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作文600字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2. 讀論語有感作文700字,謝謝了!要初一的!
二年級(0)班 青春足跡 閱讀:23 作者:查字典
在寂靜的小路上奔跑著,在尋找人生的起點,可是怎麼也找不到當時的風景,最有標志的梧桐也不見了,對我微笑的牽牛花也無影無蹤了,心裡不由的產生失落感,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是它們在故意躲我的是嗎?時間老人對我說:「不是的,傻丫頭,是你在成長,它們也隨著時間代謝。」它們是不是離我們遠去了,再也不回來了,永遠的離開我了,我含著淚說。是的,它們離你遠去了,時間老人說。我哭著說:「它們為什麼要遠離我,是不喜歡我嗎?還是我做錯了是什麼,要懲罰我,以後我該怎麼辦,沒什麼為我做標記了,也沒什麼對我微笑了,它們是想要我孤獨嗎?」。傻孩子,怎麼是孤獨呢?那是獨立,你要做一個獨立的人,你一直很乖,正是因為你很乖,它們才離你遠去,它們是想要你成長起來,你的標記在你心裡,你的微笑在你嘴邊,它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你,現在你要明白,那是目標,從現在起,它只屬於你,你要對它負責,把它送到金字塔的頂峰,就算是你的任務完成了,時間老人說到這,我沉默了,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豪放心情了,也不再尋找以前的足跡了,只是默默的思考著目標。
直到一天,我忽然看到了一道亮光從我的眼前劃過,我奔跑著,追著它,突然間感覺自己找到了什麼,哦,不錯,那正是我這幾年裡一直尋找的風景,那種感覺依然沒變,但是,看到過,並不是以前那樣坦盪的笑了,而是變得嚴肅了,思想好像被禁錮了一樣,頓時,我明白了,那就是時間老人說的責任,它原來是無形的有重量的壓力,接下來該是實現它的時候了,需要自己做決定,並且每一個思想都是現場直播,它重要的是自己三思而後行,所以我小心翼翼的包裹著它,爭取把它完整的載到金字塔的頂峰。
3. 我讀論語 作文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大科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84歲高齡時,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任務,追求學問是我們的目標。要做到不恥下問,虛心求問。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 我們要不恥下問,勤於求問。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同學們: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4. 大家有沒有《我從《論語》中學到..》的作文好的的開頭和結尾
LZ,AZ就這些吧,我看還不錯
開頭:有人說,《論語》是有溫度的。不錯,的確如此。就像於丹說的,不燙手,亦不冰冷,略高於體溫,千古恆常。不信?請聽本人一一道來。
結尾:灰色的孔子,萬般變化的色彩,洋溢著中國5000年的筆墨輝煌,正在天空中蔓延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00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 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綉花枕頭的大部頭巨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像,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麼,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里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里斗,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著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和經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於是,他打倒了孔子。於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於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里說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5. 初中作文走進論語,急啊!!600字左右!!
何謂論語 論語就是偉大聖人帶給我們的智慧
6. 求初一水平作文《學論語講做人會學習》
我知道,你是出的吧,200字,小意思,不如說這段,寫不開別怪我: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徵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並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並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對此,我想就《論語》中有關的思想價值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7. 我從論語中學會了什麼作文600字
一本《於丹〈論語〉心得》讓我愛不釋手.一直以為,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果然,「書中自有黃金在」,讀過以後,我的心靈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禮,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內涵,第一次覺得我自己身上存在著太多太多的缺點和不足,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我也深感慚愧.對於《論語》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卻從於丹的心得體會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偉大.於丹的每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哪怕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貼切的詞語都會讓我聯繫到自己的經歷,常常會有同感,有時也會借鑒一下人家的做法.
簡單的說,《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為先」,於丹用一個大樹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形容的淋漓盡致,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為我還沒有為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畢業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著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著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讀了這本書後,從心裡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那年我25歲,我開始回報,盡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悅.都說25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我也的確長大了,懂事了.
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於丹說:《論語》裡面,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幸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學習之道: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說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 讀到書中有一個例子時我覺得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過一次盛大的聚會,有很多媒體來采訪.其中一個問到這些獲獎者的問題是:你們這些傑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結果大家認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什麼呢?是幼兒園.有一個科學家說,我是在幼兒園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要善於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規則,飯前要洗手,對人要謙遜禮讓,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錯事要學會道歉,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兒園學到的.」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因此就深有體會.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長大以後,常常發現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或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都是媽媽教我的,於是,腦子里就會浮現出一些話語「要...要...不要...不要...」小時候認為是嘮叨的話語,那一刻就覺得如此重要.當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他的謙虛,而且說明他的好學.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誠信之道: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靠的都是誠信和信用,比如一個新的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一個單位的領導也要講信用,才能贏得員工和下屬的信任,假如作為上司整天不講信用了,可想而知結果會怎樣了;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體,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在工作上一絲不苟,認真對待;在家庭對父母、愛人、孩子要坦誠相待;對同事朋友說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為,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治事之道:剛看到這個題目,我不太懂,可以說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我細細的品味這個陌生的話題,於丹說孔子一生做了兩件事——教育和治世,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治世他是失敗的,因為他的理
8. 以 << 我從論語中學做人>> 寫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我們老師也要求這個禮拜寫作文,兩篇《新學校,新感受》
《從論語中學做人》
我也在煩惱呢
該不會我們是同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