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薦一本名著1000字左右
太短了吧?我喜歡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不過太長了
⑵ 關於讀書為話題的高中作文1000字左右
讀書是美妙的、是快樂的、是有趣的。我每憶及我的讀書時光,就禁不住湧起愉悅之情。讀書使我快樂,所以我愛讀書。說起讀書我不由想起我的竊讀經歷。
記得有一次,我向朋友借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並跟她說好明天早上還她。因為我知道老爸一定不讓我看課外書,所以那天晚上,我寫完作業,便假裝上床睡覺。我把燈關了,閉上雙眼,裝出一副熟睡的樣子。爸爸以為我睡著了,幫我關上門,自己去看電視了。
爸爸一起,我連忙爬起來,拿出書鑽到被窩里,打開手電筒,靜靜地偷看著。我讀得津津有味,彷彿置身於書的世界裡,我來到孔子的學堂里,聽他講道理,來到……過了許久,哎呀,我腰酸背痛,太辛苦了,但又怕被爸爸知道,只能繼續卧著……好不容易等到爸爸睡著後,我躡手躡腳地走到廁所。走到廁所,我立即坐在馬桶上,順手打開燈,像一匹餓狼見牧羊人離開後,立刻撲向小羊羔一樣。我獨自享受書的樂趣,陶醉在書的海洋里。
書就像一匹奔騰的千里馬,帶我在知識的草原上飛奔;書,就像一條鯨魚,帶我在知識海洋里遨遊。我從裡面學到了許多課本人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我了解到人類的發展文明,懂得了一些生活常識。我和書一起快樂地玩耍,讓我忘記了所有的煩惱,讓我在玩耍中吸收知識。
書,是我的貼身伴侶;是我的快樂糖果;書是我踏實的朋友,我愛讀書,因為書讓我收獲了許多益處,使我快樂。
⑶ 讀書作文1000字左右
我與讀書
假如我的生活中離開了書,我想那定然是枯燥無味的。
我與書籍的緣分持續了多年,自呀呀學語的時候母親就給我買來各種幼兒讀物,從色彩繽紛的「看圖識字」到引人入勝的科幻漫畫,對我來說無疑都是充滿了童年的樂趣的。
年幼的我尤其迷戀漫畫,有時一直要到大人喊了幾遍開飯,才戀戀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愛書。在那個年代裡母親所給的零用錢是很有限的,但每當我碰到一本心愛的漫畫時卻有一種執著的付出。至今有些書脊都散了架,卻還始終保留著。也曾經夢想有一天能成為一個漫畫家,希冀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勾勒世界和心情,可惜那時沒有去學,錯過了機緣,是終身的遺憾。
有一次,我到地下室收拾舊什物,不經意間發現了幾本兒時看過的畫報,那種心情頗像一個農民在自家的田地里整日勞作偶有一天發現了金子一般,喜不自禁。小心翼翼地撣掉上面多年的塵土,慢慢翻開發黃發脆的紙張,看到裡面的圖畫與文字時,童年的記憶清晰的如同昨日,哦,一切又回來了!這舊日的畫報承載著童年的歲月與歡樂,上面沾染著太多稚嫩的熟悉的味道。恍惚迷離的歲月、童稚的夢幻一並撞擊著我脆弱而敏感的神經,使我不得不感慨歲月蹉跎、物是人非。
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中文專業,每天泡在大量的名著與經典里,也是一種幸福。現在畢業幾年了,那些帶著干凈的心情讀書的日子還歷歷在目,留戀的是那種平和的氛圍和心境,現在卻很難再找到了。
如今值得慶幸的是家中有一個專門的書房,放置的兩個大書櫃盛著我多年來尋覓的「夥伴」,稱不上汗牛充棟,數量倒也可觀。閑來無事,抽出幾本隨便翻翻,也會為這些覓來的寶貝沾沾自喜。每當心煩意亂之時,只要打開那寶藏般的書櫃,讓縷縷書香充盈心靈的乾涸,一切煩惱便又置之九霄雲外了。
有許多個無眠的夜晚,都是書籍陪我度過的。孤燈下,它就像一位多年的舊知,與我在寂寥中暢談。始終固執地認為,書與人也是有緣分的,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一樣,也分親疏厚薄。書海無涯,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所能結識的書籍總是有限的,所以每次買到一本好書的時候,我總是以虔誠的態度,細細翻看,結識這位新朋友。我想,假如時間可以摧毀我們的容貌,書籍賜予我們的卻恰恰相反,它能升華我們的靈魂,帶給每個個體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與沖擊。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時間的飛逝給予我們的有可能是殘忍,但是書籍給予我們的卻是點點溫馨與安慰,也只有精神財富是冷酷的時間所無法剝奪的。
讀書能使人平靜,使人明智,使人成長。一本好書是值得我們反復體味的,正如做人做事,需持有謹慎與謙恭的態度,這是我多年與書籍打交道所得到的一點感悟。遇到煩惱,回憶起曾讀過的那些偉人事跡,想到偉人所遭受的異於常人的悲苦磨難,心靈的深處就會感到無比慚愧,覺得生活中遇到的這點煩惱也算不了什麼了。多年的閱讀使我懂得,人在內心深處要不斷地去培養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需帶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的洗禮。
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個人的閱歷都是有限的,但是書籍卻能使我們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感受不同的人生,體悟豐富的情感,增加我們對生活及生命的認知。在書籍中我們既可以扮演基督山伯爵,也可以是包法利夫人,既能與老莊神遊「道」的境界,也可以與李白對吟淺酌,其中的痛快淋漓是世界上任何事物所不能及的,它可以使我們抵達任意一個物質與精神的聖域。
讀書可以使人透過生命的表象,探究生存的意義。曾經對余華的《活著》愛不釋手,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闡釋了「活著」的真諦,我想生命的價值也許就在此吧!與每部書遭遇,所得的感悟都有所不同,無論是喜、怒、哀、樂,抑或真、假、美、丑,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我們人生的厚度,也讓我們深深體味著世間的人情冷暖。
古人雲:「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禮義不交,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所以,讀書對我們塑造和陶冶自身的品行,不斷提高涵養是有極其有利的。讀書又貴在專與恆,只有抱著專心致志與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有所收獲。
⑷ 名著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
------- 讀《水滸傳》有感
作者:匿名 來源:不詳 錄入:佐爾丹 日期:2005-4-6 字數:1008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樑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⑸ 高一名著1000字讀後感
讀《童年》有感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贊美了熱愛自由、嚮往光明與英雄業績 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斗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並充滿激烈內心沖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敗後,高爾基赴美國及義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於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並得到他的熱情幫助。盡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斗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徵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義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人間》(1913~1916)。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童年》是俄國作家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譽為俄國最優秀的自傳小說之一。《童年》寫於 1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治下的 心路歷程。書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一角色,她被稱為「俄羅斯文學史上 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 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 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朴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盪。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⑹ 名著閱讀1000字——主要寫人物
1(很唯美)
在一片火紅的晚霞下,一隻風箏飄盪空中,遠遠的,甚至看不清它是什麼顏色?也不知道它預示著什麼?
這是《追風箏的人》的封面,一幅讓人捉摸不透的畫面,那長長的風箏線後面到底是什麼呢?我翻開華麗的封面,開始走進那一片火紅的晚霞,頭上風箏獵獵作響,耳畔傳來了那句真摯的諾言:
「為你,千千萬萬遍。」
聽著它,宛如一個天真的玩笑,愚弄著生命中多少愛恨情怨。
讀
著它,有如讀一個久遠而苦澀的夢,夢里的那片秘土,上演著昔日的繁華與安寧,今日的苦難與戰亂。
生命竟是一點點幸福,一片片心碎,一絲絲悔恨,一縷縷無奈所組成的復雜的耐人尋味的情感集合。就在阿米爾與哈桑曾經生活的那塊土地上,我小心翼翼的感悟著生命帶給我的那薄如蟬翼般易碎的感動。
風箏是什麼?阿米爾和哈桑一直在追逐的是什麼?
在小說的開始,作者用溫和的筆調勾勒出一份幸福和諧的阿富汗生活,在一個個讓人不知所雲阿富汗地名中,我們體會到的是阿米爾和哈桑無比親密的友誼,沒有無病呻吟,沒有故弄玄虛,作者筆下的感情簡單,真摯,甚至讓人無法與後來殘忍的結局聯系起來。
然而,這樣的幸福生活卻被一隻風箏無情地劃出了一條讓人一生無法禰補的傷痕。
在一次風箏大賽上,阿米爾為了贏得冷漠父親的注意,他奮力競爭,榮獲冠軍,但正想拿著風箏去領獎時,風箏卻被猛風吹遠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堅持要為阿米爾追回那隻已經得獎的風箏,卻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著同伴遇難,阿米爾卻躲在角落裡,不敢挺身而出。一念之差,改寫了兩人的友誼,還有命運。
由於受不了羞愧與痛苦的折磨,阿米爾開始譏嘲,欺騙,栽贓陷害,最終趕走了哈桑。後來 ,戰亂又將阿米爾帶到了美國。
多麼曲折的感情也難以逃脫大時代的變遷,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曲終人散,人去樓空。
正當美國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煙如雨的往事時,父親臨終時的一句話,讓阿米爾走上了回阿富汗的路——那條贖罪的路。阿米爾此時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親生兄弟,而遠在阿富汗的哈桑卻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槍下。
命運帶走了他的友誼,親情,只給他留下了一片遺憾,生命竟是如此無奈。
為了禰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為此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花盡心思為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
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
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於前進,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每一份苦與甜,慢慢體會每一份情與怨。
合上書本,封面上的景色再次映入眼簾:
在一片火紅的晚霞下,一隻風箏飄盪空中,遠遠的,甚至看不清它是什麼顏色?那長長的風箏線後面,是一份對人生命運深深的信服與感激。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在命運的安排下義無反顧地追逐著,在幸福與痛苦的反復交替中漸漸地感悟著生命的真諦。
2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一直以來對阿富汗這個神秘而又多災多難,飽經戰火的國家充滿了嚮往。當我從報紙上的書評上看到《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時候,便迫不及待的買來一睹為快。
小說其實是男主人公阿米爾尋找心靈救贖的回憶錄。
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里,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有一個同樣從小失去了母親但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賽風箏的傳統,並且按照慣例,那些被擊落的風箏可以被看作是勝利者的獎賞,哈桑聰明機靈,是個追風箏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賽風箏會卻讓阿米爾和哈桑友情徹底的決裂。那次的比賽,阿米爾成了冠軍,哈桑為小主人去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
習慣了哈桑的一諾千金,阿米爾知道他肯定能順利完成任務,他滿心歡喜地等著哈桑為自己帶來戰利品,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只好出去尋找。可卻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驚呆了。原來,追到風箏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煩:正被幾個曾經找過阿米爾麻煩的壞孩子脅持,對方逼迫他拿出風箏,而哈桑不願意,於是,勢單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恥辱——被這幾個壞孩子強暴了!而即使在這樣,他死命地保護好那隻被擊落的風箏。——殘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爾全部看在了眼裡,可是,他卻沒有勇氣上前制止 !
那次事件之後,阿米爾內心就開始被羞愧與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對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虛偽愧對朋友的忠誠。這樣的感覺一直把他壓不過氣來,終於,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
幾年之後,阿米爾隨父親去了美國,先前優越的生活沒有了,在美國的日子,他們過的很窘迫,可父親還是一貫地有擔當,靠著父親賣力的打苦工,阿米爾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回憶的良方。
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阿米爾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經死去,阿米爾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帶著這個小侄兒,決定替哈桑承擔做父親的責任.。跟哈桑的兒子談到他父親追風箏的時候,阿米爾充滿了欽佩和尊敬. 他帶著哈桑的小兒子一起去放風箏。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上。其實每個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沒有那樣的事情讓你來面對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犯一個禁錮著自己一生的錯誤,為此感到遺憾,難堪,讓我們總是為此耿耿於懷。也沒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說里的阿米爾那樣,在自己犯了錯的多年以後,還能有重新贖罪的機會。這種太過巧合的事在小說中讀來自然流暢,但現實中並沒有太多機會去體會,也不會有太多的人願意有這種機會來體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像阿米爾童年的時候那樣,有一個親如弟兄的人,可能你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當他們全心全意對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自己犯錯之後找個借口與這個人斷絕關系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也一樣對他的阿,我也一樣為他著想,也一樣願意盡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願望。但是真正當一件足以影響你們一生的事情發生時,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你那個最親的人。
人們往往會忽視那個永遠躲在角落,但是卻是永遠對你最親的人。覺得他們都跟我那麼親了,根本用不著費力來維持這種關系,而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對待他們,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曾經有人當面對我說過:「為什麼所有人的意見你都能耐心聽取,唯獨你父母的意見你卻一點也聽不進取。」想想以前,無數次為了一點小事跟父母擺臭臉,難道我這樣做的資本就僅僅是父母總是無條件的支持你,在我最不開心的時候,本想來開導的卻最後總是成為我的出氣筒,事後又總是來噓寒問暖,我們卻為了自己那一點小小的自尊而不理不睬。我們就是這樣對待那些對自己全心全意而又別無他求的人的嗎?雖然長大後象阿米爾一樣盡量找機會彌補,而父母也像阿哈桑一樣仁就毫無怨言的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但是當初為什麼要為了自己那個小小的風箏,那個現在想來毫無價值的自尊心而忽視自己身邊的人。
⑺ 求一篇讀名著讀後感的作文1000字
魯賓遜漂流記》是一本小學生必讀的好書。它主要講了:主人公魯濱遜幼年有著航海周遊世界的理想,而父母極力反對。他很固執,就在1651年,魯濱遜19歲的時候,背著父母,報名做了水手,在海上,暴風把船給吹翻了,魯濱遜很幸運,沒被淹死,獨自漂流在一個荒島上,接著自己探查了這個島,開墾了一片土地,還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食物。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一群野人在吃人肉,魯濱遜決定要救出受害者,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魯濱遜成功救出了一個人,並為他取名為星期五。後來,他終於離開了陪伴他27年又75天的這個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英國。主人公魯濱遜正是憑著頑強的毅力,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如果魯賓遜沒有離開家,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沒有那麼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錢,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也就不會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去製造東西,去扞衛自己的家園,他勇於向世俗挑戰:離家出走;他勇於和大自然斗爭:在經過大浪後也沒被淹沒;他勇於行動:在荒島上看見俘虜快被野人吃掉的時候,捨身去救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他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戰和磨練。
我想: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小學生也應該向主人公學習,要勇於向困難挑戰,打不垮,壓不彎,壓力越大越要堅強,這樣才能塑造出一個嶄新的自我。勇於斗爭、勇於行動、勇於挑戰、勇於追求,勇於探索……我們一定要學習魯濱遜的創新精神。
⑻ 名著伴我成長作文 1000字以上 寫幾篇名著的 要絕對原創 不要抄襲 不然不選推薦答案
<<船長>>讀後感(1349字)
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船長》後感動不已。這篇文章講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逃生,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的崇高精神。
古今中外像船長那樣忠於職守的人很多很多。
東漢的何湯忠於職守的故事歷代廣為流傳,早年師從大名士桓榮,桓榮十分器重他,後來做了把守宮門的官。有一天,光武皇帝微服私訪,因路途較遠,一直到深夜才趕路回宮。當時,何湯正守衛開陽門,無論皇帝的隨從們怎樣磨破嘴皮,他都堅決不開宮門,認為過時開門,違反宮中禁令。大家都認為何湯就要大禍臨頭了,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皇帝卻賜何湯一頓早餐。
被譽為「人民的衛士,罪犯的剋星,敬業的楷模,愛民的標兵」的任長霞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責,執法為民,服務群眾,清正廉潔,懲惡揚善。她到登封市擔任公安局長的三年裡,她帶領大家打開了登封公安工作的局面,創造了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她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治本色,在人民公安這個崗位上恪盡職守,盡職盡責。
我曾看到一則故事:美國經濟學家葛爾布萊僱傭的女管家忠誠可靠。一次,葛爾布萊因為連續到一些國家講學感到很疲倦而睡覺休息,吩咐女管家,無論誰來電話都不要打攪他。事也湊巧,葛爾布萊剛入睡,總統就打來了電話,急著找葛爾布萊討論經濟問題。盡管總統一再強調事情很要緊,但是女管家還是忠於職守,沒有叫醒主人。
白衣天使在非典時期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搶救病人,病人都搶救成功了,但白衣天使們卻躺在了病床上,有的甚至與世長辭了;消防戰士為了保護人民和國家財產,不怕犧牲,英勇地沖進大火;勇敢的民警為了正義臨危不懼,勇斗歹徒……這些事例無不說明了這四個字:忠於職守!
忠於職守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美德.醫生要救死扶傷,教師要教書育人,軍人要保衛國家,工人要優質高產,農民要種好田地,學生要學好功課……正是因為千千萬萬的人忠於職守,經濟才能發展,祖國才會飛黃騰達!
我們青少年從小就要培養忠於職守的美德。從認真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做起,從遵守校規校紀做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馬馬虎虎、敷衍塞責,做一個責任性強的好少年。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後感(1059字)
壓抑的太久,讓我們來為有人實現夢想中的自由而歡呼雀躍。
我們是孩子。想像是我們親密的夥伴,夢境是我們達成心願的一條捷徑。
誰有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年誰就擁有了世界,並可以讓我們留戀往返!
湯姆!湯姆·索亞!是的,馬克·吐溫先生筆下的小機靈。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夥伴。
馬克·吐溫是世界文明的小說家,他擅長將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和諧地統一,因此他的作品被世人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翁湯姆是個有理想有抱負也有煩惱的男孩,在馬克·吐溫的筆下湯姆以其栩栩如生的頑童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描寫的是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國生活。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條和呆板的生活環境,他們作了種種冒險來改變自身的環境。
湯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寄養在姨媽家裡,在姨媽眼裡,他是個搗蛋將軍,而自己卻又情不自禁地喜歡這個孩子。湯姆本人則是一個天真活潑又調皮的典型美國少年,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聰明、勇敢、正直、樂觀。在那個年代,湯姆有一點叛逆,有一個夢想就是去當綠林好漢。在他們的頭腦里,強盜就是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盜」,「血手魔王」,「海上霸王」,這都是孩子們嚮往的頭銜。在此次冒險中,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心願,而湯姆成了這三個離家出走的孩子的領袖。逃到荒島後,人們以為他們淹死了,正在為他們舉行喪禮時,他們卻回來參加自己的喪禮了。
小湯姆的故事是一個個令人廢寢忘食的故事。
在主日學校里,他是頑皮,惹老師頭疼的問題兒童。周末被罰刷牆,湯姆竟施出詭計,不但讓那些男孩不知不覺地自願成為他的「俘虜」,還自動奉上謝禮。去墓地探險,他目睹了一起兇殺案,在無辜者即將遇難時,湯姆勇敢地站了出來,指證兇手卓依。成了一個不起的英雄。去郊遊,他救了自己和小夥伴佩琪還找到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寶藏。
湯姆·索亞的作為,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一個孩童所能經歷的一切,在湯姆的身上我們能看見許多人童年的幻想。而實現這一夢境的就是鬼精靈湯姆和賜於他「生命」的小說家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不僅僅是為兒童所作的一個多面性人物,更是為使所有人回憶童年,夢想童年所刻畫出來的一個小精靈。湯姆在充滿陽光的世界裡,告訴我們只要有歡樂,有夢想,美夢便可成真。終有一天,我們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創造出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夢幻天地。
希望你,希望我,希望我們大家在湯姆的故事裡找到與自己夢境相同的畫面,讓自己的想像暢游「世界」吧!
《魯濱遜漂游記》讀後感 (1600字)
當一個人獨立生活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人總不能被困難嚇倒,而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挑戰自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魯濱遜乘坐的飛機在無人島上墜毀.這是什麼地方?熾熱燦爛的陽光,一望無垠的大海在魯濱遜眼前展開的是一幅浪漫,孤獨,刺激和冒險的畫卷. 然而,如果真的獨自留在無人島上會怎麼樣呢?這里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煤氣爐,打不通手機,也沒法叫外賣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裡的動植物以外,無人島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為了讓人類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親自去找,一個火苗都要親手點燃.在這樣的狀況下,你還會感到浪漫嗎? 魯濱遜並不是天才,但是他有著更強的好奇心.他歷盡了限險,九死一生.他經歷了沒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獨一人生存的恐懼,熬過了無人島上漫長的梅雨期,戰勝了自己精神的絕望,最後終於乘坐英國海輪,駛向希望的故鄉 雖然魯濱遜生活在遠離當時社會的荒島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社會,利用先前在社會中學到的知識使自己活了下來.如果他從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荒島上,那情況又會是怎樣?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活幾十年,不單是他不服輸的思想,超強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豐富的社會經驗.魯濱遜在島上時,從沒有放棄過要回到他原來是生活,這,也許是他活下來的信念! 雖然魯濱遜生活在遠離當時社會的荒島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社會,利用先前在社會中學到的知識使自己活了下來.如果他從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荒島上,那情況又會是怎樣?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活幾十年,不單是他不服輸的思想,超強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豐富的社會經驗.魯濱遜在島上時,從沒有放棄過要回到他原來是生活,這,也許是他活下來的信念 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寒假讀完這本書,真可謂是如獲至寶. 這本書記述的是一艘大船失事後,唯一倖存者魯濱遜在荒無人煙的小島,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險經歷和內心活動.魯濱遜在島上孤身一人,面對困難和挫折,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活下來. 他從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島上蓋了間房屋,為了防止野獸, 還在房子周圍打上了木樁. 來到荒島,面對首要的就是吃的問題,船上的東西吃完後,魯濱遜開始打獵,有時可能會餓肚子.於是他決定播種,幾年後,他終於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學習也是這樣,也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哈佛大學的校訓那樣:"忙完春種忙秋水,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社會,競爭無處不在,我們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獲,要勇於付出,在戰勝困難的同時不斷取得好成績.要知道"付出鑄就收獲". 他搭窯造罐,失敗後總結教訓,終於成功;磨糧食沒有石磨,他就用木頭代替;沒有篩子,就用圍巾. 魯濱遜在荒島上解決了自己的生存難題.面對人生挫折,魯濱遜的所作所為充分顯示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創造精神.同樣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要搞一些發明創造,從小養成一種創新精神,把魯濱遜在荒島,不畏艱險,不怕失敗挫折,艱苦奮斗的精神結合起來,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魯濱遜在荒島過著貧困的生活,正是艱苦的環境促使他立志成長,為改變處境而奮發;也正是這種奮發才使魯濱遜克服難以數計的困難,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實,艱苦的環境,也會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煉不出精乾的水手,平靜的湖面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誘發這種惰性,阻礙人們成長;而惡劣的環境卻能激人奮發,使人立志改變處境,因而促使一個人成長.有了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不管環境是好是壞,都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成才.否則,優越的環境,會成為滋養惰性的溫床,艱苦的環境會成為淤埋弱者的深淵. 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處有荊棘,石頭,高山,急流.人生,並不滿布絢爛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難,快樂的絲線,組成的網. 當我們受到挫折,積極對待.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艷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風順!" 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又給它們生機.《魯濱遜漂流記》給我的啟示是:只有奮斗,才有出路.
⑼ 求一篇,中外名著推薦作文。大約1000字介紹,你選擇,該作品的理由及
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船長》後感動不已.這篇文章講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逃生,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的崇高精神.
古今中外像船長那樣忠於職守的人很多很多.
東漢的何湯忠於職守的故事歷代廣為流傳,早年師從大名士桓榮,桓榮十分器重他,後來做了把守宮門的官.有一天,光武皇帝微服私訪,因路途較遠,一直到深夜才趕路回宮.當時,何湯正守衛開陽門,無論皇帝的隨從們怎樣磨破嘴皮,他都堅決不開宮門,認為過時開門,違反宮中禁令.大家都認為何湯就要大禍臨頭了,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皇帝卻賜何湯一頓早餐.
被譽為「人民的衛士,罪犯的剋星,敬業的楷模,愛民的標兵」的任長霞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責,執法為民,服務群眾,清正廉潔,懲惡揚善.她到登封市擔任公安局長的三年裡,她帶領大家打開了登封公安工作的局面,創造了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她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治本色,在人民公安這個崗位上恪盡職守,盡職盡責.
我曾看到一則故事:美國經濟學家葛爾布萊僱傭的女管家忠誠可靠.一次,葛爾布萊因為連續到一些國家講學感到很疲倦而睡覺休息,吩咐女管家,無論誰來電話都不要打攪他.事也湊巧,葛爾布萊剛入睡,總統就打來了電話,急著找葛爾布萊討論經濟問題.盡管總統一再強調事情很要緊,但是女管家還是忠於職守,沒有叫醒主人.
白衣天使在非典時期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搶救病人,病人都搶救成功了,但白衣天使們卻躺在了病床上,有的甚至與世長辭了;消防戰士為了保護人民和國家財產,不怕犧牲,英勇地沖進大火;勇敢的民警為了正義臨危不懼,勇斗歹徒……這些事例無不說明了這四個字:忠於職守!
忠於職守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美德.醫生要救死扶傷,教師要教書育人,軍人要保衛國家,工人要優質高產,農民要種好田地,學生要學好功課……正是因為千千萬萬的人忠於職守,經濟才能發展,祖國才會飛黃騰達!
我們青少年從小就要培養忠於職守的美德.從認真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做起,從遵守校規校紀做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馬馬虎虎、敷衍塞責,做一個責任性強的好少年.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後感(1059字)
壓抑的太久,讓我們來為有人實現夢想中的自由而歡呼雀躍.
我們是孩子.想像是我們親密的夥伴,夢境是我們達成心願的一條捷徑.
誰有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年誰就擁有了世界,並可以讓我們留戀往返!
湯姆!湯姆·索亞!是的,馬克·吐溫先生筆下的小機靈.全世界少年兒童的夥伴.
馬克·吐溫是世界文明的小說家,他擅長將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和諧地統一,因此他的作品被世人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翁湯姆是個有理想有抱負也有煩惱的男孩,在馬克·吐溫的筆下湯姆以其栩栩如生的頑童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描寫的是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國生活.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條和呆板的生活環境,他們作了種種冒險來改變自身的環境.
湯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寄養在姨媽家裡,在姨媽眼裡,他是個搗蛋將軍,而自己卻又情不自禁地喜歡這個孩子.湯姆本人則是一個天真活潑又調皮的典型美國少年,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聰明、勇敢、正直、樂觀.在那個年代,湯姆有一點叛逆,有一個夢想就是去當綠林好漢.在他們的頭腦里,強盜就是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盜」,「血手魔王」,「海上霸王」,這都是孩子們嚮往的頭銜.在此次冒險中,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心願,而湯姆成了這三個離家出走的孩子的領袖.逃到荒島後,人們以為他們淹死了,正在為他們舉行喪禮時,他們卻回來參加自己的喪禮了.
小湯姆的故事是一個個令人廢寢忘食的故事.
在主日學校里,他是頑皮,惹老師頭疼的問題兒童.周末被罰刷牆,湯姆竟施出詭計,不但讓那些男孩不知不覺地自願成為他的「俘虜」,還自動奉上謝禮.去墓地探險,他目睹了一起兇殺案,在無辜者即將遇難時,湯姆勇敢地站了出來,指證兇手卓依.成了一個不起的英雄.去郊遊,他救了自己和小夥伴佩琪還找到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寶藏.
湯姆·索亞的作為,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一個孩童所能經歷的一切,在湯姆的身上我們能看見許多人童年的幻想.而實現這一夢境的就是鬼精靈湯姆和賜於他「生命」的小說家馬克·吐溫.
湯姆·索亞不僅僅是為兒童所作的一個多面性人物,更是為使所有人回憶童年,夢想童年所刻畫出來的一個小精靈.湯姆在充滿陽光的世界裡,告訴我們只要有歡樂,有夢想,美夢便可成真.終有一天,我們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創造出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夢幻天地.
希望你,希望我,希望我們大家在湯姆的故事裡找到與自己夢境相同的畫面,讓自己的想像暢游「世界」吧!
《魯濱遜漂游記》讀後感 (1600字)
當一個人獨立生活的時候,還有這樣的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人總不能被困難嚇倒,而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挑戰自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魯濱遜乘坐的飛機在無人島上墜毀.這是什麼地方?熾熱燦爛的陽光,一望無垠的大海在魯濱遜眼前展開的是一幅浪漫,孤獨,刺激和冒險的畫卷. 然而,如果真的獨自留在無人島上會怎麼樣呢?這里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煤氣爐,打不通手機,也沒法叫外賣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裡的動植物以外,無人島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為了讓人類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親自去找,一個火苗都要親手點燃.在這樣的狀況下,你還會感到浪漫嗎? 魯濱遜並不是天才,但是他有著更強的好奇心.他歷盡了限險,九死一生.他經歷了沒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獨一人生存的恐懼,熬過了無人島上漫長的梅雨期,戰勝了自己精神的絕望,最後終於乘坐英國海輪,駛向希望的故鄉 雖然魯濱遜生活在遠離當時社會的荒島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社會,利用先前在社會中學到的知識使自己活了下來.如果他從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荒島上,那情況又會是怎樣?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活幾十年,不單是他不服輸的思想,超強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豐富的社會經驗.魯濱遜在島上時,從沒有放棄過要回到他原來是生活,這,也許是他活下來的信念! 雖然魯濱遜生活在遠離當時社會的荒島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社會,利用先前在社會中學到的知識使自己活了下來.如果他從一生下來就生活在荒島上,那情況又會是怎樣?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魯濱遜能夠在荒島上生活幾十年,不單是他不服輸的思想,超強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豐富的社會經驗.魯濱遜在島上時,從沒有放棄過要回到他原來是生活,這,也許是他活下來的信念 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寒假讀完這本書,真可謂是如獲至寶. 這本書記述的是一艘大船失事後,唯一倖存者魯濱遜在荒無人煙的小島,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險經歷和內心活動.魯濱遜在島上孤身一人,面對困難和挫折,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活下來. 他從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島上蓋了間房屋,為了防止野獸, 還在房子周圍打上了木樁. 來到荒島,面對首要的就是吃的問題,船上的東西吃完後,魯濱遜開始打獵,有時可能會餓肚子.於是他決定播種,幾年後,他終於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學習也是這樣,也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哈佛大學的校訓那樣:"忙完春種忙秋水,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社會,競爭無處不在,我們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獲,要勇於付出,在戰勝困難的同時不斷取得好成績.要知道"付出鑄就收獲". 他搭窯造罐,失敗後總結教訓,終於成功;磨糧食沒有石磨,他就用木頭代替;沒有篩子,就用圍巾. 魯濱遜在荒島上解決了自己的生存難題.面對人生挫折,魯濱遜的所作所為充分顯示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創造精神.同樣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要搞一些發明創造,從小養成一種創新精神,把魯濱遜在荒島,不畏艱險,不怕失敗挫折,艱苦奮斗的精神結合起來,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魯濱遜在荒島過著貧困的生活,正是艱苦的環境促使他立志成長,為改變處境而奮發;也正是這種奮發才使魯濱遜克服難以數計的困難,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實,艱苦的環境,也會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煉不出精乾的水手,平靜的湖面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誘發這種惰性,阻礙人們成長;而惡劣的環境卻能激人奮發,使人立志改變處境,因而促使一個人成長.有了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不管環境是好是壞,都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成才.否則,優越的環境,會成為滋養惰性的溫床,艱苦的環境會成為淤埋弱者的深淵. 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處有荊棘,石頭,高山,急流.人生,並不滿布絢爛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難,快樂的絲線,組成的網. 當我們受到挫折,積極對待.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艷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風順!" 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又給它們生機.《魯濱遜漂流記》給我的啟示是:只有奮斗,才有出路.
⑽ 高中生必讀名著(任一本)的讀後感1000字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