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生800字學習生活議論文心與行
每年每月每日,成千上萬件事向人們撲來。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們手忙腳亂,疲憊不堪。雖然如此艱辛,卻始終持之以恆。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在學校里,我們努力學習,這是責任。在家裡,我們幫父母做點家務活,這是責任。出門在外,為社會做點事,這是責任。大千世界,草有責任,花有責任,大樹有責任。無論什麼生命,都有自己不可推卻的責任。對自己付責,也要對別人付責。在全國每年都有上千起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種種,可說來說去,這不是沒有責任心嗎?如果汽車司機有著對自己對別人付責的心態,按規張制度辦事,那還會有這么多人白白喪生嗎?責任,是重如泰山的承諾。它推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勤勤懇懇的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著。在今年全國遭受「非典」的襲擊下,600萬醫護人員勇敢的沖向了第一線。他們英勇,他們無畏。在同「非典」的戰斗中,誰也沒害怕,誰也沒退縮。任憑「非典」有多麼可怕,卻無法吞咽醫護人員那顆強烈的責任心。病人來了,每個人不分晝夜,細心照顧;有的醫護人員倒下了,就立刻有人補充上來。在這場沒有硝煙卻比槍林彈雨更危險的戰斗中他們沒有辜負國家和人民寄予他們的厚望。最終,「非典」被制了,這是用醫護人員沒日沒夜的奉獻和那顆強烈的責任心換來的。如果他們沒有一顆強烈的責任心,那就不知道這場風暴還要刮多久,還要奪去多少人無辜的生命。古希臘人說,人是背著一個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業,友情,兒女……歷經艱辛,卻無法丟棄其中任何一件。因為這上面寫著兩個字:責任。在生活中,處處都有責任的考驗。不經意的撿起一張廢紙是保護環境的責任;幫助體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是尊老愛幼的責任;替別人解決困難,是助人為樂的責任。責任,是社會的地基。沒有它,高樓大廈在微風中就會輕易動搖。對自己付責,責任是嚴格的教官;對別人付責,責任是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證;對國家付責,那是社會進步的條件。拋棄它,感到了站暫時的輕松,卻丟失了一生的光彩。責任,是不可丟棄的使命,它肩付在人們的身上。讓我們每個人都富有責任心,去戰勝與一次次突如其來的考驗那把!
等待,也是一種享受
「喂,戈多,你快回來!」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這是美國三四十年代一部電影《等待戈多》中的一句台詞。你也許會問「戈多」是誰,只能遺憾地告訴你——「不知道」。也許就連影片劇作家也不能回答。因為戈多從片頭到片尾都沒有出現,影片中的兩個人只是一直地等待,等待……?
也許就是因為等待,才能讓影片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沒有任何人可以揭起,也許任何人都能揭開,這就是影片所創造出的魅力——等待。?
等待是一種享受,等待是一種寄託,等待是一絲眷戀。因為等待,才會有思夫之婦的「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瀕洲」;因為等待,才會有牛郎織女的七夕相逢;因為等待,才會有悟空在五行山下獲得的重生。?
等待是船長期盼的燈塔,等待是久旱後的甘霖,等待是獲得新生的種子。等待的滋味是美的,是甜的,是酸的,也是苦的。?
我曾經了解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母親的兒子去參軍了,成為了一名戰士,奔赴那硝煙彌漫、馬革裹屍的沙場。兒子在前線沖鋒陷陣,而年邁的母親站在兒子離去的村口,希望能看到闊別的兒子。等待是苦的,母親的鬢角露出了銀絲,母親的眼角長出了皺紋。母親老了,但她仍在等待,因為只有等待……苦盡甘來,多年之後,一位年輕的軍人來到了村口。「兒啊!娘可想死你了!」闊別重逢的喜悅,母子相聚的眼淚,詮釋了「等待」的魅力。?
等待是懵懂少女對愛的憧憬,等待是無數熱血男兒對功業的呼喚,等待是十年寒窗金榜題名前的煎熬。?
啊!等待……?
朋友,讓我們盪起心中的雙槳,推出青春的波浪!等待著未來,等待著希望,澆灌著這上帝賦予的幸福之花。等待,是你讓人類享受到世間的復雜,辛酸而又美好的情感!?
「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等待
我們一直在等待,不管我們在不在意,等待已經跟著我們生命的腳步在走。等待很美,或許我們等待的東西會在一夜夢醒後的晨暉悄然來臨;但等待也很苦,等待流淌著寂寞與孤獨,交織著痛苦與淚水,常常讓我們忍受著該或者不該、能容納或許不能容納的一切。2006年的冬天,在等待中跋涉的我顯得格外得步履蹣跚,曲折坎坷……
2006年12月31日的夜空,永遠儲存在我的記憶中。所以時常在某些特定場合觸景生情,讓我瞬間沉默。我無法形容當時的心理狀態,失落?茫然?無奈?我實在想這一切瞬間消逝,但回憶時只是一次次地品嘗沉默的味道。3天、5天、7天……2007年的「開幕式」我當然就在沉默中度過了。只是在沉默中等待「傷口的癒合」,並決心背水一戰,最後一擊了。雖然這是挽回面子的一戰,但現實強調了這一戰的重要性,眼前供我選擇只有力挽狂瀾。於是乎,雄心壯志再次被「激怒」,深感「等待」與「懈怠」似乎有些雷同。當然,行動就是「挑燈打夜戰」了,時刻控制著自己的意識不為身外之物而轉移,也許是在那個難忘的夜晚,那個傷透心的夜晚,那個徹夜難眠的夜晚,我埋下了一粒信念的種子,終於恢復了半個自我。顯然,我的「另一半」也就全力以赴在下學期復原了。
不久前還有一個小剪輯,回味起來的確是經典。說,我的「斑竹」在期考前邀請了5個出類拔萃的學長開講座,幾句平實的話更是驚醒了懵懵懂懂的我------「不努力將來一定後悔啊」、「高中生活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獨,耐得住誘惑」……我認為這兩句完全可以主宰以後的前途。是喲,現在不努力,更待何時啊!如今的等待在這看來是要100%封殺的。等待只能認為是處世的一種心態,它僅僅不過是成長的外環境,努力付出盡量多的時間,也可以認為像資本家不斷榨取工人奴隸的「剩餘價值」一樣,時間可以見證它的價值,僅僅在一年以後……
年初的記憶揮之不去,只能淡化它,只能在默默地等待啊!過去的往事,我在沉默中忍受了苦等的煎熬,給我帶來太多的尷尬與憂愁,等待此時鑄就了一顆傷痕累累的心,但它的支離破碎換得了思想日益的成熟。我應該起航了,此時的等待恐怕完全就是懈怠啊!
梳理記憶,影象依舊清晰。記憶中她敲開了我的心扉,但我們之間沒有走的太近,我想這樣是對的。高一時我們接受了自己的選擇,而升入高二卻成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她的成績勢如破竹,如日沖天,而我是邊緣人物啊。所以時不時的開始留戀那段青澀的時光,現在只能默默的與她交談。我漸漸明白:我們只是在時空心靈的三維坐標上偶然相遇,相視一笑,然後又各自去追尋自己的目標,留給對方漸行漸遠的背影。只是在時空上相遇的我們,不一定能在心靈坐標上重逢。各自獨立的時空,雖然近在咫尺,心卻遠在天邊,這聽起來有些虛無縹緲,但絕對是時間劃痕的感悟。昨天我給她發簡訊,可能是沒收到吧,還是她……不管怎樣只想祝願她「happynewyearanddreamcometrue!」她很優秀,的確值得欣賞,我在沉默中等待。執筆於此,僅一番回憶,不過是記憶中的「倩影」,是對流年的梳理罷了。以後的路,我明白…………
Ⅱ _____之行高中作文800字
人,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拓寬人生的寬度。於是大多數人都明智的選擇後者,暗暗立定自己的鴻鵠之志。然而,這只是一個開端,就像你在荒原里百無聊賴時得了一張通往遠方城市的地圖,你決定往那兒走,但路需由你自己開辟,前途未知——那地方你可能一時半會兒到不了,也可能永遠也不能到達。人生就是這樣,不可能所人都載而歸,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人畢竟是環境的產物,因而總要受到某些制約——無論是環境條件,還是自身的因素。當你所處的環境不容許你實現你的理想,或是你的自身條件不足時,你的理想將暫時不能實現,甚至理想將成為空想。有了這些限制性因素,好比是讓你戴著腳銬來跳舞。能不能跳好這支舞,關鍵在於你是否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你所處的不斷變換的每個環境中做最好的自己。首先,你應該了解客觀的環境條件——要知道,給你的是木材,你永遠也制不出金雕工藝品,但你可以把他雕琢成八面玲瓏的木雕藝術。當然,你還應該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實力,知道如何在所處的環境中向目標邁進一步。在這樣的量力而行,給自己一個清醒的定位之後,再做到盡力而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一生換的職業很多,卻因為他是力爭上游,力爭做最成本行業好的,結果鮮花和掌聲就始終伴隨著他。12歲時,他是一家紡織廠的工人。小小的他決心做全廠最出色的工人。他這樣想,也這樣做了,最後,他成為了全廠最出色的工人。後來,命運又安排他當郵遞員,他想的是怎樣做全美最傑出的郵遞員,他又成功了。安德魯.卡耐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依據環境和自身的地位,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爭做最好、塑造最佳的一生。他的座右銘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做最好的自己,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會實現你的理想,但可以保證的是,不這樣做,你一定不能實現你的理想。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卻不知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長平之戰時,秦軍將領白起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不顧實際環境,只會照搬照抄兵法的弱點,採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的方法將趙軍引入絕境。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我們也只有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爭做到最好,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自我;也只有做到最好,才會有機會領略「一覽眾山小」的心境。所以,是工人的就要先做好工,是農民的就要先種好地,是軍人的先當好兵,是做生意的,就先當一個最好的商人。即使,實現不了最初的夢想,我們也可以拍著胸膛說:雖然我還不是所用人中最好的,但我是最好的自己!正如道格拉·拉赫在他的是中寫的:「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麝香鹿,那就當尾小鱸魚——但是要當湖裡最活潑的小鱸魚。」 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讓我們做一個自己滿意的自己吧!
Ⅲ 知與行議論文800字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Ⅳ 高中話題作文800字:孝於行
「孝」是一個經典的話題,無論在哪一時期,「孝」都是一個正人君子立身於世的行為准則。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孝」的真正含義不再為人們所知,大部分的80後、90後們只知道努力工作,為父母提供富裕的物質生活就是孝。他們所不知的是每一年的春節,這個全家團圓的時刻,這些盼子女歸家的父母們或拄杖門前,或守在團圓飯前默默地等候。有的年青人總會有忙不完的工作,掙不完的工資,家庭似乎就是一種牽絆。
現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年青人會在每年的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來臨之際透過網路發布祝福信息。也許這真的是真摯的祝福,體現了一份孝心。但是也不能排除作秀的可能性,求贊求轉發,這種虛情假意也不可能不存在。況且現今大部分的父母對於網路還是陌生的,對於這些祝福也無法切實感受,所以說靠網路祝福示孝意義並不是很大。
那麼究竟要怎樣才能展示最美最簡單的孝呢?
子女的孝心孝行是需要靠行動來展示的。在現實生活中,遺棄老人與虐待父母的事件層出不窮,這種大不孝的行為正在深受社會譴責,而這恰恰說明這個社會上有「孝」這個觀念的人是占絕大部分的。孝敬父母,既要敬又要孝,孝於敬都是動詞,因此孝敬孝敬並不僅僅是從嘴裡講出就完事的,孝敬需要付諸行動。孝,很簡單,抽出時間陪父母嘮嘮家常,常回家看看就是一種孝。
孝需要實踐,更需要理性。不僅是在物質生活中滿足父母,還要去充實他們的精神生活,或者說就是在父母面前證明你的存在感。金山銀山,不如子女在一旁。這是空巢老人們的心裡話,子女們提供了金山銀山,驗證了他們的孝行,但是母子連心,那兩顆心始終是要有所依傍的。都說家是在外遊子歸來的幸福港灣,心靈的皈依。父母老了,總覺得身邊少了什麼,努力支撐了一個家庭那麼久終於可以有份閑心安定下來了。當這兩顆心回歸本位,就需要孝來維持了。
孝,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經典例子,郯子鹿乳奉母,二十四孝,「香九齡,能溫席」等等例子。他們孝的共同點就是付諸實際行動。孝心和孝行的完美結合,便在中華傳統美德的史冊上寫下了一段段的至孝佳話。因此,我們的孝,不在於單純地表達,而在於實際行動。
Ⅳ 求一篇關於三思而後行的高中800字左右作文
下面是兩篇關於三思而後行的文章,只可當作參考範文,切勿直接抄襲。
1、 並非要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完美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三思而後行雖然說要小心謹慎,但是過於小心會導致其他人認為這是猶豫不決,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結論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過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這個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結果,問題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
並非非要「三思而後行」
2、 凡事要三思而後行
那是兩年前的事情了。它如同烙印一般烙在了我的腦海里,回不去,抹不掉,讓我受益匪淺。
在初二時,不知什麼原因,我開始厭學。整天心思不往學習上放,老師講的知識幾乎都不會,布置的作業也不再認真完成,成績自然一落千丈。那時的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趕快退學,擺脫我所處的困境,擺脫耳旁同學們的議論和老師的訓斥,然後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讓自己出去闖盪一番,用自己的實力去證明給我身邊的每一個人看一看,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對我刮目相待。我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打算已在腦海里出現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並且是否將此事告訴家人,已在我的腦海里坐了N次戰爭了。
終於,我不再忍受也忍受不了這種煎熬。於是在一個星期天的晚上,我將自己的想法以及打算告訴了那位自認為自己有一個學習認真、聽話懂事的孩子而自豪的媽媽,我還告訴了媽媽自己退學以後將要開一個花店,只屬於我自己的花店,我將會在那裡如何擺設……我不停地講,直到淚流滿面。但媽媽卻一句話也沒說。她只是在嘆了一口氣後就回房了,將我一個人孤單單的留在了客廳里。也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夜好難熬,讓我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失落和孤獨,如同一個丟了自己心愛玩具的孩子一般。
「懶蟲起床,懶蟲起床……」鬧鍾如同往日准時將我叫起,此刻媽媽又早早的到地里幹活去了。她為我留下了一些平時我愛吃但又很少吃到的飯菜,並且桌上還留下了一張紙條:
女兒:
生你養你是媽媽的責任,可是你以後的路將如何走,就是你的責任了。我昨晚之所以沒有講什麼,是因為媽媽不想打斷你那現在認為很美的「未來」。即使媽媽當時幫你作出什麼決定,如果你不想做,那也只會使媽媽心痛,讓媽媽多費心思。你以後的路還很長,走每一步前都一定要三思,因為有時一個小小的決定就會改變人的一生。媽媽希望你能夠多想一想,不要讓自己一時的沖動毀掉自己的一生,媽媽始終相信自己的女兒是理智的,同樣媽媽想女兒的選擇也一樣不會令自己失望的,一定要記住:凡事三思而後行。快吃飯吧!別涼了。
Ⅵ 以《愛而知之》為題的800字高中作文
我們總是把最醜陋的一面,給了最愛的人。
我曾踏遍千里尋找真情,我曾認為世間的一切愛都源於利益,我也曾辜負這片深情。
我問她,若是讓你大海撈針般尋找一人,你願意嗎?她說,若是你,那麼我願意。
「你看看某某家的女兒,初四天天熬夜到很晚學習,還是交錢上的市實驗。再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玩!玩!你還考高中嗎,你要是還在一中,那就別上了。」那一秒,我清楚的認識到,比利劍還鋒利的是言語。我恨她,真真切切的恨。我就這么差嗎?我真的什麼都不如別人嗎?眼淚不由自主的留下,伴著門外的辱罵聲漸漸乾涸。我的心慢慢冷卻,好似掙脫了身軀已經死去。
「來吃飯吧,學了很長時間了。」門外響起關心的聲音。「不用」我不冷不熱的說道。從小她就這樣對我,拿著帶刺的言語刺向我後,有端著水果來撫慰我受傷的心。但是要知道當木頭上砸上了釘子,即使把釘子拔出來,傷疤也揮之不去。更何況是世界上最鋒利的劍呢?
我也懺悔,為什麼不能學習很好呢?為什麼不能成為父母的驕傲呢?為什麼不能放下你那點可憐的自尊呢?為什麼不能安於生活呢?我不解,或許,上帝賦予我太多的感性了吧。
我漸漸想起,幾天前,她問我要吃什麼水果,我隨口說了一句西瓜。等她回來,看見她提著半塊西瓜。我特意切成兩大塊,讓她吃一塊,她卻不肯,只是說:「我喝茶水呢,不吃西瓜,你吃了吧!」我了解她,把西瓜放在她嘴邊,她才肯吃。
還有那次,飯桌上,我望著「簡陋」的食品,隨口說道:「我想吃玉米。」第二天中午,跑到廚房裡找蛋糕吃,忽然看見,兩個精裝的玉米躺在桌子上。才想起,昨天還說要吃玉米,她還記得。突然,熱淚盈眶,趕忙把眼淚憋回去,我從來不喜歡流露這樣的感情。
記憶回來,想了想,猶豫了一下,還是出去吃飯了。我知道,她愛我,但是我更清楚,把我捆綁住,給我再好的食物,我也不會快樂。我知道,她愛我,但是因為愛之深,所以痛之切,我正過著我不喜歡的生活,我更想逃離。我不喜歡循規滔距,我更愛自由。對於中國人的愛,我從來直言不諱,它們多了一份約束,少了一份放手。
處處尋著愛,但哪有愛比這愛還痛,還深。太多時候,我們的愛化為了擔心憂慮甚至互相傷害,她不善於表達愛,我卻清楚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過樹穿花,沒有比她還愛我的了。
沒有歷史史詩的撼人心魄,沒有風卷大海的驚波逆轉,母愛讓我痛並快樂著。
Ⅶ 高中作文800字記敘文 行止有度
國外有諺「偉大變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聖人,比人多跑兩步的是瘋子」。
國內有諺「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過猶不及」。
這些民諺都是在講「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網路,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網路是水的溫度范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為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為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過度就要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
例如說話,說話也有度。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哪能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謙虛指不自滿,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偽。明明學富五車,非說自己孤陋寡聞;明明碩果累累,非言乃雕蟲小技;明明能擔負重任,卻幾番推辭,稱自己無德無才,只可干點小事。
勤奮是美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事業心強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弦綳得太緊就容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帶病堅持工作,精神雖可嘉,但不足取。沒有條件不說,有條件為什麼不去看病治療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賺錢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為丑。
例如對真的理解,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過了,超過是適用范圍,真理就變成了謬誤。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怎麼才能使問題看得客觀、合理呢?除了加強修養,提高認識水平外,就要對問題的注意視點以合理定位。找准視點,最大限度地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質量。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才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贊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范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諧」。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始終處於不和諧之中。一開始,人類對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認同。把自然當作主宰自己的主人。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無度;而後,人類壯大了,先進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財富,這又是認識上的另一種無度。人不應當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這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適度。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度」並不損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過人生。處事之道難於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有適合自己的成才環境,命運之神才會光顧。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錯,大志釀就氣魄,大志磨礪意志,大志煉就恆心,志向存於高遠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過於具體就會遭受挫折,大志脫離實際便是好高鶩遠。立志也需「量體裁衣」,否則便是空中樓閣。
有人認為熱情是人生智慧。不錯,人際交往離不開熱情。但是,人際交往中熱情也有「度」。你的熱度太高了會灼傷人;你的熱度太低則會冷漠人。該加溫而沒有加溫會使你的人際關系發生「斷路」,該降溫而加溫的會背離意願。把握住了「度」,熱情不會失態,幽默不會油滑,坦誠不會粗率,謙虛不會虛偽,活潑不會輕浮,謹慎不會拘泥。
有人認為謀略是人生智慧。其實謀略是小智慧。人們醉心於《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中的出奇制勝,豈不知,出奇一旦過了度亦可致敗。
有人認為讀書生智慧。不錯,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讀書使人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並非多多益善。鄭板橋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哲學家伏爾泰甚至說:「浩瀚書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難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嗎?守度難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嗎?
許多事本身很難評價其正確或是錯誤。「度」的這一邊,事就做對了,一過了度,事就做得不對了。
過失,過失,一過就失。
過錯,過錯,一過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