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升中學生作文立意水平
作文的審題、立意、取材「有法可循」
對於高、中考語文來說,作文是很見功底的一項,作文往往會將語文的分數拉開差距.
語文作文怎樣才能更好更新呢?
1、 審題——(1)若給提示語+題目的形式:必須要仔細閱讀提示語的要求,這點尤為重要.
——(2)若是純命題作文:題目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若遇到一個字的題目,你最好在這個字的前後加字,比如:題目為——「新」,你可以寫「創新」「革新」「刷新」「立新」;或「新潮」「新穎」「新鮮」「新奇」等.這樣就比單純的「新」要更容易入手.
2、 立意——必須要准、具體,觀點要正確、要新穎,比如:寫題目為「和諧」的作文方法有三:
(1) 拆字法——把和字拆開,左邊「禾」——意為莊稼,是物質糧食.右邊的「口」字,意思是人,所以「和」字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物質財富;「諧」字左邊是言,就是說話.右邊是「皆」,意思是都,那麼「諧」字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應有說話的權利,是屬於精神生活的.故「和諧」二字說明物質、精神生活都好了,才構成和諧.這樣的解釋就比較新穎.
(2) 逆向思維法——比如:「逆境出人才」,你也可以逆向寫成「逆境不一定出人才」.
(3) 改變條件法——比如:「發展是硬道理」可以寫成「發展但不科學,就不是硬道理」,這樣的立意就會顯得特別、新穎.
3、 取材——不要總是拿古人說事,拿父母說事,那名人說事,而應更多聯系現實.比如:弱勢群體;多歌頌特殊工作,比如抗震救災的英雄、城市美容師等等;還可以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
『貳』 初中作文的立意方法
初中作文立意在於要積極向上,而且作文要有深意
考試作文審題要把握幾個點:
1.弄清內提示語中讓你寫容什麼,不要偏題,議論文中要掌握好給你的每一點,記敘文取題目時要具體,不能很抽象(特別忌諱什麼「我明白了生命」啊,或是半命題中填很抽象的詞,這樣你的寫作范圍就會被你放大,不好下筆,盡量縮小自己的寫作范圍,把內容具體化會好寫很多,分自然會高。
2.取題目不要太直白,最好用比喻的手法修飾一下
(舉個例子:寫好書伴我成長,這一類文章時,可以把書比做長生果,「我的長生果」這樣的題目會吸引閱卷老師)在考試作文閱卷時,出題人會給一些點,議論文評分標准一般是這樣:四類文:偏題,字數不夠 三類文:偏題但字數夠了文筆還很好 二類文:只抓住了其中一點,語言不錯 (如果是散文只有一點則是表達清晰,語言優美的文章) 一類文:抓住所有的點,語言優美,可以看出有深厚文字功底,寓意深刻。
特別注意要有真情實感,不能讓閱卷老師一看就覺得假,看不下去,這種文是的不到高分的,還有便是,現在很多學生為了標新立異,寫文章都喜歡寫的很頹廢,灰暗,以為很寫的不錯,但分數不高就是因為立意不積極。
『叄』 初中生作文立意需注意什麼
一、立意要是非分明
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審題、立意的前提,否則,就不可能准確地把握材料的主要思想傾向,進行正確的立意,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內容。立意,從本質上說,是作者對待所寫事物的觀點、態度問題。觀點、態度錯了,文章的中心就不可能正確,思想內容就不可能正確、健康。如《我的生命中不能沒有你》的立意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親情、自然、文學等,文題中的你可以是人、是物、是景、是一切積極地意象,所以如何沙海淘珠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了。
二、立意要獨辟蹊徑
如果文章主題一般化,不新穎,大家都雷同,就難以寫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穎。如《我的生命中不能沒有你》,我們就不應該刻意地將范圍局限到人。由於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他們所能駕馭的立意不外乎親人、朋友。如果大家都將范圍有意無意地縮小到人,那撞車就不可避免。當然,親情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但好文章的立意應該是「從意中所有,從語中所無」。也就是說,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但大家未能表達出來,讓你寫出來了,這就是新穎,這就是獨創。同樣是親情,別人只能寫出家人對自己的關愛,而我們卻可以推陳出新,寫出親人對自己的嚴厲,家人對自己的影響。或者,同樣是關愛,我們也可以為這深沉的愛加些曲折,為文章增彩。
立意的獨創性並非憑空而來,也不可隨意杜撰。它來自於生活。學生平時注意觀察和體驗周圍的生活。「學而不思則罔」,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認識到新的東西,領略到新的涵義,寫文章就能出新意。不能看到生活一點現象就拿起來塗塗抹抹,而是在觀察和研究生活現象的基礎上獨辟蹊徑,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發現。而立意做到新穎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汲取新思想,獲得新感受。如寫故鄉的小徑,在繁華的都市裡已難以找到這樣安寧的小徑,也只有在像姜堰這樣臨水的小城才能獲得這樣的閑情,很多時候,只有失去的東西才能學會珍惜。難以想像,當城市裡再多幾條東流的水,人流如織的馬路,再多幾點令人眼花繚亂的霓虹,我們到哪裡尋找安閑,尋找晚風吹拂的無人小徑,將這種感受付諸筆端,就成了較為獨特的立意。
三、立意要入木三分
意不僅要新,還要力求深刻。這就要求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去挖掘其內在的本質,思考出人生,對社會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能在一般認識上再進一步,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並能給人以啟迪。寫作文,在立意上難以深入,原因就在於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挖掘。所謂挖掘就是深入思考,挖出事物最本質的東西來。這種題目立足點很多,我們可以融入自己對自然的享受,對文學的感悟,對思想的挖掘,以及對情感的回報。從而使自己的文章品味得到提升。如寫故鄉,則可以通過故鄉小徑的前後對比,以及大道的繁華與小徑的孤寂對比,突出一個人類活動,人類經濟大踏步邁進的同時,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一種迫害,從而使生活在都市裡的我們嚮往自然寧靜的主題。這樣的立意相比於單純的對自然的喜愛就比較容易搶佔先機了。
四、立意要言簡意賅
簡明、集中是對主題的要求。相反,主題分散想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要做到「簡明」,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思維不進行概括,表象就無法升華為本質,認識就無法實現理性的飛躍,思想就不可能達到簡明、集中了。同一篇文章,不能出現兩個不同的你,不能用兩個立意來沖淡主題,寫文章就應該確定好你是什麼,你與我的關系以及你對我的影響。
『肆』 中考作文立意有哪些
「從考綱來看,每年中考都不會出現很大的變化,今年情況也基本一樣。總的來說,在普及高中教育的背景下,中考仍然是基礎考核性的,難度系數大概在0。65-0。7。」程少堂表示,雖然中考不像高考那樣以選拔性為主,但也會有一些「拉開距離」的題目。
比如,閱讀題的兩個題型,議論文或說明文閱讀會相對簡單,考核基本的閱讀能力,但現代文學作品閱讀會出現一些相對較難的題。因為文學作品意境比較「朦朧」,語言表達也比較含蓄,中心思想往往難以把握,所以往往能區分出不同考生的閱讀能力。
程少堂介紹,古詩文閱讀不僅是考核的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拉開差距的地方。古詩文的題目分值高達20多分,是整張試卷除了作文以外最高部分,考生往往只有答好這部分的內容,才能獲得理想成績。但考生也不必要過分緊張。因為這部分不考課外的內容,題目都是來自課本。
程少堂特別強調,古詩文名篇、名句背誦的考題有15分,分量很大,考生只要熟悉課本,把該背的都背了,而且會默寫,就能夠把分數拿到。這里丟分是非常可惜的。但是就以往中考評卷情況來看,相當多考生在這部分丟分多,丟分的原因要麼是背不下來,要麼會背不會寫,出現錯字、漏字、添字、顛倒字等錯誤。比如前幾年中考默寫題中就出現過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答案,如什麼「人比黃瓜瘦」、「江山美人如此多嬌」、「酒翁之意不在酒」之類,都是由於讀書不仔細造成的。
程少堂進一步表示,就最後一個月時間而言,課本內古詩文復習,是重中之重。
現在就要激活作文材料
談到作文,程少堂表示,從經驗來看,歷年高考、中考的作文題,都不會太難,一般先要立足於讓學生「有話可說」,不容易跑題,在此基礎上讓考生「願意說」,即看到作文題後有寫作沖動。最好的作文題還能做到讓少數尖子生「說得好」。這樣的題目就能拉開不同考生的差距。當然,中考作文題能出到第二個層次,即讓學生看到題目後有寫作沖動,就很不錯了。至於能否出現既讓學生「有話說」,又讓學生「願意說」,同時又讓少數學生能「說得好」說出水平的作文題,那要看是否天時地利人和。
事實上,不管高考,還是中考,「思想深刻」是一篇優秀作文必須具備的。程少堂認為:「要體現深刻,就是要用辯證思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論證觀點或說明問題。」但他提醒,中考與高考也有所區別,高考作文更加「理性」,中考作文則更加「感性」一些,因此,中考傾向於鼓勵學生寫記敘文,而寫好記敘文的關鍵是要把細節寫好。
程少堂強調,由於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限制,初中生邏輯思維發展不成熟,因此,中考作文過分要求思想深刻是不現實的,也會得不償失。中考作文復習不要過分要求「重大意義」之類,能寫出點「意思」就可以了,因為「有意思」往往就是「有意義」,而「有意義」不一定「有意思」。
現在考生應該怎樣准備作文呢?程少堂認為,中考作文所涉獵的無非是三大部分———「人與自我」、「人與人或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現在考生可以回顧、整理一下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素材積累,形成一個材料庫。這樣考試時,就能夠得心應手,隨手就可以拿來用,而不是下筆的關頭才苦思冥想」。
程少堂強調:「素材盡可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而不是僅僅拿社會熱點來做文章。」因為閱卷老師最頭疼就是千篇一律的素材,「記敘文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議論文則要注意其基本結構和基本論證方法」。
不少老師和同學都認為,初中生生活單調,沒有什麼材料寫好作文。程少堂認為這是一大誤區。程少堂指出,作文,特別是記敘文,並不一定要寫多大的事情,一些生活細節、感悟、體味也能成為好的題材,古今中外許多經典文章寫的都是雞毛蒜皮,把雞毛蒜皮寫得動人,就是好文章。
考生備考注意回歸課本
離中考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程少堂建議,前期的復習,考生已經丟開課本很久了,對課本的內容產生了陌生感,所以有必要回歸課本。回歸課本首先是古詩文,鞏固好這部分內容很重要,尤其是平時語文成績不太好的同學。
其次,回頭溫習教材上一些經典的記敘文、議論文,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再回頭溫習感覺可能不一樣了。就記敘文來說,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等,仔細揣摩,對作文有益。
復習中學會關注社會,聚焦熱點
謝一凡南都學習智庫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復習要分清主次,學會放棄
「目前初三年級的復習已基本完成了第一輪以課本為主的全面系統的基礎知識復習與第二輪以專題強化訓練為主的關鍵性復習任務。眼下,是考前的第三輪復習———綜合訓練和模擬考試階段。」南都學習智庫專家謝一凡對目前中考考生面臨的復習狀態進行分析後,提示考生可在綜合訓練與模擬的階段,注意以下技巧。
復習要分清主次,學會放棄。很多學生在最後一周仍舊沉迷於題海戰術,對此謝教授這樣勸告學生:不要身陷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資料中而不能自拔,不要完全沉迷於題海中而找不到彼岸,導致偏離方向。考前一個月時間的復習要更側重宏觀,注重知識體系的特點,突出主幹,而不是一些零碎的知識,「當然不是說不再去做試題了。」謝一凡教授這樣補充,「做題要一點,應試技巧是有連貫性的,做一些模擬題,限時訓練,錘煉應試技巧,瞄準考試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復習中學會關注社會,聚焦熱點。中考內容的有些科目不會遠離熱點,「如果想押中題目,抓好熱點復習是必要環節」。但是謝一凡提醒考生在沖刺階段的復習中,關注熱點問題不是取得好成績的唯一條件,同時必須分配足夠的時間放在與教材的結合點上,提升綜合運用能力。在課本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過程當中,首先要讀懂材料或提煉材料,其次要整合、落實,把熱點問題的核心內容與基礎知識融合在一起,針對本年的熱點對課本進行一次落實。
復習中要回歸教材,查漏補缺。謝一凡認為,對於每個考生來講,通過整個的中考總復習,縱橫知識網路已編制完畢,今年的中考熱點、社會焦點也已瞭然於心,可以說知識准備已經基本就緒。「到了沖刺階段的此時,需要同學們將所學的知識『內化』,根據自己的思路將知識系統地梳理一遍。」他推薦大家要重新回歸教材,同時要溫習錯題,查漏補缺,以達到知識升華,能力升級。具體該怎樣做呢?「這一階段,重新閱讀過去做過的各種練習題和考試卷是查漏補缺的最佳途徑。對過去做錯的題目認真研究,找到自己知識上的漏洞、思維方式上的偏差、解題規范上的疏漏、錯誤集中點等,以此作為訓練重點。」
從認真審題開始提升應考「戰術」
考試的應試技巧是靠在過往的多次測驗中慢慢積累的,謝一凡提醒大家:調整情緒最重要。進入考場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急於做題,而是調整、穩定自己的情緒,最好是做個深呼吸運動。穩定情緒後,考生最好把整個試卷從頭至尾瀏覽一遍,試卷的難易度如何、能得多少分,心中已經基本有數,認真排列答題順序,答題時堅持先易後難原則。這樣,能夠保證自己答題過程平穩、快速、高效,不留遺憾。
謝一凡特別指出的是「審題」環節,他認為:「知識是基礎,審題是關鍵,方法、技巧是保證,這是解題的三個要素。」他解釋說,審題不清、判斷不準、解題不規范是很多考生的軟肋。在審題能力上,要養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注意命題設問的指向性要求;學會讀懂材料中的顯示性要求和隱性要求;能夠讀懂數據、圖表、漫畫中所包含的信息;做主觀題時,要有層次,分段寫答案;做客觀題時,要多層次地分析論述;觀點和材料結合中要注意准確運用術語和關鍵詞。
「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什麼是細節?謝一凡總結了以下幾點:卷面整潔;書寫規范;按要求答題;在規定區間內答題;答題要完整,如作文一定要堅持寫完;注意表達、關鍵詞、基本術語、基本概念等。
緊握老師的手,自信心增強
謝一凡坦言,經過三輪的中考復習,學生的知識結構已經形成,考試的時候不完全是知識掌握上的競技,也是學生在心理上對自己的考驗,「所以調整心態、樹立信心尤為重要」。
解鈴還須系鈴人,學生考前的壓力最根本的需要學生自己去調試化解,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好必要的應考心理准備,努力擺脫煩躁、焦慮、效率低等困境,而謝一凡推薦的方式就是:「多主動與老師交流溝通。」老師常年從事教學,他們看待學生學習或者心態問題的視角與學生是不同的。如果遇到心裡過不去的坎,應該主動去「握住老師的手」,也許你所焦慮的問題會迎刃而解。
『伍』 中學生作文如何立意
中學生作文如何立意
一、意在筆先。清人劉熙載的《藝概》中說:「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後人意在筆後,故至手忙腳亂。」,現在許多學生寫作文,一看到題就寫,想到哪就寫到哪,行文是雲霧繚繞,層次不清。寫文章跟走路一樣,先要有一個目標,不能盲目走。俗話說 「文以載道」,一篇文章歌頌什麼,批判什麼,宏揚什麼,剔除什麼,先要有一定的方向,也就是說先要構思立意。
所謂立意,就是確定文章的主題。每篇文章都有一個主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它像一根紅線貫穿全文,成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選材、剪裁、結構、語言、表達等,都要以主題為依據,這樣才能避免行文的隨意性。
二、立意的原則和方法:
(1) 主題要正確。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能宏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不能有灰色、消極甚至錯誤、反動的言論。一篇文章要反映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思想,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對讀者要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讓我們明白面對困難,樹立自信的人生啟迪,《斑羚飛渡》讓我們感受團隊合作的精神,《紫藤蘿瀑布》讓我們思考如何正確對待生命長河中各種各樣的不幸……
(2) 主題要集中。所謂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全文都要圍繞著「這一個」主題來寫。
(3) 主題要深刻。所謂深刻就是要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要懂得對主題加以升華。如朱德《我的母親》文章結尾由「母親」聯繫到中國千千萬萬普通的農村婦女,楊朔《荔枝蜜》由眼前的蜜蜂聯繫到中國大地上那些無私、勤勞的農民。這樣的立意自然就深了。寫文章不能就事寫事,停留在事件、人物的表面,要善於由小及大,由點到面地開掘,深入思索,高屋建瓴,挖出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來。
(4) 主題要新穎。新穎。作文提倡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力求使人們獲得新的啟迪、新的聯想。文章寫出新意關鍵在於作者具備獨創精神。如果思想懶惰,人雲亦雲,所作文章必是千人一面,令人慾睡。
(5) 主題要有時代感。所謂時代感,就是要求主題能夠反映一定歷史時期人們最關心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這樣的主題能夠引起人們深思,具有更現實、更普遍的教育意義。「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好的作品一定能符合時代潮流,關注這個時代人們共同的心聲,關注社會民生。
三、立意的積累:
(1)、多讀書。書讀多了,閱歷也就多了,思考問題、看待人生、分析事物的角度和眼光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多讀書則胸次自高」。心胸達到一定境界,文章立意自然就深了。
(2)、多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會。要能從平凡的人事物中思考出哲理、意義。
(3)、多動筆。要把平時讀到、看到的、想到的記下來,或日記、或隨筆逐漸積累和練習,日久成能力,那麼不管遇到什麼作文,立意就自然「胸有成竹」了。
『陸』 目前中學生寫作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是學生不喜歡寫作文,提起寫作文就頭痛,有時老師要求時間久了,為了完成任務就抄內作文書。容所以有時改作文我也頭疼,看到學生寫的作文沒有創意我對批改作文也失去了信心。 二就是空話、假話連篇,一看就是編的。作文抄、編、湊,情況及其嚴重。 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語言不夠簡練。寫作時語句不通,原因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不善於積累和運用優美詞句;2、材料不夠充分。學生平時沒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對於生活的占滴小事不會仔細觀察從而導致寫作素材缺乏,一到作文時當然只有「皺眉頭、咬筆頭」了,面對作文題,心中無話可說不會收集材料,不會選材;3、中心不夠明確。寫作的內容過於重內容,輕立意,功夫都花在字詞句篇上。寫作時往往是湊字數所選取的材料不能為中心服務;4、內容不夠具體。學生常常感到生活很平淡,無內容可寫,於是往往言不由衷,寫出的作文空洞平淡,學生不懂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對於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別說用心去感受。5、立意不夠新穎。不清楚各類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柒』 如何指導初中生進行作文立意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百字新事」訓練讓語言積累、語感培養與思維發展直接源於生活,要求學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記錄當天發生在身邊的,或當天聽過、讀過、看過的新聞,做到語言精煉、流暢。百字新事與寫作日記有著本質區別,不求長,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寫」方面。
閱讀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剪報作文」訓練要求學生每天剪報一篇,旁加對文章的點評、心得、聯想,可從文章的主題與內容、情感出發,亦可從文章寫作方式方法入手。這項訓練既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為學生自主選擇讀寫材料、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並落實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剪報作文與寫作讀後感有著本質區別,後者重在「感」,而剪報作文則重視了學生的評價能力,不僅在於對寫作內容的「感」,還在於對寫作的內容、過程與方法的「評」,體味文章成功之道,樹立自己的作文標准。
二、新聞引路 輕松入門
筆者認為,作文訓練應當經歷「掌握作文特點—掌握寫作方法—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階段,因此而設計的「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新聞寫作訓練—想像能力訓練—思維能力訓練—語言優化訓練—研究性作文訓練)中,「新聞寫作訓練」著重讓學生掌握作文特點和寫作方法,而想像、思維、語言優化、研究性作文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要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但小學到高中老師需不斷重復。「新聞引路」以結構模式簡單規范(一般為倒金字塔式)且易於掌握的新聞(消息)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快速闖入作文王國,牢固把握作文內容與情感真、新,語言簡明精煉等特點,並從此成為習慣。
新聞寫作對真實性的嚴格要求可規范學生運用典型事例寫出真情實感;對新聞價值的嚴格要求可規范學生寫出新意並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准確、精煉、生動的新聞寫作語言要求為改變學生華而不實的「學生腔」提供了訓練機會;為把新聞寫真實、生動而去觀察、琢磨的新聞寫作過程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動機有很好幫助;散文式通訊和副刊文藝作品也為中學生學習文學語言找到了新天地。
語言是學生在潛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積累起來的,包括老師在內,其他人都幫不上忙,所以重視想像與思維能力的訓練成為最有效的作文教學內容,待學生有了一定語言積累再訓練語言優化。郭沫若曾說:「於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後求其化」,與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通過想像、思維和語言優化訓練求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語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聞的規范模式,不會造成模式化的惡果。
三、交給工具 四步成文
筆者認為:寫作是一個「發散思維--聚斂思維--線性思維」的雙重轉化過程。即從寫作目標出發,充分發揮觀察、感受能力,從生活和頭腦中聯系各種知識、事物等寫作內容是「發散思維」;選材、煉意、構思、謀篇,是連續不斷地對已有材料與觀點進行整理的「聚斂思維」過程;作者心裡的東西變成文字,語言的「線性」特點(不同的字和話不能同時表達)就體現出來了。
『捌』 初中生作文立意要從哪幾方面著手
zao dou you le ni zai cha !!!!!!!!!!!!!!!!!!!!!!!!!!!!!!!!!!!!!!!!!!!!!!!!!!!!!!!!!!!!!!!!!!!!!!!!!!!!!!!!!!!!!!!!!!!!!!!!!!!!!!!!!!!!!!!!!!!!!!!!!!!!!!!!!!!!!!!!!!!!!!!!!!!!!!!!!!!!!!!!!!!!!!!!!!!!!!!!!!!!!!!!!!!!!!!!!!!!!!!!!!!!!!!!!!!!!!!!!!!!!!!!!!!!!!!!!!!!!!!!!!!!!!!!!!!!!!!!!!!!!!!!!!!!!!!!!!!!!!!!!!!!!!!!!!!!!!!!!!!!!!!!!!!!!!!!!!!!!!!!!!!!!!!!!!!!!!!!!!!!!!!!!!!!!!!!!!!!!!!!!!!!!!!!!!!!!!!!!!!!!!!!!!!!!!!!!!!!!!!!!!!!!!!!!!!!!!!!!!!!!!!!!!!!!!!!!!!!!!!!!!!!!!!!!!!!!!!!!!!!!!!!!!!!!!!!!!!!!!!!!!!!!!!!!!!!!!!!!!!!!!!!!!!!!!!!!!!!!!!!!!!!!!!!!!!!!!!!!!!!!!!!!!!!!!!!!!!!!!!!!!!!!!!!!!!!!!!!!!!!!!!!!!!!!!!!!!!!!!!!!!!!!!!!!!!!!!!!!!!!!!!!!!!!!!!!!!!!!!!!!!!!!!!!!!!!!!!!!!!!!!!!!!!!!!!!!!!!!!!!!!!!!!!!!!!!!!!!!!!!!!!!!!!!!!!!!!!!!
『玖』 如何對初一學生進行作文立意的指導
初一學生閱歷淺,認識水平有限,在平時作文中立意不明確、不深刻的現象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作文質量。因此,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立意"方面的指導。
一、立意必須明確、集中
立意,就是確定中心思想。無論寫景、狀貌還是敘事、記人,只要形成一篇文章,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說話或寫文章無中心或多中心是影響交際的最大障礙。
1、無中心。比如布置一篇《XX見聞》的作文,學生有家庭的,學校的,街道的,大多沒有明確的寫作目的,如有一位同學寫《街頭見聞》,寫兩個小孩表演雜技,將節目的內容一一介紹,也寫到了圍觀人的喝彩,結尾是今天玩得很高興。這樣的文章,像流水帳一樣實錄了街頭見聞,根本沒有明確的主旨,若指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兩個表演雜技的小孩身上,寫他們年齡小、身體瘦弱,而練的又是難度高、危險性大的節目,學齡兒童都不能接受應有的教育,表達了自己的同情、憂慮,立意便明確了。
2、多中心,即東拉西扯、節外生枝,影響了全文中心的表達。初一學生的作文,500字左右的篇幅,容量有限,只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就可以了。多中心就反而給人中心不明確之感。
像有一學生寫《寒假記事》,寫家裡買了一條大魚,掛在外面晚上忘了拿進屋,第二天發現不見了,原來是鄰居大娘怕掛在外面被貓吃掉,替他們保管了,表現了鄰里之間相互照應,社會和諧融洽。但卻還寫到家裡年貨的高檔,年夜飯的豐盛、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結果是筆力不集中,削弱了感染力,應一一刪去,使文章中心更突出。
二、立意必須正確
古人雲:"意猶帥也。"把意比作統帥,統帥如果錯了,全文將"滿盤皆輸"。一篇作文總得告訴讀者一個有益的道理,如果往錯誤道上引,當然是不允許的。比如有一位學生寫自己的理想,是當醫生,因為自己的爸爸也是當醫生的,辛辛苦苦一輩子,甚至英年早逝。但他認為"吃虧",要效仿爸爸,成為一名忘我工作的醫生。這樣的行為是高尚的,這樣的立意是正確的。而如果理想僅僅是為了找一份薪水高的輕松的工作,這樣的立意就不正確。
三、立意要新穎,切忌落俗套
文貴新,這是古今作文的共同要求。稍稍想一想,道理也十分簡單--誰不喜歡新一點的文章呢?一般的講,新,有兩種含義,一為選材新,二為立意新。這里只講立意。同樣的題材,同樣的記敘對象,有的人寫出了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這就是立意上的推陳出新。比如古代文人,當秋風蕭瑟,落葉紛飛之時,往往發出悲秋的慨嘆,可《秋魂》卻抒發了不同的感情,寫出了秋的成熟、寬容等,表達了對秋的禮贊。還比如說有這樣一個題目--《我的財富》,一般人都將"財富"理解為"錢"或"財物",而有一位同學以"家境的貧寒和生活的艱辛"為"財富",說"家境貧寒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意義","使我不斷發奮努力","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骨氣,有尊嚴",讓人耳目一新。
四、立意要真,即課本上要求的"說真話","訴真情"。
現在有的學生寫作都是瞎編的,例如寫好人好事,半數以上寫撿錢包或扶老奶奶過馬路,幫老大爺推車,老師們大多感慨:"哪有那麼多人的錢包可撿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指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觀察什麼呢?觀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歡樂、苦惱,想同學之間的摩擦、友誼等。如有一位學生寫《我的爸爸》,小作者寫自己的父親是位油漆工,夏天傍晚父親還在大門外,小作者老遠能聞到爸爸毛巾上那種汗味加上特殊的味道。每當這時,小作者會馬上迎上去,替爸爸解下搭在自行車上的毛巾,幫爸爸清洗,寫出了爸爸的辛苦和自己對爸爸的感激和愛,很真切,很朴實,或許是受到了《背影》的啟發,也是源於作者對生活的觀察,才有了這篇真實、誠懇而又情真意切的文章。五、立意應力求深刻。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個深淺的問題,體現在作文中,立意便有個深刻與否的問題。如商代的大臣箕子聽說紂王讓工匠做一雙象牙筷子,就覺察到紂王追求奢侈,深感憂慮,意識到商朝有危險了,顯示出敏銳的洞察力。敏銳的洞察力也並非一定屬於年長者,象《世說新語》中《王戎預知李苦》的故事,就說明小孩子也可以有深刻的思想的。只要多觀察、多思考。所以從初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將立意作為作文的一個要求明確提出來。有一位同學寫《記一堂體育課》,寫的是800米測驗,最後兩百米,作者堅持不住了,但想到為期末的體育成績,為了評"三好學生",為了初三中考,加油拼搏,最後終於戰勝自我,勝利到達終點。其中對"三好"、"中考"強調很多,給人一種"功利感",不深刻,體現了小作者思想認識水平還不夠。如把有關"為了三好,為了中考"的內容去掉,就將主題確立為"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就要深刻得多。
除了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以上幾方面的指導以上,老師還應該注重在課文教學中滲透立意,為作文立意打基礎。如教讀《最後一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方面教育,教讀《金黃的大斗笠》、《散步》等對學生進行手足親情、尊老愛幼方面的教育,學了《皇帝的新裝》要求學生要保持童心,敢說真話等。
另外,老師應注重在課外活動中貫徹立意,要指導學生讀好書,如大綱規定的一些課外讀物,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遊記》等,平時進行課外閱讀訓練時,也應有意識的安排有關"志向"、"求知"、"惜時"、"愛國"等到名家名篇,組織學生看電影電視,報紙等,關心國家大事。
總之,從初一開始,教師就應加強對學生進行立意方面的指導,盡早明確目標,絕不降低要求,並在閱讀課文的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滲透作文立意指導,學生的作文立意水平肯定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