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00字作文 題目:詩詞,歷史長河中的瑰寶
前幾天,老師開始教《將進酒》時,曾經問過一個問題:學習古典詩詞有甚麼好處呢我回家以後想了想,腦袋裏就蹦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我何時第一次接觸古典詩詞呢中學不是。小學也不是。幼稚園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馬上詢問他們,媽媽告訴我,應該是入讀幼稚園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詩。當天晚上,我細細回想那時的情況,記憶雖然模糊,但仍依稀記得當時我拿著一本外公以及媽媽的唐詩手抄本,他們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鄉偶書》,《遊子吟》全都念得滾瓜爛熟。以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聽到媽媽念《木蘭辭》,覺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記不牢,當她被我煩得不行的時候,我終於記住了,那時我才九歲,比同齡的學童早了好幾個寒暑就學懂了,我很高興。媽媽常說我背詩記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記得詩句,對作者,詩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覺得作者的感情與詩詞的內容最難理解,果然就是三歲定八十。
從小就接觸詩詞,令我更透徹地明白它們的好處。它們就像一枝已經沾上顏色的畫筆,只等待著替我們上色,令我們再添上一層中國的濃厚文化氣色;它們有時又像一件華麗的衣服,當我們把它穿上,猶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國悠久歷史的典雅外衣;它們更像一枝充滿油墨的鋼筆,每當寫文章時引用它們,就使人覺得我們的肚子裏又多了一點墨水。這些所有源遠流長的詩,詞,曲都有著光輝燦爛的色彩,我們要努力學習,繼承這些瑰寶,使它們萬古長青。
B. 求一篇作文:唐詩300首1000字讀後感
讀《唐詩》有感
魚兒因為有水相伴,所以才快樂;鳥兒因為有天空相伴,所以才自由;我因為有書相伴,所以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
讀罷《唐詩》,回想起書中那一句句名言,無不是我胸懷開闊,意氣風發。
你使我領略了辛棄疾的「可憐白發生」,你是我感受到了陶淵明「種豆南山下」的悠然;你使我明白了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傷心與無奈;你使我懂得了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壯志難酬。
從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到王維的《鹿柴》;從王維的《鳥鳴澗》到張偉的《早梅》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到杜甫的《望岳》;從孟浩然的《秋登萬山寄張五》到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無不寫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
你讓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才華橫溢,讓我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象。讓我領會到了壯士的勇敢與愛國。
它的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受益一生。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看過唐詩,小時候是看畫,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便能看懂了許多。它讓我感受了古代人們的才華橫溢;讓我觀賞到了祖國的美麗景象;讓我領悟到了壯士的勇敢與愛國。
孔子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吟詩對於陶制一個人的情操。它展現了唐代社會的廣闊畫面;它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它蘊含了倫理道德;人文歷史、禮儀風俗等中國文化;它讓我們變得更加知書達理,胸懷寬闊。
《唐詩》,寄託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創下偉大的事業。
多讀書,讀好書,你使我從涼薄世事中感受到了光明與溫暖,使我可以獲得力量放飛夢想。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在你的溫暖相伴下,我定會灑一路汗水;飲一路風塵;嚼一路艱辛;舉起我與風浪拼搏過的雙槳,乘風破浪,沖浪暗礁,直達人生碼頭
C. 高中作文1000字文言文作文
古詩中的花-範文
古詩中蘊涵著的花 「古詩」,雖只有兩個字,卻包含著無限的情懷,無盡的美景……其實,你要是仔細尋找,還會發現,古詩中還蘊藏著一片大自然!要說花,就必須得說說花王——牡丹.
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那句「天下真花獨牡丹」更是證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寵兒」,劉禹錫就曾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開花時節竟能震動京城.牡丹的雍容華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貴婦,古時的美人楊貴妃就最喜歡北平稀有的綠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羅隱在《牡丹花》中寫到: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與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雖羞答答的卻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覺直逼而來.桃花妹妹可真愛美,濃妝艷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艷而不妖,恰到好處.我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每對春風競吐芳,胭脂顏色更濃妝.」桃花色彩繽紛,紅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麵美人,白似雪……每種桃花都讓人愛不釋手,真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士所贊誦的對象.荷花憑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曠神怡的芳香,吸引著無數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兒躲在茂密的荷葉中,可那尖尖的頭兒藏不住,就成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像水一樣清嫩的荷葉就如一池無暇的翡翠,綠得沉迷,綠得心醉.綠葉陪紅荷,好一幅「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那楚楚動人的花瓣,新雨後梨花帶雨的臉蛋,婀娜多姿的身材,亭亭玉立的氣質,無不在訴說「出污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歲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先說梅吧!《梅花》中立在牆角迎著嚴寒盛開的梅花,有股高潔堅強的意志.《墨梅》中只願留下清香的梅花,抒發了梅與世無爭的高尚品德.
《紅樓夢》中「千紅萬紫,終讓梅花奪魁」的詩句,同樣寫出了梅花與世無爭的品德,卻隱約流露出一種自有專長的傲慢.有些梅花卻平白無故地遭受百花的嫉妒,就似「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喔,這朵梅花卻又是這樣的傲骨,這樣的無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再說說竹!民以食為天,可大詩人蘇軾卻說:「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聽,多有趣,吃飯時可以不要吃肉,可居住時卻不能沒有竹子.
《竹石》中寫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把竹子不畏風雨,不怕困難的頑強品質,描繪得淋漓盡致.古詩是一個放大鏡,幫助我們仔細尋找大自然中的美.古詩奇就奇在用樸素的文字描繪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發出不平凡的感情;美就美在使人意猶未盡,回味悠長!
D. 談中國詩歌一千字作文內容涉及各種詩歌
古代詩詞是中國的國粹,當你讀古詩時,會覺得沉浸在書香和文學的海洋中,彷彿腦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這就是中國古詩所蘊藏的一種獨特的古典與韻味,古詩很精練,濃縮了文學的極品達到了最高境界,表現出了詩人的才智和知識還有他的喜、怒、哀、樂,使人由衷的欽佩和贊嘆。
其中李白的《贈汪倫》、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蘇軾的《水調歌頭》、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一生狂放不羈,熱情豪放,對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摯。在《贈汪倫》中,他用四句全無矯飾的話道出了對朋友的珍惜。開頭兩句平直敘述,後面更是道出汪倫的名姓,其實古人寫詩一般忌諱直呼姓名。但是李白這樣不僅將他灑脫的性格呈現,也反襯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更反映出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友誼是多麼的深,這樣的一種友情我們也只能從這首詩中去體會了。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滁州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不多,此刻更是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頻繁使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回家的日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停留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指的是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朴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情深意遠 ,思緒纏綿 。《夜雨寄北》一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蘇軾的《水調歌頭》:本詞作於中秋節。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痴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滿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青天」中排空直入,似乎瀟灑的帶走了一些作者的憤怒。「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對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同樣一種缺陷的美好。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
隨著月光的移動,低照在門窗上,照的屋裡的詞人難以入眠。無眠的孤清與親人分離的悲涼只能唯圓月是問。但作者知道人之離合與月之圓卻是自然。既知此理便「不應有恨」,從而感情轉化為理智,化悲怨為豁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態度:只要人常在,縱然千里相隔,也能同賞一輪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詞整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將人間世事貫穿與其中。在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於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仕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豁達的一笑而過。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
E. 關於古詩漫談的作文,1000字以上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古詩專詞的篇幅很小屬,它所發出的光芒盡管穿越千年時空,它山水魚蟲,只有敬亭山。我愛古詩詞是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相看兩不厭。床前明月光,孤雲獨去閑,就多體會體會吧。我愛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卻越發的光彩奪目,必將繼續照耀今天和明天的文壇。它篇幅雖小,低頭思故鄉。舉頭望明月,疑是地上霜,是我心中的最美,內言萬千,它詞彙豐富,語言精煉,思想深邃。學習古詩詞我的語文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有了很大的躍升。我愛古詩詞,它是我心中的最愛我愛古詩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浩如煙海,它流傳久遠,題材廣泛。如果你也喜歡古詩詞。
F. 祖國好家鄉美1000字作文,要帶古詩詞,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今夜月明人近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往今來像這樣的思鄉的詩句數不勝數,自然這樣的文章也不會少。寫詩、寫文章都離不開真正的情感,只有擁有真正的情感才能寫出優秀的詩篇。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對自己的家鄉有著濃厚的感情。我們中國人一直有著「狐死必守丘」的思想。自然現在的我們內心依然有著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我也不例外。
說起家鄉,我的內心就湧起一股股暖流,仿如和煦的春風吹過全身;說起家鄉,我的心便如湖水一樣甜靜;說起家鄉,我的腦海跟換燈機似的,不斷播放著溫馨的畫面。
在播種的季節,田地已不在是綠油油的,取而代之的是大地的原貌-土地。這時,田地里到處是人們忙碌的身影。黃牛哞哞的聲音,鞭子啪啪的響聲,在天空回響。鞭子的聲音不斷激勵著牛兒前進。在強烈陽光照耀下,他們的身上都閃爍著一種光—辛勤的勞動之光。剛種完的土地上,能夠清晰的看到一排排腳印。有的雜亂無章,有的井然有序,有的亂中有序。田地里每一塊耕地,每一粒種子,都是人們勞動的結晶。就在這耕種的季節,天空中往往浮現一個個滿意的笑容。那笑容是那麼的動人,也許在充滿競爭的社社會只有在此時才能看到如此淳樸的笑容吧!
到了夜裡,晴朗的天空中,星星仿如孩子的眼睛一般明亮。夜幕下,一切都恢復原始狀態,小草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調皮的小溪也靜靜的流淌,只是在不經意間巷子里會傳來幾聲狗叫。這時的村莊仿如是睡在搖籃里的嬰兒,時不時的夢語幾句。
冬季,大雪過後,大地上積了一層厚厚的雪,踩在上面發出喀嚓喀嚓的響聲。這時,有幾只小鳥在雪上亂蹦亂跳,雪上留下它們一排排的腳印。往日的村莊仿如調皮的孩童,現在好象恬靜的少女…
一個個片段在我腦海中播放,一個個美好的記憶被喚醒。我愛我的家鄉,我不敢說我經歷過家鄉的一切滄桑巨變,但我看見我的家鄉由坑坑窪窪的土路變為現在平坦的水泥路;由小草屋變為現在的小樓房。不管是現在的樓房,還是過去的草屋,我都喜歡,因為那是我的家鄉。
現在,我的祖國大到清藏高原,小到一粒塵土都是我的寶貝。因為它是我的祖國,是我魂牽夢饒的祖國。祖國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生長的地方,她就是我的「家鄉」,她就好比我的母親,我將永遠愛她,永遠藏在我記憶的最深處。
G. 我愛中華好詩詞 高中1000字作文
你
壯志;如火如荼的勞動場景透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如詩如畫的美景蘊含回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答與贊美之情……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痴迷。我愛古詩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是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江河的詩,用簡潔的語言詳細的描述了長江的美景,令人心馳神往。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謳歌祖國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翻開厚厚的古詩集,我們一起見證,壯麗的山河,優美的詩篇,在歷史的每一個角落昭示著屬於它的輝煌,讓我們一路走來,沿途欣賞吧!
H. 賞析古詩作文1000字(一首詩)
到月亮,人們就會想到美麗的神話傳說,而在詩詞文學中,你夜常常能發現月亮的蹤跡!
暢游在中國古代詩詞的海洋里,你一定會被一些琳琅滿目的詠月詩詞所吸引。「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與明月作伴的美好願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形象寫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這又是李白的迷霧般的夢境!
皓月當空,一瀉千里,給人以廣袤深邃的意境。於是乎,詩人常常寄情於月。親情,鄉情,友情,愛情都可以借月抒發。。「花好月圓」是美滿婚姻的頌詞;而「月缺花飛」、「曉風殘月」則是愛情不幸的曲筆。宋代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詞句,表達了黃昏後月光下情人約會的歡快心情。詩仙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句,表達了遊子懷鄉之情。宋代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秋詠月詞,更是被譽為千古絕唱,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因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了後人遠別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詞。
對著同一輪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李白的《把酒問月》詩中寫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如果仔細琢磨,你會發現這既是李白「明月長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憤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又是張九齡對月思鄉的情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確是東坡對人生的思索。
月亮乃是天上的聖物,在人們的心中,美好的事情總會與月亮相聯系,通過對古代詠月詩的鑒賞,我們會發現,其實月亮很美,但更多的是深不可測,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快點行動起來,讓我們共同去揭開月亮的神秘面紗!
I. 朋友們,我急需一篇800到1000字的作文,題目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憫農》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學過很多首古詩,例如:孟郊的《遊子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看到這首古詩,我就彷彿看到:烈日炎炎的中午,一個農民伯伯在一下一下的鋤著地,鋤頭越來越重,農民伯伯也越來越累,豆大的汗珠順著臉流了下來,濕透了衣服,滴到了地里,這是一幅多麼辛勞的畫面啊!正是因為有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我們每天才能吃到那麼多豐富的食物,有香噴噴的米飯、好吃的饅頭、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可媽媽告訴我說,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災害、戰爭等各種原因而吃不上飯,他們忍受著飢餓與痛苦,有的人還被餓死了,這是多麼的悲慘啊!與他們相比,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啊!可有的小朋友,並不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運,他們吃飯的時候浪費糧食,對食物挑挑撿撿,還把飯粒掉的四處都是,甚至有的小朋友還偷偷的將食物倒掉,唉!真是不應該呀!在這里,我要對所有的小朋友,大聲地說:「請愛惜糧食!」
從小到大,讀過無數的詩篇。許多人,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志向,思念親人同友人離別之意。在我讀過的詩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中作者體現了以為慈愛,樸素,偉大的母親的無限的愛。
現在的我們,對於母親的關愛,認為是理所應當,無法體會母親的用心良苦,甚至有時還對母親大吼大叫,但作為母親的她們,仍然默默的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她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無怨無悔。
記得5.12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位母親在廢墟中用身體抵住抵住塌下來的樓房,身體下面護著她3,4個月大的孩子,因為有母親護著,孩子毫發無損,安靜的睡著。當救護人員解開蓋在孩子身上的被子時,發現了一部手機,手機屏幕上有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對你的愛。雖然這個母親的偉大事跡已經家喻戶曉,可是知道的那些人是否有感觸?母親,可以為自己的孩子而放棄自己的生命,普天之下,並不只有這位媽媽會這樣做,而是所有的媽媽都會這樣做。
回想自己生病的時候,媽媽整宿沒睡,倒水給我喝,守在床邊,寸步不離,在母愛的呵護下,病好得很快。當醒後看到媽媽整宿沒睡守在床邊的時候,感動得落淚。
回想自己考砸的時候,媽媽給予的並不是責罵,而是給我分析錯的題目的正確解答方法,當手裡捧著考得不錯的成績單時,她笑了,笑的很欣慰,也笑得比我還開心。
回想這些年的點點滴滴,媽媽每天都在陪我走。不管什麼天氣,她都總是牽著我的手走;不管什麼情況,她總是在受挫折後才教給我一切;不管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她總是陪我度過。……
曾經,怨恨過母親,為什麼那麼殘忍,為何不在泥濘中抱我前行?為什麼不在挫折前教我應對?為什麼那麼執著,不在寂靜中勸我放棄而不去休息……
現在,我並不怨恨母親,而是感激她。她從不抱我前行,是因為她要我學會面對坎坷;從不在受挫折錢教我應對,是要我體味人生;從不叫我放棄,是要在無言中教我持之以恆的道理。
媽媽,謝謝您!感謝您教會了我許多;感謝您,這15年來每一天都在陪我走……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
J. 中國古詩文對現代的影響作文 1000字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詩詞歌賦,因為在我心中,它們是最特別的存在,也較具代表意義。我自小便極喜愛唐詩,及長,又覺得詞的韻味更深遠些,後來涉獵多了,便愈發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確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有時候看多了那些詩詞,便覺得從骨子裡透出一股清靈的感覺,所有的一切皆可拋至腦後,寧願「採菊東籬下」,拋卻擾人的塵囂。有人說我太情緒化,我不否認,有時我看了一闕詞,忽而體會詞人的感受便不免難受起來,極易被那一闕闕詞控制感情,然後心便隱隱痛了起來。 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之大,自漢唐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此後並對韓國、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檢舉回答人的補充 2011-10-05 14:49 統的技術與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現代的技術與文化則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使得本國或民族的技術與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這就需要通過實施文化與技術變革,打破自身傳統的封閉模式,使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時,應保持本國技術與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和多樣化。
兩難選擇———
傳統與現代關系
在技術轉移中的體現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在實施技術轉移、促進本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他們在其中卻遇到了以下兩難選擇難題: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實施技術轉移,雖然會促進本國技術、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伴隨著外來技術的持續輸入而導致的文化傳播,將會給本民族或國家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帶來嚴重的沖擊。其結果,可能導致本民族傳統技術與文化喪失獨立性甚至崩潰。其次,如果為了強化本民族意識,弘揚傳統文化,只吸收外來技術而拒斥其文化,這雖然能夠保持本民族傳統文化體系的完整性,但卻與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背道而馳,並阻礙技術轉移的深入開展,從而有可能導致本民族或國家的再一次落後。
那麼,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本國傳統的技術、文化與外國現代的技術、文化之間的關系,即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呢?從理論上說,傳統的技術、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現代的技術、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又可以歸結為技術、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圍繞這個問題舉辦了題為「現代性與個性」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不同態度———
面向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
中國中國古代創造出了遙遙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偉大成果,因此,他們在對外關繫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義」和鄙外崇內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即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國學習,世界各國只有臣服於中國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這種態度就決定了當時的技術轉移只能是單向性輸出,而不是同時積極地引進技術。這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1800年這兩千年間,中國給予西方的東西超過了她從西方所得到的東西」。到了近代,中國雖然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但他們仍然沒有改變上述態度,依然鄙視西方的技術與文化,阻礙對外來技術的轉移。洋務運動以後,中國改變了上述態度,形成了「中體西用」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即將西方技術器物納入到中國技術與文化系統中加以應用,而不改變自己傳統的社會文化。受其影響,近代中國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器物尤其是先進的軍事武器,但沒有及時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意識形態。例如,中國企業在管理上實行「官辦」或「官督商辦」的管理制度,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使得技術轉移收效甚微。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者們通過實施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文化變革,對「中體西用」進行了修改,即承認並引進西方的技術制度及文化政治制度,促進了技術轉移。然而,由於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皆未獲得徹底勝利,致使文化變革沒有最終完成,「中體西用」論也未被徹底改變,技術轉移在封建腐敗政治制度的制約下,未能促進中國近代技術與文化的迅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當時國際政治斗爭的形勢下,全面認同並引進前蘇聯及東歐的技術與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基本上採取了全盤否定外國技術與文化的態度,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致使技術轉移處於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積極引進西方的技術與文化,同時也積極地對外輸出本國的技術與文化。
日本古代日本因落後
於中國而形成了「繩魂彌才」、「和魂漢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其中,「繩魂彌才」中的「繩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發產生的「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意識,它是「和」思想的雛形;「彌才」是指包括
中國在內的大陸技術。「繩魂彌才」是指處於「繩紋—彌生」時代(相當於中國從原始社會末期到秦漢時期)中的日本人把本土的技術與文化與外來的技術與文化並存統一,形成本國的技術與文化。「和魂漢才」是在「繩魂彌才」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和魂」除了包括「繩魂」以外,還包括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漢才」是指漢代以後的中國技術,它不僅包括「彌才」中的技術器物,還包括技術制度及其觀念。在上述思想意識的指導下,古代日本人積極引進吸收中國的技術(如各種鐵制器具)與文化,並創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術與文化。近代日本面對西方列強的威逼,雖然在最初也像中國一樣採取拒斥的態度,但在明治維新以後卻轉變了態度,即把「和魂漢才」轉變為「和魂洋才」,即堅持本國傳統的技術與文化,應用西洋現代的技術器物和社會文化制度,促進了技術與經濟的發展,也使日本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當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即日本在引進西方政治、法制思想時,選擇吸收與「和魂」相符合的德國國家主義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國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法制思想,並彈壓與之相對立的自由民權運動。這就為以後日本滋生民族主義、法西斯軍國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戰爭的深淵。戰後日本在美國的強烈干預下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戰時封建主義制度,認同並引進歐美的技術與文化,在制度層上由引進德國國家主義思想和法制,轉變為引進歐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法制。然而,日本人的天皇意識仍然存在,軍國主義勢力屢屢抬頭。可以說,現代日本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著「和魂洋才」的對外態度。20世紀80年代以後,伴隨著「科技立國」戰略的提出,以及技術發明模式由模仿綜合向自主獨創的轉變,日本在技術轉移上也由原來的技術引進轉向技術輸出。然而,在技術輸出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化摩擦。這就要求日本徹底改變「和魂洋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以適應新時期技術轉移的需要,然而,日本在這方面並未取得明顯效果。美國當歐洲白人尚未進入美洲大陸時,印第安人經過世代努力,已經創造出了本民族獨特的技術與文化。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這塊大陸之後,歐洲白人便來到這里。面對白人的技術與文化,印第安人在總體上所持有的態度是,認同白人技術器物的效用性,並選擇性地引進有助於他們狩獵和作戰的技術器物(如槍刀等),拒絕接受白人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並因此與白人發生過文化摩擦。然而,在整個印第安民族中,每個部落對待白人的態度又各不相同。例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人吸收白人的技術器物和文化制度,改變本民族的傳統習俗,但他們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反,大平原諸部落的印第安人則頑固保守本民族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全面拒斥白人的技術與文化,並以武力相對抗。最後難以抵制白人的沖擊,生活領地和資源日趨減少,以致走向貧困和衰落。
白人來到美洲大陸以後,面對印第安人傳統、落後的技術與文化,他們自然產生白人技術與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他們強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統治,使之成為白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為此,他們用武力屠殺反抗的印第安人,搗毀印第安宗教神像,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改信白人基督教文化,以便最後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態度及行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反抗,致使白人在對印第安人的技術轉移過程中,屢屢產生文化摩擦。類似這樣的文化摩擦直至今天,仍在現在美國中存在,這充分說明白人持有的種族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是完全錯誤的。印度古代印度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築、雕塑(刻)技術,從此使印度文化圈成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代印度除了引進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養蠶和絲織技術等以外,主要是將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築藝術輸出到了中國,並由此遠傳至朝鮮和日本。可見,古代印度在對外關繫上採取的是「印度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受其指導的技術轉移主要表現為單向性的對外輸出。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被迫開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首先用武力征服印度,摧毀印度的傳統工業,接著,便強行向印度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從而破壞了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摧毀了以封建主義為特徵的封建庄園制度。另外,英國還企圖用英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迫使印度人放棄佛教,皈依基督教,以達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對此,印度人雖然被迫接受英國的技術器物和資本主義文化制度,但卻拒斥英國的基督教文化,堅持維護本國的文化傳統,並以此同英國殖民主義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時至今日,印度人仍然在為維護和發揚本國傳統文化而努力著。因此可以說,印度在近現代形成了類似於「和魂洋才」即「佛魂洋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受其影響的技術轉移僅限於器物層和制度層的范圍內,而在觀念層上仍然保持著印度的文化傳統和技術特色。
上述國家在技術轉移的歷史過程中,無論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們在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繫上,大都認同並吸收外來的技術器物,或認同或拒斥外來的社會文化制度,全面拒斥外來的文化價值觀念,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正因如此,才使得這些國家或民族能夠超前認同和引進外國的技術器物,滯後引進其社會文化制度和價值觀念,並因此產生文化摩擦,從而給技術轉移帶來影響。
文化變革與技術民族化———
認識與處理傳統
與現代關系的對策
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消除文化摩擦,促進技術轉移與社會發展呢?
如果本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制度及其影響下的技術制度在客觀上落後於外國的社會文化制度,那麼,就應該果斷地對其實施文化變革;如果本國的社會文化制度在客觀上優越於外國的社會文化制度,那麼,就應該堅持這種制度,對其所屬的各種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另外,如果本國技術與文化的價值觀念在客觀上落後於外國技術與文化的價值觀念,那麼,就應該通過吸收外國的文化思想來對其進行更新。近代中國所實施的許多文化變革相繼以失敗而告終,也未能徹底改變其落後狀態。這說明,在中國實施技術與文化的變革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艱巨性。對於目前乃至以後的中國來說,實施技術與文化變革依然是一個未盡的歷史重任。
傳統的未必全部是落後的,其中仍有優秀的成分需要繼承和發揚,現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棄和剔除,以「揚棄」的態度來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十分重要。
在對待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和現代的技術與文化的關繫上,不能全部棄之不顧而一昧追求「高、精、尖」的高技術或高新技術,這樣,會滋生自由化思想和自私自利的所謂「摩登文化」,相反,應該加強用現代的高技術或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或傳統產業,應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因此,弘揚本國傳統技術與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並通過技術與文化的創新,對外來技術與文化實施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它們成為本國技術與文化中的一部分,這既能夠促進本國傳統技術與文化的發展,又能夠保持其相對獨立性。目前,中國所進行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巨大而深刻的文化變革。中國依靠文化變革使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融入到世界的大潮之中;使中國的技術與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時,中國更應當通過實施技術與文化的民族化,振興和發展民族技術和民族文化,使中國的技術與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中國將在21世紀的發展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