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文500生活是首哲理詩
生活是一首詩
歲月如歌,生活如詩.生活是由一個個如詩的精彩的片段專連結起屬來的,每一個片段都是一首詩,並使我們的生活有時充滿快樂,有時充滿傷感,有時充滿痛苦,洋溢著各種不同的味道。
生活是一首詩,一首快樂的詩。
當我取得優異的成績時,老師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會聽到贊美的話語。同學向我送來羨慕的眼神,我的心裡充滿了快樂的因子。
生活是一首詩,一首傷感的詩。
Ⅱ 以一首哲理詩為題 「全國最難作文」如何審題
令人著急的一件事
早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萬物蘇醒,開始了新的一天。
「咚咚……」誰在敲我的房門。哦!原來是爸爸在叫我:「快點起床。」我睜開惺忪的睡眼:「讓我再睡一會兒嘛。」「再不起來,恐怕學校的大門就要關了。」爸爸不緊不慢地說。我一下子清醒了,從床上一躍而起。
我急急忙忙地把衣服穿好,沖到鏡子前洗漱。「慘了,我怎麼把衣服穿反了?」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想到上課就要遲到了,我的心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我跑出房門,瞧見弟弟的門關著,心想他肯定百分之百還沒起床。弟弟做什麼事都慢吞吞的,連平時走路都慢吞吞的,我扯著嗓子大喊:「快起床!」催了幾次他都不理我,我火了,連踹了弟弟的門幾下,大吼:「汪凱威!要是你再不出來,可有你好果子吃了!」弟弟這才應了一句:「我已經起來了,別再叫了。」
還剩十幾分鍾了,我真恨不得變成一隻小鳥立刻飛到學校去。弟弟卻邊扣紐扣邊若無其事地說:「不要緊,不會遲到的。」眼看就要遲到了,我拎起書包一手抓著麵包向學校奔去,弟弟在我後面慢吞吞地走著,好像一點兒也不著急。
唉,已經來不及了,又得挨批評。我最怕遇到這樣緊急的事了,每次都會手足無措,冷靜不下來,真讓別人替我捏一把冷汗!
Ⅲ 請用兩三句話概括以下幾句哲理詩所蘊含的哲理
1、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堅定執著地前行,才會有希望的驚喜。
2、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世間萬物總不能擺脫消亡,但是同時又會有新生命的誕生,表達一種欣慰的情感。
3、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表達一種歷盡艱難險阻後取得成功的驕傲情感,告訴人們成功的韻味,從而激勵世人。
4、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人應當有奉獻自己,服務他人而且默默無聞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站的高看的遠,每個事物都能發揮他的作用,即使飽受他人的壓制摧殘也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6、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死而後已的一種愛戀。感動他人的往往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護他人吧。(可能有點下掰,不過我這種答案往往有轟動效應,建議可以一試)
7、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由陰晴圓缺。
自然萬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難過,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別人的痛苦。表達無奈時的內心感受。
8、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人生就該豪邁灑脫,不謂權貴,做自己想做的事。
9、白居易: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抒發一種享受生活情趣吧,感嘆自然給人的美感,表達一種樂觀的思想。
Ⅳ 期末作文 求春江花月夜月賞析作文 要求800字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裡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辭曲•吳聲歌曲》舊題。張若虛這首擬題作《春江花月夜》技壓群芳,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流傳千古,可以說是張若虛賦予了《春江花月夜》鮮活的藝術生命力。王闓運《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對於《春》詩的起源、影響、地位做了准確的評價,高度的贊譽。現代詩人、學者聞一多也給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在對《春江花月夜》反復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詩,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詩,它本身就是一種生命表達形式,而這種生命表達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宗白華也說:「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那麼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現的情趣是什麼樣的呢?它又是如何與詩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詩的意境,造成讀者的審美感受呢?我用下面這個結構式表示《春》詩意境的結構: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問 月之情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樹、明月構成了一幅清麗優美的畫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詩人極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詩中,月的意象美好純凈,月光所極之處,萬物無不染上那一份純凈、清幽,體現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詩中的月色極開闊,也極清麗,「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一輪明月從春江上冉冉升起,這個意象是如此的闊朗和美麗,讓人有面對神奇造化時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灧灧的水波,花草叢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樹,銀色的沙灘,一切是如此的清麗出塵,神秘朦朧。
詩人在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內心變得澄明清凈,心與自然有了一種靈性的交流。偉大的詩人屈原曾有過《天問》,表現了人類對於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後的張若虛也發出了對宇宙的的疑問,這充分體現了中國詩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識」。聞一多先生曾強調詩中所體現的宇宙意識,認為「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聞一多《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
我認為這是不準確的。《春》詩中間感嘆問月的八句,一方面體現出了宇宙自然的寧靜、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詩人心中,江月雖然恆存,卻永遠如一、單調,沒有變化,沒有生命,不過是單調的重復罷了;人生雖然短暫,但作為群體的人類是代代綿延、繁衍不盡的;作為個體而言,人生的悲喜豐富而生動。正如沈從文所說,「對於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單獨默會它們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關系時,也無一不感覺到生命的庄嚴」(《水雲》)。在感受到永恆與短暫,無限與有限的沖突和矛盾後,詩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戀慕的人生,而這人生的精華就是「情」。
詩人緊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發出種種詩情意理。從「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一句可以感受到遊子對思婦的憐愛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還來」、「願逐月華流照君」又細膩地刻劃出思婦的痴與怨。月色可惱,卻又痴想著能像月光一樣跨越時空與遊子常伴,這種深情是多麼感人,多麼投入,多麼執著!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恆與無限是虛無的、冷漠的,而充滿喜悅與煩惱的人生才是豐富的和美麗的。情愛和煩惱織成了多彩的人生,雖然渺小,卻是真實可感的,這就是人們對生存價值的肯定,是樂觀、向上的生命意志的體現。
最後八句,令人低徊。時光將去,歲月將老,而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殘月又西斜,斜月將隱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幾人可以回到溫暖的家呢?家,這也是詩人用來與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作者肯定的是短暫、渺小卻美好、豐富的人生,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動。很多詩人在寫景時,往往喟嘆自然永存、繁華短促,往往在人生與自然、有限與永恆的鮮明對照中選擇歸依後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於轉瞬即逝的人世繁華,強調對人生的放棄,而在《春江花月夜》中,詩人羨慕著在月夜裡回家的遊子,想像中出現的卻是溫暖實在的家園。大時代中漂泊在外的遊子不是無根的浮萍,而面對人生不能常聚的無奈,面對永恆與短暫、有限與無限的困惑,需要一種歸屬感來與之抗衡,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義所在。
詩人從對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對宇宙發出理性的探尋,然後又抒寫對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為觀照物。隨著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動,時空在變化,詩情由宇宙到內心,由理性追問到情感抒發,造成神與月游的心理感受,達到情趣與意象的完美契合。正如歌德聽說:「藝術家一旦把握住一個自然對象,那個對象就不再屬於自然了,而且還可以說藝術家在把握住對象的那一頃刻中就是在創造出那個對象,因為他從對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蘊、顯出特徵,引人入勝的東西,使那對象具有更高的價值。」(朱光潛《西方美學史》)而對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來自於詩人張若虛對生命的熱愛,來自詩人矛盾困惑的內心、自我反省以及對人類精神的深刻追求。
我國傳統美學中,對情的強調是一貫的。《毛詩序》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陸機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對於詩歌而言,情感是詩歌的本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深情無限,可謂不失其赤子之心,這也是《春》詩的魅力之所在。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開元初,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此詩兼寫春、江、花、月、夜及其相關的各種景色,而以月光統眾景,以眾景含哲理、寓深情,構成朦朧、深邃、奇妙的藝術境界,令人探索不盡,玩味無窮。
全詩可分前後兩大段落。「長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繪引發關於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發端兩句,展現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遼闊視野。一個「生」字,將明月擬人化;一個「共」字,又強調了春江與明月的天然聯系。江流千萬里,月光隨波千萬里;江流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總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輝映,有春江處,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詩人立於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對於這個涉及宙宇生成、人類起源的疑問,詩人自然無法回答。於是轉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恆,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後,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恆,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進一步探求:一輪「孤月」,永照長江,難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嗎?於是由江月「待人」產生聯想,轉入後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況遊了、思婦?詩人於是馳騁想像,代抒遊子、思婦兩地相思、相望之情。
詩人想像「誰家今夜扁舟子」,正經過江邊的「青楓浦」,目睹「白雲一片去悠悠」而生飄泊無定的旅「愁」,於是相思「何處明月樓」。從「應照離人妝鏡台」的那個「應」字看,「可憐樓上月俳回」以下數句,都是詩人想像中的扁舟子」想像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詞:妻子望月懷人而人終不至,因而怕見月光。但她可以捲起「玉戶簾」,卻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凈「搗衣砧」,卻拂不掉月色。「此時相望不相聞」,而普照乾坤的月華是能照見夫君的,因而又產生了「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痴想。追隨月光照見夫君,當然不可能,於是又想按照古代傳說托鴻雁、鯉魚捎書帶信,然而鴻雁奮飛,也飛不出明月的光影;鯉魚騰躍,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紋。接下去,詩人想像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像而形諸夢寐。他在夢中看見落花,意識到春天已過去大半,而自己還未能還家。眼睜睜地看著「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溶月復西斜」,時光不斷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著消逝,然而碣石、瀟湘,水遠山遙,怎能乘月歸家?以「落月搖情滿江樹」結束全篇,情思搖曳,動人心魄。自「白雲一片」至此,寫遊子、思婦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點染、烘托,想像中有想像,實境中含夢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時空疊合,虛實互補,從而獲得了低徊宛轉、纏綿俳惻、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換韻,平、上、去相間,抑揚頓挫,與內容的變化相適應,意蘊探廣,情韻悠揚。
這篇詩受到明清以來詩論家的高度贊揚。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鍾惺《唐詩歸》石:「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陸時雍《唐詩鏡》:「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情文相生,各各呈艷,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更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標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其主要特色是艷麗柔靡。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凈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可是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所以接下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變。 最後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結尾,深情緬邈,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興象中,營造出了一個空明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幾句更是成了千古絕唱,為後人一直所傳誦!
Ⅳ 求大量哲理小詩,最好寫下可以用在哪一類作文中
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絕句,新詩則一至四句均有出現。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白居易的《長恨歌》;蘇軾的《琴詩》;陳毅的《冬夜雜詠.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等寫作哲理詩,要語出自然,有警句創見,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雲亦雲,淺薄無味。
哲理詩大體有兩類:
一是沒有具體的意象的哲理詩。這類詩的基本特點是有一定的詩意,但不夠含蓄,往往是「概念大於形象」。因而人們可以認為這不是上乘的作品。如:「被打倒的/沒人同情/擊倒他人的/反得一筆可觀的獎金」(《世界拳王爭霸賽》)。但它畢竟對生活進行提煉,語言簡潔,內蘊深刻,也不失為一首哲理詩。二是含有鮮明意象的哲理詩。這類詩,之所以倍受贊賞,是因為具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具有系列生動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
張先生新著《風動石》里的絕大部分哲理詩,顯然已經從無意象到有意象的成功過渡。這對張先生來說,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
張先生的哲理詩很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從「靜」的物象寫出「動」思想,表現了詩人對周圍的人、情、物、態的濃厚的人文關懷。從作品中,處處可以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改變生活的關注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它們往往從一種人們熟視無睹的小事物、小景象中反映出大主題。如《豆芽》:好端端的子兒/無奈被人放進水缸/浸泡幾天幾夜變成/白發蒼蒼老頭———/長長的鬍子/瘦瘦的身材/不像人也不像鬼/差強人意被逼/推向市場/可憐巴巴地/出賣形象/兜售青脆。
這首詩,使讀者產生強大的震撼力,人們立即聯想到被逼 「出賣形象」侵害人權的種種罪惡交易。因此這類哲理詩,往往觸及重大社會主題,它的美學價值已經超越文學,而進入社會學、人類學范疇。當然,有的哲理詩,既不表現驚心動魄的情感,也不表達深不可測的哲理,有的只是表達一種生活情趣,給人們一種美感享受而已。如《翠竹》:別以為我身材苗條/鳥就不買我的賬/風老是欺負我/親一口就跑。
不管怎樣,我願意不厭其煩地強調的還是:哲理詩,首先必須是詩,要具備詩的內質。因此,意象要鮮活,主題要含蓄。盡管張先生某些詩尚停留於「生活注釋」之嫌,但總體觀,已經寫得十分老到了,不少佳作可稱之謂「精品」
晉人劉勰在我國古代集大成的寫作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神思第二十六》中說:「古人雲:『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注1)這段話及其全篇,描述了寫作過程的重要現象「神思」,但是,正像中國古代學說中大多理論認識一樣,模糊神秘,沒有科學抽象的確定性分析。然而,這是一個文章(包括科學文章寫作和文學作品創作)寫作中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重大問題,必須深入探討。進而,筆者認為它與主題意蘊、各種體裁等基本概念一樣,一直不能被人們准確地完整地認識。本文是筆者多年研討的總結性認知:「神思」就是構思,是一個呈現著系統性的、有中心及層次的、物化的整體性思維活動。
一、理論發展到了系統分析「神思」的階段
文學創作及寫作理論,在我國發展迅猛,豐富多彩。不過,仍然使人抱憾的是,基本的理論認識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探討,更談不上確定統一,其中就有構思。而古代就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劉勰所說的「神思」便具有模糊性和神秘性。
「神思」,今人稱之為構思、創意、運思等。創意習慣用於廣告活動,運思不常見,而構思也有局限性,不夠完整,會使人僅僅理解為結構上的思考。更嚴重的是,目前文學理論及寫作專著教材對其認識也存在著誤解和片面的問題。如衛星電視教育、教育學院、函授、自學通用教材《文學概論》認為「藝術構思是創作慾望的升華,它對藝術發現進行梳理、綜合、加工,形成觀念中的藝術意象。在藝術構思中,主體因素源源不斷地滲入客體因素……是創作中最緊張、最艱苦、最關鍵的階段。」(注2)這一概念,極不規范,不能說明本質、中心和要素。再如全國自學考試教材《寫作》所說:「運思,是文章寫作過程中最富於創造性的一項內容。它滲透於整個寫作過程,但又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審題、擬題之後,動筆起草之前的一個階段。」(注3)這一認識,局限在階段劃分上--同樣模糊甚至誤解。
進入21世紀,文學創作及寫作理論應當及時擺脫我國傳統的偏見和誤解,進行全面的基礎性的規范建設。對於這些理論認識中非常重要的構思,更應進行重新認知。
二、准確地系統地解析構思
(一)構思本質
完整地認識「構思」一詞,有助於把握構思以及寫作(包括文學創作)。構,在這里不僅指結構,而且指整體。思,是以抽象思維為主導、包括形象思維、潛意識思維(包涵基因編碼程序和生平感知等意識)和靈感思維等的心理活動。構思,是作者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提煉文章的主題意蘊並選擇最佳表現方式,以指導寫作實踐的創造性總體思維過程。作者作為個體生命獨自對文章進行整體性思考,必須依憑觀察體驗甚至一定計劃的基礎性條件。構思的目的和成果最明顯的是提煉主題意蘊及其表達方式。構思及其成果的作用在於指導起草、修改以及整體寫作實踐。
構思是獨創,只有個體生命才有可能最先萌發創造的意念(決不可能由眾人異口同聲地發出)。可以說,構思這種心理現象的生命個體化及其模糊性甚而神秘性,是導致人們產生偏見和誤解的根源。
更進一步,構思是文學創作及寫作過程的核心環節。文學創作及寫作應當是一個系統、開放、循環的過程,包括一系列環節:由觸發沖動或者接受任務開始,作者從事調查或者整理材料,進而構思,隨後以文字來表現,接著向社會發表,最後接受讀者反饋等。最重要的核心的環節是構思。只有構思,是純粹個體產生的。構思前的階段為其服務。收集材料往往以材料的性質為轉移,材料的客觀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材料要為構思打下基礎。構思後的階段由其所生發而來。不管是文字表現還是發表,都是構思的表現和觀照。沒有構思,寫作就沒有了中心,沒有了靈魂,註定是等而下之的重復或者模仿。構思這一核心作用不容輕視。
其實,一切人類活動都需要構思這一生命的光華。只不過,在其它方面叫法略有差別而已。有的叫意念,顯得寬泛模糊。有的叫靈感,只是點出了構思的精華和契機。有的叫創意,限於廣告而言。有的叫創思,倒有較高的准確性,但是認可度不高。還有的叫主意、點子、計謀等,顯然都有片面性。弄清構思,有利於理解相近意義的概念,更有利於從事創造活動。
(二)構思特點
簡而言之,構思要整體思考文章,創造出抽象思維的成果--主題意蘊(主題是外來詞,而在我國古代一直被稱為「意」)及其表達方式。它有如下特點:
1.客觀性。這是構思的前提所在,也就是收集材料,不管是從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還是從生活經歷中的觀察和體驗而得到。構思建立在對客觀而又全面的材料進行分析的堅實基礎之上。
2.創造性。這是構思的靈魂所在,是最顯著的特性。文章寫作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文章都是一種或大或小的創造,主導思想或者主題意蘊都不應該與其他文章相同。構思的創造性體現在它的主要成果主題意蘊上。在筆者看來,構思的創造有大中小三級。最大的創造是原創,這是個性化、獨創性都極強的創造。一般的創造是創新,這是在既有主題意蘊上的改造和革新。最簡單的創造是新穎,是在形式上或者某些次要方面不同於眾。要想構思中靈感泉涌而出,首先要從人生觀的根本上著力,要有一種強烈的使命觀,還要開發想像力,學習科學新方法。
3.總體性。這是構思的氣魄所在。構思,一是對整個文章進行思考,二是在中國和世界的宏觀背景中思考。以抽象思維為主導,逐步進入顯意識和潛意識的心靈大宇宙去引爆靈感。
4.指導性。這是構思的功效所在。構思的作用是對整體文學創作及寫作活動起到指導、觀照的作用。構思的成果主題意蘊將成為整個活動的核心,並不斷現身。
四個特性辯證統一在構思的運作之中。
(三)構思成果
1.構思最終而又最大的成果,是得出「思」的結晶—主題意蘊。寫作四大要素中材料、語言和結構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有主題是作者自己產生的,並且最為重要。然而,主題的認識十分模糊。在專著教材中,主題在構思部分中或者被束之高閣,或者被片面地模糊地稱為概念、觀念、中心思想、思想內容等。即使在居於世界前列的我國寫作理論研究中,主題認識至今還不確切,更未達到操作性的要求。如較為權威的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寫作》中,主題被定義為:「主題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它貫穿著文章的『全部內容』,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 (注4)這一認識泛泛而談,對於把握主題沒有多少幫助。這就需要重新分析認識主題意蘊。
應當從本質出發來認識主題意蘊。主題認識應是從其本質屬性--抽象性出發的:它是一個作為文章中心的對於文章對象的認識判斷。所有文章的主題都是這樣。主題的抽象性更表現在它的具體表達形式是一個判斷句:一個有主語(可以省略)、謂語和賓語(也可以單獨省略)的句子。意蘊則是在文學創作中首先確立的核心,比起單純的主題來說要復雜得多,可以簡要地說是「主題+副主題+審美意向」,往往呈現為一個復句。如《紅樓夢》的主題意蘊是:特定個體生命在混沌生活中極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以及這種追求不可能達到的悲愴和幻滅。而《西遊記》的主題意蘊則是:追求超越、自由、自尊的人生大道以及不能實現這種追求的迷惘。
正如靈魂的高低決定著人的水平一樣,主題意蘊的高低也決定著文章的水平,也就是說主題句具有層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發揮主觀性,讓主題句達到更高的層次。不談作者自身修養的提高問題,僅就主題意蘊本身的提煉簡要一談。
主題意蘊可以有五個層次。(1)客觀真實層次。主題意蘊最基本的層次應該是客觀層次,即准確反映了作品中心內容如形象、情節的本質真實和客觀特色。(2)時代特色層次。時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新穎性和先進性。作者要力求站在時代前列,以新的思想認識作為寫作主導思想形成的基礎。人類社會的思想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寫作主導思想當然也隨之變化提高。這一點,指的是寫作主導思想的共性基礎。例如,中國古典文學中對於愛情認識是螺旋式發展的。在《詩經》所代表的民歌中,愛情的認識是樸素的,兩情相悅。在《西廂記》中,男女青年則在封建門弟觀念的束縛中掙扎突圍,一見鍾情終於抵擋不住世俗壓力。而在《三國演義》中,男女之情完全被封建政治理性所埋沒。在《水滸傳中》,男女之情又走向一段倒退的曲折之路,被正統封建理學觀念有意識地排斥、無意識地扭曲。在《金瓶梅》中,男女之情沉浸在肉慾的無止境滿足中。而在《紅樓夢》中,男女之情終於有了共同的個性追求的語言基礎,但是卻偏於精神的超脫。每一個作者都應該以本時代最先進的思想理論為指導,結合文章對象,形成寫作主導思想,最終提煉出自己的主題意蘊。(3)文化色彩層次。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養尤其是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使得主題意蘊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4)哲理意味層次。哲理簡單說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具有哲理意味的主題意蘊給人啟迪,發人深醒。(5)審美生命層次。美,其實是具有自由創造本質的個體生命。主題意蘊最高的層次應該是審美的生命認識。
2.構思的成果又包括主題意蘊的表達形式。大概有兩種。
1.結構方式。表達構思的意,常常需要一個好的結構方式,更准確地說是整體內容。不過,結構要服務於主題意蘊。高明、巧妙的結構,屬於構思的責任和內容,常常靠靈感的促發。
整體內容的結構,最突出的是社會生活的客體內容:人物、事件、環境、景觀及其所存在的客觀的邏輯聯系。構思的目的在於使它們成為新的藝術生命的組成部分。大體有幾個方面:一是人物與人物關系的建立。人物的命運,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作品的規模、層次和構架。二是事件與矛盾沖突的展開。三是環境和環境的設置。三者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是融為一體、綜合進行的。
2.表達手法。選擇並組合最巧妙的表現手法,更好地表達主題意蘊。大則如方法流派的選擇,小則如好的開頭使接受者更加興趣盎然,如正文中間結構巧妙精美,如修辭等。
總之,構思要創造出主題意蘊及其表達方式。
三、構思一定要出現高潮、達到高峰--產生精華靈感
構思之所以成為構思,是因為它必須擁有靈感的核心。正因為有了靈感,才有了構思的模糊性以至神秘性--有了構思的個體生命特性。靈感是構思的精華。這就必須解析最不容易理性認知的靈感。
(一)構思和靈感的區分。構思是總體性思維過程,而靈感只是其中的現象,二者首先有一個大和小、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構思的時間一般要長得多,甚至成年累月,而所有靈感都只是一剎那的事情。構思在抽象思維即意識的主導下進行,而靈感是非理性的。構思更多技術操作性,是人工,而靈感是偶然發生的,是天然。不過,在構思過程中可以不斷地產生靈感。
(二)最為逼近的靈感本質認識。
靈感,英語為「inspiration」(原意是「神的氣息」),而在我國古代卻稱為「興會」、「機遇」、「感興」、「靈機」、「神遇」和「頓悟」等。靈感,是高級生命活動的最高級精神生命現象。如果一定要解析它,只好清晰但卻機械地說:它是在人腦意識層面積聚大量信息並有潛意識中隱信息隨時湧出的可能之後(前提),往往在巨大的情緒高漲的推動下,或者在理性約束力大大減少的情況下(狀況),由於一個途徑不一的關鍵信息的加入(契機),所有信息迅速溝通形成一種創造性精神體的心理現象。美國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首次通過研究揭示出了大腦產生「頓悟」的獨特機制。他們推斷,前上顳回區域能促進大腦將看似不相關的信息進行集成,使人們在其中找到早先沒有發現的聯系,從而「頓悟」出答案。(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 14:56 中國新聞網)
靈感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突發性,事先難以預料和控制。二是亢奮性,往往伴有激情。三是獨創性,一個人產生一個精神的新生命,不可能類同,其異如面。四是短暫性,稍縱即逝。靈感是建立在思維勢態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聯結力非常神妙、空明、薄弱,正如夢一般難以再現。必須在靈感出現時,快速地記錄下來。
(三)靈感信息法。產生靈感要有大量構思活動作前提。在思維的某個不確定階段,忽然會有一個途徑不一的信息出現,於是正在思考的許多有關信息重新組合,產生一個精神有機體。這些信息大致有4種。
1.外界信息。構思者走向外界,但是頭腦中仍然有思緒的縈繞,有可能會偶然遇到一個符合自己的思考難題的客觀情況,一下子促成了構思整體。最常見的例證是古典物理學家牛頓在花園中散步,只因一個蘋果的落地,茅塞頓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列夫•托爾斯泰看到路邊一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牛蒡, 聯想到一個民族英雄,於是寫出了中篇小說《哈吉•穆拉特》。唐代杜牧的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其中可以看出詩人看到夕陽這一信息後抖然聯想到大唐帝國的沒落,寫出了這首意象雄渾的小詩。
2.思維信息。在苦思冥索中,個人潛意識的大海里突然躍出一個信息。在苦思冥索中, 潛意識的大海里突然躍出一個信息,使已有的多種信息一下子溝通,形成一個創造性整體。大科學家阿基米德絞盡腦汁,苦求多時,但在洗澡時卻忽然來了靈感, 高興得不顧一切地沖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寫一首懷念周總理的詩,感情十分真摯,但卻苦於構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們的民族有一個為逝者喊魂的習俗……」於是,《周總理,你在那裡? 》這一反映全國人民心聲的絕唱誕生了。論文、 哲理詩的寫作往往更多地出現這一類信息,造成頓悟型靈感。
3.啟迪信息。其它廣告成為啟迪信息產生的來源。郭沫若說他創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點「暗示」,促進「興趣」。他還坦率地說:「我有一個秘訣,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構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賞郭詩, 多方比較,明顯可以看出他向歌德、 泰戈爾和惠特曼借鑒摹仿或者說從中提取啟迪信息。許多作者還從別的藝術意象中找啟迪信息。詩人白居易從音樂中獲得靈感,寫出《琵琶行》。杜甫、蘇軾等寫了很多題畫詩。文章摹仿、藝術意象等都能成為啟迪信息產生的來源。
4.自由信息。來自於潛意識,是在意識放鬆控制或者受到麻庳時出現的。如酒類麻醉品使用後,詩人往往出口成章,下筆千言。睡夢中意識的制約性幾近於零,潛意識十分自由,但卻仍能生發出符合一定理性的靈感。許多作者都有類似夢中寫作的體驗。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夢中忽得佳句,醒後立即記錄, 因有客人打擾僅僅寫下數十行。但是, 記錄下的詩句卻成為《忽必烈傳》一詩中的精華。西方現化派中的超現實主義特別強調自由信息及其形成的靈感,創作方法主張「自動書寫」,認為寫作應當是絕對無意識的,最好是記述夢境和幻覺。
沒有靈感時應當深入思索或者動筆反復起草,以引發靈感。
四、構思外化為提綱
文字元號表達的構思就是提綱。文學創作提綱是運用文字和序碼來表示的藝術形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圖表。提綱既重要又必要,但是,筆者目力所及卻沒有見到比較完整而又詳實的提綱編寫方法。
首先需要談談如何對待提綱。文學創作應當編寫簡要的提綱,但不必嚴格按照提綱來起草。這種提綱不是邏輯關系的顯示,而是主題、情節、形象和重點的展現,是心理圖表,因而更多的是模糊性和情感性。妥當的辦法是,經過構思,寫出一個簡明提綱,接著丟開提綱,自由發揮,任意起草。其實,這樣起草時仍然有提綱起著觀照的作用。僅僅在寫不下去的時候,再參看提綱以便接續思路。托爾斯泰和司湯達都反對創作提綱,但他們卻記筆記,寫要點。其實,筆記及要點就是提綱。創作提綱不是邏輯關系的顯示,而是主題、情節和重點的展現,因而更多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感性。較為妥當的辦法是,創作作品經過深沉的構思,寫出一個符合文學特性的提綱,接著,丟開提綱,自由發揮,任意起草。其實, 這樣起草時仍然有提綱在潛意識中的理性化觀照作用,只不過這種理性已經消融在感性的運作中,成為直覺,更適宜於意象的創作。在起草中,不要去想提綱,任由情性、意識、感性總之是創造生命去發揮。僅僅在創作遇到巨大阻礙,實在寫不下去時,再參看提綱以提起思路。文學史上存在一個人們易於忽視的現象,那就是呆板地堅持理性指導創作尤其是編寫詳盡提綱的作家, 卻沒有創作出不重視提綱的作家所能寫出的傳世作品。相形之下,前者比後者略有遜色。最明顯的是老舍和茅盾與魯迅的比較了。當然,兩者的差別,其原因相當復雜,但起草方法的不同不能不是一個因素。可以說,按照提綱寫出的作品,往往外在觀察成分多,理性強。茅盾對《子夜》創作主導思想的反復說明就是一斑, 他寫的是一個明確的主題思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三十年代的國內外形勢下必然是行不通的。報告文學的寫作倒是這樣的。而那些沒有嚴格按照提綱、甚至不寫提綱而創作的作品,則內在體驗成分較多,感性(包含著深廣的理性的直覺)更強。魯迅小說《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正是這樣。《阿Q正傳》的寫作,不可能預先編寫出提綱來,因為這是編輯索稿、定期連載的壓力所促成的起草。魯迅所說阿Q結局作者未能預定,正說明了這一點。然而,《阿Q正傳》卻不僅僅寫出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中國及國人心態的觀察和分析,更主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寫出了自己生命中最深切、最痛苦的內在體驗。有人論證,阿Q的性格類似於作者祖父死於科場作弊一案中那個受命向考官行賄的傭人。其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有意無意執著探討的因素和情結呢? 創作需要提綱,起草需要擺脫提綱。 賈平凹對待創作提綱的態度值得我們參考。他說:「這本書寫作的時間不長,也就三個月吧,但它醞釀的時間卻較長。我寫過十幾個月詳細提綱, 被折騰得日夜不寧,但落筆時還是全推翻放棄了。一坐到桌邊, 書里的人物自己就活動起來,故事自動發展,情節、場面、對話連翩而出,象水的自然流止,雲的自然起落一樣。」而一般文章寫作都要編寫細致的提綱。只要不斷充實,提綱就成為初稿。
提綱編寫程序如下:
1.寫主題句。主題意蘊在文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第一步的提綱工作是確立主題意蘊。如果說文章是一個精神生命,那麼材料是血肉,結構是骨胳,語言是細胞,表達方式是皮膚,線索是脈絡,而主題意蘊則是核心。
2.擬制標題。標題服務於主題;標題可以更換,主題不能隨意更換。文學作品標題一般有:一是形象概括意蘊。這類標題常見,因為象徵手法是傳統手法,符合文學的本性。著名文學作品中這樣的標題有《紅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二是內容提要。指出文章內容,即題材范圍。三是與主題有關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語言。四是人名、地名、時間等。這類標題要求:形象、含蓄和新奇。文學名作標題如《阿Q正傳》,新穎獨到,土洋結合;具有象形作用,像阿Q及清末國人拖著小辮的腦袋。好的標題畫龍點睛,使人一見鍾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學和思想的造詣。
3.簡述內容。內容簡述,有的稱劇情簡介、情節梗概等,包括「主題+層義+要點」,在文學性文章中可以寫做過程、部分及要點。這就要有30字左右。
4.選擇結構。這一點指的是中間部分的安排。世上一切結構都是宇與宙兩種基本結構的演化。文學性文章結構:一是縱向發展式。按照事物發展的時序或過程進行,這種結構,建立在敘述這種表達方式的順敘、倒敘等基礎之上。倒敘盡管將結局或最突出的片斷提到開頭,但主體仍屬於縱向發展式,因為作者和讀者都有明確的時間意識。線索層次清晰,但易生沉悶感。這就必須注意主次詳略,重點突出。二是橫向發展式。按照事物構成的序列展開,分成幾部分。結構選擇,所用字數一般只有幾個。
5.標明層義。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綱。層義這一提綱的主要部分有兩種寫法。一是標題寫法,結尾沒有標點符號,幾個至多十來個字,簡明扼要。這種寫法的長處是簡潔清楚,易於把握(字數少,提綱短)。短處是別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寫法,是完整的一句話。這種寫法的長處是具體明確,短處是易於冗長,不利於思考。最好是兩種方法交替,在簡單明了的地方用標題寫法,在復雜難記的地方用句子寫法,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樣,層義具體表現在文章中有兩種,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題目,二是項目。
6.寫出要點。文學性文章提綱中,應有較大的創造自由,在這里就只需要寫出要點或重點——可以是各種提示如方法、技巧、警句和靈感等,可以是形象的特徵等。
多了點
Ⅵ 以「蠟燭」「鏡子」等物為寫作對象,寫一首含有人生哲理的小詩。
蠟燭燃鏡中,鏡自於無衷。反光看別人,自己永不曉!
Ⅶ 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要求作文。《春水》(之三)青年人!你不能像風般飛揚,便應當像山般靜止,浮雲似的
成功需要腳踏實地 在美國的一個城市,有一家公司招聘職員。大學畢業生湯姆和傑瑞一同前去應聘。老闆讓他們從基層做起。湯姆心裡覺得不服氣,覺得大材小用,於是離開了。傑瑞欣然接受了,並想踏踏實實的好好做下去。十年後,湯姆仍然沒有找到嚮往的工作,而傑瑞已經是這家公司的ceo。自命清高的湯姆天天夢想著天上掉餡餅給他,這樣想走捷徑的人往往一事無成,碌碌終生。可見,成功需要腳踏實地。 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我要貼在地面前行,不在雲端跳舞。」縱觀古今,凡有建樹之人無一不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一位影響了兩個世紀的男人,可誰又知曉,飛黃騰達的背後是怎樣的辛酸,終日泡在電腦前,承受巨大的輻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研究出了dos甚至今日多數人使用的windows。如果不是比爾蓋茨的嘔心瀝血,我們的信息時代不知會推遲多久到來。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資助之下在陝西名師周桐門下習武,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報國志向。寒暑冬夏,苦練不輟,一個動作可以練到成百上千遍,以求精準。在名師周桐的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槍,並率領王貴等夥伴投身於抗金愛國的愛國洪流之中。滿腔抱負,一心救國,腳踏實地,立志不移,終成民族英雄。 宋朝文學家蘇洵27歲發奮,立志就讀,晝夜不息,終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張海迪立志成才,自幼高位截癱,幾次瀕臨死亡邊緣,但她不放棄。20年來她學會四門外語,翻譯著作16萬余字,還自學針灸,治療病患10000餘人;李時珍發現以前的醫書中有多處錯誤,決心寫一部醫書。他讀了800多種書,寫了上千萬字的筆記,游歷7個省,收集了上千萬單方,為了了解草葯效果,他甚至親自吞下,就這樣用了31年著成《本草綱目》;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先天口吃,為了實現演說家的夢想,每天口含石子練習發音,終成口若懸河演說家。 如果不是腳踏實地,蘇洵可能只是芸芸眾生;張海迪可能鬱郁而終;李時珍可能重蹈覆轍,一樣寫一部錯醫書;德摩斯梯尼可能永遠被別人笑話。可見,成功需要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生命旅程上寂寞可以鋪成一片藍天;腳踏實地,孤單可以演繹成一排鴻雁;腳踏實地,歡樂可以綻放成滿園鮮花。 成功需要腳踏實地。 Ⅷ 高中語文作文和文言文閱讀和古詩鑒賞要怎麼提高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Ⅸ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哲理詩」誰能提供一篇範文啊
1、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就是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是夢想。 與高中哲理詩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