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學問》為題目的作文800字
一位生物老師在介紹黃魚時,被學生所提的「什麼是大黃魚,什麼是小黃魚」這個問題難住了,只好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過後,他查閱了大量的書籍,仍不得其解。最後,他親自到遙遠的海濱漁場,請教當地的漁民,終於找到了答案,並告訴了學生。
能夠在學生面前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大黃魚,什麼是小黃魚」,沒有不懂裝懂,不愚弄學生,真無愧於為人師表。做學問,教學生,就得講誠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為了面子,信口開河,欺騙學生,將會謬種流傳,誤人子弟,這樣的老師就埋沒了良心,枉為人師。
其實,老師有不懂的學問,一點也不足為奇,也不是奇恥大辱,因為學海無涯。當年,兩個小孩向孔子提出早上的太陽和正午的太陽哪個更大哪個更近的問題時,孔子也啞口無言。關鍵在於怎樣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是不了了之,還是尋根問底。這位老師查閱了大量書籍,仍不得其解,但沒有灰心喪氣,半途而廢。而是親赴遙遠的海濱漁場,請教當地的漁民,終於找到了答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身上那股孜孜不倦,誓要把不懂的學問徹底弄明的執著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求學就得有這樣執著的毅力和恆心。
他能夠不懈的追尋問題的答案,還在於他那種對教學事業的高度責任心。他知道「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天職,不能為學生的提問尋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就是失職。
這位老師能打破行業的界限,虛心請教,也是值得稱贊的。韓愈曾在《師說》一文中批判了那種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行業之間恥於相師的不良風氣。如果他也端著老師的款,不去請教漁民,也許就長期找不到答案,那麼,漁民的漁業知識就不能通過他薪火相傳,就不能轉化為學生的生物知識。
統而言之,這位老師做人的品格,為師的道德,治學的精神和工作的態度都讓人肅然起敬,由衷贊嘆。
B. 以《學問》為題的800字作文
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自有其道理。探尋這些道理,既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為了滿足其與生俱來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學問就具有了這樣兩層價值:功利的價值和智慧的價值。關於這一點,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早就注意到了,他指出:「獲得任何一種東西有兩項價值,作為知識的價值和作為訓練的價值。獲得每一種事實的知識,除了用以指導行動外,也可以用來練習心智;應該從這兩方面來考慮它在為完滿生活作準備時的效果。」
今天人類衣食住行的文明和便捷,均得益於學問的進步。人類掌握了動物皮毛的加工製作,使自己能享有華美的服飾;人類摸索出植物的生長規律,成倍地提高了其產量,使得自己的膳食品種豐富多樣;人類發明並製作了新的建築材料,從而建造出高檔舒適的居所;人類探索發現機械運動的原理,發明出汽車、飛機和輪船,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使人們的生活舞台變得十分寬廣。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健康和長壽。這當然只是一種概率統計優勢。我想,可能的解釋有如下幾點:首先,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可能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比較高,個人成就感和幸福感比較強,生活條件,包括衣食住行的條件會比較優裕,特別是醫療衛生、保健條件會比較好,因而會健康和長壽。其次,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活動會更多,所進行的智力體操就多,而智力活動有利於健康和長壽。第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強的獲取資訊的能力,有比較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豐富、科學、合理的養生保健知識和措施,從而更加健康和長壽。第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對自我更負責任的態度,會更加珍愛自我、善待自我,會更少地放縱自我、透支生命,因而會健康長壽。當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從事高危職業的可能性比較小,受到意外傷亡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通過上述分析,學問也是具有社會功利價值的。
「學問」二字,須作兩個層次的理解:「學」,即獲取更多的資訊。你需要懂得更多,需要去了解事情的緣由,去分享和掌握人類世世代代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問」,就是不要輕信,不要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凡事需要去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可以通過電話能聽到遙遠的另一個人的聲音?為什麼飛機如此龐然大物能夠承載著幾百人升上天空並准確著陸?電視上清晰的圖像是如何生成的?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怎樣的政府是一個合法的、好的政府?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需要我們去思考、探索的問題更是無窮無盡。
盡管我們不可能什麼問題都去關注,或者有興趣去關注,但探索的興趣和思考的習慣卻是非常寶貴並應該養成的。傑出的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索最大的推動力來源於內在的興趣,即理智的好奇心。由此可以說,好的教育就在於能夠引發學生對於學問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思考與探索的樂趣。
其實,發展人們理智的好奇心也有其社會的功利價值。比如,一個熱愛思考,能從思考中享受到生活樂趣的人,會更多地關注內心,而不會熱衷於虛假的客套和無聊的應酬,他也不大可能熱衷於「講排場、擺闊氣」;他可以在月光下靜坐沉思,也可以一卷在手讓思想盡情馳騁。他更傾向於去過簡朴的生活,這樣的人能減少社會資源消耗和浪費,有利於人類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我們當今的教育中,對於強調智慧訓練和思考習慣的養成是存在著不足的。要改變這種情況,甚至要改變我們民族和國家的落後,在教育的所有方面都應該朝著進一步彰顯學問的智慧價值方向作更多的探索。
C. 800字作文 ( )是一種學問
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自有其道理.探尋這些道理,既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為了滿足其與生俱來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學問就具有了這樣兩層價值:功利的價值和智慧的價值.關於這一點,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早就注意到了,他指出:「獲得任何一種東西有兩項價值,作為知識的價值和作為訓練的價值.獲得每一種事實的知識,除了用以指導行動外,也可以用來練習心智;應該從這兩方面來考慮它在為完滿生活作準備時的效果.」
今天人類衣食住行的文明和便捷,均得益於學問的進步.人類掌握了動物皮毛的加工製作,使自己能享有華美的服飾;人類摸索出植物的生長規律,成倍地提高了其產量,使得自己的膳食品種豐富多樣;人類發明並製作了新的建築材料,從而建造出高檔舒適的居所;人類探索發現機械運動的原理,發明出汽車、飛機和輪船,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使人們的生活舞台變得十分寬廣.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健康和長壽.這當然只是一種概率統計優勢.我想,可能的解釋有如下幾點:首先,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可能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比較高,個人成就感和幸福感比較強,生活條件,包括衣食住行的條件會比較優裕,特別是醫療衛生、保健條件會比較好,因而會健康和長壽.其次,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活動會更多,所進行的智力體操就多,而智力活動有利於健康和長壽.第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強的獲取資訊的能力,有比較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豐富、科學、合理的養生保健知識和措施,從而更加健康和長壽.第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對自我更負責任的態度,會更加珍愛自我、善待自我,會更少地放縱自我、透支生命,因而會健康長壽.當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從事高危職業的可能性比較小,受到意外傷亡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通過上述分析,學問也是具有社會功利價值的.
「學問」二字,須作兩個層次的理「學」,即獲取更多的資訊.你需要懂得更多,需要去了解事情的緣由,去分享和掌握人類世世代代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問」,就是不要輕信,不要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凡事需要去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可以通過電話能聽到遙遠的另一個人的聲音?為什麼飛機如此龐然大物能夠承載著幾百人升上天空並准確著陸?電視上清晰的圖像是如何生成的?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怎樣的政府是一個合法的、好的政府?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需要我們去思考、探索的問題更是無窮無盡.
盡管我們不可能什麼問題都去關注,或者有興趣去關注,但探索的興趣和思考的習慣卻是非常寶貴並應該養成的.傑出的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索最大的推動力來源於內在的興趣,即理智的好奇心.由此可以說,好的教育就在於能夠引發學生對於學問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思考與探索的樂趣.
其實,發展人們理智的好奇心也有其社會的功利價值.比如,一個熱愛思考,能從思考中享受到生活樂趣的人,會更多地關注內心,而不會熱衷於虛假的客套和無聊的應酬,他也不大可能熱衷於「講排場、擺闊氣」;他可以在月光下靜坐沉思,也可以一卷在手讓思想盡情馳騁.他更傾向於去過簡朴的生活,這樣的人能減少社會資源消耗和浪費,有利於人類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我們當今的教育中,對於強調智慧訓練和思考習慣的養成是存在著不足的.要改變這種情況,甚至要改變我們民族和國家的落後,在教育的所有方面都應該朝著進一步彰顯學問的智慧價值方向作更多的探索.
D. 關於學問的議論文
《論毅力》
E. 作文:關於學問的作文(小草和麥穗)
「路無盡頭,學無止境.」因此問也應該沒有止境的,我們既要學習,就要學」問」.培根曾說過」天然的才能象天然的植物,需要學問修剪.」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不斷地問,才能才能修剪出天然的植物.
「智能之事,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只有學問才能讓人成為智者.不問不知.司馬遷在他用19風時進行了一次全國大游歷,游藝室准陰他追蹤韓信早年的足跡;訪齊魯他瞻仰孔廟,尋問當地人所知的歷史;到 城,他聽取漢高祖劉幫的傳說故事;達大梁,他憑吊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中著名的 門……每一處,每到一處他都把從當地人口中問到的事情與自己所知的結合起來,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著成了史家之絕唱<<史記>>如果他當初不仔細地問,了解當地人所知的故事,只憑自己公有的一點了解,<<史記>>還能成為史家之絕唱嗎?
「問」能讓我們了解更多,懂得更多.許多好學的人因為膽怯,心中本來藏有許多疑問,但始終不肯開口尋找答案,因而止步不前,只有好問的人才能一步步到達峰頂.善問者能過高山,不問者學路於平原.
青少年時期學校老師系統知識,對人的一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不應該半途而廢,遇能困難就退縮,停止不前,我們應該勇敢地向前輩們提出自己的疑問,後能自己所要的答案,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誰不可能一下子全知道,不止學習,生活中也有太多的事情有」問」.」這是什麼?」」這樣有什麼作用?」」……」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並掌握許多生活技能.
無知比平窮更可怕,所以我們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疑問,不要做無知的人,無知會使智慧因缺乏食糧而萎縮.
不要把學習看成是任務,而應視之為一個令人 的機會,為了自己的歡樂和今後工作的社會利益,去學習抓住這個機會不懂就問掌握更多的知識為今後打下牢固的基礎.
我們每個個都應學會」問」,學」問」,能夠使我們學到許多有價什的知識,更能使我們越過高山.
F. 作文:題目是《對學問的認識》主要著自己的做法
我們經常聽人說,某人有學問,某人沒學問。「學問」一詞很嚇人,可以打倒人,也可以因此被打倒。但什麼是學問,眾人的看法卻不盡相同。我據說是個沒學問的人,經常被火眼金睛的革命小將臨空揪斗一番。但是俺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自兩槐夾井以來,畢竟跟大大小小真真假假有學問的人打過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交道,所以對「學問」一詞也不免有幾點個人的斟知拙見,下面就排在這里就教於方家。
一個人要「有學問」,首先必須「知道的事情多」。即多知、多聞。有些知識分子知道的事情很少,連燈泡都不會換,連鄧麗君都沒聽過,連韭菜芹菜都分不清,不以為恥,反而宣稱自己是「學者」,認為那些見多識廣的人是「不務正業」,按照這樣的邏輯,白痴就是最「務正業」的了,知識越多就越反動了。這真是學問的退化,文明的悲哀。
這里所說的「多知多聞」,可以是「知道很多領域的事情」,比如孔子,從朝拜禮儀到駕車射箭都知道,既懂軍事,也懂「政治經濟學」。這叫「廣博」。今天的很多人,看見某人是數學系的教授,就以為他必定不懂建築學,這是現代人的愚昧。我上大學時,數學系的朋友整天研究薩特和弗洛伊德,也沒耽誤他上博士,這就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沒有一定程度的「博」,是什麼學問也談不上的。
另外,多知多聞也可以指「在某個專門領域知道得比別人多」,這叫「專深」。例如我們大家都有些醫學知識,但是醫生就比一般人知道得更多,因此他在醫學領域內就比我們「有學問」。即使他出了醫療事故,也仍然比我們外行有學問。千萬不要發現了大作家的一個錯別字,就汪汪狂吠,貶低其人格,覺得人家不如自己。現在的這種淺薄青年實在是太多了。再如劉心武講《紅樓夢》,許多人罵他是野狐禪,罵他無知,其實劉心武的研究可能比那些資深的紅學家要弱一些,路子也未必正確,畢竟他是作家出身,但劉心武總比一般的中文系大學生有學問吧?他對《紅樓夢》的熟悉程度我看也是超過許多古典文學教師的。劉心武至少稱得上是《紅樓夢》專家的。
需要注意,廣博和專深並不是對立的。有些人可以在多個領域都很專深,古人往往如此,現代人也不少。所以,切不可認為一個鐵匠做出的沙發就不如木匠。福柯、巴爾特這樣的大師,我們能說他們是哪個專業的嗎?一個在某一領域比較專深的人,對相鄰領域也必然所知較多。舉例來說,一個文史哲專業的大學者,應該在文學、語言、歷史、哲學、宗教、藝術、心理、社會、政治、經濟等諸方面都具有博士、至少是碩士的水平。所以,我們這些略有成就的小學者,沒有任何驕傲的理由,我們距離真正的大師,還差得遠呢。假如一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想當然地在物理問題上隨便教訓一位化學系的教授,那就是不懂道理的「輕狂」了。
其次,多知多聞,可以算作有「學」。但光憑知道的事情多,還不能就算「有學問」。北京的計程車司機知道的事情都很多,上知中南海,下知八寶山,有些司機的淵博程度已經超過了外省的局長和教授,但他們多數不能稱之「有學問」。為什麼呢?因為必須把知道的事情消化整理為系統的「知識」,才能稱「學問」。用老百姓的話講,那得「說出來一套一套的」。有些人被取了外號叫「張大學問」、「李大學問」,就是因為他們的談吐比較系統,所掌握的信息連成了體系。
現在網路發達,可以搜到很多信息,瀏覽很多文章,這表面看起來是好事,其實害處也很大,使很多基本功沒練好的青少年胡亂吞咽了一些信息快餐後,就自以為很有學問啦,動不動就「豁然開朗」,然後就去趾高氣昂地教訓別人。說他們沒有教養他們可能不愛聽,其實就是分不清「信息」和「知識」。今天讀點張愛玲,明天讀點張恨水,並不等於就知道了「現代文學」。今天讀點水滸,明天讀點金庸,並不等於就掌握了「武俠文學」。信息必須經過加工處理才能轉化為「知識」,不然我們花錢上學幹啥?在家裡自己讀書不也能「獲得信息」嗎?大學里主要不是學「知識」,而是學「獲得知識的方法」。我當年要考大學時,父親很困惑:「《紅樓夢》和《資本論》你都讀了,難道世界上還有你不認識的字兒嗎?」老人家以為大學生就是比中學生多認識五六百個字吧。為什麼現代人如果不上大學就比較難成為「有學問」的人呢?就
因為現在的「信息」太多了,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就不知道怎麼「做學問」。所以大學里學什麼專業並不特別重要,經過嚴格學術訓練的人,研究什麼都通。那種認為教育系畢業的就不能搞新聞、經濟系畢業的就不能搞政治的人,一般屬於學校里的可愛的白痴。還是普通老百姓看得准,給孩子請家教輔導數學,並不一定找數學系的,只要高考數學成績好,歷史系的也行。沒有上大學的朋友也不必自卑,只要按照學術程序去自我修煉,一樣可以成為大學者。梁漱溟、李澤厚就是榜樣。不少高考落榜的朋友給我寫信,我就是這么答復他們的。
再次,有了系統的知識,只能算「肚子里有學問」。那些知識必須能夠靈活具體地運用,才算真的掌握了知識。背了五千個數學公式,卻解不出五十道題,叫什麼學問?拿了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卻算不清水電費,叫什麼學問?背了三萬個圍棋定式,連孔慶東都贏不了,叫什麼高手?一台電腦有八萬G的硬碟,裝得滿滿的都是「正確而嚴密的知識」,可是286的配置,什麼都調不出來,一敲鍵盤就死機,那些知識就成了死知識。現在的很多學者就屬於這種「肚子里有學問」的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見鬼。學問做了五十年,講點常識都不會。寫了一本又一本學術著作,除了評職稱填表用之外,連責任編輯算上一共兩個讀者。當然,能夠達到肚子里有學問也已經不錯了,即使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總算「茶壺煮餃子——心裡有數」,一般不會過分迫害好人了。這也不全怪他們,應該怪他們的教育背景。
多知多學,博聞強記,自成系統,又能夠靈活運用,這就叫「才學兼備」,已經可以說「有學問」了,區別只在學問大些還是小些而已。但對更高層次的真正追求學問的人來說,有才、有學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有識」。即有「識見」,有發明,有創新。
你學了那麼多的知識,卻不能給這個世界增添一點新的思想,新的東西,你說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引用的都是別人挖掘的材料,表演的都是師傅的節目,那未免有些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不過能夠老老實實守成,在當今也算難得了。比如很多哲學系的學者,他們非常有自知之明,並不把自己叫做「哲學家」,他們只是「研究哲學」的人。知道黑格爾生於哪年,知道康德晚年寫了什麼著作,當然不能就算哲學家。什麼人稱得上哲學家,是不是一定要哲學系畢業,大家自己去想。魯迅和郭沫若,都不是中文系、歷史系出身的啊。
此處尤須注意,「有識」應該是建立在「有學」和「有才」的基礎之上的。無學無才,卻急功近利,非要追求「有識」,那隻能是自欺欺
人的客里空。現在的很多酷評家和以罵人為英雄的老少爺們兒,其實是急於表現自己的「有識」心理造成的。今天罵罵錢鍾書,明天罵罵查良鏞,不想想自己吃過幾碗干飯,只會像蒼蠅一般在人家的飯碗上空盤旋。這樣的「有識」往往暴露的正是自己的無學無才,無知無能。曾有學者根據我某篇荒誕作品裡孔子念唐詩的情節,大罵「孔慶東連基本的歷史常識都不懂,給北大丟臉」。我只有苦笑一聲:真給北大丟臉啊。很多人羨慕魯迅雜文深刻老辣的見識,便以為「敢打敢沖」就能寫雜文,不知道魯迅是積累了幾十年的才學,雜文方寫得那般空前絕後。要說勇猛銳利,現在的革命小將還能超過文革中的大字報水平嗎?為什麼大字報舉而不久呢?沒有才學做基礎嘛。
所以,完整的學問應該包括才、學、識幾部分。而為了獲得才、學、識,又需要德、義、勇等幾項人品素質,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G. 以 《學問》 為題 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議論 記敘 都可以 高懸賞 請速度
學問就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學問像一條川流不息的江河,由淺短、平息湧入深奧、洶涌的大海;學問像大鵬,攜帶著我們的思緒翱翔於廣闊、蔚藍的蒼穹;學問也像一位博學多才的教師,引領我們由愚昧的世界拓展到知識的新領域、新天地,讓我們放飛自己的夢想。
學習知識要學會思考,會體學會其中的內涵與奧秘;並且領會到主旨後還要繼續努力學習、探索、挖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禁錮頭腦。古時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的話強調了學習知識要思考與探索相結合,不要固執的只學習學問,不然,就會一如既往地一無所獲,事倍功半的地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與學問從書本或生活中轉移到我們的思想中,其結果要在我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孜孜不倦地、持之以恆地汲取知識,全面地鞏固其主要的內容,並創新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孜孜不倦,「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勤能補拙,勤能成就自我,不管是從事於小工作、完成大的使命,還是從簡簡單單的學習知識、做學問,只有從開始到最終勤勉,堅持自己的信念與追求,不半途泄氣,不放棄學問。
知識的掌握不僅需要思考、創新與毅力,更重要、最根本的還是我們首先不要放棄學問。對自己失去信心的人,無論是天才還是神人,還不是做事情一塌糊塗,還不是稚鳥有了翅膀不敢飛?!胡適曾囑咐過他的學生:不管從事於何種職業,身處何處,「都不要放棄學問!」可知他是多麼重視知識、多麼渴望學問啊!
現代科技發展迅速,知識充足而深奧,特別是我們中國,文化昌盛、繁茂,有多少文化精華是用多少代氏族的智慧凝結而成的。
可是,現代中國學問已出現了少數的危機。
「知識好難學啊」「學習真累、真煩」這些已成為了現代中學生的口頭禪了,他們認為學習的包袱重,只是復雜、麻煩、困難,沒有自信再做學問了。「我們還是放棄吧」這句話已成為了中國學習時代的特點,不少的中學生以做學問、學知識視作跳不過的「門檻」,越不過的溝壑,面對著,都一一泄氣。放棄了學問,遺棄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與心血,因此,中華的國學的危機已一步步蔓延。
做學問難嗎?學知識苦嗎?難道就如此地放棄學問嗎?!不!不!不!!沒有學問,人的志氣就如江河一般終生碌碌無為;遺棄學問,人的思緒就如小鳥般岩壁低飛;徹底地拋開學問,愚昧與無知將永遠的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禁錮放飛的夢想。你會放棄學問嗎——不!
學問如一條星光大道,直屬我們蔚藍的未來;學問如一把寶劍,劈開禁錮我們黑暗的牢門;學問如一瓶修正液,塗改我們黃色的愚昧。不要放棄學問!
H. 以《學問》為題寫作文 800字
知識得自於學習,至於學習的途徑,《中庸》有「學問思辨行」的說法。雖然韓愈就說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但從師只是解惑而已。如果從書本上掌握知識是「學」,那麼解惑也只是通過「問」而解決「學」中遇到的不明之處。從「學」和「問」中得到的知識,都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問題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東西,是不是真正的知識?這些從別人那裡學來了的東西,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能提出問題,說明已經經過了思考,接下去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辨別,不然,似是而非的偽知識就會乘虛而入。而要檢驗是否真正掌握了一門學問,更需要到實踐中去驗證,這就是「行」。
「學問思辨行」的五者中,最重要的是「辨」。選擇學什麼,需要辨別哪些知識是自己真正需要著重掌握的?哪些知識是自己可以忽略的?「問」、「思」、「行」也一樣,你得辨別對方的解惑是否正確?是不是在玩「學術之美,在於令人一頭霧水」?自己思考問題的思路是不是正確?實踐的方法是否符合具體的客觀條件?
孔子說過「學而知之」。他的原話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與韓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同。比辨別兩者,自然是肯定韓愈的說法。首先是因為世上沒有生而知之者,其次是學習都是有目的,人們有需要才去學習,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都是困而學之,故「次之」、「又次之」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孔子說這句話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出下面一句話,「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但「辨」還仍然是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辨別一個事物,必須通過不同的角度,辨別一種理論是否正確,不能僅僅看到說得頭頭是道,或者大多數人都這么說,就簡單地認定它正確了。特別是提出一種理論,有的時候恰恰是利用了語言掩蓋某種思想的功能;認識的局限,也會使今天的真理,變成明天的謬誤。所以還得把各種不同學說拿來作比較,通過不斷深入的思辨,才能得到自己比較正確的把握,並逐漸接近於真理。
黑格爾說:「我們只有在認識的過程中,才能夠理解人類的知識能力,才能夠知道我們能否認識真理,怎樣認識真理,以及認識真理的途徑。」這個過程,也就是思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