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小學用典手抄報內容,怎麼辦手抄報
小學手抄報的主題內容是什麼呢?先畫圖,再潮寫一些相關的內容。圖要新穎,內容要豐富。
Ⅱ 用典的作文 1000字左右,幫幫忙,謝了
典故,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經典名句的統稱。豐富、生動而鮮活的歷史典故與文學典故,是一個民族語言發達的標志與民族特色的印記。在寫作中,恰當而靈活地的引用、翻用一些中外典故,可以令文章更加生動活潑,為文章增色添彩。
下面簡要說說學生習作中引用典故的幾種情況。
一、以典言事
敘事角度與描寫方式巧妙靈活,是為作文增色添彩的一種策略。讓歷史故事穿越時空走進現實敘事之中,應該是較為有效的一種策略。
習作《課前小插曲》寫的是冬日的課間時分,同學們在室外跳大繩接長龍,課前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語文老師身披大氅,手執教案,昂然向東而來。他推門入室,不由得大跌眼鏡:眼前除了牆壁、桌椅之外就是空氣。「怎麼連門口那個一見我就勤於發問的小個子女生也不見了?」他扶正眼鏡,細看課表,並未有錯。「難道今天要上演一出《新空城計》不成?好,今日我定要生擒諸葛,改寫歷史!」
這段描寫,堪稱一段趣味的鏈接。讓婦孺皆知的「空城計」走進教室,且有「生擒諸葛」的「續集」。原本平淡的生活中頓時有了「戲」,而且「戲」中藏「戲」,奇趣頓生。
二、 用典明「志」
很多時候,直陳心曲往往會陷入直白淺陋,讓人索然無味。變換一種方式,則可以讓平淡的事件搖曳生姿。幾則典故的「引進」,習作《醜女日記》(原文見《作文通訊》)便因之而生動活潑,興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
××××年×月×日
星期一
也許是因為和同學們的關系還不錯吧,他們便越發放肆起來,竟然暗地裡給我起了個外號——「醜女」!兩天前,我還對這個外號嗤之以鼻,不過,今天我卻「茅塞頓開」,欣然接受了它……
其實,原因很簡單:語文課上,我研讀了《種樹郭橐駝傳》,終於明白了「名人是這樣煉成的」!郭氏,背駝,人們戲稱他為「郭橐駝」。他不僅承認自己的缺陷,還把名字改成了「郭橐駝」……真是「能忍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人所不能成」呀!
課後,我對著眼鏡片照了半天,終於發現自己的「缺點」。我這個「醜女」為了使那篇尚未出世的《醜女正傳》也可以流芳,這回,也就默認了吧!
一段少年心事,因為眾多歷史典故的「加盟」而更富於情趣。《種樹郭橐駝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阿Q正傳》等文學典故一起走進習作,為文章增添了「亮色」;經過習作者「別有用心」的改造,更是呈現了一段紛紜的少年心事。
三、借題發揮
一則典故,總是有著它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當然也必定具有它特定的意義與內涵;當它與現實撞擊的時候,則能給人一嶄新的思索與啟迪。
習作《從「天賦人權」說開去》則從法國大革命時期「天賦人權」理論的提出說起,並由之而宕開一筆,進入了另一重境界——
好一個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的「天賦人權」!可是撇開「人」不談,讓我們把視角轉向整個生物界,整個地球和宇宙,「天賦」的權利又豈止「人權」一個?
每朵花、每棵草、每株苗,每一個如此幼小脆弱的生命,不也需要尊重、理解與關懷嗎?由此,「天賦」的還有「花權」、「草權」、「樹權」,包括大自然中的其他一切生物,都有被尊重的權利。……
「天賦人權」是一則歷史典故,由此引申的「花權」、「草權」、「樹權」,則是借題發揮。文章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它告誡人們在維護與享受自己「天賦人權」的同時,遠離對其他物種的專橫、獨裁與戕害,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家園。
四、舊瓶新酒
下面一段文字則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水滸傳》講述了人與國家的關系,講述了國家與「革命」的主題,軍隊教練林沖,縣政府幹部宋江,村幹部晁蓋,縣政府工作人員武松,政法幹部雷橫、朱仝、魯智深,民辦教師吳用,土地集中經營者盧俊義,待業青年史進,這些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人,在怎樣的條件下竟成了「匪」。(《文匯報》)
這是一段極具個性神採的語言。將水滸典故中的人物與現實對接,用現實稱謂「註解」歷史人物,並賦予一個全新的現實命題——「人與國家」,舊瓶新酒,給人以拍案驚奇般的閱讀美感。
一篇題為《聽取「哇」聲一片》是這樣構思的:
傍晚時分在花園散步,猛聽「哇」的一聲,原來是一個四五歲是小女孩在贊嘆一朵花的美麗;回家打開電視,迎面一個胖嘟嘟的小男孩叫著:「哇!好多瘦肉耶!」換一個頻道:「下一個嘉賓——」女主持人素手一指,「著名歌星×××!」台下觀眾異口同聲——「哇!」……在一段排列式的列舉之後,習作進入了另一個層次,首先是以《辭海》為證,得出「『哇』原來不是正宗的嘆詞,最多隻是個半路出家的『暴發戶』」的結論,緊接著對流行與時髦中的港台味進行了批判,言之鑿鑿,令人嘆服。
「聽取蛙聲一片」出自辛棄疾的著名詞章,是著名的文學典故。習作通過巧妙的化用、替換,讓讀者於強烈的「前攝抑制」進入新境界,其效果當然比直接進入主體好多了。
五、反彈琵琶
在學生習作中,我們常常看到諸如此類的立意:
磨刀不誤砍柴功——磨刀也誤砍柴功
班門弄斧——弄斧就到班門
旁觀者清——旁觀者未必清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良葯苦口利於病——良葯未必苦口
龜兔賽跑——為何偏讓龜兔賽跑
對傳統成語典故進行思維上的辨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能力,優化他們的思維品質,讓他們具備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世界的能力。
詩歌是一種追求語言的簡練和意境的文體,常見的格律詩和詞曲一般只有數十字、百餘字,在有限的字句裡面,既要考慮各種格律條件的限制,又要尋求意象的豐富和意境的優美,所以就特別講求修辭技巧。用典就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技巧。
用典,即引用典故。就是在詩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前人用過的話語。過去人們對於用典常有一個限制語,叫做「有出處」,意思是要出自於古代經典特別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但是,到唐宋之後,人們的閱讀眼界越來越開闊,引用越來越廣泛,也就不限於傳統經典了。
用典又分為「用事」(又稱為「事典」或「稽古」)和「用語」(又稱為「語典」或「引經」)。用事是指引用古代故事或某人生平事跡以豐富詩意的寫法;用語是指變化了前人的詞語,但沿用別人的詩意的寫法。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半闕詞中前面幾句就是用《三國志》中關於孫權的歷史記載,屬於用事,而最後一句就是引用曹操的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之子,豚犬耳!」屬於用語。
一般的用典大都比較顯豁,稱為明引;也有些用典比較隱晦,稱為暗引。
Ⅲ 一年級以從小學用典為主題的寫話
一年級已從小學用典為主題的寫話,這個小學寫話大人寫的話就很簡單了小學寫的話有點壓力了。
Ⅳ 為什麼要學從小學用典,爭做新時代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思想觀念在以前古人就很有論述,從小學用典,也是必須從小學習中華文化。。
Ⅳ 從小學用典班會心得200字左右怎麼寫
其實作文是很好寫的,但是要有發自內心的情感在裡面,你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就怎麼去寫,就會發現,自然而然的二百字就寫出來了,能感動的自己,也能感動別人,一篇好作文誕生了,給自己點贊其實作文是很好寫的,但是要有發自內心的情感在裡面,你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就怎麼去寫,就會發現,自然而然的二百字就寫出來了,能感動的自己,也能感動別人,一篇好作文誕生了,給自己點其實作文是很好寫的,但是要有發自內心的情感在裡面,你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就怎麼去寫,就會發現,自然而然的二百字就寫出來了,能感動的自己,也能感動別人,一篇好作文誕生了,給自己點贊。
Ⅵ 從小學用典的演講稿怎麼寫
按照演講稿的方式撰寫。然後在修改的過程中,把小學學過的用典用上。這樣就能很好的完成這個演講稿。
Ⅶ 從小學典故是什麼
小學典故是復小學生制必須知道的歷史典故
多看一些閱讀歷史典故,無論對語文的學習,以及自我的提升,都很有幫助。
1. 「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2. 商鞅變法:商鞅(yang),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3. 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於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後有「圍魏救趙」的事跡,並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4.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Ⅷ 從小用典三百字觀後感
從小寫文章就動人寫的京工整內容豐富別人看著都會有好感觀後感寫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