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小學生關於母語的作文

小學生關於母語的作文

發布時間:2021-02-25 20:32:34

㈠ 以母語為話題的作文

也許,你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讓人們贊嘆不已;也許,你能說一段動人的法語,讓人們如痴如醉.但請不要忘記你的母語--漢語.不要忘了身上流淌著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要斷了維系你我的一絲血脈.
隨著世界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逐步加快,多樣文明像潮水般向我們侵襲而來.而英語,這一門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沖擊著我們的耳膜.
你可曾因英語的不及格而失掉獎學金?你可曾因英語的不過級而為畢業證書愁眉苦臉?你可曾因英語的不流利而失掉一次又一次的面試,一份又一份的工作?
在每一次的痛苦遭遇里,你甚至問自己,處處是英語,英語,漢語是幹啥用的?這門母語,還有說的價值嗎?
在多元文化的競爭中,身旁年輕的選手個個健步如飛,而我們的老祖宗似乎有些氣喘吁吁,步履蹣跚了.
看看身邊那些牙牙學語的幼兒,還未學會普通話,卻已開始念念有詞地唱ABCD了.聽聽中學生的耳麥里,還未習慣周傑倫,卻早已換成了大段大段的英文說唱.而廣告,包裝,你看得到中文嗎?那裡不見得會有中文.
明明是中國生產,中國銷售,還非得弄個"made in China",是怕國人看不懂中文嗎?
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把握一門門的外語,但切不可數典忘祖,丟掉了我們的根本.
都說血濃於水.維系著這一方水土,聯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語言啊!縱觀歷史長河,在眾多文明的衰落與消失、誕生與興盛中,在同我們一同到來的文明中,中華文明確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她就這樣深重地延續至今.而這一切,或多或少,與我們統一的文字有著聯系吧!
我們有孔孟哲學,有百家爭鳴,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有馳騁天地的"詩仙"李白,有宋詞元曲,有《西遊記》《紅樓夢》.漢文學的博大精深多麼豐富多彩!我們又怎麼能忘,怎麼敢忘?又豈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就承載得起的?
記得你說的第一句話嗎?是母語.記得你難過時,那些安慰語中,最誠摯、最親切的嗎?是母語.
任憑時代如何發展,任憑世界如何變遷,縈繞我們心頭的,仍是那一句句親切的漢語,像是體內流動著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變,也不想改變.
母語,那一絲血脈,已在我生命中綿延千年.

㈡ 以母語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唐詩過後是宋詞,那麼國內的「英語熱」過後呢?我們是否該拾回對母語的尊重和熱愛?
———題記
依稀夢中,遠古先人吟唱著古老的歌謠在田間河邊勤勞地耕種。從《詩經》中一路走來,我聽到無數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吟誦著不朽的詩篇,抑揚頓挫、斷金切玉,每個字都那麼妥帖,那語言彷彿活了過來,如夢謠般輕輕吟唱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度。
是的,從來未曾將漢字看成沒有思想沒有感情的死物;從來未曾將漢語看成簡單的交流工具。從來,我都是將它放在高高的神壇上,當作祖先千百年傳承下的民族圖騰般頂禮膜拜。神聖而虔誠。在我眼中,母語如河,流淌著先祖的諄諄教誨和萬般叮嚀。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詩經》中,我知道中國人眾口傳承的君子形象是溫潤如玉、堅硬如玉的,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氣度。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從李清照的深情歌頌中,我明白中國人欣賞的是怎樣豪爽大氣的英雄。
雄渾壯闊、氣度雍容,簡簡單單的漢語告訴我們的竟是如此寬廣的胸襟,傳達給我們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教我們如何不深深地熱愛自己的母語?
然而,令人驚詫悲憤的是,眾多言論舉措甚囂塵上:在只有華人物理學家參加的大會上,主辦方要求所有專家學者一律用英語發言;大學生的必修科目是英語,漢語卻被漠視;眾多公共場所,標識牌上使用的竟也是英語!
觸目驚心,漢語,我們的母語,竟被漠視棄置到了如許田地!

㈢ 重視母語的作文

1.1什麼是母語
母語,有不同的解釋,有代表性的是下面兩種.
(1)《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
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在一般情況下是本民族的標准語或某一方言.
(2)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解釋:
人在幼年時習得的語言,通常是思維和交際的自然工具.
這兩個解釋,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其一,母語與個人和民族的關系都十分密切,它是人們最初掌握的民族共同語;其二,母語是人們「最初」通過「習得」而獲得的,與獲得外語的「學習」過程是不一樣的;其三,母語是人們交際和思維的「自然」工具,這種「自然」也有別於外語.
我們最初習得的語言,可以是民族標准語,也可以是某一方言,這又提出了「母言」的問題.
1.2母語和母言
母言,就是指人們最初習得的作為方言形態出現的民族共同語.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每個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的,他所習得的語言往往是方言,或者是帶有方言特色的民族標准語;習得「標准」的標准語,是罕見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認為母言就是母語,母語往往是以母言的形式出現的.
母言與方言有關,但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方言,它是母語通常的存在形式.從理論上說,母語包括了一種語言的各種地域變體,因此,如果說某人持某種母言,也包含持該母言所屬的母語的意思.母語和母言的區分,是討論問題的需要.尤其是對於認識方言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方言及其地方文化的保護問題等等有重要意義.

㈣ 對母語的認識作文300字的

當我還是一個嬰兒時,爸爸媽媽便教我怎樣喊「爸爸,媽媽」在我那充滿天真的雙眸里,只是認為喊了這幾句他們會高興,會笑。
我長大了,在爸爸的幫助下,我去學走路。爸爸把我扶得很穩,可我在他松開手時,我又摔倒了,我便「哇哇」大哭。但爸爸卻用手擦乾我的眼淚,他教我念:「我一定要學會走路。」我跟著他念,雖然口齒不清,自己都聽不大清楚,但我聽到以後,竟然學會了走路。
我上學了,老師教我們念:「我愛我的祖國,我是祖國的花朵」等諸如此類的話。我原以為祖國是很遙遠的地方,可從這些話中,我知道祖國就是中國,一顆屹立在東方的明珠,這顆明珠坐落在高山之p.從高山上,流出了燦爛的中國文化,流出了深沉的母語。
我讀初一了,在初一這一整個學年裡,我認識了很多漢字好朋友。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中國人真是的,發明文字吧,還有這么多多音字,形聲字,讓人分辨不清。」我不贊同這樣的說法,在我心中,母語就像我的母親。在我疲勞時,撫摸我的額頭;在我失望時,鼓勵的話語索繞在我的耳邊。她教我感恩,教我堅強,讓我愛國。
母語永遠在我心中,我愛這個給予我深沉的愛的母親,我更愛我那強大富有的祖國。
唐詩過了是宋詞,那瘋狂的:「英語熱」過了是什麼?中國的人民們,不要冷落了給你血肉之軀的母親,更不要冷落了給予你精神文明的母親,母語。請重拾對她的愛吧!

㈤ 急求! 一篇關於「母語」的話題作文!

我這只有以「挑戰」為話題的,大哥就給點分吧,小弟跪求了!
有一句這樣的名言:」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緊緊追趕並要超過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馬需要挑戰,人更需要挑戰.

四季更迭,春華秋實。漫漫人生路上,我們艱苦跋涉,縱然荊棘叢生,風雨交加,也要如雛鷹挑戰自我——剛毅走出。成功也好,失敗也罷,至少沒有空手而歸的必然,至少明白人生是在無盡挑戰中沖向終點的。至少可以吸取失敗的教訓。至少能為下一次挑戰增加獲勝的希望。

時光如流,像樹木沐浴陽光,砥礪風雨,我們慢慢成長,逐步成熟。可是,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我們又有多少機會去完善自己,又有多少人,一生碌碌無為,逃避現實呢?
挑戰,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一道別樣的風景,接受挑戰,更是代表了我們搶到了成長的又一顆靈丹妙葯,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次兩次可能沒有大作用,可當你經歷了上百次•上千次之後,不管你是變得技高一籌,還是變得體無完膚,你都會發現自己變得成熟,能夠從容面對生活的種種磨難。在社會上立足,成就自己的事業。
挑戰如一盞雪夜之燈,挑戰綻放於心靈最深處,在期待的目光里,自然地流溢出真誠、自信和剛毅。而挑戰成功的那一刻,漫天雪花會化成滴滴春水,滋潤心田;凋枯樹木會泛起綠色點點,期待春天。

生活需要挑戰.當你攀過了一坐心靈的高峰,也就鑄造了一個生命的輝煌

㈥ 寫一篇關於「母語」的語文作文 800字以上 要原創 採納後在給100財富值!

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精髓,挖掘了我們一幕續一幕的傳統言語;母語授給了我們畢生的光輝,講述了人生的啟明之路。

——題記

「媽……媽……」年幼的我笨拙地吐出這二字,母親卻高興得雙眼泛起淚花。

這兩個字或許就是我們最初學會的話語,或許年紀還小的我們不太明白為什麼父母親會高興得手舞足蹈,或許我們到現在都還不明白這語言,到底是由什麼得來的。

當然,有的人會這么說,語言的由來是因為母親,若沒有母親附有耐心的教我們一字一句的語言,不然如今的我們怎麼會說出如此通暢的話?

這並不是完成歸功於母親,母親的語言,不也是母親的母親給予的嗎?

若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上去,那不就歸功於我們的祖先了嗎?

最早出現的文字是甲骨文,隨著後代的改變漸漸形成現代的漢語文字,也正是我們所說的母親。

母語被中國頗有名的書法家揮舞幾筆便展示開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母語彷彿附上了靈魂般在浮雲中遊走,一豎一撇剛勁有力的筆畫帶走我們的疲憊,換來一身的神清氣爽。

母語,這種靈巧的話語,富有靈性,有人用母語侮辱他人;有人用母語贊美他人;有的人用母語便拼湊出了一副身臨其境的山水勝地;有的人用母語雕刻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有的人用母語刻畫出了他心中僅存的夢想;還有的人用母語訴說出了他宏偉的抱負……

母語,華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擁有你等於擁有一切;

母語,深不可測的神秘,到底有多少謎題深埋其中;

母語,母親的語言,如細語般呢喃;如泉水般潤流;如天籟般謳歌;

母語,伴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滄桑;不留戀塵世締造了你不朽的生命延續,用飽經滄桑的手臂拖起你新生的太陽;你不惜虛廢自身的光陰從而成就我們的未來與夢想;你不惜借用自身的年華從而幫助我們越過人生歷經的困難與坎河。

母語與我們終究有一股無法逾越的鴻溝,那就是愛。

母語就像是位慈母,無時無刻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們,令我們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露水的潤滑;綠葉的微光。

在徘徊的人生路上,你將自己埋葬在風艾雲散的花甲暮年當中,想說些什麼卻又佝僂的肢體拒之一切,這就是你,一意孤行的你。

——後記

㈦ 關於"母語"的一篇作文

回歸母語的本源

華燈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輕輕滑過泛黃的《詩經》,是何等逍遙自在!

雨後初霽,心與天空一樣澄明,細細品味宋詞的字字珠璣,又是何等酣暢淋漓!

無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繾綣,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都是母語帶來的美感與享受。

我們應該遠離多元文化的浮躁,回歸母語的本源,靈魂才更加充實自然。

母語是我們最初的語言,如同母親的乳汁般滋潤心田,哺育靈魂。母語對民族是生存發展之根,對國家是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個喧囂紛雜的時代,我們開始崇尚新潮的外來詞彙,「酷」、「卡哇依」聲聲入耳,最傳統而最豐富的母語卻淡褪了視線,我們開始趨之若鶩地報考托福雅思,報名的隊伍蜿蜒數十米,而母語的等級測試卻鮮有出現。

不禁疑惑,我們的母語怎麼了?我們究竟應如何對待母語?

遠離浮躁,回歸母語,我們將傳承悠久的中華文化。肩負民族振興的大旗,年輕一代怎容得忘記母語?

武漢某重點高校曾有規定,報考研究生者必須背誦《論語》《老子》,因為這雖似艱深難解的古文卻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舉一出,好評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語,回歸母語經典,文化的火種才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遠離浮躁,回歸母語,我們的靈魂將更加充實和美麗,先秦的詩經楚辭,魏晉的樂府雙璧,盛唐兩宋的詩詞雅韻,明清的小說散文,都源源不斷地為精神注入營養。「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賢者渴;「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繾綣情思;「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壯志難酬;「蒼山負,明燭天南」的瑰麗風光都深深地印在我們靈魂深處。

遠離浮躁,回歸母語,我們一樣跟上時代的節奏,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正向世界展示煥然一新的面貌。據顯示,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加大推廣漢語學習的力度,在法國,漢語已將成為第三多的選修語種。那麼,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是否應更重視母語的學習呢?學習母語,更能促進對外來文化的學習,更能融入全球的趨勢,展望未來,博覽古今。

回歸母語,我們將傳承文化,提升靈魂,緊隨時代!

撥開浮躁的烏雲,母語將展現一片明朗的天空!

㈧ 關於「母語」的作文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貢獻, 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然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卻不領會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創造的語言和背後的文化。 在一次國內某大學漢語言文字大賽,奪得第一名的是留學生隊。這件事令人驚訝,引人思索。復旦大學的一位教授說:「正如古語說的,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不少中國學生並不領會母語的優美和魅力,對母語的體驗、研究是不夠,倒是留學生更願意花時間研究中國文字背後的文化現象。」
多麼令人心痛的報道啊!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特製標志。可是如今,有大批的學生拋下漢語,去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雖說這沒有錯,可是若連母語都沒學好,又怎麼能學好她國語言呢?母語是一切語言的基礎,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更應該慶幸,因為漢語是一個國家的體現,更是完美的象徵。
拋開這些不說,生活中,念別字和寫錯字的人就更多了。中國文化淵源流暢,漢語是這個久經風雨的國家最完美的體現,而我們辜負了幾代,不,是幾千代為創造中國而犧牲的人們!罪惡啊!多少人為我們的今天而戰?多少人為我們的今天而亡?又有多少人為我們的今天做出貢獻?而我們又用什麼去回報他們呢?是體現漢語最完美的一面嗎?我想,不是的。我們隨著世界而改變,卻忽略了母語——炎黃子孫最貼切的語言。語是中華文化的根,一個民族的語言中積淀著一種民族的韌性,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思維方式。中華歷史悠悠五千載,沉澱下來的文化寶藏數不勝數,我們的語言文字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充滿著無窮的魅力。中國文字的創造可謂一大奇跡。象形字,形聲字……猶如一個個音符,譜寫出中華文化的華美樂章。漢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符號,它反映了我們創造文字獨特的思維藝術。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種,這是我們的自豪;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尊重母語並自覺弘揚母語魅力,那將更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美至極處便是無言,母語的更多魅力是不可言的。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忽略自己的母語,因為那是我們文化信仰的「根」,是一份牽縈著我們,永遠都無法割捨的感情。
1.走進銀屏
一奇為牡丹來歷。於懸崖峭壁之上,貧瘠石罅之中突兀出這樣一株枝青葉茂的牡丹,可望而不可及;二奇為牡丹花齡。如果以北宋歐陽修詩《仙人洞看花》為證,銀屏牡丹已有千年滄桑。其到底生於何年,無人知曉;三奇為千年一貌。銀屏牡丹雖經千年風霜雪雨,世間風雲變幻,就是不凋不敗,不蔓不枝;四奇為其具有靈性。花的開與謝,可以預兆年成的豐歉。據說,花開五朵則五穀豐登,花開四朵則四時吉泰。花開得早,朵數少,必有旱災;花開得遲,朵數多,必有澇災。這些年來通過觀察,牡丹花開的情況對氣候變化的驗證確令人信服。中國發大水的一九九一年,花開得朵數多,而且花期從四月十五日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這可能是因為牡丹根須扎入岩石深處,將大水之年,地下水氣旺盛,花多期長;將乾旱之年,地下水氣不足,花少期短。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每年花都開得特別早,朵數多,同時凋得也快,而且花盤變小。2006年竟達十四朵,在四月初就已提前開放(4月7日左右),違背了穀雨時節花爭妍的規律,這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㈨ 尋求關於小學生母語教育的文章,謝謝各位幫忙!!

語文教學要「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中國教師報:張老師,您好,在我國的語文課改逐步走向深入時,各地在實踐中相繼出現了一些困惑。針對這種情況,您提出了「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語文教學觀,被老師稱為「八字方針」。您能談談當時是基於哪些考慮提出這四點的嗎?
張慶:在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准》的過程中,各實驗區的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多了,合作學習多了,使用多媒體多了,讓學生收集資料多了,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多了……然而課程改革畢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大家難免會處置不當,乃至出現一些偏差。為了進一步深化語文課程改革,我提出了這八個字,供老師在教學中參考。
先說倡簡。怎麼才能學好語文?我以為這並不復雜,《語文課程標准》上說「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實踐是什麼?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讀多寫嗎?《語文課程標准》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是講的多讀。還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就是說寫多了,就會寫了。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語文教育搞得那麼復雜,那麼高深莫測。有些人將語文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能力點,逐一進行訓練,試圖用這樣的教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那完全是一廂情願。而有些老師備課,將《語文課程標准》所說的教學目標分別設定為:知識能力、方法過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將語文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語文課程標准》說的是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各自獨立的「三個目標」!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具備這樣幾個特徵: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即讓學生多讀書、多動筆),少一些「關於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其次是務本。這里的「本」有三層意思:一是以學生為本位。教師千萬不可忘記: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配合學生,不能讓學生配合自己。二是語文的本體。語文的本體是什麼?是語言文字,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我曾概括為「七字訣」,即識(識字)、寫(寫字)、讀(讀書)、背(背誦)、作(習作)、說(口語交際)、習(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基本功,應下大力氣抓好,抓實。事實上,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觸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使人文性凸顯出來。目前,有些語文課堂是比過去活躍了,但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這就淹沒了語文的本體。我曾聽到過一節有關《桂林山水》的「詞串識字」課。這節課老師光放多媒體就花了十來分鍾,邊放邊出詞卡。然後又讓小學生練習當小導游,當堂給扮作遊客的小朋友介紹灕江風光。從文化熏陶上,老師的確下了很大的力氣,但識字的任務卻沒有很好地完成。「詞串識字」是「識字」課,識字寫字是主要任務。忽略了識字寫字,那還叫「詞串識字」嗎?第三是文本。我們講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編寫的語文教科書,因為它是對《語文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有人說不能過於看重文本,因為文本不能解決學生發展的所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恰是對文本的重視與鑽研遠遠不夠,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錯,但如若對文本一知半解,何談超越呢?語文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鑽研文本,不能以老師的講解或學生的集體討論來取代學生個人的閱讀。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如果教師對文本都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感悟課文,是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最主要的手段。幫助學生感悟課文一定要扣著讀書進行,即所謂「扣讀導悟,讀中見悟」。應讓學生觸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自己的誦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還要鼓勵熟讀成誦,以形成積累。 第三要求實。上課、教學研究都要倡導過去朱作仁先生提出的「三實」——真實、朴實、扎實。現在的語文課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都要讓學生表演;明明每人都有課本,卻偏要把課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讀很好,卻偏要讓錄音機代勞。動不動就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有說上兩句,卻又立刻叫停。這樣的合作學習有什麼實效?在教學研究中,也存在著追求浮華、不講實效的問題。上研究課,追求觀賞性,花樣多了,務實少了。有些教學研究文章,追求所謂「學術性」,食「洋」不化,術語堆砌,故弄玄虛,讓人讀後一頭霧水。我認為,上公開課,應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態課,搞課題研究也要倡導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即是研究的課題,自己的教學實踐即是研究的過程,教學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邁開自己的雙腳,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做研究或寫文章,才能實實在在、明明白白,於人有用,於己有益。對於「訓練」,在《語文課程標准》中似乎有點淡化了,其實《語文課程標准》說:「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可見,屬於基本技能的東西,如寫字、讀書、作文等,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的。
第四是有度。所謂有度,就是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反思一下這一輪的語文課改,其前期出現的一些做法並不是不好,而是在「度」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如,為了尊重兒童的獨特體驗,卻放棄了教師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學生;強調了自主學習,又忽略了教師的傳授;上課時佔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搜集來的資料,卻把文本丟在一旁;不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以多媒體取代了讀書;等等。再好的手段、方法,如果沒有把握好合適的度,用得過了頭,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語文課堂應該追求「和諧、圓融、自然」的境界
中國教師報:在2007年,小學階段的課改實驗已經進行整整一輪了。您當時提出了語文課堂應該追求「和諧、圓融、自然」的境界,又是基於怎樣的想法呢?
張慶:這也是有針對性的。我想重點談一談「和諧」。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了語文課程是一個多維的整體,有多重功能。多重功能的關系怎麼擺?我以為應當追求整體的和諧。要達到整體的和諧,構成語文課程的諸要素就要保持一個合適的度。這好比是做一道菜,主料多少,配料多少,佐料多少,怎麼把握火候,都安排得比較適當了,做出的菜才好吃。
當前在語文教育領域,流派紛呈,口號很多,這是語文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標志,是應當鼓勵與提倡的。我想說的是關於流派的命名。現在比較時興的做法,是在「語文」的前面冠上一個定語,稱為「某某語文」。我總覺得這樣的稱說不甚妥當。因為你打出了旗號,就要努力突顯你的東西,如果無限擴張,你就會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其他的維度。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語文課程的異化。我這么說,絕不是反對語文教學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只是想友情提醒一下:要全面實現《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各項目標,不要以偏概全。
此外還要「圓融」。各個維度的尺寸把握好了還不夠,還要善於把各個維度融為一體,使之非常圓滿,就像一個渾圓的球。
所謂「自然」則是指在操作層面上怎麼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有人說,統一的道理我們都明白,可一上起課來,還是無法迴避:究竟是應當突出工具性,還是以精神熏陶為主?我的回答是,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怎麼樣怎麼樣。也就是說要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效果出發。
中國教師報:在即將出版的《張慶文集》中,您將對語文的感悟歸納為「十四韻」,能否請您為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十四韻」的內容?
張慶:2004年10月份,《小學語文研究》主編袁浩先生約我寫一篇「卷首語」。寫什麼呢?就寫我熟悉的語文教育吧。於是我就寫了十首打油詩,總題為《感悟語文》,刊登於《小學語文研究》2004年第12期。以後,我又增加了四首,這樣就成了「十四韻」。其內容有習慣、識字、寫字、釋詞、閱讀、習作,有語言積累、語文實踐活動,還有學生觀、教學觀等。這十四首打油詩,大致包括了我對語文教育的一些認識。限於篇幅,我只能就其中的幾首說一說。
第1首:「養成好習慣,恆久乃為功。終生受其益,譬若影隨形。」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我們所說的習慣,不僅指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諸多行為習慣,而且還應包括語文能力本身,如寫日記,閱讀小說、詩歌,遇到問題查閱工具書或上網搜檢,等等。前人說「幼學如漆」,小學階段經過長期訓練而養成的諸多語文學習的技能與習慣,刻骨銘心,習以為常,可以影響孩子一生。
第3首:「豈唯純工具?寫字可育人。硯穿池盡墨,筆走泣鬼神。」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相當普遍的看法:電腦都普及了,讓學生花這么大的功夫練字,值得嗎?「電腦取代論者」只是把漢字看作純粹的負載信息的書面符號,殊不知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讓學生學寫漢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人能寫字,字也能「寫」人。也就是說,寫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靈性。這正是《語文課程標准》重視寫字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7首:「教者如媒妁,促其自溝通。讀書須自悟, 嘵嘵不中聽。」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好像「婚姻介紹人」,其任務就是把文本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本「談戀愛」。教師應當創造條件,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交流。「介紹人」要有眼色,該避讓的就要避讓。不恰當地居間聒噪,喋喋不休,是會惹人討厭的。如果「雙方」正處在「熱戀」之中,「介紹人」盡可以放手;只有當「雙方」交流出現了「故障」的時候,才需要「介紹人」出面疏通一下。
第14首:「欲做弄潮兒,莫效抬驢人。廣采百花粉,釀蜜由自身。」
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一些老師有這樣的迷惘:聽專家講座,這個人這樣說,那個人那樣說;看名師上課,這個人這么上,那個人那麼上,究竟該聽誰的?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有個老師說得好:我們要像蜜蜂那樣在百花叢中採集花粉,但要釀出蜜來,還得依靠自身。我們要不迷信,不盲從,尊重實踐,善於思考。
教材要力求傳統經驗與現代意識的融合
中國教師報:許多人都用「民族化、現代化、簡約化」來概括您主編的這套小語教材,那麼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在編寫這套教材的時候,您在吸納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傳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別的思考和設計?
張慶: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創造力和凝聚力,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1994年1月組建了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那時候,小學語文教材中政治說教的傾向仍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編寫組鮮明地提出了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優秀傳統道德的觀點。
基於上述思考,我們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過程中,力求體現這一編寫思想。我想單就親情這個側面說一下。我們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情感都十分淡漠,那還談什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當時我們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讀了我們的課本,個個成為有情有義的人。
漢語拼音有w、y這一課,我就編創了這么一幅情境圖(見圖1),又配了一首語境歌:「老烏鴉,叫嘎嘎,捉條蟲子喂娃娃。秋風起,天氣涼,媽媽為我做衣裳。」小學生看著情境圖,讀著語境歌,不光學習了w、y,而且感受到母愛,懂得長大了要孝敬父母。又如在低年級單元練習中,有一首「成語歌」是這樣編的:「骨肉之情、痛癢相關、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插圖是:一位小學生有病,媽媽一手端著葯碗,一手拿著勺子給孩子喂葯。這樣內容的課文也有不少,像低年級的《陳毅探母》,講的是陳毅元帥趕回故鄉探望生病的老母親,他主動地給母親洗衣服。一般來說,寫元帥大都寫他的戎馬生涯,我們卻從親情這一角度入手,使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們的前輩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來繼承,但不是拿來主義,要容納時代需要的東西,為現實社會服務。如我們設計的「詞串識字」,其中有一課是「春天 春風 春雨/柳樹 小草 嫩芽/布穀 燕子 蜜蜂/梨花 杏花 桃花」(見圖3),這就是借鑒了傳統蒙學韻語識字的經驗,但又有所拓展,如它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激發兒童想像力的功能,認識事物的功能,等等。這就是傳統經驗與現代意識的融合。
中國教師報:張老師,您能否從自己讀書生活的經歷,給年輕老師一些教師專業閱讀的建議?
張慶:提高語文素養,要靠「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要博覽群書,特別要讀經典,讀四大名著,要背誦百把篇古典詩詞,現代和當代中外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也要涉獵。我覺得直到今天這句話還是適用:你要給學生一桶水,自己就得有十桶水、百桶水。在這方面我有兩點建議:一是要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比如我讀小說,喜歡配合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如讀《戰爭與和平》,就看同名電影;讀歷史書,就參閱相關地圖;讀經典,往往將幾個不同的注本對照起來讀,等等。二是要配合自己的研究專題和寫作來讀書。這樣讀書往往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中國教師報:在這么多年的教材實驗中,許多實驗區的老師都得到過您的悉心指點,大家也被您這種熱忱的關愛及其對母語教育的情懷所激勵,您對他們,對母語教育的明天,有哪些特別的期待?
張慶:要建設母語教育新體系,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為此不懈地努力。我把我學習母語以及研究母語的歷程真實地記錄下來,提供給大家,意在為有志於母語教育研究的年輕一代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東西。
我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兩句,頗能表達我的心聲:「可畏後生驤首去,佇觀戰績紀新篇」。我希望也相信青年一代會超過我們,比我們幹得更好,幹得更出色。
張慶,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京師范大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標准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主編,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出版專著《我的小學語文觀》《面向未來的母語教育》《張慶文集》(八卷);參與編寫《現代教學方法網路全書》《中國古代詩詞名篇分類鑒賞辭典》《母語教材研究》等。

㈩ 寫一篇關於「母語」的語文作文 800字以上 要原創 採納後在給100財富值! 請不要從網上復制

回歸母語的本源
華燈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輕輕滑過泛黃的《詩經》,是何等逍遙自在!
雨後初霽,心與天空一樣澄明,細細品味宋詞的字字珠璣,又是何等酣暢淋漓!
無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繾綣,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都是母語帶來的美感與享受.
我們應該遠離多元文化的浮躁,回歸母語的本源,靈魂才更加充實自然.
母語是我們最初的語言,如同母親的乳汁般滋潤心田,哺育靈魂.母語對民族是生存發展之根,對國家是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個喧囂紛雜的時代,我們開始崇尚新潮的外來詞彙,「酷」、「卡哇依」聲聲入耳,最傳統而最豐富的母語卻淡褪了視線,我們開始趨之若鶩地報考托福雅思,報名的隊伍蜿蜒數十米,而母語的等級測試卻鮮有出現.
不禁疑惑,我們的母語怎麼了?我們究竟應如何對待母語?
遠離浮躁,回歸母語,我們將傳承悠久的中華文化.肩負民族振興的大旗,年輕一代怎容得忘記母語?
武漢某重點高校曾有規定,報考研究生者必須背誦《論語》《老子》,因為這雖似艱深難解的古文卻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舉一出,
真正掌握了母語,回歸母語經典,文化的火種才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遠離浮躁,回歸母語,我們的靈魂將更加充實和美麗,先秦的詩經楚辭,魏晉的樂府雙璧,盛唐兩宋的詩詞雅韻,明清的小說散文,都源源不斷地為精神注入營養.「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賢者渴;「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繾綣情思;「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壯志難酬;「蒼山負,明燭天南」的瑰麗風光都深深地印在我們靈魂深處.
遠離浮躁,回歸母語,我們一樣跟上時代的節奏,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正向世界展示煥然一新的面貌.據顯示,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加大推廣漢語學習的力度,在法國,漢語已將成為第三多的選修語種.那麼,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是否應更重視母語的學習呢?學習母語,更能促進對外來文化的學習,更能融入全球的趨勢,展望未來,博覽古今.
回歸母語,我們將傳承文化,提升靈魂,緊隨時代!
撥開浮躁的烏雲,母語將展現一片明朗的天空!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關於母語的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