求和對自然觀的理解實又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淵明的個性品格、詩歌題材、詩中之理、藝術風格無不表現了對自然的追求。自然與自由相關,淵明及魏晉士人對自然的渴望,實際上表徵了他們對形體自由及精神自由的雙重渴望。這種渴望在兩漢經學統治相對鬆弛之後,變得尤為突出。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淵明的自然追求與鳥大有關聯。與玄風盛行相表裡的,是魏晉詩文中,鳥意象出現得比率明顯增加。這決不是偶然的現象,應該說是有其深刻時代內涵的。
鳥是有一定象徵意義的對象物,它的象徵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的。《周易》之《中孚》、《明夷》、《漸》、《小過》等卦中均有鳥的影子,這里的鳥大體上象喻著堅貞自守、遠遁自晦的高蹈情懷。《詩經》中的鳥意象更是不勝枚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象徵自由、和諧;「交交黃鳥,止於棘」,則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莊子》「逍遙游」中高飛遠舉的大鵬,則是遠大理想的象徵。先民視野中的鳥開啟了後代詩文中鳥的「原型意象」,歸納起來,大概為兩類: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經過拼搏後的自由;一是選擇退守,是疏離主流群體的個體自由。兩種鳥的原型意象,陶詩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轉換的前後標志。淵明思想之轉變實可以以鳥意象一以貫之。
一、淵明前期功業追求與鳥意象
六朝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世族與門第。任何個人都無法超越社會時代帶給他的局限,陶淵明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門第觀念影響。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功勛僅亞於王導,史家把陶與王相提並論,比做周朝夾輔王室分陝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說:「陶士行(侃)據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導)為分陝之計,江東可立。」[1]又說陶侃「望隆分陝,理則宜然。」[2]淵明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仕官已歷三世。如按照三世為官便成世族的傳統,確實也不能目淵明為寒門了。考諸淵明詩文,可見其對家族歷史的自豪感。《命子》詩中,詩人首先緬懷了祖先的光輝歷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御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對曾祖陶侃的功業與人格高度贊美:「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躊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贈長沙公》詩中,稱自己的家族為「令族」,並將長沙公引為自豪,稱其為「實宗之光」。詩曰:「於穆令族,允構斯堂。諧氣冬暄,映懷圭璋。爰采春華,載警秋霜。我曰欽哉,實宗之光。」受大環境影響,陶淵明形成了一定的門第觀念,這在當時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股時代潮流。寒門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躋身於世族高門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計地善保家門、發揚宗族之光。因此,對於淵明的門第觀念,我們應該給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門第觀念也與用世之心緊密相聯。受儒家傳統觀念影響,建功立業、光耀門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標,在六朝時代,這兩者更強烈地聯系在一起。陶淵明帶著一定的門第觀念步入社會,沾溉著門第之澤,享受著由門第與家族帶來的榮譽與利益。權利與義務是相互的,享受權利的同時要為此付出代價。這種責任感主要不是出於外在的壓力或官方意志,它實際上近乎內心的的律令。振興家族、光耀門庭,並實現個人的政治理想,六朝世族人士大多將個體功業的建立與家族命運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個體與家族休戚與共,共損共榮。清代方東樹說過這樣的話:「昔人雲:讀杜詩,當作一部小經書讀。余謂陶詩亦然。但何必雲小也。」[3]可見,他是把陶詩當作儒家經典來推崇的。這種看法在歷代並不罕見,如宋代的真德秀就曾說過:「以余觀之,淵明之學,正自經術中來,故形之於詩,有不可掩。《榮木》之憂,逝川之嘆也;《貧士》之詠,簞瓢之樂也……」[4]此說絕不是空穴來風、無根之談,它們從一個側面道出了淵明早年確實受過儒家思想影響並且形諸詩文。研讀陶詩,會發現淵明早期的篇什中,多處流露出儒家的功業思想及用世之志。《停雲》詩寫道:「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陸成江」,暗寓著詩人關懷世難的憂心,以及功業難成的感慨。《時運》詩化用儒家所樂道的「曾點氣象」,表達了淵明早年對儒家精神境界的欣羨之意。《榮木》一詩更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功業追求,該詩第四章寫到:「先師遺訓,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見出,淵明內心鬱勃著昂揚的進取之心、功業之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這句話活脫了淵明另一面孔,它與後人心目中那位吟唱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者形象,相距實在太遠。我們以往對陶淵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後的形象,是淵明豐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時會出現以偏概全的弊病。淵明早期功業之心,主要是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使然。對於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們最大的夢想,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誰能天生就超越歷史的局限而對功業榮名不屑一顧、視如糞土呢?
陶淵明與鳥 來自: 第一範文網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淵明前期詩中言及功業之志間或用「鳥」意象來傳達。鳥的高飛遠舉象徵著人的功業追求,鯤鵬展翅九萬里,境界何其高遠!淵明早期詩中之鳥多用來表現其用世之心,功業追求。《雜詩》其五雲:「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可看作是此期內心世界的寫照。《停雲》詩最後一章寫「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未始沒有期盼知音賞識的意味。淵明懷著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會,我們彷彿看到了他急切的腳步,感受到了他躁動的心跳。然而,誠如範文瀾先生所言,這是一個「殺奪而濫賞」的社會,「統治集團中人得失急驟,生死無常,心情上表現緊張與頹廢……」[5]因此,興沖沖步入仕途的淵明不免碰壁,產生了矛盾與麻煩,在矛盾無法協調時,淵明開始了痛苦的轉換。淵明在斷斷續續做了十三年官以後,終於辭官歸田了,關於辭官的原因,他的藉口是「程氏妹喪於武昌」,後人則以為是恥於束帶見督郵,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千古以來流為佳話。實際上其辭官深層原因是其質性與官場不和。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序中明確指出「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其《與子儼等疏》大意也是如此:「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感士不遇賦》中淵明更從社會政治現實角度揭示了辭官之由:「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封建社會特別是有晉一代,政治混亂,官場腐敗,「政失準的,士無特操」。在人命危淺、朝不保夕的社會里,士子們缺少一種精神的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還何談實現政治理想!淵明在長期的官場生涯中,飽嘗了顛沛流離之苦,感到了政治之不可為,認識了仁政理想之虛幻性,從而產生了擺脫現有生存方式尋找新生活的想法。
淵明此間思想轉換仍以鳥意象傳達。他形容此時的仕 宦經歷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其一)將官場生涯比作牢籠,將自己對個體自由的渴望比作戀舊林。《飲酒》其四更形象地描畫了他此時的心態:「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淵明居官,本來是為實現政治上的抱負,獲得人生價值實現後的更大自由,而實際上他非但沒擁有這種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的、更珍貴的自由。此時的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長期的官場生涯,使他認識到居官並不能實現他期待的「自由」,他並不能象大鵬那樣扶搖直上九萬里。因此此期詩中之鳥,意義發生了轉換,即開始追求退守的自由——與主流社會疏離後的個體自由。個體欲在社會上立足,實現人生價值,方式和路徑多種多樣,質性和志向這二者有時候並不能統一,這時全靠個體的取捨。在這茫茫的暗夜中,淵明是多麼需要有人指點迷津,也多麼渴望有某種力量載他渡過這一段沼澤!這期間他以其深厚的人格素養完成了對一個又一個人生問題的思索與求證。黑暗與苦難磨煉了淵明,也成就了淵明,他終因對人生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而成為魏晉玄學的集大成者,也開辟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新的生活理想與人生模式。葉嘉瑩先生對此期陶淵明的分析較為細膩:「如以淵明之志意而言,則用世乃其本心,歸田才是不得已。然而如以淵明之質性而言 ,則歸田方能保全其自然與真淳,而出仕則不免於有『違己交病』之患。所以淵明的歸田,既非為了虛浮的隱居的高名,也非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義,而只是為了在『大偽斯興』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質性自然的『真我』。」[6]
二、鳥與淵明的詩意回歸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雜詩》其五)淵明一生的尋覓與求索,如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止泊——尋找精神的故鄉與歸宿。
淵明終於歸田了,從形體上、精神上都釋然了。找尋到本真詩意生存後的淵明,其筆下的鳥,則是另一種形象。《歸鳥》一詩,最具代表性:「翼翼歸鳥,載翔載飛。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雲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愛無遺。」詩中之鳥,生機盎然、躍動、真純、無憂無慮,它不必再擔心遭罹網羅,也不會在日暮時飄泊無依。它無限深情地依戀著養育它的樹林,這是它生命的起點也是最終的歸宿。「翼翼歸鳥」其實就是淵明思想成熟的寫照,他終於找到了止泊之處——田園——他生命與精神的依託之所。此時的鳥「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同樣,《讀山海經》其一道:「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以鳥比興,淵明之本心逗露無遺。《飲酒》其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回應《歸鳥》一詩。《詠貧土》其一寫「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念念不忘的仍是回歸。然而最能代表淵明深意的當屬《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士禎《古學千金譜》曾析此詩到:「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淵明與鳥恍如一物,投身於宇宙大化。鳥之於山林,恰如淵明之於田園、自然。山林為鳥棲息之巢,田園則為淵明生命與精神的止泊之處。此間淵明思考的最大問題,就是「歸」。當然,淵明之回歸並非是草率、賭氣、任性式的選擇,而是經過理性的抉擇與判斷,從中可見其人格涵養的力量。葉嘉瑩先生對淵明的這一段尋覓的過程,有過詩意的分析:「自淵明詩中,我們就可深切地體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滿智慧之油膏的燈火,終於覓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靈上與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棲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執的口吻,道出了『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決志。所以在淵明詩中,深深地揉合著仁者哀世的深悲、與智者欣愉的妙悟。」[7]朱光潛先生也認識到了淵明「蛻變」的痛苦過程:「談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樣,淵明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人。他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有許多矛盾和沖突;和一切偉大詩人一樣,他終於達到調和靜穆。我們讀他的詩,都欣賞他的『沖澹』,不知道這『沖澹』是從幾許辛酸、苦悶得來的。」[8]終老歸田、託身所得,這絕不是在有的詩人那兒常常聽見的無病呻吟式的囈語,而是淵明「拼卻一生休」換來的一句沉甸甸的人生誓言。
陶淵明與鳥 來自: 第一範文網
那麼淵明何以獨對鳥如此情衷,為何不厭其煩地多次以鳥自況,特別是日夕歸鳥在其筆下頻繁出現呢?此中有深刻的哲學、文化底蘊,逯欽立先生已然有所闡發:「竊謂魚鳥之生,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鳥為尤顯。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極言之,鳥與我同。鳥歸以前,東啄西飲,役於物之時也,遂其性故稱情。微勞無惜生之苦,稱情則自然而得其生。故鳥之自然無為而最足表明其天趣者,殆俱在日夕之時。既物我相同,人之能挹取自然之奇趣者,亦惟此時。則山氣之所以日夕始佳,晚來相鳴之歸鳥始樂,因為人類直覺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覺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9]鳥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宇宙自然相俯仰,此最為人類欣羨。因此它最易成為多情敏感的詩人筆下的寧馨兒。逯欽立先生所言極是,鳥為最富自然情趣者,與人生具有質的相似性。
鳥之與淵明的生死觀、義利觀還有莫大之聯系,不可不辨。鳥日出飛林,遠近覓食,象徵著人生在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鳥日落而息,象徵人之止息或死亡,回歸本原,無怨無悔。淵明向來「視死如歸」,《歸去來兮辭》、《雜詩》、《輓歌詩》中都表現了此意。「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這是多麼達觀的人生態度!另外,鳥日出而作,相約尋食,自食其力;然鳥之於利果腹便足,如「鼴鼠飲河,期在滿腹;鷦鷯巢林,不過一枝」,決不縱欲逐利,此點與淵明之義利觀如出一理。對於物質利益,淵明向來是持靈活態度。他不諱言利,且躬耕田園以求利。但是,他所需求的不過是正當衣食之需,這又與鳥性相通。可見,淵明與鳥確實有著極大的緣分。
淵明因追求進取而迷茫,又在迷茫中追求光明。「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雜詩》其五),「止泊」與回歸不僅是淵明得人聲指歸,也是魏晉士人精神尋覓的目的地,魏晉玄學的終結點。魏晉玄學重要一派的走向就是逐漸與名教疏離而向自然靠攏。當然,魏晉玄學命題雜多,觀點各異,代表人物的政治取向多有不同,回歸自然是其主流。但真正對此有過成熟的思考、理性的感悟、並付諸親身實踐的,淵明是極高明的一人。鳥是魏晉士人心目中的寧馨兒。淵明詩中的鳥意象決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思想及文學基礎。以鳥為例來看魏晉士人的精神追求,可見出其鳥意象的深度與淵明之歸鳥不可同日而語。如著名的玄士何晏《言志詩》中寫到「鴻鵠比翼游,群飛戲太清。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不無憂聲之嗟。詩中又表現了退隱逍遙的意願:「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逍遙放志意,何為怵惕驚」。嵇康詩中寫鳥有十餘處,也不外乎「用舍行藏」之意,換言之,分進取的自由及個體詩意人生自由兩大類。前者如《卜疑》篇中透露出「方將觀大鵬於南溟,有何愛於人間之委曲」的不平之氣。他內心中充滿了對日益臨近的死亡的恐懼以及對自由的渴望。五言《贈秀才詩》中講「何意世多艱,虞人來我圍。雲網塞四區,高羅正參差」,即屬此意。嵇康的英雄主義精神最終碰壁了。阮籍嘗有濟世之志,然其只能發言玄遠,以保命全身。最能代表阮籍思想真實的是這樣一些句子:「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外野孤鴻」,是魏晉士人心態的典型寫照, 也可以說是魏晉玄學士人追求的精神起點。此外,魏晉士人詩歌中言鳥之處遠不止此。它如左思《詠史》其八寫到「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也大體表徵了自身處境。陸機詩「孤獸思故藪,離鳥悲舊林」,張載詩「仰聽離鴻鳴,俯聞蜻蛚吟」、「鸛鷺遵皋渚,數為繒所系」等等,都表明了他們擺脫劣勢處境的努力以及尋求詩意生存的探求。然而他們的探求都失敗了。就中原因很多,如阮籍的軟弱、妥協;嵇康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及諸多士人的庸人化傾向,等等。
只有淵明之「翼翼歸鳥」最具深度及人格力量,只有陶淵明的探尋成功了,他的成功體現在文學、玄學和人生。就玄學而言,他的思考解決了困繞魏晉士人數百年的精神困惑,結束了一個時代;就人生而言,他將玄學詩意化、人生化,是藝術化人生的大師,開創了知識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淵明是魏晉玄學的終結者,代表了魏晉玄學的最高成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陳寅恪先生稱淵明「革新舊義,孤明先發」,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羅宗強先生在《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一書中,也以淵明為魏晉玄學的終結。從「竹林七賢」到「金谷俊游」再到「蘭亭玄思」,都停滯在尋覓自然途中的某個點上,只有淵明走完了全程。基於此,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一書,將建安文學以來的人格生成模式依次概托為:「鄴下——竹林——金谷——蘭亭——南山」,與之相表裡的分別為「孕育——徘徊——焦慮——消釋——重鑄」之心理流變,同樣視淵明為魏晉人格之終結。他更以優美筆觸描繪了淵明達到的境界:「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鄴下或金谷文人那樣依附於權貴,也無須像竹林或蘭亭文人那樣耽溺於某種玄思。他是獨立的自由的個體,他身後是自然溫馨而神秘的擁抱。」[10]「翼翼歸鳥」,在今天仍是自由和諧人生的象徵,對當代人或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人生啟示。陶淵明的人生轉換及生存方式,從形式上,不一定值得效仿,而從其精神實質上看,它的潛在價值無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