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與某某的對話》500字作文。
2012-05-22 19:17 網友採納
《我與水對話》
我總是喜歡一個人坐在臨水的地方發呆,從背影望去,很有一種傻氣。媽媽說我命里缺水,於是,我便懷疑是否我與水的每一次近距離接觸都如一番對話般完成了我生命里某些東西的盪滌與沉澱。
水是有靈性的。
我說的每一字、每一句,它都懂。水邊,留下了我太多的喜怒哀愁。莫名其妙的的焦躁,感覺時間似掌心的沙,越是想抓緊,它溜得越快。它毫無聲息地從參考書的頁碼里、從講義的裝訂線里滑走。我總是這樣對水說啊,說啊。。。。。。坐在學海邊的小石凳上傾訴著,於是那些泛著漣漪的水似乎聽懂了,它只是靜靜地流走,像有一股沁涼的水從我心頭慢慢拂過,不動聲色地澆滅我內心的煩惱與苦悶,滋潤著我乾渴無助的心靈,又像媽媽的手一樣溫柔、一樣有力。於是,憂愁被靜靜地帶走了,陽光鋪灑開來,像一面巨大的網將我網在手心裡,此時陽光似一個頑皮的精靈,在一跳一跳,那是水的笑靨吧,那是水在鼓勵我微笑面對人生吧。。。。。。每次帶著留念從水邊走開,我們都會輕道一聲別,似乎沒有隻言片語,但我卻覺得分明有什麼東西在這無聲的交流中掃開了我內心的陰霾,濾走了我的煩惱,重新給了我活力。
水是會說話的。
你看它從不像山一樣穩穩當當地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它總是隨行地變換著形狀,或在叢林里蜿蜒,或在瀑布中傾斜,或在江海中咆哮。
老子曰:上善若水。
安慰著花兒的囈語,溫暖了草兒的寂寞,你流過我身邊,卻只是匆匆一瞥。你說:「去奔撲自己的前程吧,每一滴水都要匯入遙遠的大海!」似乎你從不會因徐志摩對你身旁康橋的吟詠而多呆一秒鍾,似乎你從不願意因聞一多對那死水斑斕的描繪而停留,你總是行色匆匆,向著自己目標,篤定地追。
於是,我聽到了你對我說的話,有夢,就要去追!
於是,我聽到了你對我說的話,有夢,就要堅持!
與水對話,便學得了它的持重、瑩潤、堅持與淡泊,也許是心與心的交流在某一瞬間為生命達成了契合,所以願意與水對話,那些心靈撞擊的瞬間總會令人興奮不已。
我說。。。。。。
水曰。。。。。。
原來大家一直都在,我們從未分開。
我與魯迅對話
魯迅是中學語文課本中被提及次數最多的作家,但孩子們非但沒有走近魯迅,反而產生了一種敬而遠之的情緒。這是我在講授魯迅的作品時感到最為棘手的地方。我嘗試著去了解這種情緒的由來,於是發現在孩子們的眼裡,魯迅只是一個被概念裹挾的符號,「文學家、思想家、革命者」之類的界定讓孩子們覺得高不可攀;分析作品時偏重於強調政治意義,又讓孩子們覺得興味索然。
我們為什麼會在努力走近魯迅的過程中反而遠離了魯迅呢?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來。因為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尋根究底的話.最後觸及到的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弊病。那就是我們僅僅將語文當成了一種工具,一種用來灌輸政治思想和修煉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們開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語文的時候,我們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
而我們的評價標准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他們也開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語文.振振有辭地嘲弄魯迅。因為就魯迅來看,無論是他的搖旗吶喊.還是略顯晦澀的現代白話,在今天都已失去了工具的效用。於是.面對魯迅的作品,孩子們順理成章的疑問便是——「學習魯迅有什麼用?」要知道,如此勸和的反問,其邏輯是由我們給定的。
我嘗試著引導孩子們自己解決這個疑問。在我教的三個班級中,我鼓勵他們看魯迅作品的選本,將他們以寢室為單位劃分為一個個讀書小組,以便隨時展開討論。我規定他們每個月都要寫出讀書報告,並抽取一節課的時間予以交流。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引導他們將既定的概念放置一邊,面對魯迅的文字,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深知轉變觀念的不易,但我堅信多讀總比不讀好。第一個月過去了,從遞交上來的讀書報告中,我欣喜地看到走近魯迅的可能:劉陽從(吶喊)開始,思考作家的責任;王逾由(燈下漫筆)反省我們的奴性;戴佳妮的文章中的意象競有了幾分魯迅的味道;賀伽貝、馬越、張雯君和萬迪菲努力從<過客)中把握中期的魯迅……
當然,面對魯迅,更多的還是疑問。有所感悟也好,充滿疑問也好,最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和魯迅一起開始了思考、探索。這才是閱讀魯迅的意義所在,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如果說這種思索是內在的話.那麼,孩子們課堂上的表現卻是外在的。到我講授<葯)一文時,我發現他們的態度改變了,由「漫不經心」變成了「聚精會神」。當我給他們講述我心目中的魯迅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雙雙充滿渴求的眼睛,而以前,我從這些眼睛裡讀出的是一股令人傷心的抵觸情緒。讀書活動順利地展開了,但是,要在短暫的40分鍾內與學生們交換「我之魯迅觀」,顯然是倉促的。這時,校領導建議我開設「魯迅研究」課題,我欣然受命,居然嘗到了「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滋味。
是否還在做「奴隸」
魯迅先生寫的文章總有許多讓我不明白的地方,但《燈下漫筆》一文中有幾句話卻讓我印象深刻:「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說到修史的題目的時候,更直截了當地將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文末呼籲:「掃盪這些食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廣為什麼獨記住這些?也許從中隱約感覺到了什麼。我總覺得這些話給我很大震撼,確切地說是恐懼。我們總是拿魯迅的作品來分析,作為我們批判過去時代人性的墮落、麻木,批判舊社會黑暗本質的證據、武器;用它來作語文課上的政治教材。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自認為推翻了那個時代,繼承了魯迅的志願了嗎?當然,否則我們怎能一本正經地「學」魯迅,大模大樣地「供「魯迅!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不是那些「食人者」,更不是「奴隸」嗎?當然.毛主席不是宣布我們翻身做主人了嗎!但是仍會震顫,因為讀了這些話,我感覺那個奴隸時代還沒結束,感覺辜負了魯迅先生對青年的期望。沒錯,剝削少了,舊社會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了,我們沒有理由再做奴隸。但奴性變了嗎?當面對現今下崗的抉擇時,多數人不去苦思如何去自立,而是為政府有待業救濟,有再就業幫助而慶幸。有人自立成功了,媒體大肆報道。為什麼?這樣的人太少了!我們少有創業的想法,只是希望體制的改革,不要革到自己頭上或革得輕些。只希望枷鎖不要拴得太緊,而不求掙脫,這不是奴性?或許,現在的我看成人的社會太早了。但我覺得即使作為學生,我們中有很多人過早地失去了年輕人的朝氣。有人顯得 很老成,有的太現實。幾乎都學會在人前留一手,少說話少惹禍。談到學習,多數是機械的,確切地說,學習並不是我們的追求,倒更像是工作。學科的重要性只在於它是否緊迫需要,是否被老師看重。我們缺少學習的渴望,沒有學習的活力。我的一位叔伯曾告訴我,他那時學習是如何如何的「餓」。可現在學生中「餓」的人太少了。面對他時,我也只能回憶自己是如何機械地「吃」了幾年的。面對如今的教育改革,我們一方面覺得失去了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感到能否創新對於我們學生都無所謂。我們還是老師怎麼說,就怎麼干。對爭什麼我們已沒多大興趣,寧願當學習的「奴隸」。這樣的我們,難道不是還在做奴隸?
魯迅先生最喜愛年輕人,把希望寄託在青年身上。可我雖是一個青年,卻常感到自己身上有著不符合年齡的暮氣。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之後,除了慚愧,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呢
與枯木對話
徜徉在林蔭古道上,透著陰濕,心情也隨著天氣陰郁起來。古木蔭翳,總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抬起頭見不著陽光,只看見古木蒼勁的臂膀在空中延伸,低下頭默默地看著腳下鬱郁蔥蔥的青苔斷斷續續地伸向遠方。詩人說,這就是意境。 古木是蒼勁而渾厚的,大大小小的枝椏在空中無盡地延伸,歷史便悄悄地為他排布生活的領域。我只能仰視他,端詳他。我看見了,古老的神靈用他銳利的目光掃視著我,不屑的,居高臨下的。我不敢與這樣的目光對峙,因為對峙中我無疑是一個敗者——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敗者。我似乎覺得我將要崩潰,迎頭擊來的便是那欲罷還生的渺小感和失落感。哲人說,這就是心靈的距離。
我無法逾越這心靈的鴻溝,我不喜歡這種交流方式,我憤然這人間的等級觀念!我加快了腳步。此時卻乎是黃昏時的月落,近地的上方微微升起絲絲的雨霧,將逼仄的小徑飾上了神秘的色彩。朦朧中我看到了一個佝僂的身影靜靜地立在古木群的一旁,謙恭而平和,那便是枯木。我肅然駐足,靜靜地注視著他。枯木才是最庄嚴的歷史見證。千百年來,風霜雨雪是他生命的過客,蒼老的身軀是歷史的積淀,他默默地奉獻著,然而歷史留給了他什麼?惟獨一個一摧即倒的身軀嗎?不,還有對生命和生活的詮釋。他寬容,平和,從不憑借自己豐富的閱歷而張狂;他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笑對一切才是他生活的准則。我靜靜地平視著枯木,消失了襲面而來的壓迫感,心中只有無言的輕松和快慰。枯木尚且如此,我們人類難道不應這樣嗎?雖然人有地位的高低,名聲的大小,能力的強弱,但人格應該是平等的,我們彼此的心靈應該有理解和尊重。我釋然。
告別枯木,夜幕已漸降臨。枯木,從前就是這樣站立著,那麼,今後也一定會這樣默默地站立下去的。我虔誠地為他祈禱。
評論 | 15 8
雪森歌唄 | 來自團隊 丿學習丨之神灬 | 四級 採納率15%
擅長: 舞蹈 小說 日韓明星 歷史話題 華人明星
其他類似問題
2013-06-30半命題作文 那兒,______ 600字 553
2010-06-26——來了 600字以上 半命題作文 389
2010-10-22半命題作文:感謝-----(600字) 101
2009-08-28我心中的 半命題作文 600字左右啊 63
2013-10-02中國作為方法——對話羽根次郎 [網路文庫] 30
更多關於與什麼對話600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