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必讀經典是什麼
格林童話
安徒生童話
伊索寓言
唐詩300首
⑵ 小學六年級朝讀經典讀後感
讀詩詞能凈化人的心靈,記古文能教人怎樣做一個品格優良的人。因此我們學校也要求我們讀記《經典誦讀》,不但能夠凈化我們的心靈,而且還可以增長我們的閱讀量,這難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讀了這么長時間的《經典誦讀》,我最喜歡的一句論語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你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禮貌,那麼,不論誰都是自己的兄弟。你為什麼要煩惱自己沒有兄弟呢?」我也是這樣想的,如果自己表現的十分謙卑恭敬有禮貌,大家一定都會接納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擺出一副驕傲自大,對別人不屑一顧的樣子,肯定沒有人會理睬自己,更別說是接納,甚至會討厭自己。
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邊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熱諷。這樣的人誰會接納你?誰會欣賞你?反而對人寬厚熱忱的人總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看了《經典誦讀》,我從中學會了許多: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尊重,你尊重別人一分,別人就會還敬你十分,只要你寬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實意就會得到別人的重用,勤勞機敏就會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更多的《誦讀經典》,看更深奧的古文詩詞,讓自己的知識更加充盈。
既然看《經典誦讀》有這么多好處,我們為什麼不多看幾遍,多學點知識,你們說對嗎?
⑶ 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時尚版和經典版有什麼區別,內容一樣嗎
的一天,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忽然發現好多同學圍在路邊,象是在觀看什麼,我走過去看了一眼,原來是一個農民伯伯在賣小黃鴨。那些小黃鴨被盛在一個扁扁大大的筐里,它們一隻挨著一隻,唧唧喳喳的叫著,可熱鬧了。我看著這些可愛的小黃鴨們,情不自禁地過去挑了一隻。
這只小黃鴨好漂亮啊!它滿身金燦燦的,毛茸茸的象個線團,紅紅的嘴巴扁扁的,時不時的發出嘎嘎的聲音,好象在和我說話呢。我把它捧在手心,仔細的端詳著它。忽然,想起來我還要去練古箏,可是小鴨子怎麼辦呢?古箏室又不允許帶小動物,況且我也沒地方放它呀!我走著走著,發現樓下剛好有個鐵箱子,我就把小鴨子放了進去,心想,練完古箏我再拿走。我一邊練著古箏,一邊心裡老是惦記著樓下箱子里的小鴨子,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我還是暫停了古箏的練習,決定下樓去看一看。剛出古箏室,就聽見隔壁有鴨子的叫聲,我心想:「可能是別人買的鴨子吧。」可是我打開箱子一看,我的小鴨子不見了。我趕緊上樓到隔壁去,發現我的小鴨子正在那個小男孩的手裡捧著呢!那個男孩看我來要小鴨子,非常失落,他小聲的對我說:「姐姐,你的這只小鴨子可以送給我嗎?我特別喜歡它,可是我今天沒帶錢,要不我就可以買一隻了。」看著面前的這個小弟弟,臉紅撲撲的,也象小鴨子一樣可愛,我決定滿足他的願望,就把小鴨子送給了他。
小鴨子被我送走了,可我還是會不時的想起它,還有那個可愛的小弟弟。不知道我的
⑷ 小學二年級作文讀儒家經典,做少年君子
古人不遠:孔子古人不遠:孔子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
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
(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
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
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
慧。」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
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
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
求,從吾所好。」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
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
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
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
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
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
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
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雖說孔聖逝世已千年,但
他的留下的將會永垂不朽,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後人。
⑸ 求一篇作文 閱讀經典,我感受到_____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高淳縣古柏小學六(3)班 許迎桂
看完《魯濱遜漂流記》,我們不得不驚嘆於魯濱遜頑強的探索能力和他不向困難低頭的勇氣。
魯濱遜原本出生在約克市的一個體面人家,而他一直夢想著要出海遠游。盡管父母親一再勸他,可他從沒放棄自己的夢想,這一點是可敬可賀的
借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離家出走,從此開始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漂流生涯。在海上,他碰到了大風浪,那原本可以讓他了解到航海的危險,從而退縮。可他卻一意孤行,堅持要出海航行。他在倫敦遇上了好人,並肯借錢給他做生意。他利用這些錢經商,掙了不少錢,這樣舒適的生活足以讓不少人放棄航海這樣風險大又辛苦的事。可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航海。
可憐的魯濱遜,船在海上碰到了驚濤駭浪,原本溫柔的大海轉瞬間變得波濤洶涌。船在一座孤島上擱淺了,全船的人都身亡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求生的慾望讓魯濱遜從船上一趟躺地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東西都搬了下來。他還盡自己的能力造了一座土房子,盡管很簡陋,但起碼有一個落腳點。
在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有限,他必須學著種一些穀物,用來做麵包。他還喂養了許多牲畜,可以隨時有羊肉、羊奶、乾酪吃。他不斷探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為得就是讓自己生活的舒適、安心。
在孤島上的28年,他沒有一刻忘記自己的宗教信仰,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向上帝禱告。
魯濱遜頑強的生存能力真是不得不讓人欽佩。為了生存他什麼苦難的事都做了。沒有衣服穿,他用獸皮縫制背心;沒有酒喝,他自己用穀物做白酒,其實為了在疲倦的時候提神;沒有火源,他學古人鑽木取火,總之,他認為只要活著,就是上天對自己的眷顧。這讓我想到,很多事情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做的,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經驗。什麼事不能還沒嘗試就覺得自己不行。如果魯濱遜也認為自己一定不能做出食物和衣物,如果他就這樣坐以待斃,那麼他還能活下來嗎?
魯濱遜還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人。面對食人族慘無人道的 、令人發指的吃人行為,魯濱遜怒不可遏,深惡痛絕。他從食人族手裡救下了一個小夥子,並給他取名「星期五」。從此,兩人便相依為命,一直到脫險。
他不僅救了「星期五」,他還向「星期五」灌輸一些宗教信仰,讓「星期五」漸漸泯滅了本來惡的天性,讓「星期五」變成了一個善良的人。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了堅持理想、不顧一切有時並不是壞事。面對困難,不要坐以待斃,凡是要報著試一試的心態,不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
趁著年輕,讓我們一起大膽前行,努力探求知識吧,否則,老了就會徒增傷悲。
⑹ 小學生作文:讀書使我增長知識720字
讀書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陶冶性情,德潤人心沿著書籍構成的階梯,學做人,學做事,攀上一個又一個科學的高峰。爭取不斷超越,走向卓越。
「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每一個人要想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越壯闊,就要擁有淵博的知識.知識是人類通向進步文明和發展的唯一途徑.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我們要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必須多讀書,讀好書.
讀書不僅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提高我們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對於各科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
我們的知識體系是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讀書是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從課堂上掌握的知識不是很具體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會吸收。大量的閱讀,可以將自己從課內學到的知識,融匯到從課外書籍中所獲取的知識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體」的,牢固的知識體系,直至形成能力。
讀書不僅對我們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對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學習的榜樣,如軍人、科學家、老師、英雄人物等。這些令我們崇拜或學習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過閱讀各類書籍所認識。我們在進行閱讀時,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於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麼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每一個學生要在書籍的世界裡,有自己的生活。把讀書,應視為自己的樂趣。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功課那麼多,作業要完成,那有時間看書?其實只要你肯擠時間來讀書,就不愁沒有時間。就像大文學家魯迅先生說的: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談天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最終魯迅寫出了許多好文章,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可以用午休、放學做完功課以後、節假日等點滴時間來讀書。每天一小時,積少成多,積沙成塔。
(*^__^*)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請及時給予好評或採納,萬分感謝! (*^__^*)
⑺ 悅讀經典 收獲未來的小學作文
《三國演義》
在短短的暑假中,我讀了好多書,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三國演義》
這部書內容主要講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它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在書中,我知道了有像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樣惡貫滿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樣小心眼的人。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我最欣賞的要數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麼計謀都瞞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環境及氣候變化來完成用兵之計。而且,他還是一個大度惜才的人,曾經七次生擒孟獲,而每次都因孟獲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獲心服口服而最終投靠了諸葛亮
在書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於諸葛亮聰明博學,用兵如神,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懷詭計,他把諸葛亮看作是東吳一患,要找借口害他,於是對諸葛亮說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這當時沒有造箭的條件下卻要他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嚴懲。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憑他的智慧和學識,在三天內向曹操「借」了十萬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讀完《三國演義》之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六: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但是我初次拿著到這本書,看著看著,被裡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著,打動著,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麼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還把人害死了,真是不應該呀!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傑。劉備是皇室後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著想;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為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就不這么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讀完《於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於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可是現在,於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彷彿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裡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於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於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於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於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於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於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三)交友之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於丹〈論語〉心得》中說,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於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於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於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於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於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⑻ 讀經典 知新意小學生600字作文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起中國就作為一個大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地向前滾動著。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要問「功臣」是誰,家喻戶曉的《弟-子規》作用不應小覷。
《弟-子規》是人們生活的典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中《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更名為《弟-子規》,成為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對我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還沒接觸《弟-子規》的時候,我是個淘氣任性的孩子。記得每天晚上媽媽叫我洗臉時,我總會不耐煩地說:「等一會兒——」,可身體還賴在電視機旁不見行動。直到媽媽發威,才迫不得已乖乖去洗臉。後來讀了《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話引起我的反虱…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怠慢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叫我,我都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媽媽對此連連稱贊。
《弟-子規》不僅教會我怎樣做媽媽的好兒子,也教會我怎樣對待周圍所有人。我小時候,並不把信用看得太重,有時答應他人的事沒有做好,只是簡單地把手一搖,說:「對不起,我忘了。」不過現在看來,我當初的行為實在太不應該了,我不該把信用看得太輕,應該像那句「凡出言,信為先」,只要開口說話,就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答應他人就一定遵守承諾。這方面自己做得……怎麼辦呢?對,把它當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吧!此後,我不再輕易許諾,
⑼ 小學生四年級作文讀經典書做文明人的作文四百字
文明,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大街上,校園里,到處掛滿「講文內明,樹新風。」容的條幅。
公益廣告上說:公益廣告雖不能完全照亮人的心靈,但可以照亮人心靈的一片凈土。
其實,文明離我們很近很近。
有時,下雨天你把傘分享給別人,就是一件文明事;有時,你把盲人道上的障礙物移開一點,就等於給別人一份關愛;有時,你在公共場和小聲地講話,別人就會對你投向敬佩的目光。
但是,就是有些不自覺的人,他們在路上亂扔紙屑;他們把廢舊電池拋棄在路邊;他們把瓜皮丟在地上捉弄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