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端午節作文600字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B.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600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懷;一條江河,流淌千年。
一個節日,一種紀念的文化;一腔眷戀,流傳人間。
龍舟競技,伴隨著熱鬧的吶喊,穿過幽幽的掛滿艾草的街頭巷尾。端午節,古老而傳統的節日與活動,連同一份樸素的情愫和純潔的思想,全都融入了濃濃的端午粽香。這縷端午的粽香啊,悠悠飄散,飄了千年。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為如今的「端午」。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最受人們認可的便是紀念屈原。
2011年網路端午節logo正是以愛國詩人屈原為主題元素。詩人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他忠貞愛國,為滿朝姦邪所不容,楚懷王不辨忠佞,將屈原貶至南方荒蠻之地。終於在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聽聞悲憤交加,心如刀割,自知報國無望,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便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死後,江邊百姓紛紛引舟競渡,打撈屈原,並將粽子拋灑在汩羅江中,以免江中魚蝦啃食他的身體。逐漸地,每逢五月初五,人們就養成了龍舟競渡、吃粽子、辦詩會、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他才華橫溢,獨創了「騷體詩」;他品行高潔,遺世獨立,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為我們世代所敬仰。時至今日,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並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人言:粽子分明的稜角,象徵著屈原剛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代表著他出淤泥不染的品質『而那顆紅棗,正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子之心。「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響徹在屈原的故鄉。
悲壯的傳說、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粽子……端午節的每一個元素都無不讓人感到文化的厚重的積淀與傳承,讓我們在向幸福前進之時也不要忘記秉持中國的傳統文化,時時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C. 端午節的初中作文!!(600字左右)急急急!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術、板藍根等草葯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系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劃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凈,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干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復著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呵呵滿意請給好評 謝謝O(∩_∩)O哈哈~祝你學習順利
D. 端午節作文600字左右
端午節作文600字左右
過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專過端午屬節呢?這里有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是紀念中國歷史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很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到了端午節那一天,我們一家人都要去外婆家吃粽子。粽子的形狀有三角形、四角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子裡面的陷也有很多種,有豆沙、霉乾菜肉、芹菜肉、還有紅棗的,味道非常好。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先把外面的繩子解開,再把粽葉剝掉,啊!真香,我吃了一個還想吃第二個,可惜我的肚子已經裝不下了。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握著船槳動作協調、齊心協力地奮力向前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鼓,「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落,使水手們更加鼓足了干勁,勇往直前……每年賽龍舟的場面都非常壯觀。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而且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啊!端午節真好,我真想每天都是端午節。
E. 求初二作文,有關端午的600字左右
今年的端午節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准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准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粽子放下去。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端午節就這么過去了,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裡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為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著長發,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為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喂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於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為什麼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為什麼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並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裡,還有那個笨大王,怎麼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後要學習屈原,一定要做一個能為祖國做貢獻的人 一陣微雨,驅散了初夏的暑氣,剛割過的草地清香濃郁,取代了凋零的春花,大女兒放假回來,一聽說端午節到了,就撒著嬌說,媽媽做的粽子最好吃。我沒有想到,在美國出生的女兒居然還記得中國的這個傳統,更吃驚地聽著她說起屈大夫和《離騷》,並為他的遭遇遺憾感慨。 女兒們小的時候,為了讓她們吃中餐、學中文、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費了腦筋。直到現在,大女兒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中國餐館要漢堡包的笑話,不管當家長的怎麼努力,每周一次的中文學校最終沒有堅持下去,女兒們只能使用一些最簡單的中文。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懂事以後,才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大女兒上了大學,反而在學校選修了中文課,經常在電話里向媽媽請教中文知識,回家不用我們提醒,也盡量用中文交談,只是畢竟年齡大了些,不如小時候接受的快。唉,早知如今,何不當初多下些功夫。 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時常忘記這些農歷節日,更沒有時間整治這些復雜的飯食,真難得女兒還會想起粽子。眼看她大學就要畢業了,以後回家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少,沒有什麼機會吃媽媽做的飯了,自然要想法滿足她的要求。 好在這些應時的商品中國店裡都能買到,大包小包的提回來,一邊和女兒聊著端午節的來歷,說著包粽子、纏香包、劃龍船的傳統,一邊教她處理這些材料。一大扎干竹葉,要先洗干凈,再用滾燙的水浸泡過夜。雖說煮一下會更省事,可是那股清香就會淡薄了。葉子上的硬蒂要一片片地剪去,免得把葉片扎破漏米。一大鍋圓鼓鼓的糯米用溫水泡上,時間要稍微長一些。如果是細細的長糯米,不泡也可以直接使用,但是不如圓米那麼香甜。里邊的配料就稍微麻煩一些,小女兒愛吃甜的,大女兒愛吃鹹的。我們就走了中庸之道,選用了去皮綠豆,栗子,臘肉和咸鴨蛋黃。臘肉選瘦的,蛋黃少放點,怕的是膽固醇太高,健康更要緊。拌了綠豆的糯米里不加醬油和鹽巴,只把臘肉和蛋黃放在中間,這么一來,中間沾了肉汁的有鹹味,邊邊角角的仍然可以蘸糖吃,可甜可咸,一粽兩吃,成全了懶人。 東西准備好了,女兒們一起動手,連玩帶幫忙,包出來的粽子就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的長有的扁,有三角有圓柱。不過,她們雖然初出茅廬,還是比我第一次包出來的粽子好得多。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家裡請了個南方的阿姨,端午節的前一天,她興致勃勃地買了葦葉和糯米回來包粽子。那種新鮮的葉子,洗洗就可以使用。她手指靈巧地把兩張葦葉拼在一起,折出個園三角,把泡好的糯米裝進去,用根尖尖的筷子搗實,再怎麼一轉兩折,拿節線繩攔腰一捆,就成了一個有稜有角的粽子。 我看著有趣,也上前幫忙。誰知那葦葉又細又短,怎麼也擺弄不到一起,手指一動,裝進去的糯米唰一下就跑了出去。我還沒生氣呢,葦葉反而發了火,把我的小手劃破了。我噘著小嘴直瞪眼,還是阿姨有耐心,把著手教了我半天才包了起來。雖然用了一把線繩,左纏右綁的就象怕它逃跑了,總也算是個粽子。 第二天,門口掛了兩把艾葉,桌上斟了幾杯雄黃酒,一家人團團坐下吃粽子。媽媽給我們講了端午的來歷,君昏國弱,天無白日,是非不辨,賢士遭殃。媽媽說著,時而悲傷,時而嘆息。可是我小小的年紀,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迷上了阿姨買回來的小香包。 那些香包從大到小的幾個串在一起,大的不到兩寸,小的象個大姆指,菱角似的形狀,里邊裝著噴了酒的香草,外邊用五顏六色的花絲線纏出圖案,淡淡的清香四溢。阿姨說,把它們帶在身上掛在家裡,可以驅惡避邪。我愛不釋手,比著樣子學著做,先用舊報紙折出型狀,沒有花絲線,就用白棉線纏繞。纏了拆,拆了纏,反反復復好幾次,雖然沒有顏色,可總算纏出了那個模樣。 可惜的是,小小香包並不能驅除邪惡。一場紅色大風暴接踵而來,全家人再也沒有機會聚在一起過節。滿天下烏煙瘴氣,誰還有閑情逸趣去包粽子,誰還相信香包可以消災避難,又有誰還敢搞四舊去紀念屈原!那種時代,倘若他還在世,只怕汨羅江里又多出一條冤魂。 天地旋轉,日月輪回,我從城市到農村,從農村到京城,又糊里糊塗地飛越大洋,在異國他鄉安了家。結婚不久的一個端午,老公突然提起粽子。我一時興起,想顯示一下主廚的本領,就到中國店買了材料。可是動起手來才發現困難重重,那些飄洋過海而來的粽葉,比新鮮的難辦多了,無論葦葉竹葉都不肯輕易就範,泡了很久還是很容易折斷破裂。費了好大勁兒煮出一鍋粽子,呆老公並不領情,誇耀著說還是家鄉的粽子好吃。既然鄉情難慰,鄉愁難解,我又何必勞神費力,也就很久沒再嘗試過。 那年領著孩子回國探親,正巧碰上端午節,和媽媽嫂嫂妹妹們一起,一邊聊天兒一邊包粽子,溫馨和睦,其樂融融,那粽子也格外香甜。女兒和我小時候一樣,在一邊湊熱鬧,也同樣愛上了那些花花綠綠清香四溢的香包。媽媽說,這喜好大概是她的遺傳,因為她小時候也喜歡這些小玩意兒。我買了些花絲線,找了些硬紙條,按照童年的記憶教女兒。五顏六色地掛了幾串,卻總覺得哪裡不足。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香草。雖然那種馨香無法驅惡避邪,卻仍然讓人心曠神怡,沒有香味的香包,只是徒有其表,而沒有靈魂。 幾年前媽媽病重,我匆忙趕回去看她,正好又是端午時節。忙亂之際,沒人有心情包粽子應景,雖然親戚朋友們送來一些,可總覺得少了那股溫馨親情。我在街頭看見一個賣香包的老太太,一串串地挑在竹枝上,在微風中輕輕搖晃,艷麗的色綵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周圍彌漫著那種久違了的氤氳草香。偏巧當時有些急事,本想著辦完事再帶幾串給病床上的媽媽,不料就這么一念之差,回來時已經人去香散。從那以後再也見不到母親,沒買到的香包竟然成了一件難解的遺憾。 女兒們雖然沒學會纏香包的手藝,卻多了一個好吃粽子的習慣,偶然記起端午節來,就給她們包一次,多年下來,有了數次實踐,慢慢地熟能生巧,也就不覺得太麻煩了。和女兒們說笑著,一大鍋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熟了,女兒們吃得興高采烈,只是那香包呢,卻完全沒了印象,連姥姥也在記憶里淡漠了。不知道女兒們以後是否還會記得這個節日,能夠自己包幾個粽子,給她們的後代講講中國的傳統故事。或許我對她們的期冀過高,但是,盡管歲月飛逝,往事漸遠,身居異國,人事全非,那飽含著故鄉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粽子,那散發著淡淡思鄉情結的香包,卻永遠也無法從我的心裡消失。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葯、配葯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裡,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F. 關於端午的作文600字
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准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鍾,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G. 求一片關於端午節的初中作文(600字)。
家鄉的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到那天,人們整天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里。
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粽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被別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里,人們知道了,怕江里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粽子扔進江里,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歷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麼包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粽葉洗得乾乾凈凈,然後用左手托著粽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嘗嘗,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裡鑽。
一頓豐富的午餐過後,人們就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來觀看激烈的賽龍舟。只見兩隊選手精神抖擻地坐在船上,手緊緊地握住船槳,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前方,整裝待發。「叭」的一聲,一條條龍舟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沖。兩岸的人們也歡騰跳躍,興奮地大聲喊著:「加油,加油。」那簡直鑼鼓喧天,響徹雲霄,熱鬧非凡!
到了下午,人們也早已滿頭大汗,該洗個舒服的澡了。按著傳統的習慣,人們把早已准備好的艾葉、菖莆、魚腥草等燒上一大鍋水。全家人都要洗,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葯原理是殺菌除濕氣。洗了以後,不會生痱子。
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過端午節,那一定一飽會眼福和口福!
H. 端午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屈原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准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為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