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
年味
盼望著,盼望著,年的腳步終於近了。離過年還有半個多月,各家各戶便開始緊張的籌劃著怎樣過年了。
爆竹聲驚動了整個村莊。哇,過年了!這么快,過了年,我已十四歲了,我感覺自己真的長大了。趁過年該好好慶祝一下!
吃年夜飯了,我連忙「瘋」回家。今天的小菜就不一樣。你看:雞、鴨、魚、肉、海鮮……真是應有盡有。吃飯時媽媽把一個紅包遞給了我(我知道這叫「壓歲錢」),並說:「新年快樂!」我接過紅包,高興地說:「媽媽、新年快樂!」媽媽又把另一個紅包給了我弟弟。這時弟弟天真地說:「要是每天都像過年一樣,那該多好啊!」 「哈哈哈!」 我們大聲地笑了起來。雖然我也笑了,可是我也有弟弟那天真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也會有這種想法: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壓歲錢多多地拿!
吃完飯,我拿出了煙花與小朋友們一起放。我們先放「芭蕉扇」,我緊緊握住「芭蕉扇」手柄,迅速點燃導火線,等導火線冒出了白煙後,緊接著火星就射向四方。可惜你沒看到,那一幕真是太精彩了;「火星」是五彩繽紛的,尤其裡面還夾著各色的珍珠呢;我們還放了個「太空人」,點燃導火線後,「太空人」就閃出火花,發出綠光,而且會一個勁地沖向太空。
年的熱鬧不用說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在我們開心「發瘋」之餘,媽媽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年的背後寄託著沉重的責任。你又長大了一歲,對於人生應該要多一份思考。」是啊!面對新的一年,我要多一份責任。我決心要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
年年過年,年年好過,直到今年才真正品出了年味。
期盼過年
其實我和孩子們一樣盼望著過年,只是不再像他們那樣掰著指頭細數還差幾天才是正月初一了。過年可以有一個長長的假日,有足夠的時間呆在媽媽身邊,每頓飯都可以吃上媽媽蒸的我在外邊從來不吃的芥菜肉,不害怕身上的肉在那幾天里夜以繼日的長啊長。每當我們對著那盤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芥菜肉頻頻舉箸時,我都能從筷子劃出的弧線里看到媽媽那張歲月縱橫的臉上淌著的幸福和滿足。
媽媽很慌年。每年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她就在寒風刺骨的小院里忙的腳不沾地,忙著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刷一遍。見到我們她就笑嘻嘻的摘掉絨線帽讓我們看她頭上的汗。臘月二十五她就開始張羅著蒸饅頭蒸棗山豆包。我們心疼地抱怨她是自找苦吃說到街上預定些饅頭不就行了,她說買的饅頭那是個什麼味道?
臘月二十八那天我們姊妹幾個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那天家裡要煮肉炸丸子炸麻葉。盡管從農村出來了好久,但媽媽仍然保留著在老家時的習慣,喜歡用地鍋煮肉炸年貨。為此她總是從夏天就開始收集棍棒樹枝等到過年時燒火用。也只有她能掌握住那口大地鍋烹炸各種年貨時的火候。
年三十的時候也要抽個空去看看,勞累了幾天的媽媽看著一應俱全的年貨,一個勁的催促吃呀吃呀。吃飽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去守歲了,每年這一天的告別母女的心裡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為按照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在娘家守歲的,到來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來。而這一別母女都感覺隔山隔水似的遙遠和漫長,其實也不過時兩天的時間。走在家門口那條走了無數次的小路上,我的背影印著溫暖印著牽掛。我走的很慢很慢但絕不回頭,我把這溫暖和牽掛拉的很長很長。
遠遠近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空氣里飄著誘人香味,路邊人家剛剛貼上的春聯被風吹得「嘩嘩」作響。公交車的車廂里空盪盪的,車子在行人寥寥的街上開的很快很快,司機也急著回家過年呢,家裡他的媽媽也正在窗口引頸張望等著他回家守歲。下車時我大聲對司機說:「新年好!」
新年在我們的盼望中真的來啦
盼望過年
過年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一種遭遇,可能還是一種境界
留在我記憶中最美好的經歷是小學時代在河南農村姥姥家過年的日子。那時候,每次過年都是生命中最激動人心的大事。早早地,剛進入冬天,還沒放寒假,我就已經在盼望著過年了。因為,一過年就意味著大人小孩都放假沒事兒了,不上班不上學不下地不幹活兒,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盡情地休息盡情地玩兒樂了。當然,我現在已經知道,那隻是小孩對生活的誤解,可是我至今還非常喜歡這樣的誤解。
過年的第一個樂趣是人多熱鬧。我記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三,剛吃過早飯不大功夫就有親友來串門,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鍾,客人還絡繹不絕。二姨三姨姑姥爺舅姥爺姨姥爺表舅表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好像全天下的親戚都在這一天聚集到一起了,中午吃飯時,至少擺了10張桌子,姥姥家五個窯洞那麼老大的院子都呆滿了人,真有點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的樣子。令我自豪的是,我在院子里和所有的小孩比賽踢毽子,居然打敗天下無敵手。
過年的第二件樂趣不用說就是吃。姥姥把收藏多日的紅棗、花生、紅薯乾和柿餅都翻騰出來,姥爺則把放在院子角落裡已經蓋上一層厚厚白雪的大竹筐掀開蓋兒,露出裡面凍得鮮紅的軟得要化了的烘柿。更不用說中午那頓飯了,那是把一輩子的吃食都放在了一起,有白面烙饃、白面蒸饃、炸油角、素丸子、牛肉丸子、雞肉丸子、扣肉、小酥肉,還有冰糖蓮子百合湯等等。那個時候大人小孩都顧不上客氣,一盤菜上桌三口兩口就被搶光了。因為大家的的肚子都太空了,在平常的日子裡連玉米面餅子都吃不上的。所以,碰上能吃飽的時刻誰都顧不上臉面了。
過年的第三件好事是每個小孩都盼望的,那就是壓歲錢。但在那些年裡,人們一個比一個更窮,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有一年生產隊給每一戶人家發了5毛錢,說是讓大家過年買鹽吃。所以,來的客人雖然多,但真正能給我壓歲錢的人其實屈指可數。二姨一般會給我兩毛錢,三姨給五毛錢,往往是所有親戚中給得最多的。其他人多數給五分錢或一毛錢,更多的人是一分錢也拿不出來的。即使如此,過一個年下來我差不多會收到將近兩元錢,那已經是很大一筆財富了。
對於我來說,過年還有一項獨特的樂趣,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沒什麼稀罕的,二踢腳、沖天雷誰沒放過?我的樂趣在於玩摔炮。那是一種用兩三層紙卷上一些火葯和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頭兒對准地面使勁一摔,「叭」地一聲,隨時可以嚇別人一跳。姥姥家的村子裡就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做摔炮賣摔炮。那時,我家住在遙遠的東北大城市沈陽。每當過完年從老家回到沈陽,我就把摔炮的種種樂趣和神秘講給鄰居小孩和學校的同學聽,有時候我再給他們講講在雪地里用籮筐扣鳥,或用竹篾扎燈籠的經歷,他們都聞所未聞,眼饞死了。
玩得太高興就樂不思蜀,有一天爸爸站在高高的崖頂上喊我,該開學了,明天咱們回沈陽吧,我一下子傻在那裡,竟當著一大群小孩的面嚎啕大哭起來。
後來,有了許多不同的人生經歷,也就有了許多不同的關於過年的人生境遇或體驗。
七十年代初,隨父母下鄉「走五七道路」,在遼寧省昌圖縣東嘎公社糜場大隊過年。那裡過年的主要特色是吃粘豆包、酸菜燉粉條,當然還有豬肉酸菜餡的餃子。年輕人晚上沒事就打撲克賭博,賭注是香煙或干豆腐(即千張)。從天黑打到天亮,肚子一餓就先把豆腐乾吃掉,到最後誰輸了誰掏錢就行了。如果是賭的香煙,那麼到天亮時香煙要麼已經被吸光要麼就被倒來倒去的倒成了空紙筒。無論香煙或干豆腐,不在乎輸贏,在乎一樂而已。那時過年,也有鞭炮為伴,但身處異鄉,不知何年何日是歸程,自有一番淡淡的愁思。
就在下鄉的那些年裡,有一年我回到沈陽,來到原先居住的那個家屬院過年。那天晚上說好了是住在韓叔叔家(我們家下鄉後韓叔家就從原來的那套房子搬進了原來屬於我們家的這套比較大的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五六點鍾的時候韓叔叔突然說,他家親戚來了沒有我睡覺的地方了。我雖然已經十七八歲,但毫無社會閱歷,一下子渾身冰涼。我到隔壁的王叔叔家去告別。王叔叔是行政幹部,平時和我們家交往不多,但他卻留住了我。那頓晚飯吃了餃子,我還第一次吃到了早有耳聞未曾見面的山珍「猴頭菇」。雖然晚上睡覺是打地鋪我還是睡得很溫暖。
現在,我好像成了怕過年的人。一個原因是過年就意味著自己又老了一歲,平平淡淡的日子不知怎麼就溜走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過年漸漸變得沒有了情趣和韻味:城市文明和現代文明都拒絕串門,即使是住在一個家屬院的人也不興串門;再加上許多城市都有不許放鞭炮的禁令,過年就只剩下日歷上的意義了。於是,年輕人乾脆去過聖誕節去過感恩節去過情人節了。於是,以節日為紐帶為表現形式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就像黃河一樣乾涸了斷流了。
過年是一種情緒的凝聚,是一種情感的融鑄交匯,是一種精神的認同,是一種血脈的延續。所以,我很希望能找回兒時的那些感覺:裊裊的炊煙,喧鬧的人群,親友的匯聚,熱情的鞭炮,以及帶著數千年歷史印痕的種種習俗……
我盼望著中國味道的過年的感覺。
年味
春風已徐徐吹來,盛開在臘月的梅花已經屹立在雪中,默默地,它便與學為伴,與風為友。當春風徐來的那一刻,他伸了伸他的腰,抖起了精神……原來它也在期盼春天的來到。
這個年多姿多彩,這個年有足了的年味,這個年煙花漫天……
雪味
真巧!這個年有雪!
在風中飄飄灑灑,比星星還多,比棉花還白,比流星還美……它好似上帝賜給我們的聖物,因為我們也有和學一樣純潔的心靈。銀裝素裹,屋頂上的煙囪,天線桿上的鳥影,遠方的荷塘……我突然被姐姐的雪球達到了才轉過神來,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向姐姐還了一個,就這樣,一場打雪仗開始爆發了……當我們玩到疲憊不堪以至於倒在雪地里的時候,雪花親吻著我們的小臉,很涼,很舒服。可就當沾在我衣服上的雪化成了睡的時候,我才感覺到了冷!
火葯味
想必大家都清楚,火葯味是很難聞的,可是怪癖的我往往覺得火葯味很香,甚至是加油站的油煙味,我也一樣覺得。
第一顆爆竹響起的時候,我已經知道要過年了,當幾十顆爆竹同響的時候我知道過年了。陣陣煙霧開始彌漫開來,把我們重重包圍,煙霧好似吞噬了我們一般……耳畔的爆竹聲夾雜著火葯味,我感覺到了這個年有味兒……
可是我們這兒遠遠比不上城市的熱鬧,但有了這個火葯味,就算是一點點我已經滿足了。
餐味
夜,寧靜。耳邊沒有爆竹聲了,可是熱熱鬧鬧地吃團圓飯的聲音把我的聽覺覆蓋了,我的耳朵好似失去聽覺了一般……
桌上的豐盛的晚餐應有盡有。年糕啊,水餃啊,烤鴨啊,燒雞啊……我真想窒息於這片空氣之中。桌上的老老少少個個都不客氣,一會兒工夫就把它吃個精光了。
啊!好香的餐味!
年味=餐味+雪味+火葯味。這個年真過火。
過年啦 ! 一道道晨曦劃破夜空;一個個燈籠飛上屋檐;一幅幅對聯貼上牆壁;一件件新衣奔離衣櫃;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飛舞;一陣陣歡呼請出紅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傳 ——過年啦! 整個神州大地在歡騰,全球各地的華人歡度春節。期待春的信息。一縷縷春風送來泥土的芳香,消融的冰雪在陽光下分外燦爛。放眼望去,處處都是一片耀眼的大紅,充滿了歡樂和喜慶! 披掛上新裝,漫步在寬闊的街道上,兩邊的店鋪幾乎都關了門,只有寥寥幾家大張旗鼓,一件件包裝精美的貨物在門口堆積如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街上空盪盪的,干凈而整潔,拋棄了臘月的喧囂吵鬧,人山人海的忙碌場面,任人漫步踏春。一輛輛摩的、小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還有那大包小包豐富的年貨,奔向翹首期盼兒女團圓的父母家,過個和諧幸福年! 通向細長深邃的巷道,一對對春聯喜氣十足,趣味橫生;一個個「福」字遁勁有力,金光燦燦。這大多都是「老年晚閣」,是「年」中最歡樂熱鬧的地方。一輛輛機動車到此,車上走出了滿面春風的兒女;一扇扇大門前大都站著神采奕奕的爹娘。車空了,一棟棟房中飄出歡聲笑語;路窄了,佔道的是絲絲縷縷扯不斷的親情。 年味濃,最濃是子夜。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吃一年一頓的特殊大餐——年夜飯。我們河套的年夜飯,特別有風味。什麼河套硬四盤,豬肉燴酸菜,各種時令小菜擺滿飯桌。一家人開懷暢飲,共敘親情。既有了口福,又填抱了肚子,還溫暖了心坎。紅燈籠發出火紅柔和的光,是那樣美麗!在這個美好的團圓之夜裡,那萬家美麗的燈火,會是多麼燦爛的景象啊!,客廳里早就擺好了另一桌。干凈透亮的茶幾上,被一盤盤乾果、水果、糖果佔得嚴嚴實實,電視機里的主持人也都穿上了漂亮的節日紅裝,說著喜慶吉祥的話語,一些往日嚴肅冷冰的節目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春節奇聞趣事,逗得眾人樂開花。但是,只要八點一到,千家萬戶的視聽會變為同一個節目,那面容會便變成同一種模樣。 我覺得,這次春節聯歡晚會氣勢宏大,節目繁多,氣氛和諧熱鬧,十分精彩。既有詼諧幽默的小品,也有激情飛揚的歌舞;既有南方的典雅秀麗,詩情畫意;又有北方的激情四射,熱情豪放。真是讓我大飽眼福!春晚的眾多節目中,我唯獨喜愛兩個節目。《民工進城》、《心裡話》。《進城》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勃勃的生氣和創新創造能力,讓人眼前一亮,把城市中民工這個特殊群體的精神風貌,給人以動感、積極、向上、努力不懈的感受,讓人在眼花繚亂的動作之中,對民工有了一種更崇高的敬意。 我想《心裡話》定是震動最大的節目,一群鄉村娃,一身身土裡土氣的衣服,一張張質朴的面孔,足以打動人們。也許沒有歌舞的熱情四射、婉轉動聽;也許沒有相聲小品的風趣幽默、妙趣橫生;也許沒有明星大腕的霸氣十足、風風火火的表演,但是一句句話語之後,掌聲浪浪、如水如潮,許多人當即灑下了晶瑩的淚水。天然棄雕飾,清水出芙蓉。最無邪的面孔和最真摯的話語是最威猛的催淚彈,這種威力和轟動使人們銘記心間。 心思舞動,心潮澎湃,新年的鍾聲向我們走來,每個人的心被春的美好而吸引著,守歲將迎來春的腳步。夜色如紗,星光燦爛,清風拂面,枯枝萌動,新泥飄香,歡歌飛揚。春在冬的孕育之中,羽翼豐滿,即將來臨。大地四方無不盪漾著春的氣息!歌星的歌喉里多了一分盼春的急切,笑星的笑容里多了一分春的燦爛。春要來了!要來了!秒針輕盈的步子即將送走疲倦的神犬,一聲聲清脆的鍾聲將迎來可愛的金豬。 春終於來了,隨著時、分、秒針一家的團聚,那爆竹聲便如洪水一般擠破浮冰沖擊過來了。一朵朵禮花如春筍般湧上夜空,剎那間,天空一片萬紫千紅、百花爭艷的瑰麗景象。一聲聲巨響也飄來了,震得屋頂抖落下陣陣雪宵;一顆顆綵球升空,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連星月也暗淡失色了。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千姿萬態美如畫。身影如洪水般陣陣如浪,煙火如叢樹中萬鳥齊翩翩。此消彼綻、此逝彼放,彷彿一卷時時變幻的畫,給人以夢一般的感受! 終於來了,下一個精彩的春秋又在期盼著我們灑下汗水,書寫這一個燦爛的「牛」年!
鞭炮依舊是那麼的響亮,震耳欲聾;煙花依舊是那麼的絢爛,眼花繚亂。孩子還是那麼盼望著過年,大人們還是那麼忙碌,而我走在煙花燦爛的夜空下,卻感覺年味這東西一點點的隨年齡而去。
從前,我們都不富,但過年卻是那麼的有味。我們放了寒假就開始盼望著過年,每天都會翻著日歷,數著日子。似乎那是個神聖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開開心心的玩,都可以開開心心的拿紅包,雖然紅包里的錢並不多,但那種感覺卻是無比的好。我時常在想是否越貧窮的地方的年味越濃,是否該逃往哪個小村落去感受那裡濃濃氣氛的春節。
從前,還沒有現在那麼琳琅滿目的糖果讓你選擇,也沒有那麼豐盛的飯菜讓你挑剔,但大家一起圍在一桌吃得總是那麼得有味,也許這飯菜,糖果的味道也會隨著年齡慢慢的消失。現在,生活好了,要吃什麼全年都有,也不用天天撥著手指數日子等待過年。少了一種期盼,人也會懶惰很多吧。
從前,孩子到了年關,都喜歡聚在一起玩鞭炮。五毛錢一包,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而現在,個個大年初一都睡懶覺,還得用手機反復的叫。吃飯的時候還拿著個手機玩qq,往嘴裡塞幾口飯就走人了,又不知躲在哪看起了手機小說。也不能說這是手機帶來的害處,但這畢竟影響了現在人們的生活,老人們還未好好和孩子們說會兒話,孩子的qq就滴滴滴的叫個不停,或是電話不斷。老人們總是唉的嘆氣,也許這是時代的進步,必然吧。
從前,沒有電腦,沒有這個那個的網路游戲,孩子們沒處去,聚在一起下下象棋,大人們旁邊指導,一片歡聲笑語。而現在如何,整天泡在電腦前,各種游戲圖標填充著桌面,隔著四五網路的鏡片,緊緊盯著屏幕,一刻不離。許多孩子的年大概就是這么過的吧!
從前,大年三十,一家子聚在一起邊嗑著瓜子邊看著春晚,一大家子和睦融融。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多了許多的選擇,大家思想也開放了許多。三十晚有泡網吧的,有k歌的,有街上閑逛的。也許是過去的技術過於落後,只能提供給大家那十幾寸的黑白春晚,但為什麼換了彩色的,換了更大的,卻少了那麼多的年味。
現在,新衣服還有,而且更新潮了;煙花還有,而且更加絢爛;飯菜還有,而且更加豐盛;年三十還有,為什麼年味就淡了這么多。難道真的是自己的年齡緣故嗎,那我寧願不長大。我走在煙花燦爛下,想想過去,也許那是過去生活的標志吧,生活水平的改善,也許是該少些東西吧,也許年味就是這其中的犧牲品吧,起碼在我眼中。
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聚在一起討論過年,都會不約而同的談到年味漸漸變淡了。我想這是的成長的標志吧,這是我們思考身邊變化的開始吧,也許我們不該只是一味的議論年味如何如何的淡,我們應該找回童年的純真的心,用孩子的眼光再次的去發現身邊的變化,去感受過年的氣氛。
現在,我們有更先進的通訊工具,我們可以有更強大的傳播媒體,讓年味在這里傳播,漸漸撒進我們這些年輕的心靈,但該用我們理智的眼光去遴選那些年味十足的悠久傳統,讓它們在我們的手裡更好的傳承,這該是我們的職責吧。
天空煙花還在綻放,我撿起地上遺落的爆竹,用火點燃,想小時候一樣拋向空中,「蹦」,一陣響亮的爆炸聲散著濃濃的兒時年味。
爆竹聲中除舊歲,每歲末,都忍不住狂喜春節將要到來.因為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它最受重視,它最為隆重.我能領到大筆的壓歲錢,吃到好吃的糖果,玩到沒有玩過的玩具,看到美麗的煙火.但春節,真的還如以往那樣隆重,我還像以前那樣渴望它的到來嗎?不了.
兒時的春節年味很濃,遠在他鄉的親人都會趕著回家過年,帶回新衣服,帶回糖果,帶來壓歲錢.那時的夜晚只有星星點點的燈火,只有廉價的煙火.但四處都布滿了孩子們的笑聲,咯咯咯的.
大年三十,一大家子都在一起團年.吃團年飯,豐盛的大餐把年幼的我撐的很飽,卻還要被媽媽逼著吃下白米飯,說:"團年飯必須得吃."結果吃的個鼻朝天.飯後大家之,在再一起談天說地,打打麻將開開心心的等到晚上.
大年三十的晚上總會放兩次煙花---春節聯歡晚會前後各一次.那時,一家人一起看著春晚,我總想堅持把春晚看完,卻總在還沒完前睡著,只是睡前仍不忘提醒媽媽十二點前叫我起床,但事實上沒有一次我是被叫醒了的.次日又會非常遺憾,抱怨媽媽沒有將自己叫醒.
大年初一時,就約著一群小朋友拽著"上繳"後餘下的錢悠悠哉哉地逛到街上,編算著哪些錢買煙花,哪些錢買心儀的物品.那時的春節會熱鬧好多天.
現在我長大了,但過春節時那濃濃的年味卻只在記憶中存在了.大家仍然一起吃團年飯,餐桌上的食品更豐富了,只是吃過後就各回各家,不在一起談天說地了.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忙忙碌碌,似乎已經忘記自己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晚上,爸爸會買很多禮花回家.禮花沖進蒼穹"啪"爆開,接著又一顆跟上來,在天空中炸開.迷亂了天,看花了眼.但孩子們的笑聲卻少了,我也不願參與其中了.想這個安檢真的合格了嗎?如果這個沒合格怎麼辦?不知道是自己安全意識提高了,還是開始畏手畏腳了.
不知道何時,我已經晉升為"晚睡一族",不到十二點是不會睡覺,所以看完春晚已不是難事,但卻情願隻身一人呆在一旁看電視劇,也不願和家人一起看那無聊的春晚了.而爸爸媽媽卻去茶館打牌,弟弟看動畫片大家這樣等著12點的到來
大年初一的口袋裡是裝滿了壓歲錢的,現在的壓歲錢不用"上繳".現在的煙花不用自己買,也比以前好看.但卻懷念起以前那編算著怎樣省錢的日子來.
過年了,但大傢伙仍然做著和平常無異的事.爸爸媽媽仍然成天打著他們的麻將,我仍然玩著我的電腦,弟弟依然看著他的電視.大家似乎過著沒有彼此的生活,大家只有吃飯在一起,睡覺在家裡.
希望能幫到你
現在的過年的年味在哪裡?我疑惑了.
❷ 年味都去哪兒了作文 年味淡了高中作文
年味淡了作文
從小我就覺得,過年這回事,只有在等待的時候,才最像過年,心裡漲滿了期待、歡喜、激動和想像。以為到了正日子,所有的期待、歡喜、激動和想像都會翻倍的。可是大年初一一早睜開眼睛,卻發現它們全都消失在除夕的夢中了。
小時候的新年和現在的新年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精緻的窗花裝飾窗戶,火紅的燈籠掛在門前,從除夕的傍晚開始,炮竹聲就開始擎天撼地般在每個人的耳邊炸裂——那聲音紛紛揚揚,以一種莫名其妙的激情喧鬧著,好像發誓要把所有房子的玻璃震得和它自己一樣支離破碎,把所有汽車的警報器震得和它們一樣響亮。
可是近兩年來,震耳欲聾的炮竹聲離我們越來越遠,只有零零散散的煙花沖向天空,以一種絢爛的姿態獨自爆炸開來,很少有人會察覺,很少有人會欣賞。不像是以前,說個話都要提起嗓門來說,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樣興高采烈地拉家常,別提有多開心。媽媽說現在這樣也好,減少空氣污染,清凈。可是這鬧騰騰的炮竹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子人的空盪與無趣。
除夕的晚上是最熱鬧的的時候,奶奶興沖沖地拿出面板,像是寶貝似的撫摸著它。這面板已經用了很多年,雖然只是為了擀餃子皮而存在,但它依舊是奶奶不捨得丟掉的老伙計,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懶得跟人解釋那麼多的元老氣息。媽媽包餃子的性質也沒有以前那麼濃了,不緊不慢地一個又一個地包著,小時候我會過去插上兩手,包上幾個難看至極並且合不上口的餃子,然後悻悻地離開。而現在呢,包餃子的興趣也沒有了,一個人抱著手機玩游戲解悶。
餃子的氣味並沒有過去聞起來那麼強大和毋庸置疑,由於年味越來越淡的緣故,連餃子也變得越來越沒有誘惑力。我看著面前白胖胖的冒著熱氣的餃子,竟然一點都不心動,記得以前吃餃子總是吃得太急,以至於好幾次都燙到舌頭。
過年也是一年當中最高興的時候,從長輩手裡接過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過上一宿,便可以隨意使用。所以大年初一早上每一次我都很用力地把枕頭翻起來,緊緊抓著那幾個紅包,眼睜睜地看著,告訴自己所有的喜悅都會在打開紅包的時候從天而降,這一筆不小的資金從此就屬於我自己一個人。
然而我不能對家人說,我一點都不喜歡過年,我必須要在大年初一那天早上醒來穿上我簇新的衣裳,拱起手來恭恭敬敬地和長輩說「過年好」,必須要和每個人微笑並且用力地擁抱——因為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它們每一個人都會對我做出一副很難看很嚴肅的表情。就像長媽媽一定要魯迅在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對他說「恭喜恭喜」並且一定要吃些福橘。
因為再也沒有歡快的炮竹聲,年味淡了;因為對香噴噴的水餃再也沒有太多祈盼,年味淡了;因為春晚節目再也沒有以前那樣豐富有趣,年味淡了;因為再也沒有孩童那時的天真爛漫,沒有拿著紅包、塞滿一口袋糖果時的喜悅,年味淡了。
那段難忘的日子就這樣遠去,新年,就像與我們隔著層玻璃,興高采烈的同時,又滿眼憂傷地看著那些傳統的民間習俗靜悄悄地停泊在遠處。
❸ 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了,年味越來越淡作文800
雖然說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可是我依然認為年味是越來越淡了。或許是以前的物質缺乏,春節才顯得那麼重要,過春節,過新年,吃好多平時吃不到的美味,穿美麗的新衣服。快快樂樂的吃著年夜飯,放鞭炮,和家團圓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不管年味如何,春節還是一年一年都過,就我所經過的春節,我也覺得年味是漸漸減少了的。
以前,春節是這樣的。春節前,買著大堆的年貨,買新衣服,新鞋子。孩子們高興的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過春節,以及其他的親人朋友們,在一起也很熱鬧,一桌子的快樂大餐,說著笑著。然後大人們在家裡玩著他們自己的游戲,我們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然後買一大堆,因為是節日啊,大人們也願意讓我們買平日里不讓我們買的東西,我們沉浸在小小的快樂中。每當夜晚來臨,我們放著煙花,看著天空中綻放的花兒。心中盪漾著快樂的漣漪。春節過得快樂無比,以至於都不想回家了……
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了,一個人在外婆家無聊。盼望著回家,爸爸帶我出去玩,我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想放煙花。煙花有什麼好看呢?不明白了。度日如年,然後終於回家了。就這樣,沒有意思的春節。因為沒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學送我的新年禮物,兩盤磁帶,一盤是她唱的歌曲,以及彈奏的音樂,還有一盤是關於我們的故事,很有趣的故事吧。每次聽起都覺得溫暖無比。
今年,我希望過的很好玩吧,不知道會是什麼樣。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節的時候能夠下雪,大家都回來過春節,我們在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堆雪人,打雪帳。我希望我們可以在春節的晚上放煙花,快樂的欣賞著煙花的美麗,然後的然後……
關於祝福
需要我感謝的人太多。而我從來都沒有好好的感謝他們,在新年之際,或許是一個絕妙的時機。共同走過了1年多的時光,,我想我要好好的感謝老師,我知道老師不喜歡賀年卡,不喜歡其他的祝福。成績才是對老師的最好的回報。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學習,表達對老師最好的祝福。同學,一起說,一起笑,一起學,一起玩,不知不覺中,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光,無比美妙。最後,我希望春節的時候能夠下雪。雪花飄零。
❹ 高一話題作文 是年味淡了還是我長大了
老屋裡很是熱鬧,盡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了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裡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了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鍾,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了些紙錢,放了鞭炮,於是便走了,不復以往之香火裊繞,人聲鼎沸。
除夕夜,人是團圓了,但吃完了團圓飯,人們便各自活動,大人們打撲克,孩子們奔向網路,以往家人圍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復存在。大年初一,傳統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該如此的我還是像機械般起床,過我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還是我長大了?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了過年旅遊、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了,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年齡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於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么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了傳統這些東西。相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我也難體會其萬里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麼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於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於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系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
❺ 怎樣找回淡去的年味為題的高中議論文
記憶中的過年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記憶中的過年是鼓鼓的紅包、五彩的煙花震天響的爆竹;記憶中的過年是爸媽操辦年貨的忙碌身影;記憶中的過年總是恰如其分如其而至的皚皚白雪;記憶中的過年是對辭舊迎新的滿滿期待……而如今,過年似乎只成了孩童時代的幸福回憶。年夜飯熱鬧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們普遍感覺到年味兒淡了,興趣兒沒了。再不回憶就真的忘了,讓我們重拾那些被遺忘的時光,打撈起那些記憶中的年味兒吧!
【打年糕】
每到農歷年底,家家戶戶都會用糯米磨成的粉打成年糕,並作為春節走親戚的傳統禮物。「年糕」,「年高」,預祝著來年更高,因此,年糕成了民間祝福青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記憶中打年糕的人必定是村裡力氣最大最壯的男人,巧女人們再灶頭燒火,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蒸籠上蒸,等粉蒸軟,就放在洗干凈的「石臼」里,男人們揮動石榔頭,一下一下的打下去。散開的糯米粉在經過無數次的擊打後,和成了一團,「年糕」就打好了,然後大人們趁熱把一整團年糕撲在竹匾里,慢慢的用手摁,直到年糕被鋪成很薄,那麼等冷透了就可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浸在水裡,可以吃到3月。我們小孩子最願意圍在那裡看打年糕,然後好心的叔叔們會掐一小塊剛打好的年糕分給我們,並祝福每一個孩子:「吃塊「糕頭」,明年長得更高!」拿到「糕頭」的我們邊吃邊跳著去玩了。
【貼春聯】
記得小時候,年三十早上,媽媽早已用面做好了漿糊,然後喊我們起來貼對聯、貼年畫,媽媽搬個凳子貼,我們負責看是不是貼歪了,這個時候你總會聽見稚嫩的孩童聲:「左邊一點…不對,再移到上面……」歡快而熱鬧。哥哥喜歡門神畫,一黑臉濃須,一白面虯髯,兩個武將看守大門,記得有張飛關羽,也有馬超趙雲……爸爸會從廚房裡喊我們:「福字要倒著貼啊。」故名思義就是「福到」。正廳上方是「開門見喜」,灶頭旁是「火燭小心」,米倉麵缸是「五糧滿倉」,豬圈羊圈是「槽頭興旺」。春聯貼好了,整間房子喜氣洋洋,萬象更新的氣氛就有了,年味就更濃了。
【放爆竹】
小時候,最開心的,莫過於跟在大人後面放鞭炮。什麼麻雷子,閃光雷……都是只敢遠觀,不敢近玩焉!唯一能過過癮的就是一大串長長的呲花吧!而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家院子玩不夠,還要帶出去跟村裡的夥伴們比劃著。男孩子們把幾百響的鞭炮拆散,一個個的放,或者插在沙土裡排成圈圈放……全然不顧大人的訓斥,一不小心會把小臉炸成麻花臉。更有頑皮的男孩喜歡點燃鞭炮嚇唬過路的女小女生,這廂被嚇得大哭,那邊鬨笑著逃之夭夭……
【穿新衣】
對於兒時的我來說,過年還有一件最開心的事就是有新衣穿,我可以臭美下。農村的孩子平時幾乎不買新衣,一般都是大的穿不著剩給小的穿,只有過年了才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新衣,那種興奮那種驕傲不言而喻!年三十晚上總是在鏡子前穿著比劃再比劃,然後小心翼翼的折好放床頭,等著天一亮,就可以穿著新衣跟村子裡的夥伴聚集在稻場上,攀比著,羨慕著。在記憶中,我最得意的那年就是媽媽給我做了件緞子的唐裝,紅色的,漂亮又喜氣,呵呵,羨煞好多小夥伴!
【拜年】
於大人來說,過年是一年裡開銷最大的時節,而於孩子的我,最喜歡走親戚拜年。因為到一家,就會有紅包拿,我們叫「壓歲錢」。那個時候大人怕我們花掉,總是跟我們說:「壓歲錢拿了要放在枕頭底下,那麼讀書就會讀得出了。」所以純真的我總會把一個個「壓歲錢」疊好壓在枕頭下,等春節一過,如數給父母。
又到一年過年時,剩下的是應付一個個「年會」的疲憊與恐懼,靜下來,品一口叫作「苦戀」的咖啡,揮之不去的是對歲月的感嘆:還是以前過年有味道……
❻ 高一話題作文:是年味淡了還是我長大了
本來,在記憶中春節是這樣的。
老屋裡很是熱鬧,盡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了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裡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了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鍾,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了些紙錢,放了鞭炮,於是便走了,不復以往之香火裊繞,人聲鼎沸。
除夕夜,人是團圓了,但吃完了團圓飯,人們便各自活動,大人們打撲克,孩子們奔向網路,以往家人圍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復存在。大年初一,傳統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該如此的我還是像機械般起床,過我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還是我長大了?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了過年旅遊、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了,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年齡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於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么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了傳統這些東西。相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我也難體會其萬里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麼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於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於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系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
❼ 作文《年味》寫年味淡了
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節日呢?後來,想了很久,我終於想明白了,人們看重的是春節的這種氛圍,團圓的氛圍,熱鬧的氛圍,好玩的氛圍。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個團圓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談談工作,談談學習,談談家庭,小孩子穿上嶄新的衣服,去放鞭炮,點煙花,給長輩們拜年賺壓歲錢。傳說除夕夜有叫「年」的怪獸,許多人還會整夜不睡,這種習俗叫做守歲。過年的時候,人們總有一種溫馨幸福的感覺。
過年固然好,可是,春節又將至,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我卻發現,近年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似乎過年能讓我們高興高興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賺點壓歲錢了。春節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節日,成了給幼年的小孩子們樂一樂,玩一玩的日子。
過年領著5歲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東瞅瞅,西看看,好像什麼都是很新鮮的樣子,一會兒要去買氫氣球,一會兒又要去游樂場玩,還有廣場許多小吃也令小傢伙垂涎三尺,吵著嚷著要買這買那。玩一次旋轉木馬能讓他高興很長時間,買一盒炮來放,能把他嚇得躲在我身後不敢露面。看到廣場有漂亮的花燈,拉著我的手就往廣場跑,要去看花燈。叔叔給了他二十元錢零花,他激動得一蹦三尺高,喊著:「耶,爸爸給我錢了,我有錢了。我們去買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這個姐姐就顯然成了個陪玩人士。對我來說,氫氣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玩的東西,去游樂場也只是高興一小會兒而已,廣場的小吃都吃的膩了。陪著表弟去玩旋轉木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轉木馬也只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了,去看花燈,花燈也只能圖個漂亮,去放炮,放炮不過是噼里啪啦響幾聲罷了。至於表弟對二十元零花錢的熱情,我就更是沒有了,表弟才5歲,沒人一次性給過比這二十塊的零花錢了,可是對我來說,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歡的東西,對我都沒有了吸引力,而對於過年來說,我也沒有了從前的那股熱乎勁兒。
眼下也正是過年時,與以前的過年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物質生活更豐富了,但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了些什麼,似乎那些年的過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我們似乎更懷念以前的年味兒。以前過年時,總是盼著年關時候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貼對子貼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掃屋子,能架起年貨來准備點年貨,總是盼望著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覺守歲,能放包餃子吃餃子,總是盼望著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媽媽領壓歲錢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煙花。那些年,身為小孩子的我們聽到鞭炮聲會亂蹦亂跳,穿著新衣服在鏡子前照了又照,拿著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捨不得花,最後還是都給了老爸老媽,等到別人家放完炮就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剩餘的小炮再撿回來自己放,午飯時看著桌上許多好吃的,流著口水卻又捨不得吃,因為一年也難得改善這么幾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這些好吃的了,過年的時候爸媽總會領著我們一家到攝影館照許多相片,我總是擺出各種姿勢來顯擺,媽媽總說我愛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質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媽也會給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親友也會給足夠的零花錢,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娛節目天天有,好吃的隨處可見,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數碼照相機,想什麼時候拍照就什麼時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了,過年的程序刪減了一道又一道,過年的氛圍也少了一層又一層。
過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的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的故事,參加參加各地的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覺……我思索著,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在年關呢,那份我懷念的年味兒,那種特殊的精神文化……
E智網為你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❽ 以年味為題的高中作文
鞭炮依舊是那麼的響亮,震耳欲聾;煙花依舊是那麼的絢爛,眼花繚亂。孩子還是那麼盼望著過年,大人們還是那麼忙碌,而我走在煙花燦爛的夜空下,卻感覺年味這東西一點點的隨年齡而去。
從前,我們都不富,但過年卻是那麼的有味。我們放了寒假就開始盼望著過年,每天都會翻著日歷,數著日子。似乎那是個神聖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開開心心的玩,都可以開開心心的拿紅包,雖然紅包里的錢並不多,但那種感覺卻是無比的好。我時常在想是否越貧窮的地方的年味越濃,是否該逃往哪個小村落去感受那裡濃濃氣氛的春節。
從前,還沒有現在那麼琳琅滿目的糖果讓你選擇,也沒有那麼豐盛的飯菜讓你挑剔,但大家一起圍在一桌吃得總是那麼得有味,也許這飯菜,糖果的味道也會隨著年齡慢慢的消失。現在,生活好了,要吃什麼全年都有,也不用天天撥著手指數日子等待過年。少了一種期盼,人也會懶惰很多吧。
從前,孩子到了年關,都喜歡聚在一起玩鞭炮。五毛錢一包,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而現在,個個大年初一都睡懶覺,還得用手機反復的叫。吃飯的時候還拿著個手機玩qq,往嘴裡塞幾口飯就走人了,又不知躲在哪看起了手機小說。也不能說這是手機帶來的害處,但這畢竟影響了現在人們的生活,老人們還未好好和孩子們說會兒話,孩子的qq就滴滴滴的叫個不停,或是電話不斷。老人們總是唉的嘆氣,也許這是時代的進步,必然吧。
從前,沒有電腦,沒有這個那個的網路游戲,孩子們沒處去,聚在一起下下象棋,大人們旁邊指導,一片歡聲笑語。而現在如何,整天泡在電腦前,各種游戲圖標填充著桌面,隔著四五網路的鏡片,緊緊盯著屏幕,一刻不離。許多孩子的年大概就是這么過的吧!
從前,大年三十,一家子聚在一起邊嗑著瓜子邊看著春晚,一大家子和睦融融。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多了許多的選擇,大家思想也開放了許多。三十晚有泡網吧的,有k歌的,有街上閑逛的。也許是過去的技術過於落後,只能提供給大家那十幾寸的黑白春晚,但為什麼換了彩色的,換了更大的,卻少了那麼多的年味。
現在,新衣服還有,而且更新潮了;煙花還有,而且更加絢爛;飯菜還有,而且更加豐盛;年三十還有,為什麼年味就淡了這么多。難道真的是自己的年齡緣故嗎,那我寧願不長大。我走在煙花燦爛下,想想過去,也許那是過去生活的標志吧,生活水平的改善,也許是該少些東西吧,也許年味就是這其中的犧牲品吧,起碼在我眼中。
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聚在一起討論過年,都會不約而同的談到年味漸漸變淡了。我想這是的成長的標志吧,這是我們思考身邊變化的開始吧,也許我們不該只是一味的議論年味如何如何的淡,我們應該找回童年的純真的心,用孩子的眼光再次的去發現身邊的變化,去感受過年的氣氛。
現在,我們有更先進的通訊工具,我們可以有更強大的傳播媒體,讓年味在這里傳播,漸漸撒進我們這些年輕的心靈,但該用我們理智的眼光去遴選那些年味十足的悠久傳統,讓它們在我們的手裡更好的傳承,這該是我們的職責吧。
❾ 淡去的年味議論作文800字
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說有著傳統過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小學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說,過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煩惱,體會著家的溫馨,親情的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的話,和一般的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的積淀。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准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床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更多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的回憶,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著旅遊團到遙遠封閉的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裡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著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里,從噼啪作響的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年的感覺。
E智網為你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❿ 議論文年味是濃了還是淡了800
本來,在記憶中春節是這樣的。
老屋裡很是熱鬧,盡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了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裡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了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鍾,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了些紙錢,放了鞭炮,於是便走了,不復以往之香火裊繞,人聲鼎沸。
除夕夜,人是團圓了,但吃完了團圓飯,人們便各自活動,大人們打撲克,孩子們奔向網路,以往家人圍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復存在。大年初一,傳統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該如此的我還是像機械般起床,過我的學習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還是我長大了?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了過年旅遊、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了,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年齡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於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么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了傳統這些東西。相對於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我也難體會其萬里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麼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於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於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系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