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讀者的主題詞寫文化情感的作文800
陪 伴
時間不僅把黑發漂白,也把我童年小院里的木香沖淡,連小院也蒼苔斑駁,終日寂靜。爺爺總是半躺在老椅子上,望著夕陽,看時光慢慢涼下去。
聽爺爺說他的父親是有名的木匠,爺爺從小就跟著他學習木工,那些年月,父子倆憑借著精湛的手藝和樸素的藝德,聞名鄉里。
太陽火辣辣地掛在天空,沒有雲朵來遮擋它,它就是這世界的主角。爺爺就這樣,靜靜地坐在木墩上,身邊放著各色的斧、鋸、刨和墨線盒。我坐在旁邊,玩著截下來的木頭邊角料,搭建著自己的小世界。爺爺一伸手總是精準拿到自己需要的材料,他就這樣不知疲憊地一直忙碌著,視線從來沒從手上的活計移開過。
小院里,微風拂過爺爺的頭發,但依舊可見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淌下,刨子在木頭上「吱吱」地唱著歌,片片刨花,潔白地綻放,飄落在身邊的地上,散發出新開木頭的芳香,就好像剛剛出鍋的饅頭,熱熱的香氣彌漫小院。在刨花歌聲的旋律里,爺爺的手前前後後,一上一下,一按一提,力度剛剛好。爺爺做鉚合時,從未用過一根釘子,兩塊木頭總能剛好拼接,用天衣無縫、巧奪天工來形容,毫不誇張。原本粗糙臟亂的木頭,就這樣光鮮起來,巧妙地組成一把小凳子,我高興極了。爺爺擦一下額頭的汗水,說,搬著凳子,上學去吧。
有時候,爺爺會攤開手掌休息一下,他的掌心有一排排數不清的老繭,大大小小的,軟軟硬硬的,這些繭子使爺爺的掌心看起來變了形,看了令人心痛。每次要精雕木活時,爺爺手上的泡就會被磨破,晶瑩而又帶著血色的液體從泡里流出來,爺爺的眉頭微蹙,但手上的活計卻不肯停歇。就這樣,爺爺一直忙著,忙著,他頭上的白發,額頭的汗水,都被小院的風兒吹著。時間很慢,我等得肚子咕咕響,夕陽也只下去一半。可爺爺說,時間很快,眨眼就是幾十年。
多年過去了,我在爺爺木香的陪伴下慢慢成長,在爺爺身後,留下我一串串快樂成長的腳印。
時至今日,爺爺已經好多年沒有動傢伙了,手藝也不如當初,他的背駝了,眼睛也花了。而爺爺當年給我做的那個小凳子也年老了,人坐上去,就會唧唧哇哇地響。爺爺有時拿起錘,「砰砰」地敲打幾下,那凳子就會幾天不叫,可是,它的身子骨畢竟不如從前,過不了幾天,又會哀叫如初。
我站在蒼苔深綠的小院里,再也聞不到一直陪伴我成長的木香。風在空盪盪的小院里,在爺爺身邊,無聊地游盪。
2. 隨意朗讀者兩個主題詞的高中作文
可以哦,這樣的就是要你以它為題,是命題作文;要那種以..為話題的那種才可以換題目的
3. 求朗讀者的所有開場白 精彩片段 用作作文素材高三用
考過了。沒什麼感覺,如果你是這個專業的學生按理來說,這裡面的題都是學科專用回的題,很答簡單,如果不是,你可以看看c++入門書籍,比較實用,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網上下載一個二級c題庫,下載題下來練習理解。一共100套題,認真練20-30套你就差不多能過了(針對小白)
4. 朗讀者選擇議論作文
在成長的歷程中,挫折有如家常便飯,時刻伴隨著我們,但我們應怎樣面對挫折呢?歷史上一位位風流人物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去戰勝它。
戰勝挫折,就要對前程充滿信心,李時珍在三次考舉人,三次落榜之後,他並沒自暴自棄,反而從此學醫,經過三十多年的潛心研究,才留下了輝煌巨作《本草綱目》;戰國時期,勾踐敗給吳國,屈身於吳,每日卧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數訓」打敗吳國,重新站上權利的巔峰,如果李時珍面對一次次挫折,一次次落榜,因而自暴自棄,哪有最後的《本草綱目》的問世呢?假使勾踐沒有屈身於吳,哪能重新站上權利的巔峰呢?
戰勝挫折,就要對生活充滿希望。劉禹錫在「巴山蜀山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中也仍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李白在「將登太行雪滿山」;」拔劍回顧心茫然「也仍有」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高適在」千里白雲黃日尋,北風吹雁雪紛紛「的情境中,也仍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歌,他們正是有對生活充滿期望與希望,才留下無數作品,為後人所激勵。戰勝挫折,就要學習他們對生活充滿期望與希望。
戰勝挫折,就要把挫折化成前進的動力。周文王在獄中寫成《周易》;孔子受到各國排斥,卻編成了《春秋》一書;韓非子囚因泰國卻留下了《孤難》《說憤》;司馬遷遭到刑罰而留下了輝煌巨作《史記》。我們不能說沒有這些挫折,他們不會有任何成就,但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挫折而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
戰勝挫折,首先我們應正確對待,去面對,才有如何去戰勝一說,否則,向劉備那樣,在面對關羽時,起身伐吳,卻落下了「白帝城託孤」的悲劇。
5. 朗讀者禮物作文600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
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第一位朗讀者李亞版鵬朗讀的權是朱自清的《背影》,並謹以此篇文章,獻給自己的父親。
創業是社會價值送給商業價值的禮物。第二位朗讀者,共享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朗讀的是蘇童的《自行車之歌》。
長者是命運送給子女的禮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三位朗讀者,勝了自己命運的多戕倪萍戰,朗讀的自己寫的《姥姥語錄》中的篇章。
故宮是歷史送給國家的禮物。第四位朗讀者是故宮的看門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單霽翔朗讀的是《至大無外》。
榮耀是堅持送給苦難的禮物。第五位朗讀者是趙蕊蕊,順利地完成了從排球運動員到作家的華麗轉身。她朗讀的文章是畢淑敏的《握緊你的右手》。
感謝是受助送給仁愛的禮物。第六位朗讀者,本應是座上賓的趙家和教授,卻在5年前去世。但他的仁愛依然留存世間。曾接受過趙家和教授資助的學生為他獻上了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無論是朗讀還是閱讀,都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也是自己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6. 我是朗讀者寫一篇文章800字
人們總是這樣,無論生活多麼富足,也願精神上有所追求,讓自己的靈魂有所寄託,給它棲息的一隅,讓其有搏擊的羽翼。想博覽、多觀,卻不知讀什麼、看什麼,言情、穿越、武俠、惡搞的文字難以入目,娛樂、搞笑、游戲、XX秀快餐不絕於耳;想仰望一片藍天,俯視一片綠色,實在是有點難。忽如一夜春風來,一杯甘醇沁心扉,春風喚雨,終於遇見了你《朗讀者》,我心醉。
董卿的《朗讀者》(第一期)自2月18日開播以來,持續發酵,口碑爆棚!《朗讀者》實力圈粉,豆瓣評分高達9.4!何以有如此效果?初心使然,實力使然,節目使然。我想主要談談後者,談談我的觀後感。
這是一場可人的文化盛宴。這里沒有炫目的七彩燈光,沒有喧囂鼎沸的音響,沒有美女如雲的舞蹈,沒有眾星歡聚的高潮;有的是主持人董卿與朗讀者的親切交談,有的是朗讀者聲情並茂的傾訴,有的是視聽者與朗讀者的深情共鳴,有的是李雲迪鋼琴伴奏的和諧悅耳與美不勝收,有的是胡德夫《匆匆》彈唱的警醒後人與餘音繞梁。
這里是傾訴者的舞台,無論是愛心使者還是成功人士都有著自己刻骨銘心的故事,想將自己的深情寄予文字中,要讀給最給力或自己最想給力的人聽,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或自己的深愛與祝願。
愛心大使濮存昕朗讀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送給治好了他的瘸腿病使他走上人生坦途的恩人榮國威大夫,來表達自己對榮大夫的感恩之情。
無國界醫生蔣勵朗讀了鮑勃迪倫的歌詞《答案在風中飄盪》,送給那些在戰爭中出生、備受炮火摧殘的孩子們,表達對他們命運的同情及對世界和平的希冀。
聯想老總柳傳志朗讀了自己《寫給兒子的信》,「我榮幸地有機會給柳林當爹有四十幾年的歷史了」的開場白,表達了一位成功男人榮升為普通父親的驕傲與自豪,想看到「創業帝國」那一天的到來的結尾,表達了企業大咖對自己兒子子承父業、創造輝煌的期盼。
普通夫婦周小林、殷潔朗讀了《朱生豪情書》(節選),那「你老了,一定很可愛」「我一天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一天天逾更深情愛你」的詩句,深切表達了這對浪漫伉儷鮮花山谷之愛戀的愈久愈香醇。
世界小姐張梓琳2007年世界選美的奪冠者,用她柔潤甜美的聲音朗讀了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送給自己的寶貝女兒,願她快樂、自由,有勇氣,有夢想,有求知慾,有責任心,學會寬容與慈悲,願她一世安寧,母親的深愛與祝福溢於言表。
高潮的一幕是96歲的老人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出場,一身淺色西裝,手拄拐杖,步履蹣跚,滿臉笑容,由董卿攙扶著走進了《朗讀者》現場,給人的印象是雖高齡但精神;最動人的朗讀是許老朗讀林徽因的《別丟掉》,不僅僅是聲情並茂,而且是熱淚盈眶、泣不成聲;他對曾經深愛的女同學林徽因愛慕有加,對林徽因失去徐志摩後的痛苦感同身受,「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地掛起」;許老不僅是性情中人,而且是有事業心的人 ,他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是創造美發現美」,他是名至實歸的「書銷中外百餘人,詩譯英法唯一人」,96歲的他活到百歲的目標是將莎士比亞的著作全部翻譯完畢,四年的時間要翻譯20餘本名著,相信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工作的許老,屆時一定會大功告成。
朗詠清川飛夜霜,此刻豁然開朗;讀盡詩文千萬字,吟詠人間天堂。一覽《朗讀者》,過目永難忘,回觀《朗讀者》,韻味深且長。
喜聞:董卿的「朗讀亭」在全國各地靜候朗讀者,全國各地的朗讀者也紛紛來到「朗讀亭」傾訴心聲,表達著對他人的感恩與祝福。朗讀者的春天來了,文化的春天還會遠嗎?
終於遇見你,遇見感動,遇見美好!
遇見你,不想放過你;每周末,緊緊跟隨你。明日見!
7. 以朗讀者那一天為主題的作文
關於朗讀者的作文如約而至,我又走進了今晚的《朗讀者》,傾聽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所擁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讀者》的主題是陪伴,看完了心裡卻久久難以平靜。陪伴,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很多類。今晚的陪伴,豐富、飽滿、深情、純粹、溫馨,每一段都閃閃發光打動人心。父親鄭洪升陪伴鄭淵潔一路寫作,母親陶艷波陪伴兒子楊乃斌求學十六年,蔣雯麗作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銘五年時間獨自陪伴受傷野生動物,妻子唐國妹陪伴丈夫喬榛共抗惡魔。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每一種陪伴,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都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而我想說的是這位母親的陪伴。楊乃斌八個月大的是失去了聽力,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災難。母親陶艷波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絕孩子上聾啞學校,從小學開始就帶著小凳子成為兒子的同桌,陪著兒子上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練,終於讓兒子成為有用人才,讓兒子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細膩、深沉、無私、堅韌。這一段陪伴,看得我無法抑制地淚流不止,內心的感動和震撼無以言表。楊乃斌的朗讀《不為什麼》詮釋了母親十六年陪讀的唯一理由,這個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聽了,無聲的世界裡他該是多麼的寂寞。可是,這個孩子又是幸運的,他有那麼一位偉大堅強智慧的媽媽,作為他的耳朵讓他聽到了聲音,讓他學會了正常的表達,過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成長,充滿了坎坎坷坷艱辛磨難;成長,又有多少驚喜和欣慰。十六年來的種種滋味,也只有這對母子心裡知道。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就是同時擁有了菩薩心腸金剛之身,陶艷波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她會讓多少人肅然起敬慚愧不已呢?當媽媽的要不斷學習,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反思,陪著孩子成長需要耐心和細心,也需要智慧和修養。我想,今後的我還得提高自身修養,因為這是一生德修行。
8. 朗讀者味道作文
《朗讀者》總導演之一劉欣曾說,這不是一檔讀書節目,強調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讀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後的人和事。
錄制《朗讀者》錄制《朗讀者》
如果說「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那朗讀,大概是門檻最低的藝術形式。這項人類幾乎天然習得的技能,因為電視節目《朗讀者》的熱播,被帶到我們的面前。當我們在談論朗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王明軍,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
《朗讀者》總導演之一劉欣曾說,這不是一檔讀書節目,強調的是情感,不是孤立地讀一篇文章,而是挖掘文章背後的人和事。看了節目,最打動王明軍的不是濮存昕[微博]這些名人,而是那幾個無國界醫生的從容淡定,那對來自成都的普通夫妻的文藝生活,還有老翻譯家的率真與深情——那些普通人。
王明軍笑言,最初很擔心節目會找一堆明星,變成明星朗誦會,現在看來多慮了。不過,他還是有些擔心:「節目不能用力過猛,不要變成朗讀版的『藝術人生+感動中國』。朗誦是一個往裡走、走向內心的過程,是個讓人安靜而自得的過程,而電視手段又不得不往外走,讓更多人共鳴就不容易安靜。當然,這樣的節目,有總比沒有好。」
節目組還在杭州設置了移動「朗讀亭」。一天,一名75歲的老奶奶在亭子里讀了老伴給她寫的情書。那天是他們結婚50周年的紀念日,病床上的老伴用唯一能動的手,把圓珠筆綁在手臂上,用了兩個小時,給妻子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書。這份別人難以辨認的書信,老奶奶每一個字都背得出。走出朗讀亭,她淚如雨下。
王明軍說:「聲音有色彩、有溫度、有個性,能直撲人的心靈。聲音的意義在於人類情感的喚起,營造一個更加鮮明的意象。朗讀一定要回到具體的人、具體的故事。哪怕你不專業,讀得不順、有口音,但那是從你心裡發出來的聲音,與你的身體、生活結合在一起,與我們共處的語境產生共鳴。」
有一首歌這樣唱:「有沒有那麼一首歌,會讓你心裡記著我,就算日子匆匆過去我們曾走過。」歌聲總有跨越時空的力量,喚起當年的情感。而在《朗讀者》中,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沖,講到自己翻譯的第一首詩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時,依然露出少年般的笑容。
王明軍說,聽到一首歌,也許你會想起某個時代,但如果這首歌是某個人當年給你唱的,那就是你的私家記憶與時代記憶的交融。所以,同樣的,我們讀一篇文章,也能回憶想起當年讀的時候,在你身邊的那個人、那些事。
王明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中國古代,文章一定是要讀的,甚至「詞」這種文學形式,本身就是為了唱;而像「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也說明了朗讀的必然。而且,很多文章形式在誕生之初就是為了朗讀,比如宣言、公告、詔書,「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無論是關於祭祀還是戰爭的文章,都是要讀出來的。
現在,我們從小學語文,顧名思義,語和文是連在一起的,而且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先語後文——先說話,再寫字。只是到了更高年級,除了專業學生,考試只考寫文章,朗讀就被慢慢弱化,脫離了教育范疇。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朗讀變成了純藝術活動,更多與藝術演出畫上等號,不再是口說我心,而是變成了表演。以至於很多年輕人一聽「朗讀」,腦海中會浮現出那些誇張的表演,「啊!母親!」「啊!祖國!」
王明軍說:「這用行里的話說,就是拿腔拿調。自詡專業的人,一上台,就自然地做出了抒情狀、敘事狀、激動狀。當然,也許他是真激動,但因為有了『腔調』,就削弱了個性。其實朗讀離普通人不遠,只是它展現出來的樣子離我們遠,形式主義帶來疏離感。」
《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的出現,重新定義了朗讀。
王明軍說:「讓朗讀重回我們的情感和生活,這是《朗讀者》正在尋找和回歸的方向,也是這類節目帶來的意義,優秀節目的意義也在於引領和示範。對普通人來說,朗讀可以隨時發生,但在讀的同時還要去聽,多聽一些好的作品,多看一些好的節目。」
至於什麼是適合朗讀的文章?王明軍認為,這與每一個朗讀者的認知階段相關。同樣一句「白日依山盡」,小學生和大學生都能讀,只是大學生會有更廣闊的意境和更深遠的想像。王明軍不認可壁壘鮮明地把各個年齡段分隔開來,「你怎麼知道孩子不能聽大人讀的東西呢」?
歐陽夏丹讀過一套「家庭背景聲」,裡面收錄了羅素等多位名家的文章,關於哲學、藝術、科學、人類社會等。「聲音是一種特別好的伴隨狀態。把這樣的朗讀作為背景聲在家裡放,給孩子聽,孩子不一定能跟著讀,也不一定能聽懂,但聽著聽著,就會進入到他的腦海中,孩子也許會受到影響」。
現在,線上有《朗讀者》等朗讀節目的熱播;線下,也有不少年輕人熱衷參與各類獨立書店、出版文化機構組織的朗讀活動。
在王明軍看來,這些活動並非只是大城市文藝青年的專屬:「朗讀是表達情感的方式,而情感不分年齡與身份。設想,一個打工者,辛苦了一天,突然收到從老家寄來的一封孩子的信,他輕輕讀出來,一定會心潮起伏——這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感情。不同藝術形式的流行程度不能一概而論,朗讀可能無法超越KTV,但隨著我們閱讀習慣、思維習慣、心理安靜程度的增加,朗讀會被越來越多人接受並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