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仁」得作文!
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跡,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里,有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涌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裡,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著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准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說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循環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說。 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說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說:「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著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 《論語》,是中華民族燦爛智慧與品德的精華。在滔滔的大江里,沖天波浪又湧起英雄兒女。 追問: 有關仁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追問: 有關仁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追問: 有關孔子中包含的孝的作文 回答: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寒假,鄭校特意挑選了這部書給全校教師學習,讓我進一步親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著我思考,使我迸發出一絲絲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里,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十四,五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對我的事情樣樣提醒,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大學畢業那一年的夏天,我媽媽去檢查身體,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時她檢查出來的血糖值是11。7,醫生建議我媽媽馬上住院治療。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裡非常害怕,因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嚴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馬上跑到媽媽的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可是,那時我還在學校上課。我無時無刻地牽掛著我的媽媽,盡管她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叫我不要擔心,她的病情並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嚴重。那是我第一次對媽媽如此強烈的牽掛。因為我很怕改變現狀,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愛,所以我要更好的愛我的父母。 自從那時開始,我十分關注我媽媽的飲食,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吃什麼對她的病有好處,吃什麼對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還定期提醒她檢查血糖值,有時間就多陪在她身邊。幸好我媽媽現在的血糖值都很穩定,但每天都要吃葯。以後,我一定會更好地關愛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現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即:「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 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之舉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於是社會上出現漠視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為怪。我們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為此,許多學校教育陣地慢慢興起了「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學會感恩,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間,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至少做一項家務;過新年的時候向父母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等等。這都是學校為了點燃學生心中對父母關愛之情的點滴舉措。人貴盡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論語》,作為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真實地展示出來。對於《論語》這本書,正如編者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② 人和仁的關系作文、高三作文
大家都是人,可是為什麼有的是仁,有的卻不是人???
21世紀,專新的一個世紀,大屬家都是新一代的人,是否有些習慣也要新一下呢???
有垃圾幹嘛不丟進垃圾桶?多走兩步就那麼困難嗎?還有那些批評這些人的人,你以為你很文明嗎?你不是一樣的不文明嗎?批評他們,指出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固然是好的,但是,請你文明一點,不要臟話連篇!那些自以為是的人,你們可不可以為這個世界積一點德???有錢了不起嗎?有勢了不起嗎?有地位了不起嗎?真正了不起的是文化和文明!現在大家都在爭創文明人,不是有錢人,不是有勢人,也不是有地位的人!錢多又怎樣?錢能買到葯品,不能買到健康;錢能買到時裝,不能買到美麗;錢能買到朋友,不能買到友誼。錢能買漂亮的眼鏡,但買不來明亮的眼睛。錢能買高檔的鋼筆,但買不來敏捷的文思。錢能買來芬芳的玫瑰,但買不來真正的愛情。錢能買來名貴的籃球,但買不來精湛的球技。錢能買來精確的鍾表,但買不來流逝的光陰。有勢又怎樣?你有國家總統有勢嗎?有地位又怎樣?可以拿來換文明嗎?請你們用大腦想一想,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金錢?地位?勢力?還是文明?麻煩你們深思一下……
③ 有關於"仁"的"讀書"作文
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後期的孔子,最為主張「仁」,於是他如此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其意為:人若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呢?人若不仁,怎麼來對待樂呢?誠然,仁,是重要的.沒有仁,便沒有禮;沒有仁,便沒有樂.孔子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是因為他有一顆對萬物眾生的仁愛之心.唐太宗之所以能得「貞觀之治」的千古美名,是因為他有一顆對百姓子民的仁愛之心.漢文帝之所以能成因「親嘗湯葯」聞名的孝子,
是因為他有一顆對母親的仁愛之心.不同的榮耀背後總有不同的執著,不同的執著背後總閃爍著溫暖人心的仁愛,縱然那是一個平凡普通的百姓,縱然那是一個弒兄篡位的皇帝,縱然那是一位至尊的聖賢,然而,因仁愛之心,他們走到一起.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沒有仁愛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困的境地,也不可以長久地處於安樂的境地.有仁愛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從仁中獲利.由此可風,仁,是重要的——以仁待人,別人也會以仁待已,如此一來,世界豈不美哉快哉?
沒有仁,何來孔子桃李滿天不?沒有仁,何來唐太宗「貞觀之治」?沒有仁,何來漢文帝「親嘗湯葯」的千古美名?沒有仁,何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沒有仁,何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沒有仁,何來□嘔心瀝血一心為民?沒有仁,何來我們今日美好生活?
因為仁,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樹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他累死在5.12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讓全國13億人為之落淚;他,是武文斌.
因為仁,4.14玉樹大地震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甚至來不及在救援家人,卻在第一時間趕到村民的身邊,挽救了近30多名受傷的各族群眾;對鄉親有最深的愛,所以才不眠不休,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離不棄,鐵打的漢子,是廢墟上不倒的柱,不斷的梁;他沉靜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壯的風景;他,是「玉樹鐵漢」才哇.
因為仁,讓一個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憊的肩膀,有了聖潔的光芒;她剪去長發,在風雨里長成南國高大的木棉,紅碩的花朵,不是嘆息,是不滅的火炬;她,是「最美」洗腳妹劉麗.
因為仁,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剎那搖擺;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她並不比我們高大,但那一刻,已經讓我們仰望;她,是「最美媽媽」吳菊萍.
願人人心中有仁,讓仁愛之心播種大地!
④ 關於仁和的高中作文,與孔子思想有關
一,「仁」是孔子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其中,孔子特別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於是提出「正名」思想。孔子認為,萬物都有「名」,一個名代表了一個意義,因此,副有此名的人或事物,都應該盡自己的職責,如此社會才能安定和睦。孔子「仁義」中的「義」指的就是事物應有的樣子。由此,孔子把「仁」「義」「正名」統一起來。二、「道」在孔子的觀點里就是「善」或者真理。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把真理作為了人生的最高目標。「道」從何而來呢,孔子回答說「本立而道生」,可見「道」是蘊含在「本」之中。那麼「本」是什麼呢,孔子回答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么一來,孔子就把「道」引向「仁」,「道」是蘊含在「仁」之中的。三,孔子的哲學體系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的「學」不是解釋為「學問」,這里的「學」就是「道」,孔子曾說「志於道」「朝聞道」,就是指人的一生是從對「道」的追求開始的。人在行「仁義」的過程中,體悟出了人生的「道」(真理),因此就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即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人生的最高階段。四,這個體系簡而言之就是,從「仁」開始,在「仁」中去尋找「道」,最後人在行「仁義」的過程中與「道」一體,因此,這么做都不會超出「道」的規范,也就可以「從心所欲」了。
⑤ 以仁者爰人為題的高中800作文
創作思路: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二人成仁,仁者愛人,既愛自己,也愛別人。
愛自己,人性的本能,螻蟻尚且偷生。何況萬物靈長――人。
愛別人,就像老鼠愛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沒有絲毫的矛盾,兩者同為「仁」的兩個方面,兩個互相映襯的表現。
古時,周王曾這樣問孔子:一個國家要繁榮安定,需要哪些東西維持?孔子答道:需要三樣東西――君王要有百姓的擁戴;官府倉庫要有足夠的糧食;軍隊要有充足的軍備。周王又問道:倘若要在三者中除去一項,應為什麼?
軍備!
兩項呢?
軍備和糧食!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一個國家繁榮安定的首要條件:愛人!君王要愛戴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來以仁愛之心澤被蒼生的君王,哪一個不是成就了千古英名?
更何況這樣愛別人,卻是最好的愛護了自己。周王這樣問孔子,本意無非是想知道怎樣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是出自於愛自己的本能。而後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愛人,則振家興國。
所以愛別人是為了更好地愛自己,這就是「仁」的歸宿。
又有一次,孔子的學生救了一個溺水的人,官府要獎孔子的學生,他卻拒絕了。最初大家紛紛贊揚他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可後來孔子卻責備他:倘若人人都像你這樣,做了好事,別人要封賞你,你卻不接受,沒有報酬而又極其危險的事情,那以後還有誰敢去做?你這是開了一個消極的先河!
孔子的話是何等的精闢入理,孔子的那個學生見義勇為,就該獎賞,他也應該領賞,這樣愛自己,為自己著想,卻也是為別人著想,當以後有人遇到危險困難的時候,就有人幫助他了。這是另一種層面的愛別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樹,後人乘涼。
所以愛自己也可以更好地愛別人,這就是「仁」的起點。
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愛人,並且給人們好好地上了兩堂課。如今,我們成長的必修課上,也應該有「仁者愛人」的教程。
讓我們溫故:仁者愛人;
讓我們知新:愛自己,也要愛別人。
⑥ 以仁義為話題寫1000字高中作文
仁義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義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良好品質,仁義就在我們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關注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明朝人。我剛聽到書名的時候,感覺不好看,但是當我看到書面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帶有英雄豪氣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我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水滸傳》里有許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張飛、關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還要數關羽了,因為他特別重情義,講仁義!
記得那次,曹操發兵二十萬攻打劉備,關羽拚死堅守,但靠孤軍奮戰也是不行的,曹操還是攻破了徐州,劉備匹馬投奔了青州袁紹,張飛也中計敗走芒殤山,劉備的家眷和關羽被曹軍重重包圍,曹操勸其投降,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我只向漢帝投降,決不屈服於曹操;二、兩個嫂嫂那裡,請撥皇叔的俸祿贍養;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也都要去投奔他。這三缺一,關羽就決不投降!曹操一心只為招降關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應了。於是關羽就開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生活。這難道不叫做「仁義」嗎?你看,關羽寧可死,也不願投降自己的敵人,當今社會上像關羽這樣的人簡直太少了,甚至沒有。我想如果我是關羽的話,在當時無奈的情景下,一定也會投降於曹操的。而關羽則不,他還記得當年在桃園發過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報國安民!這就叫做「忠義」吧。雖然關羽暫時安身於曹營,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卻時時刻刻不忘故主劉備,我認為這也應該叫做「仁義」。當關羽打聽到劉備的去處時,就想去找劉玄德,可曹操不惜讓這么一員良將如此走掉,就越發對關羽好,先是送給了關羽許多金銀珠寶,又贈了一件戰袍,接著又送給關羽一匹好馬。關羽雖很想念劉備,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動,決定報答曹操,於是就幫助曹操斬袁紹兩位大將。我認為這更叫「仁義」。當關羽報答完曹操大恩之後,就去找劉備,但曹操設下種種阻攔,可關羽為了兄弟情義,毫不畏懼,過五關,斬六將,這也叫「仁義」。當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被關羽圍得水泄不通,但關羽又想起在曹營時曹操待他不薄,又顧念舊情,就又把曹操放了,這也叫「仁義」。當時吳國為奪回荊州,周瑜被氣死,吳蜀之間的怨恨更加深重。這時吳國魯肅居然宴請關公赴會。面對東吳擺下的鴻門宴,關雲長卻是不動聲色,單刀赴會。這叫做「忠勇」。
⑦ 關於:仁義禮智信的作文
網路搜一搜
⑧ 以"仁"為主題作文,請原創,謝謝,{仁}
可以謝謝為災區捐款
,我生病的同學捐款等等,題目可以擬為仁愛,愛的奉獻等等,開頭可以寫一點大道理
⑨ 以仁義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仁義之我見》
仁義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義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良好品質,仁義就在我們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關注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明朝人。我剛聽到書名的時候,感覺不好看,但是當我看到書面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帶有英雄豪氣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我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水滸傳》里有許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張飛、關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還要數關羽了,因為他特別重情義,講仁義!
記得那次,曹操發兵二十萬攻打劉備,關羽拚死堅守,但靠孤軍奮戰也是不行的,曹操還是攻破了徐州,劉備匹馬投奔了青州袁紹,張飛也中計敗走芒殤山,劉備的家眷和關羽被曹軍重重包圍,曹操勸其投降,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我只向漢帝投降,決不屈服於曹操;二、兩個嫂嫂那裡,請撥皇叔的俸祿贍養;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也都要去投奔他。這三缺一,關羽就決不投降!曹操一心只為招降關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應了。於是關羽就開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生活。這難道不叫做「仁義」嗎?你看,關羽寧可死,也不願投降自己的敵人,當今社會上像關羽這樣的人簡直太少了,甚至沒有。我想如果我是關羽的話,在當時無奈的情景下,一定也會投降於曹操的。而關羽則不,他還記得當年在桃園發過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報國安民!這就叫做「忠義」吧。雖然關羽暫時安身於曹營,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卻時時刻刻不忘故主劉備,我認為這也應該叫做「仁義」。當關羽打聽到劉備的去處時,就想去找劉玄德,可曹操不惜讓這么一員良將如此走掉,就越發對關羽好,先是送給了關羽許多金銀珠寶,又贈了一件戰袍,接著又送給關羽一匹好馬。關羽雖很想念劉備,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動,決定報答曹操,於是就幫助曹操斬袁紹兩位大將。我認為這更叫「仁義」。當關羽報答完曹操大恩之後,就去找劉備,但曹操設下種種阻攔,可關羽為了兄弟情義,毫不畏懼,過五關,斬六將,這也叫「仁義」。當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被關羽圍得水泄不通,但關羽又想起在曹營時曹操待他不薄,又顧念舊情,就又把曹操放了,這也叫「仁義」。當時吳國為奪回荊州,周瑜被氣死,吳蜀之間的怨恨更加深重。這時吳國魯肅居然宴請關公赴會。面對東吳擺下的鴻門宴,關雲長卻是不動聲色,單刀赴會。這叫做「忠勇」。
有一次,關羽在與曹操奮力抗戰的過程中中了箭毒,關平請來華佗為他父療傷,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而關雲長卻談笑著與馬良下棋,另一隻手還拿著雞肉。華佗拿出一把尖刀,讓隨從在一旁接血。華佗先割開關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見得到骨頭,只見骨頭已經發青,華佗用刀刮著骨頭上的毒素,發出「沙沙」的響聲,帳上帳下的人都掩面失色,關公卻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笑著下棋,臉上不見一點痛苦的神色。不一會兒,血就流了一大盆。華佗刮盡關公骨頭上的毒,就敷上葯,再用線將皮肉縫起來。手術剛做完,關羽就大笑著站起來,還伸了伸手臂,說:「手臂伸舒想過去一樣,不痛了。先生真是神醫啊!」從這里可以看出關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們,早已嚇得昏了過去,而且那時候沒有麻醉人的葯,把骨頭刮出來那得有多疼啊!而關羽還能談笑風生,顯得如此輕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義」這個字可真奇妙,雖然只有三筆,但裡面所包含的意思卻深奧的不得了。關羽就配得上「義」這個字。因為他特別仁義、忠義,還很忠勇。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