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課文,讓學生了解內容。提起學生們,進行誦讀。分析課文內容及積累好詞好句。傳授課文主旨,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❷ 如何進行小學生趣味寫作教學案例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塊,這是長久實踐總結的真理。就語文學科而言,寫作在學生語文考試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文分數占據了試卷分數的很大一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讓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學習,教師應該採取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對教師運用趣味教學進行簡要探究,並提出具體的趣味教學運用方法策略。
❸ 有沒有小學作文片段教學的循序漸進的具體訓練內容
們知道: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作文教學原則就是作文教學中遵循寫作教學的一般規律和學生認知、心理等特點,為達到一定的作文教學目的所形成的教學准則,是認識和處理作文教學中各種矛盾的依據。目前的作文教學理論書很少涉及作文教學的原則,我們認為,作文教學既要符合一般教學的規律,同時又有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顯然,作文教學不同於閱讀、寫字、口語交際、語文綜合性活動,有其內在的規律,應該遵循一定的教學准則。
一、循序漸進的原則
循序漸進作為一般的教學原則,適用於所有的教學活動。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提出這一原則,是因為我們的作文教學隨意性比較大,從作文教材的編寫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作文教學的內在序列一直沒有很好地把握,對學生習作和作家的寫作沒有很好地區分,對學生習作的各個階段沒有清晰的把握,結果循序漸進成了一句空話。所謂循序漸進,是說按照一定的順序逐步前進、提高。序指的是次序,具體到作文教學中,按照什麼次序進行,除了要深入把握作文教學的內在規律,了解作文教學的一般特點,明確作文教學的各階段目標外,還需要結合學生不同年齡特點、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及認知、情感、心理差異,綜合考量,全面兼顧,以便確定好作文教學的基本次序,只有次序清楚了,作文教學的層次才清晰,作文教學的漸進才有可能。沒有作文教學的次序,循序漸進只是一句空話。
目前作文教學的最大困難是無序狀態,教材中的作文訓練無序,教師心中無序,最終導致作文教學不夠嚴謹,同是寫一件事,三年級寫了,四年級也寫,老師認為三年級寫過,四年級自然會寫,指導也就隨意,甚至放任。因此,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首先要明確作文教學的基本次序,這個次序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但不管怎麼樣的排列,作為老師要心中有數。作文能力的培養、寫作水平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教師從一年級著手,從接觸社會,認識生活,學會觀察,到字詞訓練,培養遣詞造句能力,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能力,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缺不可。一開始就提高要求,加大訓練難度,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產生急躁情緒,學生埋怨、畏懼,從而步入害怕作文的怪圈。
把握的作文教學的次序,做到循序漸進地開展作文教學還應該注意:
1、從說到寫
教育家葉聖陶就曾經作過十分精闢的論述:「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學中,不能舍本抓末,飲水忘源,應當兼顧並重。」說和寫是語言表達的兩種方式。二者作用不同,但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發展的先導和基礎,口頭語言的發展會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書面語言的發展又能改進和發展口頭語言。小學作文訓練堅持從說到寫、說寫結合,符合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書面語言是復雜的語言形式,必須通過嚴格的訓練逐步發展。「從說到寫」是小學作文起始階段,孩子「說」優於「寫」的寫作教學初期,根據兒童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及學生說寫客觀實際水平,而提出的一種客觀的、科學的規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策略,也是教師訓練作文起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准則。劉淼在《作文心理》一書中指出: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運用口述+任意方式的記錄(文字、拼音、符號、圖畫等)+表達指導可以有效提高作文質量。對於中年級學生,口述後筆述仍然是很好的教學策略,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筆述水平相對較高,可以適當運用計劃性口述提高作文質量。
顯然,運用從說到寫的策略主要適用於作文起步階段,適用於害怕動筆、作文水平低的學生。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必須經過內部語言「外化」為口頭語言,再由口頭語言逐步發展到書面語言。學生只有想得清楚,說得清楚,才能寫得明白。
從說到寫,首先要明確怎麼說,說什麼?這里的「說」不同一般教學中的說話訓練,是口頭作文訓練,一般要求說話完整、清晰、連貫,有條理。要求學生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要用四素句,包括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句子不能有頭沒尾,或者有尾沒頭,或者只有一個詞語,表達的意思只有半截,讓人聽了摸不著頭腦,這都是口頭訓練中的大忌。
口頭作文的內容包括:
1、口頭描述,當場對觀察的對象進行描述,或者對過去所見所聞進行描述,一般是一個人、一幅景、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樣東西進行口頭描述。描述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聲音、行動、心理,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描繪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描述景物的形態等;
2、口頭介紹,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達方式,介紹同學、自己、家人,介紹一樣新產品、一樣新東西,介紹物品的使用方法、特點、功能,介紹一種東西的製作過程和方法,這是學生日常交往中常常使用的交際形式。
從說到寫,還要處理好說和寫的轉化,怎麼把說的內容轉化為寫的文字?我們在作文指導中,經常發現,學生能說會道,但寫出來的文章語句不通,篇幅短小,結構凌亂,達不到習作要求。會說不一定會寫,會說側重於口語交際,說話所應用的表達方式趨向於口語化,包括語言的句式、詞彙、說話順序,說話時的腔調、動作、態度、表達慾望、日常口語等方面,而會寫則表示為打腹稿,思維流暢性,寫作的主題意識,分段表述的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詞彙的運用,修辭手法的應用等。指導學生會說,而且還要解決如何縮短說與寫的差距,把說與寫有機地統一起來,有效地把說的內容轉化為書面的文字。
具體的做法有:
①錄音法:把學生原來已說的話或想說的話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甚至在說的時候,錄下來,再對照錄音寫文章。或者父母在指導時,孩子一邊說,父母幫助記錄,這對於剛起步作文的學生是非常有效的訓練策略。雖然記錄下來的文字會表現出口語化現象,或者重復平板、表達不清、語無倫次的情況,剛開始非常正常,經過一段訓練後,慢慢熟練了,寫文章親切了,可以嘗試修改了,這種方法就可以放棄了。
②對照法:放寬要求,允許不會寫的字詞暫且空著,或用拼音頂替,然後再請教同學或老師補充空白,接著再修改病句,調整句序,插入必要的修飾性語言或修辭手法,把文章修改得具體通順,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把文字與原生態文字進行比較,發現其差別,從而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與應用水平。
③朗讀法:會說不會寫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說起來詳細,寫起來簡單,缺乏墨水。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得經常訓練朗讀作文。讀一讀自己所寫的文章,就能發現許多問題,如是否通順,是否口語化,是否具體了,哪個地方不通順,立刻修改補充,學會把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
④出聲思維法:在教學中可藉助出聲的「自言自語」進行訓練,讓學生先說後寫,通過談論再寫作。經過小聲說說,即自己說給自己聽,而後出聲發言,相互交談,補充校正,藉助於口頭語言的幫助,學生就能覺察出自己頭腦里的東西是否正確、完善,使出聲語言條理化,以後再引導有聲轉無聲。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書面語言的過程中,逐步有意識地領悟語法規律,並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語言,引導兒童說話、作文時,不但想著什麼,而且想著怎麼寫,使他們的語言逐步規范化。
2、從分到合
分是指單項、局部、片段的訓練,合是指綜合、整體的訓練。作文訓練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的綜合性,它綜合體現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想像力、遣詞造句能力、文字書寫能力、記憶力,而且還體現在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各種思維形式和方法如概念、判斷、推理、分析、概括的考量。正因為如此作文訓練不僅僅是語文教師的專利,各個學科教師都應該承擔作文教學的責任。所以學科老師平時的訓練,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表達能力等能力的培養,都是分項的訓練,有了這些分項訓練,才有學生作文綜合能力的展示。
具體到語文的作文分項指導,應當根據作文的基本構成來展開、一篇文章,從基本的字開始,到詞到段,到文章,學生作文訓練的不同階段正體現這個脈絡。學生動筆寫文章前,要先過寫字、造句關,學會把句子組合變成片段,學會寫各種類型的片段後,才訓練寫完整的文章。(作文教學中的分合訓練雲南教育 2002年第23期 P44-45,作者 金自成 瀾滄民族中學)
丁友寬的讀寫作文訓練,把小學作文訓練分解為50個基本功,配以80個訓練項目,精心設計500個習題,從一年級的四種句法,到二年級的九種句群,三年級的七種構段法,四年級的六種篇章法,再到五六年級的綜合作文訓練,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前進,先分後合,分合得當。
以上是從作文教學的基本訓練點出發,注意從分到合。為了更好的解決學生作文中的困惑,尤其是學生寫文章不具體的毛病,還應當教會學生把寫作對象分解,把一個整體分成若干份,一份一份的敘述描繪說明,這樣合起來才能把寫作對象寫具體。
具體來說要學會:
①動作分解:把一個大動作分解為一個個的小動作,好像解剖物體一樣,在把小動作分解為一系列細小動作,甚至細微的動作。比如「踢球」,學生往往一句話就寫完了:他帶球突破,使勁一踢,球進了!如果我們學會了動作分解,把踢球動作分解為:接球、轉身、頂球、閃過、突破、踢球等,甚至我們還可以把接球分解為:插上、胸部一停、左腳一扣、身子晃過等,把這一個個細微動作分解出來,再連詞造句,組合成一篇精彩的文章。
②景物分解:描寫的景物往往由花草樹木等構成,我們可以把描寫的對象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事物,再把一個個事物細分。比如描寫校園,校園一角有各種花、樹、草,各種小生物,活動的學生等,就單寫樹,把樹分解為樹葉、樹干、樹枝、樹根、花、果實等,樹葉又可以從形狀、大小、顏色、氣味、動態、變化等方面進行描述,如此一來,要寫的內容很多,一個個細微的部分都寫清楚了,整體景物也就清晰呈現在讀者面前。
③事情分解:一件事情往往分幾個階段進行,每一個階段都聯系著不同的時間、地點、環境及人物關系,都由一系列細小的事情組成。我們往往把一件事分為開始、發展、高潮、結尾,每一個階段也往往發生一系列的事情,比如事情最精彩部分,它總是和具體的環境、人物表現、心裡感受密切相連的。《紅樓夢》中寫林黛玉進賈府,先寫進賈府的原因,母親去世,祖母疼愛,賈雨村進京幾件事交織一起。啟程到了京城,通過黛玉的眼睛描寫京城的繁華和賈府的富貴,一一見過賈母、各姐妹、王熙鳳、賈寶玉,其中寫王熙鳳的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寫賈寶玉,先正裝出場,再換上日常裝飾,描寫及其精細,堪稱絕世經典。
❹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揚生活之風帆 創課堂之精彩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於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對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說,學寓言應該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讓唯一,標準的寓意來框定學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對教學的處理體現了我對童心的珍愛,童趣的珍視。
師:同學們,小青蛙聽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說得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說說青蛙跳出井口後,將會怎麼樣呢?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它看到綠綠的小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
生:它看到校園里開滿了桂花,聞到了陣陣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園里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生:它會到處逛逛,看看美麗的風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正當我傾聽於學生對生活的贊美之言時,一位學生忍不住叫著他也想說說)
生:老師,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
師:(師一愣,然後充滿好奇疑惑)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它看到路邊垃圾成堆,蠅蚊成群,聞到一陣陣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
生:它看到人們往小河裡倒垃圾,河面上還漂浮著魚的屍體,心裡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樹木,鳥兒沒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殘忍將它的同胞賣給酒店酒樓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車在路上瘋狂地飛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車排出的污氣讓它窒息。
生:它感覺外面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說得那麼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師靈機一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學生思考片刻,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生:我們做個廣告牌,上面寫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來告訴人們應該與動物成為好朋友。
生:發現那些亂砍樹,捕殺動物的人要報警,讓警察來抓這些壞人。
生: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臟。
生:我們不僅自己要知道環保知識,還要向同學、家人、朋友宣傳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知識。
……
師:同學們說得棒極了!只要大家共同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青蛙就會被我們挽留下來,動物們才會快快樂樂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案例反思
我真為學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奮!也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道美麗的風景線。我沒有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觀點去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想像的餘地。我肯定了學生的見解,珍視學生的發現,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中受到鼓舞,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涌動,使我們感到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燦爛。
(一)尊重生活,關注動態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啟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彙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
本案例中,我本想讓學生說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讓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進行思維的拓展。但一位學生卻說青蛙可能看不到這樣美麗的景色。我讓他說出了原因——環境被污染。這位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來源於他的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關注。而這一石卻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現在環境受到了破壞的種種情況。這便是生活給予學生的。有人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途徑,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過程。案例中,我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智慧啟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造性的見解,學生彼此之間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啟發。《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的結構,課堂會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二)感悟生活,激發創新思維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就孕育著靈感和熱望。語文源於生活,讓學生從語文中去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一個出發點。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點燃靈感的火花,感悟生活,從生活之水中激起靈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積累,就有靈感的迸發。
案例中正是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才會有了「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的靈感。而這就需要在老師不斷地幫助下,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傾聽萬籟,敞開心靈關懷、感悟生活,激發興趣,陶冶熱愛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也迸發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湧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著疑點,閃爍出亮點,呈現出課堂精彩。
(三)回歸生活,演繹精彩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生活中處處洋溢著語文氣息,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機,提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此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從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協調生存,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人類正是自然界的精靈,人類如果不能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而最終毀滅了自己。老師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見,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平等地對話能調動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也真正體現了課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顯了生活是課堂之源!
❺ 小學科學教學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應該有收獲的。
《奇妙的指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一冊中的一堂課,本課主要在學生了解指紋的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設法自行深入探究,從而建構指紋的獨特性及規律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能力。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用條條框框的實驗步驟去約束學生,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自由地「玩」。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研究得特別起勁。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過程。
[創「情景」入興,興致勃勃]
(上課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斷《藍貓淘氣三千問》動畫片,內容是根據指紋破獲案件的故事,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
師:看了剛才的動畫片你想說什麼?
(學生發言踴躍。)
生:可以用指紋來抓壞人!
生:藍貓用指紋來破案。
生:我知道指紋就是我們的手指印。
……
師:那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生:指紋有大小嗎?
生:指紋是不是都不一樣?那自己的一樣嗎?
生:雙胞胎的指紋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斷動畫片在不經意間就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大小小的問題學生提了二十幾個,看來學生徹地來了興趣。)
[以「畫畫」激趣,趣味無窮]
(學生對研究指紋已經徹地來了興趣,接著就要取指紋了。在這里往往會陷入無趣無味的「機械勞動」中:學生一個一個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紋,剛剛激起的興趣就會盪然無存,何不讓學生來畫畫「指紋畫」。)
師:要研究指紋,咱們還得先把指紋取一來?老師在桌上給大家准備了一些東西,(邊說邊出示)看誰能用桌上的東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紋?
(學生動手取指紋,師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紋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方法比老師多,也比老師的好!老師就按你們的方法也來試一試。(師邊說邊拿出印泥,用最簡單的方法取下自己的兩枚指紋,並在指紋旁邊用鉛筆隨意畫了幾筆,就變成一幅可愛的「指紋畫」。)
(不畫不要緊,一畫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愛的小蟲子。」「咦!怎麼變成一幅畫了?」「這么有趣的!」,有的已經忍不住想動手了。我心裡暗暗得意,學生已經迫不及待,這時候讓他們動手效果一定不錯。)
師:同學們想不想試一試?
生:想!!!(喊聲差點沒把我「震聾」。)
師:好!同學們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來畫一幅自己想畫的「指紋畫」,老師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紋取清楚取完整,開始吧!
(「嘩」的一聲,教室里一下子就熱鬧開了!不一會兒,一幅可愛又略帶童趣的「指紋畫」就創作完成了!同學們都踴躍地把自己創作的「指紋畫」拿上來給大家欣賞,一個個都顯得興味盎然。)
(一個簡單的創作「指紋畫」就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取指紋活動中解脫出來了,不但讓學生輕輕鬆鬆取好了指紋,更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拿「探究」為樂,樂在其中]
(學生通過畫「指紋畫」取下了指紋,學習的興致也更加高漲了,再讓他們來探究,當然是「樂在其中」了。)
師:看了這么可愛的指紋畫,你現在最想研究什麼?
生:指紋都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生:指紋還有些什麼特點?
……
師:用你們自己想到的辦法,來研究你想研究的問題,並把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研究問題,並作記錄。)
師:有結果了嗎?那個組先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一樣嗎?通過把我們的小組的指紋比較,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有多少種?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有的指紋是圓圓的,我們叫它「圓形」;有的像小山,我們叫它「山形」;有的有點像波浪,我們就叫它「波浪形」。
……
(多麼有趣的名字,多麼細致的觀察。正是有了學習的熱情,正是有了探究的興趣,才會樂於探究,才會樂在其中。)
[讓「拓展」促學,學無止境]
(學習無止境,探究亦無止境。探究不僅僅是讓學生得出結論,更應該是讓學生能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師:學到這里,你還有其它的問題嗎?
生:指紋除了這幾種,其它還有沒有?
生:指紋還有其它的作用嗎?
生:指紋還有沒有其它的特點?
……
[反思]
科學探究是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的研究活動。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模擬」。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們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科學探究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但從字面上看來那麼枯燥、繁瑣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條的形式灌輸給學生,肯定是無益的。劉默耕老師曾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八個字形象地概括了我們在科學方法啟蒙教育上應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呢?我的「一字秘訣」就是「玩」中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學教學與「玩」結合起來,讓他們在樂此不彼的「玩」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讓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們大人總誤認為孩子們的玩就是「胡鬧」「瞎搞」,是沒有意義的。而實際上,孩子們能從「玩」中學到許多我們用「教」所無法給予的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就能使他們的「胡鬧」 「瞎搞」變得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那麼,它就是一種「科學探究」!盡管有時這些「探究」活動還不規范、不嚴密、不完整,但只要我們能精心引導,耐心扶持,相信在他們中間正一點一滴地孕育著未來的科學家。在科學啟蒙教育中,我們必要克服把「科學」和 「科學探究」神秘化、「聖賢」化、「經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學,我們的科學教育的時空和資源將是無限的,它的潛力也是無量的…
<<<12>>>
❻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案例
小學四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案例
設計思路:小學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對其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就相應有所提高。不僅能通順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會分段,有中心。還應學會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結合本班學生在習作中存在的語言平淡,缺乏說服力的問題。設計本課,讓學生學會怎樣利用排比句准確而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怎樣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點。
教學步驟:
片段1:
師:(大屏幕展示一個排比句和一個根據此排比句修改過的陳述句,學生比較。並說一說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
句子1:母愛是什麼?母愛是早上出門前一句叮囑「好好學習」;母愛是回家之後一頓香噴噴的飯菜;母愛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帶有陽光味道的衣服;母愛是……
句子2:母親每天早上都要對我們不厭其煩地說「好好學習」,除了上班,還要做家務。媽媽真累啊,我愛我的媽媽!
生1:排比句更順口,更流利。
生2:我讀排比句似乎更能表達我對母親的愛。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強烈。
生3:後面用了一個省略號似乎還沒有說完。而陳述句是平鋪直敘,感情一般。
師:很好,你們能比較出排比句有這么多好處,那為什麼不把它用在我們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課題)
(評論:導入直接入題,既節省時間,讓學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而且對一般的陳述句和排比句進行了比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處。)
片段2:
師:仿照下面這個句子,你還能說出更多的句子嗎?(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剛探出頭的小草;希望是春天歸來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
生1:希望是春天剛展開笑臉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剛紮好辮子的柳樹
生3:希望是春雪覆蓋下努力生長的麥苗
……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趕快把這個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寫在你的作文本上,並向你的同桌讀一讀吧!
(評論:用學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想像的翅膀被打開了,相應的精妙的句子應運而生。無不另人為他們質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學生把自己所說的排比句寫在作文本上,讀著這和兒歌一樣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別有興趣)
片段3:出示多個課文中的排比句,讓學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點。學生歸納出:
1、 幾個句子句式相同;
2、 必須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構成。
片段4:
師:請補充下列句子,並說說這個排比句還有什麼獨特之處?
句子:難道友誼不是你哭泣時一句輕聲地安慰嗎?難道友誼
?難道友誼 ?
難道友誼 ……
生1:難道友誼不是你心靈的一張創可貼嗎?
生2:難道友誼不是你勞累時的一杯清茶嗎?
生3:難道友誼不是你摔倒時伸出的一隻溫暖的手嗎?
生4:難道友誼不是雨天為你撐起的一把傘嗎?
……
生:這個排比句他的每個句子都是一個反問句。
師:觀察得真仔細啊!我們都知道,反問是一種修辭手法,那誰還能說一說,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問句之外還能用什麼修辭手法呢?
生:比喻,擬人,設問等等。
師:那你能上面這個「排比句+反問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設問句」的句子呢?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之後回答:
生:友誼是什麼?友誼是你心靈的一張創可貼;是你勞累時的一杯清茶……
(評論:此過程通過對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辭手法的觀察,讓學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個架子,在這個框架內可以填充各種各樣的內容。學生在補充句子的同時,通過同學及老師贊許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覺,找到積極發言的快樂。同時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樂趣。)
片段5:
師: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旅遊觀光區,一家三口正高高興興地坐在纜車上觀賞周圍群山的風景。突然纜車繩索斷裂,三個人隨即掉入水潭,說時遲,那時快,爸爸用雙手將女兒舉過頭頂,努力舉出水面。女兒才沒被水淹沒,而她最愛的爸爸媽媽卻永遠地離開了她……(播放音樂FLASH韓紅演唱的《天亮了》)
學生欣賞
師(深情地):事後,小女孩時時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傷心。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邊,你會怎樣安慰這個小女孩呢?請用上排比句。
學生思考並書寫。
生1:爸爸離開你了嗎?沒有。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續;媽媽離開你了嗎?沒有。她在天堂看著你要好好活下去;老師離開你了嗎?沒有。他(她)希望你振作起來,好好學習;同學離開你了嗎?沒有。他們都在盼著你回家。
生2:別再難過了!昨天已經過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別再難過!
噩夢已經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別再難過!爸媽沒有離開,他們只是去遠行……
(評論:寫作本就是為生活的感悟而寫。它不應該被命令所挾持,被煩悶所壓迫,被平淡所充斥。弄清這個目的,再經由老師精心安排的場景再現,先帶動學生情感。此時,我看到了學生眼中有閃亮的淚花。再鼓勵學生用排比句安慰別人,情已至,話已滿。在此情形下寫出的排比句就會少了干澀,多了感情。少了幼稚,多了成熟。水到渠成!另外也讓學生明白「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
教學反思:
一、 課程資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為課堂所用,在選擇材料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需要性原則、教育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優先性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靈活地在生活中選取語文課所需要的材料,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一段音樂,一個故事,甚至一道數學題,一副畫,都是課程資源。
二、 小學階段不一定只遵循寫整篇作文的模式。適當地給學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練習。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於記敘文,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詩歌,填宋詞。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三、 現代教育更充滿人性美。重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中如果沒有了「人」,就是毀滅的教育。本課中學生精彩而質朴的靈氣是這堂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四、 因時間關系,本課只能讓學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語言魅力。還要靠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利用課程資源,增加練習機會,以加深學生對排比句的印象。鞏固學生運用排比句的能力。
❼ 作文教學案例的寫法
作文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
作文重點:學寫童話(訓練學生選材能力,學會寫童話)
課前准備:學生重溫經典童話故事,把握童話的特點,並創作童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師激情導入)
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安徒生童話名篇《皇帝的新裝》,又借機重新瀏覽了古今中外的童話名篇,把握了童話的特點,喚醒我們心中埋藏已久的童話情懷,現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把你看到的童話故事說出來。
二、教師利用大屏幕以「MTV」的形式讓學生欣賞一些童話的形象畫片。然後讓學生說出作者及童話名稱,並向同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童話故事及理由。
三、找三五名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童話及理由。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做精彩點評。
四、師生共同歸納童話的特點
純真的童心 大膽的想像
理想的寄託 美好的願望
五、講評學生的童話(採用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的方式)
1、學生以自薦或推薦的方式讀自己的童話(三到五篇為最佳)。
師:同學們在前段時間閱讀了童話,又創作了童話。今天,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同學們也看看我班「誰最有才」誰能獲「作文天才」的稱號?
2、一學生讀自己創作的《一條牛仔褲的自述》。
3、師:我來采訪你,你能把你的創作動機談一談嗎?
4、該生談自己的素材選擇源泉(來自網上)及自己創作童話的動機:以一條牛仔褲的所見所聞披露大學生奢侈浪費之風。
5、師生點評。
(教師可提示從內容、風格、特點幾方面講評)
6、第二個學生讀《狼愛上了羊》。
7、師:我知道你這篇作文選材取自網路歌曲,你想通過這篇童話告訴我們什麼?
8、生:一旦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要執著地追求下去,哪怕需要我們沖破世俗的城牆。
9、師:我希望你成為你作品中的狼的形象,有堅定的信念,而且還有為自己的理想而執著追求的意志。
10、第三名學生讀《歲月•年輪•鍾鼓樓》。
11、學生評:
甲:本文構思精巧,開頭巧用題記,引領全文,語言精美含蓄。
乙:本文集童話的特點於一身,有完美的語言,完美的結構,完美的內容,我認為本文的作者應該成為我班的「作文天才」。
六、小結
看了同學們創作的童話,又聽了幾篇童話,老師驚喜的發現,我的孩子們長大了,你們的作文能力在潛滋暗長,坐在教室里的孩子們也在關注現實,也在思考生命的方式與價值。我們知道童話是假的,但童心是真的;我們也知道現在喜歡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而童話帶給人們的意義卻是恆久的。願同學們帶著童話的情懷上路,因為純真是永恆的。
七、布置作業
將自己的童話再修改,把成稿寫到作文本上。
課後反思:
這是初一上學期的一節作文講評課,這節課學生歡呼雀躍,積極發言,踴躍地展示自我風采,他們主動推薦自己的作品,也能客觀而公正地評價別人的作文,他們能坦率地承認別人作文的長處,也能公正的指出別人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課堂上洋溢著孩子們積極發言的氣氛,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節精彩的作文課;對教師而言,這也是一節成功的作文講評課,它讓孩子們快樂習作,又讓他們在習作中認真思考,將文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從文本到人本,體現了課標新理念。做為教者從備課者和聽課者兩個方面對本節課做如下總結:
一、讓學生感到創作的快樂
童話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文學題材,本次作文讓學生重溫小時候熟悉的童話故事,從中發現新的啟示和體會,讓他們感覺到童話的特點,進而再寫作文,讓學生對童話創作充滿信心,這個寫作的過程也就是快樂的過程。
二、進一步讓學生擴大選材的范圍
從學生所讀的三篇童話中,我們發現學生的選材面擴大,不再停留在文具盒裡的鉛筆與橡皮,也不再是小貓小狗會說話了,而是從網路上尋找素材,從歌曲中開啟思路,簡訊也讓他們倍受啟發,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嘗試。因為學生作文的問題之一就是選材,這種方法擴大了選材的范圍,對學生作文思路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三、教師精彩的點評語言及採用的巧妙的點評方法
本節課教師的點評精當到位,要麼幽默含蓄的指出作文的不足,要麼激情地創造一個高潮。
使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講評方法,將點評與互評結合起來,從作文全篇、局部(一段或一句)亮點抓點評。學生個別評與師生共評結合起來,整節課在師生互動情況下展開。
附學生範文《歲月•年輪•鍾鼓樓》
歲月•年輪•鍾鼓樓
樺甸六中 七年級 歷思彤
指導教師:戴曉莉
鍾鼓樓高高的屹立在京城北面。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題記
誕 生
從前,北京市的中軸線上,矗立著兩座大樓——鍾樓和鼓樓。元朝時它們就在這安家落戶,成了這里最雄偉,磅礴的景觀。每天來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似乎所有人都已清楚鍾鼓樓的存在。
日暮時分,鍾鼓樓照例打著「叮、咚」的聲響,送走了來此觀望的人們。鍾樓長舒一口氣,用那渾厚的聲音對身旁的鼓樓說:「唉,伙計,瞧瞧我們現在的生活,多安逸,多舒適!再瞧瞧那破爛不堪的水泥板,又有什麼資格和我們媲美?」它輕蔑地瞥了一眼地上布滿苔蘚的水泥板,不屑一顧地說。「就是,瞧瞧咱這身衣服!金碧輝煌的,怕是那皇宮也比咱遜色幾分吶!而且每天有這么多人到此來觀光,他們仰視著我們的金碧輝煌,再低頭看看那水泥板,每天被那麼多人踩在腳下,弄得自己滿臉污痕。恐怕這輩子它也別想穿上我們穿的衣服,過上我們過的生活了!你說呢?伙計?」矮胖的鼓樓發出輕快的聲音。鍾樓點點頭,發出一聲聲響,響聲震徹天空,嚇走了落在屋頂上的鳥,嚇跑了房檐上的貓。
鍾鼓樓的年輕氣盛被水泥板看在眼裡,它想:「孩子啊,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成 長
鍾鼓樓就這樣相伴相隨,走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誰知,好景不長,一九OO年八國聯軍的入侵,使整個鍾鼓樓變了模樣。
一九OO年的一天,鍾鼓樓被「八國聯軍」強行掠奪,在火光中,硝煙里,鍾樓依晰地看見了鼓樓的面孔,鼓樓像在哭泣,烈火的燒灼下,它早已被熏黑。鍾樓用微弱的聲音尋找著鼓樓的氣息:「伙計,你還好嗎?」試探性的問話,鍾樓也不敢多說,因為它也已奄奄一息。「我…沒事…就是掉了幾塊磚,門也破了,樓上的鼓也沒了,剩的那一個上面還有凌亂的刀痕。你呢?伙計,你…怎樣…?」鍾樓不敢開口說話,因為侵略者的刺刀已經捅向它的身上,「哧」的一聲,門破了,「嘭」,大炮在鍾樓上留下個大洞,石磚「撲撲」地往下掉,掉得可以堆起一座小山;鍾樓看見自己破爛不堪的身體,淚流滿面,鼓樓此時也在哭,因為樓上的一角已被炸破,露出的石磚像是從血肉中支出的骨頭,張牙舞爪地翹著,讓人心寒……
鍾鼓樓在這半分鍾的時間里默默地俯視著腳下的一切和歷史中的自己。在差不多半分鍾里,歷史和命運就那麼無言地,似乎無動於衷地對望著。
水泥板看見了鍾鼓樓的遭遇,它默默地想:「孩子啊,好在時間能彌補傷痛,過幾天,就幾天,傷口就會癒合。」
長 大
經歷了上次劫難後,鍾鼓樓一下成熟許多,因為此時的它們已經沒有了可以炫耀的地方,斷臂殘垣也不再吸引人了。只剩下一些愛感傷歷史的人到這里逛逛,緬懷那些曾經被人們遺忘了的過去?同時也提醒著鍾鼓樓:時間在你身上流淌過。
一九二四年之後,鍾鼓再沒有響過,因為此時人們已不再需要它,也沒有必要將它重新修建,它就只能這樣矗立在時間的長河中,像一座豐碑,孤獨而寂寞。
歲月已在鍾鼓樓身上刻下年輪,一圈一圈,是不可逃避的軌跡,必須挨過。
鍾樓長嘆一聲:「唉,伙計,我們就要這樣老去?都說苦盡甘來,可現在還沒發現「甜」何處?」鼓樓聽後,亦長嘆一聲道:「伙計,人生不必轟轟烈烈,多幾分平淡反倒好啊!就像人們喝的茶,雖淡卻香啊!」鍾樓仰天長望,悲從中來。
水泥板看著此時蒼老的鍾鼓樓,心生感慨:「時光流逝似水匆匆,讓我們無法駐足而觀。」
衰 老
只有見證過時間流逝的人方可追溯歲月的滄桑。現在,鍾鼓樓依舊矗立在貫穿全市的中軸線上,只不過,再過幾天它們將已離去……
市裡規劃在鍾鼓樓旁建一個花園小區,可鍾鼓樓太礙事,只得拆掉,這就意味著:曾經叱吒風雲的鍾鼓樓,不久將會化為一攤廢墟。
拆遷的前一天晚上,鍾樓與鼓樓徹夜長談。鍾樓道:「伙計,我今天終於通悟,我們的人生處處有「甜」,八國聯軍侵華那陣,不是我們向人們見證了他們的罪行?見證了歷史?現在的人們見到了我們,才了解了那段歷史。反過來,我們熬了幾百年,等到老了時,不也發現了時代的變化?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還有龐大的古建築群,那麼多新鮮的事被我們遇見,豈不是三生有幸?」鼓樓微笑著回答:「年輕時的我們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等我們長大了,成熟後,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狂妄的個性也已收斂,不過還想到新的世界去闖。可到老了時,才發現有些東西不能硬拼硬碰,於是我們塵埃落定,想順其自然地生活,可是通悟時卻已太晚。」
面對鼓樓的肺腑之言,鍾樓感慨萬千,想到有生之年能通悟人生之事,此生足矣。
水泥板無牽掛地閉上雙眼,看到孩子的成長,它也明白很多。明天,它也將同鍾鼓樓一樣,變成塵世間的一粒砂……
請記住: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北端,屹立著古老的鍾鼓樓。鼓樓在前,紅牆黃瓦。鍾樓在後,灰牆綠瓦。鼓樓胖,鍾樓瘦。盡管它們現在已經不再鳴響晨鍾暮鼓了,但當它們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時,依舊巍然地意味著悠悠流逝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