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樸素和華麗為題作文800字
我們都讀過魯迅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他們的文章之所以被世人稱為經典,並非文章中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藻,以及引用了多少古人的名句絕唱,而
是在於文章的立意新穎,構思奇妙,寓意深刻。讀後讓人感覺既平易近人,又暗自叫絕,自嘆弗如。「文似看山喜不平」,以平凡的語言說不平凡之事,寓不平凡之
意,這是文學巨匠們的高明之處。
而有些高中生的作文,滿篇詩詞歌賦,至理名言,真正屬於自己的話不多,而且塞滿了生硬拗口的詞彙。不能怪讀
者才疏學淺,只能說有些行文措辭實在令人費解。這些作者大概都有一個想法:不用足古詩名句不足以證明自己的學識,不搜腸刮肚用盡怪僻之詞不足以證明自己的
文學功底。殊不知,你的文章是給大眾讀的,不是用以孤芳自賞的,如果連你的意思大家都費解,還談什麼欣賞呢?
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美是無需多修飾的,所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一些名句名段大接龍似的文章,看似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但說到底
總是在用別人的嘴說話,沒有自己的思想。遣詞造句顯得矯揉造作,整篇文章濃妝艷抹,沒有自然感。
語言朴實並非意味著放棄修辭。樸素的語言同
樣能寫出精美的篇章。「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潤,長,紅,鑽」四個字,將春天裡萬物復甦的景緻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展現在眼前就是幅春暖花開的畫卷。作
者顯然用了修辭,而語言質朴,形象生動,行文優美而不妖艷。魯迅在《故鄉》的結尾有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字面上
看,純粹是大白話,但寓意深刻。掩卷沉思,耐人尋味。如果用朦朧晦澀的詞語來寫,雲山霧罩,不知所雲,還能流傳至今嗎?這些泰斗級文人的文學積累比我們淵
博得多,既然他們能用簡單明了的文字表達,我們又何必生搬硬套,拾人牙慧呢?
文章中恰如其分的用些名句點綴,的確能給文章增色。季羨林在
《成功》的結尾處引用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與該文渾然天成,恰到好處。但引用應該是點綴而不是濫用,要的是畫龍點睛的效果,而不是地毯式覆蓋,否則就
點不成龍,恐怕點成斑馬了。與其不倫不類,東施效顰,還不如給自己留點說話的餘地,用自己的語言把意思准確地表達出來,把真情實感寫出來,難道就不能成為
是好文章嗎?
誠然,豐富的語言積累是寫出好文章的必要前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廣泛涉獵,學以致用。胸中有廣博的積累,下筆時就能得心應手。有新穎嚴謹的構思,有真情實感的渲染,語言質朴而生動,文句優美而不造作,名句點綴精準和諧,就有可能寫成賞心悅目的佳作。
華麗誠可貴,朴實價更高。讓華麗隱身於朴實之中,或許是寫作的更高境界。
② 輕重有重朴中見華作文
輕中有重,朴中見華 一類中
宣紙雖輕薄樸素,但卻承載文字文化的厚重,呈現心靈精神的絢爛。人亦如此,一個人想要書寫自己的價值,不能僅限於外表的修飾,而是要懂得去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看待一個人,也不能僅從外表去看,因為其內心的品志往往不能輕易顯露。
輕中有重之人,不拘小節,僅輕描淡寫地畫出外觀,但在心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朴中見華之人,平日里不出風頭,不顯露,但在關鍵時刻彰顯自己的人格。與之相反,那些僅在日常出風頭的普通人,是無法承受關鍵而重大的責任的。因此,一個內心深重之人,常在最大氣,最關鍵的場合彰顯價值。
輕中有重之人,抒發高尚的節操,令後世所欽佩。東晉詩人陶淵明,厭倦官場世俗,歸隱於田園。他不擅長農事,時常不處在一個富足的生活狀態。這樣的人看起來並不偉大。但是陶淵明的真正的品志在心中,他以詩歌的形式訴說著對於田園的熱愛,以超凡脫俗的品質彰顯人性的光輝。他看似平淡的志趣,恰
恰是千萬百姓對於清明盛世的希望的真實寫照。也許你可以說陶淵明並不是一個成功之人,但是那僅對於外表,他的內心深處,好似隱藏在牡蠣中的珍珠,雖不可輕易顯現,但若深刻剖析,便會發現他的人生價值遠超物質層面的富足。因此,輕中有重之人,往往擁有崇高的道德品志,令人仰慕。
朴中見華之人,會在真正需要自己的時候挺身而出,散發人性光芒。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之一的亞伯拉罕。林肯,在人生的前半部分可以稱之為失敗之人。他經商能力拙劣,為人老實常被欺騙。由於形象上的不足和朴實的作風,多次競選議員失敗;而他當選總統,其實也算是機緣巧合。但是這樣一個看似失敗之人,卻在國家分裂之時挺身而出,以堅韌的毅力和高尚的人格,廢除了奴隸制的同時,擊敗了南聯邦,將國家恢復統一。可以說,從出生到遇刺的六十年,僅有5年是他真正顯現價值的時段。但正是這短短的五年,他名揚世界,被人冠以「永垂不朽」之名。其貌不揚的林肯,在最關鍵的時刻站了出來,書寫了一段光輝歲月,令後世銘記。因此,朴中見華之人只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顯露自己崇高的人性。
輕中有重,朴中見華,既是美好的宣紙的特性,也是一個高尚之人的品格。如今的我們,與其在封面上修飾,不如翻開人格之書,在裡面寫下豐富的內容。必要之時,翻開書,發現其中的內容遠勝封面,這才是君子所具備的特質。固然,為了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封面的裝點很重要;但是,內容才是這本書是否精彩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從今往後,做一個輕中有重之人,做一個朴中見華之人,做一個如同宣紙一樣深厚的有德有才之人。
③ 樸素與華麗(老王)作文
你總愛說自己長得不美,自己臉上黑色素太多,自己發型不如人,自己個頭沒人家高…其實,依我看來,你根本不用在乎這些,你的樸素是潛在內心深處的美。
你看那在春天開放的桃花,它們從一株變為一群,甚至一大片,遠遠望去,他們無非只是粉色的桃花,它們仍是那麼樸素,可是,它們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美。若是桃林中傲然挺立這一棵高大的榕樹,你會覺得它美嗎?也許會覺得它不合群吧!雖然「鶴立雞群」,但還是顯不出一絲高雅的氣質。
你再看那皚皚的白雪,放眼望去,銀妝素裹的世界,多麼樸素的顏色,但它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平時看慣了花花綠綠的世界,猛然看到像這樣白茫茫的樸素的畫面,怎能不覺得它美呢?
我們再來談談達•芬奇的著作:《蒙娜麗莎》。她望上去是多麼樸素,樸素的女子,樸素的微笑。她身上的衣服也是那麼的樸素。可是,樸素也美麗,當你細細品味她時,你會發覺,她比你想像中更美麗,因為,她樸素,她和諧,所以她美麗。
上面說的都是物,我們來說一說人吧。冰心——人人皆知的著名作家。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她很樸素,就連她的詩中都會流露出親切,在她的作品中,你從不會感到一絲華麗,但確實很美。婉約清秀的字句讓人讀過之後彷彿受到了一些哲學的洗禮。樸素之人做樸素之事,當你真正了解她時,你就會知道,她是多麼美麗,從她內心迸發出的樸素,讓她顯得十分可愛。
做回哪個樸素的你吧。即使身邊再多的人是「非主流」,你也不要去「學習」他們。你要知道,樸素也美麗,樸素的背後,總會帶著幾分可愛,幾分純潔。
做回那個樸素的你吧。雖然不能成為一棵大樹,但你可以成為一株低柳,同樣可以為人們遮陽擋風;雖然不能成為奧運會的火炬,但你可以成為千百家都用的,沒你又不行的電燈;雖然不能成為「一枝獨秀」的名人,但你可以成為人見人愛的可愛之人。
朋友,現在你還在為自己的樸素而著急嗎?停下報怨吧,去享受你那樸素的美麗!
④ 以「擔當」為題寫一篇800字作文
背上的「精忠報國」是母親的教誨,戰場上的拚死殺敵是對國家的擔當。岳飛,一個民族英雄,一個國家的壯士,他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書寫了為國擔當的戰歌
⑤ 用朴實無華的語言寫一篇600字作文
是失敗.晚清的國人們,愚昧無知,封建,傳統的旗幟仍高高飄揚.鴉片的輸入,國土的分裂,國權的喪失.終於,一群有思想的人民站起來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原以為,中國有救了,但是,他們忘了自己的路,一成不變地學習外夷.最終,路是打開了,但是沒有走上幾步,便又倒下了.,你也可以投稿 後來,又一群思想較進步的人站了出來,提倡變法,實行君主立憲.他們一味地學習日本,本以為與「明治維新」能有同樣的功效.但是,他們忘了自己的路,最終的結局仍是變法不成,反遭不測.再後來,無數的人民站出來過,但是他們都忘了自己的路,學習他國,學習蘇聯,結局都是一樣.終於,真正的先進者站出來了,他們找到
⑥ :朴實無華,樹立楷模善良為中心寫一篇800字作文
在我們學校的附近,有一個美麗的公園,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橋。
星期五,老師興版致勃勃地帶我們去權公園秋遊。剛進公園,一座宛如玉帶的石橋便呈現在眼前。石橋旁邊一棵棵 柳像一位位害羞的小姑娘梳理著秀發,一陣秋風吹來,又如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子。柳樹後面翠竹悠悠,感覺舒服極了!橋兩旁有許多雕刻精美的圖畫,有形態各異的富貴牡丹,有「映日荷花」,有優雅的蘭花,還有我們的祖先……站在橋上,望著碧波粼粼的湖面,時不時泛起波紋,讓人心曠神怡。
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來到了一個名叫「瀑布飛流」的地方,上面有一座木板橋。木板橋上非常平穩,走上去有種踏實的感覺。「哇」一聲驚嘆,同學們望著水面,原來水面上有一隻小魚兒,老師趴在地上「澎」一聲,迅速麻利地抓起小魚兒,一股惡自從小魚兒身上傳來,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這條魚是吃了人類的垃圾才這樣的。」我們說:「哦,我們要愛護環境!」聽著小橋流水聲,不禁讓我們回想起這座橋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快樂!夏天,橋邊蒼松翠柏為小孩子遮太陽,小孩子們手拿魚網,赤著腳,歡歡喜喜地跑到橋邊,有的網魚,有的網貝殼……老人則在一邊拿著魚桿悠閑自在的鉤魚,歡笑聲充滿了整個公園!
⑦ 朴實無華,情之真諦800字作文
還記得很久以前,讀到簫伯納這樣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人們。」起先並不理解,當參加基礎醫學院2002年級開展的「家庭——學校互動教育」時,這句話再次閃進我的腦海。我彷彿看到一支支光明燦爛的火炬正在傳遞。肖伯納從最深處道出親情的真諦。
我們常說:「我們的生命歷程融進了親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組旋律,每一句叮嚀,每一聲歡笑,每一個眼神,每一步足印…….」然而天下第一情絕不僅指呵護,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智慧之炬的傳遞。
記得父母教導我們時,常說:「我們吃的鹽比你們吃的米還多,我們過的橋比你們走的路還長。」而我們總是那般年少輕狂,不以為然。我們忽略了當歲月無聲溜走時在他們面龐和兩鬢留下了痕跡,自然也會有許多無價的智慧經驗在他們心田積淀。他們總願意對我們傾之所有,而我們總固執的認為這已不合時宜。便像初生牛犢般的亂闖亂撞,直至遍體鱗傷,犄角流血,然後奔向他們,頭枕他們的臂膊,舔舔傷口,又繼續前行。
家庭——學校互動教育,在家長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家長們走上講台侃侃而談,談他們學生時代的學習方法,談他們的工作經驗,談他們如何與陌生人相處,談他們對我們前程的期望與信心,談他們對我們的理解……他們將無價之寶授予我們,將燃燒得無比燦爛的火炬傳給我們。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接受這一切,聽他們的一席話,遠勝於讀十年書,受益匪淺。我們懷著細膩的心感受著一切,感受親情的無私與毫無保留。充滿睿智的家長,在我們心中他們的形象是如此的偉岸。同時我們也驚喜地發現,他們渴望理解我們,也渴望被我們理解。其實大家可以成為知己。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更深刻的理解何為親情。
親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綠洲,當你落寞惆悵軟弱無力乾渴病痛時,看一眼已是滿目生輝,心靈得到恬適,於是不會孤獨。便會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滾滾的生命汪洋便會漫延心中。
親情是黑夜中的北極星。曾經我們向目標追逐而忽視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們不辨方向,微微抬頭,一束柔光指引我們邁出堅定的腳步。
親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灣,當我們一次次觸礁時,緩緩駛入,這里沒有狂風大浪,我們可以在此稍作停留,修補創傷,准備供給,再次高高揚帆。
…….
因為親情是偉大的,因此我們感恩親情。同時我們也感恩老師的用心栽培,「陽光工程」為我們搭建了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親情教育更讓我們懂得尊孝禮儀。他們啟發我們中秋節時寫了那份「抵萬金」的家書,向父母獻一份問候,道一聲感謝。是他們精心准備了這次家長與子女溝通的活動,他們既諄諄教導我們,又時常與我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這是恩情與友誼的交融。所以我們不僅感恩親情,也感恩師生之情。
一顆感恩的心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題記
從嬰兒的「哇哇」墜地到哺育他長大成人,父母們花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從上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又有多少老師為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燃燒著自己,點亮著他人。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為有名的科學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但她在會上看見自己的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來的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擁有親情
是什麼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途中游刃有餘的揮斥方遒?
是什麼讓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永遠保持快樂的心情?
是什麼讓我們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保持一顆永遠向上的心?
......
是親情。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我們從流飄盪,遇山開路
遇水搭橋;在自己奮斗的歷程中我們的意氣風發,興高采烈的展望未來。
正因為有親人的支持和鼓勵,才有了我們奮斗的動力。正如一位朋友說的那樣,從媽媽的叨嘮中聽出了愛意,從爸爸的沉默中看出了企盼,從老師的眼睛裡想到了奮斗,從親人的鼓勵中知道了責任......或許,再過幾十天,我們就要進入社會,或者是上了大學。不論是身在異鄉為異容,還是流浪四方,浪跡天涯。親情總是我們的避風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我們的心裡,親情是最溫暖的。它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鼓勵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愛!
也許,親情是一種聲音。在我們勞累時,它給我們舒活筋骨,讓我們全身舒適;在我們悲觀時,它給我們鼓氣,手牽手的把我們從失敗的陰影中拉出來;在我們奮進時,它給我們加油,為我們吶喊助威,為我們取得某種成績而歡喜流淚......這就是親情。從這種聲音中,我們知道了愛。這種親情讓我們感動不已,這種親情讓我們淚流滿面。從親情之中,我們知道了一種責任,為了讓我們不再持續在太陽下揮汗如雨,我們要有鷹的鬥志,水的生機和活力!
我很傾佩布洛克明智的選擇,「我不想等將來回首往事對除了錢以外什麼也沒有。」的確如此,金錢可以買到朋友,卻不能買到親情,不是么?擁有親情的人是幸福的,它是你在寒冷時苦苦盼望的火焰;它是你心煩意亂時久久追尋的甘露;它是你在孤立無援時焦急等待的救兵......
這種親情,讓我們魂牽夢縈;這種親情,讓我們感動得無地從容。擁有了親情,就擁有了奮斗的動力,擁有了親情,讓我們保持了永遠向上了心,擁有了親情,讓我們永遠地快樂,永遠快樂的追逐著生命中火紅的太陽!
親情
世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在濃濃的真情中最冷人刻骨的還是那血濃於水的親情,是血濃於水的真愛伴著孩子們的幸福成長,是血濃於水的反哺,讓花四甲老人安度晚年。
人都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母愛溫柔似水的柔情,父愛深沉似山的沉穩,山水相間,山水相間,山水相映,奏響了一首幸福的愛之歌。
在一次報道中真實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地震中,房屋急劇倒塌,造成這個地方居民傷亡嚴重,在搶險隊救援中無意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尋聲而去卻在廢墟中發現地對青年夫婦用自己的身軀擔起沉重的重物,在他們中間的孩子卻安然無恙,一對父母在生之間,做出了愛的選擇。在面對這樣的選擇時,我想天下父母的選擇會出奇的一致,只因為那是他們的孩子,有血濃於水的親情。
山水蘊育文明,我們應保護山水環境,那麼對於比水還深,比山還高的母愛、父愛,我們該做些什麼呢?一位65歲的母親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在病床上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作為兒子,目睹年邁的母親在病床上呻吟,在母親求生的眼神與自己相撞的那一刻,他心如刀絞,於是他決定為母親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他——田世國用行動作出了回答,他用愛使母親脆弱的身體堅如磐石,他用真誠給天下所有的母親以最大的慰藉。
愛子情深,反哺意切,是濃濃的愛意帶來家庭的溫馨,是真誠的行動書寫社會的和諧,看親情如燈,在悄無聲息中照亮我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品親情似風,和煦中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
這便是親情,如此朴實無華,這就是親情,如此刻骨銘心。
親情,燦爛的花朵,芳香四溢,浸人心脾;親情,晶瑩的露珠,美麗純凈,招人愛憐;親情,皎潔的明月,素雅靜謐,柔和誘人!
親情
春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春風輕輕地吹紅了花,春雨也靜靜地潤綠了葉,朝氣蓬勃的我們正像那紅花綠葉一樣鮮活一樣有生命力,而又有誰曾想到過是誰做了那春風春雨默默地滋潤著我們呢?
當我們早上匆匆忙忙地從床上爬起時,是誰已經為我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當我們背上書包急急地走出家門時,是誰的身影徘徊在窗前張望?當我們帶著一身疲憊回到農時,是誰早已為我們燒好了洗澡水?當我們為了學習而挑燈苦讀到深夜時,又是誰悄悄地在桌角放上一杯牛奶?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得這么多這么多卻不求一點回報呢?是媽媽。
從小到大,媽媽一直是我們身邊最親最愛的人,噓寒問暖,知冷知熱。在我們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臫時,媽媽不厭其煩地教我們呀呀學語;當我們還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媽媽義無返顧地用那博大無私的愛為我們遮風擋雨;當我們自認為已經長在要擺脫她的庇護時,媽媽不無擔心地默默注視著我們;當我們開心的時候,媽媽用明亮的眸子微笑地看著我們;當我們難過的時候,媽媽明知道自己幫不了什麼忙卻還是陪著我們一起憂傷……媽媽為我們做的已經太多太多,可是她卻從來沒有要求任何的回報,這是一種多麼廣博多麼無私的愛啊!
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竭力渲染灃母愛的偉大,它賜予了我們多少不能忘卻的東西,我們從那裡得到的遠遠比付出的多,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理解,學會了廣博,學會了為他人著想,可是我們又曾為媽媽做過什麼呢?難道我們就這樣心安理得地接受著媽媽無償的愛嗎?我們不應該做些什麼讓媽媽開心,讓媽媽驕傲嗎?
美麗的五月已經悄悄地來到身邊,空氣里到處飄盪著芬芳的氣息,在這暖意融融的季節里,五月永恆的主題便是母親節,在這個平凡又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我們該為媽媽做些什麼呢?
媽媽不要華麗昂貴的首飾,不要價值不菲的禮物,送給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我們自己,也許就在昨天,一枝初葉蓓蕾的康乃馨,一塊干凈整潔的桌布,一張純潔無邪的笑靨,便讓媽媽倍感欣慰。因為——孩子長大了,懂得如何疼媽媽了。這就是在告訴媽媽:媽媽,我愛你!
昨天便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那美麗的母親節,然面對於每一個愛著媽媽的孩子來說,每一天都是母親節,讓我們用最溫柔的心情,擁抱媽媽,告訴她:「媽媽,我愛你!」
感受親情
「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不知是誰輕輕哼了一句,把我從思緒中拉回。外婆橋,外婆橋,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彷彿又浮現出了她探著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門檻上,踮腳倚門盼望的情景。此時,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天那溫暖的陽光,灑進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無比。
我的外婆是個忠實的耶穌教徒。每天晚上,她總是早早地吃過飯,照例跪在硬梆梆的床上,領著我一起祈禱。因為當時我人還小,外婆怕我跪在太硬的床上吃不消,便找來一個棉花包給我墊上。外婆一輩子沒上過學,但她禱告起來還真有一套,可以稱得上是「有條不紊」。她每說完一句,我都得在最後添上一個「阿們」。我根本不懂它是什麼意思,想必外婆也不會很清楚吧。只覺得和她一唱一和煞是有趣。每天,她都會為兒女子孫們一個個地祈禱:希望這個健康平安,保佑那個一切順利;當然也免不了許多贊美耶穌的話。然後便是唱歌,這些歌,外婆在平時也會時不時地哼上幾句。很多時候,我跪著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著。想起外婆多年患有腿病,真擔心外婆會撐不住。於是,我便問:「外婆,您累嗎?」她吃力地撐起頭:「不許打叉,否則會不靈的。」我將信將疑地盯著她,她睜大眼睛,滿是一副堅定虔誠的模樣。我只好不再說話,無聊地盯著棉花包上發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向耶穌祈禱這類全是迷信,根本不會有什麼救世主的保佑。於是,我開始向外婆宣傳: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是極不科學的。她聽了嘴巴扁扁,蒼老的臉一提一提,渾濁的眼中似乎有了淚。看來她被觸怒了。是呀,平時親戚朋友們根本不信這一套,現在連我——這個從小一起陪她祈禱的人都開始懷疑,疏遠她了。她顫巍巍地說:「誰說的?心誠的人是准能打動救世主的!」
我不再與外婆爭辯,也許她說得有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吧。老人家並無惡意。祈禱成了她的安慰,她的支柱,她的寄託!
回憶起這些,又想起前些天外婆特意托媽媽送來的棕子。那不時飄著的香味,讓我潸然淚下。於是,我不由吟起一首詩:
外婆親手做成的粽子,
穿越千里,
落在我的餐桌上;
一縷清香,
彌漫著親情。
我打開粽子,
看見熟香的米粒上,
閃動著親人的企盼;
一股心酸,直嗆心裡。
我大口嚼著粽子,
兩行熱淚,
燙傷了一雙手……
親情頌
記得義大利的薄伽丘說過,友誼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我看不然,人世間最無私、最珍貴的莫過於親情,親情比友誼重要得多,而人的親情更是與眾不同。
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都會發生,但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的一次大火中,一隻母鳥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把它們送到樹下,壓到自己的身子下面。雖然母鳥被活活燒了,但它的孩子卻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周圍,無處不體現著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都是以一種無私的情懷面對我們,他們情願自己餓著,也要我們吃飽、穿暖。也許有人會說,我是孤兒,沒有父母,哪來的親情?可你小時候在孤兒院受到的資助,不也洋溢著親情嗎?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親情重如千鈞。可如今有些人認為,親情一文不值。我驚訝地發現,好多小孩越來越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了,往往只把父母當成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庫。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嘮叨,總是愛理不理的,好像與己無關。我鄰居家的一個小孩,天天都會和父母發生矛盾,只有當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才會想到父母。我還看過一本雜志,有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竟然連自己孩子家的門都進不了,更別想在孩子家吃頓飯了。這些以前聞所未聞的事情,現在也好像司空見慣了。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學派曾經說過,百義孝為先;《讀者》雜志也報道過,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動物的本能,而只有人類才會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在萬物中唯有我們人類才有的美德,難道也要放棄嗎?也要從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消失嗎?不,我們決不能放棄,我們要贊頌親情!否則,我們還有何顏面自稱為萬物之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