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著適合作為高考作文題材嗎
內容提要: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定了32部高中生課外讀物,本書就是為配合高中師生更好地閱讀這32部古今中外名著而編寫。它一方面為廣大高中生指明欣賞解析這些作品的基本要領,同時,為了高中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提供參考,是一部對高中師生都適用的助學讀物。
這部導讀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一 作者生平。介紹作者的自然狀況,生平經歷及主要著述。
二 創作背景。這部分的內容即要說明所涉及作品創作的時代背,又經交往作者在創作該作品時的自身狀況及創作過程,提出二者之間的交匯點。
三 人物簡介。小說、戲劇、傳記和對話類作品均設此項。
四 故事梗概或基本內容。小說、戲劇介紹故事梗概,其他作品則敘述該書的基本內容。
五 作品解析。這是導讀的核心和主體,也是最能反映這部閱讀輔助書籍水平的內容。
六 問題與思考。大部分作品提出十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啟示性,是解讀作品的重要切入點。
本部導讀的主要閱讀對象是高中師生,因此,在具體行文過程中盡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不故作艱深之語,不用晦澀的語言進行表述。
目錄:
論語通譯
孟子選注
莊子選譯
三國演義
紅樓夢
西廂記
吶喊
魯迅雜文選
子夜
家
茶館
邊城
雷雨
女神
朱自清散文選
談美書簡
塵埃落定
哈姆雷特
堂吉訶德
歌德談話錄
巴黎聖母院
歐也妮·葛朗台
匹克威克外傳
復活
普希金詩選
泰戈爾詩選
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
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四十篇
老人與海
語文常談
⑵ 高中作文:以讀名著為題、寫一篇800字的記敘文。
學會分享
快樂是用來分享的。我一直堅信這句話。無論是怎樣平凡瑣碎的生活,每當幼小的心房照進幾束名為快樂的燦爛陽光時,我都努力地把它折射給別人分享。可煩惱也像那絲絲縷縷的陰霾,偶爾籠罩在我的心靈之上。憂慮讓我時常鬱郁寡歡,天生的內向促使我總在自顧自的躲避。每當這時,我總陷在深深的無助與彷徨之中,連那溫暖的光芒也進不來了。
我在某方面極其固執——就像在處理生活中的磕磕絆絆,一直是一個人解決。像別人傾訴煩惱在我看來是種無稽之談:假如傻乎乎的把自己最窘迫最無助的樣子展現在別人面前,那豈不是貽笑大方?我是個挺保守的女孩。盡管心靈的重壓越積越大,已成為一種負擔,但我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天,我又在為一件小事兒煩心:中午用來打車的十元錢不翼而飛了。這真是糟糕,我暗暗的想,難不成要回去一路再找一遍?正當我煩悶的時候,好友林夕笑嘻嘻的湊過來:「嘿!怎麼啦?抓耳撓腮的。」我皺皺眉,不耐煩的擺擺手:「沒什麼啦!」她有些急,大聲嚷嚷起來:「喂,陸瑤,你還把不把我當朋友看?是朋友就該有難同當,什麼事都不給我們一起說,像牙疼似的托著腮。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說吧,又有什麼煩心事?」我有些愣:他們怎麼知道我在想些什麼?煩惱能傾訴嗎?林夕像是看出來了我的心思,嘆口氣,戲謔的說:「哼哼,你呀,怎麼笨笨的?快樂的事固然要大家各自說出來一起開心,可煩惱也是需要傾訴的呀!這就像兩個再簡單不過的算式:『1+1=2』,一份快樂加另一份快樂等於兩份快樂;『1-1=0』,分享減去一份煩惱等於沒有煩惱咯!你一直都不向我說出你的憂慮,多令你的朋友為之心急吶!」
整整一天,我都在思索,不是在想那十元錢落在哪兒了,而是在思考林夕說的發自肺腑的感言。哦!我明白了,正如那兩個公式一般,分享是一種態度,一份快樂兩個人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一份痛苦兩個人分擔,則變成一半的痛苦。想到這兒,我終於豁然開朗了。從此以後,我一直在不停的運算這兩個公式。摒棄了煩惱,收獲了快樂,原來生活是那樣的多姿多彩!
感謝分享,你讓我知道了如何充分的去感知快樂!
學會珍惜
初中的生活儼然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或許還留念著許多不溫不冷的回憶。昔日的同學現在可否還惦記著自己?如果說初三是美麗的黃昏,我願意太陽再慢點,讓我好好欣賞這日落。或許我真的很在乎過去,但我孜孜不倦的回味著。讓時間再慢點、慢點。
離開是我們都不願意的。我們無奈夏季本是充滿激情,但6月份中考來的匆匆,去也匆匆。我們在考試鈴聲最後一次響起時就已經知道,初三已經成為過去,不禁為昔日的友誼傷心,滿目蕭然。還記得同學錄上的一段留言:到初三的最後一刻,也許我們會哭泣,為彼此傷心。或許我們應該要長大了,學會更堅強,學會去面對今後的日子。你知道嗎?此刻,我的心頭像是有一群白鴿掠過,說不清那是怎樣的感受,只是那些在冗長的日子裡發黃的記憶又開始萌發新葉,往昔的風一過,它就簌簌地叩響我的心扉。我們無奈已經成為過去。
是啊, 或許我們應該要長大了。
悲傷的情緒一直到高中開學。面對陌生的環境,我們都充滿欣喜和害怕。欣喜的是新的生活;害怕的是能不能適應。初中的生活已經成為過去,面對我們的將是全新開始。
好景不長,高中的生活到現在已經不再神秘了,取代剛開始欣喜的是忙碌的學習還有陌生人際關系。我們已經學會忘記初中的生活,學會了堅強去面對現在的生活。我們已不寂寞,等待我們的是忙碌的三年生活。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季節,不求如煙花般燦爛,只是綻放給自己看。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懷念綻放的美麗,是我們長大了嗎?或許我們應該都長大了。
秋來了,悄然無息,天空是一種透亮的藍,深邃而遙遠。悠閑的幾朵雲飄來飄去,是柔軟的白,讓人忍不住想扯下來貼在臉上。微風瞬間,葉,流露出幾分微黃,有少許的傷感莫名而生,蔓延開來,偶爾飄落,零亂的記憶撒了一地,跌落時光不盡的輪回。這里的生活總是令人感覺到像缺少了什麼似的,當自己覺得有必要靜下來反思的時候卻不知道是什麼!這里的生活令人覺得很空虛,到底是為什麼呢?是激情嗎?或許只是我們還沒長大沒有去學會珍惜。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難忘的經歷;這些色彩斑斕的經歷,久久地儲藏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而這些久久難以釋懷的記憶,又在歲月的盪滌下,不斷地被凈化著,不斷地在升華著。當時過境遷,山河更替之後;當在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們因了什麼被觸動的時候;當我們再次回到往昔的歲月中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能夠貯留在記憶當中的,唯有學生時代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我還是高中生,我有我的目標,我前進的動力。我會珍惜著自己學生的生活,不然遺憾留在心裡。
我不知道你要怎麼樣的 所以多找了幾篇 希望有你滿意的 哈哈 可以把懸賞分給我不
⑶ 中華經典名著作文800字
暑假,我背誦了老師交給我的《中華經典誦讀》,當我翻開書時,那些書就像一個個小精靈,他們可愛而不失魅力,深深的眼眸中彷彿倒映著詩人在作詩時的心情,我好像透過小精靈的身體,穿越到詩人所處的年代。
我立即被這些小精靈吸引了,每讀完一首詩,我的心情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在讀到《夏日》中的一句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時,我彷彿回到了作者的年代,心中彷彿有萬馬奔騰而過,又像心中被澆了一桶油,隨時可能爆發,作者借用項羽寧死不屈的氣概,大大地諷刺了南宋統治者竟忍辱偷生,短短兩行字,寫得非常質朴,而質朴中又帶著尖銳的諷刺,我既憤怒又敬畏,復雜的情感充斥著我的心胸。再看看,我看到了王維詩人寫的《田園樂(其六)》,這首詩的每一句都帶著春天早晨的活躍與輕松,使我也輕松流暢,好像也看到了早晨升起的煙霧,聞到了一口口清鮮的空氣。再瞧瞧《寒夜》,主人興奮地接待客人,以茶代酒,火爐燒起來了。雖然作者說窗前的梅花使得今晚的月色有些不同了。但是正是今夜主人與客人的人情之暖,才勝過冬夜之寒呀﹗還有一首詩,它讀起來順口,也好記,可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是需要牢記的,這首詩的名字叫《今日歌》。他在詩中不僅提醒我們要珍惜時光,更是以順口的押韻使我們都津津樂道。還有許多詩:有思鄉的詩,詩人遠離故鄉,心中思鄉之情非常濃烈;也有邊塞詩,講述了戰士們勇敢無謂的意念,和將軍們之間的爭斗;也有田園詩,我通常能在這種詩里嘗到一種名為「無憂無慮」的情緒,悠然自得,彷彿它是甜的,在我吸收它後,順帶著我的心情也好了。這些詩都有無窮的魔力,我深陷其中,文字的運用恰到好處,讓我贊嘆不覺。這真是一本好書﹗密密麻麻的詩句長成繁茂的枝葉,給我乘涼,我徜徉在無盡的詩海中,奇妙的感覺流遍全身。
這本《中華經典誦讀》,讓我獲取了大量的知識,啊﹗這真是一本有著無窮魅力的書﹗
⑷ 高中作文《我讀古典名著》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⑸ 讀名著有感,800字高中作文
《紅樓夢》是從我讀初中就想讀的一本名著,一直到現在,我才讀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深的印象,我的一位朋友說,裡面心計陰謨太多,故事裡的社會太黑暗。其實我覺得,《紅樓夢》真實的寫出了古代,以賈寶玉為主的,三大家族的發展史。
曹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寫了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中的前78回,雖然沒有完整的,但在這些殘缺的手抄本中仍是表達出了,他想表達的社會。有人說曹雪芹他是借鑒了自己家族的興亡和自己的遭遇才寫出了這么具有代表性的小說。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雖然他生活一貧如洗,但他卻能詩會畫,並擅長寫作,他憑借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於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使《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紅樓夢》中,在開始幾回中,有介紹到書中的主要的四個大家族的發展,分別用了四句詩「賈不假, 白玉為堂金作馬.(寧國榮國二公之後,共二十房分,寧榮親派八房在都外,現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保齡侯尚書令史公之後,房分共十八,都中現住者十房,原籍現居八房.);東海缺少白玉床, 龍王來請金陵王.(都太尉統制縣伯王公之後,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豐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鐵.(紫薇舍人薛公之後,現領內府帑銀行商,共八房分.)」在其後的幾回中,也又有寫道,此書中主人公的命運、結局,作者用了寶玉做夢到了仙處看到的來做出引用,說出了「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裡埋(一四句寫了寶釵,二三句寫了黛玉)」;「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寫了王熙鳳,賈家敗落,她凄慘的死去)」……很多地方都用委婉的詩句表達其寓意,讓人感覺永遠都猜不透、弄不清。還有在第五回中,也有寫道「[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寫了寶玉與黛玉 寶釵三人愛情悲劇的感慨)」;「[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王熙鳳,聰明反被聰明誤)」。世事難料,書中的人物的命運多變,讓我感覺很難琢磨。在書中,有四回是《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因為四大家族的關系密切,也為了自己以後的生活,不得不亂判,那個和尚的話語是在不斷提醒,四大家族的與眾不同,是不是一般人能得罪的。間接的表達了,有些是無奈的。
《紅樓夢》中的一些人物描寫,像寶釵,內火重,在他生病時,寶玉和黛玉去看他時,那一段介紹他吃的葯的難配,是很難求得的,從中可以看出這些一般普通人家根本無法找到的葯,顯出了各個階層的差別之大。黛玉的多愁善感和有時候會為寶玉而有些悶悶不樂,黛玉也是從一開始被大家疼到因為他的個性而最終漸漸被冷落,有些很現實,即使是在富貴人家。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的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罵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林黛玉,可由 「凄美」二字概括為其特點。「凄」則主要表現在林黛玉的「身世凄涼、纖弱多病」,「美」則表現在「外在、內涵、藝術」這幾個方面。兩者相加就構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劇形象。林黛玉無論在外在還是內在,都顯出了她的凄美。王熙鳳作為榮府「總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因為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卻害了全家。他深得老太太的喜歡,在家大小事都由他說了算,但是趙姨娘卻說他是把一半家產搬到娘家去了,這才是他的目的。寶釵表面上看似乎是當時正統淑女的典範,但實際上她骨子裡卻頗有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和頗深的城府。她恪守婦道,但也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同時,賈寶玉的經歷,正像霜花一樣,榮華一時,轉瞬即逝。因此,曹雪芹用一幅對聯概括了《紅樓夢》故事:原應嘆息春風晚,差忒情慾巧妙雲;橫批:情不情。還有一句弦外之音:一切都像雲(史湘雲的諧音)一樣被西風(王熙鳳)吹去了。
毛澤東也曾說過,《紅樓夢》「不讀過五遍的,沒必要發表評論。」其實使這樣,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是我已經從中了解到大概的故事,但是卻不能完全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魯迅先生也曾有過評價,「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事故,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蓋敘述皆存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中國小說史略》)又從另一角度來評價他。但是,我覺得,正是因為有了曹雪芹所經歷過的一切,才能寫出亦真亦假的、吸引人的小說。《紅樓夢》從頭到尾都用到「他」來表述,又有著不同的感覺,並不是那麼直白,又增添了幾分趣味。
⑹ 高中作文 以「讀名著」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作為一位現代的中國人,我們常常為中華這個民族雄厚的文化底蘊,久遠而博大的文化思想而感到驕傲.在歷史上曾有許多的文人墨客為這座巨大的寶庫獻上一抹金黃.而這些往往被我們所遺忘.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是否要重視一下古代的文化呢?我們是否應多讀一些名著呢?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
在我看來,是否讀名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名著是人類優秀的文化思想結晶;是人類聰明才智的體現;是先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其次,讀名著並不是讓我們像讀小說一樣.只看看故事情節,作為勞累過後的消遣,大略翻過,然後棄置腦後.我們要在細細體會先人給我們留下的物質文明的同時繼承和發揚前人創造的文明.也許你會覺得古代的文明只屬於那個時代,而我們這個時代已在那個時代的基礎上飛速發展了幾百年,已不需要那些陳規舊矩.如果你是這么想的,那你又錯了.我國現在雖說比較發達,但精華的東西不會隨時間的飛逝,文明的前進不棄之如草芥.比如說,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幾千年前的一句話,把它用於現在,你能說它不對嗎?所以說多讀些名著,多了解古代的文化,是對我們中學生百利而無一害的.
那光了解我們中國的古代歷史就夠了嗎?這還是不夠的.雖然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外國文學的魅力.每一個名組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自然也有他們的文化瑰寶.我們不是常常說要擴充自己的眼界嗎?何不從讀外國名著開始呢?雖然這些名著對我們的閱讀有些困難,只有不斷地去克服它們.才能提高我們自己的水平.如果你雙於觀察,會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名著的接選載入了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不正是表明我們應多去了解外國文化.
在我們現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巨大的文化殿堂中.我們應暢游其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
⑺ 以「名著」為主題的作文
一說起名著,我就有種說不出的感受,總覺得特別親切似的。
其實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有「名著」這個東西的存在了。這是因為媽媽知道姐姐在看四大名著,所以就對我說:「宇宇,姐姐在看四大名著,學習成績很好!你上學了也要去讀,這樣成績會很好的!」我那時覺得只要成績能好,什麼事都願意去做。所以,就拚命點頭答應了。
上了一年級,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注音版的《水滸傳》。可我只有三分鍾熱度,翻了幾頁,覺得這《水滸傳》太長了,就把它拋在腦後,不去理它。媽媽見我這么討厭看書,就在我每天睡覺之前給我讀一個《水滸傳》的故事。每天讀著讀著,我就對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是請求媽媽每天多讀幾個故事。一天,媽媽帶我到「三江」超市去購物,偶然間,我發現「小烷熊」牌餅乾的包裝紙上寫有吃「小烷熊」 牌餅干贏取《水滸傳》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的卡片的消息。我立刻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我馬上拿了一包,放進了購物車。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取出卡片,只見上面畫著一個人,旁邊寫著:及時雨宋江。自此,我天天想著這卡片,只要一路過「三江」超市,我就會懇求旁邊的大人買一包餅干。可我只是取出卡片,一大包的餅干常常被我吃掉一點就扔進了垃圾筒。
上了五年級,我聽同學說《三國演義》很好看,有許許多多的英雄豪傑呢!我的心一動,就想了解一下三國。於是,我在雙休日中午常常看中央電視台十套《百家講壇》里的易中天品三國。還時不時地翻看一下《上下五千年》,了解古代三國的歷史。課余時間我還和要好的同學玩起了《三國演義》的紙上游戲,畫好了地圖,選擇好人物,學著曹操、劉備、孫權等人攻城守城, 「打拚」江山。
名著就是有名的著作。名著寫得好的地方就是把人物、場面描寫得非常清楚、細致、生動。我覺得,讀名著就是一種對文章的享受。《三十六計》、《西遊記》、《封神演義》……也都是我的最愛。
我愛名著!
⑻ 以』』名著啊,名著''為話題的800字作文。謝謝。
自己拼接一下吧.......
我與名著
呼吸著墨香翻卷的芬芳,指腹悄無聲息地輕輕掠過那一個個溢滿靈動的字元,調皮、輕快。年幼的我就這樣在書的海洋中開始了追尋,追尋那一方純凈、蔚藍的土地……
我想,我想在海邊蓋一棟房子,在海濤的輕撫下甜甜睡去,一襲朦朧的月色如薄紗似地將我籠罩。略帶一絲俏皮的腥鹹海風偷偷鑽進發絲,將它們攏成一束……每天清晨,如水一般透明的陽光在不期然間灑進窗戶,喚醒沉睡的我……腳底的細沙柔柔地傳遞著溫暖的氣息,海濤的藍、天空的藍和花叢中肆意燦爛的紅廝釀出一股清甜,與空中無憂無慮、翩躚起舞的海鷗繪就那樣一幅純凈唯美的動人景緻。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是海子心中的蔚藍聖地。可是那實在太美,太虛幻,太遙遠,遙不可及……書頁翻卷,我沐浴在濃濃的墨香中,繼續著追尋的旅程。
我看到了,那一抹聖潔的藍,原來也可以在心底綻放,開出奪目燦爛的鳶尾;
我看到,那個半夜被父親從雞窩中揪出來、哭得泣不成聲的小女孩只是想親親雞媽媽;
我看到,老漁夫桑提亞哥在連續海上作業84天顆粒無收之後在第85天依然執著地出航,在無垠險惡的大海上捕獲了一條大馬哈魚,與隨之而來的鯊魚頑強地搏鬥、拼殺、浴血奮戰,歷經數個不眠之夜後拖著只剩下骨架的魚精疲力竭回到岸上,依然無悔地傲然說出:「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我看到,命運多舛的盲聾女孩海倫·凱勒在倔強的童年中因受到了沙利文老師的不懈教誨終於被「馴養」成了一個行為正常的孩子,在接下來的人生路程中硬是憑著自己和老師的超過常人承受極限的努力長大成人,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女作家、建立盲人基金會。「我知道,如果沒有沙利文老師,我今天會是完全不同的樣子。」海倫曾這樣說。
是的,我看到了,那一方蔚藍在人們最純真、最美好的心靈中綻放,雖然它不像陽光、海灘、夏花那樣觸手可及,但是那些心靈擁有陽光般的溫暖、大海般的清新、夏花般的絢爛。它們一刻都不會消失,因為這些美好必定會永駐人們心間,闃然散發著溫暖,溫暖塵世中棲居的每一顆心靈。它們如一曲純黑夜幕中的笛音,吹斷浮華,吹斷彷徨,吹出斑斕世界中最明晰聖潔的道路,通向我們共同的彼岸之路。
「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看不見的。」小狐狸曾這樣對彷徨迷惘的小王子說。
紙頁摩挲間,我收獲到最寶貴的財富,那是心靈的收獲——永遠不要忘了愛、執著與感恩,無形的東西是最無法割捨的。
人路不平,書香引。
書香盈滿,人生路。
作文:我與名著 |
一部佳作,令人深受感悟;一部巨著,令人盪氣回腸;一部經典,令人永世難忘。
品紅樓。湘雲醉卧花陰,黛玉悲痛葬花,寶玉看破紅塵…….這些畫面曾讓我扼腕嘆息,也曾讓我陶醉其中,如今再此捧起這本書,依舊心波盪漾,久久不平。品紅樓,我品出人生命運的坎坷,兒女情長的纏綿;品出主人公「剪不斷,理還亂」的思念;品出「人比黃花瘦」的憔悴;品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紅樓似一枝傲骨的梅花,不畏寒冷,凌寒開放,卻芬芳如故。
道西遊。悟空降妖除魔,八戒憨態誠信,沙僧勤勞踏實,唐僧善良無畏。道西遊,我悟出了不畏挫折,堅強不屈的品格,感受到信心的力量和團結的偉大。西遊似一座山,在我的心中偉岸蒼翠,它時刻警醒著我不怕困難,不畏艱辛,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賞水滸。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個個狹義柔腸,替天行道。時常會想起梁山水泊旁蘆葦繁茂之時,英雄們大步流星,高歌壯語的情景,是那樣豪邁,那樣瀟灑。「智取生辰綱」「魯智深倒拔楊柳樹」…….令人難忘的畫面讓我湧出的不僅僅是激動與高亢,還有對他們的仰慕。也許結局讓人有「斷腸人在天涯」的悠悠傷感,會有其中「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悲寥,但賞水滸,我賞出做人之道。水滸,似一條俠義之氣不息的長河,流進我心中那片寧靜的心湖,濺起漣波依依…….
論三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但回首往事,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三國中鼎立於世的人物依然風采永存。諸葛孔明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曹操霸氣十足,雄立天下;劉備沉穩精明,情誼綿長……….三國給我的不只是人物的風姿,也是智慧的詮釋,「赤壁之戰」的紛爭迭起; 「草船借箭」的詭詐心機,帶給我深思之餘,是人情的冷暖和淡泊。三國似一壺酒,郁香濃厚,回味悠長。
名著,是山,是河,是酒,是梅,會是很多很多。但最重要是她教會我做人之道,處世之理。名著依舊郁香飄遠,愈飄愈遠,愈飄愈香…..
⑼ 適合初中畢業生看的名著有哪些 (對高中寫作文積累素材要有幫助的)
我的語文老師是高考命題人員之一,他一直在說初中畢業後一定要看完四大名著,選擇自己內喜歡容的一本細讀,別的話《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遜漂流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一些初中生必讀的,到高中後,看一些深刻的書,老師推薦定《讀書》《書屋》,本人認為這些苦澀難懂,看些名人的文章比如史鐵生,王開嶺的,大師的文章比名著更能用於作文,還有《讀者》也可跟著看,有時事素材
⑽ 關於高中生閱讀中國文學名著的英語作文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as written 200 years ago. Du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t conquered countless reader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peak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 It is also a well- masterpiece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 Cao Xueqin lived through the reigns of Emperors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At first his family was favoured by the emperor. But later his house was confiscated and his family sank to the rock bottom of the society. Cao Xueqin too turned from a noble scion to an impoverished youth. In his old age he was so poor that the whole family had to live on thin gruel. In the drastic change he experienced the ups and downs in the snobbish world and observed the sharp conflicts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e clearly understood the degenerating quality of his feudal aristocratic family. He wrote this immortal novel in the dire straits. Unfortunately he died in poverty and illness before he finished his work. He was still in his forties then. The novel originally entitle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80 chapters finished. The rest 40 chapters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added by Gao E. 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at it successfully presents a heart-stirring tragedy, a tragedy of the society, of the time and of human life. A good part of the novel was assign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aily depletion of Family Jia and the final bankruptcy of the influential family that had enjoyed a hundred years' prosperity. This symbolised the decline of the feudal society. Cao Xueqin devotes all his feelings to a number of trampled and destroyed young women whom he admired. Neither daughters of influential families nor maid-servants nor actresses from low origins escaped their tragical fat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invested the whole book with a grace of tragic. Since Jia Baoyu's birth his family arranged him a path to wealth and fame. But hi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turned him into a rebel of the feudal family. The genuine love between him and Daiyu was opposed by his family. At last he chose to go to a monastery. Daiyu was intelligent and gifted. She showed contempt to vulgar feudal scholars and denounced the hypocrisy of those who sought fame by way of writing stereotyped essays. She pursued Baoyu's genuine love, but she died in grief. Baochai observed the feudal moral code. To win her parents' favour and to ensure the family's interests, she was forced by Jia's mother and Lady Wang into marrying Baoyu. But she did not win love. She became a victim of the arranged marriage. The tragical marriage among Baoyu, Daiyu and Baochai is the main thread of the whole novel. Their love story has moved every reader.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novel lies in its convincing and vivi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more than four hundred persons depicted in the novel, at least forty are highly indivialised. Under Cao Xueqin's pen those persons not only have their special looks, but their voices and emotions. The subtle mentality of the characters leaves indelible impression in the reader's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