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三語文】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字數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5年10月5日,
為什麼是印象冬天呢?
我生活在北方,能經歷真正的冬天,但往往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和諧內。哎,北方冬天越來越冷了容。
大雪紛飛,一個銀白色的干凈的的小村子迎來了黑夜。不一會兒,整片村莊都陷入到令人孤獨的夜色里。倏地,一座座小茅屋的結冰窗戶上映透出一團團可愛的黃暈,村莊的雪地上點起一片繁星,靜謐的茅屋的男主人看著窗外的雪,想起了很多故事,便看向正在燒爐子的女主人,爐火很旺,火苗照紅了女主人的臉頰。孩子在溫暖的被窩里睡得好熟。這雪夜靜悄悄的,讓人覺得很暖和。這便是我印象中的那個冬天了。
我想有必要說說為什麼北方的冬天越來越冷了。
上初三時,夜裡下過大雪,路面結了厚厚的冰,我很小心的在光滑的冰面上騎車上學。我的心似乎也在這光滑的冰面上,沒一點安全感。身後跟了輛計程車,是我們村一位叔叔的,他開的很慢。結果,我在路口一拐彎,還是摔了個人仰馬翻,狠狠地摔在了結實的冰面上。車子滑出去了,書本也全撒了,我有些不知所措,一臉茫然。就在這時,計程車開到了我跟前,喇叭吱吱的響起來。我聽出了刺耳喇叭聲中的不耐煩。我馬上意識到:我擋路
Ⅱ 關於屠呦呦敢於夢想,勇於實現的作文
初聞屠呦呦的人,都會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緣起《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意為鹿鳴之聲。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呦呦鹿鳴」的後半句「食野之蘋」,人們驚嘆於從取名開始,屠呦呦的命運註定要與這棵神奇的小草連在一起。
屠呦呦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葯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親眼目睹了民間中醫配方救人治病的場景。然而,我從沒有想到我的一生會和這些神奇的草葯關系如此緊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作為家中5個孩子中唯一一個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著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學陳效中回憶說,屠呦呦在班上不聲不響,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游,並不拔尖。
盡管成績並不突出,但屠呦呦還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調,即使是獲獎後,她都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在普通人看來,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個十足的「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麼停當。同學們見了後都笑話她。她家務事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陳效中回憶道。
雖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節」。但碰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會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堅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費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項目的時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兒才3歲,為了不影響研究,她把孩子交給老母親撫養。由於當時長期做實驗,過勞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看來,青蒿素這一高效抗瘧葯的發現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
Ⅲ 有關屠呦呦的作文材料怎麼立意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剛剛宣布,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獎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將一分為二。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兩人一同獲得一半獎金,而另一半獎金將頒給屠呦呦。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打破了幾個記錄: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女科學家,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未獲院士的科學家,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的科學家,中醫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最高年齡當選博導的科學家,工作發表到獲獎間隔最長的科學家。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而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當上了院士。不過,屠呦呦今天卻拿到了諾貝爾醫學獎!而且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獲獎。可見在中國做院士可能與你的科研能力無關。
在當今的中國,傑青、長江、院士、這個計劃那個計劃獲得者、這個級別那個級別的各類獎勵獲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實學者?一旦上靠旁門左道上了某一個台階,成為所謂的"沒有良心的專家(磚家)"就開始為"錢"(經費、灰色收入)而奮斗,利益交換、權錢交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而且這些學術敗類一旦上台就會肆無忌憚地提拔徒子徒孫和與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學霸甚至學匪了!當然在這樣的群體中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專家,但他們對力量甚微,偽幣驅逐良幣,但願良幣能倖存一二,這才是中國學術界未來的希望。
估計屠呦呦教授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中國科學院相關部門估計現在忙於增補她為院士了,這真是自打嘴巴。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這些人是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嗎?答案顯然不是。從上述幾位"落選院士"的治學為人風格中,人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扎在水田裡研究超級水稻;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呆在實驗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為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
士,恐怕還不為社會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
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語,筆者注);饒毅則是出了名的"敢講話",研究之餘還在自己的博客和國內外媒體上撰
文,批評中國科技體制的弊端、教授不聽講座的浮躁學風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作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兩院院士的評選無異於風向標、指揮棒,具有無可替代的引領、示範作用。其評選是否客
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
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追求權利、鄙視知識!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絆腳石!
再看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在從事基礎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許多的專家、學者。但是這些專家和學者,甚至高級教師、高級講師。又有幾人是真正的在一線教育戰線上從事教學研究的?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回答您:您懂得!
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個人的人生成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僅僅是一個相當於高中學歷的中專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冊會計師證書,讓很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艷羨不已。其實靠的就是在小學和初中打下的扎實的知識基礎,才能夠舉一反三的去領悟許多繁雜的知識結構。可是現在的中國的基礎教育,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潛意識中的雞肋。甚至有學生也認為當老師是"最沒出息的人"才做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和我國現在的制度有緊密的關系,天天奮戰在教育一線,但是每每晉級評職稱,卻被主管部門用各種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為打分靠的是證件,而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的教師又有多少時間去搞這些所謂的證件?結果和屠呦呦一樣,成為"三無"教師。
今年屠呦呦的獲獎,應該引起決策者的反思,不僅僅是院士的評選制度,也包括教師職稱評定製度在內的人事造成的評定!
Ⅳ 關於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100子左右
屠呦呦來,女,1930年12月30日生自,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作文素材——屠呦呦。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
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Ⅳ 感動中國2015人物屠呦呦夾敘夾議300子作文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千百萬染患瘧疾的人的生命,尤其是在那些超內貧困容(非洲)地區...。聯合國砸了多少錢(用於醫葯醫治;醫葯、物理防護)都不怎麼見效的,而這青蒿素就能挽救性命!
屠呦呦是個葯理學者,且是在沒有什麼先進的科研儀器、沒有多少研發資金的條件下,找出了挽救人類的葯品!其實,是源於對中醫治病的信念研發!!這才是最最值得敬佩之處!
Ⅵ 作文材料屠喲喲,諾貝爾獎獲得者作文題目
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 文題作文:
打開各大網站,屠喲喲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早已以疾風之速席捲了各大平台。按屠呦呦自己的話來說,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還是看新聞才得知,而平時被娛樂圈刷屏的微博熱搜上出現「屠喲喲」三個字的時候,第一反應便是「呦呦鹿鳴」,這是哪個網路紅人?細細看來,竟是一位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85歲老人。而真正走近這位老人時你才發現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背後強大的醫者情懷,雖歷經八十多載的歲月卻歷久彌堅。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更多的是激發了來源於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在於這個獎項級別的象徵性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中國人和這個獎項之間長此以往所形成的微妙的關系。多次的擦肩和遺憾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也因此,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刻,中國作家和這一獎項間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了聯系,舉國上下一片歡呼聲。如今,屠呦呦以一位女性的身份「牽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其驚喜程度同樣讓人振奮。相信很多人的自豪感更多的是來自於這份難得。
然而,要想讓這份驚喜從思維中真正走進內心,我們需要對屠呦呦本人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也才能尋根溯源從諾貝爾獎中體味到更多最為原始的意義所在。
拋開生平簡歷和大大小小的獎項,在屠喲喲個人簡介中有一個這樣的信息吸引著人們的視線--現年85歲的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頭銜,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和她眾多的醫學成就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不難想像屠呦呦對於醫學事業的赤誠之心可見一斑,相對於如今評職稱、拼學歷,屠呦呦的成就更讓人欣慰,也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然而對於青蒿素,很多人其實並不是有太多的了解,自然對其醫學價值也就沒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對於青蒿素這一葯物的發現和使用的重要意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這樣評論道:每年全球有超過45萬人死於瘧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兒童。屠喲喲從傳統草葯中尋找攻克瘧疾的辦法,她提取出的青蒿素成為了治癒瘧疾的良葯--青蒿素在瘧疾發展初期就可以迅速殺死病菌。青蒿素對瘧疾的療效是史無前例的。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中介紹,由於傳統抗瘧疾葯物的長期使用,瘧原蟲已經對這些葯物產生了抗葯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從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實踐證明,青蒿素對瘧疾相當有效。直到今天,青蒿素仍在世界發揮作用。光在非洲,青蒿素每年就可以拯救超過10萬人的生命,屠呦呦因此成為第十二位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女性。因此,相較於傳統的方法,青蒿素對於瘧疾的治療更多的體現在其有效性,從而提高了生命的質量。
從醫學到青蒿素,從青蒿素到瘧疾,然後再到生命的意義,偉大著卻又平凡著。說到屠呦呦,人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來自一位老人的純然和朴實。在和網友的互動中,當問及「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是怎樣克服的?」時,屠呦呦回復到:我不是學醫學的,只能對年輕的醫學工作者說,希望中醫葯工作未來有新的激勵機制。中醫葯資源非常豐富,是偉大的寶庫,應該讓它為人類健康造福。在這份堅守與期盼中,屠呦呦用心培育著對於中醫學的熱愛,在這份愛中,不僅會激勵著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其中,更會讓中醫學這份事業得到人們更多的注意,從而有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
諾貝爾獎從來都不應該僅僅代表的是一種難得榮譽下的自豪感,更多的是讓人們在每一個獲獎者背後的情懷里有了更多前進的力量,這份力量應該向陽光一樣,照進更多人的世界,成就更多人的情懷。而屠呦呦,醫學者的情懷里也將會指引著後來人投身其中,有不變的堅守,有長遠的意義,有更深的價值,然後用這份情懷成就更多的人,長此以往,讓「諾貝爾」在中國帶來更少的驚奇,更多的奇跡。
Ⅶ 合作成就輝煌作文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可以載入史冊的時刻: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分享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疾葯——青蒿素。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葯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葯物,「中國神葯」從此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近兩百次的失敗經歷,刷新了人類醫葯史的新里程;半個世紀的艱難求索,換來了億萬人命運的改變——中國科學家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與心懷蒼生的人文情懷,值得所有人獻上敬意。
中國科學家首獲諾貝爾獎,是個體的功勛,也是群體的榮耀。作為一項有巨大象徵性意義的獎項,它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探索態度、首創精神,展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前仆後繼、精誠合作的傳統,展現了中國醫學科學的整體水平和人才儲備,甚至表達了一個國家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實力和底氣。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如同屠呦呦在此前獲「拉斯克獎」時所言,「這個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們中國科學家群體」,諾貝爾獎的光芒也同樣照耀其他參與青蒿素研發的研究者們,照耀那些在不同領域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們,照耀那些心中懷著全人類命運的中國科學家們,無論他們是聲名遠播還是默默無聞。
中醫葯刷新了人類抗擊瘧疾的新高度,這是新聞沸點,也是歷史時刻。中醫葯在西方意義上的「科學」系統中一直扮演著外來者的角色,中醫葯理論也常常遭遇無法進行國際評估、無法衡量價值的尷尬,中國醫學與西方醫學的每一點碰撞,都折射了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話語系統交流對話的復雜情境。現在,「中國神葯」青蒿素對人類的貢獻已經被確證,它以一個有力的角度,展現了中醫中葯的世界性意義,拓展了中國自然科學成果為世界普遍認可的空間,同樣為中西方醫學的互相啟發、造福人類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對一個國家而言,諾貝爾獎是肯定和鼓勵,同樣也是提醒和鞭策。圍繞屠呦呦獲獎產生的種種公眾意見提醒我們,中國要進一步理順科技評價和科技資源的配置機制,完善人才獎勵和扶持機制,既要推出更多可以面向世界的科學家,也要學會主動引領世界的目光,投向傑出的中國科學家、投向卓越的中國科技成果。
Ⅷ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令人敬佩的精神是什麼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國人自己培養的自然科學界諾貝爾獎的第版一人。屠權呦呦令人尊敬不只因為獲得諾貝爾獎,她身上有著科學家的百折不饒、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她不計報酬,幾十年如一日深入研究,克服困難,一絲不苟,推廣科研成果也毫無保留,積極援非,為世界防疫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醫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Ⅸ 關於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的高中語文作文
答案:來青蒿素和雙氫青自蒿素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北京時間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Ⅹ 作文800字,關於屠老的青蒿素的發現
屠呦呦與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從瑞典斯德哥爾摩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願意接受采訪的屠呦呦終於把記者請進家門,一再強調「也沒什麼好講的」,她還通過央視發表自己獲獎感言,她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一項很大的榮譽,青蒿素這項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體公關的成績,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
在諾貝爾獎之前,大部分人或許都不知道屠喲喲是何許人,一夜之間她蜚聲國內外,而以她為領導的研發小組研製的新型抗瘧疾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立志探索它的奧秘。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葯學系,選擇了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專業。在專業課程中,她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最感興趣。大學畢業後,屠呦呦就職於中國中醫研究院。那時該院初創,條件艱苦。屠呦呦在設備簡陋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的工作環境中,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無旁騖,埋頭從事中葯研究,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果。其中,研製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青蒿素,是她最傑出的成就。當年輕的屠呦呦開始這項研究的時候,她當然不會意識到,在漫長而曲折的研究「抗瘧」的道路上,有一頂金光閃閃的王冠正在等待她來摘取。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約數10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約2億人患瘧疾,百餘萬人被奪去生命。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當時正值美越交戰,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80多萬人。美國不惜投入,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卻未找到理想的抗瘧新葯。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葯物已產生抗葯性,所以,防治瘧疾重新成為各國醫葯界攻克的目標。繼美國之後,英、法、德等國也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尋找有效的新結構類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願。我國從1964年重新開始對抗瘧新葯的研究,從中草葯中尋求突破是整個工作的主流,但是,通過對數千種中草葯的篩選,卻沒有任何重要發現。在國內外都處於困境的情況下,1969年,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出任該項目的科研組長。她從整理歷代醫籍著手,四處走訪老中醫,搜集建院以來的有關群眾來信,編輯了以640方中葯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然而篩選的大量樣品,對抗瘧均無好的苗頭。她並不氣餒,經過200多種中葯的380多個提取物進行篩選,最後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並不理想。她又系統查閱文獻,特別注意在歷代用葯經驗中提取葯物的方法。當她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時,東晉名醫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久瘧」。琢磨這段記載,她認為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壞了。於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的效價顯著提高;接著,用低沸點溶劑提取,效價更高,而且趨於穩定。終於,在經歷了190次失敗後,青蒿素誕生了。這劑新葯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瘧疾,一個肆意摧殘人類生命健康的惡魔,被一位中國的女性科學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在中華科技史上譜寫了一部精彩的人生傳奇。
「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並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葯物青蒿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是2011年度拉斯克獎的頒獎詞。
2015年的諾貝爾獎雖然有些姍姍來遲,但畢竟是令人慶幸的。當頒獎詞的庄嚴聲韻回響在地球上空的時候,各種膚色的人都在向這位耄耋老人表達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