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00字作文: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❷ 《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作文
[《三國抄演義》讀後感襲300字作文]今天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我很喜歡這本書,《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作文。
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因為他上至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非常喜歡他。孔明大哥,我這樣叫你,你不會嫌棄吧,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1。劉備三顧草廬請你出山你為什麼答應了?2。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些主意你是怎麼想出來的?3。你做說客請馬孟起投靠劉皇叔時,你就不怕馬超斬你頭嗎?4。當魏延投靠你時,你為什麼要下令斬了他?5,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300字作文》。你當上丞相時,心裡是怎麼想的?6。你早就知道倉天住曹不住劉,你為什麼還要拚死掙扎?7。當你北伐時,你難道不怕失敗嗎?8。當你用空城計時,你難道不怕司馬懿攻進來嗎?孔明大哥,請你回答這些問題。
《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好書,我要細細觀賞。
陝西西安周至縣永紅小學四年級:蘭鴻陽
❸ 一篇三國演義讀後感的作文,600字的,謝謝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著家人為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著個腦袋傻獃獃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小學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小學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起打拚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么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場註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志》里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扎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里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裡,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么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准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與人為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為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❹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大全(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大全(300字400字500字600字)]《三國演義》讀後感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頓時有感於懷,《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大全(300字400字500字600字)。人們都認為三國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這90年裡,實際上真正的"三國是在"三分天下吳蜀魏"那個時候,但要是只寫真正的三國,那麼曹操和其他三國名人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三國演義》也就沒有那麼好看了。梟雄,也就是兇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令他威風八面,加上他平時南征北戰,在人們心中自然會成為梟雄,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大全(300字400字500字600字)》。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但是,曹操隨著自己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一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了。當我看完曹操的事跡後,再回顧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認他很了不起,是一個真正的梟雄。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我卻不這么認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沖在前面,劉備就很少出馬,但他戰黃巾,斗呂布時,他打的很英勇。劉備是靠著諸葛亮和那一群大將奪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在人們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氣和地位飆升到什麼層度。孫權是個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業"這幾個字使他很難堪,但他帶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國演義》里孫權既沒有曹操那麼兇猛,也不像劉備那麼懦弱,因此名聲比較好,活得比曹操和劉備長,使得吳國的壽命長。匆匆忙忙地趕了一個下午,沒打完,也打不完,過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還是饒我吧。廣西省崇左市扶綏縣新寧二小六年級:吳特宇〔《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大全(300字400字500字600字)〕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❺ 小學語文作文,巜三國演義>讀後感怎麼寫
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❻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作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收益非淺啊!《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我很是喜歡。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為出色。使讀者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國演義》一書不愧為名著!值得一讀啊
❼ 怎麼寫作文三國演義的讀後感500字
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三國演義》刻劃了近100個英雄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三國中,我最欣賞關羽:因為他的忠義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動。他的武藝和軍事領導才能,令人敬佩。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降漢。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誠。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
❽ 三國演義讀後感500字作文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❾ 小學四年級水平作文:《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
《三國演義》:關羽降曹是敗筆
關羽降曹之事,就正史來看,其本身並無什麼不妥,關公就和當時的很多英雄一樣(包括劉備),一個主子亡了,就投奔到另一個主子那裡去,以求得以一展自己的抱負,而關羽唯一與眾不同的就是,雖然處身於曹營之中,卻時刻想著回歸劉備門下,並最終成行,《三國志》里是這樣說的:「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這一行為使其不愧於後人將之奉為忠義之神。
然而,這一在當時看來很正常的降曹事件,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給後世的道學先生所不恥,他們滿腦子裡面就是所謂的「忠臣不事二主」,你關羽事備卻又降操,先後事奉了兩個主子,別人可以,可是對於「忠義之神」來說,卻實在是個大大的污點。怎麼辦呢?正史如此,誰也無可改變,那就只好重寫這段故事,把關公的「變節」寫成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之舉,那這個歷史「污點」不就可以大大美化一番了嗎?於是,從最初的三國類評話起,到《三國演義》最終成書,關羽的形象都在不斷地給美化,於是有了「土山約三事」,有了「降漢不降曹」,有了「掛印封金」,有了「過五關斬六將」,整整四回的情節,終於將這個「污點」給好好地美化了一番。只不過,在我看來,這四回情節卻實在經不起推敲。
一、「降漢不降曹」之不智不義。曹是漢賊,而關是忠義之臣,忠義之士去降一個反叛之臣,在道學先生那裡是過不了關的,怎麼辦呢?於是就弄了個「降漢不降曹」出來,讓關羽降了大漢朝庭,也就免除了做漢賊幫凶的尷尬了。但我們要知道,在《三國演義》的大部分時間里,天下都還是漢天子的天下,無論這個天子是多麼的弱勢,他在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強勢者如曹操,也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甘於位居漢帝之下。那麼,漢天子治下,什麼人才需要向漢天子投降呢?只有兩種人:一是夷人,也就是少數民族;一是反叛。關羽當然不是夷人,那麼他就是反叛嘍?如果不是反叛而是大漢子民,在漢天子治下,還要去向天子投降,那還不成了一個大笑話?所以,如果關羽要向漢天子投降而不是向曹操投降的話,那他必然要承認一個前提:他是反叛!當然,如果他僅僅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那麼降漢不降曹只不過是不智而已。但是,別忘了,他可是劉皇叔劉備的家臣,更糟的是,《三國演義》讓他和劉皇叔有結義之情,那麼,劉備的家臣兼兄弟是反叛,那劉備自然也不例外了是個反叛了?僅僅是因為保守自己的名節,就把自己以為自己的兄長陷於反叛的危險境地,不但不智,而且不義,不義是因已,不義是害了兄長負上反叛之名。而降曹就不同了,因為不論曹劉,那時都還自認是漢天子之臣,事曹事劉只是東家打工還是西家打工的區別,再往上說,也還都是在為漢天子出力,就遠遠跟反叛搭不上界。
二、「屢表忠心之無謀無智」。在「降漢」之後,道學先生們還不滿足,於是又生出事端來,這就是讓關羽不斷地在曹操面前表達忠劉之意:從曹操那領了件袍子,就將之穿在劉給的袍子之下,以示不忘舊主;拿了赤兔馬又喜不自勝,說是可以憑此早日和兄長相見。這一段在正史里倒是有些影子的,那就是關羽向張遼表白心跡的話,但那也只是兩個人的私下談心而已,而且,裴松之在這里還有一個注,說是張遼曾猶豫過要不要向曹操匯報,不報是不忠,報了怕會害了關羽性命。可見,在歷史上曹操的暴涙兇殘也是有點兒影子的。何況《三國演義》里將曹操的兇殘和喜怒無常大大地強化了,關羽應該有所耳聞有所目睹的,可明明知道對方是這樣一個人,卻要不斷地刺激他,那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整嗎?當忘乎所以地表忠心的時候,卻又不記得張遼所說的三大罪了,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要忍辱「降漢不曹」就是為了能留條小命下來完成兄長的托負了,完全不擔心一旦激起了曹操的怒火,自己的這一番做作,就完全沒有了意義,反而讓自己落了一個不忠的罵名。更為可笑的是:道學先生們為了讓關羽完成這場表演,竟一改以往的風格,將整書中都暴涙兇殘,喜怒無常的曹操寫得比劉備還要仁慈,以往稍有懺觸就處死對方的曹操(參見不久之後的橫槊賦詩),竟對關羽一再忍讓,實在讓人驚訝。也從中可以看出關羽之不智無謀:如果不是曹操突然間的心智失常,只怕關羽早就「萬死不遲」了。
三、「掛印棄官」之不忠。正如前面所講的,當時名義還是漢天子治下,還是漢朝江山,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而且關羽所做的官,無論是偏將軍也好,漢壽亭侯也罷,都是漢天子封的官,也就是說關羽做的是漢朝的朝臣而不是曹操的家臣,可是,關羽出走之時,掛的印卻是漢壽亭侯印,也就是說棄了漢朝的官不做(正史里只說盡封所賜,沒有說掛印棄官),卻又沒有向漢天子說一聲,那是私下行動,這樣的棄官行動,可是等同於反叛的啊。再者,臨走之前,多次向曹操辭行,卻一次也沒有去向漢帝辭行,那豈不是「知有曹丞相,不知有漢天子」?而且此行棄官出走,不為別的,只為了去重新做另一個漢臣的家臣,將家臣的地位看得比漢臣的地位還重,豈不是說漢天子的地位比漢臣還要低?做著漢朝的官,吃著漢朝的米,卻完全不將大漢天子放在眼裡,那還不是反叛是什麼?
四、「刀尖領袍」之無勇無謀。等到關羽出走了,曹操送行,送給關羽一件戰袍,這回關羽又犯糊塗了,竟無禮到用刀尖去領袍子,等到眾將發怒的時候,卻由曹操代他開脫:我們這里三十幾個人,他才一人一騎,自然會疑心我們對他不利的。這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只要是會思考的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才一個人而對方有三十幾個人,而且其中猛將也不在少數,雙拳難敵四手,主動權完全在對方手裡,對方要想硬留自己,那也只是舉手之勞而已,就算他留自己不得,一面用人纏住自己,一面卻派人去將劉備的兩個老婆捉回來,那自己還不是得同樣束手就範?無論自己如何神勇,如何戒備,都是無法阻止對方做這兩件事的(纏住自己和捉回兩個女人),既然如此,與其全神戒備地做出一些無禮的舉動來激怒對方,倒不如恭敬有禮地對待對方,反而顯得自己臨危不懼,有大將之風。而「刀尖領袍」這樣的事,看起來,象極一個書生在面對危難時的手足無措,而不似一個勇冠三軍的將軍的所為,顯得極為無勇無謀。
五、「五關斬將」之不忠不仁。關羽投劉的路上,共斬各州關將、守六名,計有東嶺關守將孔秀,洛陽太守韓福、牙將孟坦,汜水關守將卞喜,滎陽太守王植,黃河渡口守將秦琪。這六個人中,有個將字的不是很明白做的是漢朝的官還是做的是曹操的家臣(曹操大權在手,派家臣來守漢關也不足為奇),但兩名太守卻實實在在是漢朝的官,得的是漢朝的封贈,拿的是大漢的印把,無論他是否是替曹操辦事,他都是「朝廷命官」,可就是這樣的大漢臣子,關羽一路走過來就至少殺了兩名。他不知道朝廷之臣不可擅殺嗎?非也,就在本書第二回,張飛要殺當時身為河東太守的董卓的時候,劉備和關羽攔住了他,說:「他是朝廷命官,豈可擅殺?」可見關羽是知道此理的,可是在這里,他大刀一揮,就連殺了兩個和那時的董卓同等官職的兩名「朝廷命官」,殺了朝官,那就是反叛,可見其不忠,而一路過來,不問清紅皂白,連殺六人(加上蔡陽是七個),只為人家擋了他的路,可人家那都是身受朝廷之命,守土有責的,更何況,沒有拿得過關憑證的責任也在關羽(正史中應該沒有這種東西),既然曹操已答應讓他走路了,那討過憑證過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可是卻為了自己犯下了錯誤,濫殺朝廷命官,可見其不仁(但這在道學先生的眼中可能反而更是樂見的:大殺奸臣的手下,那可實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啊。至於這些人的身份,那就只好暫時不予理會了)。
所以,四回下來,本來想著將關羽降曹之事粉刷得好看一點,但卻反而將關羽粉刷成了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智,無勇無謀的武夫,豈非可笑?
❿ 小學五年級作文,巜三國演義巜的讀後感怎麼寫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斗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准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准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像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