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事 國事 天下事 事事關心 作文
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反映了封建時代士大夫的一種濟世情懷,流傳頗為久遠。
對聯中的「天下事」一詞今仍用得很普遍,但此「天下」不是彼「天下」,語境不同,意義上已大不相同了。在對聯創作的時代,中國文人尚無世界或國際觀念,天下僅指中國文化被覆之處。所謂國事,指朝廷或政權體系的事,天下事則包括了整個社會和百姓的事。而今天,在一般的理解中,國事是指中國的事,天下事則指世界上的事。
縱觀中國的近現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史。從19世紀中葉起,西方列強以不光彩的鴉片貿易方式進入中國,中國便陷入一種深刻的民族、文化、社會危機之中。當時,西方已進入工商社會,中國尚處於農耕社會,在相互關繫上不可避免地處於被動狀態。100多年來,中國的志士仁人為救亡圖存,接觸了世界各種思潮,進行了各種抗爭、嘗試和努力,終於在上世紀中葉贏得了真正的民族獨立,獲得了民族自主權,邁出走向歷史主動的第一步。在其後的50多年中,中國首先在艱難曲折中完成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開始了普遍工業化的進程,並同時跟上了世界信息化的發展。
如果說,19世紀中後期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一種被迫和被動的開放,20世紀後期的中國對外開放則有很大主動和自覺性質。這種自覺的主要體現是敢於直面中國落後的現實,積極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表明,中國人富於學習精神,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兼收並蓄能力,能較快接受現代工業文明。
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已達11000億美元,經濟的對外依存度相當之高,說明中國和世界越走越近,密不可分。在這一意義上,家事、國事和天下事也密不可分。今天,中國的許多家庭和外部世界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有子女出國留學的,有出國旅行的,有從事對外貿易或加工製造的,有外出承包工程的,有進行政治、經濟、學術、文化交流的,等等。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的發展戰略中,世界因素或外部因素日益重要,中國的外交空前活躍,中國公民在外的安全和權益保護在外交工作中日益重要。近年來,國民對國際新聞的關注度大為提高,也反映了上述的基本現實。
今天,中國已是世界媒體議論的熱點之一,這說明,中國的「國事」日益成為世界的「天下事」。對中國的發展進步,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當然歡欣鼓舞,但對過甚之詞,也要清醒。我們需要做的事還很多,當興當革之處還很多,「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基本態度不能改變。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准則,有「視人如己」的倫理規范,在和世界各國的關繫上,中國秉承這種價值取向,與鄰為伴,與鄰為善,互利雙贏,共同發展。中國希望和世界共同走上繁榮之路,因為家事、國事、天下事日益具有了一榮共榮,一損共損的相關性,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個成員。
㈡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文
1明代著名思想家顧憲成在青年時代就提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把讀書、講學同關心國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如今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更應該學習古人關心家事、國事和天下事。
家事: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規劃,我們山東臨淄——足球的發源地變得越來越美麗了。臨淄區打造了許多的道路綠色景觀帶,處處鳥語花香、遊人不斷,從各個方面來彰顯齊國文化。我們作為齊國的後來人,更應該愛護這一方故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保護環境,以《小學生文明公約》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做一名四好少年。
國事:為了限制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國務院於2007年12月31日下發了「限塑令」,並從2008年6月1日開始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的制度。我們小學生更應該響應號召,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使用無紡布塑料袋,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汶川和玉樹的大地震,讓全國人民為之動容。我們學校的全體師生得知此事後秉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紛紛捐款、奉獻愛心;並通過收聽、收看電視新聞節目,來密切關注災區情況。
我們還應該弘揚愛國精神。新中國成立之際,許多的愛國人士歷經困難紛紛回國,積極為祖國建設增磚添瓦。其中著名導彈系統控制專家梁思禮先生,在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也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憑著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做出了很多的卓越貢獻,但是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也蒙受了許多委屈,遭遇了不少不公正的待遇,不僅如此,他的工資一年還不到一萬元人民幣。而他當年的同窗好友,也是位研究導彈的華人專家,在美國的年薪是三百萬美元。別人問梁思禮有什麼感受,梁思禮擲地有聲的回答說:「他研究出的導彈當時也許就瞄準著中國,而我研究出的導彈卻是為了保衛祖國。」說得多好呀,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無數科學家不計較個人得失,全身心的投入科學建設,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祖國的明天多做貢獻!
我們更應該關心、了解天下事:2009年甲流蔓延肆虐、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推行低碳運動、2009年金磚四國首次聚首消除危機、奧巴馬推行新政、釣魚島風波等等,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我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要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勇於創新、超越自我,為把中國建設成真正的大國、強國而努力奮斗!
2俗話說:「一日無書,白事荒蕪。」書是知識的海洋,力量的源泉,智慧的翅膀,生活的方向盤。我們應該掌握好方向盤駛向光明大道。我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朵,綻放美麗的面容;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支撐起整個國家;我們是祖國未來的網路全書,解開未來之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讓我們來閱讀祖國的歷史長河吧!
古代的諸葛亮,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劉備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在戰略上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神機妙算,百戰百勝。他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知識中遨遊。還有偉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都不恥下問,像小孩尋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溫故而知新」。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一種豪邁;「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種自信;「獨釣寒江雪」,是一種高潔;「不破樓蘭終不還」,是一種悲壯;……
屈原不願苟且偷生,寧願與國土融為一體。「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臨死念念不忘的是祖國的統一。女詞人李清照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言壯語。他們的愛國情,激勵著我們的少年心。
現代史上的魯迅,「記憶寒心荃不察,我一我血薦軒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孫中山,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獲得了民族的解放:鄧小平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繪制了宏偉的藍圖。
近幾年來,「嫦娥奔月」、「神州六號」、「神州七號」等我國載人飛船相繼成功發射,這不僅證實了我國的強大實力,也證明知識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正處於青少年的這段黃金時代,應該發奮讀書,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燦爛文化武裝自己,讓我們舉起山,挑起河,捧起現代化的祖國,飛向金色的目標……
給你我覺得好的2篇,你參考參考,主題差不多,可以適當縮減或兩片適當組合
㈢ 關於事事關心的作文
「風聲、雨聲、讀書 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六十多年,到現在,當人們走進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舊址的時候,還可以尋見這副對聯的遺跡。為什麼忽然想起這副對聯呢?因為有幾位朋友 在談話中,認為古人讀書似乎都沒有什麼政治目的,都是為讀書而讀書,都是讀死書的。為了證明這種認識不合事實,才提起了這副對聯。而且,這副對聯知道的人很少,頗有介紹的必要。
<br> 上聯的意思是講書院的環境便於人們專心讀書。這十一個字很生動描寫了自然界的風雨聲和人們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的情景,令人彷彿置身於當年的東林書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聽見了一片朗誦和講學的聲音,與天籟齊鳴。
<br> 下聯的意思是講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
<br> 這十一個字充分地表明了當時的東林黨人在政治上的抱負。他們主張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家事,還要關心國家的大事和全世界的事情。那個時候的人已經知道天下不只是一個中國 ,還有許多別的國家。所以,他們把天下事與國事並提,可見這是指的世界大事,而不限於本國的事情了。
<br> 把上下聯貫患起來看,它的意思更加明顯,就是說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而且,上聯的風聲、雨聲也可以理解為語帶雙關,即兼指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上的風雨而言。因此,這副對聯的意義實在是相當深長的。
<br>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上去,東林黨人讀書和講學,顯然有他們的政治目的。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當時還是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封建制度而進行政治斗爭。但是,他們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得多了。
<br> 當然,以顧憲成和高攀龍等人為代表的東林黨人,當時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區別政治上的正邪兩派。顧憲成說:「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隱居鄉里不講求正義,不配稱君子。」在顧憲成死後,高攀龍接著主持東林講席,也是繼續以「君子」與「小人」去品評當時的人物,議論萬曆、天啟年間的時政。他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說,並沒有超出宋儒理學,特別是程、朱學說的范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顧憲成講學的東林書院,本來是宋儒楊龜山創立的書院。楊龜山是程源、程頤兩兄弟 的門徒,是「二程之學」的正宗嫡傳。朱熹等人則是楊龜山的弟子。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的時候,很清楚地宣布,他是講程朱學說的,也就是繼承楊龜山的衣缽的。人們如果要想從他的身上,打到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br> 我們決不需要恢復所謂東林遺風,就讓它永遠成為古老的歷史陳跡去吧。我們只要懂得努力讀書和關心政治,這兩方面緊密結合的道理就夠了。
<br> 片面地只強調讀書,而不關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強調政治,而不努力讀書,都是極端錯誤的。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的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沒有不努力讀書的。完全不讀書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議的。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本的人,那是無用的書獃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決不能不關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學者,無論如何他的學問是不完全的。就這一點說來,所謂「事事關心」實際上也包含著對一切知識都要努力學習的意思在內。
<br> 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是愈來愈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這種道理,宣揚這種道理,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還不懂得這種道理嗎?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徹!
㈣ 作文題目為 事事關心
由大作家鄧拓寫的
事事關心
作者:鄧拓
「風聲、雨聲、讀書 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六十多年,到現在,當人們走進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舊址的時候,還可以尋見這副對聯的遺跡。為什麼忽然想起這副對聯呢?因為有幾位朋友 在談話中,認為古人讀書似乎都沒有什麼政治目的,都是為讀書而讀書,都是讀死書的。為了證明這種認識不合事實,才提起了這副對聯。而且,這副對聯知道的人很少,頗有介紹的必要。
<br> 上聯的意思是講書院的環境便於人們專心讀書。這十一個字很生動描寫了自然界的風雨聲和人們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的情景,令人彷彿置身於當年的東林書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聽見了一片朗誦和講學的聲音,與天籟齊鳴。
<br> 下聯的意思是講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
<br> 這十一個字充分地表明了當時的東林黨人在政治上的抱負。他們主張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家事,還要關心國家的大事和全世界的事情。那個時候的人已經知道天下不只是一個中國 ,還有許多別的國家。所以,他們把天下事與國事並提,可見這是指的世界大事,而不限於本國的事情了。
<br> 把上下聯貫患起來看,它的意思更加明顯,就是說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而且,上聯的風聲、雨聲也可以理解為語帶雙關,即兼指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上的風雨而言。因此,這副對聯的意義實在是相當深長的。
<br>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上去,東林黨人讀書和講學,顯然有他們的政治目的。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當時還是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封建制度而進行政治斗爭。但是,他們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得多了。
<br> 當然,以顧憲成和高攀龍等人為代表的東林黨人,當時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區別政治上的正邪兩派。顧憲成說:「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隱居鄉里不講求正義,不配稱君子。」在顧憲成死後,高攀龍接著主持東林講席,也是繼續以「君子」與「小人」去品評當時的人物,議論萬曆、天啟年間的時政。他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說,並沒有超出宋儒理學,特別是程、朱學說的范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顧憲成講學的東林書院,本來是宋儒楊龜山創立的書院。楊龜山是程源、程頤兩兄弟 的門徒,是「二程之學」的正宗嫡傳。朱熹等人則是楊龜山的弟子。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的時候,很清楚地宣布,他是講程朱學說的,也就是繼承楊龜山的衣缽的。人們如果要想從他的身上,打到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br> 我們決不需要恢復所謂東林遺風,就讓它永遠成為古老的歷史陳跡去吧。我們只要懂得努力讀書和關心政治,這兩方面緊密結合的道理就夠了。
<br> 片面地只強調讀書,而不關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強調政治,而不努力讀書,都是極端錯誤的。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的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沒有不努力讀書的。完全不讀書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議的。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本的人,那是無用的書獃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決不能不關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學者,無論如何他的學問是不完全的。就這一點說來,所謂「事事關心」實際上也包含著對一切知識都要努力學習的意思在內。
<br> 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是愈來愈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這種道理,宣揚這種道理,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還不懂得這種道理嗎?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徹!
㈤ 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主題,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思路也可以 謝謝各位大神
開篇簡單引入來 天下興亡源,匹夫有責,亮出觀點;
以以下幾點分段。1.家事國事對我們學生同樣重要,2.都有關心的必要,(詳寫)3.關心家國大事利於了解時事,鞏固常識,拓寬眼界,增強能力,等等,4.不關心家國大事會局限視野(略寫幾句)
結尾呼應首段,開篇結尾都文藝點,開篇也可以用舉例子亮出觀點,結尾可以呼籲,措辭振奮人心一些
㈥ 求[事事關心]作文
事事關心
□作者:鄧拓
「風聲、雨聲、讀書 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六十多年,到現在,當人們走進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舊址的時候,還可以尋見這副對聯的遺跡。為什麼忽然想起這副對聯呢?因為有幾位朋友 在談話中,認為古人讀書似乎都沒有什麼政治目的,都是為讀書而讀書,都是讀死書的。為了證明這種認識不合事實,才提起了這副對聯。而且,這副對聯知道的人很少,頗有介紹的必要。
<br> 上聯的意思是講書院的環境便於人們專心讀書。這十一個字很生動描寫了自然界的風雨聲和人們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的情景,令人彷彿置身於當年的東林書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聽見了一片朗誦和講學的聲音,與天籟齊鳴。
<br> 下聯的意思是講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
<br> 這十一個字充分地表明了當時的東林黨人在政治上的抱負。他們主張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家事,還要關心國家的大事和全世界的事情。那個時候的人已經知道天下不只是一個中國 ,還有許多別的國家。所以,他們把天下事與國事並提,可見這是指的世界大事,而不限於本國的事情了。
<br> 把上下聯貫患起來看,它的意思更加明顯,就是說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而且,上聯的風聲、雨聲也可以理解為語帶雙關,即兼指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上的風雨而言。因此,這副對聯的意義實在是相當深長的。
<br>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上去,東林黨人讀書和講學,顯然有他們的政治目的。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當時還是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封建制度而進行政治斗爭。但是,他們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得多了。
<br> 當然,以顧憲成和高攀龍等人為代表的東林黨人,當時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區別政治上的正邪兩派。顧憲成說:「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隱居鄉里不講求正義,不配稱君子。」在顧憲成死後,高攀龍接著主持東林講席,也是繼續以「君子」與「小人」去品評當時的人物,議論萬曆、天啟年間的時政。他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說,並沒有超出宋儒理學,特別是程、朱學說的范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顧憲成講學的東林書院,本來是宋儒楊龜山創立的書院。楊龜山是程源、程頤兩兄弟 的門徒,是「二程之學」的正宗嫡傳。朱熹等人則是楊龜山的弟子。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的時候,很清楚地宣布,他是講程朱學說的,也就是繼承楊龜山的衣缽的。人們如果要想從他的身上,打到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br> 我們決不需要恢復所謂東林遺風,就讓它永遠成為古老的歷史陳跡去吧。我們只要懂得努力讀書和關心政治,這兩方面緊密結合的道理就夠了。
<br> 片面地只強調讀書,而不關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強調政治,而不努力讀書,都是極端錯誤的。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的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沒有不努力讀書的。完全不讀書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議的。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本的人,那是無用的書獃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決不能不關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學者,無論如何他的學問是不完全的。就這一點說來,所謂「事事關心」實際上也包含著對一切知識都要努力學習的意思在內。
<br> 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是愈來愈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這種道理,宣揚這種道理,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還不懂得這種道理嗎?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徹!
㈦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作文
「十五歲,讓我們在痛苦中尋得歡樂,讓我們在奮進中覓得喜悅,讓我們在蛻變中迎接一個更加美好的黎明!」……話音剛落,主席台下頓時掌聲如雷。我靜靜地站在主席台上,享受著這掌聲的洗禮,思緒回到了從前……
那是初三的第一次家長會,班主任讓我在全班家長面前做經驗介紹。我本來就有些口吃的毛病,說起話來結結巴巴,一到緊張時更是一個字也吐不出來。那次我整整准備了一周。誰知,到了家長會當天,我一站在講台上,喉嚨就像被卡住似的——「大,大……大家好……」一段漫長的煎熬後,我失魂落魄地在一片笑聲中逃出了教室。從此,我那原本就敏感而脆弱的心變得更加封閉,我拒絕一切演講,甚至連上課回答問題也躲躲閃閃……
深深的恐懼向我襲來,而我選擇了逃避。
誰知,初三市質檢的這次動員,段長竟找到了我——「我希望你在這次市質檢動員大會上做一次演講。」段長彷彿在窺探什麼,「你不會辜負我的好意吧?」「可是……」我欲言又止。「沒什麼好可是的,就這么定了!」段長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夜,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思來想去,我依然沒有說服自己,決定次日去找班主任,把這件事推掉。
「不行,你一定要去!」當我說明來意後,班主任斬釘截鐵地回復了我。「這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她說,「你要把握。」我搖搖頭,保持沉默。班主任一字一頓地說:「孩子,你難道願意這樣結結巴巴一輩子嗎?你需要一次蛻變,就在初三,就在你十五歲這一年。蛻變的過程也許是痛苦的,但這以後的快樂卻是無以倫比的!我陪你練,好嗎?」望著老師那期待的眼神,我堅定地點了點頭……
從此,我起早貪黑地練習。我翻遍各種關於演講的書籍,攥著演講稿,找班主任一個字一個字地練習,一句話一句話地過關。課上,我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課下,我常常一個人在那自言自語。縱然其中有再大的痛苦,縱然有再多的難堪,縱然有再多的委屈,但為了那一天,我認了!
掌聲又把我的思緒給拉了回來,此刻,苦盡甘來的興奮與喜悅在我的心頭澎湃。我再次回味起班主任的那句話——「蛻變的過程也許是痛苦的,但蛻變後的喜悅卻是無以倫比的!」眼前的這一切,使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啊,我的十五歲——我期期艾艾的年華,我蛻變成長的年華,我苦盡甘來的年華……十五歲,我的苦樂年華……
考試的鈴聲「叮叮」響起,拿起手中的試卷望著作文題出神。哦,我已十五歲了。
總以為我還是個孩童,可以在媽媽的懷里盡情的撒嬌。有一天,夢醒了。媽媽告訴我,我已是初三的學生了,無奈地收起手邊的漫畫書,將床頭的玩具狗放入櫥子中,成堆的考卷和書籍如同一把把向我飛來的利劍,我隨時准備踏上征途。來吧,考試!我以知識為武器:來吧,作業!我以認真為鐵甲。在一次次磨練中我漸漸成長。十五歲的我褪去了兒童的稚氣,准備好迎接明天的挑戰。
——十五歲,我的苦樂年華。
總以為初三就是無邊無際的苦,還沒有站上考場,就已經雙腿發抖,無力承受可能伴隨而來的痛苦與遺憾。但看到同學們會心的微笑和老師慈愛的目光,我開始動搖了。上課時大家一起認真聽著老師的講解;下課時聚在一起討論還不明白的題型;失敗時有人安慰你,拍著你的肩膀告訴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成功時,有人警示你,捏著你的手指告訴你「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來吧,失敗,我會微笑迎頭面對;來吧,悲傷,我會從摔倒處爬起。在同學老師的鼓勵中我使自己更堅強。十五歲的我,借著大家期待的目光,帶著自信和樂觀上路。
——十五歲,我的苦樂年華。
總以為我是一個現實的人,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找尋方向。但我驚訝為什麼我會鍥而不舍地邁過一道道坎,越過一道道關。哦,是你們,我的父母。在十五歲花季的獨有憂愁中,你們領我小心前行。你們為我哪怕一個微小的進步而歡欣,你們為我哪怕一個微小的退步而著急。考試前你們用充滿愛和溫暖的大手握著我的小手,告訴我要注意的事項。因為有你們的支持,我這葉小舟才敢嚮往浩瀚的大海,有你們的鼓勵,我這只雛鷹才敢搏擊廣遠的藍天。在父母的關愛中,十五歲的我,遍嘗親情之歡樂,汲取愛的力量,茁壯成長。
——十五歲,我的苦樂年華。
十五歲了,看似不重要的數字上,纏繞上了一個改變明天的考試。這段歲月有苦有甜,有題海無邊也有濃情左右,有吃不完的苦,也有享不盡的甜。中考,對我來說結果已是不重要了。擷人間真情之花,點綴綠洲前荒涼的沙漠。十五歲的春天,一段如歌的歲月印在我的記憶中,是人生華彩樂章中炫目的一個音符。哦!我十五歲了,我享受這段苦樂年華吧,今天在方格紙上寫下的文字,將是我永遠的回憶
㈧ 作文: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早在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就對讀書人提出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反映了封建時代士大夫的一種濟世情懷,流傳頗為久遠。
對聯中的「天下事」一詞今仍用得很普遍,但此「天下」不是彼「天下」,語境不同,意義上已大不相同了。在對聯創作的時代,中國文人尚無世界或國際觀念,天下僅指中國文化被覆之處。所謂國事,指朝廷或政權體系的事,天下事則包括了整個社會和百姓的事。而今天,在一般的理解中,國事是指中國的事,天下事則指世界上的事。
生活在新時代的學生更是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走進社會,關心國內外大事,了解發生在身邊的小事。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既關心「家事」,也關心「國事」。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上,常常出現「人民當家作主」這句話,此處的「家」,是指「國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國事」是由人民作主的。那麼,現在中國的「國事」是不是由人民作主呢?
先不談「國事」是不是由人民作主,現在著重談談「家事」是不是由人民作主。什麼是最重要的「家事」?我認為,最重要的「家事」就是決定一個家庭有多少個孩子。有個英文片語是「family planning」,直譯是「家庭計劃」,就是特指一個家庭的生育計劃。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家庭計劃的定義是:個人和夫婦自主地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生育間隔。那麼,現在中國人能不能決定自己的「家事」?眾所周知,現在中國有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家庭有多少個孩子,並不能由這個家庭來決定。可見,中國人現在還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家事」。
不久前,我國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特別強調子女應「常回家看看」;最近,江蘇老年法又准備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得「啃老」。我認為,「常回家看看」和「啃老」問題,都屬於「家事」,法律不應該對這些問題作出硬性規定。
如果說,19世紀中後期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一種被迫和被動的開放,20世紀後期的中國對外開放則有很大主動和自覺性質。這種自覺的主要體現是敢於直面中國落後的現實,積極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表明,中國人富於學習精神,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兼收並蓄能力,能較快接受現代工業文明。
在封建時代,人民基本上能夠在「家事」方面作主,但不能在「國事」方面作主。早在讀小學時,我就聽老師說:「在新社會,人民當家作主了。」長大後我才明白,原來在「新社會」,人民連「家事」也作不了主。我從小就關心「國事」,但近幾年我主要關心的是計劃生育這種「家事」。因為我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家事」方面不能作主,那麼就更談不上在「國事」方面作主了。所以,每當聽到「人民當家作主」這種論調時,我就想:還是先實現「人民家事作主」,再來談「人民當家作主」吧。
對中國的發展進步,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當然歡欣鼓舞,但對過甚之詞,也要清醒。我們需要做的事還很多,當興當革之處還很多,「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基本態度不能改變。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准則,有「視人如己」的倫理規范,在和世界各國的關繫上,中國秉承這種價值取向,與鄰為伴,與鄰為善,互利雙贏,共同發展。中國希望和世界共同走上繁榮之路,因為家事、國事、天下事日益具有了一榮共榮,一損共損的相關性,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個成員。 贊同0| 評論 檢舉 | 2012-5-15 19:21 熱心網友
早在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就對讀書人提出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反映了封建時代士大夫的一種濟世情懷,流傳頗為久遠。
對聯中的「天下事」一詞今仍用得很普遍,但此「天下」不是彼「天下」,語境不同,意義上已大不相同了。在對聯創作的時代,中國文人尚無世界或國際觀念,天下僅指中國文化被覆之處。所謂國事,指朝廷或政權體系的事,天下事則包括了整個社會和百姓的事。而今天,在一般的理解中,國事是指中國的事,天下事則指世界上的事。
生活在新時代的學生更是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走進社會,關心國內外大事,了解發生在身邊的小事。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既關心「家事」,也關心「國事」。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上,常常出現「人民當家作主」這句話,此處的「家」,是指「國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國事」是由人民作主的。那麼,現在中國的「國事」是不是由人民作主呢?
先不談「國事」是不是由人民作主,現在著重談談「家事」是不是由人民作主。什麼是最重要的「家事」?我認為,最重要的「家事」就是決定一個家庭有多少個孩子。有個英文片語是「family planning」,直譯是「家庭計劃」,就是特指一個家庭的生育計劃。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家庭計劃的定義是:個人和夫婦自主地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生育間隔。那麼,現在中國人能不能決定自己的「家事」?眾所周知,現在中國有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家庭有多少個孩子,並不能由這個家庭來決定。可見,中國人現在還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家事」。
不久前,我國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特別強調子女應「常回家看看」;最近,江蘇老年法又准備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得「啃老」。我認為,「常回家看看」和「啃老」問題,都屬於「家事」,法律不應該對這些問題作出硬性規定。
如果說,19世紀中後期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一種被迫和被動的開放,20世紀後期的中國對外開放則有很大主動和自覺性質。這種自覺的主要體現是敢於直面中國落後的現實,積極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表明,中國人富於學習精神,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兼收並蓄能力,能較快接受現代工業文明。
在封建時代,人民基本上能夠在「家事」方面作主,但不能在「國事」方面作主。早在讀小學時,我就聽老師說:「在新社會,人民當家作主了。」長大後我才明白,原來在「新社會」,人民連「家事」也作不了主。我從小就關心「國事」,但近幾年我主要關心的是計劃生育這種「家事」。因為我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家事」方面不能作主,那麼就更談不上在「國事」方面作主了。所以,每當聽到「人民當家作主」這種論調時,我就想:還是先實現「人民家事作主」,再來談「人民當家作主」吧。
對中國的發展進步,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當然歡欣鼓舞,但對過甚之詞,也要清醒。我們需要做的事還很多,當興當革之處還很多,「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基本態度不能改變。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准則,有「視人如己」的倫理規范,在和世界各國的關繫上,中國秉承這種價值取向,與鄰為伴,與鄰為善,互利雙贏,共同發展。中國希望和世界共同走上繁榮之路,因為家事、國事、天下事日益具有了一榮共榮,一損共損的相關性,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個成員。 贊同0| 評論 檢舉 | 2012-5-21 20:43 張立中2000 | 二級
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做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屁事。 贊同0| 評論
㈨ 誰能幫我寫一篇有關"傳統文化"的高中作文,謝謝了
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不成問題。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如此困難,有政治環境惡劣的原因。中國的政治家,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其思想文化觀點相對保守,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文化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一旦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進、突破,總會有一些從特權政治獲得甜頭的政治家,從幕後跳出來,用政治權力加以打擊。近代不是有一些軍閥,在國內大肆鼓吹尊孔嗎?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對思想文化橫加干預,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復雜,也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歷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復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這使後人感到困惑:想說愛你,又不容易。因為分明有著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許多至可寶貴的東西。
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復雜的這個特點,令後人感到十分尷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一個原因。
筆者此文主要談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及今後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這樣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人類社會總在不斷前進的,這種前進,在政治上,表現為以民為本,直至後來的由民作主;在經濟上,表現在重農重商,直至後來的市場經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尊重別人的思想觀點,直至後來的思想自由;在對待人上,關心人,愛護人,直至後來的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
中國人古代一直存在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思想本身,是進步的。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雖處逆境而奮發有為,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偉大詩人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抱負,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鮮的血液。在對待個人與社會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對待人與自然上,《棘敕川》、《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學作品,更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的特殊感情。
登長江,誦「大江日夜流」,頓生一種豪情。臨高山,讀「一覽眾山小」,頓生一種鬥志。讀《騰王閣序》,吟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又生一種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撓,如此強健,唯斯國方有也!
但是,同別的國家一樣,中國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女人有獨特生命價值嗎?不過是男人附庸。每一個中國女子,應以生活於現代為慶幸,而以生活於古代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無數蒼生,都在皇權高壓下葡葡。他們或許渺茫過,懷疑過,反對過,但後來,他們再也不曾有過這個念頭,甚至以高呼「吾皇萬歲」為終身榮耀。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一方面是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掠奪百姓,另一方面卻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對平民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進行種種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又使社會經濟發展失去內在動力。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壓制個體生命正當慾望。哪個人特立獨行,即「槍打出頭鳥」,導致國民雖眾多,實則千人一面,有膽有識的人百中無一。有新的思想,即「鳴鼓而攻之」。有不遜之言,即「禍及九族」、「誅滅十族」。在家聽父母的話,在鄉聽長輩的話,社會上聽官僚的話,而全體官僚則聽皇帝的話。個人的婚姻大事,聽父母的話。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對外部世界缺乏關心。雖然在鴉片戰爭被打敗,仍不肯認輸,以天朝上國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認真學習別人文化的有價值東西。一次次失敗,仍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不能對自己體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發自己民族生機活力。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
愚昧、落後、抑制人性、阻礙發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個人若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生活,其思維豈能不退化,其個性豈能不扭曲?與此同時,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還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善於鑽營、欺騙,又有背景的人,青雲直上;渾渾噩噩、平平庸庸、處事圓滑的人,一帆風順,庸人一生平安;而才華橫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負之士,卻往往是英雄難有用武之地,鬱郁一生。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劣勝優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逆淘汰的現象—— 幾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
(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用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中國文化是優是劣,孤立地看,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其它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認識各自優缺點,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里主要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文化進行比較。這也是近一兩百年來,學者們十分感興趣的一個問題。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其長處。「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中國人崇高天倫,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溫暖著我們的人生,支持著我們戰勝各種困難。「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中國人熱愛現實,關心現實,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心靈的損害,能把人們注意力吸引到建設現實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中國人常常講究道德,以友善態度看人,以友善態度對待其它民族,這對於國內社會秩序的建立,對於國際社會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積極的。有著強烈的為國為民建功立業思想。從馬援的馬革裹屍,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的「對酒當家,人生幾何」,到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均體現這種強烈抱負的存在。與自然也有著天然的共鳴:「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上空」,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世界文化時代的到來,終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阻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文藝復興以前的古希臘文明,已被賦予新的內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紀文明,遭到徹底批判。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
試概括出幾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對個體生命的自由、尊嚴,講得不夠。更多的是帝王的權利,而不是百姓的權利;是上級的權利,而不是下級的權利;是單位的權利,而不是個人的權利。現代社會學認為,社會活力來自激發個人的積極性,社會尊嚴來自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尊嚴。而中國傳統文化之做法,顯然與此背道而馳,既是文明不發達的表現,也必然妨礙社會的發展。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西方則堅持思想自由。各種學術可以自由爭鳴。因此幾百年來,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輩出,新的學術成果接連不斷,令世人嘆為觀止。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儒、道、佛並存,為什麼還說是沒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對立的,而實則皇權政治下一種思想的三個方面:出則為佛,入則為儒,修身則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統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戰,也不容挑戰。除非在政權沒落,或瓦解情況,批判儒家、專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頭之日。
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西方則崇高法治,在全社會崇高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既維護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成本。
在人才選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競爭。這樣能夠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能夠給其他想發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機會;能夠確保人才隊伍新陳代謝工作順利進行。中國的人才選拔模式則不科學、不合理。幹部隊伍是「官選官」,上一級選下一級。客觀上助長各級幹部不是把精力放在為民辦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級旨意上。公務員選拔,也不夠透明、公開。這使中國人才隊伍整體質量不高;效率低下;腐敗泛濫;也挫傷了大量銳意進取的民眾的積極性。
在發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講的是科學和民主。科學,不但是重視科學技術,也包括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選舉國家機關,並進行相應監督。這使西方社會數百年來一直生機勃勃向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人情和集權。衛生部部長、北京市市長在處理非典工作有嚴重失職。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按照法律制度處理就可以了。但中國對這起事情的處理,卻十分費力。這類情況,在中國十分普遍。每一起腐敗案件發生後,都有許多人在背後活動,找人講情。沒有人情,便辦不成事。各種事情的解決,如評職稱,重大課題立項,各種評獎,均離不開人情。人情是這個社會得以運轉的萬金油。集權,即大權獨欖,什麼事都由有關領導說了算。結果只能是脫離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權謀個人之私。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會正常秩序遭破壞;在維護極少數人的特權利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損害了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礙了整個民族的不斷發展。
由此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從總體上說,我們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落後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西方文化經歷過一個較充分的現代化階段。而我們民族,則尚未經歷過這個現代化階段。至少可以說,我們的現代化階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新的時代,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時代,必須建設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新的文化應該是怎麼樣的呢?人們都會關心這個問題。有一點可以肯定,應該比現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這還用說!人們會說道。
我說的美好,有這么幾層意思。
一、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社會、自然有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在無知、愚昧基礎上的文化,是不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真正幸福的。
這就要求個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並破除種種迷信思想、教條主義,勇於探索正確認識。也要求社會倡導思想自由,倡導尊重真理,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個人生活的進步,與社會的進步發展密不可分。不斷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是每一代人的責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設中,必須倡導人的社會責任,鼓勵人們在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上,為社會多做貢獻;必須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的矛盾,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必須使人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創造更多優秀的勞動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揚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貴的生命,是萬物之靈。理應雄糾糾、氣昂昂地活著,理應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擊人的尊嚴,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嚴,都是不允許的。人與人之間權利與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嚴,侵犯他人的權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許的。新的文化,必須喚起人們對自己生命的尊嚴意識!喚起他創造生活的熱情!喚起他對別人生命價值的尊重的熱愛。努力使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開創大寫的人生。
同時,還要考慮人的需要,創造相應的精神文化產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脫離人的需要,這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必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四)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繼承是必要的。主要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事物本質和規律,或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但要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這些年來,有些人看到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極盡溢美之詞,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後,便反過來大力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儒家文明重新復興是大勢所趨!這純粹是一種意淫,愚昧可笑。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絕不是去復興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學、民主、崇高人的尊嚴和價值是新中華文化。
還要虛心學習。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別人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學習別人。別人不來向我們學習,是別人的愚蠢。而我們不去學習別人,則是我們的愚蠢。學習永遠不是一件丟面的事,而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趕上別人,超過別人。即使已經超過別人,也要繼續向別人學習,因為別人總會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好一些。
不同國家國情不同,學習中不能照搬照抄。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裡?人口多一些,生產力起點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後一些,人均資源少一些,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許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發展經濟,都要科學、民主,都熱愛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都要講道德和法律。因此,別人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應積極借鑒。
有些人動不動以中外國情不同為由,千方百計為學習別人先進文化設置障礙。中外國情不同,所以中國不能搞市場經濟,不能崇高人權,不能普選,不能倡導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這與其說是重視本國國情,不如說是自甘落後。許多別人文明的先進成果,被排斥在一邊。害了誰?害了自己民族的未來,害了廣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那麼我們民族與世界先進民族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必然越來越大了。
在我看來,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攜手前進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麼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麼做的。你向我學一點東西,我也向你學一點東西。這樣大家都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成熟。人類文明,必然要以這種方式前進,才能發展更好,也才能使各個民族更快地進步。
關於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舊事物不會滅亡,新事物不會發展,世界永遠原地踏步,不能前進。文化也是如此,僅僅只有繼承,或僅僅中只有學習他人,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創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根深葉茂。文化積累是根,根基不扎實,是長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長不高,長不壯。
二要明確方向。方向錯了,不是創新,而是守舊、復古,前功盡棄。一定要透過種種迷霧,把握文化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說到底,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三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四要有勇氣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舊的文化,並非一帆順,必然會碰到斗爭。這離不開政治家的膽識,也離不開有識之士的頑強奮斗。說到底,是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舊的文化代表不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奮斗,並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最終必然能取得勝利。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已進行了一百多年。總的印象,是太慢了。亞洲幾個發展中國家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比我們快得多。這可能同他們直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便於接收同屬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世界先進成果有關。而我們則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由於我們在很長時間內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馬克思主義,對於資本主義文明一直保持一種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我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
但是,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族,走向現代民族的腳步,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盡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必將大大加快。
這里還想就國家熱談一談自己的精淺想法。
這十多年後,又出現國學熱,涌現一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一些人只是就國學談國學,這已經走入歧路。時代不同了。今日談國學,應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國學,就必須精通西學。就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一個現代國學家,就必須同時也是現代西學家。這樣,他研究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比較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要研究國學必須研究春秋百家學,大唐文學,魯迅文學。有人把千古罪學當成國學,其實把自己也變成了千古罪人。
㈩ 關心時事的優秀作文600
近些年來,在我們身邊,出現了這樣一類學生:他們的成績頂呱呱,但卻過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生活;他們對歷史的細節了如指掌,但對別人談論的熱門之事卻一無所知;他們對課本、輔導書、練習冊、考試卷等大張懷抱,但卻拒絕電視、電腦、報紙、雜志等一切「非正業之物」。總之,他們似乎只對死亡的東西感興趣。
但這樣好嗎?也許,老師會站在講台上對全班說這才是好學生;也許,家長會拍著胸脯對親友說這才是好孩子;也許,校長會在廣播上對全校說這才是國家的棟梁。但我否認,我否認他們的說法,更否認這種生活。
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是如此之快,信息更新量也是日益上升,我們如果不了解正在發生的事,就無法立足於現在的這個社會。試想,如果在你生邊有這樣一個人,他對你所談論的時事新聞一臉茫然,但卻整天沒完沒了地說著明治維新和閉關鎖國。你會怎麼想?你會覺得這個人很有趣嗎?當然不會。沉浸在死亡的過去的人是可悲的。他所熟知的永遠是過去的東西,而面對新鮮的、充滿活力的現代事物,他卻顯得無所適從。他會笑容滿面地擁抱過去,對現代事物卻視而不見。這樣的人,難道能夠在我們的社會中立足嗎?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離開書桌的生活必定是痛苦且孤獨的。就溝通而言,他無法與別人談論現今大事,而人們也不會整天沉浸在他的康熙乾隆之中。這樣一來,他就會感到與別人沒有了共同語言,就必定會感到失落與孤寂。而長期這樣,就會對他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造成其心理的不健康。因此,我們是不會提倡過這種生活的。
除了無法與別人溝通之外,他在工作上的能力也令人擔憂。如果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被招聘到了一家不錯的單位,也得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呢?不,我看不到光明,以他長期只關心課本而不是生活的狀態以及無法與人很好地溝通帶來的孤獨我們可以看出,他在工作中也必定是一個只關心本職工作而不考慮他人及公司狀況且少言寡語的人。那麼,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領導人,你會提拔這樣一個人來管理公司嗎?首先,我們且不論他的工作幹得怎樣,就他的寡言姿態而言,領導是否認識他還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其次,如果他不關心公司的整體狀況,只是閉門造車地做他的本職工作的話,我想,那也是干不好的。因為他關上門,就無法知道公司的整體發展方向,就很有可能與公司走著相反的方向。就這兩點而言,我們就應該可以說,他的前途很暗淡了。
因此,就以上幾點看來,這樣的人是一種在生活上孤獨無助,在事業上前程暗淡的人。那麼,我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那樣的人吧!如此看來,我們作為學生,了解時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我們就要「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事事關心」。要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只具備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所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成績怎樣,名次怎樣,好需要關心我們的國家怎樣,社會怎樣,世界怎樣。我們必須放眼世界,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才能夠擺脫孤陋寡聞,才能與我們前面所談論的那類人劃清界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健康地成長,得到多方面地發展。
現在的社會,科技發達。我們了解時事的途徑有很多。我們可以通過電視、電腦、報刊、雜志等方式了解這些正在發生的事,了解這個發展中的社會。看新聞是一種很好的了解時事的方式。收看新聞,不僅有了質量上的保障,同時也不會花費我們太多的時間。網際網路也是一種不錯的工具。網上的信息非常多,我們只需輕點滑鼠,敲擊鍵盤便可瀏覽我們所需的信息。而報紙作為一種傳統的信息傳遞的媒介物更是廣受歡迎。從不同的報紙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信息。閑暇時刻,通過翻閱報紙,我們也能夠得到另一種樂趣。
因此,我希望廣大的學生朋友們,能夠抽出一部分自己的閑暇時光,去看看新聞,查查信息,翻翻報紙。我相信,你一定會從中受益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