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悠悠,棕葉香作文記敘文800字
行走在粽葉飄香的季節里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彌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有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個清瘦老人,仰望蒼天,他在憂慮他那民生多堅的的國家,當傳來國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後,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們怕江中的魚兒吃他們敬愛的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粽葉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讓魚兒吃,這樣就不會傷害他們敬愛的屈原了.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的形狀稜角分明,象徵著屈原的人格稜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裡麵包一顆紅棗,象徵著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絕沒有想到,生前他忍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後,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仆後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蘇軾,辛棄疾,譚嗣同……,數不勝數的熱血男兒傳承著屈原的精神.可以這樣說,是他讓端午節熠熠閃光;是他讓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蒙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去找尋真理;又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愛戀.
但是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屈原的精神從未像今天離我們這么近,這么親切.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這場震驚海內外的災難,讓中國13億人民聯系的更加緊密,讓中國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處在人生的逆境中,卻時刻懷著對祖國燦若日月的情懷,隨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身雖死,情不改的愛國情結,不正是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嗎 那江上競飛的龍舟,不正是13億人民同心協力劃動的嗎 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大自然的強悍面前,人類團結一致,血脈相連.
在這個粽葉飄香的季節里,我們走的更穩,更堅定,無往而不勝.只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愛中國!
『貳』 以棕葉飄香為話題的作文
以下是範文,你可以參考一下:
1、
行走在粽葉飄香的季節里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彌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有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個清瘦老人,仰望蒼天,他在憂慮他那民生多堅的的國家,當傳來國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後,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們怕江中的魚兒吃他們敬愛的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粽葉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讓魚兒吃,這樣就不會傷害他們敬愛的屈原了.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的形狀稜角分明,象徵著屈原的人格稜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裡麵包一顆紅棗,象徵著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絕沒有想到,生前他忍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後,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仆後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蘇軾,辛棄疾,譚嗣同……,數不勝數的熱血男兒傳承著屈原的精神.可以這樣說,是他讓端午節熠熠閃光;是他讓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蒙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去找尋真理;又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愛戀.
但是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屈原的精神從未像今天離我們這么近,這么親切.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這場震驚海內外的災難,讓中國13億人民聯系的更加緊密,讓中國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處在人生的逆境中,卻時刻懷著對祖國燦若日月的情懷,隨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身雖死,情不改的愛國情結,不正是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嗎 那江上競飛的龍舟,不正是13億人民同心協力劃動的嗎 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大自然的強悍面前,人類團結一致,血脈相連.
在這個粽葉飄香的季節里,我們走的更穩,更堅定,無往而不勝.只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愛中國!
2、
在粽葉飄香的日子裡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的時候,都是姥姥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家裡人都說姥姥包的粽子最好吃!那年,姥姥照例將粽葉(南方一般都用竹葉;北方則多用葦葉。這都是姥姥告訴我的。)洗干凈,泡在水裡……江米、小棗都洗干凈備用。
「姥姥,今年家裡的粽子我來包吧……」我說道。姥姥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也許是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家務活從來就沒讓我干過,什麼做飯、洗衣服啦都是由父母包辦了,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把功課搞好。「您來教我,我一定行的!」看到姥姥投來的目光,我趕緊補充道。「好孩子,今天姥姥一定教會你包粽子!」當時的心裡別提多開心了!
姥姥熟練的從水盆里拿出一片葦葉說道:「葉片較寬的用一片葉子就可以了,葉片窄些的要用兩片才行」然後,姥姥把葦葉的兩端向中間彎起,使葦葉形成一個「漏斗」狀,熟練的從旁邊拿起一個小棗放在了「漏斗」中,並告訴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一會放江米的時候,米從葦葉底部的縫隙中流出……」我眼睛直直的點著頭。姥姥邊看著我邊微笑地從旁邊泡著江米的盆子里撈出一把江米,放進粽葉中,江米中剩餘的水分從「漏斗」中流了出來,而江米有了一顆紅棗的阻擋,只好乖乖的待在葦葉中不敢亂跑……哈哈,真的應驗啦!接著,拿兩到三個小棗放進江米里,再用「漏斗」上方富餘的粽葉將江米包裹起來,然後用線繩一捆(力道要適中,不能過緊;太鬆了是要露餡滴……)大功告成!就這樣,原本的一片葦葉和一些江米經過姥姥那雙靈巧的手的擺弄,轉眼間成了一個讓人垂涎欲滴的粽子!(可惜是生的,要不我非咬上一口不行!)
「怎麼樣?看明白了嗎?你也來做一個試試看?」姥姥說。於是,我就照著姥姥剛才的樣子,拿起了一片葦葉……也許是平時很少幹活的緣故吧,同樣兩只手顯得那麼的拙笨~看著姥姥那麼快的就可以將一個粽子包好,可我卻怎麼擺弄也不行,當時急得我直出汗……經過姥姥耐心的手把手的教,一個粽子終於從我的手中誕生了!(盡管看上去很難看~)就這樣,慢慢的熟能生巧,我包粽子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包出來的粽子也越來越漂亮了……經過一中午的努力,我包的粽子終於進鍋了……
晚上,爸爸媽媽都誇我的粽子包的好!心裡美滋滋的……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了。姥姥也早已離我而去……如今的我已經長大,多想再握著姥姥的手,一起包粽子……
3、
棕葉飄香
六月的雨,像淚水一樣,一樣,落下,落下……
林雪想,往年這時候,母親也應該包棕子了。林雪用力晃了晃頭,撐起一把傘,默然走進淚幕……
走,一直走,走進小巷,土黃色的路泛起了小泡泡,偶爾有一兩只蛤蟆跳過,也是唯一有生氣的東西,而那像發霉的紅布似的牆壁,發出了更難聞的味道。看了看十幾年如故的景象,林雪苦澀地笑了笑。
也是在去年冬天,母親在這里倒下……
在林雪的記憶里,母親瘦瘦的,矮矮的,還有那棕子,其它,也只是模糊的概念。
去年的六月,端午節,那時,林雪正在准備中考,入夜,母親端著棕子給她,望著女兒慢慢地咽下棕子,欣慰地笑了,說:「林林,再讀一會書。」原來就十分苦惱的林雪一下子激怒了,沖著母親大喊:「讀書,讀書,你還知道啥!」說完還打碎了盤子。母親被這突如而來的憤怒愣住了,許久,許久,才蹲下來拾碎片…… 林雪很想說對不起,但咽在了嘴邊又放下去了。
第二天,林雪心裡十分不安,但她還是沒有說出口。
但是,下午,老師突然跑到教室,氣呼呼地對林雪說:「你,你,媽媽出車禍了。」
頓時,天塌地陷……
是因為,因為自己,母親才出車禍的……
林雪流淚了,嘗了嘗,是苦澀的……
今天,棕葉飄香……
『叄』 作文:在粽葉飄香的日子裡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的時候,都是姥姥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家裡人都說姥姥包的粽子最好吃!那年,姥姥照例將粽葉(南方一般都用竹葉;北方則多用葦葉。這都是姥姥告訴我的。)洗干凈,泡在水裡……江米、小棗都洗干凈備用。
「姥姥,今年家裡的粽子我來包吧……」我說道。姥姥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也許是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家務活從來就沒讓我干過,什麼做飯、洗衣服啦都是由父母包辦了,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把功課搞好。「您來教我,我一定行的!」看到姥姥投來的目光,我趕緊補充道。「好孩子,今天姥姥一定教會你包粽子!」當時的心裡別提多開心了!
姥姥熟練的從水盆里拿出一片葦葉說道:「葉片較寬的用一片葉子就可以了,葉片窄些的要用兩片才行」然後,姥姥把葦葉的兩端向中間彎起,使葦葉形成一個「漏斗」狀,熟練的從旁邊拿起一個小棗放在了「漏斗」中,並告訴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一會放江米的時候,米從葦葉底部的縫隙中流出……」我眼睛直直的點著頭。姥姥邊看著我邊微笑地從旁邊泡著江米的盆子里撈出一把江米,放進粽葉中,江米中剩餘的水分從「漏斗」中流了出來,而江米有了一顆紅棗的阻擋,只好乖乖的待在葦葉中不敢亂跑……哈哈,真的應驗啦!接著,拿兩到三個小棗放進江米里,再用「漏斗」上方富餘的粽葉將江米包裹起來,然後用線繩一捆(力道要適中,不能過緊;太鬆了是要露餡滴……)大功告成!就這樣,原本的一片葦葉和一些江米經過姥姥那雙靈巧的手的擺弄,轉眼間成了一個讓人垂涎欲滴的粽子!(可惜是生的,要不我非咬上一口不行!)
「怎麼樣?看明白了嗎?你也來做一個試試看?」姥姥說。於是,我就照著姥姥剛才的樣子,拿起了一片葦葉……也許是平時很少幹活的緣故吧,同樣兩只手顯得那麼的拙笨~看著姥姥那麼快的就可以將一個粽子包好,可我卻怎麼擺弄也不行,當時急得我直出汗……經過姥姥耐心的手把手的教,一個粽子終於從我的手中誕生了!(盡管看上去很難看~)就這樣,慢慢的熟能生巧,我包粽子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包出來的粽子也越來越漂亮了……經過一中午的努力,我包的粽子終於進鍋了……
晚上,爸爸媽媽都誇我的粽子包的好!心裡美滋滋的……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了。姥姥也早已離我而去……如今的我已經長大,多想再握著姥姥的手,一起包粽子……
『肆』 又到粽葉飄香時 作文
是要寫端午節吧,那就寫屈原,要不還得編個什麼感人的老師,感人的故事,寫屈原,不偏題有文采,古人真好
當粽葉被擺上了小攤的桌上,家家都在歡慶著即將到來的佳節,我不禁感到,那碧綠的葉子盛起的還有沉甸甸的敬仰與祝願,楚國,在汨羅江畔那個身影從未被人們忘懷
屈原,一個可與日月爭光的人,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壯的史詩。題記
亂世
天地不仁。當春秋戰國天下大亂之時,才人輩出,百家爭鳴。而屈原,就在這么一個戰爭紛紛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設計好的命運?還是他自己註定得承受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卻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直,卻被小人陷害;一顆愛國之心,卻最終只能看著國家滅亡然而他在不斷奮斗,奮斗,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幫助國家興旺起來
詩
一句離騷,讓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權貴的醜陋;一句天問,喚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傳唱了世間一切可傳唱之事。他的詩詞,沒有李白的灑脫,沒有李清照的婉約,沒有辛棄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脫俗的詩詞,讓人領略到了語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我彷彿感受到身穿戰甲手拿武器的戰士,抖落厚重的征塵,把戰友的頭顱擱置頸項的慘烈。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禱。
愛國英雄
他,懷著報國的理想,帶著滿腹經綸來到政治舞台。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台。他勵精圖治,大整朝綱,然而,正是他的正直,也給他帶來了災禍:蒙受小人禍害,被2次流放,親友相繼被迫害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造就了這么一位舉世無雙的英雄。
結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貢獻,脫俗的才華,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結局:他走到汨羅河邊,望著那滔滔的江水,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蒼涼的聲音刺破了黑夜,彌散在風雨中。萬聲寂靜,星光早已隱藏起來。夜,更加幽寂;風,更加放肆;雨,更加張狂。屈原抱著一塊石頭,縱然跳到水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聲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盤旋。
這難道就是英雄的結局。
日月輪回,斗轉星移。
每年端午,屈原,你又可曾看見,中華兒女,從你身上繼承的精神和對你深深的追念呢?
『伍』 一篇因糾紛反目成仇最終握手言和的作文 高中
陽光總是以最明媚最透徹的方式,與正在發呆的我進行交流。
家中被抹上了一層不尋常的安靜,那是我造成的。家人喊道:
「我在跟你說話你聽到沒有?」回答她的是一片沉默,「你怎麼變
得怎麼孤僻了!」我沒有出聲,因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母親今天說
了三遍的台詞了。
從前的我就是這樣,有些孤僻,基本上沒有體驗過與親人或朋
友交心談話。印象中,在外婆家的田野里,一片金黃的油菜花上有
我當時最愛的娛樂方式——捉蜜蜂。當時一點也不怕蜜蜂,爺爺說
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想也是,因為我從來沒有被蜜蜂蟄過。外
婆嘴上誇我文靜,其實習慣潑婦罵街的她,是受不了我這樣寂靜,
所以對於我想要出去玩,她是最樂見其成的。我邁進田裡,遇到了
一個與我年紀差不多的人,他也是來捉蜜蜂的。相對無言,玩耍了
半個多小時的我們竟沒講一句話。春筍是早些天就冒出來了,可惜
獨自一人的我沒有工具,即使土壤再軟,筍子生根再淺,我也不能
動它分毫。所以在我眼中,筍,是一種很傲嬌的植物。
幻想中的我,也許是一個漫無邊際,無憂無慮的旅行者;但在
現實中,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我是家中的長女。
「日照時間越來越短,採挖蕨根的時候到了……」「舌尖2」
的播出,使我和家人們再次聚在了一起。「原來野韭菜花,也可以
磨好做醬料啊!」我忍不住插上一句,隨後,一家子人便聊開了。
現在,有人明白,她需要別人理解,需要朋友,盡管她還是不
愛湊熱鬧。粽葉飄香,糯米被包裹其中。「哎,又浪費了一沓粽葉
。」我嘟囔道。看著奶奶半分鍾包一個粽子,本以為是很簡單的,
誰知自己上陣,第一步就敗北。隨即吐舌一笑,果然我只是個吃貨
,卻不會做。「算了,算了。我去幫你們挑粽葉吧!」
奶奶說,她喜歡活潑的我,也正在適應有時寂靜的我。她說,
人總是會變的,有的人變得越來越孤僻,有的人變得越來越圓滑,
有的人變得越來越隨心。有人能看見成長的過程,我說他是吹得,
他反而眼神愈來愈空洞,像是到了一個幻境。
終於,時間的推移,讓那個孤僻的我與開朗的我握手言和
『陸』 棕葉飄香的端午節作文350字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彌漫著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粽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有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個清瘦老人,仰望蒼天,他在憂慮他那民生多堅的的國家,當傳來國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後,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們怕江中的魚兒吃他們敬愛的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粽葉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讓魚兒吃,這樣就不會傷害他們敬愛的屈原了。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的形狀稜角分明,象徵著屈原的人格稜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裡麵包一顆紅棗,象徵著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絕沒有想到,生前他忍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後,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仆後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蘇軾,辛棄疾,譚嗣同……,數不勝數的熱血男兒傳承著屈原的精神。可以這樣說,是他讓端午節熠熠閃光;是他讓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蒙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去找尋真理;又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愛戀。
『柒』 課文圍繞端午情深,粽葉飄香300字作文
今天我們小記者來到鄉村大宅院,見場面非常壯觀,幾百人湊在一起版有說有笑,熱鬧極了權,原來是包粽子大賽。上午九點半比賽時間到了,大家都准備起材料。隨著主持人一聲「開始」,大家紛紛投入「戰斗」。 有位爺爺動作可快呢!就像機器人一樣,經過她那雙巧手,理、攏壓扎,便成了這有楞有圓的粽子。旁邊的阿姨也不甘示弱,一個接一個的包。看到米堆一點一點地減少,看到粽葉一張一張地抽出,我和*小記者在一邊為她們加油吶喊。 「強中自有強中手」,不遠處的奶奶更熟練了,只見她把線拴在了桌腿上。拿起粽葉、裝上糯米,纏線兩圈,一個精緻的三角粽就包好了。記者見那位奶奶包粽子與眾不同,並且包的粽子又結實有好看,速度還快。連忙拿起話筒采訪,聽奶奶說:「在家裡包粽子啊,粽葉要先煮好,.
『捌』 粽葉飄香的日子作文
一陣微風吹過,白色的蒲公英漫天飛舞,伴隨著那一縷縷清香……
剛一踏進家門,就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漫進鼻眼兒,似曾相識,卻一時想不起來在哪兒聞到過。急急地走進廚房,只見桌子上擺著一盤熱氣騰騰的粽子。「難道今天是端午節?」我翻了翻日歷,----農歷五月初五!真的是端午節!看見熱氣騰騰的粽子勾起了我的饞癮,於是我就拿起來享受了一番,「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心裡產生了疑惑,便打開了電腦。
電腦里寫道:傳說屈原在流放地眼看祖國-----楚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不忍心離開祖國,就在五月初五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將諸如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龍蟹吃飽,就不會去吃屈原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為怕飯團讓蛟龍所食,人們就想出了用粽子葉來包飯團,外纏彩絲,逐漸發展成粽子。
再後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習俗。據說這是人們為紀念屈原,把他投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
屈原在流放期間,創作出了《離騷》、《天問》、《九歌》等著名詩篇,這些詩中的每個字無不充滿了他滿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血,體現了他那不屈的斗爭精神,這是我油然而生起對他的敬佩之情。
回想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數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拋頭灑血,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他們和屈原一樣做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現在的祖國雖然不需要我們付出鮮血的代價,但也需要我們常懷一顆赤子之心,去熱愛我們的祖國。
第二盤粽子又端上了桌子,粽子的香味迎面撲來,真希望粽葉永遠飄香……
『玖』 粽葉飄香端午,弘揚傳統文化班會主題作文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 「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習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補充:
端午節的由來用簡短的話: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 「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