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孟子三樂作文 各位幫幫忙啊
首先得要理解三樂是哪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國古代社會,「君子」這個詞語代表的一是統治者和貴族階級,二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可不是隨便說明人都能自稱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當時也是以德服天下的響當當的人物,當然可稱「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根據內容可以看出是說的後者的「三樂」,可是他當頭和結尾確兩次強調了「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王天下」可是統治階級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首先不說三樂是什麼,而是先強調「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為什麼這么著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場,這個我讀起來真的「此地有點無銀三百兩」的意思,是怕別人知道他的心懷還是怕別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這句話細品的話,能解讀出兩個不同心境下發出的感嘆。一是:君子有三樂,但是統治天下不在這裡面;二是,君子有三樂,而統治天下卻不在裡面呀。第一語境下的這句話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統治天下作為樂,是因為他不想。第二語境下解讀出來的卻帶著孟子的無奈:因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認為,其實「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樂」。
孟子的有著自己很鮮明的政治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著很大的政治責任感「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他的政治抱負就是希望當時的所有的邦國國主們都能接受自己的「仁愛」思想,希望國主們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樣,帶著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說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樣,雖然受人尊敬但是沒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張。再後來,也像孔子一樣,他最後只能帶著自己的弟子不再去關注政治與軍事,一心治學。
作為一個放眼天下能識時事的政治家歸隱之後,他能過什麼樣子的生活,安穩平靜的教書先生,但是他不快樂,所以他要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重新確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標,改變不了環境就只能改變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樂」才是他實實在在的生活。
「一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是「家」樂:每天都能看到雙親,為他們養老,兄弟也都能圍繞在身旁,舉家安康,其樂融融的。這里是表達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己樂」:我上對得起老天,下對的起平民,問心無愧。這是在說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但說為人處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禮義廉恥信」,卻無法去「忠」於自己的信念呀。
「三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這里才擴及到「天下」,這一樂的重心在於「教育」二字。奔波數年,車馬勞頓,孟子對當時的社會徹底失望,哀莫大於心不死呀,他不肯放棄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換一個方法來傳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變不了社會,因為人心不變,只有以人為本,從人們的思想下手開始改革,這樣不用「革」社會就已經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麼成為大家的,因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變了他的生活習性,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讓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實他已經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樂」背後包含著一個受了挫敗卻不肯放棄信念的政治家的無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說點題外話,放眼看看現在的中國,如果孟子生活在現在,他的政治抱負流產以後,如果還是寄希望於教育,寄未來於「天下之英才」,現狀還能滿足於他嗎?現在的「英才」誰還關心政治,都在忙著工作婚姻和房車呢。嘻嘻,貌似有點扯遠啦(*^__^*)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以孟子三樂中的第一樂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❸ 高中科目眾多,獨寵語文 作文800字
山東2011年高考作文題目:《這世界需要你》
山東新聞網快訊 2011年高考今天正式拉開帷幕,第一場語文考試已於11:30結束。本網記者剛剛從一考生處獲悉,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為《這世界需要你》!
2011年重慶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出爐:《情有獨鍾》
華龍網6月7日11時30分訊(記者 黃海) 今日上午11時30分,2011年重慶高考第一科語文科目的考試結束。今年重慶的語文科目作文題為以「情有獨鍾」為話題,自選體裁,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題出爐
大江網快訊 記者朱正報道:6月7日上午11點30分,隨著首場語文考試結束,今年江西語文作文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據印象對魯迅進行評價,要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字數200字左右。
附:孟子三樂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2011年陝西高考作文題目公布:中國的發展
華商網訊 2011年陝西高考作文公布,題目為「中國的發展」。
2011年甘肅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出爐:《誠信》
每日甘肅網6月7日訊(記者 徐誠誠 肖剛 李娜) 今日上午11時30分,2011年甘肅高考第一科語文科目的考試結束。今年甘肅的語文科目作文題為以「誠信」為話題,自選體裁,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廣東省2011年高考作文題為「回到原點」
2011年高考作文題全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大千世界「原點」無所不在。「原點」可以是道路的起點,可以是長河的源頭,可是坐標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請以「回到原點」為標題,聯系生活體驗與認識,寫一篇文章,自定文體,不少於800字(含標點符號)。
江蘇高考作文題:《人和平庸》
為期三天的2011年全國高考今天正式拉開帷幕。本網記者今天在南京兵分多路,走進現場采訪考生、家長和其他相關人員,並全程進行現場圖文滾動直播。
「高考作文題出來了」,10:15 ,中華中學考點,一直守候在外的家長收到招考通提示,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為《人和平庸》。考點外的休息區頓時炸開了鍋,紛紛開始討論起來。「我覺得這個作文還是挺難寫的。」陳師傅女兒在中華中學上學,知道高考作文題目後,陳師傅表示,「這個題目看起來很開放,但要寫好很難,因為每個人對平庸的理解不一樣,孩子們要寫出深度很難」。陳師傅說,他最擔心他的孩子把「平庸」理解成了「平淡」,這樣就差遠了,「因為這兩者肯定是不一樣的」。
考生家長諸老師自己在高校教書,考前她便幫孩子估了高考作文。「我押了幾篇,一個是《站立》,一個是《距離》。我感覺《站立》還是有點接近的。」諸老師說,她相信她家孩子看到這個題目應該有底。
「我昨晚就跟女兒說了,高考作文一般有三方面,一是個人修養方面的;一是環境類的;再有就是社會熱點問題類的。」孩子在中華中學上學的陸先生說,他感覺今天的作文題目屬於個人修養方面的。「我也沒刻意去跟孩子押題,在我看來關鍵在平時,從這個題目看,孩子應該沒問題,平時都有跟她提到這些」。(記者 徐關輝 袁濤 方武傑 程遠陳曉春)
2011四川高考作文題目出爐:《總有一種期待》
今年高考,四川卷語文作文題目是「總有一種期待」。
2011海南高考作文題目:根據材料分析中國崛起
6月7日,海南54000多名考生走進高考考場,為自己的夢想拼搏。據考生透露,今年海南高考作文為材料題材作文,內容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分析中國的崛起、產生巨大變化的原因。(記者 吉羽 肖霈)
安徽省2011年高考作文:《時間在流逝》
記者從高考現場得知,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是以「時間在流逝」為題,寫一篇作文。(趙波)
2011高考浙江卷作文題:我的時間
材料加命題「我的時間」,材料的意思大概是說人應該在不同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題出爐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題已經出爐。為根據袁隆平的一段話,寫一篇作文。原題如下:
根據以下文字,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袁隆平說,我的工作讓我常曬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這使我有了個好身體……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梁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2011年高考作文北京卷試題出爐
新華網6月7日消息(記者 李欣)上午11點30分,2011年高考的第一場語文考試順利結束。記者從走出考場的考生們口中了解到,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為材料作文《誠信》。北京卷:題目誠信,人文題材。
❹ 君子三樂中寫其中一樂的作文800字以內
做人做事做到問心無愧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社會里,就必然要與人和事打交道。人,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動物,不僅有感性,更具有理性,並且不可能獨立的生存。所以,在一個人的整個的生命過程中,就要不斷的在做著事情。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錘煉出做事的一個准則:先做人,後做事。然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呢?做人做事的標準是什麼?結合自己的現實,我堅持:做人做事做到問心無愧。
做人與做事是不可分割的。一個人的每一個社會活動,都是在做事,做事的積累,就體現了做人。也就是說,人在做事,事成就人,既不存在不是人做的事,也不存在不做事的人。
通常而言,人們往往把做事分為做好事或壞事,做事對或錯。如何區分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標准。有的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好的、對的,而在別人來看則是壞的、錯的,於是就產生了分歧和矛盾,甚至發展到糾紛和對抗。所以,要對做人做事確立一個標准,這個標准應該是:問心無愧。
所謂問心無愧,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一個人的良心都大大的壞了,還有什麼可言?問心無愧,就是一個人在做某一件事的時候,要時時捫心自問:我這樣做事,對當事人是沒有愧疚的,是對的起他的,即使他一時不理解、不接受。問心,問的是自己的良心。良心,是一種良知,是一個標准,一個尺度,一個最基本的、被大多數人所確認的規范,是歷史的、傳統的、社會公認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道德的准則。
做事首先要合情。人首先是一種感性動物,感情是最基礎的東西,一個人做事,起碼不要傷害他人的感情;其次做事要合理。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就在於有理性。這個理是公理,是公眾承認的道理。只有做事合理了,就會得到公眾的認可和承認;最後做事要合法。人是高級的社會性動物,那麼,對整個社會而言,就必須有一個強制性的准則,這個准則就是法則、法律。法,是整個社會的、用來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的、強制性的、用來調整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道德規范。
反過來看呢?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必須合法,然後要合理,再次要合情。如果做事不合法,那麼就要受到強制性的制裁,法是紅燈、紅線,一定不能超越。在合法的前提下,要合理。當然,我們做的大多數事情是合法合理的,但,也往往有一些是合法不合理的。因為,理是大部分人認同的、沒有強制性的道德規范。對理的解釋,稱之為「理解」,現實中,對同一事情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即使「不理解」,也不能違法。合情,是對具體的當事人而言。我們做事,要顧及當事人的感情和接受能力,才能得到具體的認可。當然,合法合理也未必合情,即使不合情,也要合理合法。從做事涉及的領域來看,合情涉及個別人或一小部分人,合理涉及到大多數或者公眾,合法則涉及到整個社會。反之亦然。
問心無愧,就是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要無愧於法、無愧於理、無愧於情。
整個人類社會充滿了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如何准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鍵就在於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否問心無愧,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合情不能合自己的情,合理也不能合自己的理,當然,法更不是自己的法。既不能憑自己的感情用事,也不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做事之前要換位思考,假設我是對方,自己對所做的事情會如何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在「做人」。
「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是做人做事的一個最基本的准則
❺ 關於孟子三樂其中一樂的作文,800字,不要網上找的,幫幫忙!!
YOU ARE A NANSHAN(南山) PEOPLE
❻ 幫我寫篇高考作文「孟子三樂」600字左右
孟子在《萬章上》中有雲:「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恕我直言,古今獲此三樂者,為數不多矣。二樂屬於自身修養問題,通過主觀努力可以做到。三樂有自身努力的一面,也有是否有此機遇的問題。得天下英才,首先必須使自己至少成為天下英才,達到這一步委實不易。即使做到了,天下英才能否垂拱於教鞭之下,那就屬於天意了。最難辦到的是一樂,這不是自身能說了算或自身努力所能做到的。「父母俱在」而兄弟末必無故,反之,「兄弟無故」而父母未必俱在。人生無常,奈何奈何!蘇東坡對人生的失樂園參透甚深,曾形象地以明月相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即使像蘇東坡這樣的千年不遇的一代歷史文豪,也只有二、三之樂。那麼,聖人孔子呢?他也無此第一樂,尚在母腹,其父已撒手人寰了。亞聖孟子本人,也是幼年喪父,由孟母一手把他帶大。所以,無父之愛成為孟子一生的痛處,父母俱在之樂也成了了孟子一生的不遇之樂。由是給了我們一個人生的最大啟示: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不是在有時而是在失去以後才感悟到的。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把握幸福和快樂?道理很簡單也最不容易做到,那就是從當下做起。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無疑是人生的最大樂事,也是最大幸事。中國人歷來把少年喪父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定為人生的三大不幸,是為至理,從反面佐證了孟子之樂。但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卻是人生的通病。大多數人尤其現在的人們,並不太在意和充分享受這一樂事和幸福,對父母表現得慢不經心或麻木不仁,對兄弟痛癢就更是漠然置之了。一旦有個山高水低,則捶胸頓足,悔之晚矣。更令人悲哀者,社會孝道淪喪,亘古未有!虐待父母已成司空見慣之事。世風日下,孤苦老人窮哭於道路;和風已去,六親不認白眼於鬧市。恪守孝道,乃為做人之底線,視底線不以為然,何事不出!
冷眼觀世風,何以為塵世之樂焉?錢也,權也,色也!
❼ 孟子三樂這個作文怎樣寫
首先得要理解三樂是哪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國古代社會,「君子」這個詞語代表的一是統治者和貴族階級,二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可不是隨便說明人都能自稱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當時也是以德服天下的響當當的人物,當然可稱「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根據內容可以看出是說的後者的「三樂」,可是他當頭和結尾確兩次強調了「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王天下」可是統治階級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首先不說三樂是什麼,而是先強調「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為什麼這么著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場,這個我讀起來真的「此地有點無銀三百兩」的意思,是怕別人知道他的心懷還是怕別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這句話細品的話,能解讀出兩個不同心境下發出的感嘆。一是:君子有三樂,但是統治天下不在這裡面;二是,君子有三樂,而統治天下卻不在裡面呀。第一語境下的這句話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統治天下作為樂,是因為他不想。第二語境下解讀出來的卻帶著孟子的無奈:因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認為,其實「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樂」。 孟子的有著自己很鮮明的政治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著很大的政治責任感「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他的政治抱負就是希望當時的所有的邦國國主們都能接受自己的「仁愛」思想,希望國主們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樣,帶著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說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樣,雖然受人尊敬但是沒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張。再後來,也像孔子一樣,他最後只能帶著自己的弟子不再去關注政治與軍事,一心治學。作為一個放眼天下能識時事的政治家歸隱之後,他能過什麼樣子的生活,安穩平靜的教書先生,但是他不快樂,所以他要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重新確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標,改變不了環境就只能改變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樂」才是他實實在在的生活。 「一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是「家」樂:每天都能看到雙親,為他們養老,兄弟也都能圍繞在身旁,舉家安康,其樂融融的。這里是表達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己樂」:我上對得起老天,下對的起平民,問心無愧。這是在說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但說為人處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禮義廉恥信」,卻無法去「忠」於自己的信念呀。 「三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這里才擴及到「天下」,這一樂的重心在於「教育」二字。奔波數年,車馬勞頓,孟子對當時的社會徹底失望,哀莫大於心不死呀,他不肯放棄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換一個方法來傳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變不了社會,因為人心不變,只有以人為本,從人們的思想下手開始改革,這樣不用「革」社會就已經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麼成為大家的,因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變了他的生活習性,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讓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實他已經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樂」背後包含著一個受了挫敗卻不肯放棄信念的政治家的無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說點題外話,放眼看看現在的中國,如果孟子生活在現在,他的政治抱負流產以後,如果還是寄希望於教育,寄未來於「天下之英才」,現狀還能滿足於他嗎?現在的「英才」誰還關心政治,都在忙著工作婚姻和房車呢。嘻嘻,貌似有點扯遠啦(*^__^*)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以君子有三樂為內容的作文,800字內 m.kxren.com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翻譯過來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國古代社會,「君子」這個詞語代表的一是統治者和貴族階級,二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可不是隨便說明人都能自稱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當時也是以德服天下的響當當的人物,當然可稱「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根據內容可以看出是說的後者的「三樂」,可是他當頭和結尾確兩次強調了「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王天下」可是統治階級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首先不說三樂是什麼,而是先強調「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為什麼這么著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場,這個我讀起來真的「此地有點無銀三百兩」的意思,是怕別人知道他的心懷還是怕別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這句話細品的話,能解讀出兩個不同心境下發出的感嘆。一是:君子有三樂,但是統治天下不在這裡面;二是,君子有三樂,而統治天下卻不在裡面呀。第一語境下的這句話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統治天下作為樂,是因為他不想。第二語境下解讀出來的卻帶著孟子的無奈:因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認為,其實「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樂」。
孟子的有著自己很鮮明的政治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著很大的政治責任感「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他的政治抱負就是希望當時的所有的邦國國主們都能接受自己的「仁愛」思想,希望國主們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樣,帶著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說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樣,雖然受人尊敬但是沒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張。再後來,也像孔子一樣,他最後只能帶著自己的弟子不再去關注政治與軍事,一心治學。
作為一個放眼天下能識時事的政治家歸隱之後,他能過什麼樣子的生活,安穩平靜的教書先生,但是他不快樂,所以他要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重新確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標,改變不了環境就只能改變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樂」才是他實實在在的生活。
「一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是「家」樂:每天都能看到雙親,為他們養老,兄弟也都能圍繞在身旁,舉家安康,其樂融融的。這里是表達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己樂」:我上對得起老天,下對的起平民,問心無愧。這是在說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但說為人處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禮義廉恥信」,卻無法去「忠」於自己的信念呀。
「三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這里才擴及到「天下」,這一樂的重心在於「教育」二字。奔波數年,車馬勞頓,孟子對當時的社會徹底失望,哀莫大於心不死呀,他不肯放棄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換一個方法來傳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變不了社會,因為人心不變,只有以人為本,從人們的思想下手開始改革,這樣不用「革」社會就已經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麼成為大家的,因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變了他的生活習性,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讓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實他已經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樂」背後包含著一個受了挫敗卻不肯放棄信念的政治家的無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說點題外話,放眼看看現在的中國,如果孟子生活在現在,他的政治抱負流產以後,如果還是寄希望於教育,寄未來於「天下之英才」,現狀還能滿足於他嗎?現在的「英才」誰還關心政治,都在忙著工作婚姻和房車呢。嘻嘻,貌似有點扯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