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陶淵明的800字議論文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題記
那些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電影。荒草被時間無情地焚燒而過,只剩下照片里清澀而純真的女孩。一切俱變,惟一不變的,是陶淵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樣干凈透明的心境。
我一直生活在陶淵明的引領下。
五歲。
有了淺淡的記憶和不完善的意識。爸爸捧著書本教我背唐詩宋詞,他念「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也跟著念,也許下意識里存在和陶淵明一樣的快樂與悠閑,我很快學會了這首詩,出於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標準的發音引得眾人歡笑和稱贊,我就更喜歡這兩句詩了。
十歲。
年歲的跨度和知識的引領。再次翻閱小時候的書時充滿欣喜,隨手一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闖入我的視線,兩句詩觸碰了內心最溫暖潮濕的地方,拉著爸爸講述詩句含義,爸爸說著說著便憶起老家,心情無比激動,他說:「老家也有這么美的地方,一望無際的稻田,清澈見底的水塘,連綿不絕的山和感動惟美的夕陽,沒有勾心鬥角和社會煩瑣,快樂得很。」以時差為橫軸,發展為縱線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我身在其中卻不知道身在何處,迷茫暈開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
十五歲。
獨特的思想和個性的見解。課本上正式出現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老師提問:「你讀懂了什麼?」我舉手,把十歲的記憶連著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老師笑逐顏開,表揚了我,我格外興奮……
十六歲。現在。
記得十五歲時,我好像是說:「陶淵明遠離塵囂,內心不是空曠的荒蕪,是滿載的純凈,沒有繁雜的思想,只有單純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樣,做簡單真實的自己,拋掉所有污穢的雜念,享受單純的美好,用真誠而摯意的新對待每一個人。」是的,做單純、美好、簡單、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說謊話。
我在陶淵明的引領下,漸漸長大。
一千年以後。
一個小女孩跟著她的爸爸在念:「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有一種干凈透明的心境正在輪回。
不好找啊 更不好寫啊 你為什麼不用功呢~?~
自己買本作文書啊
『貳』 求一篇寫陶淵明的高中作文,800以上的
論陶淵明的和諧棲居
陶淵明四仕四辭,最終選擇了歸隱,實現了人生的和諧棲居。
首先,陶淵明保持了固窮守節的生存境界。他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中雲:「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總發抱孤介,奄出四十年。……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清楚表達了自己堅定的固窮守節的思想,並在自己的人生中徹底保持。他後期歸隱,物質生活方面時好
時壞。如「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這是他物質上較豐盈時。但大部分時間較為貧乏。
陶淵明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雲:「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他所憂慮的是道不行,而不是富貴榮華,這是他能夠心平氣和保持「固窮」之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能夠做到「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娛」(《贈羊長史》)「辛苦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擬古》其五)。最終「竟抱固窮節」(《飲酒》其十六)。
其次,陶淵明實踐了淡泊名利的事功思想,把秦漢以來的淡泊事功的精神推向後人無法超越的高度。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他對當時的政治保持著清醒認知,決然不為名利而喪性損身。他在《詠貧士》中雲:「好爵吾不索,厚饋吾不酬。」《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體現了他對生前之名利的淡泊。對身後之名,他也視若浮塵。他在《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中雲:「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和劉柴桑》雲:「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從他四仕四辭,最終決然歸隱,都自然而忠實地實踐了這一淡泊名利思想。
第三,陶淵明通達生死的生命哲學。東晉南北朝戰爭頻繁,權力斗爭異常激烈,人們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的短暫。陶淵明對待死亡是比較達觀的。他的《輓歌詩》其一雲:「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形影神》雲:「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正確地認識到生與死的必然性。陶淵明不信道教的長生,也不信佛教的生死輪回。這種思想在他的《形影神並序》中表達得很清楚。他的好友顏延之在《陶徵士誄》述及他臨終時「葯劑弗嘗,禱祀非恤。傃幽告終,懷和長畢」,平靜安詳的面對死亡;還叮囑家屬「省訃卻膊,輕哀薄斂。遭壤以穿,旋葬而窆。」與中國傳統的厚葬之風形成鮮明對比。真正做到了「視死如歸,臨凶若吉。」(《陶徵士誄》)充分說明了陶淵明對中國傳統儒釋道諸種思想精神有選擇的揚棄。宋代葉夢得在其《玉澗雜書》稱贊他說:「此公天資超邁,真能達生而遺世,不但詩人之辭,使其聞道而達一關,則其言豈止如斯而已乎?」
第四,陶淵明返本歸原,充分享受回歸自然的本真狀態。陶詩中有約100首涉及到自然景象的描繪。其中經典的名篇如《和郭主簿》,《歸園田居》,《飲酒》等。這類詩歌中,又以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如《歸園田居》其一描寫田園風景,作者展示了一處生機勃勃的園林村居。南野新墾田疇的背景映襯下,簡陋而有序的草屋,雖無雕梁畫棟的堂皇富麗,卻有榆柳屋後的蔥蘢,還有桃李堂前的競芳;草屋與樹木和諧布局,素淡與絢爛交掩成趣;農村那種沒有戰火硝煙,沒有塵世紛擾,沒有曲意逢迎,沒有爾虞我詐的生活;遠人村、墟里煙、深巷狗吠、樹巔雞鳴,其樂融融,一派寧靜、安詳、快樂之景。這正是作者返本歸原,回歸自然的生命本真狀態,並充分欣賞和享受著這種狀態,實現了本我即自然。
第五,陶淵明身上體現了一種親善社會的仁者情懷。他不僅特別親愛自己的母親、妻子、弟妹、子女,對友誼也極為珍視。他辭官歸隱之後,江州從刺史到僚屬的許多官吏,都前來拜訪,彼此之間多有唱和。如《與殷晉安別》:「游好非少長,一遇盡殷勤。信宿酬清話,益復知為親。」表達了對殷景仁一見傾心志趣相向的赤誠之誼。陶淵明對與他交往的下層文人和村居農夫,亦情同手足。如《移居》其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更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陶淵明與農民之間的交往,其情樸素而真切。如「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的人生範式,對他今天的景仰者來說宛若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但他的人生內涵具有極強的超越性。所以,學習陶淵明和諧棲居的人生內涵,對當今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思想意義。
『叄』 我心目中的陶淵明作文800字
輕輕挖開花園角落的泥土,種上三株無名無姓的草兒,悉心的澆灌。
既然草本無名,不若我為你取個名吧!
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淵,最後一株喚明。
陶——淵——明。
——題記
採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把積極的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當地混合起來,我們能夠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於動作與不動作之間,介於塵世徒然的匆忙與完全逃避人生責任之間;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學之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滿的理想了。
林語堂曾說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時,一定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反對。他不曾做過大官,沒有權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給我們什麼文學遺產,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徵。他的生活是簡朴的,風格也是簡朴的,這種簡朴的特質是令人敬畏,是會使那些較聰明、較熟悉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愛好者的模範,因為他忙亂中反抗塵世慾望的念頭,並沒有驅使他去做一個徹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調和起來。因為陶淵明已經達到了那種心靈發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一絲一毫的內心沖突,所以他的生活會像他的詩那麼自然,那麼不費力。
陶詩所描寫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雞犬等等,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一經陶淵明重新審視,便進入了審美的可能,隱退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作雖辛苦,結果雖讓人感到無奈,但這種無所拘束的田園生活卻充滿了歡樂,充斥著喜悅。「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盡管勞動還不熟練,但充滿希望和美好嚮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樂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陶詩所表現出來的憂是一種疼痛,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感。《莊子》里有一則寓言——有一種樹,樹干粗大卻無人砍伐。因為這種樹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毀,做門流脂,做柱生蟲,毫無用處,所以得以保存。陶潛猶如這一棵特立獨行的樹。在黑暗的官場中摸爬滾打一陣後,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擺脫一切束縛。所以他選擇自然作主導的田園生活,逃避疼痛。結果,肉體自由了。
『肆』 作文,以"陶淵明歸隱的看法"為話題,不少於800字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正文內容:
在我看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公職,歸隱醉心田園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不到就不認可他人的態度。他遠離世俗,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具有莫大的勇氣和無比堅韌的信念。
但是,就算陶淵明做個逍遙自在的隱士,真的就是天天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嗎?不見得,他只是一個有志有才卻不得施展出來的落魄百姓。普通老百姓真的小富即安嗎?老婆孩子熱炕頭不過是對現實的妥協和自嘲罷了,誰人不是整天滔滔不絕熱衷於經濟走勢和國際局勢?
很多人都有過「英雄夢」,只是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而已。人類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比如希望愛情轟轟烈烈,希望事業蒸蒸日上,希望能夠建功立業。
你看陶淵明飄逸灑脫,我看陶淵明落魄無能。因為人無論在哪裡生活,都要為自己的父母子女謀三餐,為他們的衣食住行負責。如果你為了自己的好惡,不願流俗,卻苦了家人與孩子,那樣的「獨善其身」是沒有了沉重的生活包袱,沒有與世俗同流合污,可是卻少了份責任與擔當,他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的笑容也就只有對著大自然抒發了,因為他和人類的生存規則是背道而馳的。
人人都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都想過超凡脫俗神仙般的生活,都想讓生命輕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生而為人的悲哀,柴米油鹽的瑣屑,又有幾人能擺脫?小而為自己為家人,大而為國家,一個有志有才的人不應當為國效力嗎?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才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避世寫些虛幻的文章類似《桃花源記》來麻醉自己,迷惑世人,還不如多做些實乾的事來挽救國家與人們,比如滕子京,比如歐陽修,比如左宗棠他們連續遭貶不也在所貶之地做出了成績了嗎?
陶淵明所過的生活是人人都嚮往的,脫離塵世的一切煩惱,不用卑躬屈膝不用曲意逢迎不用為了五斗米折腰,過著讀書喝酒作詩的慢生活,但是他的灑脫只是看起來也很美。可真到做起來,太難!
沒有酒精的麻醉,估計孩子的哭泣,家人的埋怨都能使你崩潰。
『伍』 作文800字我心目中的陶淵明
輕輕挖開花園角落的泥土,種上三株無名無姓的草兒,悉心的澆灌。
既然草本無名,不若我為你取個名吧!
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淵,最後一株喚明。
陶——淵——明。
——題記
採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把積極的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當地混合起來,我們能夠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於動作與不動作之間,介於塵世徒然的匆忙與完全逃避人生責任之間;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學之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滿的理想了。
林語堂曾說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時,一定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反對。他不曾做過大官,沒有權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給我們什麼文學遺產,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徵。他的生活是簡朴的,風格也是簡朴的,這種簡朴的特質是令人敬畏,是會使那些較聰明、較熟悉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愛好者的模範,因為他忙亂中反抗塵世慾望的念頭,並沒有驅使他去做一個徹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調和起來。因為陶淵明已經達到了那種心靈發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一絲一毫的內心沖突,所以他的生活會像他的詩那麼自然,那麼不費力。
陶詩所描寫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雞犬等等,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一經陶淵明重新審視,便進入了審美的可能,隱退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作雖辛苦,結果雖讓人感到無奈,但這種無所拘束的田園生活卻充滿了歡樂,充斥著喜悅。「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盡管勞動還不熟練,但充滿希望和美好嚮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樂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陶詩所表現出來的憂是一種疼痛,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感。《莊子》里有一則寓言——有一種樹,樹干粗大卻無人砍伐。因為這種樹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毀,做門流脂,做柱生蟲,毫無用處,所以得以保存。陶潛猶如這一棵特立獨行的樹。在黑暗的官場中摸爬滾打一陣後,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擺脫一切束縛。所以他選擇自然作主導的田園生活,逃避疼痛。結果,肉體自由了。
陶潛,高出不勝寒,欲乘風歸去。便化龍潛回了日思夜夢的高山綠水,田園深處。
歸去來兮,倦了的陶淵明回到自己的小屋,灑脫孤傲,無牽無掛。
飲酒作樂,以琴書來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澆愁愁更愁!
坐車載舟,尋壑經丘,尋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這萬物復甦,自由任性的世界卻又保有一絲清明。又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說是排憂,不如說是為自己憑添憂愁。
尋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洩無法再壓抑的憂愁傷痛嗎?
順應自然,樂天安命,安度餘生,還猶豫什麼呢?陶淵明,你是在猶疑什麼呢?聽天由命,唾棄自己了吧?難道是任其自生自滅?
寂寞的煙花在怒放。它們寂寞的無奈,卻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視,才不斷地變幻自己的裝束,不斷呼嘯著劃過夜空。宣洩自己的不滿,憤恨!陶淵明如果見了,也會舍下那菊,來哀憐這瞬間的美吧!
縱然青史已成灰,人卻各有性,復言歸去來兮。
詩人陶淵明以生命的火焰燭照著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盡心中的塊壘,而化作一篇篇珠璣般美麗的詩章,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給後世的文人們留下有益的啟示。
『陸』 求一篇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的桃源深處,用人生舞著一曲淡泊,卻在進退間遺萬世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無奈望著家徒四壁,望著操勞的妻,望著渴求的兒,迫於生活,他懷抱滿腹經綸,依依惜別了故鄉的青山,故鄉的綠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滿朝文武勾心鬥角的風口浪尖,舞著一曲對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堅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遺萬世的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憤怒地望著錢財萬貫,望著昏暗的官場,望著佳餚美人的頹廢,迫於不滿,他懷抱滿心厭惡,毅然告別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參軍„„ 他曾在市俗紛亂歌舞昇平的紙醉金迷里,舞著一曲對榮華享樂的淡泊,以輕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滿足地望著春色滿園,望著倦飛知返的鳥,望著涓涓細流的泉,為免於玷污,他懷抱滿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鄉的田園,故鄉的山水,遠離塵市„„ 他曾在碩果累累田間豐收的滿目金色中,舞著對穀物滿倉的淡泊,以輕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位老者感慨著,田園都將荒蕪了,以心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歸?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一位老者決然脫掉華麗的官袍,那些華麗如何比得上樸素?那些貪圖如何比得上淡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位老者就這樣斷絕了世俗,歸居田園,以山為缽,以水為酒,飲著歸真返璞,飲盡一生。
歷史的詩壇多少次風起雲涌,詩壇的天空多少次雲卷雲舒,天空又多少次變幻無窮„„ 然而,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老者舞著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邊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雖說部分剽竊,但小弟真心一片,望樓主採納。
『柒』 關於陶淵明生平的作文,不少於800字
陶淵明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因家中長有五棵柳樹,被人稱為「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死後由朋友私下起的,並非朝廷頒布,故稱私謚),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普遍認為是星子縣)人,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有《陶淵明集》。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1]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喪母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皇帝的位置,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抗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5張)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
『捌』 關於陶淵明生平的作文,不少於800字
陶淵明一生不圖名利,不慕虛榮,就是特別喜歡喝酒,可是由於家貧,不能常常買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了,時常請他喝酒。他一去,總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淵明曾擔任江州祭酒、彭澤令等小官職。彭澤縣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後一任官職。這在蕭統的《陶淵明傳》中敘述得最為詳細。《傳》中說他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當彭澤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說:「我常常酒醉,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於是,將二頃五十畝田種糯米,五十畝田種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當天就解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辭》。
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實思想,不僅於此。在《歸園田居》詩里,講得十分明白。他說,十三年中,幾度出仕,深受羈縛;這次堅決脫離官場,歸隱田園,就像籠中鳥飛回大自然一樣,感到無比自由和愉快。家鄉的草屋、田地、樹木、炊煙,乃至雞鳴、犬吠,都是那麼的親切、可愛。作者的這種心情,正反映了他對黑暗官場的憎惡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陶淵明有《飲酒》詩20首,都是酒後所題。他在序里說:「我閑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後,就題詩自娛,這不過是單純為了歡笑罷了。」他有時一個人獨飲,更多的是和鄉親父老對飲,從中取得某些安慰和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飲酒中,可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這就是蕭統所說的「寄酒為跡」。
關於陶淵明喝酒的傳說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又如淵明所居的栗里,有塊大石,淵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內有淵明埋藏的酒。有個農夫鑿石到底,發現一隻石盒,石盒內有個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都是酒。壺旁邊刻著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春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地,經月不滅。
有一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突然間抬頭一看,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壇,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後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玖』 有關陶淵明的800字作文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內潯陽柴桑人容(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 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義熙元年(405)陶淵明 四十一歲,再次出為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