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談美有感作文800字
《談美書簡》讀後感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作方法等等美學范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第二封《從現實生活出發還是抽象概念出發?》1956年,全國開展了美學大討論,在這場大討論中,朱光潛先生承認自己過去「站的是唯心主義立潮,「用的是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邏輯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一總命題,而且他討厭對美下定義,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不是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實出發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丑現象」,認為「自然丑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丑惡的權利」。第三封《談人》朱光潛先生提出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它許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報的意志「是有內在的聯系的。強調反「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體的活動」,進而強調「藝術作品必須向人這個整體說話」這一命題。第四封《關於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一些誤解》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針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說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說,構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展而且散見於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儲存的」。生產勞動是社會性的人憑他的本質力量對自然進行加工改造。這是一個雙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對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展下去,以至於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一。第六封《沖破文藝創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禁區》「四人幫」統治時期,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禁區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階級性的關系是共性與特殊性或全部與部分的關系。部分並不能代表或取消全體,肯定階級性並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義可以說是人的本位主義。」「在文藝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東西」,「最富於人情味的母題莫過於此文來源於範文搜網情」。在闡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在這封信里,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各有類型」等觀點。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朱光潛先生認為,為弄清形象思維問題,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麼叫思維?」「思維就是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思維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活動,
2. 800字作文大全讀後感
很喜歡越劇,喜歡聽這優雅清麗的樂曲,喜歡看這高雅優美的動作,如此古老的樂曲,竟讓人有一股如沐春風的神韻。
小時候,從不知何為樂曲,只因外婆喜歡,懵懵懂懂地跟著她,搬一條小板凳,在簡陋的戲台下觀看。我們那裡只是一個小鎮,沒有什麼電影院,只搭了一個露天的檯子。演員也不過是幾個村民,純屬自娛自樂。我坐在外婆的懷里,聽上面依依呀呀的唱,腔調時高時低,有種難以描述的美妙。我嚷著要外婆將我舉起,透過黑壓壓的人群,只見幾個身穿古裝的演員,也不知在唱什麼,只是覺得新奇,竟高興得手舞足蹈。我問外婆這是什麼,外婆笑了笑,用粗糙的,布滿繭的大手摸摸我的頭,「這是戲文。」我聽外婆用濃濃的鄉土音說話,一時間竟聽不懂,只是隱隱約約聽出「蚊」這字來。「外婆,為什麼叫『蚊子』?」外婆慈祥的笑了笑,用粗糙的大手捏捏我的鼻子,「傻孩子!」我痴痴的看著外婆暖暖的笑容,皺紋一圈圈盪漾開了,在我的心中竟也盪起一圈圈漣漪。
後來,我漸漸長大了,當我長到和外婆齊肩高的時候,外婆的懷抱再也裝不下我了。可我還是那麼想念外婆的懷抱,想念她衣服上淡淡的氣息,像極了越劇演員臉上妝粉的氣息。我還是喜歡和她擠坐在一條小板凳上,依偎在她身邊。我已經13歲了,可在她眼裡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盡管我不在向她提出那些幼稚可笑的問題,但仍經常聽她提起,每次說起這些趣事的時候,我總能看見盪漾在她臉上的笑容,我的心也暖洋洋的。我湊近她的耳邊,偷偷的說:「外婆,我也喜歡看戲!」外婆的笑容又綻開了,我聽到了滿世界的越劇歌聲,悠揚而動人。
外婆老了,我總看見她步履蹣跚,但她還是那麼喜歡越劇,可惜她再也走不動了,我仍舊經常省些錢,給她買些越劇的碟片,我總看見她欣慰的笑容,那是遲暮老人的感動。我還是喜歡越劇,從我被外婆高高舉起的那一刻起,我便和越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村子裡的戲檯子拆了,戲班子也散了,我的學習負擔也隨著時光的腳步加重了,但我仍堅持了這個喜好,平時有些空閑時,便看些片段,每次聽到歌聲的時候,眼前便浮現出外婆慈祥的笑容。
我愛越劇,愛外婆的越劇。
今天真好
有時候會埋怨生活的平淡,有時候會厭倦人生的平凡,清風流水的淡然中,有的卻是焦躁心靈的不滿。也許,當我們猛然發現時光一去不回的時候,會明白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我可以坐在窗前,欣賞太陽初升的磅礴,觀看夕陽西下的悠然;輕嗅筆尖淡淡的清香,靜翻書上華美的的文章;傾聽窗外麻雀的細語,凝視門外朝氣蓬勃的小草。書房裡沒有半點聲音,只有心中無限的安詳與寧靜。夠了,足夠了。褪去煩躁與不安,隱去喧嘩與聒噪,我在這安靜的時刻,彷彿可以看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充滿幸福的微微一笑;彷彿可以聽到「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時那清脆絕妙的優美童聲。不錯的,有這份安詳與和諧,功名利祿,不要也罷!有這一刻的淡泊,有這一秒的平靜,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我能牽著妹妹的手,在那條鄉間小路上散步,聽鳥鳴蟲叫,看四周美景,午後的陽光溫暖異常,照在妹妹紅撲撲的臉上,照著她明亮燦爛的笑容。她的小手卻仍是冰涼,有些心疼的捂著她的手。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好好陪伴她了。記憶中那個頑皮、幼稚、嬌小的女孩,原來也長大了。長成了現在這個活蹦亂跳的小精靈,這個讓我牽腸掛肚的小傢伙。那雙明亮眼睛裡的快樂,讓我也忍不住笑了。"小雨,跑慢點!」忍不住輕呼一聲,這個小傢伙。那麼開心的下午,雖平淡卻幸福,不由感嘆,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放下手頭的作業,興奮的去找昔日的朋友瘋玩一番,金燦燦的陽光下,紅撲撲的臉上,沁出了密密的小汗珠,伴著銀鈴般的笑聲。臉頰通紅,眼睛裡滿是歡快。因為學校的生活,因為繁重的學習,很久沒有如此「瘋狂」。扔掉了一切的負擔,只有快樂的玩耍;解下了沉重的學習,只剩下肆無忌憚的歡笑。那麼快樂,發自內心的愉悅,簡單的游戲,就喚起麻木中的童心。今天真好!
偶一抬頭看清澈的藍天,今天真好!
3. 貨幣戰爭讀後感 高中生作文 800字左右
根據美國國家的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就是要為資本家服務的。之所以會提供各項的大眾服務,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和身為一個國家政府其本身的職能就要求它要為人民大眾提供各項的大眾服務。而美聯儲是否就是私人了?!我不得而知,我還是那句『在一個沒有公有的國家中何來的私有?!』
如果說美聯儲和其他銀行家合起來謀求統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前一輪美聯儲的幾千億救市,涉及10大歐洲銀行,其影響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場,連我們小川哥都要關注它。如果說美聯儲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資本主義的歐洲,怎麼沒有人說法國央行、英國央行、德國央行……是私人的呢?!我覺得人們之所以關系它的公私有屬性,是因為它有發鈔的權利。在HK,政府是沒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發行鈔票,是委託給發鈔銀行的。同理,如果你將美聯儲理解為發鈔銀行行不行呢?!但美聯儲中有央行的權利,如釐定利率等等;在HK,銀行的利率都系有各自發鈔銀行釐定的;那如果美聯儲不是在美國,而是在HK,那不知它是屬於私有銀行定國有呢?!推廣些想,會不會所有西方的銀行系統都同HK的情況系一樣呢,如果是這樣,那美聯儲就系一間巨大化的恆生銀行。
要政府統計國家金銀儲備,這個提議簡直就系荒謬。我們當年初初讀經濟學的時候就知道,貨幣本身就系一般等價物,嚴格來講,只有金銀先系貨幣,而紙幣只系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系金屬貨幣的代表物,現在什麽國家的紙幣本身都系不能兌換成等價的金銀的(買賣金器個那些不算),紙幣本身代表幾多金銀系由發鈔國家自己定的(因而才有各自貨幣的匯率差),所以發行鈔票的同時是不用增加金銀實際的量的。如果每次發行鈔票的時候就要增加的相應的金銀實際的量,那金銀實際需求多少才夠呢?!某程度上講,金銀就是最後的支付工具,IF全世界政府都不承認美元,那美國人每次向外國買也都只能用金銀實物了。如果說統計國家金銀儲備系保障自身國家的金融安全,那還說得過去,但實際上亦每這個必要,因為沒可能每個國民都見到自己國家有幾多金銀儲備,只要政府出黎講兩句就得啦,無必要去統計,亦無必要說給國民知道。就算美聯儲系私人的,它轉移了美國人的所有金銀儲備,如果全球政府都不承認金銀貨幣,都不能將金銀換成等價的貨幣,那到時金銀中有什麼用呢?!所以脫離金本位的確有其好處的。如果真的要用到金銀來搞垮一個國家的經濟,那那個國家的貨幣首先要不被承認,而且到時就不是金融風暴了,是倒退回石器時代啊(那時是以貝殼做一般等價物的)!
所以我覺得美聯儲某程度上被妖魔化了,亦顯示美國國民對其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強,我們在不了解美聯儲的情況下是沒必要和一些人一齊以訛傳訛人雲亦雲的。現在所有政府都系通用紙幣黎代替金銀的,萬一你美國恢復金本位,頓時打破全世界的『恐怖平衡』,到時金銀價暴升,那就真系會影響經濟了。如果恢復金本位,首先股票市場就立刻運行不下去,試問你有沒有那麼多金銀去維持股票的泡沫呢?!
4. 寫一篇關於讀後感的800字高中作文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小說寫得真實自然,富有傳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島上種莊稼,搭木屋,吃了千辛萬苦,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於1868年回到闊別28年的英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當我從扉頁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便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反感.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而動手能力差,這的確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缺點.但我們不甘心承認這些,我們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嗎可為什麼,周圍的人總要給我們戴上這頂"帽子"呢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時,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震動.一個個問號不由地縈繞在我的心頭,如果我是魯賓遜……
如果我是他,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的時候,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重燃生的希望嗎不,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
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類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鬥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咀嚼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我們需要具備魯濱遜那樣的刻苦奮斗的精神.
在他認為,天底下沒有什麼人類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人類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一切難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們學習也一樣,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個學科學好,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有一股動力不斷促使我們前進.同時,還必須在做好每一件事後力求精益求精.
"一本好書能拯救一個人."現在我百分之百相信這句話.這287頁向我展示了魯賓遜自信,自立,自尊,自強,永不滿足,不甘平庸的精神;告訴我魯賓遜靠自己的誠實,善良,智慧和堅毅,去創建,去開拓.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5. 高中作文800字以追夢讀後感
秋高抄氣爽之日,我邁著歡襲快的步子走上了一條窄窄的田埂,來領略這迷人的秋日。這條田埂是通往秋天的隧道,只走上它,我就能真正咀嚼到秋的味道。
一路走去,我發現田埂邊上的小草黃了。農民伯伯正在田裡辛勤的勞動,雖然他們很累,但還是很高興,因為他們收成很好。我仰起頭看著天空,有一群小燕子排著整齊的隊伍飛向遙遠的南方。
不知不覺,我便步入了樹林。樹上的葉子被秋風掃盡,飄落下來,鋪在地上,如同塗上了一層金黃色。信步來到樹林里的小溪邊,溪水清清,一眼就可以看到溪底那小魚兒,在水裡悠閑地游來游去,似乎正在尋找過冬的家呢!
秋天在這里,秋天在那裡,秋天在人們的心裡。
6. 讀名著有感,800字高中作文
《紅樓夢》是從我讀初中就想讀的一本名著,一直到現在,我才讀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深的印象,我的一位朋友說,裡面心計陰謨太多,故事裡的社會太黑暗。其實我覺得,《紅樓夢》真實的寫出了古代,以賈寶玉為主的,三大家族的發展史。
曹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寫了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中的前78回,雖然沒有完整的,但在這些殘缺的手抄本中仍是表達出了,他想表達的社會。有人說曹雪芹他是借鑒了自己家族的興亡和自己的遭遇才寫出了這么具有代表性的小說。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雖然他生活一貧如洗,但他卻能詩會畫,並擅長寫作,他憑借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於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使《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紅樓夢》中,在開始幾回中,有介紹到書中的主要的四個大家族的發展,分別用了四句詩「賈不假, 白玉為堂金作馬.(寧國榮國二公之後,共二十房分,寧榮親派八房在都外,現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保齡侯尚書令史公之後,房分共十八,都中現住者十房,原籍現居八房.);東海缺少白玉床, 龍王來請金陵王.(都太尉統制縣伯王公之後,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豐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鐵.(紫薇舍人薛公之後,現領內府帑銀行商,共八房分.)」在其後的幾回中,也又有寫道,此書中主人公的命運、結局,作者用了寶玉做夢到了仙處看到的來做出引用,說出了「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裡埋(一四句寫了寶釵,二三句寫了黛玉)」;「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寫了王熙鳳,賈家敗落,她凄慘的死去)」……很多地方都用委婉的詩句表達其寓意,讓人感覺永遠都猜不透、弄不清。還有在第五回中,也有寫道「[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寫了寶玉與黛玉 寶釵三人愛情悲劇的感慨)」;「[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王熙鳳,聰明反被聰明誤)」。世事難料,書中的人物的命運多變,讓我感覺很難琢磨。在書中,有四回是《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因為四大家族的關系密切,也為了自己以後的生活,不得不亂判,那個和尚的話語是在不斷提醒,四大家族的與眾不同,是不是一般人能得罪的。間接的表達了,有些是無奈的。
《紅樓夢》中的一些人物描寫,像寶釵,內火重,在他生病時,寶玉和黛玉去看他時,那一段介紹他吃的葯的難配,是很難求得的,從中可以看出這些一般普通人家根本無法找到的葯,顯出了各個階層的差別之大。黛玉的多愁善感和有時候會為寶玉而有些悶悶不樂,黛玉也是從一開始被大家疼到因為他的個性而最終漸漸被冷落,有些很現實,即使是在富貴人家。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的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罵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林黛玉,可由 「凄美」二字概括為其特點。「凄」則主要表現在林黛玉的「身世凄涼、纖弱多病」,「美」則表現在「外在、內涵、藝術」這幾個方面。兩者相加就構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劇形象。林黛玉無論在外在還是內在,都顯出了她的凄美。王熙鳳作為榮府「總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因為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卻害了全家。他深得老太太的喜歡,在家大小事都由他說了算,但是趙姨娘卻說他是把一半家產搬到娘家去了,這才是他的目的。寶釵表面上看似乎是當時正統淑女的典範,但實際上她骨子裡卻頗有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和頗深的城府。她恪守婦道,但也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同時,賈寶玉的經歷,正像霜花一樣,榮華一時,轉瞬即逝。因此,曹雪芹用一幅對聯概括了《紅樓夢》故事:原應嘆息春風晚,差忒情慾巧妙雲;橫批:情不情。還有一句弦外之音:一切都像雲(史湘雲的諧音)一樣被西風(王熙鳳)吹去了。
毛澤東也曾說過,《紅樓夢》「不讀過五遍的,沒必要發表評論。」其實使這樣,雖然我只讀了一遍,但是我已經從中了解到大概的故事,但是卻不能完全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魯迅先生也曾有過評價,「全書所寫,雖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跡,而人物事故,則擺脫舊套,與在先之人情小說甚不同。……蓋敘述皆存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中國小說史略》)又從另一角度來評價他。但是,我覺得,正是因為有了曹雪芹所經歷過的一切,才能寫出亦真亦假的、吸引人的小說。《紅樓夢》從頭到尾都用到「他」來表述,又有著不同的感覺,並不是那麼直白,又增添了幾分趣味。
7. 高中作文,讀後感,600~800字
《忠誠與背叛》讀後感
讀完《忠誠與背叛》,我的心中留下了兩個字——堅守。從書中,我看到了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他們堅守著自己內心的信念。正是有他們的堅守,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
革命同志們在獄中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堅信勝利一定會屬於人民,屬於中國共產黨。他們為了堅守信念,在獄中悄悄縫了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時刻准備著慶祝勝利。
江姐,她面對老虎凳、竹簽的威脅,不但沒有被嚇倒,而且大聲呵斥了敵人的卑鄙行徑,深深激勵了監獄中的革命志士,她的至死不忘為祖國革命的頑強精神,使人佩服。
"小蘿卜頭",他長著大而有神的眼睛,因為挨餓受凍而顯得又瘦又高,他被獄友們憐愛地叫做"小蘿卜頭"。他不懼怕敵人,擔負著為獄友們送信的任務。
許雲峰,面對死亡,作為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銹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這是對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更加堅定革命信念——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這是何等的從容堅強!
但是,我認為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斗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跡,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無限的敬佩!
紅岩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斗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作為教育界的一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發揚新時代的紅岩精神,堅守自己的教育崗位,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要始終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教育的實際出發,因時制宜、突出重點,從本職工作做起,從具體工作入手,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立足崗位,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育事業作出一份貢獻!
8. 求高中作文老人與海讀後感800字,懸賞100
給你三篇讓你有選擇的餘地,祝你學業有成 《老人與海》讀後感(一)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輕輕合上這本《老人與海》,不禁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隨著這書飄到那波濤洶涌的大海。這本書,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面對生活的勇氣;這主人公(聖地亞哥),使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別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可想而知,這需要多大勇氣和多強的意志啊!但在歸程中一再遇到鯊魚的襲擊,於是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但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但是他這種堅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在別人眼裡是失敗的,但是實際上他是成功的。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他將成為經歷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倡導。古時的愚公移山,他明知開山絕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仍堅持帶領子孫後代來開山。終於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這幾座山。還有「水滴石穿」,「鐵杵成針」,「冰凍三尺」等等,不都意味著「有志者,事競成」嗎?《老人與海》中有句名言: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襯托出了老漁夫的勇敢意志。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回想自己,每當遇到一點點困難就不耐煩,當失敗時就好比瀉了氣的皮球。當我看到「老漁夫想:這里離海岸實在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不禁有感而發:雖然老漁夫已經捕到了一些魚,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有著更遠大的目標。而我們呢?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沒有奮斗的目標,這怎麼會成功呢?「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句話,是老漁夫在84次的失敗後,在第85次時捕到了大魚,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考試的失敗而失落,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許會因為朋友的背棄而傷心,自暴自棄。但是,自從我讀了《老人與海》後,想想來漁夫,再想想自己,就覺得自己遇到的不是問題。同學們,人生誰沒有失敗過,最重要的是在失敗過後重新勇敢的站起來,積極的去面對,去尋找失敗的根本原因,並改正。「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戰,堅信成功將不再遙遠。「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當我們遇到困難而灰心喪氣時,一定要堅持,古人雲: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滿懷信心的去迎接挑戰。因為我相信成功永遠屬於我們自己! 《老人與海》讀後感(二) 今年寒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里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游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桿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群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群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斗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是一位老漁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光了,桑提亞哥只拖回了一副魚的骨架。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國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獲獎之作就是《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根據一位古巴漁夫的真實經歷創作的,以攝象機般的寫實手法記錄了桑提亞哥老人捕魚的全過程,塑造了一個在重壓下仍然保持優雅風度、在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的老人形象。這部小說創下了人類出版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個紀錄:48小時售出530萬冊! 作品在當年就獲得了普利策獎,兩年後又獲得了諾貝爾獎。
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為海明威"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海明威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每一句話和每一段落,都要盡量寫得簡潔。"這是海明威寫作的信條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數量比任何其他一位獲獎者都多。當他被宣布為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時,評論界一致稱好。"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海明威在《老人與海》里所說的話,不僅打動了讀者,也征服了評論者。 《老人與海》讀後感(三)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評論,並不完全因為怯懦,更多的是一種尊敬的心理;因為作為名著其實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書寫里,透出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傳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說居多的原因,詩歌和評論就因為其鮮明的個性和觀點,使其成為時勢英雄,最後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為時間的推移成為花瓶式的擺設。或許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寫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還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聖地亞哥出海挑戰大海的時候,那是人類都會引為自豪的象徵,勇於挑戰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條真正的鯊魚面對面的挑戰;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鯊魚出現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鯊魚出現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來的小小的鯊魚,老人是人類的代表,老人眼裡是條真正的鯊魚;於是,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進行著殊死搏鬥,一場征服和反征服的搏鬥,「大塊的魚肉」和後來的爭奪,局部的勝利之後,當老人感覺勝利在握的時候,「鯊魚忽然……」,老人最後是空著雙手,幸運地「凱旋」。我最初看「老人與海」之後,只感嘆了一句,人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征服了什麼;依然還是這樣的感嘆,在9.11之後和之前,布希也許從來沒看過他故鄉的老人給他的忠告;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過,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饒的製造問題,然後再去解決他,到底這世界最後誰征服誰,征服了之後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漁夫,同樣也就沒有這斷不平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布,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
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裡,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漁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漁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回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環著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著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也還在「醞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還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份童心,一份天真,那麼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後的晚餐,也不會忘記在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里夾雜著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在於親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參加了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後的他,開始思考徵服的意義,所以才有了老人和海;美國在越戰里的結果,海明威是越戰里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如果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著不屈不饒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著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作品是沒有局限的,作家卻是有局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沒有局限的,作家的人卻是有局限的,海明威在留下思考的同時,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話: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就將意味著許多東西。很多東西,在名著里都是留下很多東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愛作家和文人,愛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
9. 求《圍城》讀後感,800字,高中作文,謝了
圍城讀後感: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葯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聖,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裡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系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裡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著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10. 高考作文讀後感800字
題目自己加吧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於文,便是讀後感。讀後感寫作訓練是把範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後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後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准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為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於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為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後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復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後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里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一般地說,讀後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例如第四冊課本中的練習,對何其芳《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這首詩寫讀後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並加以闡發。另一種情況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新的觀點。例如《多好的草地也會有瘦馬》一文反映的是實際生活中哲理性的現象。從本文體現的普遍原理出發,可以獲得關於人才問題的新的認識。即優越的條件能為人們創造更多的成才機會,良好的環境也必將對一個人的成才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如果不努力,對良好的環境不加以利用,客觀條件再好,又有什麼用呢?因此,不論是對原作思想內容的進一步闡釋,還是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觀念,都必須體現作者認識的進一步提高和深化,力求新穎別致,切忌蜻蜓點水,不深不透,這樣才算真有所感,感到了實處。
再次,聯系實際是關鍵。讀後感既要從原文出發,但又不能局限於原文就事論事,而要聯系自己、他人、社會的實際,有的放矢,展開聯想,深入挖掘,寫出「感受」的普遍意義來。因為讀後感的生命在於「聯系實際,有感而發」。所謂聯系實際,一般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聯系現實生活中與材料有內在聯系的人和事,以此來作比較、對照。二是要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中一些有代表意義並所供材料聯系緊密的生動事例。通過豐富的聯想,引用古今中外能證明論點的事例或富有哲理的理論論據,既可充實文章內容,也可深化中心論點,加強文章的說服力。所以從本質上講,讀後感的寫作過程,就是作者以原作的主題為指導,分析研究實際問題後,將獲得的新的觀念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思維過程。
為了進一步說明讀後感的特徵,將讀後感與一般議論文加以比較。讀後感是議論文的一種。和一般議論文一樣,它們都是表達作者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的。它們都是作者以已往的知識積累為前提,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對於客觀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對於一般議論文來說,作者認識某一客觀對象時的知識前提,在作者大腦中是渾然一體的,缺乏專一性和單指性,而讀後感的作者在認識某一客觀對象時,離不開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但知識和生活材料之間似乎還缺少一個契機,還沒有形成一個凝聚點,原作則對於作者起了一種啟迪作用,是作者認識深化的動因,由於這種啟迪,才使作者以往的知識聚集在一個焦點上,使某一客觀對象的本質為作者所把握,從而產生新的飛躍。
那麼,讀後感的結構應是怎樣的呢?它可用「引——議——聯——結」四個字加以概括。
「引」就是用敘述的方法轉引材料:或引觀點。或引有關內容。但「引」不是照抄。而應該用概括的語言把所需材料簡明扼要地引述出來。
「議」就是以所引原作的思想觀念為基點生發開去發表議論。在敘述結束時,用一兩句話點明原作所包含的中心,使文章中心明確,觀點鮮明,為統率下文所展開的豐富聯想。
「聯」就是在原文基礎上,結合社會生活的實際來談,或者把有內在聯系的人和事作比較,使發表的感想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
「結」就是對全文的題旨有所歸納或總結,或強調中心,或提出希望,或表明態度等。
除「結」之外,其餘部分的次序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動。
讀後感寫作其實並不難,只要堅持經常練筆,積極思考,認真積累寫作材料;關心生活,觀察生活;同時學一些寫作理論,掌的一些程式,肯定會使自己的文章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