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校園文化作文
校園一角我們的校園是那麼神聖,那麼生機勃勃,那麼熱鬧非凡。我們在這美如仙轉身往前走,是小操場上一道更加靚麗的風景線——文化牆。文化牆是我們小
② 小學生傳統文化的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春節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
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的活動熱
鬧非凡,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
但你知道嗎,
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
動呢?這裡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
「年」長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
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時分,
「年」獸又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
老婆婆家裡,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
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
「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
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
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初一
一大早,
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
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
日
------
春節。
③ 小學作文我知到的傳統文化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詩詞歌賦,因為在我心中,它們是最特別的存在,也較具代表意義。我自小便極喜愛唐詩,及長,又覺得詞的韻味更深遠些,後來涉獵多了,便愈發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確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有時候看多了那些詩詞,便覺得從骨子裡透出一股清靈的感覺,所有的一切皆可拋至腦後,寧願「採菊東籬下」,拋卻擾人的塵囂。有人說我太情緒化,我不否認,有時我看了一闕詞,忽而體會詞人的感受便不免難受起來,極易被那一闕闕詞控制感情,然後心便隱隱痛了起來。
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之大,自漢唐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此後並對韓國、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消亡。人類歷史上那些創造出輝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許他們的人種依然倖存,但是他們的民族卻隨著其傳統文化的消失而灰飛煙滅。而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連續傳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對其文化的破壞就更是一種巨大的罪行。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
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准;「仁義禮智信」成為規范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與法律這種剛性約束不同的是,文化約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於犯罪之後的懲罰,而文化對於道德的育化卻起著預防犯罪的作用。一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常常是通過文化具體反映出來。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也因此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秦朝以後,中國常常被少數民族佔領,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數民族割據的朝代,但是他們幾乎都被漢化,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從中共1949年竊據政權開始,就傾國家之力開始了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破壞,這絕不是它出於工業化的狂熱、或希望靠攏西方文明而幹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識形態上與民族的傳統文化勢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壞就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並且是以國家暴力作為後盾的。從建黨到現在,中-共對中國文化的「革-命」從來都沒有停過,也確實企圖徹底「革」中國文化的「命」。
更為惡劣的是,中-共對傳統文化一直採取偷梁換柱的辦法,把從古到今,人在背離傳統文化後產生的宮廷斗爭、權謀詭計、獨裁專制等等「發揚光大」,創造出一套它們的善惡標准、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並讓人認為這種「黨文化」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甚至利用人們對「-黨-文-化-」的反感而使人進一步拋棄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
這給中國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約束,更被-中-共-強行灌輸了其邪惡學說。
一、共-產-黨-為什麼要破-壞-民族文化
(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信仰為本道德為尊
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黃老之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響,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周易》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預測學連現代科學也難望其項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對知識份子潛移默化,影響巨大。
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份量,「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所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悌」是兄弟之間的關系,可以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則是傳統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與道家思想淵源甚深的中醫、氣功、風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國地獄、善惡報應等等思想與儒家倫理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和諧的基礎。
屬於精神層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道德體系進行通俗化表達。
以四大名著為例,《西遊記》本身就是神話;《紅樓夢》開篇是大荒山無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靈寶玉的對話,這段神話是貫穿《紅樓夢》的線索;《水滸傳》開篇講「洪太尉誤走妖邪」,這段神話是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三國演義》開始講天災示警,以「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觀結尾。余者如《東周列國志》或《說岳全傳》也都以類似的故事開頭。
這絕非小說家們在創作時的巧合,而是中國知識份子對於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們的文化作品對於後人存在著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中國人談起「義」的時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個概念,而是關羽這個「義薄雲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約三事」、「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最後敗走麥城,「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等故事。談起「忠」的時候會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報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
傳統價值觀中對-「忠義」的贊美就這樣-通過知識份子創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說教,通過文化的方式具體化,形象化。
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忠-恕」、「仁義」,「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無非欲人同歸於善」。這才是「儒釋道」信-仰為根的傳統文化最有價值的地方。
傳統文化中貫穿著「天、道、神、-佛、命、緣、仁、義、禮、智、信、廉、恥、忠、孝、節」等等,許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識字,但是對傳統戲劇和評書卻耳熟能詳,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間百姓獲得傳統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共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就是直接毀去中國的道德,也是在破壞社會安定祥和的基礎。
④ 以我們的文化小學為題寫作文
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校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風雷激盪,百年高歌,滄桑風雲,一百多年的教育璀璨輝煌。中國從落後、蒙昧走向文明與開化「國在山河破」,你能不痛心嗎? 人類已經從無知走向已知,在時間、空間、塵世間斗轉星移的世界,有一種歌聲回盪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有一種歌聲正從歡愉轉向低鳴,有一種歌聲急切需要人類去感悟,那就是自然之聲,環境之聲。聆 聽著這樣的旋律,我們人類開始了新的跋涉。看城市多了很多橙色,而且只有後背的橙色,把他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停的移動。,糊塗的人類,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大氣不再清新,引來飄盪的毒物,涌進核的塵埃;林立的煙囪噴吐出的黑色濃煙,將你靈魂的白雲卷蓋;昔日的碧波已骯臟污濁,生命的河流也將乾涸…… 為此,中國的愛子——張正祥用他自己的微薄之力,走行走在滇池上,無謂的做了20年,為了大家他失去了自己的小家,不止這樣,他還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妻子走了,並且兒子也瘋了,是被別人逼瘋的,這些還源於他的父親張正祥是個瘋子。但是意志堅強的張正祥義無反顧的做著,寫報告、護滇池、制止開礦…….這一系列行動他忠貞不渝的做著,不為什麼,只是為了自己的媽媽,終於,20年的矢志不渝換來世人對滇池的愛。沐浴在自然的靈光里,該是何等愜意。鋪開廣闊的草原,灑下五彩的鮮花;「天似穹廬,籠炸蓋四野」;花兒爭相開放,該是何等絢麗;山泉汩汩湧出,與懸崖跌宕出生命的旋律,這美好的一切是否也令你欣然神往呢?為 此,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應從自己做起,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校園,凈化自己的生活環境,不講臟話、粗話,不亂跑、不打鬧,嚴格遵守學校的校規校紀。和諧校園需要好 的文化韻味,我們不求歷史名宿在此烙下多少足跡,我們但求自己能夠在學校寫下一些美好和記憶。我們不苛求別人給我們一個景色優美的校園,我們追求的是營造的一種蓬勃向上,腳踏實地的學習氛圍。「育人為本,和諧發展」讓學生把這種韻味接承品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滿懷憧憬,我們充滿激情,我們追求成長和長大,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親近文明,表現文明,實踐文明,做文明學生,倡導文明新風,創和諧校園,讓我們攜起手來,撒出更多的綠芽兒,融化乾涸的大漠,開始我們最偉大的綠色征途。
⑤ 小學文化作文。200字
文明是一陣來清風,爽朗了人們的自心情;文明是一盞燈,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場雨,滋潤了乾涸的心靈。
當說起文明,很多人不屑一顧。但又沒有人想過,當別人對你說「你好」是,有什麼感受?當你幫助別人,一個轉身而走,一個說聲「謝謝」,你有什麼感受?當別人撞了你一下,有的看都不看,有的過來對你說聲「對不起」你又有什麼感受?說起文明,也有許多人出口成章,但,你真的做到文明了嗎?
文明,簡簡單單二字,做起來,卻很難。大家,簡簡單單一個動作,一句話,就能創造出一個美好的城市,何樂而不為呢?
⑥ 小學生,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短>
您好!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所謂傳統文化,就是過往人群生活的規范和准則及理想與祈願,內以遺傳、教育及影響容、模仿為基本方式,通過一代人、一代人的傳遞,所新形成的人群規范與准則。
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個領域。清明祭祖,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大年三十守夜,年廿八大掃除,拜年,元宵節吃湯圓,等等,都屬於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事實上,傳統文化的范疇很大,可以說,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禮節方面,如果對傳統文化一無所知,那麼,在婚喪等場合,你知道該怎麼做嗎。又例如,對於人的稱謂來說,你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很容易用錯稱謂。再如歷法方面,就拿春節來說吧,明明是過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什麼不按我們中國的傳統歷法來計時,而是非要按照公歷來計時呢?如果按照我們農歷的計時方法,進入子時就應該算是進入了第二天,而子時是晚上11點至凌晨1點,那麼,到了11點,就應該是新年了,可是,你看現在的新年倒數,都是在凌晨12點支前進行,真是笑掉大牙。不知道世人是不知道而犯了錯誤呢,還是明知故犯呢。唉,可悲,可嘆也!
⑦ 小學6年級傳承中華文化作文400字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後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經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個「知音」里,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像,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弦,因為它飽含著真情實感.
古語雲「百善孝為先.」那麼說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大盆水,笑著對媽媽說說『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範,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著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於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里.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那一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⑧ 小學生傳統文化作文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國人終於懂得了一個真理: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絕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築未來大廈。如果眼高於頂,只願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麼,所走向的絕不會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當然不是純時間的范疇。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麼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於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著那些著作等等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並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闕,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於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於影響的大小。因此,對後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餘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等那一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彷彿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願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於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於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願望的。因而,生活對於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於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願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於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於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裡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後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盪,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於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徵。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當然這並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因為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累積,知識在更新,傳統中某些成份會變得無所可用而逐漸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會慢慢積淀、並經過篩選整合而成為傳統的新成份。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發生一蹴而就的奇跡;雖在社會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也並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交流到變化,中間有著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大體說來,兩種不同文化(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由於婚媾、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接觸而互播時,起先往往互相驚奇,彼此觀望;爾後則互相攻訐,彼此拒斥;最後乃互相學習,彼此交流。而學習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經過自己文化傳統這個「有機體」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會加入為傳統的一個新成份,帶來傳統的變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型的同異,雖未必面目全非,常難免橘枳之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已反復證明了並仍在證明著的。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不同程度視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階段而定。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可以進行比較,但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傳統對於自己民族來說,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並無一個絕對標准,所謂的人類標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傳統吹噓為人類的,強迫或誘使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難以奏效;除去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狂妄。民族內部某些成員鼓動大家效法外族傳統,民族領袖規定人民遵循外族傳統,都只能停留在宣傳上或法令上,而難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經變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說,當然可以自我評價,一分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為優,哪些成份為劣,哪些不優不劣。但這種剖分只有相對的意義,而且要藉助於時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認識,以作為標准;否則,將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形成而為傳統,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時代,那是說文化傳統發生了問題。究其原因,或由於強烈的政治震撼,或由於深刻的社會變革,或由於風靡的文化干擾。其來源,主要來自共同體的內部;外部的刺激有時也起很大作用。危機的消除,有待於傳統的重振和重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經濟的、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而所謂重振和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舊,無視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繭自縛,排拒一切馳入舶來的新東西。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分析傳統中哪些成份變得無理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的,傳統方不致一足落網而全身受縛;接受合理的,傳統始得與現實相安於無事。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為現實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時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約束的成份,存在於某個或某些文化傳統之中呢?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無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時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類性的成份呢?應該承認,這種成份是有的。因為作為動物的人類,彼此是相同的;作為人性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樣式也大體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裡形成的傳統,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這些成份,或適用於全人類,或適用於全歷史,而成為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超歷史者。這是不難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個性,不能成為民族性格的標志、時代精神的象徵。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恰恰是那些專屬於該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區別開來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為該時代所專有、使其得以同它時代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據,不同時代得以前後傳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必須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為各民族精神所獨具的基本成份。所謂民族文化交流,所謂民族互相學習,都是就這些成份而言。時代之間如需加以比較,如需相互區別,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體與用 文化改革上有所謂體與用問題,曾經爭個不亦樂乎。照我理解,所謂體,應該就是文化傳統,就是某一民族之所以成其為某一民族的那些品格、精神;而所謂用,則是這個體的功能、作用、外在表現,就是某一民族之用以現其為某一民族的那些傳統文化。當年嚴復強調的牛體不能有馬用,在這個意義上,是對的。 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必先自己變幻為馬體,然後始得用馬之用,倒也又不盡然。因為用固賴體而現,無此體則無此用;但用既為外在表現,或既已表現在外,則人人得而見之,人人亦可得而法之,所謂「拿來」者是。牛固不能「有」馬之用,牛卻可以「用」馬之用。這在今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哲理上說,有,和是、存在同義,乃本體上的事;用,停在現象界。移花接木,甚至掐下花來插在頭上,總是能辦得到的。 但是如果由此又得出結論,認為一切拿來之用,都將如原封未動般地發揮其效用,卻也又不盡然。因為,馬用在這里終究是安在牛體上,牛體本身受用不受用,一來取決於用之為物,看它在原體上屬於哪個層面:物質層面的,移用較易;制度層面的,移用較難,因為它要受體作相應的變化;精神層面的,移用更難,因為這往往觸動受體的深層。二來取決於體之為物,要看此受體的開放性與承受力,以及它自身的發展階段,它與授體的差異程度。 千言萬語說到底,體是根本的決定力量,體是民族的魂。拿近代歷史看,在日本,只能是和魂漢才或和魂洋才;在中國,只能是中體西用,把外來的東西中國化。和魂和中體,各自的發展階段不一,開放性上亦有差異,故影響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深度;但必得以自己的體為體,一切外來之用方能有所安頓,這一點上,彼此又是共同的。否則,再美的用,也只是出牆的紅杏,可嗅而不可及,海上的樓市,可望而不可登也。 人們有埋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如何如何封閉保守加落後的,也有吹噓它怎樣怎樣悠久輝煌加美妙的。不管怎樣說,埋怨它,也只好面對現實,無法另換一個體,至少因為這是民族的共同體。某一個人也許能做到脫胎換骨、洗心革面,跳出三界外,徹底絕裂於傳統;整個民族卻無法做到。吹噓它,也無力阻止它與時俱進,隨世界浪濤激盪,拋棄需要拋棄的東西,吸納應當吸納的東西。由於無法另換一個體,所以西體中用說是不著邊際的。由於體在與時俱進,所以中西互為體用說是沒有意義的。 值得討論的倒是用對體的反作用,特別是拿來之用對拿者之體的反作用,比如說,西用對中體的反作用。魯迅當年強調開放時曾奚落保守份子道:人吃了牛肉,絕不會因之變為牛。他忘了補充一句:人常「用」牛肉,身「體」的確會壯實起來。西用之與中體,亦可作如是觀;一切有益之用,對於受體,都應作如是觀。誰都知道,飛機、電訊的引用,不僅方便了交往,而且也加快了生活節奏,開拓了眼界耳疆,改變了時空觀念,沖垮了塢屏壁障。這些,已足以激起長期逗留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傳統的不安,而不得不作因應變化;更不用說那些制度性的、觀念性的拿來之物所施加於體要求於體的變化了。 但是,反作用也只不過是反作用;第一性的決定作用者仍在體本身。這一點,前面已經反復說到了。 兩個傳統? 民族有上層人士與下層平民之別,社會有剝削階級與勞動群眾之分,國家有統治集團與人民大眾之殊,於是,研究者們不免要琢磨:文化是否也有兩套傳統? 列寧有過兩種民族文化的說法,說每個民族都有一些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化成份,而占統治地位的則總是資產階級文化。這是就文化而言的。就傳統而言的,則有所謂大傳統與小傳統,或精英傳統與民間傳統的說法。 如果依此類推,還可以舉出雅文化俗文化,政統道統,上帝的事凱撒的事等等提法。 所有這些分別確然是存在的。不注意它們將無從分析一個民族的紛繁復雜的文化面貌,無法理清民族文化的綿延演進的歷史過程,也無力規劃未來文化的燦爛前景。這大概應無爭議。但所有這些分別都還不是我們這里所討論的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是全民族的,是民族之所以為該民族的氣質、品格、精神、靈魂。它的成份可能很復雜,有土生土長的,有外部潛入的,有塵封蛛網的,有嶄新
⑨ 關於小學校園文化作文
充分發抄揮校園每一個角落的育人作襲用,使校園每一個角落遍地開新花,處處結新果。
新學期開始首先分別在室內、室外建立了文化牆。室外文化牆分別設立了益智專欄、學生作文專欄、學生剪紙專欄;室內走廊也扮成了文化牆,分別設立了學生手抄報、學生硬筆字、小學生兒童畫、小學生守則、校園文明禮貌用語等。
其次讓校園的每一面牆壁發揮作用,重新更新了固定標語,使其更具有人性化,趣味性、激勵性。學生自己辦的黑板報,室內壁報每月兩期,內容豐富多彩,成為孩子們爭著展示自我的舞台,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感染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創造性的活動中。真正創設了校園環境處處都育人的氛圍。
同時也美化了校園,使孩子們在優美的環境中不但舒心、開心、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心靈的凈化與洗禮。
⑩ 小學傳統文化的作文
早戀,我相信已是高中生的我們一般都經歷過的,但是,我的初戀,我說內出來會讓很多人不容敢相信,那是小學五年級,呵呵,吃驚吧,雖然,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得,但我還是接受了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也是我很欣賞的一個小女孩的告白,記得那時候,她是我們班上的文藝委員,有一副很好的樂嗓,有一段俏人的身材,從小練的是舞蹈,從小到大,我很喜歡看她迷人的微笑,很喜歡和她走在上學路上一起嬉笑打鬧的感覺,很期待下午放學後與她一起回家,雖然,每次都是當她的搬運工,提著她沉重的書包.來自:作文大全
有一天,她對我說:"小傑,最近我天天晚上在看一部非常好看的偶像劇<流星花園>,你看過嗎?"我得意的說"呵呵,我的偶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