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形的愛,讓我難以忘懷作文
愛,就象空氣一樣,無形,但卻布滿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它在等待,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它。
一回到家,口裡還喘著粗氣。這時慈祥的奶奶會從容地端上一杯早以從開水晾成溫水的水。不冷不熱的水輕輕地從嘴裡滑到心裡。此時,站在一旁看著我喝水的奶奶,在充滿滄桑的臉上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上學時忘了帶傘,看了天氣預報知道要下雨的爺爺,不顧著腳穿著的是拖鞋,只知道拿了傘就跑下樓去追我,要把傘拿給正在上學路上的我。趕上我時,爺爺的臉上掛滿了晶瑩的汗珠,邊喘氣邊把傘交給我。臨回家前還囑咐我,路上要小心一點,下雨時一定要打傘,不然會淋感冒的。說完爺爺就帶著滿臉的汗珠回家了。
前不久,胡老師的腳扭傷了,但她只休息了一天就來給我們上課了。醫生說照胡老師這種情況要需要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來靜心休養才能好。可胡老師還是忍著疼痛,一瘸一拐地從山底下挪到我們六年級所在的山頂。一般人走上來要花十分鍾,胡老師卻要花上四十分鍾。同學們問老師為什麼還要給我們上課?老師說這是為了怕耽誤了我們的學習進度,別的老師代課她怕同學們對新的教學方案不適應。給我們上課時,她還不搞「特殊化」——不坐凳子,我們不解,胡老師卻說,鍛練身體,才能快點好呀!其實大家都看到胡老師上課走路時,臉上帶著一絲想隱瞞卻隱瞞不了的痛苦。
愛就像空氣一樣是無形的。它無處不在,只是在靜靜地等待我們去發現它,感受它。愛在付出的同時也等待著回報,用我們的真心去回報那些將愛給予你的人吧!
⑵ 無形勝有形作文600字
作者:馬尚菊
宋代畫院考試,要考生畫「踏花歸去馬蹄香」,香無形,怎麼畫?於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圍著馬蹄翻飛來表現,這種「化無形為有形」的構思讓人不能不拍手叫好.這使我茅塞頓開,原來在寫作中也不乏「化無形為有形」的範例.
風是無形的.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幾處對風的描寫正是做到了化無形為有形,才讓風變得可見可感.如「風忽然大起來,那半天沒動的柳條像猛地得到什麼可喜的事,飄灑地搖擺,枝條都長出一截兒來.」隨著風的變化又有「……柳枝橫著飛,塵土四下里走.」顯然前者寫大風,後者寫的是狂風.因為風與柳條、塵土存在一定的聯系.作者通過對與風有聯系的事物的描寫,達到描寫風的目的.
聲音無形、無色、無味,可作家能把無形的聲音寫得光彩燦爛、情味盎然.《琵琶行》巧借比喻來聯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聽潮》中作者描寫海潮聲是借通感來描繪:「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彷彿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借視覺、味覺、嗅覺來寫聽覺的聲音,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海浪聲的美妙.
情感是無形的,直抒胸意總是令人無法真切體驗而生乏味,如何讓感情表達得委婉而又讓讀者有親歷的感情體驗?可借景物寫情感,以有形之景寄託抽象的情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者羅列九種景物構成一幅「深秋晚景圖」寫盡了天涯遊子之「悲」;再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借「孤帆遠影」、「長江流水」之形來表達悠悠不盡的眷戀之情;借「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表現心中不斷涌動的萬千愁情.
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化無形為有形」使描寫變得容易起來,孩子們很快就能活學活用.於是,在不乏稚嫩的習作中也有了:「一陣風吹過,樹葉嘩嘩地作響……」;「天氣炎熱,人們臉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小狗躺在地上吐著舌頭直喘粗氣……」
可見,無形之物雖然難寫,但只要抓住「化無形為有形」的原則,就可以把生活中的無形之物寫好寫活.正所謂「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而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
打開作文初作之門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也是讓學生頭痛的學習難題.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就體現在他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強弱,因為語文基礎知識在教學中可以督促學生去理解識記,只要下得功夫就一定能掌握.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現行語文教學大綱也把作文教學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這從各年級語文檢測題的比分權重上,以及現行教材的編排方案足可看出.怎樣盡快把學生引進寫作天堂,去掉頭上的「緊箍咒」,在寫作這片藍色天空自由翱翔,未免不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渴盼.在這里,我想把一個從教十幾年的小學數學老師,在去年才轉教語文並且作文水平並不是很好的我和孩子們共同步入寫作殿堂的幾點做法交流交流,與同行共勉.
一 破解迷惑,鋪築平坦大道.去年第一次給三年級上習作課,「大家以前寫過作文嗎?」一上課我就提出學生似乎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問題.「沒有.」幾乎是異口同聲的答道.「老師,什麼是作文啊?您教我們做作文吧.」一個充滿渴盼的好奇的聲音沖進我的耳朵.「作文啊,就是把我們平時看過的、做過的、聽過的非常熟悉的人、事、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其實從我們學說話的時候起就在作文了,我們所學習的課文都是人們寫的作文,如果我們的作文有書上寫的那樣好,我們就是作家啦! 」一席話,消除了孩子們臉上的迷惑,心裡的恐慌.「好啦,下面請大家把自己經歷過的,你覺得最好的東西說給大家聽聽好嗎?」「轟!」下面就像炸開鍋似的說將開來.就這樣,我的第一堂習作課拉開了帷幕.
二 先說後寫,說寫結合.現行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的編排方案非常明確的指出「先說後寫,說寫結合」這一習作的教學思路.口語交際與寫作一樣,都是通過語言文字進行思想的表達和交流.寫作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換的一個過程,因此,寫作前的「口語交際」是這一轉換的重要環節.學生說的越充分,文字表達就越清楚.學生饒有興趣的說,往往能使講述的內容言之有物.作文中除了要求學生言之有物外,還應做到言之有序,敘之有理.所以,在「口語交際」課上,要盡可能的放手學生去說,鼓勵每一位學生多說,讓他們有話想說,課堂上做到暢所欲言.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好的地方要及時給予肯定,不完整的地方要加以補充或糾正,有時還可以讓學生再來一遍.
三 把蘋果請進教室,讓作文寫真寫實.曾聽說有一位教授在寫作課上把蘋果帶進課堂,讓學生看著蘋果寫蘋果.這一舉措真讓學生茅塞頓開,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大家看到什麼就寫什麼,說真話寫實事.這樣的文章才會更加形象生動,充實有物,做到描寫的水果讓你有饞的感覺,所寫之事歷歷在目.可惜的是我沒能親自聆聽,但教授的思想已滲透到我們的心.
我們在學完《爬山虎的腳》這組課文後,要求學生寫一處景物.在口語交際時,我讓大家說說自己熟悉的景物,盡管我口頭說了一處,學生還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學生心中無景,從何說起.於是,我親自帶學生來到大樹下,來到絲瓜架邊,來到菜園里,……引導學生從遠處看,到近處看,看絲瓜藤上的莖、葉、果等的形狀顏色,以及每個節上生長的結構特點;觀察大樹的枝和桿,葉的顏色和形狀,花的姿態和氣味.等學生再回到教時室,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看到的告訴大家.還有一次,要求大家寫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要抓住它的外貌特點和性格特點.同學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就是不知道怎樣說.這時,鄰居家的一隻大黑貓正從教室門前經過,我悄悄地把貓逮住,帶進教室,讓同學們仔細觀察.還提醒大家回憶貓的生活習慣,它是怎樣捕捉老鼠,怎樣和你玩耍,它給自己帶來過什麼樂趣.這樣一來,每位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好像就在眼前了.不僅如此,同學們還養成了愛觀察的習慣,為今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利用範文或下水作文引導學生上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要尋找一個榜樣,也就是說,長大後要像誰誰一樣有出息.長輩教育晚輩時,或老師教導學生,總是把那些品學兼優,道德高尚等等有作為的人拿來做榜樣.學生初始作文,同樣需要一定的範文或下水作文來引導.新人教版出版的義務教材每組課文的選編和學習園地中的習作要求完全相符,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例文.習作前,引導學生精讀範文,勾起自己曾經歷過的類似的事,再進行說和寫就容易的多了.如果在學生無話可說(寫)的時候,老師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角度說出他們想說而又說不出的話,或自己認為難以啟齒的事,也會打開他們的話匣子,為好的創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服務作文教學.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農村孩子見少識淺,又很少參與戶外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充分利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多媒體」,把他們沒見過的展現出來,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參與到活動中去,被大山擋住的一切要讓「多媒體」給帶回來,這樣就會為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比如,農村的孩子雖然「多見樹木少見人」,但他們所熟悉的樹木仍然有限,也很難把自己所謂的熟悉的某種事物比較形象的描述出來.這時便可利用網路儲存的圖片:扇形的、針形的、帶形的、手掌形的,……各色各型的葉子,植物的名字、形狀,毫不保留的呈現在大家眼前.還有貓耍老鼠,小錨玩線團、抱著花枝打鞦韆等很多難以遇到的瞬間場面,都可以利用電影片段讓學生盡情欣賞.這樣以來,孩子們的所見所聞就會對號入座,他們的作文何嘗不會生動形象?
另外,干什麼事都離不開興趣的培養,一個孩子畫了一幅雖然什麼都不像的畫,如果老師給予肯定和鼓勵,他一定會喜歡上畫畫,甚至會影響他一生.學生初作作文更離不開老師的鼓勵和幫助,要及時的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點兒進步,對他們的異想天開或者不沾邊千萬不要妄下斷語.把他們的得意之作可以發布到網上,或發送給他們心愛的《小學生天地》,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樣,寫作興趣自然就會培養起來,日復一日,寫作一定會成為他們的需要,成為生活的重要成分,並伴隨其一生.
⑶ 高中作文800字記敘文 行止有度
國外有諺「偉大變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聖人,比人多跑兩步的是瘋子」。
國內有諺「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過猶不及」。
這些民諺都是在講「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網路,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網路是水的溫度范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為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為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過度就要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
例如說話,說話也有度。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哪能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系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謙虛指不自滿,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偽。明明學富五車,非說自己孤陋寡聞;明明碩果累累,非言乃雕蟲小技;明明能擔負重任,卻幾番推辭,稱自己無德無才,只可干點小事。
勤奮是美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事業心強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弦綳得太緊就容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帶病堅持工作,精神雖可嘉,但不足取。沒有條件不說,有條件為什麼不去看病治療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賺錢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為丑。
例如對真的理解,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過了,超過是適用范圍,真理就變成了謬誤。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怎麼才能使問題看得客觀、合理呢?除了加強修養,提高認識水平外,就要對問題的注意視點以合理定位。找准視點,最大限度地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質量。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才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贊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范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諧」。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始終處於不和諧之中。一開始,人類對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認同。把自然當作主宰自己的主人。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無度;而後,人類壯大了,先進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財富,這又是認識上的另一種無度。人不應當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這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適度。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度」並不損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過人生。處事之道難於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有適合自己的成才環境,命運之神才會光顧。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錯,大志釀就氣魄,大志磨礪意志,大志煉就恆心,志向存於高遠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過於具體就會遭受挫折,大志脫離實際便是好高鶩遠。立志也需「量體裁衣」,否則便是空中樓閣。
有人認為熱情是人生智慧。不錯,人際交往離不開熱情。但是,人際交往中熱情也有「度」。你的熱度太高了會灼傷人;你的熱度太低則會冷漠人。該加溫而沒有加溫會使你的人際關系發生「斷路」,該降溫而加溫的會背離意願。把握住了「度」,熱情不會失態,幽默不會油滑,坦誠不會粗率,謙虛不會虛偽,活潑不會輕浮,謹慎不會拘泥。
有人認為謀略是人生智慧。其實謀略是小智慧。人們醉心於《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中的出奇制勝,豈不知,出奇一旦過了度亦可致敗。
有人認為讀書生智慧。不錯,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讀書使人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並非多多益善。鄭板橋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哲學家伏爾泰甚至說:「浩瀚書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難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嗎?守度難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嗎?
許多事本身很難評價其正確或是錯誤。「度」的這一邊,事就做對了,一過了度,事就做得不對了。
過失,過失,一過就失。
過錯,過錯,一過就錯。
⑷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高中作文800
對於愛,有太多人用自己的語言來表示了, 可是誰又能做出做合理的解釋呢回??? 在我看來,應該是沒答有的吧 古今中外,有那麼多的經典愛情故事, 作家筆下的那些相愛恨晚的人們 太多太多了! 有些人會認為,愛情? 哼,不過就是生活的調味劑而已, 但是他沒想過,沒有愛情,哪來的情感呢? 我只希望,大家不要把愛情看成是一種束縛, 是人們去束縛了它!
⑸ 無形的愛(作文)
無形的愛
媽媽的復愛制是無形的,無價的。無形的愛是我們所很難感受到的,無形的愛往往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形成的。那麼,無形的愛又是什麼呢?
有一天,我高高興興地走出家門,剛走出一步,媽媽就問:"你衣服加了沒?出去別玩水,不要弄傷......''一連串的話語問我喘不過氣來。我說:"媽媽,你就放一萬顆心吧"!媽媽聽了這句話才放我走。一天晚上,我發著燒回到家裡,媽媽見我這樣立刻給我量了體溫:"啊!四十一度,高燒啊」?於是,媽媽立刻帶我去看病。這時已經是晚上十二點了,家門口的小診所都關門了。媽媽又帶我去鄰村診所,可是那家也關門了,媽媽連續找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開門的,可當時,我已經進入夢鄉了,可媽媽一直背著早已熟睡的我,大汗淋漓,直到我看完病,退了燒,才放心入睡。
啊!無形的愛多麼偉大啊!無形的愛是生病時的護理,是學習上的嘮叨,是生活中的關愛,一句話,父母給予了我們一切!這種愛是無形的,無私的,也是無價的!
⑹ 無形詞和有形詞寫作文
化有形為無形,化腐朽為神奇
當今中學語文課堂,很多老師因學生不愛寫作文而頭疼,很多學生因被迫寫作文而痛苦,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增強作文評改效果,化有形為無形,化腐朽為神奇。
化有形為無形即以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利用各種語文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利用語文活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完成一次作文訓練。
如,組織辯論賽。它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議論文寫作訓練,只要老師准備合適的辯題,擴大辯論參與面,爭取做到人人准備,人人參加,人人發言,適當獎勵,我想,這無形當中就完成了一次議論文寫作訓練。
又如,學完古代詩歌單元,我們可以開展「走進詩人」的活動,學生點評詩歌,了解詩人生平,簡單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不就是一篇作文嗎?學完現代詩歌單元,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活動,活動結束後,讓學生對參賽選手一一點評,並記錄下來,附上自己的建議,這不也是一次作文訓練嗎?
另外,課文教學時一些問題的探討,引申,也可以讓學生記錄下來,或者寫一些讀後感,同樣也是無形的作文訓練。同時,語文教師根據學生水車制訂評分標准,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這樣,學生願意動筆,敢於動筆,作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化腐朽為神奇即注重作文批改,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出幾篇精品作文。傳統的作語文評改多為老師親自操刀,評語加分數,加之很多學生寫作文以完成任務為目的,只要不返工就萬事大吉了。這樣,對學生作文的指導性不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何增強作文評改的效果呢?
首先,可讓學生選自己認為滿意的作文交給老師,先由老師選取典型作文(中等層次),交由全班同學修改,老師進行指導,點評,然後選出修改的優秀作文列印出來,同學們再相互學習。
其次,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只有重視這篇作文才會認真修改,所以語文老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重視自己的作文,如舉辦作文競賽,特殊節目將作文作為獻禮,等等。還可以讓學生在高三時交上一篇優秀作文,由語文老師幫全體同學編一本書,留作高中三年的紀念。這無疑會激發學生寫出好作文的熱情。這樣就會刺激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最後,語文老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面對面指導,力爭打造符合學生自己特點的文章。
中學生作文教學缺少系統性,沒有統一規范,評價也存在差異,老師操作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但我認為,人要化有形為無形,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加強作文評改,一定會化腐朽為神奇。
⑺ 求作文,有形到無形一類
神秘心靈:從有形到無形的旅程
親愛的旅伴和共同的探索者們,感謝你們給予此機會讓這個旅程變得更加美好……
完美的統一可用下面兩個精彩的小故事來優美地闡述,一個是來自印度蘇菲派的故事,它是這樣的:
一次,一個蘇菲派的修行者在旅途中經過一個小村莊,當他進入村莊後,看到一個小男孩,手裡拿著一小段蠟燭。
這個修行者被小男孩的燭光場面所吸引,他情不自禁地讓這個小男孩停下來,問:「噢,親愛的小朋友,在你點燃這蠟燭之前,沒有光;當你點燃蠟燭,便有了光,你能告訴我這光是從哪裡來的么?」
小男孩無比天真的回答道:「噢,智者,我可以回答您的問題,但在此之前,您可否回答我一個簡單的問題?」
修行者說:「我可以試試,請吧。」小男孩立刻吹熄了蠟燭,問道:「您看,在我吹滅蠟燭以前,光還在,而現在它卻不在了,您能告訴我它去了哪兒么?」
那個修行者於是得到了答案。
這個小故事講述了光明與黑暗統一的哲理。他們兩者的任何一方,都潛在地包含著對方。
我用下面的幾行字來表達它給我帶的啟示……
每一道光,
在黑暗中消失。
這是否意味著?
光只是舞動的黑暗,
而黑暗則是凝固的光?
第二個精彩的故事來源於中國莊子的思想。
一次,莊子在夢中看到一隻蝴蝶,於是在夢里他問自己,「是蝴蝶在我的夢里呢?還是我在蝴蝶的夢里?」
這個故事是對完美的統一所作的最簡潔深刻的描述,超過了許多本書。莊子用「莊周夢蝶」的寓言精妙地闡述了他顯意識心靈和潛意識心靈的統一;他對於「我」到底是什麼的問題一直在探索,我們稱之為「覺知者」。同時,他達到了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統一,他想知道他正在經歷的是誰的夢?
這兩則故事在我從「現在是怎樣」到「可能是怎樣」的旅程中不斷地為我提供能量。
故事中所蘊含的智慧啟迪了我,使我明白了身與心的統一。我們的生命是身體與心靈的統一體,或者說身與神的統一體。我們無法分別定義或研究它們的存在。我相信身體是心靈為了表達與學習而創造的。
因此,在了解身體之前,我們可能要去尋找心靈先於身體存在的現象。
在過去的70年裡,科學家通過發達的技術,在理解所謂的宇宙現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歷史上人類發展最早的科學是物理學。它從「如何」與「為什麼」的角度,描述和推演了整個物質世界。盡管我們無法回答每一個問題,但卻可以相當接近一個可能或大概的答案。
物理學中的相對論,量子理論和宇宙膨脹理論驅使我們去思考物質與非物質,有形與無形的演化。科學的實驗已經證明,宇宙中每一樣東西都在不斷地相互遠離,並且離得越遠,加速度越大。這意味著整個宇宙每時每刻都在以超過光速的速度膨脹。接著,讓我們思考一下...... 這膨脹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要麼這一切源自於一次爆炸,我們知道這是「大爆炸」理論,它認為宇宙起源於奇點的爆發。而那次爆發至今沒有結束,仍在繼續。不管是什麼使得奇點以如此大的力量爆發,物體依舊相互遠離。不過,這無法解釋為何隨著相互遠離加速度會進一步增大,或者為何所有的星體都圍繞它們自身和其他星體自轉或公轉。也許,我的物理學知識有限。不過,我相信一定會有某個後續的理論也許能使我們更接近真相。也許宇宙旋轉理論可以解釋......不過我們以後再來詳細探討這個問題。
根據大爆炸理論;釋放出來的基本粒子帶著兩種相反的屬性,其中之一處於主導地位,所以雖然它顯現出它那個屬性,但卻蘊含著相反力量的種子。它非常像中國的陰陽思想,道的標志。這些力量,通過它們相反或相同的屬性開始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原子的誕生。原子是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的質子和呈中性的中子組成,中子既不帶正電也不帶負電,這也許意味著它同時擁有質子和電子的力量。在一個原子中,質子和中子處於中心,叫做原子核,而電子則圍繞它旋轉。那麼,為何電子圍著質子旋轉而不是跳向質子,則是另一個話題了。眾所周知,原子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它只有很小的重量,卻占據了很大的空間。這些基本粒子組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原子再形成元素,而元素構成物質。
當我們討論原子間相互作用生成化學物質時,我們開始進入科學中一個分支,我們稱之為化學;它處理的是重新分配電子和質子以形成不同的分子進而形成氣態,液態和固態物質。在化學領域,目前為止我們只找到了109種元素,但是在整個的造物中只有109種元素么?為何自然界要限制自己在一個特定的數字上呢?這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我認為自然界不會將自己限制在一個特定的數字上。自然界形成的第110種元素的屬性與前109種完全不同,它無法與現有的化學參數相匹配……我們需要另一種科學來處理它……
那門科學就是生物學,而那110種元素就是原生質或者DNA。隨著原生質的形成——它只是原子的排列組合——生命誕生了。而這之後,自然界並沒有止步,而是繼續產生新的DNA。所以,自然界也會繼續產生新的元素,如原生質或DNA;不過無機元素是有限的……今天是109……明天我們可能找到其他1或100種元素……不過這仍將是有限的;而原生質或DNA將數不勝數。
那麼為什麼原子經歷一系列的過程形成這各種各樣的元素,並最終形成生命呢?為了什麼樣的目的才需要它這種種的顯示呢?對此問題可能有許多答案,但我能想到的是兩種可能:要表達什麼和要學習什麼。表達顯現在所有這些元素上,而學習則顯現在生命形式上。生命和非生命另外的一個區別就是生命是自我維持的,它有能力進行再生產;而非生命則只是組合起來的原子的一個表達過程。某樣東西和其他所有東西唯一的不同點在於眾多原子所攜帶的力量不同;因此,生命是由特殊的原子變數產生的,與力量相互關聯或給與力量。
此時,身體的形成將經歷與非生命物體類似的形成過程。原生質或DNA蘊含著相互作用的力量,它形成細胞,這是身體的基本功能單元。這時,細胞繁殖形成組織,而不同的組織共同組成器官,像肝,肺,心臟,大腦,皮膚,眼睛等……這些不同的器官共同組成身體的一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等……所有這些不同的系統與其他的系統建立了一個傳達系統以形成完整的身體。這就是身體是如何可以形成的。
我們看到,這次旅行已經從一個簡單的原子抵達我們稱之為生命的最基本的生物現象。所以我們的身體只是一堆原子,它們因所蘊含的力量的作用才表現出某些特性。這意味著生命與非生命之間並無差別,因為它們都是由相同的材料所組成——原子。
因此,現在我們知道了出生是非生命物質向生命轉化的一個過程,而死亡則是生命向非生命物質轉化的一個過程。至少,這是我們所看到的發生在身體上的事。我們應該理解了非生命物質有向生命轉化的可能。那就是為什麼維他命,礦物質和化學物品進入我們體內以後,會轉化成生命物質,來維系身體的健康。
我們能指出身體每一個器官或細胞的物質實體,活的物質,但我們卻無法明示心靈。它在哪裡?在體內?在體外?雖然我們感覺它的存在,就如我們依靠它做諸如思考、決定、感覺等等事情。它告訴我們心靈是我們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們不能看到它,為什麼?讓我們來試找出答案。
正如我們先前所看到的,我們的身體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不過是2%的實物,98%的空間,在質子、電子及中子間填充的是交互作用力。它意味著我們的身體也是98%的空間充斥生命之力,剩餘的2%是我們所看見的實體。這看似荒謬,卻是事實。我們是98%的空間充斥遍布全身的力量,那是體外最大的部分,我們不能看見的。因為它是非物質,只是一種力量。我相信那個力量就是我們的心靈。那意味著心靈是我們身體的最大「器官」,它構成了我們現有表現的98%。甚至在原子結構里我們發現大部分是非物質力量,物質如P,E,及N所佔比例非常小,僅是2%的組合體。
這里我們可以理性的得出結論,非物質的力量創造與支配著物質,並通過它來表達與顯現自己。同樣,我們的心靈是身體的最大「器官」,它僅是一種力量及非物質,是否意味我們的心靈創造及控制身體去生存、表達、證明及學習,因為心靈為了認識需要所有的工具,我們的身體具有認識所需的一切工具,這些工具就是我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看上去似乎是心靈支配著物質。
一旦我們明白心靈是身體最大的功能部分,身體的出現是為心靈效力的。這里我們看到,身體的所有器官都在為使大腦保持活躍且功能維持在最適宜的水平而運作,而大腦只為心靈服務,大腦被心靈作為表達與學習的工具。然而,其他器官如心臟、肺、腎、肝、胃、腸等等,是為良好的大腦服務的。是大腦使我們活著及有身體機能。一定程度上,當心臟仍有功能,而大腦失去了功能,此人更象個無功能的植物人。
現在讓我們試著通過思想去了解心靈的大概情況(那也是心靈的功能)
我們的心靈劃分為兩部分:顯意識及潛意識。謹記那不是兩個心靈,只不過是一個心靈里的兩個活動的領域。雖然西方思想言及無意識,但我未發現其中的合理性。我想那時西方思想還未知曉東方的神秘主義,因此東西方思想家似乎有完全不同的認識。西方人研究的最古老文明是埃及與巴比倫文明,而同時代印度及中國已發展了為西方人所忽視的先進的精神及科學文明。盡管西方物質文明先進發達,而痛苦、悲哀、恐懼卻更為普遍。(但發達的物質文明所引發的悲哀或恐懼,也成為西方人向東方尋求解脫之道的強烈原因。他們在找尋隱藏在神聖的印度及古老的中國的更高道路。)所以當他們不懂心靈的子丑寅卯時,他們稱之為無意識,是無法了解的,這似乎是為不懂之事尋找掩蓋。
讓我們談談顯意識及潛意識。顯意識是我們覺醒的意識,它直接連接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它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接收所有的信息。它的形成受到我們出生時起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很大影響。它受到我們的社會、教育、長者、已知歷史、理想等等影響。甚至我們居住的地理條件,我們的飲食方式,所有社會提倡與不提倡的,我們周圍的氣氛,許多可見的事情,情感的活動,都助於我們顯意識的形成。如我們的語言,是顯意識的一部分,同一個東西,因語言不同,叫法不同。當我們的感覺器官醒著時,或我們覺醒時,顯意識是覺醒的。顯意識是我們的理性思維,它被教化為區分好與壞,我們反應及看法的形成基於它。
凡是一個人覺醒時所想所為都會通過顯意識,顯意識有生理上及情緒上的區別及反應能力。顯意識有能力感知所有的感覺,雖然我們覺得眼睛能看到事物,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眼睛只是把感覺傳遞給心靈的媒介,是我們的心靈看到它。同樣,我們所有的其他感覺都是為心靈服務的,這些感覺器官只是傳遞感覺給我們顯意識的媒介。我們看、聽、觸、聞、嘗是被意識感覺到的,而非被相應的器官感覺到。我們的顯意識也被稱為客觀意識,因為它是處理外在事物的。這個客觀意識是我們接觸周圍世界的向導。
現在,什麼是潛意識?真正意義上講,它是我們的神秘意識,它有神秘主義的所有品質。它蟄伏於內,不直接觸及感覺,它不辨別,它有局外觀察者的冷靜。潛意識對靈魂、力量、或能量的發展比肉體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的潛意識利用我們的肉體通過顯意識而學習。我們睡眠狀態時見到的夢境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
潛意識是我們思想的沉默的局外處理器。它在我們處於熟睡或沉思狀態時功能最強。當我們覺醒時它就處於不活躍的狀態。我們在覺醒狀態時所有的思考通過顯意識被潛意識存儲。但它只通過顯意識對外在刺激作出反應。
讓我們看看顯意識、潛意識是如何協同工作的。
在我們的身體,大腦通過神經系統支配控制我們的身體,大腦及神經是身體的一部分,有一個非常奇妙的神經網路遍及我們的身體,直接連接大腦。這個系統被稱為神經系統,它把從不同身體感覺器官得到的感官刺激傳遞到大腦,從大腦得到行動指令。
我們擁有CNS及ANS兩個神經系統。CNS是中樞神經系統,被顯意識支配,它接收從身體得到的感官刺激,然後在大腦處理,產生行動指令,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一根釘子刺到我們的手指,或我們觸摸灼熱的東西時,我們突然尖叫,快速移開手指。所發生事情的是,針刺痛及灼熱感覺被手部的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在那裡它被處理成傷害,立即產生了移動及尖叫,或通過神經移動手及發聲的指令,所以在CNS系統,沒有經顯意識從大腦得到的指令,我們的肌肉不能移動。甚至連最簡單的任務,如舉起手指,我們皆需要思考。
反之,ANS自動神經系統被潛意識支配,這個系統照顧我們身體內部器官,如心臟、肺、肝臟、腎臟等等的機能,這是顯意識所不能控制的。假若我決定讓我的心臟休息5分鍾,我做不到,為什麼?因為它意味著自殺,所以潛意識已經給這些器官下達不停止運作的指令,除非是它讓其停止。
這里,你看到一個奇妙的景象,顯意識支配外部器官用說「別動,除非我告訴你動。」的方式。相反,潛意識支配內部器官用說:「別停,除非我告訴你停。」的方式
透過這種身體現象,讓我們看看心靈的功能。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不論我們遇到、看到、聽到或感受到什麼,通過大腦傳遞給顯意識,顯意識對此作出迅速反應。白天,當我們的顯意識清醒時,潛意識就睡了。但是,當顯意識看到被視為重要的或經常重復的事情時,在對此作出一兩次反應後,顯意識不知道怎麼辦了,然後它就過濾那個事件或想法給潛意識。潛意識把它存儲起來作為未來的參考,我們稱之為記憶;它並不去分析它,而只是接受事物的本來面貌。出於它平靜的神秘特質,它感知到與這個事件或思想相關的慾望,為了滿足它,它幫助實現這個慾望。
我給你舉一個恐懼的例子,它通過顯意識而根植在潛意識里。我的一個朋友在醫學院學習,他想成為一名外科大夫。然而不論他何時見到血,即使很小的一滴,也會暈倒,失去知覺。這確實令人不解,因為他是個外表非常強壯、高大、勇敢的人。
當我去他家拜訪時,我跟他母親談論他的這個奇怪問題。她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女士,她告訴我,當我的朋友很小,也許4、5歲時,他看到過一樁恐怖的公共汽車與火車的相撞事故,他看到鮮血遍地,雖然他離事發地仍有距離,但那損傷,通過顯意識而在潛意識里留下了烙印,這個事故的恐懼是與鮮血相聯系的。於是不對事件加以分析,他的潛意識遵循顯意識的建議,鮮血象徵損傷、疼痛及苦楚,需要加以避免,不論何時見到血他即失去知覺,雖然他不記得那次意外事故,但恐懼及上述顯意識傳達的信息被顯著地保留在潛意識里。後來,我們用心理咨詢及催眠的方法治癒了他。
從中我們看到,潛意識是如何不區分好壞堅持不懈地運作。同樣,我們看到不論何時需要,潛意識即能通過顯意識對刺激作出反應。
讓我們看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人患了癌症,他的腸部受到感染,飲食受到很大限制,最後因不宜動手術而無法治療,所有的化學療法及放射線療法都不再有益。患者終於被帶到與我合作的一家醫院,我們一位資深的醫師決定藉助患者的個人意志,通過非葯物療法治癒他。
我們把患者放在隔離房間,反復告知他沒患癌症,他被誤診了,很快會痊癒的。我們同時告訴他當一旦痊癒,我們會質詢這個誤診,並可能採取必要的法律措施。我們通知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病人的親戚怎樣與病人說話。甚至通知守護、清潔工、護士,利用每一個機會告訴他,他沒患癌症是何等的幸運,他會康復,很快回家。通過許多人不斷告知他健康,以幫助那個病人痊癒。他的癌症減縮到可以手術的狀態,他被成功地施行了手術,健康地活了很久。
在這個病例的研究中我們看到,傳遞到他顯意識的信息因為被許多人長時間的不斷重復而變得重要。這些信息被傳遞給潛意識,潛意識欣然接受並開始為此工作。那信息有一個很清晰的信號,即不接受癌症,只接受健康長壽的生活。
通過顯意識實現這樣的願望是潛意識的功能。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我們正深切地想念某人,瞧!那個人給我們打電話或者親自來拜訪我們了。或你迫切地想得到某個東西,卻得不到,突然第二天某人給你同樣的東西作禮物。
假如我們分析幾乎所有的例子,將顯示願望通過顯意識被潛意識實現。你能想像嗎?假若我們的顯意識設法滲透潛意識,同時幫助我們自己實現願望?是的,完全有可能,我們的心靈有非凡的能力為我們生命的完美而效力。我們的心靈是我們的第六感覺,它能引導我們通過金色人生到達合適的地點,在那裡事情變得清晰。
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心靈要那麼做呢?為什麼它要設法幫助我們呢?通過實現願望的行動它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現在讓我們回到開始的話題。為什麼心靈創造這個軀體?為達到學習與表達的效用。這個學習與表達為了一個極私自的原因,那個原因即是達到統一。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統一,感知者、感知、被感知對象的統一。這個統一是混沌里的平衡。你知道宇宙的含義嗎?它是一種系統的混沌。
通過生命達到完美統一的方式,所有的情感、願望,不管是身體的、心理的還是精神的,皆象小加油站,為未來的旅程提供燃料。所以,我們確實需要實現願望,那是我們的心靈所為。除非我們享受過富有,我無法意識到富有的無用。除非我睡在金床上,我不會知道金子並不能提高我的睡眠質量,金床與木床一樣好或壞。只有在那時我才能說:「我發現木頭與金子並無區別。」所以實現願望是到達統一的先決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心靈要為此工作。
讓我們理解一個概念:我們的心靈或靈魂是同一個東西。靈魂是未激活的心靈,心靈是激活的靈魂。
我試用很少的句子來解釋。在母親子宮里那個懷孕時間,兩個細胞相遇(卵子與精子),組成一個完整的細胞,開始生命,然後這個細胞開始繁殖,從1個到2個,2個到4個,4個到8個……以此類推。伴隨每個增長的細胞,依附於其上的能量也隨之增長,正如原子增長,它占據的空間增長,其內在的空間也增長一樣。
可能量從哪裡來?那是靜止在宇宙中,等待著得到表達的能量。通過表達的企圖,它變成了動能。在軀體以外尋求表達的靜止的能量是靈魂。而得到表達的靜止能量轉化為動能,它的找尋是暫時的,但它是為更高級的旅程做准備的,在拋棄這個軀體前把自己提高一個層次,其後,它又回復靜態,即靈魂。(這里靜態與動態是相對的)
我們的心靈的另一個奇妙能力是從此時此地影響我們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我們皆知我們的心靈居於當下,因此它有能力為我們營造較好的當下,而當下為未來打基礎。但它是如何影響已經發生,不可改變的過去呢?讓我們看個究竟。
不論我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我們的感覺。在過去,我們同樣對當下有特別感覺的理解。假若我們能夠改變今天的感覺,而以改變後的感覺回顧過去,那麼它是否因現在的參考而改變了過去呢?
是的,它會的,怎麼改變呢?讓我用一個舉例說明。一對年輕夫妻曾有過幸福的婚姻。婚姻頭3年的確是福佑,對於他們來說是完完全全的幸福。他們觸動彼此的方式,他們彼此無語溝通的方式,他們眼睛追隨彼此的方式……生活如那般真是太美好了,那是完美的婚姻或伴侶。因為他們是幸福的,整個世界都是幸福的。
但一段時間後,一些差異浮出表面,問題開始了,問題積累得如此的嚴重,而又由於社會的干預變得更為復雜,現在事情發展到離婚的地步,關系非常苦澀。此時,當這對夫妻回顧他們婚姻的早期,他們的感覺已然改變,因此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也不同了。他們疑惑,怎樣會廝守了這么久?他們沒有一個共同點,一方感覺另一方過去不對勁,從開始就偽裝好人。
你看到過去的幸福如何演變為苦難,過去的幸福是真實的,而那把純粹幸福感變成可怕經歷的,正是當下的心靈。同樣,兩個敵人今天變成了朋友,他們嘲笑過去他們試圖傷害彼此的行徑。此刻過去變成了滑稽的經歷,盡管它確實是可怕的經歷。
自然賦予我們如此強大的叫做心靈的力量。讓我們別浪費它,利用它作為完美統一的向導,步入開悟的最後階段。讓我們上路,到達那個充滿生機的的目的地。
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能談論及理解至高意識,那是一種沒有捲入的生命狀態。
⑻ 求一篇父母對我無形的愛的作文為題,要500字以上的
父母的愛
每個人都有父母,可他們未必會把他們的愛都奉獻給我們。
但是我的父母把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愛都給了我,所以我十分愛他們。
一九九四年三月七日凌晨四點三十五分我誕生在這個可愛美麗的世界上。那時父母歡喜得不得了。隨後,父母開始對我進行教育,教我怎樣做人,那親切、溫柔的話語使我彷彿進入了神秘仙境。之後,父親又開始教我寫字,他對我要求很嚴格,以下弄不好就打我。所以,那一天我被打了十幾個巴掌,臉都被老爸打得有紅又腫。在我眼中是一種無窮的父愛。有些家長從來沒有給過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愛。老爸叫我背作文也是一種愛。當我不想背或者正為背作文沒有時間而擔憂時,我就害怕見到老爸那個熟悉的笑臉,覺得自己無顏面對他。為什麼說老爸叫我背作文也是一種愛呢?因為他希望我背了作文;作文水平提高,考進義烏一中後,再考進北京大學等高等大學,最後找一個好工作。雖然我的成績不怎麼樣,但我還是會努力學習。我要把父母的愛變為動力,把他們的愛變為我刻苦學習的法寶。讓老爸、媽媽望子成龍的夢想變為現實。我對父母的愛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母愛
「天上太陽,人間母愛」。
人一出生所能體驗到的第一份情感,就是母愛,盡管那時我們沒有記憶,但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戀。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媽」。這是一個簡單而又意味深長的字眼,充滿了希望、愛、撫慰和人的心靈中所有親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親乃是一切。在悲傷時,她是慰籍;在沮喪時,她是希望;在軟弱時,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厚的源泉。世上唯一永恆不變的也只有母愛。而如果沒有父愛就象失去了精神的依靠。父親給予我的愛比浩瀚的宇宙還要廣闊,比蒼茫的大海還要深沉,比火紅的太陽還要炙熱。父愛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成長中的指導者。
「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然而,兩份愛都不包含著溺愛。
母親的愛含情脈脈。我喜歡母親那張和藹慈祥的臉,望著那雙眸子,讓我忘記孤獨和煩惱。望著那雙厚厚的嘴唇,我不僅默默懺悔,為了我,母親不只從嘴唇上磨出多少叮嚀和囑咐。摸著母親那粗糙且長滿老繭的手,我的心不僅顫顫,我感受到母愛是無私的,她不求的一絲的回報。她只希望自己的女兒懂得怎樣去把握自己。我喜歡撫摩母親的臉頰,她掌心的溫度從臉頰遍布全身。如果說母愛是片湖水,那麼我就是湖中快樂的小魚;如果說母是是片雲彩,那麼我就是雲彩下幸福的小鳥。母親的愛給了我溫暖,給了我幸福的源泉,給了我依賴的愛。美國作家—諾埃爾說「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我相信母愛是真實純潔的,它不能用財富去衡量,不能用金錢博得。
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年輕的母親,在看到一隻狼叼走襁褓中的孩子時,她以驚人的速度追上這只狼,情急之下她跳到狼背,狼受驚後脫著她狂奔數百米,這位母親瘋了般廝打著狼,直到救下孩子為止。一位普通的女性,在釋放母愛時,顯示了超人的能量,正可謂「母性的力量勝過自然界的法則。」
惠特曼說:「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母愛神聖而博大,母愛如春雨滋養大地,綿綿不斷,情深誼長。母愛如生命長河裡的泥沙,在不斷地被沖刷中,漸漸沉澱,直至融入生命中最底層。生命無非記憶,生命在記憶中增長。在生命的記憶里,母愛是最溫馨、最值得回味的部分,讓人難以忘懷。
父親的愛深沉執著。他的愛充滿著嚴厲,他的神情充滿威嚴,有時候,雖然很怕接觸到父親的眼光,但我從中領悟到的是堅持到底的原則,我喜歡父親那剛勁的手,他不會輕易扶起因摔倒的我,而是在考試前,把手重重的搭在我的肩上,用默契的眼光讓我考好,父親也很精明能幹,雖然達不到聞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但他憨厚講義氣誠信,我很佩服他。父親的愛包含著苦澀,又包含著幸福。如果說父愛是蒼茫的大海,那麼我就是海里堅硬的珊瑚;如果說父愛是連綿的青山,那麼我就是山中挺拔的勁松。父親的愛給了我信念,給了我堅韌的執著,給了我警惕的愛。我覺的父愛如山,一座能為女兒亢奮頂天立地的山。
在成長的路上,父親已不僅僅是一位寬容、慈祥的父親,更是一位良師、一位益友。父親點點滴滴的關愛已築成一座山。於無言中堅定、執著地守望著我。唯心中涌著的那股暖流在不停的促我奮進。
山是父親首先是一種存在,一種驕傲的存在。山是父親,歸根結底是一種積聚,一種愛的積聚。父愛如山,父愛的山是在兒女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父愛的山是一種力量,支持著子女的一生。山是父親,你是一座不倒的山,永遠矗立在兒女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