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節習俗的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㈡ 春節的習俗小學生作文30o字
參考:難忘的春節
二零零八年的二月,冰雪灑落在整個城市。雖然寒冷,可今年春節過的暖融融的,使我記憶猶新。
春節是在我們家過的。奶奶為了今天,准備了不少年貨:炸蘿卜丸子、炒花生、炸麻片,熱氣竄滿了整個屋子。老媽則是去超市購買飲料、水果,還要給我們這些小饞貓買零食。爸爸就忙裡忙外了,一會兒跑到廚房裡炒菜,一會又去給親戚朋友開門。我們兩個小孩在裡屋玩游戲,一家子都忙得不可開交,卻也其樂融融。
直到晚上,幾個大忙人才放下手中的活兒,坐下和家人聊天。當我看到桌上的美味佳餚時,用筷子左夾夾,右夾夾,各種菜都嘗嘗鮮兒。忽然,一個聲音響起:「這涼拌黃瓜怎麼這么咸啊!你放了多少個鹽罐子呀?」老爸只是低頭吃菜,不敢頂老婆大人一句話。為了緩解尷尬的氣氛,我立即說道:「這菜,我倒覺得很甜呢!」媽媽反說道:「不甜啊!這又不是糖醋排骨。」「這裡面是濃濃的愛,甜甜的心吶!」一家人抬著頭望著我高興地說:「騰騰真會說話。」「是啊,嘴真甜。」「你從哪兒學得這么多啊?」我摸摸頭皮,低頭不作聲。一會兒,家人的杯子舉向了我:「敬騰騰一杯。別謙虛了,吃飯吧,別浪費了你爸的勞動成果。」我把杯子舉了起來,橙汁的那種顏色濃濃的,卻又感覺很透明,在燈光下晶瑩閃亮。「這魷魚味道真不錯啊!」我瞧著老爸說,「只是平常吃不到這么美味的大餐,而是粗茶淡飯嘍!」老爸的臉「唰」的一下子紅了:「提那幹嘛?盡說我壞話。誰要再不服氣,就不要吃啦!」「哼!明明是嘛!你起床還……」老爸的臉更紅了,不知是喝酒喝的還是心虛了。為避開這個話題,他又轉向廚房,神秘地走了過去,從身後端出一盤紅燒魚,上面還冒著熱氣。我第一個用筷子夾了魚肉,嘴裡一個勁兒的冒著熱氣,覺得這就是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刻。
奶奶和好了面,用手一碰,粘粘的。周圍組成了許多小組。有「包餃子」、「足球迷」和「春晚族」,在樓下還隱藏著「電腦民」。我洗干凈了手,加入了「包餃子」一組。包餃子對於我來說不是很難,基本要領我都掌握了,唯獨我的餃子總是「站」不起來。看看奶奶的餃子,利利索索的,個個「神氣十足」、「精神飽滿」、「挺胸抬頭」。再看看我的餃子,軟軟地倒下了,像個殘兵敗將,用媽媽的話說,就是一攤「爛泥」。奶奶一個勁兒地用手比劃,我卻總學不會,便不耐煩地說:「奶奶,你的餃子是個好將軍,我的餃子是個殘疾的小兵。都殘疾了,還能升級為將軍嗎?」「好,好,就依你。回頭下鍋煮了,看餃子的體型,一眼就能認出是你包的!」我笑了笑,一臉的迷惑:有什麼辦法能使我的餃子站起來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都忘記了催促放鞭炮,結果,鞭炮也像「爛泥」一樣睡在哪裡了。
今年春節,冰雪封住了遊子們回家的路,卻沒有封住他們的心。但願大家都能向我們家一樣,每年都能和家人一起團聚,過個好年。我難忘今年的春節,難忘家人的歡聲笑語。
㈢ 作文:中國過年風俗小學生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今天我們一家可忙了,爺爺貼春聯,我貼年畫,爸爸殺雞內,媽媽、奶奶做年夜飯…容…
有關過年的習俗,我從爺爺那兒了解了很多。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四,過了十四,年算是過完了。我們那裡臘月二十三要祭灶王爺,聽說那是以前我國民間影響最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因為以前都是用柴禾燒飯,家家戶戶都有那種用磚頭砌成的大灶。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家用的都是燃氣灶,這種習俗越來越少見了。臘月二十四要掃塵,屋裡屋外都要打掃干凈,家裡所有的器具都要洗干凈,那一天我們那裡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其它的習俗還有:祭祖、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掛燈籠、放鞭炮、守歲、拜年……一直到正月十四還要鬧花燈、舞龍燈。說起我們那裡的龍燈,那可漂亮了。2007年它還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㈣ 春節的習俗(作文)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專的一個古老節日。一屬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㈤ 作文:中國過年風俗小學生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今天我們一家可忙了,爺爺貼春聯,我貼年畫,爸爸版殺雞,媽權媽、奶奶做年夜飯……
有關過年的習俗,我從爺爺那兒了解了很多。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四,過了十四,年算是過完了。我們那裡臘月二十三要祭灶王爺,聽說那是以前我國民間影響最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因為以前都是用柴禾燒飯,家家戶戶都有那種用磚頭砌成的大灶。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家用的都是燃氣灶,這種習俗越來越少見了。臘月二十四要掃塵,屋裡屋外都要打掃干凈,家裡所有的器具都要洗干凈,那一天我們那裡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其它的習俗還有:祭祖、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掛燈籠、放鞭炮、守歲、拜年……一直到正月十四還要鬧花燈、舞龍燈。說起我們那裡的龍燈,那可漂亮了。2007年它還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㈥ 作文<過年風俗>
時間可真是飛逝啊!轉眼間我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新年了……這不,新年又來臨了。
在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還有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一家人笑語連連……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我們在過年時還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餚——餃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為什麼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說其中的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我們在臘月二十八掃完房子後還要貼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我們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很懼怕「年」來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爺爺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很平常的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裡的人都躲到大山裡去了,只有白鬍子老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裡。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怒氣沖沖的就朝院子里跑過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嘭嘭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就開了,白鬍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裡慢悠悠地走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鬍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裡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里都堆著一燃燒一邊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窗花、紅福字,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大年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壓歲有諧音「壓祟」的意思,所以長輩受拜以後,就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而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其實我們的春節還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值得我們去了解它,還有去傳承它,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回憶。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過年之際,我們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與家人失去團圓的機會吧!
㈦ 過年風俗作文600字
過年真快樂
爆竹隆隆金雞去,喜氣洋洋玉犬來。哇,農歷狗年春節來到了!它帶給人們無數的祝福與快樂,勾畫出新一年的藍圖。
說到過年,最快樂的就是我們小孩子了,春節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還能穿上新衣服,拿到壓歲錢,玩游戲,放爆竹……真是太棒了!不僅如此,隨著春姑娘的到來,我們又長大了一歲,來迎接新一年的學習與生活,傾聽老師的淳淳教導,把新學期當作一個新的起點,把過去的失敗拋到腦後,精神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戰;也不要沉醉於過去的成功,要知道:它們已是歷史。
其實春節並不是那一大堆的祝福,民俗才是它真正的迷人之處。就拿我們家的新年來說吧,那可就是一個迷人的傳統春節:
一到除夕,這個歡樂的春節就揭開了序幕。大家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洗得乾乾凈凈,迎接新一年。出門望望,火紅的對聯,火紅的燈籠,火紅的爆竹,真是一個火紅的中國年!古代,這火紅能嚇走吃人的年獸;而今日,這火一般的紅色,則讓大地充滿了新的氣象!爺爺點燃鞭炮,「啪啪啪」,鞭炮散出的歡樂的聲音,讓每個人的的心靈都接受到了一次震撼。讀讀春聯,金色的字體格外喜慶。突然,剛剛起床的弟弟歡蹦亂跳地跑來了,向我炫耀他的新衣服,我點了點頭,弟弟更高興了,又跑到所有的親人身邊秀一秀。
其實除夕最有意思的還是夜晚。漸漸地,夜幕降臨了,燈籠都亮了,大家忙活著,來准備今天的大餐--年夜飯。什麼花生米,丸子,雞塊,好菜好肉擺了滿滿一桌子,真豐盛啊!把我們哥倆都讒得流出口水了!真是人多力量大,年夜飯不一會兒就准備好了,大家圍坐在飯桌旁,品嘗著美味佳餚,小弟弟手拿筷子,不停地往嘴裡塞,什麼菜他都吃了個夠,還不時舉起杯子,喝著飲料,直到牙酸了,才停手,真是個小可愛。大人們則舉起酒杯,互致新年祝福。飯桌上充滿了歡聲笑語,濃濃暖意也充滿了大家的心間。
這行不,給個分兒吧
㈧ 小學生作文《過年的習俗》
春節,人們俗稱「過年」。那麼,人們過年一般干什麼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回的習俗了。答
在大城市裡,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著清潔自己的房子,貼對聯,購買年貨,然後把買來的新花草擺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豐富的團年飯。人們吃完團年飯後,就在規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鄉村的除夕是這樣過的:大清早,人們就起來了。換上新衣裳以後,就在自家的門前貼對聯,家家戶戶的院里都掛上了紅燈籠。晚上,家家戶戶的燈籠都亮了,紅紅火火一片。每家門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聲。人人挨家挨戶到處串門,好不熱鬧。
大年初一,城市和鄉村的人們,都帶著年貨,有的去廟里上香;有的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還有的一家一起出去遊玩。
這就是中國人們過年的習俗。
㈨ 寫一個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除夕這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以後每到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正月初一,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延續至今就是每年正月初一都要"過年"。
自古以來,人類就利用天體在天球上的運動來計量時間,因為這種運動既均勻,又能為一切人所觀測、所共用。首先是太陽的東升西落運動,可以用來計算「日」以內的時間,如日、時、分和秒。「日」以上的時間單位還有「月」和「年」。所謂歷法,正是測算年、月、日的長度及其相互關系,並排定實用的歷月、歷年以至世紀的法則。
歷法中最基本的單位,是朔望月和回歸年。一朔望月等於29.5306日,它是鮮明的月相變化的周期,又與潮汐和日食、月食現象有關,因而最早被人們用來計算日子。一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這是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赤道南北回歸運動的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不完全相等),因而是地球上季節變化的周期。
中國人的歷法被稱為陰歷,它是以月亮圓缺變化――朔月為基本周期,即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按一定比例相間排列,使歷月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29.5306天)。
陰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作為一年,一年分12個月,但是它的劃分與外國人陽歷不同:陽歷是先保證平均歷年等於365.2422天,再把一年分為12個月;而陰歷是先保證平均歷月等於29.5306天,再以12個月合為1年。所以,陰歷的歷年平均天數為:29.5306×12=354.3627(天),比回歸年短近11天。例如,如果今年陰歷正月初一(春節)在陽歷的二月五號,則明年將在二月五號之前11天。如果不作調整,就會造成陰歷有時候在冬天過春節,有時要在夏天過春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規定平年為12個月;閏年為13個月,其中包含一個閏月。這樣,平年的天數比回歸年少11天,閏年比回歸年多18-19天。只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閏年和平年相間排列,就可以在歷月等於朔望月的同時,又使歷年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我國古代人民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置閏月。例如明年2020年就是閏年,有13個月,其中有兩個四月,就是閏四月。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