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快速進行作文構思
如何進行作文構思增補要素進行審題
有時候作文題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如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題就一個字: 「忙」,還有一年也是一個字: 「雜」。這叫人怎麼審題.而不審題又如何去寫? 自從上海高考作文題『『雜』』的出現後,不少一線教師已注意到作文題字數較少、要素不全造成的審題困難,並提出了對策: 增補要素審題法,一即通過增補內容要素的方法,使作文題結構更完整、內容更完善、題意更顯露的審題方法。 例如《掌聲》這個題目,結構不完整,表意不完善.乍一看,不知如何下筆。如果在題前增補地點要素或人物要素.使之成為《課堂上的掌聲》或《同學們的掌聲》等,寫作范圍就基本明確了;如果再在題後增補事件要素,使之成為《課堂上的掌聲使她倍增勇氣》或《同學們的掌聲激勵我繼續努力》等,這樣題旨就會格外清楚,寫作對象、寫作范圍、寫作重點都會一目瞭然。再如《真沒想到》這個題目.同樣也可運用增補要素法審題,若在題後增補內容要素.使之成為《真沒想到的事》,《真沒想到他的毅力如此頑強》,《真沒想到我競這樣幸運》,《真沒想到她超過了我》,等等,題意就顯豁了,就不會存在審題困難了. 運用增補要素審題法審題,能使一些藏頭藏尾、題意不明顯、有一定迷惑性或選擇性的文題意思明朗化,從而降低審題的難度,確定好寫作對象、范圍、要點和重點。 運用此法要注意下面兩點: 一是增補內容應以文題中既定的要素為依據.增補後要檢驗與原題意思是否相符、銜接是否順暢,如果題意走樣.則違背了「增補要素法」的原則。譬如將《掌聲》增補為《課堂上沒有掌聲》,就顯然與原題大相徑庭。 二是增補內容如果有選擇餘地,應選擇自己最為熟悉且 能夠駕馭的內容來寫。 再以「渴望」這個作文題為例。 「渴望」是一個詞.由這樣一個獨詞構成的文題,內容欠完善,題意不明顯.應當用增補要素審題法,可以在題前題後增補人物和事物的要素.即明確:是誰渴望?渴望什麼?如「我」渴望得到一台電腦. 她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同學們渴望走進大自然,鄉親們渴望吃上自來水……經過如此增補, 《渴望》的題意顯豁了,寫作對象、范圍、重點也就確立了。 下面請看河北省王立彬同學的範文: 渴望 春天到了. 「滿天星」又開了。一朵朵,一簇簇,像一個個小姑娘的臉蛋……看到這些,我不由想起了她——我的好朋友萍。 那天下午.我去找她。她在「台上」 (地名)的一家廠子里做童工.住在一幢離大街很近的老樓上。我走過了一段陰暗狹窄的樓梯。來到了她的小屋。她不在,屋內空空。只有一張方桌、一個小凳、一張床而已。屋內哪兒都不很乾凈.只有方桌上那個鎖著的小匣擦得鋥亮.或許里邊是件很珍貴的東西吧! 「吱——」門開了.從外面走進來的正是好朋友——萍。我忙站起來,只見她頭發蓬亂,眼窩深陷,面黃肌瘦.往日的豐采已經一掃而光了。她見到我很高 興。說了些無關緊要的話,然後朝我淡淡一笑。我直截了當地問: 「那個小匣里裝的是什麼?」她神秘地一笑,隨即將小鎖起下來。說: 「渴望。」她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了。 「渴望?」我從沒聽過有渴望這種東西。她將小匣蓋去掉.裡面是一張同學們的畢業照片。再下面是上次我送她的書。 「哦,這……這是什麼意思啊?」 「自己去想。」而後,她不再說話。 這張畢業照片推開了我記憶的閘門。 萍.是我班的班幹部,學習頂呱呱,品德也叫得響,是老師、同學公認的。但在升初中時,因父親不幸病故,家裡欠了一大筆債,媽媽便讓她輟學了。 「萍.聽媽的話,別上了,跟芳她們去掙錢吧!,,她媽的話一直在我耳畔回盪。我記得她當時沒說什麼,只是朝著那美麗的校園望瞭望,流著淚,邊走邊回望。走得很遠了,還不斷地回望…… 後來,聽說她做了童工,同學們和老師都替她惋惜——瞧!校園里又少了一朵「滿天星」…… 我忽然問她: 「向我借書為什麼?看嗎?有什麼用?」她說:「我渴望讀書,因為書給予我力量.給予我快樂。」她還說,她每天都偷偷看書。她堅信:世界上除了時間就是知識最寶貴了。她還說,有一次。她在工作時間偷偷地看書,被老闆發現了,要解僱她.她苦苦地哀求,老闆罰了她兩個月的工資,她不敢告訴她媽。於是,她加了兩個月的夜班。每天只有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了。那次過後,她病了一個星期。是的.是錢把她搞成這樣。我不由感嘆:錢啊,殺人不見血的刀!一顆純真的心,就這樣被你斷送了。 最後,萍流著淚告訴我,她曾經想去死.是知識給了她力量,書是她的精神支柱,使她堅強地活了下來。 啊,一切向錢看的人們,醒悟吧!不要再殘害祖國的下一代了! 這是一切輟學者的心聲,也是她(他)們最大的渴望。 現在,我終於明白她說的那渴望的含義了…… 王立彬同學審題時,至少增補了以下要素: 誰渴望:主人公萍 渴望什麼:想繼續讀書 有了這兩個要素.這篇文章的思路大致就有了,以下無非是要講她如何渴望——因看書受罰.保留著同學的畢業照,及「我」送她的書… 審題得當.內容寫好.不就是一篇很優秀的作文了嗎? 再看以下幾道作文題: ①《一面》。初看, 「一面」有什麼好寫?寫誰和誰的一面?為什麼要寫這一面?確實不太好把握。我們就給它加上「人」或「事」的因素吧.看是否好辨認些?添「枝」加「葉」後。可初步確認文題為《我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瞧,知道該寫什麼了吧,又好像《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只要在題目前後加上主語和謂語,那文章內容就會非常明晰。 ②《心事》。可在原題前面加上「我」、「媽媽」、「老師」等.變為「我的心事」、 「老師的心事」。 ③《禮物》。在「禮物」前可加上枝葉可變為「生日禮物」 「爸爸的禮物」等.在「禮物」之後加枝葉則可變為「禮物給我的啟示」等等。 一個字、兩個字的作文題,看似不好寫,其實給人留下的發揮餘地大。但一要審好題,二是不跑題。這里,審題就成了一個關鍵。而要審好題.又最好有一個可操作的方法。增補要素審題法.正是這樣一個實用的方法。 當然.有時情況相反:作文題字數太多,且不明確。如《這不是一顆流星》,要寫什麼呢?不太明確。但如果運用添枝加葉法增補要素。那就比較清楚要寫什麼了。 「這不是一顆流星般一閃而過的念頭,而是孩子純真的愛心」,這不就一目瞭然!圖示如下: 點評 掌握了「增補要素審題法」。即使碰上一、兩個字的作文題,或者作文題字數太多的情況,也不會害怕了。 四記敘文審題的5W元素 「老師說,寫記敘文是基本功.連一件事都說不清,那語文可真叫白學了。可我就是說不清,怎麼辦?」 其實,只要學會用5W元素進行審題.記敘文就應不至太差。因為這一方法最適於寫記敘文。記敘文有六要素。無論記人記事皆然。這幾要素可簡化為「5W」,即「who「(誰,指人物), 「when」 (什麼時間), 「what」 (什麼事),「where」 (哪裡,指地點), 「why」 (為什麼,指思考寫作的體裁,寫作的目的)。這幾個英文單詞是大家十分熟悉的. 用它們代替作文寫作要素,簡化了思維程序.省去了繁雜的分析過程。如《玩得最開心的一次》,只要瞥一眼,瞬間就應作出判斷:這是一篇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這個「玩」要是自己(who)親身經歷的,時間(when)、地點(where)在文 中也應自然交代.更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what),怎麼個「玩法」, 「玩」得怎樣開心,為什麼寫這件事(why),一定要寫清楚。選材要新穎,避免一般化,要力求寫出情趣來,並要通過抒情、議論,畫龍點睛地揭示出從中得到的啟迪,明白一個什麼道理.使主題得到升華。可以用下圖表示: 又如《校門口所見》,一眼看題目,按照5W元素審題法逐個確定,挖挖題目中隱含的要素,可快而准確地為文體切脈: who:我 when:上學時或放學時 where:校門口 what:所見所聞的有意義的事 why:見聞的感受或意義 試問.有了「5W元素審題法」.再看見什麼「我成長中的一件事」、 「在中考(高考)前夕」、 「快樂的星期天」一類的記敘文,還會干坐著一點思路沒有嗎? 點評記敘文似乎不受一些同學的重視.覺得如今高考都是考話題作文,會寫議論文就行了,記敘文會不會,就那麼回事。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對的。寫記敘文是一項必備的、必會的基本功,是日後我們參加工作後的一項基本技能。另外。從應試教育的角度看,中考與高考不同,大多考記敘文。即使是以議論文為主的高考.按照高考命題「每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規律,你怎麼能認定高考就不會出記敘文了呢? 快速構思供料作文 供料作文到底怎麼寫才能拿高分呢? 供料作文還是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套路」或方法的。這里暫且介紹3種最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揭示寓意法 供料作文中有相當一部分材料不是直接的事實和理論,而是蘊含著一定比喻性或象徵性意義的形象化的材料.如成語、寓言、故事、漫畫等等。這類材料在審題中只理解材料表層的意思是不夠的.還必須挖掘材料內部所蘊含的意義,力爭從材料中發掘出對現實社會和個人實際有指導意義的主旨。例如,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幅名為《再好的草地上也有瘦馬》的漫畫,畫的是動物界的現象,但如果挖掘一下其寓意,就會發現其揭示的道理具有某種普遍性。不僅在動物界適用,人類社會中同樣也適用。如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絕大多數學得很好.但也有個別人一塌糊塗,這說明:光有老師教這樣的外在條件並不能保證學生一定能學好,學生的主觀努力也起著決定性作用。由此可以歸納出一個普遍性的規律:只有把外界條件和自己的主觀努力結合起來才能做好一件事。 又如.1986年高考作文給的是一則關於樹木、森林與氣候三者相互關系的材料.談的是自然現象,但揭示的道理卻是普遍的。在人類社會中的個人、集體與社會三者之間也存在有類似的關系。作為個人.既是一個集體與社會的組成分子,又是影響、改變乃至決定該集體與社會發展命運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個人在一個集體與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承擔起自己對集體與社會所應盡的責任義務。 具體寫作時,可依照下面的線索來構思成文: 描述所給材料--揭示材料所蘊含意義-聯系現實或自己這樣,才可能抓住了材料中所蘊含的本質意義.由此確定出的論點也較有思想社會意義,從而拿到高分。總之.揭示寓意法就是要對材料做深層思考.力求透過一個具體事物或現象去挖掘對社會生活具有普遍意義的內涵.從而使自己作文的主旨更有意義。 方法二.比較異同法 在供料作文中也可以通過比較所給材料間的異同點來確定文章的主線。具體方法有兩種:一是在同類材料中尋找其不同點;二是在不同的材料間尋找相同點或聯系點.前者謂之求異,後者謂之求同。例如1996年高考作文題給的材料是兩幅漫畫,一幅名為《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另一幅名為《截錯了》,要考生以「我更喜歡漫畫《 》」為題寫一篇議論文。這兩幅漫畫所描繪的內容十分相似.都是說醫生因工作不負責任做手術截錯了部位,但在構圖與表現手法上卻各有特色。考生可以把兩則材料的相同點作為基礎.然後去比較兩幅漫畫不同的地方,這樣就能夠比較快地定下文章的中心。又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題給的材料是兩個小姑娘關於玫瑰園的對話:一個說玫瑰園是個壞地方,因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個說玫瑰園是個好地方,因為每叢刺上面都有花。這兩個小姑娘的觀點和所依據的論據截然不同.這是「異」,但在這「異」之外還有「同」,那就是兩個人在思維方式上完全相同,都是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忽視了另一面.結果得出一個片面的結論。抓住了這個「同」,就是抓住了材料的本質,固而可以為文章確定一個較具概括力的主題.比較材料問的異同點,有的容易一些,有的則因為意義隱藏得較深就難一些,例如有下面這樣三則材料。第一則是個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則是一個寓言: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第三則材料則是古人筆記里的一段寫景文字: 「浙江的錢塘大潮汛,一年一度。當其遠出海門,僅為銀線,既而逼近.鋪天而來,洶涌澎湃,極為壯觀。當此之時,總有數百弄潮好手高擎大彩旗,出沒萬仞波濤之中,騰身百變而不濕.兩岸觀者如堵,叫好之聲不時雷動。'』這三則材料中的前兩則的「同」容易把握,講的是事物受其所在環境的影響。第三則材料就難理解一些。但通過深入研究,仍然可以發現該材料與前兩則材料間的聯系,即談到的問題仍然是事物與環境的關系。錢塘大潮為弄潮健兒提供了一試身手的舞台.弄潮健兒也借這一舞台大展鴻圖。找到了這三則材料的共同點.就可以把文章的主旨定為談事物與環境的辯證關系。這類材料的比較異同是要難一些,如果沒有較高的理解能力與抽象概括能力是難以應付的,所以需要多加練習。 這類供料作文的寫作思路是: 描述所給材料_點出材料間的異同—,由材料引申出觀點--我贊同還是反對哪一觀點--聯系現實或自身。 方法三。因果分析法 在寫供料作文時要善於分析材料間的前因後果.這樣就能較快地抓住材料本質.確立一個較有思維深度的主旨。分析因果的具體方法主要有據果探因和由因推果.其中以前者普遍。 例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是一幅漫畫: 《這里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畫的內容是一個工人在地上挖了好幾個深深淺淺的洞,深的已I臨近水位,但都沒有出水;於是這個工人又大步走向前方換一個地方挖。在這則材料里,考生可以把工人挖不到水看作結果去尋求其形成原因。通過分析知道這位工人之所以挖不出水.是因為他沒有堅持在一個地方挖下去.而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這說明沒有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決心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從此出發就可以把談專心和毅力的重要性作為自己作文的主旨.寫出來就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 又如,1980年的高考作文《讀畫蛋有感》,給的材料是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基奧教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考生只要把達.芬奇畫雞蛋當做起因去思考一下由此產生的結果,就能夠從畫雞蛋中找到達.芬奇成為一個能夠畫出《蒙娜麗莎》這樣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的大畫家之間的聯系。正因為達·芬奇在畫雞蛋上下了苦功夫.才使他具有扎實的繪畫基礎,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由此可推出一個普遍的規律: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是有所作為的重要條件,以此為中心論點就可以寫作文了。 再舉一個例.請分析下面所給材料的因果關系: 1945年深秋的北平。日本宣布投降已幾個月了。曾經是佔領國的日本僑民被集中在北平西直門外的一塊草地上. 十幾個孩子正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裡.圍著一名中年婦女讀假名(日文字母)。相隔不遠,又有稍大一點的孩子在聽老師講算術,用的是一塊舊木板,掛在樹幹上權當黑板。幾天之後,一家晚報的記者在報道中介紹,日僑集中之後很快就把孩子組織起來上課了。教員就是自願服務的僑民。這位記者最後驚呼:日本是個可怕的民族。 記者為什麼會驚呼「日本是個可怕的民族」?從日本人在剛剛戰敗等待遣返的空隙中就開始給孩子上課的事實中.你看出日本人有怎樣的民族性格?你看到日本人是怎樣看待教育的?這種性格與觀念對日本戰後經濟崛起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們中國人可否從中吸取一點有益的東西? 這類供料作文的寫作思路是: 描述所給材料--揭示材料中所顯現出來的因果關系--聯系現實或自身 點評 供料作文經久不衰。就是因為此類題常出常新。但不管命題者如何出.我們掌握了相關方法,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穩坐釣魚台了。 學科「參考系"審題法 也見了不少審題法,覺得大多不太具備可操作性。是否有一種比較簡單、實用的作文審題法呢? 有一位美國社會學家,在所著《知識社會學》一書中提出,不同專業的人看問題,會有不同的『『參考系」。比如在醫生眼裡幾乎人人都是病人,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幾乎沒有。又比如在公安人員眼中,幾乎每個人都是罪犯或潛在的罪犯. 中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但也不妨從所學的語文、化學、史地等不同學科的「參考系」來審題。下面試舉例加以說明: 例一,從語文的「參考系」去審題 比如說,我們可以從語文語法的角度去審題.有些題目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構成,看似無從下筆,一時很難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因為題目已藏頭去尾,帶有一定的迷惑性。這時如能從語法的「參考系」出發,在題目的前面或後面補充 適當的成分,題目要求寫什麼就一目瞭然了。如《心事》這個題目,可在前面加上定語,成為『『我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或「老師的心事」等,這樣就確定了寫作的對象。又如《理想》一題,可補充為「偉大的理想能給人力量」一句.這 樣很快就確定了寫作的范圍。掌握了這個方法,諸如《心願》、《明天》、《路》、《春雨》等詞語構成的題目其立意構思的內容就容易多了。 又比如說,我們還可以從同義詞、反義詞的角度去審題.有些命題者為增加題目的新奇性和迷惑性,故意轉彎抹角.甚至故弄玄虛,以增加審題的難度。對這類題目.我們不妨抽掉原題的個別字.代入一個新詞,也許可以出現柳暗花明的奇景,很快明白題旨,找准寫作范圍和對象。如題為《啊,珠江水》,這個「啊」字含有驚喜、贊美之意,可用「贊美」來代替,因此題目就為《贊美你呀,珠江》:多少年來珠江江水吞噬了多少財產、吞沒了多少人的性命,但在改革開放以來,珠江兩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珠江惡水變成珠江美水.由咆哮的「野獸」變成了沁人心脾的甘泉、滋潤萬物的雨露,這不值得贊美嗎? 例二.從化學的「參考系」去審題 曾有人提出過所謂審題的「化學配平法」。所謂「化學配平法」就是藉助化學方程兩邊的等式保持平衡的原理來審題、立意和構思。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由一個比喻的喻體或一個象徵性的事物構成的題目。像《暖流》一題, 「暖流」是喻體,本體可以是黨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師長的教導和慰勉.也可以是同學的理解和幫助。還可以用其他的事物來作本體。像《考試》這個題目,可以實指文化科學方面的一次實實在在的考試,也可指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驗。像《禮物》這個題目,既可以指人情往來方面贈送的珍貴禮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績或成果,還可以是父母、師長的金玉良言。至於寫《燈塔》、《橋》、《蠟燭贊》、《鋪路石》等象徵類的題目,雖有一定的難度,但用此法審視.可代虛為實,很快可以下筆。 例三。從史地的「參考系」去審題 學習歷史、地理,就是要學會從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參考系」來看待問題。有些作文題目從表面看來選材的范圍極窄,無法寫作。如有一位老師命題為《在今天的課堂上》,可這節課是一打上課鍾剛坐定老師就命題,命完題就要寫.老師就等著收卷。從上課到命題不到一分鍾,嚴格說來取材的范圍就是這么一分鍾內所發生的事。一分鍾能做什麼呢? 因此必須大膽地超越這個時空到「今天的課堂」以外的廣闊天地里去選取材料:平時同學們刻苦學習的事跡.老師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精神,學校領導抓教學積極支持教改的功績.都可以用作「在今天的課堂上」的材料.這樣文章的內容就豐富多了。再比如寫《今日見聞》這個題目,不要只把思維局限在「今日」這個狹小的圈子裡。同樣, 《我的一天》、《明天的我》,也不可囿於「一天」、 「明天」、 「一年」的時間,甚至於「我」,也可以設想把別人做的事移植過來.只要符合情理,這個時間空間的界限是完全可以突破的. 例四.從政治的「參考系」去審題 學習政治,離不開規律。事物的發展的確有一定的規律.而且也有一定的順序和線索.把這種客觀事物固有的發展順序移用到寫作上來,成為文章組材的順序也是審題構思的一個角度。廣為流傳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一文.就是按「尋找特效葯和運送特效葯」的線索來組材, 《項鏈》一文就是按「借項鏈一失項鏈一賠項鏈」的發展順序來展開情節, 《土地》一文就是按「珍措土地一保衛土地一建設土地」的感情發展順序來展開聯想, 《幼學紀事》就是按「上學一失學一求學」的發展過程來敘述他的求學生涯。像「天上一人間一地下」、 「東一南一西一北一中」、 「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 「春一夏一秋一冬」、 「試驗一失敗一成功」、「開端一發展一高潮一結局」等這些事理和物理的固有順序都順應了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不都可以成為文章構思的線索嗎?至於寫《十年後的故鄉》、 《我的成長》等就可以分別按「盼故鄉一回故鄉一建設故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來審題立意構思。 點評 如今的中考、高考考生的作文與頭些年有一個很大不同就是。考生的文章本身還可以,但就是內容雷同,缺乏新意。而頭些年是文章本身不行.文字不通順.審題也不準確。看來。審題能力的強弱,已成為拉開作文成績的一個關鍵,而審題能力的一大特徵.就是要思路開闊,能從許多角度去構思。從這一意義上講,學會從不同學科的「參考系」來審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好方法。 用「魔球"構思作文 見了作文題,腦子里一片空白.別說沒思路,連往哪兒思都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呢? 河北省欒城縣李清言老師認為,作為一種思維活動.作 文就是構思。選材、謀篇以及自由命題的擬題等等.都是作文構思的基本內容。作文構思不僅要有質量,而且要講速度。為此,他創立了獨樹一幟的『『魔球,,快速構思法。 所謂「魔球」構思法,就是將與題目有關的詞語匯集在題目周圍,構成一個「魔球」,然後再加以組合和選擇.確定要寫的內容。 例如,要求同學們以「學校』』為內容寫一篇作文.大家冥思苦想,覺得沒什麼可寫的。李老師則介紹同學們學習 「魔球」快速作文法: 第一步,將要寫的作文題置於「球心」: 第二步,將想到的與學校有關的詞語置於「球心」四周.有多少算多少,越多越好(如圖所示): 第三步,將這些詞語與「球心』』組合,便會產生許許多多可寫的事情。如,校園秋景、冬日校園、校園小夜曲、雨中校景、我們學校的大操場、學校門前的桃樹、美麗的花壇、一棵白楊樹。
一篇優秀的作文,離不開精巧的構思。構思猶如蓋房子的藍圖,是作文的關鍵,構思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章的成敗。曹植七步成詩令世人嘆為奇才;左思十年寫成《三都賦》以至洛陽紙貴,其功夫全在構思上。
歷年中考滿分作文篇篇都是成功構思的典範,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著閱卷老師的明眸。
『貳』 如何構思初三作文框架
快速作文構思方法 所謂「構思」,一般地說,是指從積累材料、確定主題和文體之後,包括如何提煉和表達主題,選用材料,到安排結構,擬制提綱結束,起草之前的一階段之中的思維活動,均屬於構思范圍.通俗地說,就是立意謀篇.它包括確定中心、擇取材料、安排結構等.快速寫作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於構思.快速寫作必須學會快速構思,即學會快速立意,快速選材,快速安排結構.立意既要新,又要快.一個題目有許多角度可寫,同一個材料可以表示多個中心,如果憑空去想,挖空心思,必然慢,如果在借鑒中求新,有據可依,立意就會快許多.立意要快.審題後,根據題目要求迅速選擇材料,把與題目有關的材料迅速搜索出來,迅速作出決斷,將選用的材料概括寫在稿紙上.安排結構要快.結構安排的先後、詳略,應取決於表達中心的需要,也應注意材料之間的銜接與過渡.培養
的構思能力,著眼點應在培養把握文章發展脈絡(線索)的能力上.培養的構思能力,應著力培養安排文章順序的能力.培養議文的構思能力,要在培養理清思路的能力上下功夫.
一、 的快速構思方法 是以記敘描寫人物的經歷、行為或事物的原委為主要內容的文章.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寫人,一是記事.的快速構思,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無是寫人還是記事,必須盡快地確定選用的材料,確定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安排好文章的結構.第二,迅速考慮如何把這些材料盡快地連綴起來,尋找一條貫串文章的線索.有的
以具體事物為線索;有的以情節發展為脈絡;有的以人物變化為線索;有的以場面轉換為聯系;有的以感情為線索,有的以材料的內在聯系為紐帶……快速寫作時,可能利用這些線索或紐帶進行快速構思.第三,根據所選用的特點,採取各種方法把材料連綴成篇.
常見的幾種快速構思的方法:1、綵線穿珠法如果把文章比作人體,那麼就必須有血脈神經貫穿全身,才能把心臟里的血液輸送到身體的所有細胞,把大腦的指令傳達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只有這樣,人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綵線所起到的作用就是這種聯系文章各個部分,使之成為有機整體的作用.一篇文章,總有一條貫串全文的主線.寫作者只要找准這根「線」,然後就可以很快地珠子串起來,形成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快速構思的關鍵就是要在短時間內聲帶朝氣蓬勃准這根綵線.在寫作構思的時候,如果能把那些看似互不關聯的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結合到表達主題的總渠中來,這不失為一種快速構思的好方法.「綵線穿珠」的構思方法在高考作文中也十分管用.
訓練題目:《幸福的童年》《傘》《故鄉,那一片綠》 2、畫面組合法在
寫作中,可以題目規定的范圍內,選擇幾個生動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斷,或事件的情節片斷,或景物描寫片斷,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共同表現一個主題.這種構思方法,稱之為「畫面組合法」.用這種方法構思的記人敘事的文章,可以在較短小的篇幅內,立體地多角度地表現人物、敘述事件、描寫景物.……運用畫面組合法來構思,就可以給作者留有相當廣闊的自由創作的天地,使思路開闊,縱橫馳騁.這種構思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可以表現更復雜的事件,可以更好地抒發作者的感情,更為深刻地表現文章的主題.畫面組合法,不一定有一格貫串全文的線索.但這並不等於說,文章的那些「畫面」可以隨便攝取和組接.它們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分工而又合作的,獨立而又集中集.所謂「分工」,就是各個畫面表現的角度不同,側面不同;所謂「合作」,就是所有的畫面都要共同表現某一個主題思想.訓練題目:《濃濃的母愛》《瞧我這一家子》《-----軼事》 3、小中見大法所謂「小中見大法」,就是從寫「小題材」入手,以小見大,由點及面,見微知著.在這類文章中,作者筆下盡管是一些細微平凡的人與事,但於細微處見精神,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一樣,同樣可以表現時代風貌.對於這種手法郁達夫曾作過一個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日常生活中細致、平凡的題材,是可以從某一生活側面、某一生活片斷折射出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和時代精神的光輝的.
訓練題目:《習慣》《微笑》《這里的新鮮事》 4、尺水興波法所謂「尺水興波法」,就是指在很短小的篇幅里也能寫得一波三折.寫一般的
,為了能吸引讀者並且能給讀者以某種啟發與享受,在謀篇布局時,在記事過程中還要注意曲折動人,使文章富於變化,出乎意外,但又合乎情理.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記事曲折才動人」.如果老是平鋪直敘,讓讀者看了頭便知尾,那就很難引人了.
使文章形成一波三折之勢的方法,除了故事情節的波折以外,還有行為動作的一波三折.文章一波三折,具有喜劇色彩,細細讀來,妙趣橫生,把嚴肅的思想內容,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新鮮活潑的文風表達出來,不難看出構思上的巧妙之處.
『叄』 作文作文構思怎麼寫
在心裡默默打腹稿是一種構思的方法,用筆列提綱寫梗概是一種構思的方法。此外,還有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構思方法,那就是用嘴巴來「說」的構思方法。
當然,「說」和「寫」都必須以「想」為基礎。有的人不太善於默默打腹稿,在大腦里「憑空想像」(沒有用筆記錄)時,想像得不細致,層次也比較凌亂。那麼,如果改用「說」的方法來構思,可能會改變思維上的這種弊端。
用「說」來構思,可以是單獨的自言自語式的,也可以邀請一些聽眾。當你在大腦里基本想好文章的大體框架、提綱後,用嘴巴來說,能夠把框架、提綱細化。這比在紙上一一寫要來的省力些。我們知道,「說」比「寫」來得快。一篇千把字的文章,用三、四分鍾的時間就能夠說完(廣播電台播音員正規的播音速度為每分鍾220字),但要寫出一千字,用這點時間是肯定不行的。用嘴巴「說」的方法來構思,往往花的時間比較少,而又容易條理清楚。
我有時也採用「說」的方法來構思。我在心裡把大體故事的框架、提綱想好後,就把女兒請來當聽眾,現編現說。說的過程就在往下編故事。有時,我還特意找來一些喜歡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孩子,給他們講還沒有落筆寫下來的故事。講的過程,就是整理、補充情節的過程,使自己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了。而且在動筆創作前,還能預先聽到讀者對作品的意見。我寫的系列童話《老海龜的故事》、《大河馬的故事》等,幾乎都是用先打腹稿,再講故事,最後寫稿的形式完成的。
我們知道,會寫文章的人不一定口才很好。而口才好的人,他們的文字能力一定比較強。把他們說的話記錄下來,往往就是一篇很好讀的文章。我們讀到的很多名人精彩的演講稿,好多就是他們的即興發言。獅城的國際大專辨論會,不但在大學生們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而且也波及到中小學生中間。我曾經觀摩過上海的一次小學生辨論會,看到小辨手們一個個口若懸河,或而侃侃而談,或而唇槍舌戰。實在是棒!
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口才,是現代人必備的一種素質。一個現代人,在公眾場合不會講話,沒有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的確不行。要努力鍛煉自己的口才,使你的講話更加動人。在公眾場合講話,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特別是具有一定的演講水平,是需要鍛煉的。這種鍛煉,可以結合用嘴來「說」的構思方法一起進行。
當然,當你在「說」的構思過程中,腦子里冒出的一些新的想法時,別忘了要及時用筆記下。用「說」來構思,一旦構思成熟,你得抓緊寫作成文。
『肆』 初中作文怎樣構思ppt
初中作文構思入門模版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寫作大致分以下幾個步驟:
1、分析作文題目,找題眼。 對給出的作文命題或者話題仔細推敲,題目或者話題中往往都有一個核心的詞或字,這就是題眼了。這一步十分重要,了解了題目意思,接下來寫的時候才不會離題。
2、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看看所給的話題或者命題,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一定要確定下來,而且不能這個觀點也對,那個觀點也對,要不然文章就會離題,或者亂七八糟,這里寫一點那裡寫一點,鬍子眉毛一把抓,找不到中心思想。
3、確定文體 一方面結合所給的題目,一方面結合個人特長。比如我吧,我就比較擅長議論文和議論性的散文,我寫記敘文容易寫成流水賬。而我以前有些同學就特別擅長記敘文,寫的特好。所以寫之前一方面要看這篇文章適合寫成什麼文體,一方面看自己的特點。
4、梳理文章素材 無論是考場作文,還是平時的作文練習,寫作時胸無點墨必然是寫不出好作文的。這一點上,一方面需要平時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和素材,考試時才會有靈感,有話可說,既可為議論文提供論據,也可為記敘文提供材料;另一方面,寫作文之前,最好把可能用到的素材分類、排序,整理出有效素材;
5、擬定提綱 以前老師都會叫我們寫作前,在文章前面寫個提綱,把段落次序和要寫的內容聯系起來,才不會語無倫次。
6、動筆寫作 有了以上幾個步驟的准備工作,就趕快動筆寫吧!
7、檢查、潤飾 寫作時要避免錯別字的低級錯誤;對於同一件事情,要想想有沒有更優美或者更貼切的表達方法,對於遣詞造句要細細斟酌兩個同義詞哪個更好。還要看看字數夠不夠,全文通順與否,邏輯是否自然(如果是考場作文,之前就要確定好敘述的順序,寫完再改來不及,試卷也已經寫滿啦)。
寫了這么多,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在作文方面的經驗還是比較有信心的,與你分享以上這些,歡迎指正,也希望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考!
『伍』 作文構思包含哪幾個方面阿
構思的「深」、「新」、「巧」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前二者偏重思想、立意方面,而後者著重文章結構方面。只要同學們在平時作文中每—次都在這三字上動一番腦筋,那麼在作文時你就一定能寫出構思精巧的文章來。
『陸』 什麼是寫作構思
完整地認識「構來思」一詞,有自助於把握構思以及寫作(包括文學創作)。構,在這里不僅指結構,而且指整體。思,是以抽象思維為主導、包括形象思維、潛意識思維(包涵基因編碼程序和生平感知等意識)和靈感思維等的心理活動。構思,是作者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提煉文章的主題意蘊並選擇最佳表現方式,以指導寫作實踐的創造性總體思維過程。作者作為個體生命獨自對文章進行整體性思考,必須依憑觀察體驗甚至一定計劃的基礎性條件。構思的目的和成果最明顯的是提煉主題意蘊及其表達方式。構思及其成果的作用在於指導起草、修改以及整體寫作實踐。
構思是獨創,只有個體生命才有可能最先萌發創造的意念(決不可能由眾人異口同聲地發出)。可以說,構思這種心理現象的生命個體化及其模糊性甚而神秘性,是導致人們產生偏見和誤解的根源。
『柒』 初中記敘文構思和寫作方法有哪些
寫作文是不是總讓大家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寫起,這里提供給大家幾種作文的整體構思方法,讓你的作文形成一個統一的架構。
方法/步驟
1
第一個介紹的是對比構思,這是最基礎的一種構思方法,寫作時有意識的將好壞、真假、善惡對照來寫。可以更加深刻的表現文章的主題,以壞襯好,以假襯真,以惡襯托善。運用對比可以使文章更加動人,語言有韻律美,加入強烈的感情色彩,使我們的文筆更簡介精煉。
2
因果構思,因果構思是文章走向深刻的重要手段,主要用於議論文中,使文章有條理,將有關事物的因果關系列出,形成一定邏輯,這是議論文的靈魂所在。先寫結果再層層剖析原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
辯證構思,我們在寫作時的語言、實例都是相互關聯有一定聯系的,由古到今,由表及裡,這都是我們在無形中用辯證的角度看待分析問題,包括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一個問題,這樣都能使作文更加深刻、引人思考。
4
相似構思,包括比喻、擬人等手法都是相似構思。這種手法是最有效、最基本的認知運作,他讓我們在比喻的靈光一閃中對事物達到全新的認知。
5
其他還有多角度構思、換位構思等,在寫作時為了避免單調,可以多種構思方法並用,一種為主,其他為輔。寫作的提升還是要靠多練多寫,在練習中積累經驗
『捌』 初中作文如何構思
初中作文如何構思
首先看作文題目,確定你要寫的文體,初中生還是記敘文居多。
如果確定寫記敘文,就根據要求展開聯想,回憶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進行文字敘述,寫作要流露真情實感,事情宜一到兩件詳略得當。注意細節描寫,一般打動閱卷老師的是細節恰到好處的處理。最好最後一段留作總結性文段。思想要升華。
如果寫議論文,觀點要明確。根據觀點立處亮到三個分論點,三個最好,想不出三個就兩個也行。論點意思不可相近或重復。以各個論斷分開論述,各自一段即可。論點段落之間要有自然的過渡。開頭用適當的修辭,比如排比,用起來很有架勢,或者比較好的比喻。實在不行就開門見山直接寫出觀點。結尾要總結。
就這些,個人經驗,純粹應試,但自認為蠻有用的。
多看看範文,最關鍵的是要多練。
1、好的文章源於生活,寫你的所見、所聞;寫你的親身體會;寫出你的真情實感,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
2、寫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對當今的應試教育,你不妨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平時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開頭及結尾。以備考試用之。
3、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
4、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堅持寫日記,既能練筆,又積累了素材。
6、學會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詩詞歌賦,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說服力。
7、好詞好句的用法,好詞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給你的文章增添色彩,並使文章得以升華。但要恰到好處,不宜過多,過多會顯得華而不實。
8、學會套用,即變通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
9、接近大自然,節假期走出去,見多才能識廣。
10、接近大自然還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豐富多彩。
『玖』 作文如何構思(就構思)
首先,要明確要寫一件什麼事情,這件事情必須是你做過不光彩的,可能是你在背後說同學壞話,或者是撿到東西沒有歸還等等,其次,這件事是否被他人發現?第三這件事情最後的結果,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你對這件事情的反思。
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做出來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因此,記事應把六個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要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一般說來,記敘真實的重要的事情,六個要素都要交代清楚。不需要作者交代,讀者就明白的,可以省略;
▲在記敘的幾個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構成記敘文的主要內容,這部分要著重寫,寫具體,寫充實,以突出中心思想。
▲記敘的要素,要詳略得當,突出中心。(概括以上三點)
最後附上此類題目的一些好的開頭:
有人說,生活是調色板,每一種顏色代表特別的感受,而我那次的經歷,如醒目的紅,時
時提醒我
☆雖然事情已經過了XXX(那麼久,幾個月,好幾天之類),但是每當我XXX(看見什麼人,聽
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都談忘了,但唯有一件小事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教訓。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很久,它在我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促使我以後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每當我翻開相冊看到那張照片時,我都感到記憶猶新。
朋友,你有忘不了的事嗎?一定有,我也不例外。 那是…
…
在我()歲時,發生了一件令我難忘的事,這件事好像是昨天發生的,我還記憶猶新。
☆這件事一直在我心靈最深處,今天我說出來,想把我自己的懺悔和懊惱放在明亮的地方,照亮我的心靈
『拾』 中考作文技巧:讓作文構思更巧妙的幾種方法
讓作文構思更巧妙的幾種方法
在作文中規中矩地完成之後,只能拿到結構方面的基礎分,但是如果用一些方法讓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巧妙,吸引讀者的眼球,會在文章的結構分上得到加分。下面介紹幾種讓作文構思更巧妙的方法,希望對各位初中學生有所幫助。
1、設置懸念法
設置懸念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開頭設問,即在作文開頭即給讀者提一個問題,形式可以是問句,也可以僅僅是一個敘述,但在開頭的事情往往顯得匪夷所思,不符常規,這樣能在讀者心中產生一個疑問,引其興趣,讓其對下文產生期待心理。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開頭即是「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這個開頭就比較有吸引力,因為它給讀者設置了很多疑問。小女孩是幹啥的?這么冷的天,還是個大年夜。她為什麼一個人在街上走,還光頭赤腳?讀者自然而然想往下讀。
2、抑揚法
所謂抑揚法,包括先抑後揚或者先揚後抑。這個方法說的是當你真正要表達某種褒貶情感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表現出來,而一開始將相反的方面表現出來,接著才開始表現你所想表現的那個方面。
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描寫令狐沖的師父岳不群時,即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開始時將岳不群描述成一個慈父良師的形象,給了他正派人士引以為榮的「君子劍」稱號;但到後面,這慈父卻利用女兒幸福達到私利,這良師卻為私心殺害自己徒弟。堂堂「君子劍」實為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為野心掀起武林中的腥風血雨。這樣不用太多語言描述,光是前後一對比,其人性之丑惡暴露無遺。而《神鵰俠侶》描繪楊過則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抑揚法」實際上是對比思維的一種,寫作時要注意。「抑」的目的是「揚」,「抑」的內容是為了更好地「揚」。最終要把你最想要表達的那個意思抒發出來。
3、誤會法
誤會源於人與人之間或人對事物的錯誤理解。誤會法就是指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一方對另一方(或者某件事)產生誤會,或者兩人互相誤會,從而引發矛盾,推動情節發展,從而使人物情感的波瀾層層遞進,多姿多彩。所謂「人貴直,文貴曲」,平鋪直敘是作文大忌,而要讓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巧設誤會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比如有一篇考場滿分作文叫做《誤會》,文章中開始寫「我」因為天下雨父母親沒給生病的「我」送傘而導致「我」誤認為父母不愛「我」了,後來看到母親留下的紙條才知道父母親是想鍛煉「我」,讓「我」能夠成長得更好,「我」在知道這是個誤會之後明白了父母對「我」的關愛。這就是典型的用「誤會法」來給文章設置懸念的例子。
使用這個方法需要注意在寫完誤會之後一定要交代這是個誤會,並且需要交代主人公知道這是個誤會之後的心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