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作文輔導教案:如何輔導作文寫作
首先,要激好和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1、從思想上,徹底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神秘感,扭轉作文是件非同一般的事情的錯誤傾向.讓學生明白作文不是靠近堆沏華麗的詞彙藻,也不是搜集或編造重大的或離奇的故事.作文不過是用筆來說話,用明折曉暢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實的思想感情.
2、用成就動機和趨雀動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力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以便獲得新的發展或地俠或贊揚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成就動機越強的學生,其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堅持性就震越強,就越能樂學.對於絕大多數人生觀、世界觀尚未成熟或剛剛孕育階段的青少年而主常表現為趨譽動機,即學生為贏得外界贊賞,獲得一定榮譽和身份,指向外來報償的一種學習動力.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盡量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比如,開展優秀作品展,建立寫作之窗等活動,使好的作文或作文有進步的同學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使他們嘗到成功 的喜悅 .
但趨譽動機支配下的學習行為,大凡只停留於熱情、沖動的水準上,其波動性和他約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妥善利用,正確引導.
其次,要明確各年級作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和要求.
學生認識事物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有一個發展過程.作文教學應循序漸進,進行扎扎實實地訓練.
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小學階段正外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針對這一規律,我們對各年級的作文教學應有不同的側重.
1、低年級著重訓練連詞造句的能力.
這一階段,不要求學生寫出的句子有多麼好、多麼優美,只要求通順就可以了.具體方法不是傳授詞法和句法,而是訓練學生語感,讓學生寫完一句話後,先讀一讀,自己聽一聽或同學之間互相聽,看句子通不通,不通就把它改掉.具體寫的內容,可以是按教師所給的詞造句,也可以是教師讓學生根據某一具體事特的某一點寫一句或幾句話.
2、中年級著重訓練連名成段的能力.
這是在低年級連詞造名訓練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剛開始教師可以針對某一事物提出幾個連續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每一問題答一句話,連貫成一段話.這樣與直接讓學生寫一段話比較,學生不會覺得太突然.經過這樣一個過渡後,學生覺得寫一段話不是很難,練起來也就順手多了.但是脫離老師給出的問題,學生自己寫一段話,敘述順序就可能不太恰當.我是這樣糾下的,首先寫完一段話後,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句與句之間是否連得起來,連不起來的,調整名子順序,再讀,再調整,直到自己認為通順了為止,然後同學之間互讀互改,通過這種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3、高年級著笪訓練連段成篇的能力.
這是在低、中年級訓練連詞成句,連句成段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這一時期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有中心」,圍繞中心組織的材料有詳有略.「有中心」的訓練是通過兩條途徑進行的,第一,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的教學,分析課文作作者的立意,從中受到啟發;第二,通過講評學生典型作文,因勢利異,這一時期作文「有中心」的要求是初步的,所寫文章有個主要意思就行,並不要求「中心明確」、「中心突出」,不然會使學生對作文望雨生畏,挫傷他們作文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是個有機的整體.每一年段的教學都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作文教學,既要立足本年段,又要心中有全局,這樣才能明確目標,年段為全局服務,使學生作文能力扎扎實實地逐步提高.
最後,多給以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有很多可寫的東西,但由於生活空間的局限性,選材內容往往局限於某幾個方面.這就要求我我們為學生參加學習實踐、社會實踐創造廣闊的天地,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材料,開闊視野,有更多的、更新鮮的東西去寫.
總之,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外科乎是在讓學生願寫、有東西可寫、懂得怎麼寫這幾方面下手.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
❷ 教師怎樣有效輔導小學生作文
作文是一輩子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常常需要口頭的或書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情感,小學生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書面表達本領。但怎樣以有限的作文訓練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文能力成績,是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的:
一、教學生寫「生活」
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多了解學生的生活,抓住寫作時機,指導學生寫真人真事真感情。我在「周記」這項作業下工夫,要求學生一定要寫真言,只要寫的是真的,即便只有一段話也要鼓勵,針對學生表達的感情,我也在周記本上用自己的話和學生們進行書面交流。很多學生卻覺得這樣很有意思,想跟老師說些「秘密」,見到一些不平事或自己的煩惱或自己的快樂都願意跟老師默默交流。漸漸的學生也願意、也能表達真情實感。
二、教學生學會表達
表達就是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把看到的,聽到的或經歷的事情表現出來。選材再好,觀察再細致,滿胸真感情。但表達不清還是沒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條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為本。抓住每篇課文表達的特點加強仿寫訓練。例如:有的文章過渡句或過渡段很明顯;有些文章每段都有總述句;有的文章的修辭方法運用得生動、准確;還有些文章的說明方法也很突出。如:我在教學《可愛的草塘》時,也讓學生仿照文章中的排比方法寫一處景物;在教學《鯨》時,也讓學生用文中的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仿寫一段話。慢慢的,學生通過各種仿寫的訓練,達到了會寫的目的。
三、括展學生寫作思維
學生掌握寫作思維是寫作的重要。現用教材也在這方面作了修改,一個題目不只有一個中心,也不規定中心,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創造性地進行寫作。我在指導內容寫:「我的爸爸「時就鼓勵學生這樣去想去寫。有的學生寫了爸爸怎樣關心自己的學習、生活;有的爸爸勤勞掙錢養家;有的爸爸懶惰好賭;有的爸爸平時對自己的打罵„„通過這種多思維多角度的寫作,學生就比較容易寫出靈活多樣的文章。
四、通過作文輔導,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文貴於真」,我認為作文就是寫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該是真情實感的表現。有一次,在一個下雨天,我讓學生寫即興作文,先讓學生靜靜的觀察雨幾分鍾,然後讓學生以《雨》為題為一篇短文。要求寫雨景,也要寫感受。有的學生寫發生在雨中的一件事;有的寫希望雨下大點,好讓農作物喝過飽;有的寫下雨,自己就不能出去玩了,不高興„„同樣的時間、景物。觀看有不同的感受,學生寫出了他的真實體驗。
❸ 小學生作文如何輔導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是綜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須的語文能力,也是一個人語文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古人科舉應試「一篇文章定終身」有其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小學作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初步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方面基礎打得如何,將影響學生一生。
一、確立正確的作文教學理念
1、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是習作,不是創作。課程標准規定,低年級寫句子、寫話,中高年級習作。作文一點也不神秘,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能寫文章。高玉寶、高爾基等人沒上過多少學,卻寫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證明。「作文就是用筆寫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樣,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它能夠使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充實。明確了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就不會要求過高、急於求成,就不會讓所有學生的習作向「優秀作文」看齊,揠苗助長。
2、重視激發習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從低年級寫句子、寫話開始,就要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在練筆時,都有一種慾望,一種沖動,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這樣,寫話、習作成為一種樂事,而不再是負擔。各年段教師,都要重視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並想方設法將習作興趣長久地保持。這是教師要花心思的經常要做的工作。
3、明確求真、立誠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習作要「有真意」,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不說假話、空話、成人話;立誠,就是「誠實地說自己的話」,老老實實,實事求是。「誠於中」才能「形於外」。為人真誠,才能說真話,吐真情。這既是作文的問題,又是做人的問題。我們要通過作文教學,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斷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視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對小學生來說,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誠,就要有作文內容。作文的源頭活水是充實的、鮮活的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習作不胡編亂造,不搞「五子登科」——動輒就是推車子、抱孩子、領瞎子、撿票子、讓位子,就得有生活,投入現實生活,開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勤於思考,不斷有所發現——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於發現的眼睛。
4、作文是一種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訓練。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識,空講文章作法是無濟於事的。一定要勤動筆,少束縛,要放手讓學生寫,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路寫自己想寫的內容。要把練筆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各科學習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學期幾次習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強的作文能力的。作文還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靠歷練。當種種好的習作習慣一旦養成,必然具有很強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師要把習慣培養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貫穿於習作教學的全過程。各個年級的教師根據年段要求,注重落實以下習慣的養成:勤於觀察體驗的習慣,積累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的習慣,想清楚再寫的習慣,勤於讀書、樂於動筆的習慣,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規范、工整書寫的習慣。
5、確立「寫作基於閱讀」的思想。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一是說,「怎樣寫」,大多是從閱讀中悟到的,憑借課文這一個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既不斷熟練閱讀的技巧,又不斷習得作文的技巧。就寫論寫,往往捉襟見肘,以讀促寫,才能海闊天空。二是說,「厚積才能薄發」。既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重視讀中悟寫,讀中學寫,體現讀寫結合;又要加強課外閱讀,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認識,增加文化和語言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於讀書,大量閱讀,必能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要體現快樂作文、放膽作文、生活作文、個性化作文等理念。
二、作文訓練從寫句子、寫話到寫片段再到寫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低年級主要練習寫句子、寫話。包括:用學過的詞語寫句子;觀察簡單事物或圖畫以後寫幾句話;用句子(也可以配上簡單圖畫)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的感受或祝福(如,自製賀卡);能寫條據(如,留言條),能寫簡單的日記。低年級最重要的是「對寫話有興趣」,樂於通過寫話,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小學生寫句子、寫話?既要依據教材的編排,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有這方面的願望,就要積極引導(有的實驗區一年級學生,入學一個多月就開始寫話;二年級就堅持寫日記)。
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寫片段的練習以外,素描、童話、書信的習作,應當引起重視。素描是寫記實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養觀察事物和用語言文字描摹事物的能力。低中年級學生天真爛漫、富於想像,喜歡讀童話,也有編童話、講童話的興趣。在培養想像作文能力方面,低年級可以練習編童話、講童話,中年級可以進一步練習寫童話。在應用文方面,中年級適宜學寫書信,並鼓勵學生以書信交友,用書信和他人溝通與交流。
高年級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寫常見的應用文,在「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中,還提出了寫簡單研究報告的要求。
三、觀察、思維、表達三種能力結合起來培養
習作首先要有內容,很多習作內容源於生活之中,需要在觀察中發現;有了內容,要想寫好作文,還要靠精心地安排、組織材料,哪些先寫,哪些後寫,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哪裡要平鋪直敘,哪裡要畫龍點睛,都要想清楚;心裡有了「譜」,要想最終寫成一篇好作文,還要看語言表達的功夫。因此,平時進行作文教學,觀察、思維、表達都不能忽視,三者要結合起來進行訓練。正如葉老所說,「在實際生活里,養成精密的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是一種准備功夫。」「養成推理、判斷都有條理的習慣,又是一種功夫。」「還有一種功夫是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葉老在這里強調,要想寫好文章,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縝密的思維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先說培養觀察能力。誰的觀察能力強,誰善於發現,誰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葉老十分強調觀察對於寫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說:「初學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觀察能力的培養。」一要培養細致觀察的能力。小學生精細觀察的能力不強,要悉心培養。二要培養按一定順序觀察的能力。三要培養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能力。四要養成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對身邊事物總保持一種新鮮感:別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別人知道個大概的,自己觀察得很仔細;同一個事物,每次觀察都有新的發現。寫觀察日記(可定點觀察,可移步觀察,可連續觀察)是提高觀察能力的好辦法。有個小學生,學了課文《小壁虎借尾巴》,就捉了一隻壁虎放在密閉的容器里天天觀察。過了幾天,他發現壁虎在吃自己的尾巴。這個同學根據觀察中的發現,寫成了觀察日記。
再說培養思維能力。葉老說過:作文無非是想心思。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可見構思對於作文的重要性。想心思,想什麼?不外乎想為什麼寫(文章主旨);寫哪些,不寫哪些(文章內容);哪些先寫,哪些後寫(敘述順序);怎麼寫(語言和表達方法)。想的過程,就是把思想、語言、寫法合在一起思考的過程,熟稱「打腹稿」,想明白了,往往就能一氣呵成寫下來。訓練小學生「想心思」,可以指導他們擬提綱,用提綱幫助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條理。
最後說培養表達能力。這里主要指語言的表現力。這要靠兩個積累:一個是語言材料的積累,一個是語言範式的積累。一定要多讀多背,還要在課內外閱讀中給學生「點化」。厚積必能薄發。多讀多背多練筆,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容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
四、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作文講評重在激勵
先說作文指導。以往的作文指導,公布作文題目之後,大講寫法,然後讓學生扣住題目循法而作,限制過死,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文指導,如果能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使每個人都有內容可寫,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是很大的成功。至於寫法,不宜灌輸,在作中指導,比較有效。
在作文指導課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發興趣,打開思路。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打開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無拘無束地漫談這次習作都可以寫什麼,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別想寫的內容。
接下來,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圍繞本次習作內容,都寫些什麼。最好有新的內容,新的角度,新的認識。比如,很多同學都寫過《介紹自己》一類的習作,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校和在家裡的不同表現,寫寫雙重人格的《兩個我》,觸及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出一個真實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再比如,寫《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一類的作文,我國小學生往往想想便寫,搜腸刮肚,閉門造車。我們可不可以學學外國,讓學生采訪與父母關系密切的人:他們的父母、親人、同事,獲得第一手材料再動筆習作。這樣寫出的作文,內容更具體、更真實。
作文指導,一定要從內容入手,首先解決寫什麼的問題,打開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寫、要寫的內容。一上來大講寫法或用範文、例文開路,容易束縛學生。開始宜「放」,使學生感到想寫的內容很多,教師指導學生從中選擇最有趣、有益的、最熟悉的內容來寫。正如扶學步的小孩走路,立足於他自己走,「雖小心扶持,但時時不忘放手」。至於怎麼寫的問題,在打開思路、選擇要寫的內容的過程中滲透,在作中、在交流草稿的過程中指導,不外乎習作目的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具體、順序是否清楚、選詞用語是否合適、是否表達真情實感等幾個方面。
孩子作文怎樣輔導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世界,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語言,孩子有孩子對待問題的看法。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成人無法看到的,是五彩繽紛的。因此,盡管評價小學生作文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能忘記: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無憂慮、無牽掛、「不能平視,只能低頭看」的孩子,評價小學生作文應從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他寫的文章是否「真」。所謂「真」,即: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
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感受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1、說真話,「一字真言」。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語言,他不會從成人的角度去選擇語言,避諱語言。他們的喜、怒、哀、樂會毫不掩飾地寫在紙上:「我手上扎了根刺,疼得直哭。」、「我最愛吃土豆。」從這些,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純真,如果你非要他寫他如何堅強、非要他把「土豆」改成「馬鈴薯」,不覺得是對純真的扼殺嗎?因此,盡管文中的語言並不優美,盡管文中沒有用任何修辭方法,但只要寫的是真話,就是一篇好文章。鼓勵學生寫真話,也是在教育學生做一個誠實的人。
2、寫真事,「句句真誠」。
與學生們談論作文時,他們異中同聲地說:「實在沒什麼可寫的。」是啊,路上沒撿過錢包,沒遇到過落水兒童,沒趕上老爺爺推車,更沒遇到過盲人過馬路……沒遇到過一件「有意義」的事,的確不知該寫什麼。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有的都是雞毛蒜皮式的、瑣瑣碎碎的小事。一首歌中唱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寫身邊發生的平凡的小事,作文才會有血有肉。不僅要寫好的,也可寫一些不良現象,只要不是純心搗亂,不是成心要壞誰,那些生活中的小片段:同學之間的友誼、矛盾,課間的游戲,因為自己的要求未被滿足而大發脾氣……都可寫入作文。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身感受的,寫起來才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雖然文章中透著天真、洋溢著稚氣,卻認我們看到了一顆顆閃亮的童心。一群乳嗅未乾的小學生,硬要他們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來,豈不是對天性的掠奪嗎?
3、抒真情,「我手寫我心」。
小學生的思想是單純的,天真的,甚至是無知的,他們常常會異想天開,反映在作文中也是這樣。他們常常因受到老師的表揚而興高采烈,也會因被人誤解而痛哭流涕,這些都反映出了學生的「情」,淡淡的,純純的,這種情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這是學生的真情讀白。你非要他們「要愛就愛個死去活來,要恨就恨個咬牙切齒」,不是強人所難嗎?
如果以這三「真」為原則來評價小學生的作文,那麼學生再也不會因「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而發愁了,再也不會望「題」興嘆了。這不僅解決了學生「寫什麼」的問題,而且拉近了學生和作文的距離,使他們清楚地感受到作文就在身邊,作文並不是「高深莫測」的,從而激發他們的作文慾望,去掉這塊「心病」,趕走這個不該是魔鬼的「魔鬼」,為語文學習掃清障礙。
作文是其主體——學生的意識活動的產物,不管是現實生活的記實敘事,還是的議論抒情,從根本上說都只能來源於生活外部和內部的刺激,才能激發傾吐的慾望,寫作的動機和創造性表達的熱情,獲得持久的動力。而濃厚的興趣,卻是作文的一種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動力的源泉。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學生的作文興趣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冷淡趨勢,許多人興趣不高,認為是一種「苦差事」,討厭作文,懼怕作文,產生一種談「文」色變的壓抑心理。只有極少部分人有濃厚的興趣,視作文為快樂。
我對帶過學生的作文興趣問題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對作文「十分厭惡」在30%,這些學生在主觀上放棄了作文練習,敷衍了事,有消極對待的情緒;對作文「毫無興趣」佔25%,這些學生寫作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主動練習的積極性;對作文「有點興趣」佔25%,這些學生大多愛看課外讀物,除完成課堂作文外,在課外也練習寫作;對作文「興趣較濃」的學生佔20%,這些學生喜歡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經常練筆,作文多次獲獎。這種鮮明的對比說明興趣是作文積極性的內在源泉,只要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就會對作文產生好感和熱愛,留心觀察各種事物,主動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地、勤奮地吸收範文的精華,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從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因此,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理當充分地挖掘利用興趣這一巨大動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❹ 怎樣輔導小學作文寫作技巧和步驟
1、從簡單的積累好詞好句開始,在積累的基礎上用好詞好句。
2、教孩子學會回憶自內己所經歷的容事情,學會從事例中回味自己的感受是喜是悲,是苦是甜;學會從事例中自己體會到什麼道理;學會從這些事例中選與自己所寫的作文題目相關的材料。作文是一件漫長的積累與運用的過程,幹嘛要把寫作技巧分的那麼層次清楚呢?
3、多想一些讓孩子積累材料的活動,比如做游戲,讓他們親身體驗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結果;讓他們多看有用的電視節目,如事實新聞,謝觀看感受。比如看到地震的慘景印歐語什麼感受?等等。這些內容可以寫在日記中,也可以寫在專門作文訓練本中,還可以寫在作文積累摘錄冊中,並固定時間在班級中分享成功之作,也可以交流寫作的心得。
❺ 怎樣輔導小學作文 寫作技巧和步驟
小學輔導小學作文有哪些描寫方法?小學作文是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檢測,一個學生只有將語文知識學好了,才能寫出一篇好的作文.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認為或者是景物運用某種手法寫出來,那麼小學輔導作文常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
(綜合能力)
1.詳細描寫:使用了很多生動的、貼上的比喻,漂亮的文字,豐富多彩的顏色和厚厚的塗抹.2.白色描述:用簡單的單詞,掌握事物的人物或圖像的特徵,並在幾個筆畫中勾畫出人物或事物.3.靜態描述:平面、靜態描述人物或場景.4.動態描述:寫靜態,或用擬人的方式描述事物.以上就是今天帶來的小學輔導作文描寫的方法,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借鑒和幫助的價值.
❻ 在家怎麼輔導小學作文
新課程提出要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從多元智能的角度提出學科間的整合,有學者指出寫智能日記,認為智能日記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習從元認知的角度認識自己的智能活動。學生將會學到各種記日記的方法,藉此他們能夠更加易於追蹤自己的智能。「智能日記能夠促使人反省,而反省能夠開啟新的思維或經驗。當我們覺察到自己,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回過頭審視自己時,我們將會獲得新的生活力量。我們會對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我們將不再感覺自己是別人決策的犧牲品。我們將不會再固守一些習慣性的、機械性的行為模式。」②
鍾傳禕著,學科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語文出版社,2010.06,第40-41頁
作文作為一種媒介,一座橋梁,一塊園地,它可以承載的東西很多,你的思想、認識、感受、見聞、心得、幻想、研究、學習、交往、生存等,只要你在生活,在學習,在思考,有所獲,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你就可以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當你表達出來的東西,別人還沒有思考,生活中沒有實踐,人們很願意閱讀,你就成了小思想家、小科學家、小作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充實我們的頭腦,讓我們更有智慧,讓我們的認識更准確深刻,讓我們的思考更全面深邃,讓我們的心靈更敏銳,從而我們的表達更有分量,更吸引人。所以,學科的學習為寫作提供思想認識上的准備,學科學習和作文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學科的學習,文章的內容是空洞的、蒼白、無意義的。任何作家的成長,科學著作的誕生,都離不開知識的積累,認識的提升,思想的升華。
學科學習為習作提供了能力的准備:首先是觀察能力,自然科觀察實驗,美術寫生,體育課學習動作,各學科的教學目標都設計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第二,想像力,音樂課,學生通過聆聽再現音樂中的情景,美術課欣賞作品,都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第三,思維能力,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思考,各學科的教學,正是全方位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場所。
同時學科的學習又為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自然學科帶孩子到植物園觀察花草樹木,到動物園看兔子、小狗、猴子,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體育課帶學生在操場開展各種游戲,學習各種動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動作協調能力;美術課學習色彩和造型,感知色彩的豐富多彩及形狀的變化無窮,學會用色彩和形狀再現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看法、感受;音樂課,沉醉聲音的世界,感受聲音的神奇,體會聲音帶來的快感和無窮的想像力,並學習著用文字表現聲音;思品課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把家庭、學校、家鄉(社區)、祖國、世界等不同的生活領域交織一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更是呈現豐富的習作素材;綜合實踐課,圍繞一個學習主題,統整各學科的內容,讓學生動手製作,合作設計,遷移知識,多種形式地展現、匯報自己的收獲,其中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考、收獲、意見、建議,寫作貫穿整個活動的全過程。反過來,讓學生寫課堂的學習生活,就像整理課堂筆記一樣,讓思路條理化、清晰化,同時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學習了「時分秒」,課後寫道:「今天老師教我們認識了時分秒,我知道瘦長的秒針跑得最快,她跑一大圈,分針才走一小格,時針好像在原地不動。時間很寶貴,我要好好珍惜,在媽媽的幫助下,我制定了一份學習時間表。」文字不多,但思路清晰,可以看出學習的效果很好,如果能長期堅持,既復習了學科內容,整理了思路,又訓練了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因此,溝通學科間的聯系,架設學科橋梁,整合學科教師的力量,是作文教改的一條新出路。讓學生在學習中作文,在作文中學習,從大語文、大作文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困惑。
長期以來,由於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影響,傳統作文教學重視純技術性、操作性的訓練,作文教學以文本為中心,強調內容具體,主題突出,卻忽視學生的感受體會,忽視學生學習生活,讓學生捆綁著手腳跳舞。據作文網調查:害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原因:55.736%人認為是因為不知道應該寫什麼,9.938%的人認為是寫作文沒有方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都說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為什麼就沒有東西可寫呢?第一,學生90%的時間在學習,讀書、作業、課外興趣培訓成為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內容。剩下的10%的時間和父母、親人、同學及朋友相處,和社會接觸。但這10%的生活內容,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及相關的認知心理、准備,往往對事物知覺,缺乏目的,沒有系統,把握不了重點,深入不到細節,感知的時間不能持久,而感知的信息進入大腦後,缺乏或者不能作必要的分析、處理、建構、疊印,導致感知的信息模糊、錯誤、消失,導致對客觀事物不會感知、無效感知,或者感而不知、感而少知、感而錯知,結果在頭腦中沒有多少客觀事物的真實表象,形成不了知識經驗或者作文的材料。父母帶孩子到野外郊遊,這是一個很好認識大自然的機會。在小溪里捕魚,在樹林中捉迷藏,躺在山的懷抱中休息,孩子盡情快樂,陶冶情操。不久老師安排一次作文訓練:寫一件有意義的事、寫一處景物、寫一次有趣的活動,按理學生有豐富的體驗,可以寫出不錯的文章。但事實是學生仍然愁眉不展,腦袋一片空白,不知寫什麼內容,因為和父母的郊遊是一種無意體驗,沒有具體的指導和強化,很難成為寫作的內容。第二,作文教學著重方法技巧,一切斟繞考試進行作文訓練,助長學生說套話、假話、空話。國家總督學顧問、教育家陶西平認為:人生的第一次撒謊常常是從寫作文開始的。孩子寫母親都是善良、勤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內容空洞,無病呻吟,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個性表達。
正因為如此,李德貴在《人民教育》1984年04期發文撰文出:作文應獨立成科,在教材編寫上加強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吳世昌在1991年的《小學教學研究》上提出作文和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對作文和具體學科的關系作了簡單的梳理。楊洪梅老師在1997年《小學教學研究》撰文提出:結合其他學科,進行作文研究。但一直沒有得到廣大教師的積極響應,相關課題實驗並沒有展開,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科壁壘,教師各自為陣,缺乏溝通。新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科間的溝通,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楊油元在《整合性「學科作文」——「研究性寫作」教學的新資源》指出:學科作文就是讓學生用作文的形式表達他們在學習各學科知識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其內容可以是對學科知識、學科思想、學科策略的認識、理解、領悟或關於學科現象和學科價值的認識和陳述,可以是探索、研究學科問題或欣賞、追求學科美的願望與暢想、也可以是學生對自己學科素質的評價或學習的體驗等。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記敘式的、說明式的、抒情式的、思辨式的、也可以做實物、配以文字說明、或者設計圖表、圖形加上文字描述等各種奇趣文體。(摘自《基礎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2004年,廣西大學附小以「美術作文」為模式開展作文教改實驗,並發展成為「多學科滲透的美術作文」教學模式,開發了數學作文、英語作文、音樂作文、科學作文、思想品德與社會作文等多學科作文,在學科作文教學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但沒有形成一定的理論框架,實驗僅限於小范圍,沒有形成一定的風氣,突破不夠。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教育局小學教研室高啟山老師組織開展「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課題基於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將「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時「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統一;將「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後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過程與「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相統一」;使作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該研究豐富了學生習作內容,學生有話可說,作文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為學習而寫作——介紹美國的一種寫作實驗方案》一文中介紹: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的教師正在探討一個新的課題——把寫作作為其他課程的學習工具。他們認為:寫作不但是寫作課上的練習,而且是學習其他課程的一種手段。寫作應該成為跨課程的學習工具。「跨學科寫作」打破寫作訓練與其他學科之問的界線,指導學生在不同學科的環境里寫作,學習、熟悉並掌握這些學科寫作的修辭環境題目、讀者和目的、規范結構、體例、風格等,以提高學生在邏輯性、語法和風格等方面的正確性和表達能力。英美國家的「跨學科寫作」有兩種教學模式,一是在具體的學科包括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課程里加人寫作的成分.如日記、報告和小論文等;二是在大學的英語系或英語課堂上專門開設跨學科寫作課。將「跨學科寫作」理念移植到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一是在寫作課以外的學科中強化寫作成分,如在科學課程中進一步強調實驗報告和科學小論文的寫作,在綜合實踐課程中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寫作調查報告。二是結合其他學科的特點和知識點,進行專門的寫作教學。這在各種文體的寫作訓練中都是適用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美術、音樂、體育、語文等書上的畫家、作家、音樂家、數學家、科學家等寫人物傳記、名人故事,根據書本上圖片、景點等寫介紹、解說。還可以將各學科提供的知識和信息用於進行普通說明文和科學小品的寫作訓練,可以結合各學科的學習要求,進行計劃、總結、調查報告等應用文的寫作訓練,等等。「跨學科寫作」打破了學科之間森嚴的壁壘,使各學科融合為一個整體,實現了寫作教學和其他學科的「雙贏」。對寫作教學而言,首先,它直接在相關學科中取材,最大限度地將各學科的信息利用起來,可以部分解決中學生普遍缺乏寫作素材的問題;其次,藉助各學科的特點,通過各學科的教學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得到了鍛煉,寫作能力得到提高。對其他學科來說,它可以引導學生及時總結階段性的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接觸到或者初步掌握如何在特定的學科環境里寫作,可以為日後在一定專業內的言語交流,如撰寫論文等打下基礎。國外的「跨學科作文」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鑒。
❼ 小學生作文如何輔導
我們知道,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是綜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須的語文能力,也是一個人語文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古人科舉應試「一篇文章定終身」有其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小學作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初步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方面基礎打得如何,將影響學生一生。
一、確立正確的作文教學理念
1、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是習作,不是創作。課程標准規定,低年級寫句子、寫話,中高年級習作。作文一點也不神秘,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能寫文章。高玉寶、高爾基等人沒上過多少學,卻寫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證明。「作文就是用筆寫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樣,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它能夠使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充實。明確了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就不會要求過高、急於求成,就不會讓所有學生的習作向「優秀作文」看齊,揠苗助長。
2、重視激發習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從低年級寫句子、寫話開始,就要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在練筆時,都有一種慾望,一種沖動,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這樣,寫話、習作成為一種樂事,而不再是負擔。各年段教師,都要重視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並想方設法將習作興趣長久地保持。這是教師要花心思的經常要做的工作。
3、明確求真、立誠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習作要「有真意」,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不說假話、空話、成人話;立誠,就是「誠實地說自己的話」,老老實實,實事求是。「誠於中」才能「形於外」。為人真誠,才能說真話,吐真情。這既是作文的問題,又是做人的問題。我們要通過作文教學,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斷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視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對小學生來說,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誠,就要有作文內容。作文的源頭活水是充實的、鮮活的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習作不胡編亂造,不搞「五子登科」——動輒就是推車子、抱孩子、領瞎子、撿票子、讓位子,就得有生活,投入現實生活,開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勤於思考,不斷有所發現——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於發現的眼睛。
4、作文是一種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訓練。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識,空講文章作法是無濟於事的。一定要勤動筆,少束縛,要放手讓學生寫,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路寫自己想寫的內容。要把練筆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各科學習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學期幾次習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強的作文能力的。作文還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靠歷練。當種種好的習作習慣一旦養成,必然具有很強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師要把習慣培養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貫穿於習作教學的全過程。各個年級的教師根據年段要求,注重落實以下習慣的養成:勤於觀察體驗的習慣,積累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的習慣,想清楚再寫的習慣,勤於讀書、樂於動筆的習慣,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規范、工整書寫的習慣。
5、確立「寫作基於閱讀」的思想。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一是說,「怎樣寫」,大多是從閱讀中悟到的,憑借課文這一個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既不斷熟練閱讀的技巧,又不斷習得作文的技巧。就寫論寫,往往捉襟見肘,以讀促寫,才能海闊天空。二是說,「厚積才能薄發」。既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重視讀中悟寫,讀中學寫,體現讀寫結合;又要加強課外閱讀,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認識,增加文化和語言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於讀書,大量閱讀,必能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要體現快樂作文、放膽作文、生活作文、個性化作文等理念。
二、作文訓練從寫句子、寫話到寫片段再到寫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低年級主要練習寫句子、寫話。包括:用學過的詞語寫句子;觀察簡單事物或圖畫以後寫幾句話;用句子(也可以配上簡單圖畫)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的感受或祝福(如,自製賀卡);能寫條據(如,留言條),能寫簡單的日記。低年級最重要的是「對寫話有興趣」,樂於通過寫話,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小學生寫句子、寫話?既要依據教材的編排,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有這方面的願望,就要積極引導(有的實驗區一年級學生,入學一個多月就開始寫話;二年級就堅持寫日記)。
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寫片段的練習以外,素描、童話、書信的習作,應當引起重視。素描是寫記實作文的基本功,可以培養觀察事物和用語言文字描摹事物的能力。低中年級學生天真爛漫、富於想像,喜歡讀童話,也有編童話、講童話的興趣。在培養想像作文能力方面,低年級可以練習編童話、講童話,中年級可以進一步練習寫童話。在應用文方面,中年級適宜學寫書信,並鼓勵學生以書信交友,用書信和他人溝通與交流。
高年級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寫常見的應用文,在「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中,還提出了寫簡單研究報告的要求。
三、觀察、思維、表達三種能力結合起來培養
習作首先要有內容,很多習作內容源於生活之中,需要在觀察中發現;有了內容,要想寫好作文,還要靠精心地安排、組織材料,哪些先寫,哪些後寫,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哪裡要平鋪直敘,哪裡要畫龍點睛,都要想清楚;心裡有了「譜」,要想最終寫成一篇好作文,還要看語言表達的功夫。因此,平時進行作文教學,觀察、思維、表達都不能忽視,三者要結合起來進行訓練。正如葉老所說,「在實際生活里,養成精密的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是一種准備功夫。」「養成推理、判斷都有條理的習慣,又是一種功夫。」「還有一種功夫是養成正確的語言習慣。」葉老在這里強調,要想寫好文章,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縝密的思維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先說培養觀察能力。誰的觀察能力強,誰善於發現,誰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葉老十分強調觀察對於寫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說:「初學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觀察能力的培養。」一要培養細致觀察的能力。小學生精細觀察的能力不強,要悉心培養。二要培養按一定順序觀察的能力。三要培養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能力。四要養成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對身邊事物總保持一種新鮮感:別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別人知道個大概的,自己觀察得很仔細;同一個事物,每次觀察都有新的發現。寫觀察日記(可定點觀察,可移步觀察,可連續觀察)是提高觀察能力的好辦法。有個小學生,學了課文《小壁虎借尾巴》,就捉了一隻壁虎放在密閉的容器里天天觀察。過了幾天,他發現壁虎在吃自己的尾巴。這個同學根據觀察中的發現,寫成了觀察日記。
再說培養思維能力。葉老說過:作文無非是想心思。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可見構思對於作文的重要性。想心思,想什麼?不外乎想為什麼寫(文章主旨);寫哪些,不寫哪些(文章內容);哪些先寫,哪些後寫(敘述順序);怎麼寫(語言和表達方法)。想的過程,就是把思想、語言、寫法合在一起思考的過程,熟稱「打腹稿」,想明白了,往往就能一氣呵成寫下來。訓練小學生「想心思」,可以指導他們擬提綱,用提綱幫助想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有條理。
最後說培養表達能力。這里主要指語言的表現力。這要靠兩個積累:一個是語言材料的積累,一個是語言範式的積累。一定要多讀多背,還要在課內外閱讀中給學生「點化」。厚積必能薄發。多讀多背多練筆,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容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
四、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作文講評重在激勵
先說作文指導。以往的作文指導,公布作文題目之後,大講寫法,然後讓學生扣住題目循法而作,限制過死,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文指導,如果能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使每個人都有內容可寫,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是很大的成功。至於寫法,不宜灌輸,在作中指導,比較有效。
在作文指導課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發興趣,打開思路。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打開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無拘無束地漫談這次習作都可以寫什麼,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別想寫的內容。
接下來,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圍繞本次習作內容,都寫些什麼。最好有新的內容,新的角度,新的認識。比如,很多同學都寫過《介紹自己》一類的習作,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校和在家裡的不同表現,寫寫雙重人格的《兩個我》,觸及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出一個真實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再比如,寫《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一類的作文,我國小學生往往想想便寫,搜腸刮肚,閉門造車。我們可不可以學學外國,讓學生采訪與父母關系密切的人:他們的父母、親人、同事,獲得第一手材料再動筆習作。這樣寫出的作文,內容更具體、更真實。
作文指導,一定要從內容入手,首先解決寫什麼的問題,打開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寫、要寫的內容。一上來大講寫法或用範文、例文開路,容易束縛學生。開始宜「放」,使學生感到想寫的內容很多,教師指導學生從中選擇最有趣、有益的、最熟悉的內容來寫。正如扶學步的小孩走路,立足於他自己走,「雖小心扶持,但時時不忘放手」。至於怎麼寫的問題,在打開思路、選擇要寫的內容的過程中滲透,在作中、在交流草稿的過程中指導,不外乎習作目的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具體、順序是否清楚、選詞用語是否合適、是否表達真情實感等幾個方面。
孩子作文怎樣輔導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世界,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語言,孩子有孩子對待問題的看法。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成人無法看到的,是五彩繽紛的。因此,盡管評價小學生作文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能忘記: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無憂慮、無牽掛、「不能平視,只能低頭看」的孩子,評價小學生作文應從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他寫的文章是否「真」。所謂「真」,即: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
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感受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1、說真話,「一字真言」。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語言,他不會從成人的角度去選擇語言,避諱語言。他們的喜、怒、哀、樂會毫不掩飾地寫在紙上:「我手上扎了根刺,疼得直哭。」、「我最愛吃土豆。」從這些,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純真,如果你非要他寫他如何堅強、非要他把「土豆」改成「馬鈴薯」,不覺得是對純真的扼殺嗎?因此,盡管文中的語言並不優美,盡管文中沒有用任何修辭方法,但只要寫的是真話,就是一篇好文章。鼓勵學生寫真話,也是在教育學生做一個誠實的人。
2、寫真事,「句句真誠」。
與學生們談論作文時,他們異中同聲地說:「實在沒什麼可寫的。」是啊,路上沒撿過錢包,沒遇到過落水兒童,沒趕上老爺爺推車,更沒遇到過盲人過馬路……沒遇到過一件「有意義」的事,的確不知該寫什麼。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有的都是雞毛蒜皮式的、瑣瑣碎碎的小事。一首歌中唱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只有寫身邊發生的平凡的小事,作文才會有血有肉。不僅要寫好的,也可寫一些不良現象,只要不是純心搗亂,不是成心要壞誰,那些生活中的小片段:同學之間的友誼、矛盾,課間的游戲,因為自己的要求未被滿足而大發脾氣……都可寫入作文。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身感受的,寫起來才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雖然文章中透著天真、洋溢著稚氣,卻認我們看到了一顆顆閃亮的童心。一群乳嗅未乾的小學生,硬要他們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來,豈不是對天性的掠奪嗎?
3、抒真情,「我手寫我心」。
小學生的思想是單純的,天真的,甚至是無知的,他們常常會異想天開,反映在作文中也是這樣。他們常常因受到老師的表揚而興高采烈,也會因被人誤解而痛哭流涕,這些都反映出了學生的「情」,淡淡的,純純的,這種情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這是學生的真情讀白。你非要他們「要愛就愛個死去活來,要恨就恨個咬牙切齒」,不是強人所難嗎?
如果以這三「真」為原則來評價小學生的作文,那麼學生再也不會因「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而發愁了,再也不會望「題」興嘆了。這不僅解決了學生「寫什麼」的問題,而且拉近了學生和作文的距離,使他們清楚地感受到作文就在身邊,作文並不是「高深莫測」的,從而激發他們的作文慾望,去掉這塊「心病」,趕走這個不該是魔鬼的「魔鬼」,為語文學習掃清障礙。
作文是其主體——學生的意識活動的產物,不管是現實生活的記實敘事,還是的議論抒情,從根本上說都只能來源於生活外部和內部的刺激,才能激發傾吐的慾望,寫作的動機和創造性表達的熱情,獲得持久的動力。而濃厚的興趣,卻是作文的一種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動力的源泉。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學生的作文興趣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冷淡趨勢,許多人興趣不高,認為是一種「苦差事」,討厭作文,懼怕作文,產生一種談「文」色變的壓抑心理。只有極少部分人有濃厚的興趣,視作文為快樂。
我對帶過學生的作文興趣問題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對作文「十分厭惡」在30%,這些學生在主觀上放棄了作文練習,敷衍了事,有消極對待的情緒;對作文「毫無興趣」佔25%,這些學生寫作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主動練習的積極性;對作文「有點興趣」佔25%,這些學生大多愛看課外讀物,除完成課堂作文外,在課外也練習寫作;對作文「興趣較濃」的學生佔20%,這些學生喜歡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經常練筆,作文多次獲獎。這種鮮明的對比說明興趣是作文積極性的內在源泉,只要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就會對作文產生好感和熱愛,留心觀察各種事物,主動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地、勤奮地吸收範文的精華,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從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因此,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理當充分地挖掘利用興趣這一巨大動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要積極發展學生作文的興趣,首先就必須探究當前學生作文興趣缺乏的原 因,以便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學生獲取作文材料的知覺過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樣通過知覺——信息進人大腦的門戶,而成為小學生作文材料的呢?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分析一下。讓學生帶來各種小動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園的草坪上進行了一次觀察、想像、作文訓練——在這次訓練中,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帶來的布娃娃和小動物玩具,抓住它們各自的特點,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編童話故事。學生觀察後如果用話言來表達時,出現過於直白、層次不清、單一形態認識,事物是怎樣通過知覺——信息進入大腦的門戶,成為小學生作文材料,走進美麗的童話故事的呢?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般說來,這一過程,大致需要經歷三步。
第一步:「攝取」。
事物的外部屬性具有可見、可聞、可感的直觀特徵。人們通過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攝取。眾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轉化為生物電脈沖,通過神經傳導輸入中樞,最後投射在大腦皮層上。
這第一步,從幾位學生的發言中是可以揣摩到的。譬如,有位觀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學,他首先獲得的是「渾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腦袋、招風耳、滴溜溜直轉的眼睛,粗壯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徵。有位編童話故事的女同學,首先注意的也正是玩具小熊的神情,小狗黃黃的動態,捲毛狗漂亮的外貌。
獲取作文材料心理過程的第二步是「疊印」。
事物的種種信息通過人的各種感官進人大腦後,必然激起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大腦對感官提供的種種信息整理、結合而產生的直接映像與以往經驗中的表象疊印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的表象。譬如,剛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渾身棕毛、大腦袋、招風耳、粗壯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側面的等種種信息,通過視覺感官進人那位男同學的大腦後,就被大腦整理、結合、疊印成一個玩具小動物的完整映像。
這是一個什麼小動物呢?它有什麼樣的個性和本領?於是,大腦就把這一知覺映像同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相對照,從而識別出來了:這是一隻小熊。緊接著,以往曾經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各類小熊——動物園中的小熊,圖畫上的小熊,童話故事裡的小熊等等在大腦里留下的種種表象,則同這只玩具小熊的映像疊印在一起了。這時,他頭腦中的這只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觀事物那樣,只是以一個永不變化的姿勢、神態坐在那兒,而是變化不定的,是時而正面、時而背面,時而拔樹、時而推車的,一個新的、完整的、生動活潑的想像中的形象了。
客觀事物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篩選」。
讓哪些信息成為作文材料呢?她是有思考、有比較、有選擇的。環繞著要表達的中心,她著重抓住了小熊圓圓歡樂的表情,小狗黃黃演奏的動態,小狗菲菲、捲毛狗金金、小黑熊貝貝恬靜、喜悅的神情,編了一個有趣的童話。
這就需要作者善於篩選。剛才所說的是篩選中的一種情況,在知覺事物的過程中,作者主動篩選。
作為客觀事物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篩選,還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種情況。
心理實驗證明,就在感官脫離具體事物的一瞬間,這一事物在人腦中的印象便立即開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豐富性和鮮明性。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表象便無可避免地受到遺忘的淘汰和篩選,但同時又受到新的映像的輝映和烘染,從而發生一系列變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沖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則可能被加強、濃縮、凸出了,長期貯存在記憶系統之中,成為庫存的作文材料。
也就是說知覺、觀察不僅是獲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響著記憶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二、目標過高,學生情緒受挫
作文教學離不開知識,認識水平這一基礎,兩者之間是同步發展,循序漸進的整體。目前還有不少教師對作文教學的目的不夠明確,常追隨考試這根指揮棒,講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學超綱,拔高的現象極普遍。如有些學校三年級就要求命題作文,高年級則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學指導中,產生了盲目、偏高、偏難及對學生習作評估要求過高等現象,使學生覺得寫作「商不可攀」,嚴重地反沖了作文教學應有的效果。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作文的情緒就會受到挫傷,使之消極、厭煩,對作文失去興趣。
三、封閉式教學,作文脫離學生實際生活
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仿襲用舊有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大多側重於命題作文的指導,重形式,輕內容,習慣於教師,學生寫,導致學生「舉一」有餘, 「反三」不足,這樣不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來引導的作文教學模式,無異於「閉門造車」,此類奉命作文,學生的思想受到牽制,個性遭受制約,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學生圍著《優秀作文選》和教師的指揮棒轉,依樣畫瓢,奉命而作,無論是選材主意,安排結構,還是語言特點,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為無源之水,毫無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這樣狀態導致學生產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機械的思維定勢,當然談不上作文的興趣。作文教學應該以人為本,開放作文形式,採取規定范圍的自己命題的方式進行,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
四、不作及時鼓勵,學生喪失信心
學生學習寫作有一定的艱苦性,但是一旦發生興趣時,就會「樂此不疲」,愉快地學習,這樣才能產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鑰匙。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習作求全責備,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顧地去挖苦譏諷,使學生覺得無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慾望,多次消極的體驗就會發展為對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會自行消退。特別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學生,他們對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懼心理,教師若再不給他們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產生一種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五、批改缺少反饋交流,不能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
學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寫完,上交給老師,似乎就是任務完成了,不管它好還是不好,自己不會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師對交上來的作文也只是打個成績,大概地寫幾句評語,發還給學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學結束了。學生面對作文的單一讀者——教師,得到的反饋不僅僅是一個分數和一些模稜兩可的評語,當然提不起作文的的興趣,每次的作文教學也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根據上述這些原因,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採取一些相應措施,以消除學生作文的懼怕心理,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
(一)讓學生在切實的需要下作文
需要是主體的一種情感心理需求,是謀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種情感的慾望。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當某種客觀事物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時,這種伴隨著應激狀態的需要就激勵人去行動而成為有效的動機了。因此,作文教學應力求讓學生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確實是學習、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而穩定的寫作動機。這種目的 教育應該是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要通過生動、具體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來進行,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寫作。
(二)目標適當,調動積極情緒
在教學中,學生積極情緒的利用可以內經為良好的行為,促使學生朝著成功的方向發展,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以班級的基礎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應敞開思想,互相溝通,取長補短,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使他們增強寫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寫作的心境處於最佳狀態,要注意學生重分數這一心理,在給學生評分時,要對學生作文水平作具體分析,評分標准要因人而異。對寫作基礎好的學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標發展,對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進行前後比較,以激起差生寫好每次作文的情緒。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寫作氛圍,逐步消除作文對學生的壓力。
(三)廣辟渠道,引來源頭活水
寫作興趣的源頭在於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寫倡議書,廣播稿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嘗到寫作的樂趣。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各人收集的材料寫感受進行交流,以擴大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寫出生活氣息濃厚的習作來。
(四)創造成功機會,獲得成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斗精神,成功是興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盡可能創造成功的機會,鼓勵和幫助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用滿意的效果去強化學習興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個不生作文的成功點、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學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會是一無是處。「數予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師的評判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點滴的成功,會使學生心理立即興奮,激起喜悅之情。這樣就能調動大多數學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果在作文訓練中學生總是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感,就會產生焦慮、自卑,從而失去學習作文的興趣。
(五)雙邊批改,增加反饋交流
學生作文完成後,可以採取師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興趣,作文本收上來後,或先由教師大概批改,指出一些較明顯的缺點,再讓學生精細批改,斟酌字、詞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學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師進行檢查性批閱,雙向交流,對交流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個別集體評講。這樣做,對全班學生來說都是大有好處的,大家都要經歷一個復雜而細致的思維過程,諸如:遣詞造句是否合理准確,語言是否生動鮮明,說理是否嚴密合於邏輯等,都得動腦筋分析推理,然後做出判斷,並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寫得差的同學改到寫得好的作文可能學到方法,得到啟發;寫得好的同學,改到差的作文,也會從中得到教訓。每互改一次,無異於一次觀摩和交流。對於一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學校、班級的學習天地、黑板報、校刊上刊登,擴大作文的讀者對象,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增強寫作的投入感。
❽ 如何輔導小學生寫作文
在小學語文學習作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作文課上,有大部分學生陷入無話可說、無從下筆的尷尬局面。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做了一些嘗試,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❾ 小學作文如何輔導提升技巧
一、寫作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是一項將積累釋放於一時的過程。積累越回深厚,釋放答就越精彩;積累越科學,釋放就越有效。讀書是積累的一種有效的形式。我們說積累是寫作的源泉和基礎,但要講求方法和效率,以形成「有效積累」。
二、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而要有目的的讀書,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
三、讀書是為了應用,只有應用了,才能達了讀書的目的。只有用過,才能牢記,只有用過,才能使知識融化在血液中,才算自己的東西。
四、寫作需要你具有以下能力:
1、發現、收集素材的能力;
2、閱讀分析消化能力;
3、整理歸納能力;
4、資料編排、檔案管理能力;
這些能力的綜合水平決定了你的寫作能力的高低。由此可知「看了很多書」只是有利於你某部分能力的提高。
這里所謂「能力」實際上就是掌握了某種方法並能靈活運用之。
❿ 怎樣輔導小學作文,寫作技巧和步驟
小學三年級後,孩子開始進行學習寫作.在這個階段,只有表達需要清楚,正確表達意思,短段可以得到作文的高分,而小學的高年級,一篇文章需要達到約400字.對於一些缺乏訓練的孩會出現不知道寫什麼的現象,因為出現標點符號濫用、字重復、段落中心等等,結果適得其反.那麼今天就帶你了解小學作文作文輔導如何將作文寫長些?
(結伴學習)
通常孩子們寫作總是無話可說,並不是說頭腦中沒有內容,只要將作文的邏輯框架安排好,然後填寫描述心理、動作、的樣子,就可以快速找到寫作的感覺.以上就是小學作文作文輔導如何將文章寫長些,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