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作文怎樣引導
1、多讀中外文學名著。
2、多觀察生活。
3、善於積累和總結。
4、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
5、圍繞中心進行組織材料。
6、結構緊湊,層次分明,語言簡練。
7、多看、多寫、多練。
Ⅱ 如何引導小學生寫出好作文
教你兩招
妙計之一:要沉著冷靜,樹立自信。心理緊張會使自己的思維受到壓抑,輕松自如才能文思泉湧。
妙計之二:要立意新穎,精心構思。明確要求之後,就是文章中心的確立、材料的選擇、形式的安排了。
1.要善於觀察
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會說話就會作文。而要想有話說 就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切忌胡編亂造,閉門造車。由於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頭腦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
2.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3.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4.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這樣你的寫作水平才會有大的提高。
Ⅲ 如何正確地引導小學生寫作文
先教他讀題,分析題目的要求
弄清題意後,列出作文提綱,一般分三段,確定每一段寫專什麼。
比如寫屬一件事,第一段可以寫事件的地點、時間、事件是怎麼發生的,第二段可以詳細寫事件的整個過程,第三段就總結從事件中學到了什麼。
多練幾次就有感覺了,加油↖(^ω^)↗
Ⅳ 小學生不會寫作文,怎麼引導他
最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作文書,多看範文,小學生的悟性不很高,但多看範文,至少會知道作文的基本格式等等,也會給自己將來的作文打基礎,所以看範文是必要的。
Ⅳ 如何引導小學生的起步作文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是學生的門檻,抓好學生起步階段的作文,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愛上寫作,能夠自主、自由地表達,成了小學生作文的一個難題。我通過近幾年的不斷實踐、總結,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解決這一難題:
一、走進生活:寫真話,表真情
作文來源於生活,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才能真正寫出實實在在得好文章。在學生習作之前,教師帶領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生活很有必要,並且要將這種方法作為習慣來培養,當好學生習作的指導者、引路人。教師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感受、思考,提煉生活,培養孩子敏銳的感受力。教師要強調習作需要有真情實感,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種捕捉能力應該貫穿於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之中。教師還要告訴學生,一個會寫文章的人,應該是一個條理清楚、善於觀察的人。而生活不會主動告訴你哪些將是你寫作的最好素材。因此,要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一雙靈敏的耳朵去聆聽生活,用一顆敏感的心去體驗生活。比如三年級語文園地二是寫人的習作,要讓學生明白:可以寫自已熟悉的人,可以寫聽說的或是通過電視媒體知道的人,還可以寫自已想像中的人物等。筆者在教學這一內容時通過這樣的引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的學生寫的是父母、同學等身邊之人,有的學生寫的是在電視上了解到的人物,可以說孩子們在這次作文中表達出了真情實感。當然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均衡的,往往存在差異。必要時教師還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內心對於同一事物的感受,為學生做示範,通過示範來引導學生,彌補他們表達能力的滯後性,畢竟小學生學習語言還是從模仿開始的,這種方法有利於提高全班學生的寫作能力。
Ⅵ 小學生作文枯燥該怎麼引導
一、觀察生活,捕捉素材,豐富積累
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余興趣等活動;在家裡,有生活、家務等各種形式活動;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要引導學生懂得觀察生活,捕捉素材,豐富積累。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只有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積累,他們作文時才會覺得有話可說。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會不斷地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湧」,得心應手。
二、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
小學生作文,說的通俗些就是練筆,小學生練筆中總會有一些閃光之處,如題目起得好或某個詞、某句話寫得好等,教師要時時表揚學生這些閃光之處,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生才會愛上作文,才會樂寫作文。
三、改變評價方式,提高寫作興趣
用一種欣賞的口氣和婉轉的語句來評價他們的習作,也是提高小學生作文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如有位學生寫了星期日和同學到野外郊遊,他們一起跑呀、唱呀,玩得很開心。看到了茂密的森林;聞到了花草的芳香,也聽到了各種鳥兒的鳴叫。那一天過得很有意義。我看完後,認真地寫上了這樣的評語:「看了你的作文,彷彿那種快樂的情景就在眼前。老師真想和你們一起快樂去呀!」這樣的評語怎不讓學生感到興奮呢?評語的改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喜歡表達、喜歡寫作。
四、學好語文,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是我們用於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範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的方法。如教《翠鳥》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既從靜態--動態。靜態又從顏色--形體等,使學生認識到作者這樣抓住翠鳥羽毛鮮艷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致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以及內心世界等。總之,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外閱讀、擴充素材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課文無非是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讀範文指導作文,習作效法範文,評作文對照範文,這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這段話精闢而扼要地論述了讀與寫的關系。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注意抓好兩個方面:一是課外閱讀與寫作結合。現在的文本既是讀的範文,也是作的範文,這就為讀與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在學習文本時,既要指導學生讀懂文本,還指導學生弄清文本的寫作方法、結構特徵,接著讓學生模仿文本的練筆。二是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只有廣泛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我要求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把好詞好句記錄下來,學生通過多讀則有所借鑒,有所收獲。除了多讀還要多寫,多寫則能夠積累作文素材。平時發現什麼事情就把它記下來,寫成日記,這樣日積月累,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六、加強引導,用情體驗
學生素材豐富了,就要引導學生用好素材,提高寫作水平。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它能促使學生隨時隨地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還要為他們刻意提供適當的觀察對象,再加以適時的引導,使他們處於情思激盪之中。如讓學生觀察天上形態各異的雲,地上綠樹環繞的群山;看看昆蟲如何行走,螞蟻如何搬家;聽一聽小鳥的歌唱,聞一聞撲鼻的花香……這樣,就把學生的觀察與思維緊密聯系在一起,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情感體驗。有了情感體驗,作文中的表達才會具體、豐富。
總之,要讓小學生不害怕作文,一要讓小學生有材料可寫;二要讓小學生樂寫;三要讓小學生懂得怎樣寫。
_________________
不過真的覺得小學的作文很無聊
寫來寫去都是那幾篇····
Ⅶ 如何引導小學生寫好作文
一、注重觀察 在學生身邊,處處都有素材,只是學生不會捕捉素材,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捕捉素材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觀察和積累。 例如,在初春的季節,窗外又颳起了沙塵,課堂上學生被風聲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向窗外張望,還不時地指指點點。看到學生已無心聽課了,筆者心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時機呀。 於是,筆者手一揮:「走,都到窗口來看大風。」 學生們紛紛走近窗口,興奮地議論著。 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看到了樹在搖擺,地上的樹葉和雜物被卷到空中。」 有的說:「我聽到了風的聲音像尖銳的口哨聲,又像野獸在大叫,聽到了把門颳得亂響。」 「你們有沒有在大風中經歷過的故事。」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講起了自己的經歷。 「馬上就要放學了」,筆者說:「在回家的路上你們去親身感受一下大風,觀察路上發生的一切,寫一篇日記。」學生們都非常高興,欣然接受。 二、激發興趣 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因此,教師要想克服學生對作文怕寫、厭寫的畏難情緒,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就必須創造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寫作心理環境。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誘發學生的寫作動機。一方面,在平時有目的地收集課本上有關作家、詩人的生活經歷、寫作成就等資料,向學生介紹並讓學生聯系作家、詩人的成才道路,學習名人精神,激發寫作熱情。 三、抒寫真話 作文應讓學生寫真情實感,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把自己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親身經歷的寫出來。如教學《課間十分鍾》一文時,剛給學生分析完場面描寫和人物的動作特點,就下課了。等上課鈴響時,筆者馬上讓學生觀察「從上課鈴響到開始上課」這短暫的1 分鍾場景中的人和事並寫出來。結果大多數學生寫得形象生動。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 課間光想著玩了,上課鈴一響,哎呀!還得上廁所呀,怎麼辦?還得去呀!別無選擇,只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向廁所沖去。一不小心從台階上摔了下來,差點來了個空中翻,倖免受傷,躲過這一關,又急急忙忙沖向廁所。剛跑到廁所門口又與從裡面出來的同學撞上了,也顧不得說聲對不起。等上完廁所,來不及系褲帶,只好邊跑邊系。當喘著粗氣跑到教室門口時還是晚了。同學們看到我這狼狽的樣子,不禁大笑。 一篇篇行文流暢、語言生動、感情真摯的文章躍然紙上。接著請學生們當堂朗讀並交流講評。學生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上了一節愉快的作文課,沒有誰覺得這篇作文很難寫,相反還顯得興猶未盡,待下課了還拿著自己的習作四處交流。 葉聖陶老先生所說:「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樣便消除了學生對作文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寫作文並不難,只要把親身經歷的變成文字就可以了。 四、巧引妙滲 課標中說:「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自覺動腦、動手能力差,還不知道有意識地去看、去聽、去想,這就需要教師引導、滲透,引導學生積極地觀察、分析周圍的人、事、物。結合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反饋情況,及時地適當地滲透一些新知識。 如在二年級教學以樹的名稱歸類識字這一課時,滲透了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知識。學完課中的字詞,筆者提出下列問題:「咱們這兒都有哪些樹?哪些樹最常見?那些常見的樹各是什麼樣?它們各自的生長特點怎樣?」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看、去想、去問、去聽。學們一一回答了上述問題。然後引導把這些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就是一篇文章。 總之,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既要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又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充電,提高文化水平,善於總結作文教學中的得與失,探索出適合在特定群體中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從而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相應的提高。
Ⅷ 如何引導小學生巧寫作文
一說到作文,對於小學生而言,這可是學習上遇到的最大的攔路虎,每每談虎色變,畏懼不已。對於教師而言,這也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可每當談到作文教學時,大凡都是採取漠然的態度,總感覺在此問題上束手無策。特別是對於農村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視野不夠開闊,生活的天地不夠寬廣,自然寫出來的東西不是記流水帳就是空洞無物、千篇一律。但是,小學作文,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衡量語文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志。該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這似乎成了許多語文老師最關注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我結合最近幾年教小學語文的經歷和學生的一些實際情形,在這里和同行們來談一談我個人的一點淺見,不妥之處,願和同行共同商討、斧正。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促進學生寫作的動力源泉,是學生樂於寫作的最好的催化劑。只有讓學生積極了,主動了,樂寫了,那麼寫作也就不再成為他們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習慣,一種挑戰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這一教學環節,就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它關系著學生樂於寫好作文的關鍵,也是寫作最重要的前提。
1、利用學生的表現欲和成就感激發寫作興趣
現在的學生好勝心其實都很強,而且還極愛表現自己。作為老師要善於抓住這一特點,激發學生敢於寫作,樂於寫作,而不能抑制其發展。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多多挖掘學生作文上的閃光點,文章里哪怕是一段、一句甚至一詞,只要學生用得好,老師都得加以肯定和表揚。當學生嘗到被人肯定的快樂的滋味後,那麼,自然對寫作就會多了一份喜悅,少了一份排斥了。同時,多多提供讓學生表現自己的舞台,像舉辦班級習作園地,把優秀的段、篇章張貼上去,供學生欣賞。鼓勵學生積極投稿,像我們中小現在舉辦的幕阜風報刊,還有縣、市舉辦的徵文活動等,讓學生積極參與,給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寫作也就不再是我怕寫作,而是我要寫作了。
2、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激發寫作興趣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只有走近生活,親身體驗生活,才能體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也才能寫好豐富多彩的生活來。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個不歇。學生如果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那麼就會腹中空空,腦中無物,毫無寫作之本。因此,多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去感受,去體會。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篇有關景物的文章時,我便帶領學生到學校前面的河堤上傾聽潺潺的流水聲;到寬闊的田野里欣賞金黃的麥浪,感受農民伯伯豐收的喜悅;到鬱郁蔥蔥的樹林里,去領會青松的堅韌,白楊的挺拔;到空曠的草地上,仰望藍天下自由飛翔的小鳥讓學生在美景中漫談,暢游,細細品味,讓這美麗景色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盡情放飛。如此,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必會活靈活現,真情實感了。
3、讓新資源走進課堂,激發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