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眼中的蘇軾作文500字左右
讀了一些蘇軾的詞和平生事跡後,更加深了我對蘇軾的了解。也改變了我眼中的蘇軾。
他堅強,不知他曾經被貶職過多少次,他依舊是憂國憂民。他的官位升升降降,走過了大半個祖國,留下了那麼多的風光事跡。
他豪放,所以他才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等名句。
他深情,十年生死連茫茫,妻已死十年,他依舊念念不忘,還夢到她。這等深情男子早已少之又少。
他瀟灑,大雨來臨,他卻視大雨為無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就是這般風度翩翩。
讀蘇軾的詞,其實無論是誰的詞,開卷前,我總是習慣掃除心理的感覺。對人的感覺,對作者的感覺,對自己和世界的態度,也算是還原了心裡的最初的平靜。是了,在沒有了個人的的喜惡,沒有了偏見和遐思,沒有了個人對作者的敬仰抑或不屑之後,剩下的,便只有了詞。
然而東坡居士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膾炙人口。我們不難發現一種微妙的介於悲與定之間的從容和安然。三次貶謫,直至瓊州。蘇軾的一生,足具了磨難。處變而不驚,超然物外,少有讀書人一往的寒酸與哀傷、風雨傷情。代之的是明快而又通透的達觀、慧覺,又有些許惋惜的詩情。
我更敬佩他幼時的教育,造就他的性格、素養。把書讀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確實是個人才。更難得的是,他不光是文學家,還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宋朝就是那樣的一個時代。一揪就是那麼多的文人。最耀眼的明珠自然更令人矚目了。
在閑情的詩詞中難得一見的氣勢,使人真的置身於一種境界之中,那是他的詩歌如畫。
這便是我眼中的蘇軾
參考資料:半原創
B. 小學五年級作文寫給蘇東坡的
蘇東坡你那命運坎坷的一生在庸俗的人眼中是多麼的可笑,歷經官場的多磨,被迫流放,又在危難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詩詞,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的傳奇。我不禁對這位偉大的詩人產生無限的敬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的壯美展現在眼前,給人以雄奇壯麗之感。滔滔的江水在日以繼夜地奔流著,豪邁的胸懷面對著這樣的情景時,使人產生對以往英雄的崇敬。你在這美景中觸景生情,面對著滾滾不息的長河,感到歷史的逝去,就像那東去的大河,於是你提筆寫下了這句話,並在緬懷故人時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壯美詩詞。就像你一樣,豪邁的胸懷使你在不經意間總能捕捉那小小的剎那。如今,現代人足不出戶,何來的豪邁壯闊?何來的洶涌澎湃?即使有,那也只是曇花一現,開不了多久。人的性情如同澎湃的大海,瞬息萬變,一會兒晴朗無比,一會兒愁雲不散,現實總是和理想那麼遙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豪邁的詩人也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當你被貶黃州時,夜中月色入戶,你難以入睡。但這樣的月色是多麼的難得啊,在貶黃州期間,你這個閑官無所事事,不能簽約公事,又在塵世中生活,見到如此的月光不免讓人覺得欣喜,可眼下有沒有同你一起賞月的人,於是你只好去找同你一起被貶黃州的張懷民。在這悠閑的散步之中,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蒼楚和人生的感嘆啊!這美麗的月色,在古人看來就是悲涼的。人生的長河中有幾多惆悵,幾多豪邁,幾多深情,幾多愁,美麗的人生,歷史的長河。你的事跡永遠被歌頌!
C. 關於蘇軾的作文700左右
黃州的蘇軾
對於蘇軾,我有一種特別的親近。
小時候,每逢家鄉來客,父母招待客人的最高規格就是請客人作東坡赤壁游。我知道,這些客人不少是慕名前來一睹赤壁千古尊容的。在一次又一次陪客人逛赤壁、無數次聽父親栩栩如生地講述蘇軾在黃州的故事和傳說後,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大文學家在我心中便烙下很深很深的印跡。我為生活在蘇軾曾經生活過的這塊土地而自豪和幸福!
長大了,我從書本中認識了蘇軾,漸漸讀懂了蘇軾。後來,身臨其境:泛舟赤壁磯下,劃船擊漿,仰望斑駁峭壁上那飛檐翹角,遙想峨冠博帶、須髯(r醤)飄飄的東坡居士,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心中不禁生出無限的曠達與豪邁。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那是他人生處於最低谷的日子,然而,他並沒有消極遁(d鵱)世,謫居黃州的四年多,成了他創作取得豐碩成果的最輝煌時期。他的「兩賦一詞」膾炙人口,流芳千古。黃州成就了一代文豪蘇軾,黃州也因蘇軾和他的「兩賦一詞」而名揚天下。盡管蘇軾在黃州只有四年多的時間,但他留給世界、留給中國,留給黃州的是一筆多麼寶貴的文化遺產,一筆多麼巨大的精神財富啊!黃州厚重的文化底蘊因蘇軾而熠熠生輝,光今昔對比耀古。這是黃州人的驕傲,黃州人的福祉。
蘇軾沒有離去。我在黃州生活這么多年,蘇軾一直鮮活在我的生活之中。父親自從在高校教授古典文學以來,蘇軾一直是他研究的課題。那些年,他經常攜帶論文參加全國蘇軾研討會,全國各地的蘇學專家也出席過在黃州舉行儀式的研討活動。我依稀還記得父親還曾擔任過東坡研究所的秘書長。黃州的蘇學研究開展得紅紅火火。到我家的客人,話題也多是談蘇軾。二十多年間,父親先後獨立或是與人合作出版了三本蘇學專著,有兩本書還是我校對的。耳濡目染,我對蘇軾還是相當熟悉,他完全從書中走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了。可以說,我是在了解蘇軾、感悟蘇軾、品味蘇軾的過程中逐漸長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感覺蘇軾就在我們的身邊,他那「吟嘯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煙雨」組合在一起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生動。
即使在今天,我仍然沒有離開過蘇軾。蘇軾是文人墨客筆下永恆的主題。我根本沒有想到自己也會從事一項叫文學的工作,我有幸做了一名黨報副刊的編輯。幾年來,經手的稿件不計其數,而詠赤壁,寫蘇軾的文章總讓我倍感親切,心存感懷。他的作品,他的文才,他身處逆境,達觀向上、超脫豪邁的積極處世態度值得我永生學習和追求。每當編完一篇關於蘇軾的文章,我如同與蘇軾作了一次漫談,彷彿徜徉在蘇軾留芳千古的瀚墨書香之中,心靈總是得到凈化、陶冶和升華。
蘇軾沒有離開黃州。黃州人熱愛蘇軾。黃州的山水對蘇軾都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不,蘇軾那尊高大的塑像高高屹立在赤壁公園正中,每天前來憑吊的人絡繹不絕。那是黃州人對蘇軾最好的紀念。每次到赤壁,我都要在塑像下逗留好久好久。蘇軾,你這千古人傑,是在感嘆昨日浠水「門前流水沿能西」,還是在吟詠今日黃州日新月異的巨變呢?是啊,民風淳樸的古城黃州已經舊貌換新顏,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倘若你九泉有知,一定會寫出新的前後赤壁賦吧!
黃州,我們為你而自豪!
蘇軾,我們因你而驕傲!
啊,永遠的黃州,永遠的蘇軾!
D. 寫蘇軾的作文
江西卷《臉》
[例文]
臉
(一)
雨來得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樹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濛……
方才還在樹叢中跳躍的松鼠不見了,方才還在樹林里聒噪的鳥兒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斷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臟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濺起一片泥水,引來一陣驚叫……
蘇軾微醺,一張臉在初春的微寒中紅潤潤的,雨水順著這張臉滑落下來,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窩里打了個旋,滴落在地上。
這是怎樣一張臉呀!他笑著,笑別人的狼狽,笑自己的「癲狂」。
(二)www.gkzww.com
雨來得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階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濛……
方才還在廳堂里談笑的朋友不見了,方才還在檐下吵鬧的孩子不見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大喝著他的名字,把倉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車。
他的眼睛微微睜著,嘴角因為肉體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動著,凌亂的頭發在臉上橫沖直撞。經歷了一個又一個謾罵與拷打並行,侮辱與誹謗交織的通宵,他的臉上總是留著雨的印記。
烏台的囚室外,雨還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街上的人卻不少,人們要看一看他——這個曾經一舉高中榜眼,曾經被皇帝大加賞識,曾經春風得意的蘇軾。汴梁城裡的寬闊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輛囚車在穿行,雨水在他臉上淌著,淚水在他心中流著……
(三)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後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著風雨,嘆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麼,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後見彩虹,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著,心情漸漸的輕松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雲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余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
[簡評]
這篇文章幾乎與全國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樣,不過在個別詞句上稍加變動(變動部分用下劃線標注),就妥貼的轉變為《臉》。文章在第一二兩個部分分別加入了一個小段落,以突出「臉」。作者深知「臉」上的一切都是「內心」的表現,因此,這些段落的加入就顯得不著痕跡,貼切自然了。
《臉》這個文題有很大的寬容度,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內心的表露,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轉化為《臉》。作者抓住了這個竅門,不費什麼筆墨,就把自己原先做過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風波》一文移植過來了。
很多同學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題目尚且可以馬馬虎虎的對付出一篇文章來,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題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錮住了,繞來繞去寫不出什麼有深度的文章。連這篇文章的構思技巧是可以借鑒的。這不是抄襲,而是「偷自己的懶」,利用自己平時作文的積累而進行深加工。這種文章在考場上往往因為思想的深刻,語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績。
在此,評論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個懶了,對於文章的其它評價可以參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風波》一文的簡評。
E. 關於蘇軾的作文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正脫下衣服想要睡覺,月光從窗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沒有跟(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坑中』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樹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松樹柏樹,只是缺少有像我們這樣兩個『閑人』罷了。
希望能幫到你,祝好呦~~
F. 有關蘇軾的作文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生曲折,曠達傳千秋;亘古輝耀,文章成四家。」當東坡的生命攜著明麗的色彩,浩浩盪盪地穿空而過;當幾紙金墨伴著喧囂散落,我思索,是一種怎樣的神奇而強烈的力量,用曠達塑造英雄;又是怎樣一種氣概,用豪情沖破了逆流?
風光霽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華,花萼孕育出一朵塵世絕唱,他是文人的奇跡,他太出色了。一桿竹管瀟灑地塗畫,便能鐫刻山河,撼動寰宇;多才多藝,超然的風范更能傾倒眾生,俯仰萬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緒飛揚,那是旭日噴薄般的才情流轉,那是中華文化長卷中瑰麗的色彩一抹。他的詩是一種雄渾的蘊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載,讓時空飛騰;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風雅,清新暢達,洗盡浮華。
到處都在傳誦他的華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動間,在晚秋驚鴻的一掠間。仕途順達,皇上重用,才華橫溢,這位天之驕子盡享生命的喜悅。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總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們媚笑著走來,歷史的陰霾從此要羈絆蘇軾一生,「烏台」的暗流褪盡了昔日的榮耀,顛沛流離取代了曾經的風光霽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樣的挫折他始料未及,這樣的遭遇註定坎坷,因為小人們總喜歡在暗中加害於他。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能駕一葉扁舟,出沒於驚濤駭浪而從容應對,豁達處之。在白露橫江、清風徐來之際,他要以自己更為曠達、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萬世的思考,來壓制內心深處對人生變遷、世事無常的感傷。他猛然間豁然開朗,終於悟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萬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霎時,他的內心已一片澄明。於是,所有的不幸與困苦,都在這曠達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縷游絲,一縷輕塵。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風懂了,山間的明月懂了。在這場與邪惡的拔河中,蘇軾取得了心靈上的勝利。於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繁華落盡見真醇,於是他寄情於優美的詩文,沉澱出不朽的藝術。於是,凄苦得以超越,靈魂得以提升,奇跡得以出現。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個徹響千古的名字———蘇東坡。後記:痛苦的歷練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用迷霧來遮蓋心靈的光輝,不是把困難放大來羈絆人生。放大困難的蛹,永遠成不了蝶;放大困難的鳥,決不會在烈火中重生。我們要做的是用心靈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樂觀豁達的浩然之氣點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風」的愜意!
G. 誰有關於蘇軾的作文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生曲折,曠達傳千秋;亘古輝耀,文章成四家。」當東坡的生命攜著明麗的色彩,浩浩盪盪地穿空而過;當幾紙金墨伴著喧囂散落,我思索,是一種怎樣的神奇而強烈的力量,用曠達塑造英雄;又是怎樣一種氣概,用豪情沖破了逆流?
風光霽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華,花萼孕育出一朵塵世絕唱,他是文人的奇跡,他太出色了。一桿竹管瀟灑地塗畫,便能鐫刻山河,撼動寰宇;多才多藝,超然的風范更能傾倒眾生,俯仰萬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緒飛揚,那是旭日噴薄般的才情流轉,那是中華文化長卷中瑰麗的色彩一抹。他的詩是一種雄渾的蘊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載,讓時空飛騰;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風雅,清新暢達,洗盡浮華。
到處都在傳誦他的華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動間,在晚秋驚鴻的一掠間。仕途順達,皇上重用,才華橫溢,這位天之驕子盡享生命的喜悅。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總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們媚笑著走來,歷史的陰霾從此要羈絆蘇軾一生,「烏台」的暗流褪盡了昔日的榮耀,顛沛流離取代了曾經的風光霽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樣的挫折他始料未及,這樣的遭遇註定坎坷,因為小人們總喜歡在暗中加害於他。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能駕一葉扁舟,出沒於驚濤駭浪而從容應對,豁達處之。在白露橫江、清風徐來之際,他要以自己更為曠達、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萬世的思考,來壓制內心深處對人生變遷、世事無常的感傷。他猛然間豁然開朗,終於悟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萬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霎時,他的內心已一片澄明。於是,所有的不幸與困苦,都在這曠達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縷游絲,一縷輕塵。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風懂了,山間的明月懂了。在這場與邪惡的拔河中,蘇軾取得了心靈上的勝利。於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繁華落盡見真醇,於是他寄情於優美的詩文,沉澱出不朽的藝術。於是,凄苦得以超越,靈魂得以提升,奇跡得以出現。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個徹響千古的名字———蘇東坡。後記:痛苦的歷練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用迷霧來遮蓋心靈的光輝,不是把困難放大來羈絆人生。放大困難的蛹,永遠成不了蝶;放大困難的鳥,決不會在烈火中重生。我們要做的是用心靈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樂觀豁達的浩然之氣點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風」的愜意!
與蘇軾相遇
假如有時間隧道,讓我與蘇軾相遇,我願意選擇——在秋天。
——題記
日落西山,暮色蒼茫,秋風卷來絲絲涼意,在空氣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經的城門外,看城樓的輪廓一點點稀釋在秋色寒霜中。遙望遠處,古道西頭,一個身影在踽踽獨行,蹣跚的腳步踏過一地的落葉。在他身後,每一片葉子都記敘著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龐逐漸清晰,神情疲憊而目光炯炯,飄拂在秋風中的是那花白凌亂的胡須。我鎮靜的等待,等待他的發問。
「你為何選擇在秋天與我相遇?」
「四季輪回,秋天是個最為特別的季節,越過了夏的繁華,面對冬的臨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過的沉思季節,總結過往的點滴,樹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暫人生前依青年,後傍老年,人於是不惑而知天命,許多意外的收獲才會呈現在眼前……」
「說得好!」蘇軾微捋胡須,含笑點頭眉宇間卻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這么說,我應該高興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卻總是居無定所,瓢泊四方,命運究竟給了我一個怎樣的位置?」
我笑了,作為古人,哪能比擬今人的思想,放眼現代,大學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采飛揚,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擔憂仕途不順?
「一旦被牽入政壇,捲入這渾濁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難以立足。隱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屢見不鮮,難得你空懷一身抱負,卻仕途不順,佩服的是在這輾轉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顆清澈豪邁的心,在中秋之夜誦『明月幾時有』,赤壁之畔『遙想公瑾當年』,密州之林『老夫聊發少年狂』。用現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實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計得失,盡情享受自然賦予的山間明月和江上清風,這又是怎樣的心境。看來,你並沒有缺憾,詞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顯著的位置嗎?」
天邊隱有晚歸的孤雁,落葉依舊一片片地飄卷在空中,做最後飛翔的美麗,寂靜夜幕中的一切撥動了我的心。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縱使不夠完美。我又該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對人生,面對蘇軾的困惑呢?
而蘇軾則不停地捋著胡須,微鎖眉頭,半晌,只見他仰起頭,眉頭舒展了許多:「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抬頭,夜色漸濃,頭頂是廣闊的蒼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測。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閃電般劃過。我豁然開朗,面對無垠宇宙,人又是怎樣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會告訴你一切。
意猶未盡地收回目光,與蘇軾對視。從他的雙眸中,我又讀出了一份悠遠的自信。這就是心靈的溝通,超越時空,縱橫千古,今人與古人之約,原是如此簡單而不凡。我們不約而同地仰天大笑,笑聲穿破夜空,驚起夜鳥無數。
H. 求一篇作文,關於寫蘇軾的
與蘇軾相遇
假如有時間隧道,讓我與蘇軾相遇,我願意選擇——在秋天。 ——題記
日落西山,暮色蒼茫,秋風卷來絲絲涼意,在空氣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經的城門外,看城樓的輪廓一點點稀釋在秋色寒霜中。遙望遠處,古道西頭,一個身影在踽踽獨行,蹣跚的腳步踏過一地的落葉。在他身後,每一片葉子都記敘著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龐逐漸清晰,神情疲憊而目光炯炯,飄拂在秋風中的是那花白凌亂的胡須。我鎮靜的等待,等待他的發問。
「你為何選擇在秋天與我相遇?」
「四季輪回,秋天是個最為特別的季節,越過了夏的繁華,面對冬的臨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過的沉思季節,總結過往的點滴,樹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暫人生前依青年,後傍老年,人於是不惑而知天命,許多意外的收獲才會呈現在眼前……」
「說得好!」蘇軾微捋胡須,含笑點頭眉宇間卻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這么說,我應該高興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卻總是居無定所,瓢泊四方,命運究竟給了我一個怎樣的位置?」
我笑了,作為古人,哪能比擬今人的思想,放眼現代,大學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采飛揚,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擔憂仕途不順?
「一旦被牽入政壇,捲入這渾濁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難以立足。隱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屢見不鮮,難得你空懷一身抱負,卻仕途不順,佩服的是在這輾轉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顆清澈豪邁的心,在中秋之夜誦『明月幾時有』,赤壁之畔『遙想公瑾當年』,密州之林『老夫聊發少年狂』。用現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實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計得失,盡情享受自然賦予的山間明月和江上清風,這又是怎樣的心境。看來,你並沒有缺憾,詞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顯著的位置嗎?」
天邊隱有晚歸的孤雁,落葉依舊一片片地飄卷在空中,做最後飛翔的美麗,寂靜夜幕中的一切撥動了我的心。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縱使不夠完美。我又該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對人生,面對蘇軾的困惑呢?
而蘇軾則不停地捋著胡須,微鎖眉頭,半晌,只見他仰起頭,眉頭舒展了許多:「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抬頭,夜色漸濃,頭頂是廣闊的蒼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測。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閃電般劃過。我豁然開朗,面對無垠宇宙,人又是怎樣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會告訴你一切。
意猶未盡地收回目光,與蘇軾對視。從他的雙眸中,我又讀出了一份悠遠的自信。這就是心靈的溝通,超越時空,縱橫千古,今人與古人之約,原是如此簡單而不凡。我們不約而同地仰天大笑,笑聲穿破夜空,驚起夜鳥無數。
I. 蘇軾墓誌銘寫作背景
讀蘇軾傳記,使人感到,在蘇軾的稟性中,有一種天然的道家素質。《宋史,蘇軾傳》說蘇10歲時,父親蘇洵游學四方,蘇軾就由老師張易簡與其母程氏教讀。到了蘇20歲左右時,他對莊子思想就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 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這就是說,在蘇軾未讀(莊子》之前,就已形成了與莊子相似的人生觀,只是還未能用文字把它們表達出來而已,待到見了《莊子》,才知道莊子已經講了他心中要講的話。兩個文化巨人,相距千年而心心相契,可謂是「忘年交」了。 蘇軾不僅很早就建立了道家的人生觀,而且從小就與道士有交往。據蘇軾自述,他8歲開始讀書,即拜家鄉眉山道士張易簡為師: 吾八歲入小學, 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 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其後, 余謫居黃州, 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 雲太初已屍解矣。(《東坡志林》) 予幼時嘗學於道士張易簡觀中。(《東坡詩話》) 蘇軾成人後,也經常與道士交往,他除了自號「東坡居士」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號——「鐵冠道人」,又叫「鐵冠道士」: 鄭介夫……元佑初, 東坡公薦之復官。紹聖初,再謫 英。時坡公眨惠州,始與相遇,一見如故交。政和戊戌,介夫在福清, 夢客至, 自通「鐵冠道士」,遺詩一章,視之,乃坡公也。坡在海上嘗自稱「鐵冠道人」,時下世十七年矣。(《夷堅志》丙志卷十三)[1]詩人從小就跟著道士學習,成年又自號玉堂仙,晚年又自稱道士,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對道教情感的深厚。 蘇軾本人非常崇信道教服食法。茯苓是道士經常服用的一種葯物,東坡對此葯有很深的研究: 「東坡作茯苓妙法:取好茯苓,去皮滓,水澄過,曝干,凈蜜和勻捏團,裝瓦壇中,隔湯煮三炷香,即成團矣。」(《六硯齋二筆》)松樹耐寒長青,道士便有不少人去吃松針松根,蘇軾對松樹的葯性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食松不僅可以使人長生,而且用不同的調制方法,可以醫治不同的疾病(見《曲洧舊聞》)。蘇軾還煉過丹,《席上腐談》說:「東坡詩雲: 『暮年眼力嗟猶在,多病顛毛竊未華。故作明窗書小宇,更開幽室養丹砂。』黃魯直注雲: 『按先生與王定國書雲: 「近有惠丹砂少許,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養火,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又詩雲:『曹南劉夫子,名與子政齊。家有鴻寶書,不鑄金安蹄。促席問道要,遂蒙分刀圭。不忍獨不死,尺書肯見梯。」』關於這個劉夫子,《席上腐談)說:「《毗陵後集》趙堯卿注雲:劉安世帶制,字器之,曹南人,得養生煉丹術,公嘗師之。」』甚至詩詞文集中寫過大量隱語丹詩。 但在學習這些養生術積累精煉時,總不能持久。《豫章集》說:「東坡平生好道術,聞輒行之,但不能久,又棄去。談道之篇傳世,欲數百千字。」《避暑錄活》還記載了他與眾多道士密切交往的情況,有時受了道士的欺騙仍相信不已。 蘇軾與道士的交往,有些頗具神秘色彩,他本人就講過這樣一件事:予在白鶴新居, 鄧道士忽叩門,時已三更, 月色如霜。有衣桄榔葉, 手攜斗酒, 豐神英發喳。呂洞賓者, 曰: 「子嘗真一酒乎?」就坐各飲數杯,擊節高歌。合江樓下,風振水涌, 大魚皆出。袖出一書授予, 乃真一法及修養九事。末雲:「九霞仙人李靖書。」既別恍然。(《嘗真一酒》)除了這件奇事外,詩人在《記退之詩》中還講了這樣幾件事:貶居黃州時,時人盛傳蘇東坡已升仙為上帝作文去了,連宋神宗也信以為真,為此唏噓不已。後貶往海南,京師又盛傳他得道後乘小舟入海不還了。此後他的兒子又來信,講廣州太守說東坡已升仙(古代升仙、仙去、圓寂、涅槃等為死的代稱),只留下平時穿的道服。這些故事出自蘇軾之口,說明他與道教有密切的關系,也說明他平時閑居喜穿道服。 蘇軾對當時的道家道教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在《上清儲祥宮碑》中把它們的內容分為以清凈無為為主的黃老學說和以丹葯奇技、符篆小數為主的方士之言,認為前者為本,後者為末,黃老學說高於方士之言。但他緊接著又說:「修其本而末自應。」對方士之言並未偏廢。同當時大多數文人一樣,蘇東坡很想修道成仙,因此學習道教方術就成了蘇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寫過不少這方面的詩文。曾儲《道樞》錄有蘇軾胎息、內丹養生說, 《韻語陽秋》講蘇軾寫有《天慶觀乳泉賦》、 《養生論》、 《龍虎鉛汞論》等。《蘇軾文集》卷七十三、七十四以及各卷等收有不少有關養生修煉的文字。蘇本人還講: 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敗。來日忠州刺史除書到。乃知世間、 出世間, 事不兩立也。仆有此志久矣, 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也。(《東坡志林》卷 一)正是由於蘇軾與道家道教有如此密切的關系,所以當蘇軾死時及死後,都與道家道教糾纏在一起,蘇東坡臨死時的情況同《莊子》中聖人死時的情況相同: (蘇東坡臨死前)獨以諸子侍側, 曰:「吾生無惡, 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 曰:「叱!避!無怛化。」(《莊子·大宗師》) 由於莊子的影響,蘇軾死得想和莊子心目中的聖人一樣瀟灑。在蘇死後,道士還曾巧妙地幫助過他: 「崇寧大觀間,蔡京當國,設元佑正入黨籍之禁,蘇文忠公文辭字畫存者,悉毀之。王銘以重刻《醉翁亭記》,至於削籍,由是人莫敢讀其文。政和中,令稍弛其禁,且陰訪求墨跡,皆以為大擋梁師成自言為公出妾之子,故主張是,而實不然也。時方建上清寶篆宮,齋醮之儀備極誠敬,徽廟每躬造焉。一夕,命道士拜章伏地,逾數刻乃起,扣其故,對曰: 『適至帝所,值奎宿奏事, 良久方畢, 臣始能達章。』上頗嘆異,問奎宿何如人,其所奏何事,曰:『所奏不可得聞,然此星宿者,故端明殿學士蘇軾也。』上為之改容,遂一變前事。」((夷堅志補)卷二十三) 至於蘇軾詩文中的道家道教內容,多得不可勝舉,有些作品甚至是用老莊的語言寫成的。http://ke..com/link?url=-GNw__
J. 小學六年級作文我喜歡的詞人蘇軾
蘇軾去世已經九百多年了。
他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那個極度喜愛書畫並親手把北宋王朝葬送的徽宗皇帝繼位的第三年,宣布了蘇軾等人為朝廷「逆黨」,立碑昭示天下,剝去生前一切榮銜,抄禁他遺留下的詩詞文章、政治言論。結果,越禁人們越愛他,不到五年,那個藝術細胞極濃的皇帝不得不撤消對蘇軾的禁令,恢復他生前的一切榮譽。後來,南宋皇帝又追封蘇軾為「文忠公、太師」,弄得他死後比生前更加榮耀。直到今天,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蘇軾這個名字,尤其是他在黃州開荒種地時為自己取的「東坡」號更為世人熟知。
蘇軾在文學藝術上的光環太耀眼了,以至於人們忘記了他還是一個正直的公務員。王安石當宰相時推行改革新法,蘇軾上書朝廷反對冒進,陳其利弊,因此被視為保守派,遭到改革派的排擠。七年後,新法改革失敗,朝廷廢止,他又上書希望把新法執行過程中好的做法保留下來。蘇軾是個樂天者,他因詩入獄四個多月,仍不知悔改,孤傲的心永遠難以隱藏。他對弟弟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在杭州、廣州建設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西湖中的「蘇堤」一名就是後人對他最好的紀念。即使被貶黃州、惠州、儋州,依然忠心於朝廷。在海南儋州屢遭奸人迫害,居無定所、衣食窘困的情況下,他仍熱心教授當地人打井取水,醫葯療病。也許,只有這種坎坷的人生經歷,才契合並造就了一個偉大生命的豐富哲思和藝術成就。
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中國書法史上「宋四家」。他們通過筆墨彰顯出的人文個性,賦予了書法藝術無限的情感意趣,至今無人超過。蘇軾活著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喜歡他的書法,因此,他與別人往來的書信、便條,大多被保留下來了,成為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他被貶黃州時寫的《黃州寒食詩稿》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如今,一封信札能在拍賣會上賣出五千萬的價格,這是蘇軾一生都不曾有過的財富,他要是在天有靈感知此事,一定會樂呵呵地說:「這與我無關」。
蘇軾的字,初看並不是很吸引人,又扁寬又肥碩,就像黃庭堅戲說的:「石壓蛤蟆」體,不像米芾的字,恣意橫生,讓人一下子就能喜歡上。蘇軾自己也謙虛地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其實,他在書法上的建樹之高是無人能敵的,他強調的:「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成為他之後中國書法創作與審美的重要法寶。他提出書法要有「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對立統一美,是後世最具藝術營養價值的審美觀點。他生動地把楷書比作人立,行書比作人慢行、草書比作人快走,指出人哪有未能立而可行走的道理,簡潔明了地道出了楷書、行書、草書之間的關系。他注重草書的法度,更注重書寫者的自由心境,他喜酒卻不勝酒力,常醉後寫草書,自己喜滋滋地說:「便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他推崇東晉王羲之和鍾繇的書法,不喜歡唐代張旭、懷素的狂草,他覺得張旭、懷素在草書上外露的東西太多了,缺少內斂,於是,他在詩中宣洩:「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何曾夢見王與鍾,妄自粉飾欺盲聾。有如市倡抹青紅,妖歌嫂舞眩兒童。」白話般的語言,罵得唐代兩位草書大家狗血噴頭。我覺得,這幾句詩尤適用於今天的中國書壇,是對低俗、食腐肉般的欺藝蒙世之風一記響亮的耳光。
用詩的精神作畫,是蘇軾對中國繪畫的又一大貢獻,他總是在不經意間道出藝術創作的真理:「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就是這么簡單明了,闡述了文人畫的視覺神采和精神氣質。這位繼歐陽修之後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在文學上反感更反對空洞乏味的形式主義,他高舉著復古的大旗革新,他同樣反感有筆法而無思想意態的工匠繪畫,喜歡「筆略而意到」的精神滿足,在創作上,他主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注重渾然天成的視覺審美因素。這一藝術思想奠定了中國文人畫的堅實基礎,構成了文人畫尚意的一大文化特色。使中國繪畫形成了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獨立精神。
蘇軾的書畫,我僅說了一點皮毛,算是「粉絲」對自己喜愛之人的一種自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