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滿分作文
圓與缺的哲學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如是說。
我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藍色的星球,球則是圓,而我們在生活中就是處理圓與缺的哲學。缺之於圓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正如道爾頓,色覺的缺給了他醫學理論上的圓;安藤百福破產的缺讓他有了一個新產業的圓;家務雜工喬利的缺,讓洗衣技術得到了一個圓。
而今的我們,對於祖先圓與缺的哲學,應當重新審視。老子的「福」與「禍」就是一種意義上的圓與缺,禍兮福之所倚告訴我們那缺憾的一面仍可以帶來全的完美。
蘇軾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同的經歷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而缺和國的對比才讓我們既發現缺的美也發現圓的美。
圓與缺的哲學是什麼,也許就是那些偉大的人能夠用一種缺憾而不舍地追求完美的精神。黑格爾曾對此這樣評價:「人的靈魂一定到過至善至美之境,否則怎麼會不停地追求完美。」的確是這樣,人因為有缺憾,所以才追求全。不得不說,道爾頓、安藤百福、喬利都是偉大的人,他們用自身的缺憾成就了人類社會一個完美的圓。
人生中的缺值得我們贊美,它帶給我們的是人類精神的食糧。
也許林黛玉的缺是對愛情過分的執著以及悲觀的人生態度,但成就愛情刻骨銘心的圓是她缺陷後的完美追求。三毛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但她人生的缺憾給了她困惑,但同樣由於對完美的追求,她奮斗,她努力,而最終的完美在於她千回百轉後那一瞬間的徹悟。
同樣震撼著我們的是梵高的人生,他的缺憾是用金黃色的刀,用陽光般鋒利的光澤切割出的人生濃墨重彩的畫卷。而我們所敬仰的貝多芬,則是用自身的缺陷在靈性至極的黑白鍵上敲擊出壯麗的生命樂章。
這些偉大的人用缺憾成就了靈魂以及人生的完美。他們的缺憾以及對完美的追求是人類天空中綻放的銀白禮花。
對於我們,這圓與缺的哲學依然要研究下去。我們的人生本是一片荒漠,充滿缺憾,而我們一生的工作就是要讓這片荒漠開出完美的花朵。
莊子自比一尾陋魚而依然追求夢蝶的境界,我們同樣應當守望著心中的月亮樹。用缺憾去成就圓的傳奇。
不要哀嘆缺憾的不美,就像葉子一樣用一生綠著去成就一個金色的夢。
這就是圓與缺的哲學。
o(∩_∩)o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o(∩_∩)o★★★★★請及時給予好評或採納,萬分感謝!
Ⅱ 老子贊成的四者作文800字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老子本意是用於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自古以來,一般的教誨都是:人要表現堅強,不要表現柔弱;人要表現聰明,不要表現愚魯。而老子的觀點則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現柔弱,不要表現堅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表現聰明;人要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選的權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在身體上,牙齒最硬,可謂「剛」,而舌頭則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紀大了,牙齒都脫落,而舌頭完好,這是為什麼?大樹比小草剛強的多,但時,當台風來的時候,大樹經常連根拔起,而小草卻安然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夠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可謂至「柔」,卻能夠懷山襄陵。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嗎?盡力了,實在找不到800字的
Ⅲ 以《走進老子》為題的作文:600~700字
夢貞先生戲說《老子出關》系列
第一卷:《老子的廚藝》http://tieba..com/f?kz=378343100
第二卷:《沒有天性的地方》http://tieba..com/f?kz=380420431
第三卷:《作繭自縛》http://tieba..com/f?kz=378012420
第四卷:《道可道非恆道》http://tieba..com/f?kz=624587014
Ⅳ 寫關於道家老子的作文,1000字左右,要高中水平的! 最重要的是開頭,盡量寫得優美點,謝謝!
你也好意思 作業也要別人幫你做 你研究一下道德經不就明白了嗎 雖然不能全懂 但是 哪怕懂一句話 也是你自己的心得啊 照著心得寫 不就是了
Ⅳ 君子愛美取之有道1000字高中作文
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在孟子看來,要想成為聖人就必須「保養本心」、善養「浩然之氣」。孟子說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能夠「塞於天地之間」,聽起來似乎充滿故弄玄虛的神秘色彩,實則仍以保養本性和加強仁義道德修養為旨歸。紛繁世間,酒色財氣,人生總是充滿了慾望和誘惑,要想學做聖人就必須擺脫這些干擾。孟子認為,人們的差別不在於富貴貧賤,而在於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抵禦外在物慾干擾,保養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環境,更需要個人持之以恆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強調個人的立志和堅持,強調君子必須「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反對的是大家都將「仁義」拋諸腦後而把眼睛緊盯在「利」上,反對「見利忘義」和「後義而先利」。他認為,如果人人都「懷利以相接」,「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那就會導致人們不顧廉恥、互相傾軋,天下大亂。因此他提倡君子應該做到「仁民而愛物」,在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要舍利取義、「捨生取義」。與老子的清凈無為不同,孟子奉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軒昂霸氣,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無可奈何更為堅毅和充滿斗爭意志。他相信即使暫時遇到挫折和困難,那不過是一些必經的考驗,人要想成功,必須經風雨、見世面。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斗,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在面對困境時,「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實現人生價值。孟子還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範——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來,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謂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獨立自主才能「無為其所不為」,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仁人無敵於天下」,有了這樣的修養和「浩然之氣」,就能夠無所畏懼。
Ⅵ 與自負有關的作文高中議論文
自信與自負,只一字之差,卻悖文甚遠。自信者遇事心態平和
、大度、從容,待人恭謹、盪坦,對權力不屈膝獻媚,對布衣不盛
氣凌人,弛張有度,親蔬得當。而自負者好大喜勁、目空一切、唯
我獨尊、唯我獨行,大有天下之事舍我其誰之勢。無論對誰問事,
都敢大誇海口,不計後果,不考慮、可能,就好像自己幾事都是行
家能手,看自己長處用高數倍放大鏡,瞧別人短處也照此辦理,縣
善於用自己之長比別人之短,從來不用自己之處短比別人之長,自
我感覺永遠永好,剛愎自用,長盛不衰。
一代傳人毛澤東說過:人貴有自知知明。自信是在自知基礎之
一,而且是正確的,清楚的自知,同時,自信又應當有適當的范圍
區域,居於一定的時空環境,鄧亞萍在乒乓球桌上頑強拼搏,左右
開攻,其自信心極強,但若讓其與黃志紅去比試擲鉛球,恐怕她自
信會茫然無存。世上沒有萬事皆能的全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
道理就在於此。此時此地此事可以自信,即使是偶有自信之事,也
是日積月累積淀實力。
自信來自勤奮,來自刻苦,來自付出,沒有懸梁刺股的孜孜苦
讀,不會有金榜提名的新科狀元;沒有處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血汗
付出,不會有亞運、奧運金牌熠熠生輝。有了耕耘的過程,才有收
獲的結果。自信寶貴崇高,卻來之不易。有了自信當珍重,萬萬不
可放縱,稍有懈怠,自信便會像脫韁的野馬向自負奔去,自信成人
成事,自負毀人,誤事。古往今來多少才子各人因飲自釀自負的苦
酒,憒憾終生。
人要自信百倍,但萬萬不可自負半點。這點雖是明理顯義,可
還有人視自負為自信,本無自信實力,但行自負動作,結果貽笑大
方,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對自己的估價,過高地給自己打分。本是及
格,偏充優秀,這種人的表現欲極強、搶鏡頭、爭座次、要名聲、
揚臉面,煞費苦心、樂此不疲。
自信是成功之前提,自負為失敗之序幕。自信,日積月累成人
之大業;自負,一潰千里毀人之終生。自謙、自悟、自強、自立才
能自信。先有自謙的慮心求救,滴水穿石的苦心鑽研,才能泰然自
若的真正自信。所以自住既不是虛無飄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
閣,也不是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信手拈來的囊中之物,任
何幻想假設、異想天開就想達到自信的理想境界是不現實的。
自負之人,有些是自覺的,有些是不自覺的,要承擔自負之名
,誰人也不會毛遂自薦,而往往有些人還會把貨真價實的自負當成
自信而洋洋得意。
自信是難寫的一部書,自負是好演的一出戲。書也好,戲也罷
,好書吸別人,臭戲煩惱人,願天下都來寫好書,不去演臭戲。不
過,這中間也有個過程,它需要努力再努力。得自信時且自信,掂
量明白再自信,莫把自負當自信,寧可自謙勿自負。
Ⅶ 論<凡事都有答案>的高中作文
國外有諺「偉大變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聖人,比人多跑兩步的是瘋子」。
國內有諺「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過猶不及」。
這些民諺都是在講「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網路,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網路是水的溫度范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為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為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過度就要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
例如說話,說話也有度。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哪能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謙虛指不自滿,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偽。明明學富五車,非說自己孤陋寡聞;明明碩果累累,非言乃雕蟲小技;明明能擔負重任,卻幾番推辭,稱自己無德無才,只可干點小事。
勤奮是美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事業心強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弦綳得太緊就容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帶病堅持工作,精神雖可嘉,但不足取。沒有條件不說,有條件為什麼不去看病治療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賺錢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為丑。
例如對真的理解,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過了,超過是適用范圍,真理就變成了謬誤。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怎麼才能使問題看得客觀、合理呢?除了加強修養,提高認識水平外,就要對問題的注意視點以合理定位。找准視點,最大限度地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質量。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才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贊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范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諧」。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始終處於不和諧之中。一開始,人類對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認同。把自然當作主宰自己的主人。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無度;而後,人類壯大了,先進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財富,這又是認識上的另一種無度。人不應當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這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適度。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度」並不損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過人生。處事之道難於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有適合自己的成才環境,命運之神才會光顧。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錯,大志釀就氣魄,大志磨礪意志,大志煉就恆心,志向存於高遠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過於具體就會遭受挫折,大志脫離實際便是好高鶩遠。立志也需「量體裁衣」,否則便是空中樓閣。
有人認為熱情是人生智慧。不錯,人際交往離不開熱情。但是,人際交往中熱情也有「度」。你的熱度太高了會灼傷人;你的熱度太低則會冷漠人。該加溫而沒有加溫會使你的人際關系發生「斷路」,該降溫而加溫的會背離意願。把握住了「度」,熱情不會失態,幽默不會油滑,坦誠不會粗率,謙虛不會虛偽,活潑不會輕浮,謹慎不會拘泥。
有人認為謀略是人生智慧。其實謀略是小智慧。人們醉心於《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中的出奇制勝,豈不知,出奇一旦過了度亦可致敗。
有人認為讀書生智慧。不錯,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讀書使人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並非多多益善。鄭板橋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哲學家伏爾泰甚至說:「浩瀚書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難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嗎?守度難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嗎?
許多事本身很難評價其正確或是錯誤。「度」的這一邊,事就做對了,一過了度,事就做得不對了。
過失,過失,一過就失。
過錯,過錯,一過就錯。
Ⅷ 高中作文800字記敘文 行止有度
國外有諺「偉大變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聖人,比人多跑兩步的是瘋子」。
國內有諺「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過猶不及」。
這些民諺都是在講「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網路,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網路是水的溫度范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為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為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過度就要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
例如說話,說話也有度。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哪能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謙虛指不自滿,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偽。明明學富五車,非說自己孤陋寡聞;明明碩果累累,非言乃雕蟲小技;明明能擔負重任,卻幾番推辭,稱自己無德無才,只可干點小事。
勤奮是美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事業心強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弦綳得太緊就容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帶病堅持工作,精神雖可嘉,但不足取。沒有條件不說,有條件為什麼不去看病治療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賺錢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為丑。
例如對真的理解,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過了,超過是適用范圍,真理就變成了謬誤。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怎麼才能使問題看得客觀、合理呢?除了加強修養,提高認識水平外,就要對問題的注意視點以合理定位。找准視點,最大限度地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質量。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才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贊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范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諧」。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始終處於不和諧之中。一開始,人類對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認同。把自然當作主宰自己的主人。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無度;而後,人類壯大了,先進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財富,這又是認識上的另一種無度。人不應當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這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適度。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度」並不損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過人生。處事之道難於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有適合自己的成才環境,命運之神才會光顧。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錯,大志釀就氣魄,大志磨礪意志,大志煉就恆心,志向存於高遠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過於具體就會遭受挫折,大志脫離實際便是好高鶩遠。立志也需「量體裁衣」,否則便是空中樓閣。
有人認為熱情是人生智慧。不錯,人際交往離不開熱情。但是,人際交往中熱情也有「度」。你的熱度太高了會灼傷人;你的熱度太低則會冷漠人。該加溫而沒有加溫會使你的人際關系發生「斷路」,該降溫而加溫的會背離意願。把握住了「度」,熱情不會失態,幽默不會油滑,坦誠不會粗率,謙虛不會虛偽,活潑不會輕浮,謹慎不會拘泥。
有人認為謀略是人生智慧。其實謀略是小智慧。人們醉心於《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中的出奇制勝,豈不知,出奇一旦過了度亦可致敗。
有人認為讀書生智慧。不錯,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讀書使人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並非多多益善。鄭板橋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哲學家伏爾泰甚至說:「浩瀚書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難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嗎?守度難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嗎?
許多事本身很難評價其正確或是錯誤。「度」的這一邊,事就做對了,一過了度,事就做得不對了。
過失,過失,一過就失。
過錯,過錯,一過就錯。
Ⅸ 以老子的哲學思想為題目,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老子(抄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謚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