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傳統文化作文高中

傳統文化作文高中

發布時間:2020-12-14 07:43:00

⑴ 求一篇高中水平的關於傳統文化的語文作文,要求800字,文筆優秀。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說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高考滿分作文。。。。。。。。。。。。要不要???

⑵ 繼承傳統文化的高中作文或素材,多多益善。

「傳統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寫作參考 【我們面對的現實】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我現在想問你們:當敦煌的瑰寶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當《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讀者更多的是外國人——作為華夏子民,我們應該為此欣喜還是悲哀?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受到世人的矚目,而中華優秀文化卻在不自覺中流失,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才配談文化,而那些種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來是見不著也想不到這樣的陽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風居於正統的時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讀書人的行頭也似乎比別人高雅尊貴了許多。幾千年的文化血脈流傳下來,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一個文明的國度,一個賁張著文化的國度,所以,文化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寵愛,成了當今社會中的一種風氣或潮流。於是,這樣的文化幾乎可以填滿這個國家的坑坑窪窪。
無論如何,文化都是一個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國民的素質就高到連天上飄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個境地了嗎?如此「文化」的泛濫並不能見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優越,反倒是體現出了它的荒唐和無知。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的確帶來了文化的活躍和激盪,國門打開的確帶來了文化的四面來風八方有雨。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比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變革都積極地不可避免地涌現出來。西方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東進也慢慢縮小了東西文化之間的距離,這在青年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們所見所聞之處,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裡面過生日,可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該怎麼拿,沒讀過線裝書,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他們可以把不知從哪個角落裡找出來的珠算盤當車推著玩。在他們的記憶中,不曾有過這些傳統的東西的印象,因此,它們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浸濡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為一個沉痛的現實。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絕對是大大超過流毒的,不然中華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幾大古文明早已折經斷脈的時候依舊熠熠發光?但最可嘆也是最可悲之處,是我們漠視的文化卻被人家視若珍寶。當初韓國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產時,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其中一篇標題《「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的文章這樣寫道:「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未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一代„„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漠,以至我們對傳統的保存遠不如鄰國。我們心有不甘卻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把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當時的滿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車車地把那些本屬於我們的敦煌的經卷、書籍、塑像運往歐洲時,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覺:那些敦煌的寶貝不是人家搶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僅值幾個碎銀的東西換走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就這樣簡單而乾脆地流失了!還有《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這些今天的年輕人鮮有問津的經典文化沒有被我們國人吸收,卻被日韓及歐美一些國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資源,運用於商戰之中,反過來再和我們來做生意。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還是華夏子孫的悲哀?我們不得而知。
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啟人心智、誨人不倦地能促進人類自身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而不是那些穿鑿附會、沽名釣譽的佯裝高尚甚至傳播封建迷信違法亂紀的有著不軌行徑的渣滓。一個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虛假文化。泡沫和虛假文化無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構人格品質。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寧缺毋濫是定義文化的道德底線。 文化的嬗變只能說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貧乏已影響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制約人們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涵是我們終其一生也領悟不完,參透不了的。也許它的某些雜質是該舍棄的,也許它的某些內容尚不能給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及時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我們的建設事業。

⑶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高中800字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⑷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高中

傳統文化

中國有很來多傳統文源化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紹的節日是「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年中秋節吃完豐盛的晚餐後,我把月餅切成幾小份,然後放盤子里,讓爸爸和媽媽任意來摸一塊月餅,月餅是圓圓的,象徵著團圓的意思。我摸到了一個抹茶葉的月餅,那抹茶月餅松軟而美味。爸爸、媽媽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現。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大,越來越圓,越來越亮,皎潔的月光灑在我們身上,似乎給我們大家披上了銀紗,漂亮極了。
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時刻,我們的家庭是溫磬幸福的,月亮也在這個夜晚,展現出她的美。

⑸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任務型作文高中800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一是中國傳統中的「實踐理性」仍被五四代表人物所繼承.這種「實踐理性」也就是林毓生所說的「真實(reality)的超越性與內涵性具有有機的關連」, 也就是說,中國傳統並不追求超越現象的本質真實,而是在現象中追求本質,在現實的人生中內涵著超越的意義,所以不關心身後之事.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含義.二是五四精神中蘊涵著一種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直接上承儒家思想所呈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的,它與舊俄沙皇時代的讀書人與國家權威與制度發生深切「疏離感」,因而產生的知識分子激進精神,以及與西方社會以「政教分離」為背景而發展出來的近代知識分子的風格,是有本質區別的.
由此,我們可以說,五四是中國傳統的批判者,卻不是破壞者,他們是中國文化的生產者,卻不是消費者.從傳統到現代,只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而已,說中國傳統發展到五四造成斷裂,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
闡述中國古代文化、文學與近現代文化、文學的連續性,決非意味著否認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傳統的基本特徵若用一句話概括,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關系.中心是和諧,兩個基本關系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追求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則是中國文化的主導方面.前者是道家觀念,後者是儒家觀念.兩者的關系可以用人們通常所說的「儒道互補」來概括.為什麼儒道是互補的呢?這是因為人與人的社會倫理秩序是按照自然模式來建構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君臣關系要如父子關系,國家秩序要以血緣關系為參照為依託,父子的血緣關系說到底是一種自然關系.違背這種關系,父不父子不子,也就會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就會失去秩序而大亂.中國文化的自足性在此,中國文化的封閉性也在此.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表現為農耕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結構中的自然欲求是有限的,是極容易得到滿足的.因此,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形成,其實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欲求有限性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人的自然欲求的有限性是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必要條件.所以中國文化也一直以同化或限定人的自然欲求為指歸.同化方式是一種較理想的方式,如孔子的「仁學」,仁的結構模式就是要求「禮」(社會理性目的)與「欲」(人的感性慾望)建立一種和諧關系,使「欲」自願接受「禮」、順從「禮」,從而達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效果.限定的方式則是一種不得意而為之的做法,它是通過限定感性慾望膨脹的方式來達到和諧目的的.如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即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而這一點,也正是五四時期人們所不滿意的和攻擊的對象.
中國近現代文化也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關系.中心是沖突,兩個基本關系是中與西及古與今.中西文化的沖突是近現代文化的基礎,而古今之爭則是這種文化的主導方面.古今之爭說到底是中西之爭,兩者可以看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應該說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進步與落後、激進與保守等等的矛盾沖突貫穿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之始終.古今之爭不僅僅是今人對古人的反駁,而且也是持現代觀念的今人與持傳統立場的今人之間的爭論.這也不僅僅是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對以林紓為代表的守舊派的沖擊,而且也還表現為同一個人自己內心不同觀念的沖突,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抗爭,如梁啟超.近現代文化沖突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古代以限制或同化人的感性慾望為指歸的封閉式模式被打破,人的個人創造性能量得到某種程度的釋放,主體論哲學美學開始建立.中國近現代文化就是在古與今、中與西的文化沖突中建立起來的,沖突的雙方必然在同一個文化統一體內會互相牽制,從而使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並沒有完全走向西方發展的道路.關於這一點,前面已有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我們絲毫不承認發生在本世紀初的那場新文化運動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裂,但是我們承認現代與傳統的差異.差異是否意味著斷裂呢?顯然不能這樣講.皮亞傑在發生認識論中,用建構主義的觀點具體說明了一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發生的在認知結構上的變化.如果一個人從童年成長為成年,我們能因為這個人所發生的年齡上的變化而否認他成長的連續性嗎?西方詩哲尼采說:「上帝死了!」可是並沒有人因為西方近代哲學對基督教的批判而聲稱西方文化斷層了.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分清兩個不同性質的說法:一是中國文化受到西學的沖擊而造成中國傳統的斷裂,一是中國文化受到西學的影響而實現向近現代的轉換.這本來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持中國文化斷裂論的人,就是把這兩個問題混為一團,從而得出錯誤結論的.我們顯然不贊成第一種說法,而第二種說法涉及到中國文化若沒有西方的影響能否實現現代轉換的問題,這卻是需要認真對待的.
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曾提出一個觀點,即中國文化的特點決定了其自身是不能自動發生現代轉換的.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曾具體說明了新教倫理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之間的生成關系.而在《儒教與道教》中,韋伯以較大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又重點研究了建立在這種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中國正統文化——儒教倫理,同時還順便考察了被視為異端的道教.他將儒教與西方的清教作了較為透徹的分析比較,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儒教倫理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顧准在70年代也有類似的觀點,雖然他當時並沒有讀韋伯的書,但他的觀點卻是與韋伯不謀而合的.顧准在《要確立科學與民主,必須徹底批判中國的傳統思想》一文中說:「科學與民主,是舶來品.中國傳統思想,沒有產生出科學與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國文化的淵源與根據,也可以斷定,中國產生不出科學與民主來.」 他還說:「中國沒有唯理主義.範文瀾痛詆宗教,他不知道,與基督教伴在一起的有唯理主義,這是宗教精神.固然窒息科學,也培育了科學.中國有不成系統的經驗主義,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藝傳統,這成不了『主義』,只成了傳統的因襲.」
有意思的是,中國現代大儒梁漱溟在他的《中國文化要義》中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稱中國文化為一種「早熟的文化」,其特點是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對人與物的關系則是忽略的,現代科技解決的問題就是人與物的關系,所以盡管人類文化的方向是中國文化,可眼下中國文化卻要首先解決科技文化的問題,要首先走一段西方文化的路.因此,為使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引入西方文化是必要的.
我們自然不能無視西方的沖擊和影響在中國傳統向近現代轉換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也沒有必要將這種作用無限擴大化,更沒有必要將此看成是中國文化的斷裂.因為中國近現代文化首先是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母體之中孕育而產生的,它不是突發的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都承認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在開辟中國近現代文學中的重大意義,但是這種將中國傳統文學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提升如此之高的做法並不就始於梁啟超.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早就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他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 事實恰如米列娜所說:「認為中國現代小說是由1919年五四運動引起的劇變而造成的學術觀點」是令人懷疑的.「人們常常把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解釋為白話文學取代文言文學的激烈而短暫的過程」,而「這種解釋是簡單化的.」
盡管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結構存有差異,但我並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談到清代朴學的治學方法是曾說:「吾嘗研察其治學方法: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過之處,彼善能注意觀察,發現其應特別研究之點:所謂讀書得間也……第二曰虛己:注意觀察之後,既獲有疑竇,最易以一時主觀的感想,輕下判斷;如此則所得之間,行將失去.考證家決不然;先空明其心,決不許有一毫先入之見存;惟取客觀的資料,為極忠實的研究.第三曰立說:研究非散漫無紀也,先假定一說以為標准焉.第四曰搜證:既立一說,絕不遽信為定論;乃廣集證據,務求按同類之事實而皆合;……第五曰斷案,第六曰推論.經數番歸納研究之後,則可以得正確之斷案矣……」 可以看出,這些方法跟後來胡適所倡導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近代實證主義方法並沒有本質的差異.楊東蒓在談到清代朴學大師戴震的治學方法時也說「深合於近代科學的精神」 .
對傳統文學與「五四」新文學的關系問題,我們必須破除以往線性單向思維模式的禁錮,不能只看西方的沖擊影響,而無視傳統中蘊涵著的現代轉換的潛能.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這種轉換潛能的發揮又離不開西學的沖擊和影響.前者是內因,後者是外因,是兩者的共同作用,才實現了從傳統文學到「五四」新文學的歷史轉換.關於這一點,周作人曾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自甲午戰後,不但中國的政治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即在文學方面,也正在時時動搖,處處變化,正好象是上一個時代的結尾,下一個時代的開端.新的時代所以還不能即時產生者,則是如《三國演義》上所說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也就是說,新文學的產生是孕育於中國社會的內部,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已具備了轉換變化的趨向,只是由於尚缺乏外部條件,才沒能促使這種轉換的實現.這外部條件也就是「西洋的科學、哲學和文學各方面的思想」,而「到民國初年,那些東西已漸漸地輸入得很多,於是而文學革命的主張便正式地提出來了.」
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周作人將中國文學概括為「言志」與「賦得」兩大傳統.他說:「言志派的文學可以換一名稱,叫做即興的文學,載道派的文學也可以換一名稱,叫做賦得的文學.古今有名的文學作品,通是即興的文學.」 按照周作人的解釋,「言志」是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解,「即興」是自由地表達思想見解;「載道」是傳達他人既成的思想見解,「賦得」是限定在固有的形式下表達他人的見解.周作人是贊許「言志」與「即興」,反對「載道」與「賦得」的,這顯然也跟他的「自我表現」論有關.他認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是「言志」傳統,尤其是直接繼承了明代「公安派」的「獨抒性靈」論.他認為文學的歷史發展,是「言志」與「載道」的交替循環,「五四」新文學作為對清代古典主義文學(尤其是「桐城派」)的反動,是向明代「公安派」的回歸,因此新文學可被視為明代「公安派」獨抒性靈文學傳統的「復興」.他指出:「胡適之的所謂『八不主義』,也即是公安派的所謂『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張的復活.所以,今次的文學運動,和明末的一次,其根本方向是相同的.其差異點無非因為中間隔了幾百年的時光,以前公安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外加外來的佛家思想三者的混合物,而現在的思想則於此三者之外,更加多一種新近輸入的科學思想罷了.」
雖然,周作人在此未免陷入文學發展的歷史循環論,但是他指出了這樣一個客觀現實,即「五四」新文學雖然有外國文學的影響,但它也有中國傳統文學的「內應」,新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學是銜接匯通的.因此在傳統文學與「五四」新文學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五四」新文學的發生是直接承繼明末浪漫主義文學而來的.周作人的這種觀點對於我們今天認識「五四」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對於「五四」傳統文學斷裂論是很好的駁正.
在今天,我們應該走出古代與現代二分法絕對論的怪圈.要不然,或者站在古代文化的立場上詆毀近現代文化,或者站在近現代文化的立場上攻擊古代文化,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歷史已經證明,是不利於中國文化發展與文化建設的.

⑹ 高中生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和人生信念」

傳統文化,聖賢教育
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文化,中國人怎麼可以忘記它,遺棄它呢?自己國家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智慧魁寶,成為了外國人的知識教育和文化主流,對於國人來說,應該是一種恥辱吧。

中國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說明中國人的老祖宗有著非同尋常的智慧。作為他們的炎黃子孫理應聽從他們的教導,履行他們的聖跡,在他們的基礎上去開拓發展更有文化底蘊國家。可為什麼還有許多中華兒女沒有這份覺知,他們崇拜西方,愛著他們的哲學與文化,痴戀著他們的潮流與放盪。這就好比一個孩子遇到了問題去問別人家的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一樣,獲得錯誤的指導是必然的。

孔子說:百善孝為先,兒女侍奉父母應當使他們夏天清涼,冬天溫暖;可在西方卻提前出現了敬老院,他們會為了自己的權益無視親情將父母告上法庭。古人講究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夫婦有禮;可在外國,父子會為了金錢反目成仇,員工會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離開悉心栽培他的老闆,公交車上年輕人不會因你年長而給你讓座,電視劇中,繁華街頭從不乏男女摟抱熱吻的一幕幕,夫妻之間更不去講究什麼夫唱婦隨,家庭,直接成為生活中另一個戰場。這一切都會因為他們的以自我為中心主張個性自由的民主思想而愈演愈烈,我希望我們中國人不會繼續重蹈他們的覆轍了吧?

我們國人就應當遵循我們中國人的哲學文化。父母呼應勿緩,孩子從小就要教育他聽從父母的教誨,做父母的更要理智博愛的培育孩子;事雖小,勿擅為,教導孩子做事不可擅做主張,一定要利於大眾;長者先,幼者後,時刻教育孩子行住坐卧都應規矩有序,應讓長輩優先,自己隨後,如此來培養孩子謙虛有禮的胸懷。聖賢的教誨,博大深廣,實在不能概述,還望我們國人多多學習,切身實踐,來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重振民族的自信心,讓世界人看到我們中國智慧文明的璀璨,看到我們的充滿正義和智慧的下一代。相信他們才是二十一世紀引領世界走向和平的先驅。

⑺ 傳統文化被顛覆,高中作文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不成問題。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如此困難,有政治環境惡劣的原因。中國的政治家,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其思想文化觀點相對保守,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文化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一旦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進、突破,總會有一些從特權政治獲得甜頭的政治家,從幕後跳出來,用政治權力加以打擊。近代不是有一些軍閥,在國內大肆鼓吹尊孔嗎?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對思想文化橫加干預,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復雜,也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歷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復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這使後人感到困惑:想說愛你,又不容易。因為分明有著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許多至可寶貴的東西。
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復雜的這個特點,令後人感到十分尷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難以前進的一個原因。
筆者此文主要談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及今後發展方向的一些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這樣或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優劣,必須把握人類前進的方向。
人類社會總在不斷前進的,這種前進,在政治上,表現為以民為本,直至後來的由民作主;在經濟上,表現在重農重商,直至後來的市場經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尊重別人的思想觀點,直至後來的思想自由;在對待人上,關心人,愛護人,直至後來的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
中國人古代一直存在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思想本身,是進步的。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雖處逆境而奮發有為,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我善養浩然之氣」,偉大詩人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抱負,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鮮的血液。在對待個人與社會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對待人與自然上,《棘敕川》、《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學作品,更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的特殊感情。
登長江,誦「大江日夜流」,頓生一種豪情。臨高山,讀「一覽眾山小」,頓生一種鬥志。讀《騰王閣序》,吟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又生一種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撓,如此強健,唯斯國方有也!
但是,同別的國家一樣,中國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女人有獨特生命價值嗎?不過是男人附庸。每一個中國女子,應以生活於現代為慶幸,而以生活於古代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無數蒼生,都在皇權高壓下葡葡。他們或許渺茫過,懷疑過,反對過,但後來,他們再也不曾有過這個念頭,甚至以高呼「吾皇萬歲」為終身榮耀。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一方面是皇帝窮奢極欲,三宮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爛,官僚貴族欺壓人民、掠奪百姓,另一方面卻鼓吹「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憂道不憂貧」,對平民百姓通過商業或其它途徑謀求更多的物質利益,進行種種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難以進一步提高,又使社會經濟發展失去內在動力。壓制個性,壓制自由思想,壓制個體生命正當慾望。哪個人特立獨行,即「槍打出頭鳥」,導致國民雖眾多,實則千人一面,有膽有識的人百中無一。有新的思想,即「鳴鼓而攻之」。有不遜之言,即「禍及九族」、「誅滅十族」。在家聽父母的話,在鄉聽長輩的話,社會上聽官僚的話,而全體官僚則聽皇帝的話。個人的婚姻大事,聽父母的話。否則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對外部世界缺乏關心。雖然在鴉片戰爭被打敗,仍不肯認輸,以天朝上國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認真學習別人文化的有價值東西。一次次失敗,仍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不能對自己體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發自己民族生機活力。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
愚昧、落後、抑制人性、阻礙發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個人若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生活,其思維豈能不退化,其個性豈能不扭曲?與此同時,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還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善於鑽營、欺騙,又有背景的人,青雲直上;渾渾噩噩、平平庸庸、處事圓滑的人,一帆風順,庸人一生平安;而才華橫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負之士,卻往往是英雄難有用武之地,鬱郁一生。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劣勝優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逆淘汰的現象—— 幾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

⑻ 怎麼寫好傳統文化作文高中生

傳統文化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對聯、十二生肖、剪紙,還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奶奶准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愉。
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准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里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作文高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