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學生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學生作文

發布時間:2021-01-16 07:11:51

① 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寫一篇作文 500字

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於人嗎?那麼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於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傑倫,於是他把周傑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於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後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傑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於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麼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隻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麼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網這樣能發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200字作文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專行為屬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不少於4oo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記得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的弟子顏淵記錄的孔子名言。意思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現在,想起這句話就不免有幾分愧疚。

我們家樓上住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她精力充沛,早起晚睡,整天在家裡不是跑來跑去就是敲敲打打,我們家裡就只聽到「叮叮當當」的雜訊。我可憐他們家的地板,更可憐我們家的天花板。當然,最可憐的是我們自己。雖然天長日久的雜訊已經習慣了,但在中午、晚上我們睡覺時,那不知疲倦的「叮叮當當」聲還是吵得我們睡不安穩。為了這件事,我們曾上樓提醒過多次。但是過不了兩三天,「叮叮當當」的聲音就會再次響起。我一直認為我們擁有一個世界上最糟糕的鄰居。直到有一天,我在家裡蹦蹦跳跳地來到書房時,爸爸突然大聲叫住我:「停下,別蹦了!」我被嚇了一跳,扭過頭來一看,爸爸正以嚴厲的目光看著我:「你蹦什麼蹦?不知道樓下有人住呀?你不是老說樓上太亂嗎?……」生氣過後,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是剛學過這句話嗎?明知道樓上的妹妹天天亂,對她有意見,你這樣亂蹦亂跳,就不想想樓下的鄰居怎麼說?以後,可不能這樣了!」

從此,我再也沒有在家裡蹦過,也沒有再埋怨樓上太亂——我剛學會走路時,在家裡也是爬高上低的呢!我驚奇地發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不僅僅是對自身的一種提醒,更是對他人的一種理解,對他人的一種尊重!這使得它在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對生活有了一種平和的心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牢記它讓我一生受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讀後感

暑假,我看了一本名人名言,其中飽含著許多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寫的。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強加給別人,而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書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從他有錢以後許多人就不喜歡他了。哲學家告訴他"因為你有錢以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而富人聽了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因為這個人變富以後,只和富人打交道,別人在眼裡就是窮光蛋,因為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自尊,所以就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你就不能把自己的不喜歡的事情強加於別人,首先要做到尊重別人,才能讓別人尊重與你。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去干一件事情,你知道後很不喜歡,就把給了比你小的弟弟,每次都是這樣,時間一長,弟弟還會尊重你嗎,反之,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你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從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只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理就行了。

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

我可以什麼事都為別人著想。可,我的寬容卻成了別人眼裡的懦弱
,我認為自己真的好差勁!處處為別人著想,卻得不到別人的一絲微笑。真的很可悲嗎?不
我不會這么想
我只是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所以會這樣
很正常
當我從萌動的小男孩一瞬間變成了處處為人著想的一個大男生了時Z這時的我已不再是顯得懦弱,開始成熟了
想的事多了
自然不在困惑
古人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我卻時時掛在心上。別人只在乎自己,從不管別人的感受。是啊,人就這么一輩子,不自私一點,自己的果實就將成為別人的盤中餐。可是,這樣做一些生活上沒有自理能力的人就會吃虧阿,看著他們那可憐,困難的樣子,有的人是非常關心,有的人卻若無其事。難道大家就不覺得自己身上少了一種精神嗎?那麼從現在記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我要信守
!我將這句話寫在書的表皮,讓我時時刻刻地記住它。它將是我一生的守護,我要用心去體會
用行動來實踐

⑤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200字作文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⑥ 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話題 的作文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隻翅膀的天使,
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裡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⑦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一篇600字作文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台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像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⑧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作文 300字

根據意思,添一個事例就行了,我就是這樣寫的,你是初一吧,我也是的
,選我吧

⑨ 寫一篇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3000字作文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里,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系的嚮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國家、社會之間的關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孔子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教導為如何正確處理這些關系提供了原則性的指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體內容和表現。這也是孔子從人的內在心靈的需求中所揭示出來的人本主義哲學的關於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命題。這些命題表現了孔子對人的本質以及人與人相互關系認識的深刻性,也是孔子哲學之所以具有永恆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孔子在《論語》中兩處講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是在回答仲弓問仁時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二是在回答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即在孔子回答什麼是「仁」和「恕」的時候提出來的這個命題。「仁」的基本意思就是「愛人」,包含親親、泛愛眾、仁民愛物。按照程顥、程頤的說法「仁」是「全體」,它「涵義、禮、智、信」,他稱為「四支」,即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總概括。《說文·心部》「恕,仁也」。「恕」屬於仁的范疇,「恕」的基本意思是「推己及人」,把自己內在的愛心推及於愛眾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命題是從人的本性是善的這一人性假設出發的。要求用自己的仁心和善心去推度別人的心,從善心出發去處理人與人的情感關系和物質利益關系。在這個命題中包含著要分清兩個對立的的概念,即「所欲」與「所惡」,這是從人的個人主體出發而體驗到的,人的全部心靈活動和行為追求,不外乎就是這兩個東西,也整個人類主體所能共同感悟到的。「己所不欲」,「施諸己而不願」,是「所惡」,它的反面就是「所欲」,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管子·小問》)。相反,「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亦是「仁」。所以,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命題中,體現著人類的偉大的「愛」。其中所包含的「微言」或真諦,就是「泛愛博施」。
關於人的類的主體意識的確立,是人意識到自身與外部世界的差別,意識到靈魂與肉體差別,進而追索靈魂和肉體的關系,思考自身的來源和歸宿,思考對外部世界的終極解釋以及人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等等。人意識到自身是區別於自然的存在,因而人類逐漸確立了「群類」的觀念,確立了人為萬物之靈的主體意識。關於人個體的主體意識是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中出現的。在人的群類的內部,自身與別人、自身與整體之間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呢?中國的先哲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孔子總結了前人探索的成果,建立了「仁」的哲學,肯定了人類的主體意識之外,還強調個體主體意識的重要性。孔子關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表明孔子對人的個體的主體意識有了深刻的見解。孔子的這種個體的主體意識中,這是相對於群體來說的。因為個體的主體意識,如果脫離了群體,就成了孤立的個人,任何個體都是群體中的個體。脫離群體的個人,將可能喪失人性的某些規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必然邏輯是己之所欲,應施之於人。不論所欲與施還是所惡勿施,都應該站在人類的整體的角度來考慮。自己所不欲的東西,不要施加於人,自己所欲求的東西,就要自覺的給與別人。這種個人的所欲與所惡,是群體為其參照的。在儒家看來,只有把自己溶入群體中,才算是一個完滿的人。作為人本質規定的「仁」,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得確定的,脫離了群體的人,就不成其為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在肯定自己時要肯定別人,肯定了別人,同時也就肯定了自己。人之所以為人是處於人與人的因緣和合之中的。
在人類社會中,個人作為類的一份子而存在,個人的生存安全、物質利益、精神生活都是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愛的,應所惡勿施,所欲與之。但是,任何社會都存在著當權者和黎民百姓、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區別。所施與勿施的主體是當權者、領導者和管理者,他們應該施德於民,施教於民,施政於民,施富於民。庶民之間也應該樹立和實施所施與勿施的思想,人人都應該施恩惠於他人,這就體現了人與之間的愛與社會的和諧。



孔子「所惡勿施」與「立人達人」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之上。孔子在人性問題上,雖然只是提出「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模糊性命題,但孔子實質上是堅持的人性善。孔子把人的本質規定為「仁」,即人者仁也,同時又把「仁」定義為「愛人」,這就說明了人的內在本質是善的,孔子的這一實質性的思想,被孟子明確地揭示出來。孟子認為,人的善的本性是先天的,它來源於「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這「四端」中包含有仁義禮智「四德」的萌芽。惻隱之心萌發出仁德來,羞惡之心萌發出義德來,辭讓之心萌發出義德來,是非之心萌發出智德來。這「四德」是人人本身有固有的。由於人具有這種善性,所以在處理人際關系以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時,不要違背了人的善的本性。執政者得民心的疹結在於「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所欲與之」民就會愛其上,一個政權「民而愛之則存」,相反,如果「所惡而施」,民就會怨惡其上,民「惡之則亡也」。(《大戴禮·子張問入官》)在孟子看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善性發揮出來,就能和別人的心靈相感應,就能和別人的心靈相溝通。「己惡飢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韓詩外傳》)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找到了心靈的感招點,作為執政者就應該「施澤於民」,「施實德於民」;作為庶民百姓,就應該施恩惠於人。每個人都根據所處環境和地位,把德澤施之於人,不就都可以成為堯舜了嗎?人人都從善的本性出發,將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就容易溝通,這是因為人都有共同的慾望和需求,或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諾所就的那樣。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之性惡,其為善者偽也」(《荀子·性惡》),「性者,天之就也」,人惡的本性是天然的。「情者,性之質也」,情是人性的內容。「欲者,情之應也」,欲是情的反應。情慾是人人都具有的,從天子到庶民百姓都是這樣。荀子雖然主張「性惡論」,但他仍然主張所欲與之、所惡勿施,這是順應人的本性的。荀子認為,人生而好利多欲,人的本性是惡的;人的禮義道德是人為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人厭惡因好利多欲而引起的爭奪暴亂,厭惡「偏險悖亂」的社會狀況;追求和諧平衡的人際關系和正理賓士的社會環境。人人都有慾望,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不外如此,因為欲是人的本性的一部份。人的慾望是沒有止盡的。自己所欲的東西,並不等於人家不欲。人人都有慾望而且不可止盡的情況下,怎麼辦呢?荀子認為:「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去,求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荀子·正名》)為了達到「近盡」和「節求」的目的,就需要制定「禮義」來「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人最大慾望就是「貴乎生」,「樂乎安」,「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荀子·強國》)通過「禮」的規定來滿足人的慾望,又使人的慾望節制在一定限度之內。換言之,就是所欲與之,只不過是有條件的滿足。一般說來,凡人之所欲皆與之,是不可能的。「人之所欲,天必從之」是指整個人類這個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慾望。所以,荀子所主張的「近欲」和「節求」是很合乎實際的。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這個道德實踐原則,孔子還強調作為國家各級政府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必須要了解和研究人性問題,不了解人性就不能有效的施政和進行有效的管理。「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大戴禮記·子張問入之官》)「以生」指人先天具有的善的本性,「有習」指人的善性的喪失而染上的惡習。人的善的本性要求「愛人」,也要求被人「所愛」。以己之心推度他人之心,成己成物,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成人之美,不把自己所厭惡的、所不願意承受的事情,強加別人;同時把合乎人性需求的、自己所響往的東西施之於他人,這樣人與人的關系,以至整個就能處在和諧協同之中,人的善的本性就會能夠得到發揚,否則,人的邪惡(不論它是先天的本性,還是後天的染習)就會滋長、漫延、泛濫,破壞社會的安寧和穩定,使人們喪失了生活基本保證,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了。
研究人性,認識人性以及每一個人正確認識自身,是實踐仁德的重要基礎。探索人性的目的就是要理解「人類之愛」,「所謂愛就是創造;所謂創造就是在對象中發現自己」。「理解了自己也就理解了他人」,「對於自己茫然無知的人所看見的世界也是千篇一律的灰色,只有在能夠用閃爍的眼光凝視自己的靈魂的人的面前,一切事物才會在光彩奪目的交錯之中,擴展開來」,「能夠透切地理解自己的個性的人,即使在最平凡的人中間,也能發現形形色色的個性」,「個性不可能給予,而只能去獲得」,「只有恁借愛才能理解他人的個性。擯棄區別,選擇的理智,抱以溫柔的情意才能理解他人的個性。不以即興的印象和反復無常的直觀,而是以堅忍不拔的愛和細致的洞察去把握個性」,「你必須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人」(日本三木清:《人生論筆記》)三木清先生的這段話,說明只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別人;只有用愛心,才能理解別人。現在有的人,表面上看他在潛心學佛,似乎在懺悔自己的過失或罪過,似乎心向善了,但實際上滿心邪念,貪 痴全有,經常把自己所不欲的東西強加給別人;有的人我執和法執都過重,自我膨漲,心機叵測,排斥一切人,名和利都想個人獨占,這種人根本不可能有事業上的成功。這種不具有起碼的人的善性,更不具有佛性。由於沒有自性,就不能認識自己,也就不能認識他人,也就不能從對象中發現自己。因而他不懂得,也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和意義。



清代著名學者劉寶楠在注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引《韓詩外傳》的話之後說:「則己所欲,必當施諸人」。(見《論語正義·顏淵第十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己所欲,必當施諸人」,都體現了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孔子在回答子貢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的提問時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孔子對「仁」和「聖」這兩個概念嚴格加以區別,認為「聖」高於「仁」。劉寶楠解釋說:「仁」和「聖」共通的地方「皆推心之恕,以長養萬物」,不同的是「仁」的德澤范圍較窄,聖的「德」澤較廣大。「仁訓愛,聖訓通,並見《說文》,為最初之誼。通之為言無凝滯也,無阻礙也。是故通乎天地、陰陽、柔剛之道,而後可以事天察地,通乎人仁義之道,而後可以成己以成物。若我於理義有未能明曉,我於人有未能格被,是即我之疑滯阻礙,而有所不通矣。如此以之自治,則行事乖戾;以之治人,則多所拂逆。」「博施濟眾,無一人不遂其欲」,「廣施恩惠,言君無私,德能遍及」於大眾,「仁道大成」,就稱為「聖」,所以「聖」高於「仁」。由此可見,「博施濟眾」是德澤廣大的聖德,也是合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旨的。
1,施德教於民。孔子主張「導之以禮,齊之以德」(《論語·為政》),反對「導之以政,齊之以刑」,他認為,只有用「禮」和「德」施教於人,才能啟發人的道德自覺,才能使人能認識自己的價值,樹立自尊的意識。自尊是人的覺悟,也是人的一種德行。人如果喪失了自尊,近乎於禽獸。因為,有的高級哺乳動物有羞愧之心,有某種自尊。人的自尊是建立在人對自身價值肯定的基礎之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體現了自尊的基礎由尊重他人。如果,把自己所「不欲」的東西,施之於人,或強加於人,那說是失了作人的良知,喪失了作人的規定。貪圖享受的人,不但不願意作艱苦的、創造性勞動,而且簡單的一般性勞動也都不願意作,那麼他的享受和享樂又是誰給他創造的呢?當然是別人所付出的勞動。自己不願意勞動,卻又別人去勞動,這種人喪失了作人品德,成了個人主義者。極端個人主義往往喪失自尊。個人主義橫行的世道,不是協調祥和的世道。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心比心,都真正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社會的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磨擦、減少矛盾、減少怨恨。要做到這一點,民眾的道德文化素質十分重要,所以,施德教於民,提高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是為政者不可忽視的任務。古代十分重視「禮」「樂」的教化,「禮」和「樂」的社會功能都是能使之人與之保持和諧與協合,並且使能人的內心也保持平衡,從而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比較合乎人性的要求。
2,施仁政於民。惡政和暴政從來是人民所厭惡的,仁政是民眾所響往的。為政者要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體諒、體察普遍民眾的願望,特別最低層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尚書·無逸》要求為政者要「先知稼穡之艱難」,進而「則知小人之依」,「依者,隱也」,下層的普通民眾心中的隱痛和難以言說的疾苦。為政者要從愛民的立場出發,實行祥和的政治,要導之德,教化民眾,讓他們自覺的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要使民有恆產,要有從事物質財富生產的生產資料;要使民眾安居樂業,衣食飽暖,不飢不寒;要薄其賦斂,少派徭役,減速輕民眾的負擔;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減少征戰,不得已要進行的正義戰爭,也宜速決。為政者在滿足民眾物質生活的同時,還要重視民眾的文化精神生活。任何人都不應該把自己都不願意的,自己都十分厭惡的東西施加給別人,為政者更不應該把自己厭惡的東西施加給民眾。
3,施富裕於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人之欲天必從之。物質生活是民眾生存的基礎。人來之於自然,自我價值的確定,使之歸從於社會,因而人是自然的存在,也是社會的存在。作為自然的存在,它必然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為保持生命的延續,必須要和自然發生物質交換。人和自然發生物質交換的方式、手段和本質皆與動物不同。因此人的生存需求,仍然是第一層次的需求。所以,不斷改善和提高民眾的物質生活條件,滿足民眾的對物質生活的「所欲」,是執政者首要的根本的任務。孔子提倡「富民惠民」的政策,強調「因民之利而利之」,是德政的重要內容。荀子從所欲與之出發,主張「以政裕民」,他認為只要實行了「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徵;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荀子·富國》)這樣的政策,民眾就可以富裕了。他還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餘,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治),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同上)只要執政者實行「裕民富民」的政策,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就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從歷史上和現實都清楚地表明:只有實行富民的政策,使民富之,才能使社會安定,才能使國家強盛,才能推動歷史的前進。
4,給人的靈魂建立一個家園,是施仁政的一個方面。物質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不是全部生活。人的物質生活滿足之後,需要文化精神生活。文化精神生活決定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如果一個人有十分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他的精神空虛,價值觀被扭曲,失去理想和真正的人生價值的追求,他很可能頹廢,甚至走上犯罪。就人的本性來說,人人都有美的追求,人人都希望自己不但有富裕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美好的文化精神生活,都希望自己的靈魂有一個寄託之處。有的人喜歡音樂、繪畫、文藝作品,把自己的靈魂寄託在藝術世界裡;有的人喜歡探索宇宙和社會的秘密,把自己的靈魂寄託在學術園地里;有的人喜歡花鳥、旅遊,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託在消閑時空中;有的人信仰宗教,把自己的靈魂寄託在彼岸世界裡。總之,要使人的生活真正成為人的生活,為政者必須要給民眾創造一個文化精神生活豐富的空間,以滿足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
總之,我們從「所欲與施」與「所惡無施」的辯證關系中,體悟到了所施的價值,也體悟到孔子「博施濟眾」的真諦,那就是從愛民的立場出發,滿足民眾各方面的需求,才是對民眾的真正的愛。



從世界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危機中,從現實的實際生活中,我們也體悟到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和意義。
針對世界性的道德墮落、各種犯罪、生態環境的破壞、各種地區性戰爭沖突、國與國之間外交糾紛以及在我國大陸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等等現象,理應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古代哲人的智慧訓導中吸取智慧,以此作為思想的指導,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從國與國的關系來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自己國家主權的喪失,都不希望自己國家的領土被霸佔,都不希望國家統一愛到破壞等等。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點出發,那就任何一個國家就應該尊重別國的主權,不要去侵奪別國的領土,不要去破壞別國的統一,不要把戰爭強加給別國人民,不要去奴役別國人民等等。要想自己的國家主權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別國的主權;要想自己的國家發達,也就要讓別人國家也發達;要想自己的國家強盛,也就要讓別人國家強盛等等。但是,有的國家不是這樣,他找出種種借口,種種理由去干涉別國的內政,限制別國的經濟發展,限制別國的貿易,甚至施加種種壓力,心怕一些發展中國家富強了。世界上的這些奇怪現象,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面前。各國的政治家們,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政治家們,如果能夠懂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欲達人」的訓導,那麼,世界將可能更安寧一些,將可能更人道一些,各種糾紛和磨擦就會更少一些。
從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的關系來看,任何一個生產者或銷售者,他們只能對於一種或幾種產品來說是生產者或銷售者,對於他所消費的大量商品來說,他還是一個消費者,所以他們也應該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自己不願意買到偽劣產品,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偽劣產品;自己怕火災,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劣質電器或燃器具;自己怕吃劣質葯品危及生命,就不應該生產或銷售劣質葯品;自己怕吃到劣質的、有毒的食品而影響身體健康或者危及生命,自己就應該生產或銷售劣質的、有毒的食品等等。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偽劣產品,是一些人為利所驅使而喪失了「良知」,喪失了人性。如果他們能重新發現自己的「良知」,找回喪失了的人性,用孔子的仁愛之心來洗去自己心中的邪惡,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將可能是有價值的。
從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來說,也應該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來處理。管理者的任務主要是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中的矛盾,使其內部的人際之間以及內部與外部的之間人際達到和諧,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重視人,尊重人。管理首先要尊重你的部屬和職工,這樣也就達到了下屬和職工尊重你的目的。作為下屬和職工欲使自己受到尊敬,你也必須尊重你的上司。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就能達到組織內部的和諧。管理者對自己部屬和職工的尊重,不但要尊重他們的人格,還應該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人本主義是現代企業管理發展的主流,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施之於企業管理,用之於處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正是人本主義原則的表現。
從日常的人與人相處的關系來看,實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強人所為,不奪人所愛,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成己成物,就能相處得和諧。能不能用忠恕道去理解人,幫助人,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是一個是否文明,是否有教養的標志。一些缺乏教養的人,與別發生一點點小的磨擦就出語傷人,有時把矛盾弄到十分尖銳的程度,甚至犯罪。個人教養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和諧是離不開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總之,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中所體現出來的仁愛之德和忠恕之道,對於建設一個文明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必須大力加以弘揚。

⑩ 關於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的 作文素材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己所欲,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當今時代都是有失偏頗的。大前提是「善」的前提下,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一種人「不欲」的,或許恰恰是另一種人所「欲」的;「己所不欲,施對於人」或者「己所不欲,施與欲之人」比較符合資源互補、和諧共處的精神。

「己所欲,施於人」的漩渦

我們很難不與人打交道,在人際關系互動中,我們經常會不知不覺中陷入「己所欲,施於人」的漩渦,比如把自己認為喜歡的禮物送給朋友,把自己認為好的建議報告領導,把自己認為好聽的話講給家人、把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教育要求孩子等等,而忽略了自己和他們的差異,往往取得的效果甚微的尷尬局面:朋友不一定內心真正喜歡、領導不一定內心真正同意、家人不一定內心真正開心、孩子不一定內心真正信服!不是他們錯了,而是我們錯了,我們自己用了自己喜歡的方式愛他們!愛不得法!

平等不是相等

正如我們社會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平等畢竟不是男女相等,工作中、生活中適合女性的事情女性做,適合男性的事情男性做一樣,人格平等,也不是人格相等,不同天賦的人做各自適合的事情。

「己所不欲,施對於人」

在生活中,如一盤酸菜魚菜,自己不喜歡吃,不給別人吃固然可以,但如果能找到並送給喜歡吃的人更是公德無量了!

在工作上也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比如:有的人不喜歡銷售工作、有的的不喜歡檔案工作、有的人不喜歡應酬等,投其所好,找到喜歡的人讓他們做企不更好?

九型人格給了我們一張人性地圖,一張如何將「己所不欲,施對於人」的人性地圖,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它的優點是太好用了,缺點也是太好用了!

閱讀全文

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學生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