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事實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根據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時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調動寫作的積極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及時發現抓住學生作文的「閃光點」放大。「閃光點」,,同時指出應該修改的地方,及如何改。通過面批,增強學生信心,興發興趣。
2、把學生的優秀作文裝訂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優秀作文被工整的裝訂在了一起,配上美麗的插圖,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如果在班會課上組織大家互相傳閱、交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定會空前高漲。
3、有計劃的設計游戲,編導小品,組織外出參觀等活動。學生親自參加的實踐活動,往往會津津樂道,此時讓學生寫出實踐活動的經過和感受,自然會興趣盎然,學生有了寫作的慾望,教師一定要給予保護,即使有些學生寫的是「三兩句的流水賬」教師也不要責備求全,讓學生感到寫作不是「難於上青天」這樣才會大大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特點。記得在《一次的小實驗》的習作指導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平時最感興趣的小實驗,按一定的順序把過程寫清楚,並寫出實驗時人物的心情,但這次習作大部分學生寫的不夠理想,這顯然與平時生活觀察不仔細,實驗做的少有關系,於是我聯系科學老師帶著大家做了幾個實驗,這次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性很強,通過學生的認真仔細觀察後,再次習作時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根據教材內容採取指向觀察訓練、自由觀察訓練和聯系實例觀察訓練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訓練。
三、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與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裡研究也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能使聽、說、讀、寫收到較好的效果。在進行《我最喜愛的小動物》作文指導時,我提前就讓學生去觀察,回憶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課堂上的相互交流中發言的同學絡繹不絕,講的同學很認真,講到有趣的地方還會哈哈地笑起來,聽的同學很專注,能與講的同學融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在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口頭表達能力之後,我便趁熱打鐵,讓學生將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當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必須從低年級開始,抓住課內插圖和看圖說話,採用個人自說,同桌對說,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還要注意合理的想像,這樣既豐富了語言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歐陽修在回答「如何寫好文章」時說,「無它術,唯勤讀書而且多為之,自工。」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便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凈精神、拓視野、活思想,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詞彙,習作時才能游刃有餘,左右逢源。那麼如何積累素材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
1、閱讀中積累。在閱讀教學中,有很多課文的課後習中都會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現實中,優秀習作舉不勝舉,學生可以把課內、外積累帶的好詞佳句、片段,分門別類地摘抄在自己的積累本上,並在後面寫上一點感想或是模仿一個小片段,時時去翻閱,這樣時間久了,用的多了,就會熟記於心。最終把積累來的東西變成自己頭腦中的東西。
2、從生活中積累。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師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世界,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
五、注重學生的評價
小學生的作文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內化的過程。
B. 小學作文教學幾點嘗試
作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向是最難、最令人困惑、意見分歧最大的項目。現在個別教師仍然採用「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習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改變小學作文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已是一些語文教師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消除小學生「言之無物」的恐懼感。
一、貼近學生實際,豐富生活內容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那麼,如何貼近學生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呢?我認為有兩條途徑,即以定向與非定向觀察來獲取寫作材料。所謂非定向,指不規定觀察的內容及其范圍。學生在不帶有任何意圖的前提下,投身於現實生活,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獲取寫作題材,並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積累素材,培養學生善於發現身邊事情的主動意識。所謂定向,是指指定觀察的內容及范圍,讓學生帶任務捕捉寫作題材。教師應善於開發課程資源,聯系家庭生活,抓住社會生活;安排隨文練筆,設計課堂練筆,捕捉時事練筆……也可規定某一寫作范圍,讓學生去收集素材,以加強觀察生活的意識性,還可通過多種渠道,讓學生獲取間接的寫作素材。
1.用我手寫我做
每次活動,我都積極參與,時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捕捉寫作素材,如「足球」是男孩兒們酷愛的,在比賽前我沒有布置習作任務,以免學生帶著心理負擔來觀看或參加比賽。而是在熱火朝天的足球比賽過程中,以聊天的形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指導。如:你最欣賞哪位運動員?快看,要射門了之類的話語來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比賽結束後,我又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讓隊員談當足球在我方球門前徘徊時,你是怎樣的心情?在對方球門處徘徊時呢?這場比賽你有收獲嗎?等話題。接著讓大家展開自由議論,學生便七嘴八舌地再現了比賽的精彩場面。這些觀察到的情景,都被寫在了《記一次足球比賽》的作文中,因為觀察細致,有話可說,因此興趣濃厚,寫起來得心應手。
在豐富的校園生活中,我為學生開展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活動,如跳繩比賽、科技競賽、傳話游戲等。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我引導學生做有心人,引導他們在習作時做到內容具體,有血有肉。
2.用我手寫我聽
我常常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給學生聽,像哈默、華盛頓、富蘭克林、柏拉圖等偉人年輕時的事,學生不僅聽得饒有興致,還深受啟發,聽後我會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想,並進行交流;我還採取聽評作文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能力,老師有目的地選擇精彩習作,在課堂上讀,讓學生記下來,並快速做出簡評,這樣做既鍛煉了聽力,又欣賞了佳作;既積累了素材,又提高了評文能力,使學生受益匪淺。此外,聽廣播、看電視、做新聞評論員等活動,也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學生的聽寫能力。
二、關注人性本真,發展兒童語言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春天,歌頌過春天,春天似乎就是美的化身。日歷中清明將至,我便讓學生去尋找春天,雖然北方的春天來得遲,但學生筆下的春天依然是鶯歌燕舞、花紅柳綠,然而這種春天只是書本中的春天,名家名篇中的春天,並不是學生親眼所見的春天,因此,我決定引導學生去觀察春天。我們看到了泥濘的道路,融化的河水,感受到了雨夾雪的天氣,夾雜著沙塵的風,最後,學生在作文中是這樣寫的,春天不是很美,但我依然喜歡它,因為春天過後就是夏天了。「千教萬教,教人求真」,讓學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有教育意義的,最吸引人和感動人的。從根本上來說,這樣的學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
三、培養興趣習慣,促進終身發展
1.要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學生首先要玩得有趣
玩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健康發展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僅是學生放鬆身心,勞逸結合的形式,不僅能增加作文的素材,還是認識自己和周圍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他們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和夥伴的場所,發揮潛能,陶冶情操,增進學識,鍛煉能力。
2.要學生對作文有興趣,老師課要上得有趣,作文內容要有趣,要讓學生寫他們感興趣的作文
我常讓學生在課堂上玩玩吹雞毛、打氣球、貼鼻子的游戲;做做燒不破的手帕、紙橋載重的實驗;編編《電腦智能貓滅鼠》《蛇蛋的秘竊》等故事。
3.要學生對作文感興趣,作文評價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有趣
我取消不及格分,作文實在不行的暫不打分,可以實行A-AA-AAA制,優秀的為「A」,作文寫得特別優秀的,評為「AA」,作文出色可以達到在報紙刊物上發表的,評為「AAA」。讓學生自批互批、家長批、面批、重批等,讓所有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不同程度地獲得成功。
我在作文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把培養良好的讀寫習慣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結合校本課,讓學生獨立主動地讀書看報,養成聽廣播、看電視的習慣;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做手抄報、剪報等詞句段積累的習慣;認真讀題、獨立審題的習慣;限時作文、快速成文的習慣;當堂修改,互評互議的習慣。歸結到一點,就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易於學生找准突破口,產生新穎的構思。
C. 小學作文教學設計 如何教小學生寫作
小學生入門寫作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寫什麼」?(選取寫作材料),二是「怎麼寫」?(寫作方法與技巧)。作為入門應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才能講究寫作技巧,因為前者是基礎,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沒有源頭,哪來涓涓細流乃至滔滔長河?三年級是小學生作文的「入門」階段。由於剛剛開始學習寫作文,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學生的組詞、造句還講得過去,但作文中的取材僅限於轉抄和編造。這樣發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學不會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其二,一旦養成習慣,會使思維懶惰,思路狹窄,材源枯竭,影響其思維品質、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發展。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寫作入門解決材源問題呢?我們提出如下幾點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寫作文的學生往往缺少「抓」和「寫」的意識,需要老師或家長的點撥、揭示加指導。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開文藝晚會,布置同學們自帶小紅花,可老師沒教過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長教會了他的女兒做紅花,當這位小學生帶著紅花上學時,同學們求她幫助,她幫同學們做紅花。事後,有的同學表示送她小「禮物」。雖然她喜歡小「禮物」,但是沒要。老師知道這件事後,就指導她把這件事寫成作文《我幫同學做紅花》。由於寫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她寫成的作文,內容充實,還挺有思想的。 二、給孩子創造積累寫作材料的條件。平時,學生只能天天重復著「家中——路上——學校——路上——家中」的過程,生活的范圍有限,所以學校和家長應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領孩子去公園、野外等見世面,領略和感受積極的、豐富多採的社會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於教育孩子,其中一項便是為寫作文積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長帶他的女兒去野外捉蟈蟈,臨行前布置了寫作要求,讓她注意觀察和記憶。回來後,她寫了作文《捉蟈蟈》,較生動地寫下了捉蟈蟈的過程和動作,很有情趣。 三、給學生講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點、環境等條件所限,有許多素材是學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卻是可寫的。這類材料需老師及家長的講述,指導課外閱讀等進行積累。有一位學生家長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來時,給他的孩子帶回來許多「禮物」,如:各種貝殼、小(海)石頭、小紀念品等。女兒最喜歡那串珍珠項鏈,她認為很貴。其實僅幾元錢,使她很驚奇。這位家長抓住時機,向她講了珍珠的人工養殖以及我國海上育珠事業的過去和現在,鼓勵她以此為材寫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禮物》,既訓練了寫作,又進行了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 四、要讓學生學會剪輯原有的寫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學生入門寫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縛他們的自我發揮和想像,而是要讓學生們學會將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剪輯、必要的取捨。有一位學生游過秀水公園後,在寫《我愛秀水公園的美麗風光》草稿中提到「在草叢中撿到一隻死去的蜻蜓」,這是真實的,但對文中的「美麗風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師對此進行了指導,經過修改,學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橋向東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葉,交映相輝。葉面上的水珠兒在陽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閃閃發光。忽然一隻紅蜻蜓飛來,落在一支卷著的荷葉上,我想起了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一小小的剪輯,使作文增加了藝術性。總之,老師及家長應相互配合,共同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觀察生活,獲取並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入門寫作時,感到「材」有源頭滾滾來。 小學生初學寫作的三個放開 小學生初學寫作,就像剛學步的孩子,走得搖搖晃晃,顫顫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總是大膽放手,不斷鼓勵,終於孩子會走了,並且走得穩穩當當。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像父母呵護剛學走路的孩子一樣,學生就都會作文,也都願意寫作文了。但事實上,我們的老師在學生作文剛起步時就設置了很多的障礙,提出很多的要求,結果學生越寫越不會寫,越寫越不願意寫。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形成的思維定勢,對「好作文」定了很多條條框框的約束,恰恰忽視了學生的性情、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智力水平。結果,由於人為地拔高,不斷地限制,作文越教越死,學生越學越怕。 實際上,小學階段,應大膽地「放」,讓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隨意發揮,不拘一格。
D. 淺談小學階段如何進行作文教學訓練
一、擴大閱讀面,注重知識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收集信息的能力。
厚積薄發,知識面狹窄,沒有一定的想像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學生是寫不出好作文的。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識的積累做基礎。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我除了引導學生多讀好書之外,還採用一些體現學生主動性與參與性的訓練方法。例如: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欣賞,最喜愛的好書,在認真閱讀之後,寫出精彩片段推薦給同學們;還有時結合課文內容搜集信息,補充知識,分類介紹,使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的體現。
二、口頭作文與急性作文的訓練與指導
葉聖陶曾說:「口頭為語,文本為言,文本於語,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因此作文教學應當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入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即使是高年級,口頭作文仍是一個重要訓練點。說,寫不應分家,由說到寫,說說寫寫,有計劃地進行訓練。例如:每學完一篇課文,我都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一遍主要內容。要求表達完整,用詞准確,語句連貫,有一個中心意思。每次學生都會認真准備,盡量把一個「完美」的自己展示給大家,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訓練。另外,還有計劃,有目的的安排即興作文。因為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在突發事件中,學生會有感而發,他們會不經意地表達出更真實,更自然的思想感情,表現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會脫口而出幾句絕妙精彩的詞句。教師如果抓住這個最佳時機,引導學生即興寫作,開拓寫作思路,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作文創造力。由於抓住了最佳訓練時機,學生情動而辭發,語言生動,富有個性。
三、作文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訓練
作文即生活的意義,學習作文也是學習生活。因此作文訓練形式也應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如參觀淮河文化廣場,讓他們寫一個導游詞,介紹家鄉巨大的變化;學習《第一場雪》之後,讓他們搜集資料寫一篇《雪的作用》的說明文,學習以平實的語言介紹「雪」;新年到了,鼓勵學生為聯歡會設計卡片,編寫新年祝詞等,這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不僅使學生在興趣中寫作,而且把作文與生活,作文與活動緊密結合,提高了作文的綜合能力。
總之,作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這些素質是通過完成作文這個載體來實現的。如果教師能在多樣性和綜合性的訓練形式上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和厭倦作文的情緒,學生將自覺主動地以作文為需要,以作文為樂趣。作文教學就真正達到了目的。
E. 小學作文教學大致步驟
具體也可以參照一些相關的,一些說明書或一些擔任相應的教案,一般情況下都有相應說明的。
F. 小學作文教學的幾個原則
一、互動性原則
所謂互動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設計必須注意教學雙方的互動作用,真正體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教學理念。
作文教學評價的成效首先取決於教學中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體現這一原則,關鍵是要抓住「善教」與"樂學"。李鎮西老師在《花開的聲音》一書中曾這樣寫道:「當我抱著全班同學的作文做到教室時,有同學歡呼起來:『啊,評講作文?太好了!』『我最喜歡作文了!』…….評獎的作文是《禮物》。照例是『佳作亮相』,『片斷欣賞』等欄目,同學們一一上台朗讀他們的作文,我不時加以畫龍點睛的評價,我詼諧的語言不時引起學生們愉快的笑聲。像往常的任何一堂語文課一樣,教室里洋溢著和諧而輕松的氣氛』」。從這一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以其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愛學、樂學,以"寓教於樂"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思,有所得,並最終形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他從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出發,啟發學生的興趣、自覺、主動等主體性因素。他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文本的魅力和自身的教學魅力,做到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最佳配合,善教與樂學的和諧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學生和客觀世界這三個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這三個基本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
二、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既體現在評價方式上,也體現在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上。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因此,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自評、他評、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用口頭或書面的呈現方式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1.鼓勵學生自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眾所周知,作文不單是一種寫作技巧的操練,更多的則是一種寫作個體心路歷程的自我展示,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和感悟。當學生能跳出自己的習作,對自己的習作給予客觀的評價時,學生的習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如在進行《春天的發現》這篇習作的評價時,我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的習作好在哪兒,不足之處是什麼,使部分學生能客觀的進行自我評價,認識到自己習作的優、缺點,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自我評價的喜悅。
2.採用同學間互評,激起學生的寫作樂趣
以往作文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了同學與同學間的相互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採用同學間互評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同學們有更多的交流與學習機會,每一次的習作後,我都會讓學生將同學的作文帶回家,細細品讀,給予評價。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對寫作充滿了樂趣。
3.教師評價,讓學生獲得進步的動力與勇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影響很大。因此,我用簡短的語言給予熱情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愉悅。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一條好的評語不僅能幫助學生分析作文的得失,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一位寫作水平一般的同學寫了《春天的發現》一文後,我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文章通過冬春季節樹乾的一些變化,小燕子的歸來,寫出了春天的蹤跡,春天也在你的眼睛裡呢!從你的文章中,老師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學生看到評語後,跑到我面前,說了一聲「謝謝老師」。
三、激勵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一開始,在同學間互評環節,同學們往往以挑毛病,找缺點為主,使被評價的學生感到很難堪。面對這種情況,我注意加強了對學生的引導,如在《春天的發現》一文的互評時,一個學生在評價中這樣寫道:「你寫的這篇作文太糟糕了,簡直是驢頭不對馬嘴。前面的部分還好,後面越寫越糟糕。唉!」我讓此生將習作中的精彩片斷讀給全班學生聽,及時引導學生說:「你們發現他習作的優點了嗎?咱們先評價他的優點,再幫他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嗎?」接著有同學評價說:「他這篇習作通過春天的植物來寫春天的發現,角度選得很好,對於春天天空的描寫也很出色。」通過指導,同學們對互相評價的認識提高了,知道評價同學的習作時要先找對方的優點,用正面評價去鼓勵同學進行文字創作,再對對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希望。現在同學們不僅學會了寫作評語,還能根據同學的評價修改自己的習作。
四、促進性原則
所謂促進性原則,是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包括身心發展兩方面的發展。
由於學生的內因不一樣,對佔有教育資源的能力也不相同,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習結果上的不平等。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面對全體學生,彌補差異,使結果大致相同。為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避免簡單的、孤立的、靜止的價值判斷發生在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的學生身上。當然,對於部分"潛力生"來說,我們不可能通過一二次教學評價活動就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而要先從優化他們的心態開始入手,既先承認他們的能力差異,然後再擴大到對他們的評價范圍。
我們認為,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不斷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之充滿自信和自強。我曾模仿李鎮西老師的做法,讓那些恐懼寫作的學生在作文講評課上,朗讀自己最得意的作文片斷,從而使他們克服了自己的「作文恐懼症」。我們正是通過為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把他們的內在潛力挖掘出來,使他們產生成就感,並獲得平時很少得到的成功的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指導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一些語文成績好,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我的要求就相應的在章法和文筆上「嚴」一些,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誘導他們對於一些作文的技術問題或技巧問題,去做比較深入的思考,以尋求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重要的是,讓學生從評語中受到啟發,從而產生思索的沖動和再創作的慾望;而對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的習作就相應的「松」一些。針對習作者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評語內容,從而使評語具有了針對性和指導意義。對學生作文的書面評價,要具體明確,有針對性。在發現學生的習作行文不通順時,不能光寫個「語句不通順」完事,而應具體指出語病根源。只有這樣,小評語才能發揮大作用。譬如,學生的《小螞蟻》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春天到了,小螞蟻從冬眠中醒過來,開始安靜的工作。」我讀後,認為學生能張開想像的翅膀,值得肯定。文中說到的螞蟻冬眠,只是學生不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我在寫作文評語時,沒有使用簡單評判式的肯定或否定語氣,而是使用了建設性、商討性的語氣。如:①你能查一下資料,看看螞蟻是如何冬眠的嗎?②想一想,這句話是否可以再修改一下?③你認為本文採用什麼順序比較好呢?這些小評語使用了商討性的語氣,既指出了不當之處,又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他們的不足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在作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只要遵循教學原則的客觀規律,不斷地改進評價的方式方法,就能更有效地去評價學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有使學生在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才能讓他們不斷地獲得前進的動力與勇氣。
G.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游泳的作文教學,你一定要抓住嗯,選材還有一節標簽力的題目
H. 關於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無疑是強調一個「樂」字,而「樂」建立在「趣」的基礎上,有「趣」才會「樂」才會「靈」。反之,無「趣」生「優」,生「優」則必「厭」。所謂心境愉悅反應則靈敏;心情抑鬱,反應則遲鈍得多就是這個道理。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所選的教學內容要貼近童心。
1、命題要揣一顆「兒童心」。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寧可低一點,不搞一刀切;
2、指導要用一種「兒童調」。要把導師的架子放下來,要用商量口氣,商量寫什麼,怎樣寫,怎麼改,如何評等等;
3、評改要借一雙「兒童手」。學生只要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留心觀察,分析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處景物,寫起文章來自然合情若泉涌,滔滔不絕。
二、加強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剛開始作文的學生最大的困難就是會碰到「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的困難,如果單靠老師傳授抽象的寫作知識,是難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缺點。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根據教材內容採取指向觀察訓練,自由觀察訓練和聯系實例觀察訓練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訓練。
1、指向觀察訓練,即教師根據訓練的目的確定某處景物、事物或人物為對象指導觀察。為此我常常組織學生觀察校園的花壇,樹木,噴水池,到野外游覽,並在游樂中給學生以觀察方法的揭示。
2、自由觀察訓練,這種觀察不受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是學生個體思維涌動最活躍的方式之一。聯系教材實際,我從指導學生靜物描寫入手,掌握初步觀察方法,比如觀察一盆花、一株樹,進而過度到動態的觀察描寫,如寫一個小動物,寫天上的一片雲,寫一個活動場面等等。
3、聯系實例觀察訓練,根據教材內容創設一定觀察情境,可使學生的大腦皮層形成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如教學《夏天》一文後,我要學生背誦相關段落,課外,我立即引導學生觀察夏日炎熱的氣候,以及雷前雷後周圍的景色變化,面對眼前真實的景物,學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課文中的句子。
三、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素材是未經提煉加工的寫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質基礎,猶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話說:「巧婦難作無米之炊。」這就是說沒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無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兒童心理學表明:學生寫作,首先必須擁有寫作文的有關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層次、語言表達┄┄一切都無法從頭談起。所以學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謂「雄厚」就是廣泛吸收積累之結果。那麼,如何積累雄厚素材呢?我總結了過去的教學實踐,主要有兩種途徑:1、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麼,如何匯積生活中的寫作源泉呢?我認為:首先要豐富學生的生活。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內容就是寫作材料,寫作材料來源於生活。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徵,有計劃、有目的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春遊活動、文體活動、讀書活動、演講活動、看電視、聽廣播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2、從書本中積累素材書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著生活實際,怎樣積累書本的材料呢?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告訴人們,積累書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讀,多背書面的優美詞句,好的片段,優秀作文。以便積累譴詞造句,選材與立意,層次與段落,詳寫與略寫,開頭與結尾,過渡與照應等寫作技巧。讓學生做到多讀精思,舉一反三。
四、加強指導,教給寫作方法大多學生作文時的所表現出的共性是「眼前閃爍著事物的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學貫穿整個語文閱讀教學的始終。每篇課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提示學生注意人家是怎樣開頭、怎樣搜集和組織材料、怎樣譴詞造句,怎樣結尾的。
第二、認真審題,搞清本篇習作的范圍和寫作重點,在作文教學中,通常接觸到的是記敘文體,所要學的內容又以人物、事件、環境為主。但人物、事件、環境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和在一起的,又各有側重吧。所以必須讓學生搞清每篇習作的側重點,離題萬里或千篇一律。
第三、要使學生作文時吧有話可說,教師要進行充分備課,明確寫作目的、要求,注意獵取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和事乃至周圍環境,切記作文題目往黑板上一寫,簡單幾句要求一說了事。
第四、幫助學生編制寫作提綱。提綱是學生的作文的構思過程,因為學生作文時,要麼無話可說,要麼語無倫次,空話連篇,從早上眼睛一睜寫到晚上上床熄燈,一筆流水帳。這就需要有一個組織和整理材料過程,搞清哪些應詳寫,哪些應略寫,哪些先寫,哪些後寫,這樣才有條不紊,條理清楚。
第五、指導學生學會自己修改作文當學生能夠把自己會說的話都寫出來以後,還要學會修改,使之更具有表達書面語言的能力,這也是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種表現。但小學低年級兒童修改作文主要是照抄或重寫,真正能修改的並不多,且修改大多是比較輕率的,或聽老師講的,並不是自己很好的考慮的。可見,小學低年級兒童自我修改作文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因此,老師要同時注意培養兒童這種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師要逐句逐段地與學生一起修改作文的方法,決不能讓學生滿足於把會說的話寫出來就行,這樣會影響作文質量的提高。
I. 如何進行小學作文教學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積累必要的情感生活是生活性作文教學的前提。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倉庫。我們根據學生接觸生活的特點,可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無論是喜怒哀樂甜酸苦辣,還是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都要求學生及時記錄,隨時積累。這種積累不僅解決了學生「寫什麼」的問題,讓學生有「米」下鍋,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與生活的累積。親情,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都是學生作文的重點,而這些「情」都必須從生活中來,從親身的觀察和生活中來。
傳統的學生作文教學,學生往往是在毫無思想,材料准備或生活零碎膚淺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識,沒有個性。生活性作文教學第一步就是課前提前數周告知學生作文的內容,范圍,主題等,然後根據作文的要求,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動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層次有計劃地認真觀察,閱讀相關書籍汲取知識。在實踐中教師要適時,適機,適當地指導學生注意記錄每一個實踐環節,特別是一些細節,為習作積累具體的材料,要積累材料的同時,記錄自己的獨特感受生活,積蓄充分的情感。這是作文教學非常關鍵的一步。
二、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還要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寫作最好的主動力是情感動力,情動而意動,意動而文成。如果我們善於激發學生的所積蓄的生活,造成一種蓄勢,使其處於待發狀態,那麼,學生作起文來必是因情生文,順意成章了。如何激活學生情感。
(一)、尋找情點。
(1)家庭親情:①父母培育的無私奉獻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愛護之情。
(2)學校友情:①師生尊敬與被尊敬,關懷與被關懷之情。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之情。
(3)社會風情:①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物質文明。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4)愛國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恥辱感。③歷代愛國志士的高風亮節,以及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關愛情緒及理性思考,等等。
(二)、創設情境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場合產生的。創設作文情境,激活自己的生活積蓄,有效地產生情感共振,進入最佳的作文狀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生活再現。譬如,要求學生隱去一個熟悉教師的姓名,只對其肖像,服飾,神態,性格愛好和習慣語言動作描寫,使人一看就可推測是誰,由於這樣提供了一個可看的「境」和可感的「情」,故容易引發學生寫作熱情,文章也寫得較有情趣。
②多媒體教學。通過錄像,音響和幻燈等多媒體手段再現人,物,事。由於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故能大大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慾望。
③表演情境。表演是小學生感興趣的事,通過表演可以把小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使他們的情感「活」起來,產生寫作慾望。如在指導學生寫《讓路》這篇看圖作文時,可從三方面進行誘導:第一,讓學生觀察圖片,理清「讓路」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第二,通過表演讓畫面動起來,再現讓路的經過。為避免寫出的作文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啟發學生從多方面去拓寬思路,鼓勵他們表演出不同的情景。第三,引導學生把圖片和小品表演聯系起來,先說後寫.整個過程,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沒過多久,一篇篇充滿童趣的想像豐富的作文就寫成了!
三、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表達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自己在實踐中看到的,做過的,聽到的,想到的有關內容以及由此萌發的情感有條理地與同伴分享並記敘下來。這個過程伴隨著較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是深化認識,過濾,篩選實踐中獲得的有益成分並使之積淀下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不要單純地累積材料,要清晰地表達自己在實踐中的感受生活,彰顯自己的獨特性。
總之,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相信他們每個人對事物都有自己至純至真的獨特生活。指導作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盡情流暢地抒發自我情感,敘述自我經歷,描繪自我內心,或者在寫人敘事寫景議論中融入自我感受與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不應有任何強制,命令的影響,要順其自然,讓孩子們放開膽子寫,大膽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孩子情感的溫度,烙上孩子心靈的色彩。
J. 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擔負著的積累語言的任務,應包括語言材料、語言範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知識,豐富學生詞彙,提高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知識的積累。下面就此談一談我平時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擴大學生的閱讀學生學習的時間不能無限擴大,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改變以往唯教材獨尊的想法,把學生當成主體,為學生而教,在課堂教學中把教材的學習和課外的閱讀緊密結合,才能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豐富閱讀,擴大語言的積累。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使得學生積累語言更主動健康。1.在讀中品味,提高感受能力。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小組全班性的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在學生,教師,書本三者之間產生共鳴。2.比較品析。通過增加或者減少詞語,讓學生比較前後的不同句子表達上的優缺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還可以用換詞的方法,在比較中體會用詞的准確性,從而促進學生對詞語句子感悟的精確,培養他們字斟句酌的品析習慣。3.想像延伸,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邊讀邊想,讓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通過聯想的方法把它變成生動連貫的畫面,把具體的場景活靈活想的再現眼前,把情景文字語言融為一體,在語言積累的同時提高其使用語言的能力。二、說話中積累,運用中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並沉澱積累。如教材中的略讀課文,文章語言文字優美,但不做重點講讀,我就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摘抄本上,然後讓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你最喜歡的地方。說前讓學生把說的內容列成提綱,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在說中積累。另外,復述是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以故事描述、導游介紹、即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說話中沉澱積累。如教學《秦兵馬俑》一文,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自己喜歡的兵馬俑,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課文的語言。文中不少描寫山的比喻句、排比句,形象又具體,又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和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澱語言素材。如《荷花》一課,我先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音樂、圖畫……已把孩子們帶進了荷花的美妙世界,在葉聖陶爺爺的語言世界裡,還有更多的精彩在等著孩子們。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品讀著,賞析著,想像著,徜徉在葉老優美的語言中流連忘返。「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我想,一池的荷花恐怕不僅僅只這三種姿態,想一想,還會有哪幾種呢?」孩子們的想像起飛了:「有的還是小花苞,非常小」「有的快脫落了,只剩兩三片花瓣」「有的全展開了,隨風飄動」……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准確、詞彙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三、指導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強積累語言的樂趣 1.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對學生摘錄的優美詞句,要鼓勵學生在習作中運用。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詞句,這時學生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指導,而不是指責和嘲諷。否則,學生就有可能從此失去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興趣。對學生習作中堆砌的詞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刪除,哪些應替換,教師應予以悉心指導。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2.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在語文活動課上,可用成語接龍方式,找近、反義詞方式,指定一個意思要求用各種形式表達的方式等,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自己的語言能力。四、在交流中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樂趣學生在交流中不僅可以互相學習,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學的贊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積累語言的樂趣。成功交流的方法如下。1.園地交流法。在學習園地上開辟「優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同學摘錄的優美詞句。2.手抄報交流法。把「優美詞句共賞析」作為手抄報的內容,交流手抄報時,也交流了優美詞句。3.讀書筆記交流法。這是最廣泛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同學間定期交換讀書筆記,把每個同學的讀書筆記作為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准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提高了。讓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在閱讀中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彙,積累語言。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一定會文思泉湧,不再為作文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