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章
和諧社會包括政治和諧、發展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話題。如今,我們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關系,我們要從當前的環境問題中吸取教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入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關懷,倡導新的生態道德觀,以法治的方式引導公民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並以此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樹立生態道德觀,倡導綠色生活模式。人類是自然之子,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們的生存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今天,我們不能再以一個征服者的面目對自然發號施令,而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實現這一角色的轉換不僅需要外在的法律強制,更需要我們的良知和內在的道德力量。雖然我們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現實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但對如何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尚缺乏有效的對策。因此,我們必須樹立生態道德觀,提高正確判斷人與自然關系中是與非、善與惡的素養,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嚴格控制人口驟增,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必須制定與自然承載能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規劃和政策,提高全社會的計劃生育意識,確保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
三、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必須承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支付一定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關鍵是這個代價不能過大。我們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在人口密度大、資源較為稀缺的環境下進行的,所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經濟體系對整個社會而言具有戰略意義。循環經濟遵循「無廢論」原則,相對於傳統經濟的「兩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而言,循環經濟表現為「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將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從人類發展意義上講,循環經濟是經濟、社會、環境整合的經濟,是經濟和環境的雙贏,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路徑。
四、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樹立新的政績觀。在制定重大經濟政策、建設重大項目、開發改造城市等重大決策前,必須由有關專家對項目實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減少因重大項目的決策失誤帶來生態環境問題,做到在「源頭」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控制在最低程度;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引導人們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逐步轉到注重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上來。同時以新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社會經濟的發展,考核各級幹部。新的指標體系不僅要反映經濟增長的總量水平,更應該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反映出經濟增長過程中環境、生態和資源的代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優美,人類就能夠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自由,這不僅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同時也是人類內在的精神享受和審美需求。(作者是福建農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B.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文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和本質
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一個生態系統,尤論是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復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包括水、大氣、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水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興水利、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思路、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後的必然選擇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哲學上,強調「天道」和「人道 」、「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論」,把「天命」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張 「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點,造成了中國占代一種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在對待洪水方面,「擇丘陵而處之」「順水所向,遷城邑以避之」進行避洪,「疏九河」進行分洪,在大河兩旁留出足夠空間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進行行蓄洪,這些都足這種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資源開發上,先秦時期,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不樹者無槨」,對於保護植被、植樹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改造自然、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強,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肆無忌憚地掠奪式開發利用,同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無底的垃圾箱,毫無顧忌地向其中排放廢水、廢渣、廢氣。近幾十年來,我國「改天換地」行動空前,為了負載過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的糧食,人們侵佔河灘,圍湖造田,毀林(草)開荒;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建起一個又—個蓄引提工程,可以讓黃河斷流,讓海河乾涸,把地下含水層疏干,利用每一滴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污水、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對我國水資源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治水實踐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遙遠過去的簡單重復和回歸,而是全面的發展和升華,是基於對治水規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於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在治水中把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運轉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人類取水、用水、排水,水進入了人類社會,治水活動又需要遵循社會規律。只有在治水實踐中不斷發現規律、認識規律,並遵循規律、利用規律,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1.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統籌考慮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流域是水資源的載體,任何河流、湖泊等水體都與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關。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須有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和支撐。治水實踐不能就水論水,要從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考慮水資源問題的解決。
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既包括湖泊、河流、濕地等水生態系統,也包括森林、草地、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主要是指對流域內的水、土地、濕地、植被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各種干擾,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流域內植被、濕地等保護和修復,對於緩解洪澇、乾旱災害,減輕土壤流失和水污染問題將發揮一定作用。從水文學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綿一樣,當降雨發生時,可以吸納一定數量的雨水(洪水),然後逐漸釋放出來,流人河流或滲入地下含水層。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雨水匯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對於我國降雨在時間上分布極不均勻的現實而言,這無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乾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將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蝕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庫的淤積,加重了洪災,也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造成不利影響。濕地具有類似的作用,在雨季涵養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濕地面積,河流的洪峰就會減少近4%。同時,植被、沼澤和其他形式的濕地,可以自然地過濾水流中的污染物和過量養料,阻滯沉澱物,提高水體的抗污染能力。
近幾年,在植被恢復中,強調利用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許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踐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後,植被的覆蓋度可大於0.6。對於大規模的退耕還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還草等生態修復工程,雖然可以從大的區域范圍內考慮其經濟效益問題,但是必須從長計議,解決好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問題,建立良性發展機制。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櫃等措施,建設一定數量的高標准農田,解決農民吃糧和發展問題;通過發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
區水利」,解決休牧、禁牧後的牧業發展問題;通過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太陽能、沼氣、薪炭林,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使大面積植被恢復可以持續進行下去。
』98水以後,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的退田還水(江、湖),保護濕地和水域,使入水爭地問題的解決有了良好開端。但是,我國畢竟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寶貴,需要做好水體、濕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利用好水體、濕地,需要統籌考慮水土資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水產養殖、發展旅遊農、業和濕地牛態旅遊等,形成洪水經濟和濕地產業,使人與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幾年來,我國加強了涵養水源工程建設,對地下水超采區進行回灌、補給利保護,對生態脆弱區的牛態系統調水進行修復,對乾旱濕地進行補水等,這些有益的嘗試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洪澇災害不可避免,洪災損失可以減輕,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國江河下游約有100萬km2的沖積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濫、泥沙淤積的產物,也是我國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由於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許多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我國業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不可能、也沒有辦法作大的調整和變化。洪水泛濫、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當今社會所無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種讓河流不加約束、任意流淌、回歸自然狀態的思路是不現實的,也絕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表現。
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禦洪水的標准達到了規劃設定的標准,仍有發生超標准洪水的可能性,況且我國江河的防洪標准還很低。因此,必須抓緊水土保持、水庫、堤防、蓄滯洪區、調度體系等防洪安全體系建設,將防洪安全標准提高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程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區,要建立有利於減輕洪災損失的生活模式、經濟模式和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學會人與水共享空間,減輕洪災損失。此外,研究洪水規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沖刷和造床功能來減少淤積,治理河流,如黃河的調水調沙試驗;加強水庫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資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變害為利的探索。
3.乾旱問題不可根治,缺水問題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
乾旱是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由於可更新利用水資源的有限性和豐枯變化,十旱問題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國乾旱、半乾旱等生態系統卜分脆弱的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流域內生態系統的用水需求,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牛態和環境的用水需求,維系基本的生態系統平衡。
要緩解乾旱導致的缺水問題,必須採取綜合對策,需要從人、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來構建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體系,從開源、節流、保護的齊抓共管來構建水資源的供需平衡體系,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來構建降低旱災損失的保障體系。我國年用水量已經佔到全國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間很不平衡,許多地方還存在開發利用的潛力。適當建設雨水集蓄工程、調水工程,可以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壓力和水資源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同時,擴大對非傳統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質水、海水等的開發利用規模和范圍,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適應當地水資源條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是緩解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此外,必須進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設,通過制訂和實施防旱規劃、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旱情監控、信息研究與旱情預報、旱災救助、公眾教育等措施,提高整個社會抵禦乾旱的能力。
4.水污染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
對水體的侵害,應該也能夠得到解決如果說洪水、乾旱還有部分天災的因素,水污染則純粹是人禍。水體的嚴重污染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也影響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我國在低發展階段和較短的時期內遭遇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美國和日本在20 世紀60年代後期著手進行污染防治時,人均 GDP要高出我國現在水平的10多倍,我國面臨著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和
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的雙重壓力。
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復業已受到污染的水體,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做出長期、艱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確責任,嚴格執法,改變目前「以交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來換取「合法」排污權的做法,杜絕行政管理機關的不作為和排污企業的不作為。二是增加水體的環境承載能力。通過科學合理地進行河湖疏浚,減輕內源污染;加強水庫、閘壩的科學調度,保持水體的適當流動,達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探索大面積修復污染水體的技術可行性。三是加大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把化肥催綠一片莊稼,一瓶農葯保證糧棉豐收。但是,過量化肥、農葯的使用,導致了土壤酸化、板結,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體嚴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積極推行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的耕種方式。
5.辯證地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與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
治水活動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類造福,但相對於不同的參照系、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時間,對人類治水活動利弊得失的評判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隨著認識水平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追求目標的變化,對治水活動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目前,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經提高到不僅要對人類有利,而且要對生態有利,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近幾年,我國在堤防建設中,進行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等方面的實踐,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對河道護砌、重視河流與岸上的聯系、尊重河流的多樣性等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在國外,一些激進的環保主義者,要求拆除大壩、讓河流回歸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然是不可取的。
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鍵是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和慎重處理人與整個流域的關系。對於水資源問題,從流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層
面上,從陸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復雜動態系統和諧發展上,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應該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利益應該也必
須得到必要的保護和滿足,但是,從長遠看,保護了整個自然界、保護了生態系統,歸根到底還是保護了人類自身。
C. 自然和諧的相處故事作文
節約能源,但是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問題,以至於危及人類的持續發展,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識,節約能源,只有依靠科學發展,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與大自然是相對親近的、利用,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地震」、非典大自然是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人們普遍認識到,對各種生物的生長有重大的意義,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 面對如此多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為了滿足眼前局部的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主奴關系」。人們在實踐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處在不停的演變中、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因此,對自然均衡狀態的破壞也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內在價值,要合理處理生產廢料和污水,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並做好保護自然的宣傳工作、海嘯、地區利益、地震等天災之後,要從制度上構建保護自然的屏障,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號召更多的人來保護我們的大自然,人類要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為了使人類子孫後代能夠繼續延續下去。 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真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自身做起,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系、發明與發展,保護環境,要從自身做起,切實做到保護好生態環境。人們漸漸從噩夢中覺醒。 在我們倡導樹立科學發展觀,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從屬於自然。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已成為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要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已對大自然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即近代工業文明階段,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演進的、「沙塵暴」等則是自然對人類宏觀方式的警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這樣才能使人類文明繼續延續下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給各種生物的生存構成了極大地威脅,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著手保護環境,這些天災都可能毀滅人類,實現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尤其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並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但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後果。 近代以來,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代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第三階段是人與自然重新走向和諧的新「天人合一」階段、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主要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有限,人類必須從現在做起、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對於國家,一早一個好的生存環境,人類過分看重經濟的發展、環境破壞;第二階段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並對立」階段,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資源。 人與自然關系嚴重失衡,並確實做到保護大自然。這種關系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可能會降低天災帶來的危害;對於每一個人,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即原始的農耕文明階段,但不能根本消除這種災害。環境污染,大自然正面臨資源枯竭。人類的科技發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地球發出了痛苦的呻吟?,不能只是一句口號、「非典」等是自然對人類微觀方式的警告,為子孫後代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不僅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問題,人類在征服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於企業,那麼「海嘯」。這一階段呈現出人對自然關系的新認識和某種程度的復歸、改造和利用自然為特徵、資源,要有長遠發展眼光,人類認識自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前提,人與自然的關系日漸走向疏離;在我們經歷了禽流感;?、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如果說「禽流感」:第一階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階段。這一階段以人類大規模地征服、生活環境。由於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
D.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文
和諧之美 一支紅梅,獨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風景的內容.一隻雄鷹,直沖雲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劃破了蒼穹的寂靜.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與自然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它們美得和諧,美得永恆.
自然界處處綻放著和諧帶來的光彩.浮雲掠過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盪,拓展了浮雲的空間;百合綻放於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機,彌散了百合的幽香;鳥兒築巢大樹,煥發了大樹的活力,獲得了鳥兒的天堂.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豐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諧畫面,和諧讓美麗的自然永駐,讓每個生靈都不會感到孤獨,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
人類是自然界的高智能動物,是地球生物圈造就的一個巧合.一種適宜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和一些自然界的機遇,使其在其他生物中勝出.人類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驚天的奇跡.你看田間耕作的農民、車間忙碌的工人、醫院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學堂講授知識的人類工程師……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價值,以不同的形式凝聚成一種力量,促使整個社會得以和諧運轉.
實現和諧的美好理想和願望,一直是人類的孜孜不倦地追求.陶淵明式的世外桃園是「和諧」的一種理想境界,柏拉圖式的理想王國的「和諧」也是人們心中祈求的一個幻想,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和諧」更是實實在在,是眼前實現的生活狀態.和諧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狀態的一種體現,也是優化了的生存心態.
有人說:「和諧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和諧是一首美妙的音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一起共同發展,從而呈現出那五彩斑斕的和諧景象.和諧使人類產生了美麗,生發了力量,實現了進步!
和諧之美在於善良.善良的人,內心充實,心靈充滿愛.對每一朵花善良,他將擁有花香四溢的春天;對每一隻鳥善良,他將擁有燕歌鶯啼的清晨;對每一個人善良,他將擁有溫馨真摯的朋友.只要人人心底善良,喜歡和珍惜自然萬物,和諧之花就會處處開放.
和諧之美在於誠信.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讓他人快樂,使自己陶醉;誠信是一首古老的詩歌,讓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和諧之美在於寬容.寬容是人類情感中的種子,她能在人類的心靈這片凈土上紮根發芽,在愛的保護下茁壯的成長.寬容之心能澆熄怒火化解愁恨,能感化邪惡播散善良,能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得失,能讓人間充滿真情,使和諧之美充滿人間天堂.
和諧之美在於淡泊.人生淡泊的人,會做到心境若水,心態平和,笑對坎坷,正視苦樂;會做到燃燒追求,奮斗不止,煥發青春朝氣,生命之河將永遠奔騰不息.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寵辱不驚,名利乃身外之物,不必在乎其去留,用心營造和諧心境,和諧便有了基礎.
實現人類和諧,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從長遠著眼,常抓不懈,努力打造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氛圍,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新風尚,讓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成為我們生活進行曲的優美動聽的和諧音.
春色宜人,只緣百般紅紫斗芳菲,秋光爽目,皆因萬類霜天競自由.世間萬物,因和諧而溫馨,因和諧而美麗.人類只有和諧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只有和諧才能興旺發達.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去發現、挖掘和諧之美的所在.播下善良的種子,送上誠信的玫瑰,帶上寬容的心懷,伴上淡泊的生活,行走在清風送爽的曠野上,仰望那無邊無限的蔚藍天空,聆聽那動人心弦的交響樂曲,感悟和諧之美吧!
E.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作文
和諧之美 一支紅梅,獨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風景的內容。一隻雄鷹,直沖雲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劃破了蒼穹的寂靜。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與自然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它們美得和諧,美得永恆。
自然界處處綻放著和諧帶來的光彩。浮雲掠過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盪,拓展了浮雲的空間;百合綻放於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機,彌散了百合的幽香;鳥兒築巢大樹,煥發了大樹的活力,獲得了鳥兒的天堂。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豐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諧畫面,和諧讓美麗的自然永駐,讓每個生靈都不會感到孤獨,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
人類是自然界的高智能動物,是地球生物圈造就的一個巧合。一種適宜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和一些自然界的機遇,使其在其他生物中勝出。人類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驚天的奇跡。你看田間耕作的農民、車間忙碌的工人、醫院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學堂講授知識的人類工程師……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價值,以不同的形式凝聚成一種力量,促使整個社會得以和諧運轉。
實現和諧的美好理想和願望,一直是人類的孜孜不倦地追求。陶淵明式的世外桃園是「和諧」的一種理想境界,柏拉圖式的理想王國的「和諧」也是人們心中祈求的一個幻想,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和諧」更是實實在在,是眼前實現的生活狀態。和諧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狀態的一種體現,也是優化了的生存心態。
有人說:「和諧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和諧是一首美妙的音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一起共同發展,從而呈現出那五彩斑斕的和諧景象。和諧使人類產生了美麗,生發了力量,實現了進步!
和諧之美在於善良。善良的人,內心充實,心靈充滿愛。對每一朵花善良,他將擁有花香四溢的春天;對每一隻鳥善良,他將擁有燕歌鶯啼的清晨;對每一個人善良,他將擁有溫馨真摯的朋友。只要人人心底善良,喜歡和珍惜自然萬物,和諧之花就會處處開放。
和諧之美在於誠信。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讓他人快樂,使自己陶醉;誠信是一首古老的詩歌,讓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和諧之美在於寬容。寬容是人類情感中的種子,她能在人類的心靈這片凈土上紮根發芽,在愛的保護下茁壯的成長。寬容之心能澆熄怒火化解愁恨,能感化邪惡播散善良,能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得失,能讓人間充滿真情,使和諧之美充滿人間天堂。
和諧之美在於淡泊。人生淡泊的人,會做到心境若水,心態平和,笑對坎坷,正視苦樂;會做到燃燒追求,奮斗不止,煥發青春朝氣,生命之河將永遠奔騰不息。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寵辱不驚,名利乃身外之物,不必在乎其去留,用心營造和諧心境,和諧便有了基礎。
實現人類和諧,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從長遠著眼,常抓不懈,努力打造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氛圍,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新風尚,讓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成為我們生活進行曲的優美動聽的和諧音。
春色宜人,只緣百般紅紫斗芳菲,秋光爽目,皆因萬類霜天競自由。世間萬物,因和諧而溫馨,因和諧而美麗。人類只有和諧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只有和諧才能興旺發達。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去發現、挖掘和諧之美的所在。播下善良的種子,送上誠信的玫瑰,帶上寬容的心懷,伴上淡泊的生活,行走在清風送爽的曠野上,仰望那無邊無限的蔚藍天空,聆聽那動人心弦的交響樂曲,感悟和諧之美吧!
F.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80字小作文大全
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版對待洪水、乾旱等權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人與自然
G.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作文要怎麼寫
近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類實踐的范圍不斷擴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人類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對自然均衡狀態的破壞也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與自然的問題:人口問題(人類自身問題)、資源問題(自然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相當突出。
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城市,而在潔凈環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數以萬計人的死與水污染有關,食品中毒事件經常發生。由於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異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其中:「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效應」、「酸雨危害」,已成為世界性的生態危機的三大突出問題。人與自然關系嚴重失衡,造成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個方面不可忽視:一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類對技術的控制能力不夠;三是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區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代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四是價值偏見。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內在價值,為了滿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以至危及人類的持續發展。
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由自然脫胎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
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並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系處理得不好,特別是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此外,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如果人類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然規律,恰當地把握住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能不斷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強人類對自然的適應能力,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對自然界更深層次的本質聯系尚未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一定層次上的某種聯系尚未把握住的情況下,改造自然,其結果要麼自然內部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類社會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破壞,因而受自然的報復也就在所難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誡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恩格斯還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變成沙漠為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系,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首先必須確立大自然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住規律,並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其次,必須走出「人類中心」的誤區,建立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共處和協調發展的關系。科學證明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同時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人類的認識正確與否、
能否得到完善和發展,一點也不能離開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即實踐),尤其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是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聯系,在當今世界變革的大潮中,新出現的諸如「大科技觀」、「持續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等等,就是對「人類中心論」的否定。其三,必須全方位的探討自然的價值。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即在評價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不僅要考慮從自然中所得,還要考慮如何回報自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
H.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作文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當人類第一次乘坐飛船從太空中回望地球時,不禁被它的美麗驚呆了——這顆被夢幻般蔚藍色的海洋包裹著的橢圓形星球,就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據天文學家推算,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萬個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樣,擁有水並孕育著生命。但是,時至今日,人類還是沒有發現哪個星球真正存在著生命。所以,地球這顆擁有海洋、陸地、島嶼,擁有森林、草原、飛禽走獸,擁有風霜雨雪、四季更替變換的星球,是目前我們人類所知道的並擁有唯一一塊宇宙綠洲,也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在這人類的伊甸園里,大自然賦予我們詩情畫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樹林,清清的河水,綠茵茵的草地,盛開的花朵,自由飛翔的鳥兒……
然而長期以來,人類為了自身和社會的發展,忽略了自然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許多發展是通過掠奪自然,甚至是「斷子絕孫」的做法來實現的。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提高環保意識,不尊重自然,不以實際行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大自然將會懲罰人類!試想,如果沒有了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就沒有了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了鳥語蟬鳴合奏出的悅耳「和諧音符」,沒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麗的天鵝,藝術家還能夠找到「美」的創作靈感嗎?像《天鵝湖》那樣盪人心魄的芭蕾舞還會出現嗎?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類只有做到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減少或消除因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導致的各種社會矛盾,人類社會才能持續發展。同學們,讓我們以人類的良知,人類的靈魂之「愛」去親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I.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作文要怎麼寫
和諧之美 一支紅梅,獨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風景的內容。一隻雄鷹,直沖雲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劃破了蒼穹的寂靜。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與自然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它們美得和諧,美得永恆。
自然界處處綻放著和諧帶來的光彩。浮雲掠過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盪,拓展了浮雲的空間;百合綻放於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機,彌散了百合的幽香;鳥兒築巢大樹,煥發了大樹的活力,獲得了鳥兒的天堂。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豐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諧畫面,和諧讓美麗的自然永駐,讓每個生靈都不會感到孤獨,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
人類是自然界的高智能動物,是地球生物圈造就的一個巧合。一種適宜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和一些自然界的機遇,使其在其他生物中勝出。人類集天地之靈氣,采萬物之精華,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驚天的奇跡。你看田間耕作的農民、車間忙碌的工人、醫院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學堂講授知識的人類工程師……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價值,以不同的形式凝聚成一種力量,促使整個社會得以和諧運轉。
實現和諧的美好理想和願望,一直是人類的孜孜不倦地追求。陶淵明式的世外桃園是「和諧」的一種理想境界,柏拉圖式的理想王國的「和諧」也是人們心中祈求的一個幻想,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和諧」更是實實在在,是眼前實現的生活狀態。和諧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狀態的一種體現,也是優化了的生存心態。
有人說:「和諧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和諧是一首美妙的音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一起共同發展,從而呈現出那五彩斑斕的和諧景象。和諧使人類產生了美麗,生發了力量,實現了進步!
和諧之美在於善良。善良的人,內心充實,心靈充滿愛。對每一朵花善良,他將擁有花香四溢的春天;對每一隻鳥善良,他將擁有燕歌鶯啼的清晨;對每一個人善良,他將擁有溫馨真摯的朋友。只要人人心底善良,喜歡和珍惜自然萬物,和諧之花就會處處開放。
和諧之美在於誠信。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讓他人快樂,使自己陶醉;誠信是一首古老的詩歌,讓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誠信就像一輪圓月,惟有與高出的皎潔相伴,才能襯托出對待生命的態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誠信對人,誠信對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和諧之美在於寬容。寬容是人類情感中的種子,她能在人類的心靈這片凈土上紮根發芽,在愛的保護下茁壯的成長。寬容之心能澆熄怒火化解愁恨,能感化邪惡播散善良,能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得失,能讓人間充滿真情,使和諧之美充滿人間天堂。
和諧之美在於淡泊。人生淡泊的人,會做到心境若水,心態平和,笑對坎坷,正視苦樂;會做到燃燒追求,奮斗不止,煥發青春朝氣,生命之河將永遠奔騰不息。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寵辱不驚,名利乃身外之物,不必在乎其去留,用心營造和諧心境,和諧便有了基礎。
實現人類和諧,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從長遠著眼,常抓不懈,努力打造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氛圍,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新風尚,讓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成為我們生活進行曲的優美動聽的和諧音。
春色宜人,只緣百般紅紫斗芳菲,秋光爽目,皆因萬類霜天競自由。世間萬物,因和諧而溫馨,因和諧而美麗。人類只有和諧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只有和諧才能興旺發達。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去發現、挖掘和諧之美的所在。播下善良的種子,送上誠信的玫瑰,帶上寬容的心懷,伴上淡泊的生活,行走在清風送爽的曠野上,仰望那無邊無限的蔚藍天空,聆聽那動人心弦的交響樂曲,感悟和諧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