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提高素質 清正廉潔"小學生作文
對於「貪婪」這個詞語,大家也許並不陌生,但對於「廉潔」這一詞,大家知道的又有多少呢?相信大家就算聽到過,對這個詞語得了解並不是很深,不大清楚它所指的意思是什麼?廉潔指不貪污,腐化,不奢侈浪費,不以權謀取私利,貪贓枉法。同時也指有道德修養,行為純潔。不隨便索取不應有的報酬和不正當的財產,並以身作則,同腐敗現象做斗爭。 清正廉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的廉潔,可以產生巨大的反響;不廉潔則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導致無法想像的結果。「領導」這個詞,可以做名詞,也可以做動詞。「領導」做名詞來講是某地的領導;做動詞來講則是某地帶動群眾的領頭人。「兩袖清風」是一個領導必要的基本素質。如果領導腐敗,那麼,哪還有群眾的幸福可言呢?一名共產黨員,沒有高尚的道德素質,怎麼可能效力於祖國,獻力於人民呢?那些吃喝玩樂、挪用公款、貪贓枉法、自私自利,不顧人民安危的領頭人。用難聽點的話來說:真是枉活一世。
古今中外,不貪贓枉法,秉公辦案,兩袖清風的人總是被人贊揚。在人們心中,他們總是至高無尚,清正廉潔的。周敦頤曾說過一句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廉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華夏精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讓我們舉一個事例吧!清朝年間。紀曉嵐與和砷之間行成了鮮明的對比。紀曉嵐頭腦靈活、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和砷也是聰明圓滑,卻貪污腐敗。和砷與紀曉嵐是死對頭。卻又都是乾隆爺的愛臣。據史料記載,和砷被抄家後,他的財產比乾隆爺的要多很多!多的讓人觸目驚心。有人可能會問,和砷的財產是哪兒來的呢?因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和砷曾擔任中堂、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官職。由於他身居要職,貪污的國庫銀兩不計其數,加之有許許多多的人有求於他,也給他送金銀珠寶,致使他家有萬貫,但他的生活是幸福伴著擔憂。可紀曉嵐呢?賄賂的金銀珠寶一概不收,只靠朝廷發的俸銀維持生活,日子雖平凡卻很快樂。
面對和砷與紀曉嵐,你更喜歡誰呢?是貪污腐敗還是兩袖清風?我想,更多的人會選擇兩袖清風!
所以,我覺得:我們小學生從現在開始,就要把「提高素質,清正廉潔」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廉潔精神。雖然我們還沒有反腐的這種能力,但是我們也要在心裡樹立起這種精神。我們雖然不能令貪婪完全消失,但只要我們克制好自己,不被金錢迷惑,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美麗!
『貳』 小學生廉潔從教,服務學生的作文範文
廉潔進校園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
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聽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疑問,我們只是一所學校,與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相比,廉潔怎麼能提到這么高的位置呢?其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廈,離不開我們每個行業、每個部門、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廉潔是綻放於人類之樹的一朵鮮花,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無論面對怎樣迷離的塵世,我們更應始終堅持一面廉潔的大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當前形勢下,要特別強調「廉潔從教」,我們每位老師都要遵守職業道德,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看看他們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堅定。在這樣的純潔面前,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是對他們的褻瀆;在這樣的堅定里,更多的是對老師的執著和無比的信任。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今後各條戰線的主力軍,提前對他們進行廉潔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他們正處於身心發育、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腐朽現象的侵蝕,而且這種不良意識一旦形成,以後就難以糾正。現在,某些電視節目充斥著對燈紅酒綠生活的渲染,部分書刊上堆積著對奢侈生活的描寫,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輩們的「迎來送往」。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不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提醒,很多孩子便會照搬成年人的某些行為,從而埋下隱患。而若想改變這些可能,則離不開我們的勤奮工作,廉潔從教,恪盡職守。因此,如何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做到廉潔從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都需要真心面對、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通過廉潔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這樣一種有效的形式,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聰明智慧,教書育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將自己的美好形象永遠留在學生的心坎里;使青少年兒童從小就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從而逐步懂得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真正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親愛的老師們,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就讓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以務實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教育事業中去!
『叄』 小學生廉潔作文如何寫
廉潔進校園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聽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疑問,我們只是一所學校,與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相比,廉潔怎麼能提到這么高的位置呢?其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廈,離不開我們每個行業、每個部門、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廉潔是綻放於人類之樹的一朵鮮花,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無論面對怎樣迷離的塵世,我們更應始終堅持一面廉潔的大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當前形勢下,要特別強調「廉潔從教」,我們每位老師都要遵守職業道德,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看看他們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堅定。在這樣的純潔面前,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是對他們的褻瀆;在這樣的堅定里,更多的是對老師的執著和無比的信任。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今後各條戰線的主力軍,提前對他們進行廉潔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他們正處於身心發育、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腐朽現象的侵蝕,而且這種不良意識一旦形成,以後就難以糾正。現在,某些電視節目充斥著對燈紅酒綠生活的渲染,部分書刊上堆積著對奢侈生活的描寫,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輩們的「迎來送往」。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不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提醒,很多孩子便會照搬成年人的某些行為,從而埋下隱患。而若想改變這些可能,則離不開我們的勤奮工作,廉潔從教,恪盡職守。因此,如何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做到廉潔從教,是我們每一位 老師都需要真心面對、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通過廉潔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這樣一種有效的形式,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聰明智慧,教書育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將自己的美好形象永遠留在學生的心坎里;使青少年兒童從小就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從而逐步懂得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真正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親愛的老師們,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就讓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以務實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教育事業中去!
自古以來,很多人就把「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意思就是做一個不隨俗浮沉、質朴高潔的人,這同樣也是任何一個正直的人都該做到的基本原則,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要是說每個人都大公無私未免太過於不現實。因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出現了廉潔與腐敗兩類截然相反的人群。在我看來,廉潔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廉潔是美德之一。作為一個官員,不論是官大還是官小,只要連接就一定可以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因為當他廉潔時,自身的內在素質就會在潛移默化下得到提高,他的處世態度也能讓人們相信他,服從他的安排,那麼管理自然就順利多了,廉潔起到的重要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廉潔還有一定的社會效應。當每一個管理者都大公無私地為人們付出,而不是追求個人利益時,一些人的不良習氣也會逐漸消除,物慾橫流也會很快被抑制住。
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我們學生自己。盡管與那些腐敗分子貪污幾百萬是不能比的,但有一些事情還是必須引起我們足夠注意的。有些同學可能對於「權力」看得比較重,所以在一些班幹部的選舉中,就會耍些手段,像拉一些關系比較好的同學來選自己,要不然就是請客或者是買些小玩意送給他們;再比如兩個朋友之間,因為關系好,所以在班上一些事情上就互相包庇、袒護,甚至在考試時彼此作弊… …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不廉潔,是朋友之間的所謂「義氣「造成的。可能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一定得引起足夠的注意,否則誰也不能保證這些「義氣」以後不會毀了他們一輩子。
廉潔一向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那麼讓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讓廉潔走進校園。
自己選一篇吧。。或者兩篇結合。。
『肆』 小學生寫廉潔自律的作文
何遠廉潔賢能的聲名傳到了京城。梁武帝下詔提升他為宣城太守。宣城轄安徽長江以東大片地區,從一個小縣令直接擢升為大郡太守,這在南朝以來還是少有先例的。
『伍』 真正的清廉的作文400小學生五年級
廉潔在我心
如果人們都不知道什麼叫廉潔,那麼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呢?當然是一塌糊塗。如果人們都廉潔守法,世界又會怎麼樣呢?當然是多姿多彩嘍!
我家隔壁的小王叔叔就是一個廉潔守法的人。
他中等個頭,頭發很短,腳上總是一雙又舊又老的運動鞋,身上總是那已經退色的深藍色的工作服,口袋裡總裝著一把輕便的小鉗子,他的工作就如他的口袋裡的東西一樣,他就是一位修車工人,不過也是一個部門經理,但什麼事都要自己動手,真老實。
去年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王叔叔卻一心一意在工作上。「咚咚…… 」王叔叔家來人了,「來了」王叔叔便去開門了,「你好!」「好!」只見那個人一進來就把一大包禮物塞到王叔叔手裡,王叔叔接受了,「王經理,我想請個假回娘家,這些禮品你收著吧!我走了!」 「你來就是為這個,如果人人都請個假,那公司就沒人了,把東西拿回去。」說完那個人便走了。
如果人人都像這樣,那麼世界會多美好呀!偏偏又有人不知廉潔。
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去買東西,回家後,看見有兩個人一起談話。第一個人說:「這些錢你收著,把事情辦好後,我會再給你一些!」 「什麼事呀?」另一個人說:「我兒子這次高考成績不太好,你跟校長說一下啊!」 「好!」他們說完就離開了。
這個世界要是每個人都廉潔守法就好了!
『陸』 寫清正廉潔的作文 六年級作文
廉潔進校園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 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聽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疑問,我們只是一所學校,與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相比,廉潔怎麼能提到這么高的位置呢?其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廈,離不開我們每個行業、每個部門、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廉潔是綻放於人類之樹的一朵鮮花,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無論面對怎樣迷離的塵世,我們更應始終堅持一面廉潔的大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當前形勢下,要特別強調「廉潔從教」,我們每位老師都要遵守職業道德,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看看他們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堅定。在這樣的純潔面前,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是對他們的褻瀆;在這樣的堅定里,更多的是對老師的執著和無比的信任。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今後各條戰線的主力軍,提前對他們進行廉潔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他們正處於身心發育、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腐朽現象的侵蝕,而且這種不良意識一旦形成,以後就難以糾正。現在,某些電視節目充斥著對燈紅酒綠生活的渲染,部分書刊上堆積著對奢侈生活的描寫,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輩們的「迎來送往」。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不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提醒,很多孩子便會照搬成年人的某些行為,從而埋下隱患。而若想改變這些可能,則離不開我們的勤奮工作,廉潔從教,恪盡職守。因此,如何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做到廉潔從教,是我們每一位 老師都需要真心面對、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通過廉潔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這樣一種有效的形式,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聰明智慧,教書育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將自己的美好形象永遠留在學生的心坎里;使青少年兒童從小就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從而逐步懂得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真正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親愛的老師們,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就讓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以務實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教育事業中去!
『柒』 小學生廉政作文
1、懸魚拒賄的羊續
羊續(142—189),字興祖,東漢太山平陽人。以祖蔭拜郎中,後任廬江、南陽太守。
漢靈帝中平三年,羊續臨危受命,出任南陽太守。為了盡快掌握當地的真情實狀,他只帶一名小書僮,簡衣陋衫,以踽踽閑行之態,悄悄進入南陽地界,觀街市,問風謠,把當地官吏的貪廉良劣,事先摸了個清清楚楚。因而,當他突然出現在南陽府衙時,當地官吏無不驚竦震懾。
上任後,羊續立即頒布宣政令,治弊興利,黎民百姓為之歡欣鼓舞。
南陽地方多權豪之家,風尚奢華。羊續對此深感蹙額疾首。他帶頭素衣薄食,出行時,瘦馬一匹、舊車一輛,決心以自己的清儉來影響、轉變世風。
俗話說「新太守敵不過老府丞」。作為一地長官的羊續帶頭節儉躬行,對那些一向揮霍慣了的府丞屬吏,顯然是一個很大的約束。於是,有一天,一位老府丞笑嘻嘻地給他送來了一條老大的活魚。想不到,沒多費口舌,羊續竟收下了。老府丞暗暗得意,想道:「羊續啊羊續,你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今日收魚,明日就會拿肉,後天就能受錢啦!」於是,幾天後,他又笑呵呵地拎來了一條更大的活魚。
羊續招招手,讓他到庭廊之下,然後指著檐樑上掛著的那條前些天送來的魚,威聲正色地對那個老府丞說:「你上次送的,我都沒有動。你這一次、下一次再送,我還會收、還會動嗎?你的這條魚,我要一直掛在這里,作一個不要再來送錢送禮的活告示。
明代清官於謙寫過一首《初度》詩:
喜剩門庭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
清風一枕南窗卧,閑閱床頭幾卷書。
羊續的清廉成了史學家筆下「廉吏」的典範,《後漢書》也曾為羊續專門立傳。
2、包拯清廉拒饋「不持一硯歸」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包拯)因在天長縣(今安徽省天長縣)明察善斷,辦案如神,政績卓著,升任嶺南端州(今廣東省高要縣)知州(一州的最高長官)。
北宋年間,朝廷規定每年都要向皇宮交納一定數量的硯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賜公卿大臣。當時的權貴、大臣、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因此,歷任知府為巴結權貴、討好上峰,都要向民間工匠和作坊無償索取比進貢數量多幾十倍的硯石,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包拯到任後,翻閱前任文卷,發現上任知州額外徵收端硯太多。按朝廷進貢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塊。可去年的登記中,寫的都是「三十又六方」。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數倍!包拯十分驚訝,當即了解原知州的下屬官員。官員們皆異口同聲地說:「大人,你哪裡知道,前知州為賄賂當朝權貴,才動得大手大腳啊!」包拯詼諧地說:「對待權貴,恐只能小手小腳吧?」於是他下令:按朝廷規定,進貢之端硯每年只做八塊。
一日,一個貴門親臨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硯,說道:「大人每日躬筆耕耘,急需上硯。現送得一方,呈與大人,以為萬民造福。」包拯說:「我這多年皆用普通石硯,如此高貴的,當呈聖上所用,我用則糟蹋了。」說罷,他堅辭不受。
包拯常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後來,又有人來送端硯,他開著玩笑拒絕說:「如今我來到產端硯的端州,便收端硯;明日去產金的金嶺,又受金子,我豈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盜嗎?」直到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當他即將離任時,當地精製一方好硯,贈給他作紀念,他也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因此,人們奔走相告,盛贊包拯為官清明。
3、陶母責子
東晉陶凱年輕時當過潯陽縣的小史,專門監管魚壩。一次,他派人將一罐干魚送給母親品嘗,沒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將干魚送回,而且寫信責備他:你做官,那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不能給我帶來好處,卻反給我增添了憂慮。陶侃讀畢母親來信,愧悔交加,無地自容。自此以後,嚴母訓導銘刻在心。其後為官40年,勤慎實職沒,始終如一。
4、子罕以不貪為寶
子罕,即皇喜,戰國時宋國大臣。姓戴氏。宋桓侯時任司城,職同司空,因避武公諱而改,故又稱司城子罕。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獻玉的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鑒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給你。」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宋國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對此評論道:「子罕並非沒有寶物,只是他所珍視的與常人不同罷了。如果我們用一百兩黃金和摶黍去給小孩子,小孩子必定會選擇摶黍;如果以和氏璧與一百兩黃金給鄉下人,鄉下人必定會選擇一百兩黃金;但如果用和氏璧與道德至言讓聖賢的人挑選,那麼,聖賢之人就又會選擇後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選擇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只有明白這一道理,才會領悟子罕所珍視的才是無價之寶呢!」
5、鮑永為官剛正不阿
鮑永,字君長,東漢上黨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其父鮑宣,是漢哀帝時的司錄校尉,為王莽所殺,鮑永時為郡府功曹。王莽殺了鮑宣,亟欲滅其子孫,以斬草除根。都尉路平承其諷旨,陰謀加害鮑永,去邀功請賞。太守苟諫是個正直的官員,他非常同情鮑永家的遭際,遂將鮑永安排在自己身邊為吏,時時加以保護。
建武十一年(35年),鮑永由魯太守被征為司隸校尉。鮑永不愧是一代司隸的後代,他上任不久,就以彈劾趙王劉良轟動了京師。趙王劉良,是光武帝的叔父,曾親手撫育劉秀兄弟長大成人,新莽末年又隨劉秀起事,妻子和兩個兒子皆被王莽軍所殺害。劉秀稱帝後,他被封為趙王,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皇親貴戚。這年中郎將來生病故,趙王去參加了葬禮,在回來的路上,車過夏城們時,恰與右郎將張邯的車馬相逢在城門中,因道路狹窄,交通阻塞。劉良遂大發王爺脾氣,破口大罵張良的車夫,又將門候岑尊召去斥責了一頓,並讓他磕頭馬前,羞辱不堪。鮑永聞知,則不顧他是多麼尊貴的國戚,仍止疏請奏他「知為諸侯潘臣,蒙恩入侍,明知岑尊為六百石之帝城門侯吏,而肆意羞辱,逼令磕頭認錯,奔走馬頭前,無藩臣之禮,大不敬。」趙王劉良因此被降為趙公。由於鮑永不避權貴,嚴於執法,使朝廷風紀肅然,公大臣莫不戒慎。鮑永他還將鮑恢辟為都官司從事,同他一道糾紛不法。這位鮑恢也是一個「抗直不避強御」的猛士,從此,鮑永更是如虎添翼,就連光武帝劉秀也常對身邊的人說:「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那時權貴就是如此害怕這兩為剛正不阿的小人物。
6、何遠處世廉潔受褒獎
何遠,字義方,祖籍東海郯(今山東郯城)。南齊時入仕為江夏王國侍郎;梁朝時曾先後擔任武昌太守、武康令、宣城太守、樹功將軍、始興內史、黃門侍郎等職,後轉東陽太守,又因被誣告,免職歸家,後再度出山為征西咨議參軍、中撫司馬。
梁朝建國初期,何遠被封為武昌太守。當時,士大夫的風氣日趨頹敗。而何遠在任上,勤於吏職,清正廉潔,不給別人送禮,對別人的饋送也秋毫無所受。何遠是北方人,喝不慣南方的溫水,故常常拿錢去買民間井水飲用。當時江南還不曾有賣水的風俗,市民多不取錢,但何遠不願因此而擾民,也不去取水。武昌盛產鮮魚和水產,可是何遠每天只用干魚片下飯;江南盛產漆器,一般官僚士族之家都有各種色調明快的漆器和富麗堂皇的銅製品,而何遠全不置辦這些名貴產品。
何遠廉潔賢能的聲名傳到了京城。梁武帝下詔提升他為宣城太守。宣城轄安徽長江以東大片地區,從一個小縣令直接擢升為大郡太守,這在南朝以來還是少有先例的。何遠上任後為官清正,一如既往,削除苛政,愛民恤貧,發展生產,政績卓著。天監十六年(公元517年),梁武帝下詔褒獎:「何遠前在武康,已經是政治平安,處世廉潔,大家有目共睹;其後又相繼擔任二郡太守,更加清白無瑕,為政先端正作風,多做有益社會的好事,人民愛戴,就是古代最優秀的二千石父母官也不會比他更強。」於是將何遠調入京城,提升為榮譽很高的黃門侍郎。
7、林則徐赴任途中留清名
林則徐(1785—185([1]清末政治家。字元撫,又字少穆,晚年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閩侯》人。
1838年11月,欽差大臣林則徐肩負著禁煙重任,離開京城,向廣東進發。
是時,別說欽差大臣,就是一般京官外出,也是前呼後擁,派頭十足,八面威風。而途經的地方官更是極盡阿諛逢迎之能事,細心伺候,惟恐不周。所以,當時外出的京官很多是一站停一站,接受賄賂饋贈,盡情作威作福,狠撈一把,許多京官因此發了大財。
林則徐十分痛恨這種腐敗現象。為了防止沿途各地官員按老習慣辦事,臨行前即已明令通知各地的州縣長官必須『『四不」:即不準大辦酒席;不準饋贈禮物;不準驚動百姓;不準送錢給隨從人員。後來,他在途中發現有的地方為了迎接他,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去翻修房子,於是他又補充了一條:不住豪華房子。
林則徐在當時頗有政聲,對於他的廉潔和鐵面無私,很多地方官久有所聞,所以接到林則徐的通告,誰也不敢違背「五不」。這樣,林則徐所經之地,才未出現鋪張浪費、私送財物等行為。但也有不明事理的人。途中有個縣官接到欽差大臣的『『五不』』通告後,自以為這是怕地方官准備不周到,才故意這么通知的。於是乎,宰豬殺羊,張燈結綵,派工鋪路,裝修新房,專候欽差大臣光臨。幾天後,林則徐派出的先遣官員來了,當了解到這個縣官勞民傷財的行徑和老百姓恨透了他的情況後,連夜派人把這事報告了林則徐。林則徐果斷決定繞道而行,同時,還將情況告知這個縣官的上司。結果這個縣官被官降一級。這時他才省悟:林則徐的廉潔並非虛傳,而是真的。由是,林則徐上任途中,行之於前,而清廉之聲留之於後。
8、於成龍飲譽「清官第一"
於成龍,清順治帝十八年授廣西羅城知縣。於成龍在任居官七年,建學宮,創養濟院,潔己愛民,「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康熙六年,任四川合州知州,當時該州治所僅有百多人,且差役十分繁重。到任後,革除宿弊,招民墾田,貨以牛種,不到一個月,州治戶口增至一千。康熙十七年,於成龍升任福建按察使。是時,以鄭成功而株連獲罪數千人,皆為死罪。於成龍查明這些人都是無辜百姓,即陳報上司批准予以開釋。於成龍任按察使期間,秉公執法,判處公平,使不少冤獄得以平反。對有些良家子女沒為奴婢的,於成龍為其集資贖歸,並贈川資遣回家中。且於成龍廉潔自律,從不饋送,由此政聲雀起,為巡撫吳興祚薦為廉能第一,深受百姓歡迎。
因於成龍政績卓著,康熙十九年擢直隸巡撫。赴任伊始,布訓示不得饋送上官。又根據實際情況,上疏皇帝請求免徵宣化府所屬東西兩縣與懷安、蔚州的二萬一千八百頃的賦稅,減去了幾千戶農民的沉重負擔。當於成龍驚悉宣化府東西二城在二十餘日餓死數十人的情況後,在未經朝廷允許的情況下,派人將平糶倉糧賑濟飢困不能謀生的窮民,每日賑濟二斗。後得到康熙皇帝照準。康熙二十年,於成龍赴京面君,康熙皇帝稱贊他為「清官第一」,賜銀千兩,皇帝御馬一匹,制詩褒揚,並命戶部派官助其賑濟飢民。
康熙二十一年,於成龍升為江南江西總督。他一到江南,即革除苛捐雜稅,祛其積弊,辦事勤謹,輒自通宵。於成龍常日間樂於微服私訪,通曉民間疾苦,官吏賢能貪鄙盡在掌握之中。凡親友有請托者,一概婉言謝絕,對饋送物品一絲不取。平時儉朴自勉,日食粗飯蔬菜。江南歷代崇尚奢侈,於成龍如此率先,下屬亦凡事從簡,豪強姦邪之人亦斂跡遠避。於成龍任總督幾月,政行幡然,初見成效。後康熙二十三年,於成龍又兼理江蘇、安徽兩巡撫事,不久病逝。
於成龍官至總督,不帶家屬。其時,僚屬弔唁時,見其居所的竹籠中僅有綈袍一件,床頭鹽豆豉數包。清貧竟至如此。聞於成龍死,百姓罷市哀悼,家家繪像奉祀。康熙皇帝聞知於成龍臨終前的狀況,十分感慨,對群臣說:「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因謚成龍「清瑞」,以示褒獎。
9、朱熹六劾貪官
朱熹作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婦孺皆知,但了解他還是正氣凜然、奮發有為的官員的人.恐怕就為數不多了。他6次彈劾貪宮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故事.至今讀來仍令人盪氣回腸。
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親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的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之職又是王淮推薦的。面對大義和私情,朱熹選擇了前者。
1182年7月初,朱熹到台州巡視災情。當天下午就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為官不正的舉報。經過思想斗爭,朱熹決定對唐的丑聞進行調查。沒幾天。就查明唐在台州任知府兩年多來的8條違法亂紀行為。如違法收稅,騷擾百姓;貪污官錢,偷盜公物等。朱熹把與案情有關的蔣輝、嚴蕊等人捉拿歸案,並於7月19日向朝廷遞交了彈劾唐仲友的報告。23曰寄出第二份彈劾報告。27日案情有了進一步發展。又遞交了第三份報告,分殘民、貪污、結黨、淫惡等四個方面共24條,對唐仲友的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全面揭露。
8月一日.唐仲友指使一批地痞闖進司理院,毆打朱的下屬。朱熹怒不可遏,當即向朝廷寫了彈劾唐仲友的第四份報告,強烈要求朝廷對唐進行嚴厲查處。但在王淮的運作下,唐不但沒有被追究責任,反而被提拔到江西任提刑。這時,朱熹已到縉雲縣巡視災情。他在該縣又寫了第五份報告,指出唐仲友之所以無視法紀。貪贓枉法、荼毒百姓,完全是仗著弟媳王氏。他發誓.如果朝廷不處置唐仲友,他就辭職。
王淮怕事情鬧大會牽連到自己.於是向孝宗奏請免去唐仲友的江西提刑職務,移交浙西提刑查辦。最後,唐仲友按提前退休論處,告「老」還鄉。
朝廷對唐的縱容讓朱熹十分氣憤,於是又遞交了第六狀,要求朝廷依法追究唐仲友的刑事責任,以平百姓之憤。為緩解朱、唐之間的矛盾,王淮請吏部尚書鄭丙出面提名朱熹到江西任提刑。朱熹接到任職通知後,毅然向朝廷遞交了《辭免江西提刑奏狀》,帶著家眷回武夷山去了。後人為了紀念朱熹,武夷山脈數干平方公里的許多山水被命名為朱山、朱溪。
10、諸葛亮鞠躬盡瘁
諸葛亮(181棗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出任劉備軍師。劉備稱帝,命其為丞相。劉禪即位後,受遺詔輔政,封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君主,任蜀相二十七年,位極人臣,權蓋朝廷,但一生克己奉公,始終保持清廉本色。
建興五年至十二年,諸葛亮為了消滅北魏的有生力量,實現匡復漢室的宏偉大業,先後五次率兵北伐。軍中事務,無論巨細,他都一絲不苟,親自過問,每天起早摸黑,日理萬機,終於因「食少事煩」,積勞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線大營中。
病床上的諸葛亮一想到自己沒能完成先主遺願,不禁老淚縱橫。後主劉禪在成都聽說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諸葛亮見到李福,嘴角邊露出一絲笑意。他吃力地將軍國大事、身故後的繼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待,又把自己死後如何退兵的安排詳細囑托給楊儀。說完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後,諸葛亮已幾乎喘不過氣來了。稍息片刻後,他又聲若游絲繼續說道:「我死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務必求簡,依山造墳,墓穴只要能容納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讓我穿上平時的便服,千萬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諸葛亮的聲音越說越低,終於歸入一片寂靜。李福想到丞相為國家操勞一生,臨終要求竟如此之簡,不禁又感動又悲痛,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諸葛亮生前曾給劉後主上過一份奏章,說明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留給兒輩作衣食之資,自有餘饒。」「臣在外任,沒有別的安排,隨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給,不另外經營產業來增加收入。我死的時候,家裡不會有多餘的布帛,外面不會有多餘的錢財,決不辜負陛下的信任。」諸葛亮去世後,家中的情況確實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蜀國君臣百姓特地修建祠廟,以紀念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代名相。
唐代詩人杜甫來到武侯祠,寫下了千古絕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1、吳訥題詩示廉行
吳訥(1372—1457)明朝官吏,學者。字敏德,號思庵,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此公素以「散慎直廉,不務矯飾,議論舉指,自恥詭隨」而稱譽古今。
吳訥,是明代一位清正名臣。他在明洪熙元年擔任監察御史,由於政績卓著,又晉升為南院僉副都御史,所以歷來人們都稱他為「吳御史」。吳訥為人憨厚耿直,在任職的十餘年裡,給人們的印象是「心存恕寬,未嘗察察人過」,但奇怪的是,那些奸贓不法之徒,卻不敢仰視吳訥,一提到他就使這些人「自然消循摧淚」。吳訥為什麼有這樣的威力?許多人不得其解。有人曾給他總結過八個字:「昌詞義色,風采凜然」。就是說,吳訥在當時世風日趨腐敗的情況下,能正自身,嚴於律己,「出污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著節儉清廉之風。 有一次吳訥巡撫貴州後,准備東返回京時,地方官員為了向他討好,派人攜黃金百兩追至夔府給他饋贈。他對這種行賄之舉十分反感,但當時沒有發作,也沒有簡單地拒絕。更不像與他同時代的某些贓官那樣,誰給送東西都會笑納然後再痛加揭發,嚴加懲處,以竊取更好的名聲,又以名聲索取大利。吳訥接過賄金並未啟封,只在上面題詩一首讓來人將詩與黃金帶回。吳訥的題詩是:
蕭蕭行李向東還,
要過前途最險灘。
若有贓私並土物,
任他沉在碧波間。
從此,吳訥題詩拒黃金的故事便流傳開來。
12、劉寵克己奉公
劉寵,東漢大臣。字利榮,東萊牟平(今山東東牟)人。歷任豫章太守、會稽太守、宗正、大鴻臚等職。
東漢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太守劉寵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調往京城任職。
臨行之前,但見幾位白發老人,蹣跚而至,結伴前來,說是要為太守送行。劉寵聽說,連忙謝過:「老人家若大年歲,不辭辛勞,遠道而來,我實在擔當不起啊!」老人們說:「以前為官者貪錢戀物,常常鬧得雞犬不寧,百姓寢食不安。自從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樂業。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實感難舍難離,特來專程相送,以表心意。」說著,每人托出一百文錢,要交給劉寵留著途中使用。
劉寵聽罷,十分感動地說:「父老們如此過獎,我實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領受了,這錢我不能收,還是請帶回去吧!」
老人們情真意切,執意贈送。劉寵無奈,只得從每人手裡拿了一文錢收下,老人們這才稱謝作別。劉寵見老人們漸漸遠去,遂將收下的那幾文錢輕輕地投進了河中。
此事很快傳開,人們紛紛稱贊劉寵,有人為他起了個美名,叫「一錢太守」。據說,如今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就是當年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捌』 關於清正廉潔的作文,三篇以上。
關於清正廉潔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盧懷慎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裡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官以後,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
他在東都(洛陽)擔當負責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隻布口袋。他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願經常去探望他。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刮風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願,看到他們倆來了,心裡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並叫家裡人准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麼也沒有。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過了沒幾天,盧懷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薦宋璟、盧從願、李傑和李朝隱。皇帝看了報告,對他更加惋惜。
安葬盧懷慎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只好叫一個老僕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舉行什麼儀式,便派人騎馬去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裡在舉行盧懷慎死亡兩周年的祭禮,正在吃齋飯。」玄宗於是賞賜細絹帛,並因此停止了打獵。
另外人們傳說:盧懷慎去世時,他的夫人崔氏不讓女兒哭喊,對他說:「你們的父親沒死,我知道。你父親清正廉潔,不爭名利,謙虛退讓,各地贈送的東西,他一點也不肯接受。他與張說同時當宰相,如今張說收受的錢物堆積如山,人還活著,而奢侈和勤儉的報應怎麼會是虛假的呢?」到了夜間,盧懷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將夫人的話告訴了他,盧懷慎說:「道理不一樣,陰間冥司有三十座火爐,日夜用燒烤的酷刑來懲罰發不義橫財的人,而沒有一座是為我准備的,我在陰間的罪過已經免除了。」說完又死了。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玖』 小學生清正廉潔的作文
1.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聽到這里,大家也許會有疑問,我們只是一所學校,與地方政府和各級機關相比,廉潔怎麼能提到這么高的位置呢?其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廈,離不開我們每個行業、每個部門、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廉潔是綻放於人類之樹的一朵鮮花,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無論面對怎樣迷離的塵世,我們更應始終堅持一面廉潔的大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當前形勢下,要特別強調「廉潔從教」,我們每位老師都要遵守職業道德,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看看他們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堅定。在這樣的純潔面前,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是對他們的褻瀆;在這樣的堅定里,更多的是對老師的執著和無比的信任。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今後各條戰線的主力軍,提前對他們進行廉潔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他們正處於身心發育、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容易受腐朽現象的侵蝕,而且這種不良意識一旦形成,以後就難以糾正。現在,某些電視節目充斥著對燈紅酒綠生活的渲染,部分書刊上堆積著對奢侈生活的描寫,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輩們的「迎來送往」。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不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提醒,很多孩子便會照搬成年人的某些行為,從而埋下隱患。而若想改變這些可能,則離不開我們的勤奮工作,廉潔從教,恪盡職守。因此,如何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做到廉潔從教,是我們每一位 老師都需要真心面對、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通過廉潔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這樣一種有效的形式,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聰明智慧,教書育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將自己的美好形象永遠留在學生的心坎里;使青少年兒童從小就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從而逐步懂得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真正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親愛的老師們,孟子曰:「路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就讓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以務實的態度,勤奮的精神,廉潔的作風投入教育事業中去!
一碗白米飯
1927年冬,毛主席帶領工農紅軍住在寧岡縣茅坪村的時候,有一個時期紅軍生活非常艱苦,天天吃紅米南瓜,有時候還吃糙紅米和南瓜煮的稀飯。開頭吃幾餐還覺得味道有點香甜,吃多了就覺得有點難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戰士們從一個鍋里盛飯。
一天吃早飯的時候,警衛員小胡突然給毛主席送來了一碗白米干飯。原來他看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戰士們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飯,實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廚房私自和炊事員商量,並且由小胡自己動手把紅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給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飯。
毛主席一見白米干飯,覺得有點奇怪,便問戰士們今天是不是也吃這樣的飯?小胡在首長面前從未撒過謊,這次當然照實說了。毛主席聽完之後,馬上叫他拿回廚房去和南瓜煮稀飯,讓大家一起吃,並且說:「以後再不許這樣了,戰士們吃什麼,我也吃什麼。」小胡激動地說:「毛委員,南瓜稀飯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這一餐干飯吧,下次再不做了。」毛主席仍然不同意,並向小胡耐心地解釋說:「我不應該有什麼特殊的。南瓜稀飯本來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戰士們能吃,我就不能吃嗎?你要知道,受壓迫受剝削的窮人連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給我把飯送回去?」小胡還想說什麼,可是毛主席已經把那碗白米飯塞到他手裡了。小胡無法,只好把飯拿回廚房去了。
3.
清正廉潔
清正廉潔,是指人們的品行正派,清正無私,克己奉公,不奢侈浪費,也不以權謀私、不貪贓枉法,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之一。廉潔,向來就被人們稱為「古之楷模,今之模範」。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來的曲折進程,多少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總有股股貪婪之濁流讓我們歷歷在目;渺渺青史里,也總有陣陣廉潔之清風讓我們刻骨銘心。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一個道德之國,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無論是屈原還是范仲淹,廉潔之風,修身之氣,貫穿始終。當今世界,物慾橫流,廉潔修身,有時已被金錢,名聲,利慾拋之於腦後。然而,國無廉潔修身之風氣,衰敗傾頹之勢,必將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靜心修身,勢在必行!學生在大學之時,文化基礎學習基本完備,思想尚未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襲,猶如初生之犢,若能於此最佳良機修身養性,步入社會後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蓮,身正心明!民族英雄、豪傑義士、清黨廉政,突出重圍,踏破紅塵,終於跨出了最為理想的一步——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們以輝煌作別;在歷史的長卷上,他們以英名流芳百世;在生命的草稿上,他們撥墨如水,揮筆灑「清」,頗具神感……
讓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樣廉潔處事的吧!劉寵曾是一個小小的太守但處事公正,一心為百姓服務,所以被升了官。離任時不少百姓送他很多財物但他堅決不收,最後在大家強烈要求下采拿了一枚小小的銅板!所以被稱為「一錢太守」;楊振在做官時,一個人在夜晚送給他很多黃金,他同樣不要,雖然那人說不會有人知道,但他反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讓那人愧怍不已,這就是有名的「楊振拒金」的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廉潔一向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而一個人也只有在誠信的基礎上才可以廉潔。因此誠信也是必須的,我們應該不違背良心做事,真心去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讓廉潔走進校園,誠信伴我行!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拾』 小學生廉潔作文300字,急需!!!
2、包拯清廉拒饋「不持一硯歸」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包拯)因在天長縣(今安徽省天長縣)明察善斷,辦案如神,政績卓著,升任嶺南端州(今廣東省高要縣)知州(一州的最高長官)。
北宋年間,朝廷規定每年都要向皇宮交納一定數量的硯台,或留皇室使用,或賜公卿大臣。當時的權貴、大臣、學士們都以家中存有幾方端硯為榮。因此,歷任知府為巴結權貴、討好上峰,都要向民間工匠和作坊無償索取比進貢數量多幾十倍的硯石,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包拯到任後,翻閱前任文卷,發現上任知州額外徵收端硯太多。按朝廷進貢的要求,每年要供奉八塊。可去年的登記中,寫的都是「三十又六方」。這三十六方比朝廷的要求高出數倍!包拯十分驚訝,當即了解原知州的下屬官員。官員們皆異口同聲地說:「大人,你哪裡知道,前知州為賄賂當朝權貴,才動得大手大腳啊!」包拯詼諧地說:「對待權貴,恐只能小手小腳吧?」於是他下令:按朝廷規定,進貢之端硯每年只做八塊。
一日,一個貴門親臨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硯,說道:「大人每日躬筆耕耘,急需上硯。現送得一方,呈與大人,以為萬民造福。」包拯說:「我這多年皆用普通石硯,如此高貴的,當呈聖上所用,我用則糟蹋了。」說罷,他堅辭不受。
包拯常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後來,又有人來送端硯,他開著玩笑拒絕說:「如今我來到產端硯的端州,便收端硯;明日去產金的金嶺,又受金子,我豈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盜嗎?」直到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當他即將離任時,當地精製一方好硯,贈給他作紀念,他也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因此,人們奔走相告,盛贊包拯為官清明。
3、陶母責子
東晉陶凱年輕時當過潯陽縣的小史,專門監管魚壩。一次,他派人將一罐干魚送給母親品嘗,沒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將干魚送回,而且寫信責備他:你做官,那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不能給我帶來好處,卻反給我增添了憂慮。陶侃讀畢母親來信,愧悔交加,無地自容。自此以後,嚴母訓導銘刻在心。其後為官40年,勤慎實職沒,始終如一。
4、子罕以不貪為寶
子罕,即皇喜,戰國時宋國大臣。姓戴氏。宋桓侯時任司城,職同司空,因避武公諱而改,故又稱司城子罕。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獻玉的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鑒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給你。」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宋國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對此評論道:「子罕並非沒有寶物,只是他所珍視的與常人不同罷了。如果我們用一百兩黃金和摶黍去給小孩子,小孩子必定會選擇摶黍;如果以和氏璧與一百兩黃金給鄉下人,鄉下人必定會選擇一百兩黃金;但如果用和氏璧與道德至言讓聖賢的人挑選,那麼,聖賢之人就又會選擇後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選擇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只有明白這一道理,才會領悟子罕所珍視的才是無價之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