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禮待人儒雅大度作文記述問e
以禮待人
我們中國被稱之為「禮儀之邦」,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非常注重這個「禮」。但禮又有很多種,如:禮貌、敬重、禮物、禮節等,真正能做到「禮」字的人可稱得上少了。因為常言說的「人無完人」,那麼只能從最基本的禮做起了。我覺得最基本的「禮」是禮貌。
禮貌到處可見,如:在公共汽車上應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婦包嬰者讓位、在家裡,不跟長輩頂嘴、爭吵、打鬧、在公共場所尊老愛幼、父母下班回來主動給他們倒茶、捶背、按摩、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現在我給大家講一個沒禮貌的故事——粗魯的小老鼠
粗魯的小老鼠
從前有一隻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
一次他去上學,一隻蝸牛迎面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說:「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說著一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裡的一條小魚妨礙了他,於是,撿起一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說:「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揚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在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麼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
聽完這篇故事,我們應該明白了要以禮待人了吧!
❷ 急求「以禮待人生活更美好」的作文
這個算是命題抄作文襲了,你可以根據「以禮待人」這個主題寫,注重「禮」這個字,「禮學」為中華五千年傳統的美德,所以你可以從美德,助人為樂,以禮先行等方面入手,寫點感人的文章。可以多看些先進人物的事件和人物等寫成話題作文,也可以是敘事作文,題材廣泛。
你試一試吧!生活中有很多一瞬間感動人的事情都是你可取的題材。
如有什麼可以聯系我。祝你好運!
❸ 以待人謙遜有禮為話題高中800字議論文
謙虛議論文作文800字一:自信與謙虛
自信是現代人應當具有的一種生活態度,反過來說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們應當相信自己,假使你連自己都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還 有什麼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會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會取得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為自卑心理,自己認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棄了希望,那麼又能 期望從別人那兒獲得希望嗎?所以我認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拒絕聽取別人的意見。「走你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聽起來固然 十分瀟灑,但並不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誠然,我們應當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為外人所干擾。但當別人是真誠地向你提出建議時,我以為我們應當虛心接受。「滿招 損,謙受益」指的就是過度的自信會招致損失,而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則會得當好處,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正確處理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的關系。
相信自己而不盲目自信,謙虛地接受別人意見而不盲目聽從,要充分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善長的方面,在能夠自信並且善長的方面充分地相信自己,而在不太了解的領域或是不太懂得的時候適當地聽取他人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人 生的道路十分漫長,前進中布滿了荊棘。我們總是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轉折。如何邁進每一步都要我們自己做出抉擇。沒有人能夠幫助我們,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必 須相信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確的,無悔地走下去。「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我們不能依靠他人,但我們可以徵求他人的意見,尋找最好的方法。在成長的 過程中,我們已經逐漸明白如何相信自己,正如聽取別人善意的建議那樣,我們走著自己的道路,接受別人理性的指正,道路似乎不再崎嶇,我們彷彿可以看到彼岸 的希望。
「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我們反對極端的想法,我們也擁有辯別是非的能力。正確地認知自己的位置和想法,仔細地思考他人的意見,將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結合起來,作到謹言慎行,堅實地邁出你人生的每一步,在不遠處一定會看見彩虹。
謙虛議論文作文800字二:謙虛與囂張
謙虛與囂張不僅僅是兩種人格的表現,這也是兩種不同的態度。謙虛是一種低姿態,心懷敬仰的學習之道,囂張則是一種高姿態,心懷蔑視的驕傲表現。
很多人喜歡謙虛的人,討厭跋扈的人。其實這兩種態度究其根本來講都無可厚非,謙虛也好,囂張也罷,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此,而在於擁有這兩種態度者的實力。實力弱小者理應謙虛,實力強大者則有資格囂張。古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強調的是無論是誰都要以一種謙虛的低姿態去對待,對於這種說法我不同意,每個人都有其優點,相對的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因此對囂張的人適當的囂張還是有必要的,如果你對一個愚蠢透頂還狂妄自大的人來表示低姿態的話,那就近乎是一種諂媚,這反而會助長其囂張氣焰。對於這種人一定要蔑視,但不要全面的蔑視,蔑視他需要唾棄的地方,絕不手軟。當我們停止蔑視,那世界上的一切就都會被蔑視,包括偉大在內。
與之相對的,面對那種思想有價值但性格囂張的人,我們不妨謙虛一些,對其態度我們自當清風拂山崗,將其一帶而過。因為我們要低姿態的原因在於我們要學習他們身上的長處,那些他們身上比你明慧的地方,而並非其待人之道。
我們的謙虛與囂張只是一種姿態,對方的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實力。該學的莫放過,該鄙夷的也莫留下。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身邊的人大多是平凡人,因此對於沒有原則立場沖突的朋友我們不妨完全的放下囂張與謙虛這兩種鮮明的姿態,而改以一種謙和的待人之道去對待他們,無論是謙虛,囂張還是謙和,對事不對人,姿態也是一種智慧。
謙虛議論文作文800字三:謙虛使人進步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生活中,謙虛使人進步是必然的,總是有太多的人,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達到了飽和狀態,無需進步,最終,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被那些後面的人趕上。給自己留一條縫隙,為發展留一點空間。這樣,才能源源不斷的一直進步。
著名畫家齊白石,有一次看到他的弟子的一張畫畫得不錯,便向其弟子借過來臨摹,他的弟子驚訝無比,齊白石說:「我雖然是你的老師,但你不一定就比我差。」他的弟子聽後,對老師這種謙虛的態度肅然起敬。
就像《師說》里所說的「弟子不必不賢於師」,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就算是偉人,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就像齊白石,他不因為他是著名畫家而感到高人一等,也不因此就驕傲自滿,相反,他反而臨摹其弟子的畫,可見齊白石對畫的熱愛及其謙虛的學習態度,正是這種給自己留一條縫隙的態度,齊白石的畫才會被人們流傳至今,被人們贊譽。
紅軍長征期間,朱德曾寫過一首詩贊揚紅軍不怕辛苦的精神,毛主席看過後,指出詩中的幾處不足之處,朱德聽後,虛心請教毛主席,並希望他能幫忙修改。毛主席改完以後給朱德看,朱德看後,連連稱贊,也認為比原來的大有進步。
曾帶領紅軍踏過十萬五千里的朱德總司令,仍然抱著謙虛的態度有了錯誤及時改正,並對他人的指導虛心請教,使自己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樣的,朱德也是懷有這種為自己留一條縫隙的謙虛態度,才能不斷的提高,完善自己。
人無完人,沒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自以為是的處事、對人態度,只會讓自己向後退。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處在飽和狀態,這樣永遠都不會進步。給自己的發展留一點空間,一條縫隙,讓自己能源源不斷的汲取新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
偉人都能做到虛心學習的態度,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取他人的長處補自己不足之處,不正是在為自己留一條縫隙嗎?在每次的學習過程中,都給自己留下進步的空間,日積月累,就能有更大的進步。
謙虛使人進步,我們要為自己留一條縫隙,為進步留一點空間。
謙虛議論文作文800字四:謙讓也是一種美
說到「謙讓」一詞,我便不由得想起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說過的一句話:「謙讓也是一種美。」是啊,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素來就以謙讓為美,以謙讓為君子風度,以謙讓為品德標准。
在今「謙讓」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已經不復存在,他們忘掉自己身處在一個素有禮儀之邦的國家。整天的爾虞我詐、鉤心斗角早已將謙讓棄之門外。
正因為謙讓之禮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不復存在,所以我現在要在此大力呼籲:「謙讓也是一種美。」想想看,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多少以謙讓之美而流芳百世的名人。如清朝大學士張英讓給鄰家三尺地而被傳為佳話;當今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提攜自己的弟子陳景潤,讓陳景潤奪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桂冠……記得有位名人說過:「謙讓即是對自己人格的詮釋,更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在我們的人生中可能會擁有許多成就,占據許多風光,但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不要忘掉一種好的品質——謙讓。
謙讓是一種美,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台階,它是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潤滑油,它是我們遭遇挫折時的推進器。謙讓他人,會讓你的人生多姿多彩,更會讓你贏得了別人的尊重。記得「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成語嗎?謙讓他人,自己也能收獲很多的。
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你是否動搖過自己的謙讓之心。無論有沒有,你都要記住謙讓並不等於懦弱,它給予我們的是公平公正的。你謙讓他人,他人也會謙讓於你。上帝是公平的,他沒有賦予你金錢、智慧,但他給予了你走向它們的台階,那就是謙讓。用你的謙讓之心換回每一次的成功,用你的謙讓之心去創造未來,去改變自己,去獲得上帝所沒有給予你的東西,去找回以前丟失的東西。
人若謙讓,得到的是友情,是財富,更是逆境中伸出的援手。所以朋友,請你找回你那謙讓之心,永遠不要拋棄它,不要懷疑它……
朋友,請記住,謙讓也是一種美。
謙虛議論文作文800字五:學會謙讓
梅之所以贏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贊嘆,是因為它對於冰雪的謙讓;荷之所以贏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它對於污泥的謙讓;竹之所以贏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美譽,是因為對於陡崖的謙讓。
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一種魅力,更是一種豁達的胸襟。謙讓是蘇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謙讓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謙讓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雄鷹學會謙讓狂風驟雨,才能使它展翅高空。我們學會謙讓,胸襟會變得更加寬廣。
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一種修養。縱觀三國,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但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倒在嫉妒的血泊中?周瑜,一代能才。因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導致自己吐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公瑾死前還仰聲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我想,如果當時周公瑾知道謙讓,與孔明共同伐魏,恐怕三國的歷史將要重寫。
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一種品質。我們在學會謙讓別人的同時,更要學會謙讓自己,謙讓人生。面對於生命的挫折,我們要學會謙讓,必要時,我們更要感激它。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要因為挫折而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不要因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來的勇氣。學會謙讓,它將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風帆。太史公對於生命的謙讓,完成了被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貝多芬對於生命的謙讓,使之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命運交響曲」,奧斯特洛夫斯基對於生命的謙讓,完成了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謙讓生命,謙讓自然。正是因為有了它,才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贊嘆;才有「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感慨;才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
我們要學會謙讓。謙讓不是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謙讓不是一葉浮萍,飄搖不定;謙讓不是一束曇花,轉瞬即逝。謙讓是永恆的,正是因為這樣,世間才充滿著和諧。
謙虛議論文作文800字六:謙虛,向我們走來
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明智之舉,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題記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他就會讓自己變的謙虛。讓自己的心縮小成一顆石卵,雖然小,但十分結實,抵擋住了任何利器,謙虛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的一生。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走在去晉國的路上,前面出現了一條小河,三五成群的鵝在水中嬉戲,波光粼粼中可聽到鵝的叫聲。這時一個小孩子攔住孔子的去路,看你的樣子很有學問,那我考你一個問題:「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笑了笑,漫不經心的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一臉得意地說:「那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臉紅了,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
一代名師孔丘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承認自己不如一個小頑童,其謙虛的作風、無與倫比的氣度,令人贊嘆。謙虛正向我們走來!
伴隨謙虛走來的還有名醫扁鵲!
魏文王的大殿上,編鍾齊鳴,文王大病初癒,龍顏大悅,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謙虛的回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不解的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一代名醫扁鵲,深為廣大人民所愛戴和崇敬,人們稱他為「能生死人」的「神醫」。在他行醫經過的共約四千化里的路途上,歷代人民為他建陵墓、立碑石、築廟宇、朝香火的原因除了他精湛的醫術,還有他虛懷若谷的胸懷。
幾千年來,謙虛成就了無數偉人,與他們的精神渾然一體。謙虛這種美德正迎面向我們走來。
❹ 以禮待人儒雅大度作文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潮流、儒學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以仁的核心思想以及以德服人克已復禮的為政觀。
中國被世界譽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中國就將禮節看得十分重要,禮貌於人,是做人的一個道德標准。古時候的禮等同於儒學家的三綱五常中的「禮」。
我們為什麼要懂禮貌,要以禮待人呢?小的時候媽媽曾說過,禮貌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准則,只有你的禮於他人,他人才會回送禮給你,禮是相互的,是必須的,是無條件的,對人以禮也可以說是尊重他人的表現,還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有禮貌的人的印象,同樣尊重也是互相的,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所具備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禮是人生態度的方法的體現,這個人生態度對幫助你在做人,為人處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一個活在世上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人處事,這個是重中之重,老師也曾強調過,來學校受教育並不僅僅是是學習知識,老師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要教學生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為人處事,因為我們長大後要在社會上立足,立志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要懂得以禮待人這為人處事的方法。
以禮待人也就是現代人所謂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吧。因為有禮貌的人比較會做人,懂得怎樣為人處事,其內處皆能行。
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可能正是如此吧,以禮待人能夠幫助人在社會上立足,能夠教學人怎樣為人處事,能夠讓人在做人方面更上一層樓。
❺ 尊重他人,以禮待人de作文
給你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小建議,希望能幫助到你:
人際關系是職業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對大公司企業的職業人士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條件。如今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剛從學校里出來,自我意識較強,來到社會錯縱復雜的大環境里,更應在人際關系調整好自己的坐標。
對上司――先尊重後磨合
任何一個上司(包括部門主管、項目經理、管理代表),干到這個職位上,至少有某些過人處。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待人處世方略,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精彩的過去和驕人的業績。但每一個上司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工作中,唯上司命是聽並無必要,但也應記住,給上司提意見只是本職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盡力完善、改進、邁向新的台階才是最終目的。要讓上司心悅誠服地接納你的觀點,應在尊重的氛圍里,有禮有節有分寸地磨合。不過,在提出質疑和意見前,一定要拿出詳細的足以說服對方的資料計劃。
對同事――多理解慎支持
在辦公室里上班,與同事相處得久了,對彼此之間的興趣愛好、生活狀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為同事,我們沒有理由苛求人家為自己盡忠效力。在發生誤解和爭執的時候,一定要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處境,千萬別情緒化,把人家的隱私抖了出來。任何背後議論和指桑罵槐,最終都會在貶低對方的過程中破壞自己的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的抵觸。同時,對工作我們要擁有摯誠的熱情,對同事則必須選擇慎重地支持。支持意味著接納人家的觀點和思想,而一味地支持只能導致盲從,也會滋生拉幫結派的嫌疑,影響公司決策層的信任。
對朋友――善交際勤聯絡
俗話說得好:樹挪死,人挪活。在現代激烈競爭社會,鐵飯碗不復存在,一個人很少可能在同一個單位終其一生。所以多交一些朋友很有必要,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嘛。因此,空閑的時候給朋友掛個電話、寫封信、發個電子郵件,哪怕只是片言只語,朋友也會心存感激,這比邀上大夥撮一頓更有意義。
我有個朋友在一個大公司一時難展才華,心情郁悶。朋友得知後,邀他到一家略小的企業試試,結果如魚得水,半年之內就榮升部門主管,這就是交朋友的好處。一個電話,一聲問候,就拉近了朋友的心,如此親切的朋友,有好機會能不先關照你嗎?
對下屬――多幫助細聆聽
在工作生活方面,只有職位上的差異,人格上卻都是平等的。在員工及下屬面前,我們只是一個領頭帶班而已,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榮耀和得意之處。幫助下屬,其實是幫助自己,因為員工們的積極性發揮得愈好,工作就會完成得愈出色,也讓你自己獲得了更多的尊重,樹立了開明的形象。
而聆聽更能體味到下屬的心境和了解工作中的情況,為准確反饋信息、調整管理方式提供了詳實的依據。美國一家著名公司負責人曾表示:當管理者與下屬發生爭執,而領導不耐心聆聽疏導,以至於大部分下屬不聽指揮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換掉部門管理者。
❻ 以禮待人,儒雅大度作文
以禮待人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潮流、儒學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以仁的核心思想以及以德服人克已復禮的為政觀。
中國被世界譽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中國就將禮節看得十分重要,禮貌於人,是做人的一個道德標准。古時候的禮等同於儒學家的三綱五常中的「禮」。
我們為什麼要懂禮貌,要以禮待人呢?小的時候媽媽曾說過,禮貌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准則,只有你的禮於他人,他人才會回送禮給你,禮是相互的,是必須的,是無條件的,對人以禮也可以說是尊重他人的表現,還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有禮貌的人的印象,同樣尊重也是互相的,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所具備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禮是人生態度的方法的體現,這個人生態度對幫助你在做人,為人處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一個活在世上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人處事,這個是重中之重,老師也曾強調過,來學校受教育並不僅僅是是學習知識,老師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作文 www.zuowenren.com,要教學生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為人處事,因為我們長大後要在社會上立足,立志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要懂得以禮待人這為人處事的方法。
以禮待人也就是現代人所謂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吧。因為有禮貌的人比較會做人,懂得怎樣為人處事,其內處皆能行。
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可能正是如此吧,以禮待人能夠幫助人在社會上立足,能夠教學人怎樣為人處事,能夠讓人在做人方面更上一層樓。
❼ 作文 以禮待人讓生活更美好
[作文 以禮待人讓生活更美好]以禮待人讓生活更美好 在生活中,我們要以禮待人,作文 以禮待人讓生活更美好。只有以禮待人,才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那一次,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我是一名個子矮小的普通學生,學校里的勞動難免會遇到自己做起來困難的,多虧有同學幫助我。 記得那是星期一,學校規定星期一是要大掃除的,大家都動了起來,參與到了勞動中,我也不例外。老師安排我的任務是擦玻璃,看大家都在工作,我也開始勞動了,找來了一塊布,我認真的擦著,可是問題又出現了,由於個子矮的緣故,我擦不到靠上面一點的玻璃。看大家都在各干各的,也不好意思去打擾大家,正在我焦慮的時候,和我是「死對頭」的一位同學走過來說:「怎麼了?要是夠不到,就讓我來幫你吧,反正我也不忙。」出於著急,也只好讓他幫我了,我說:「好吧,謝謝!」就這樣,我向老師交了差,老師還表揚我擦得干凈,高中一年級作文《作文 以禮待人讓生活更美好》。 他叫小剛,一直擔任班裡的擺車任務。有一次,老師批評他車擺的不好,還說車下有垃圾。他只是向老師承認了錯誤,沒有和老師辯解。第二天,我看我們班擺車的地方有很多垃圾,接著便看見小剛在打掃,竟然沒有一個人幫助他,等他打掃完垃圾,估計車也沒時間擺了。我走上前去,說:「小剛,讓我來幫助你吧。」他微笑著對我說:「沒事,我自己來吧,你先去排隊吧,快上課了,別遲到。」我說:「沒事,還是我幫你吧,上次你不是還幫助我嗎。」他沒說話。我還是主動幫助他一起把垃圾打掃完了。接著,就剩下擺車了,看他不知所措的樣子,我便支招說:「你可以把車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擺啊。」他說:「方法聽起來還不錯,只好試試看了。」就這樣,我幫助他完成了任務。老師還在班上公布我們班的擺車加了一分,還公開表揚了小剛。下課後,小剛找到我,說:「謝謝你,要不是你的幫助,擺車也不會加分,老師也不會表揚我。」「沒事,你不是也幫過我嗎,同學之間就是要以禮待人。」就這樣,我們知道的不和諧化解了,我們成為了好朋友。 這件事使我加深了對「以禮待人」的理解。讓我知道了以禮待人可以化解生活中的不和諧,使人們生活在一個更和諧而高效的社會里。 「以禮待人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在生活中一直提醒著我,提醒我以禮待人。 北師大燕化附中高一王怡然
❽ 以禮待人儒雅大度班會作文
以禮待人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潮流、儒學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以仁的核心思想以及以德服人克已復禮的為政觀。
中國被世界譽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中國就將禮節看得十分重要,禮貌於人,是做人的一個道德標准。古時候的禮等同於儒學家的三綱五常中的「禮」。
我們為什麼要懂禮貌,要以禮待人呢?小的時候媽媽曾說過,禮貌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准則,只有你的禮於他人,他人才會回送禮給你,禮是相互的,是必須的,是無條件的,對人以禮也可以說是尊重他人的表現,還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有禮貌的人的印象,同樣尊重也是互相的,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所具備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禮是人生態度的方法的體現,這個人生態度對幫助你在做人,為人處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一個活在世上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人處事,這個是重中之重,老師也曾強調過,來學校受教育並不僅僅是是學習知識,老師也不僅僅是傳授,要教學生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為人處事,因為我們長大後要在社會上立足,立志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要懂得以禮待人這為人處事的方法。
以禮待人也就是現代人所謂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吧。因為有禮貌的人比較會做人,懂得怎樣為人處事,其內處皆能行。
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可能正是如此吧,以禮待人能夠幫助人在社會上立足,能夠教學人怎樣為人處事,能夠讓人在做人方面更上一層樓。
❾ 以德服人 以禮待人為題的作文
一般而言,儒家在傳統中國主要是一種制度化的存在,因此說,討論儒家的制度化[1]與其說是試圖從儒家身上發現什麼新的東西,還不如說是希望能更全面地認識儒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存在狀況。歸根到底,儒生並非是一種只關注心性問題的哲人,儒家作為一個學派是一種復雜的存在。我們知道儒家的原始形態就是結合著觀念形態和具體規范於一體的。這就是說儒家並非只是一種觀念化的存在,而更是一種制度化的存在,他們關心的則是如何去落實儒家關於政治和社會秩序的設計。儒生不僅關注修身養性,但儒生的目標是治國平天下。 隨著儒家在漢代被確立為統治階層的意識形態,由獨尊地位而造就了學說、文獻的經典化,創始人神聖化和傳播制度化,「歷代的官吏居官治事所服膺之准繩,率以儒家思想為依歸,儒家的政治思想以正名分、行仁義、尊德性、道問學為實質,於是政治與倫理結合為一。」[2]因此說儒家的思想不斷地落實在具體的倫理准則和社會准則中,從而使得儒家思想不斷以一種社會化的形態出現,因此儒家的制度化也就成為了其主要的存在方式。 具體地說,儒家的制度化不僅體現在儒家本身的存在方式的制度保證上,而且也體現在儒家觀念在社會行為中的落實上,接下來的討論將著眼於這兩方面而展開。 一 禮儀、秩序和儒家的制度化 提出制度化的問題其根本點是要尋找儒家思想和現實政治相銜接的途徑和方法。由於長期的獨尊地位,儒家對於中國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其原因就在於儒家的社會角色是全方位的和全能性的,它既要為現實的政治生活和個人生活提供終極的意義,同時它又要為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提供製度安排和秩序安排。 對此,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比較切中要害,他認為儒家對中國的影響集中於「制度法律和公私生活」。他說:「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託之專家。李斯受荀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實為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中庸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即太史公所謂「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之「倫」)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於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實現之也。漢承秦業,其官製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至晉以後,法律與禮經並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為,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實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鉅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3] 這段話極其簡略地概括了儒家在制度化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社會政治秩序所產生的影響,而儒家之所以能成為現實秩序安排的主要依據,除了現實的政治斗爭和諸如公孫弘之類的儒生的努力之外,關鍵的原因在於儒家對於中國古代禮儀的了解和熟悉。儒家根據現實條件的變化,不斷對作為先古情感和價值理想的凝聚物的禮儀進行調適和改造,即孔子所謂的「損益」。以此來作為所處時代的秩序和價值標准。 由此,我更願意將儒家在漢代的發展看作是通過對於古代禮儀的改造來體現其社會理想和秩序安排,這也意味著儒家的制度化既是儒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為儒家有強烈的入世傾向;同時這種制度化也是當權者穩固統治的需要,因為儒家所提供的意義和合法性支持是所有統治者所需要的。對此,我們可以作如下具體的分疏。 對於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分化過程,以莊子的《天下》篇中的「道術將為天下裂」最為傳神。後來的《淮南子·俶真訓》里則將之具體化:「周室衰而王道廢,儒墨乃始列道而議,分徒而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其實是一個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的重組時期,從文化的意義上說是一個「反思」時代的開始,即對於周代的自然、宇宙觀念,人的觀念、社會觀念進行全面的檢討,而這種反思的結果便是產生了諸子百家。 然而諸子百家雖殊途而同歸,即無論是離世遠游的道家還是摩頂放踵的墨家,他們都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在舊制度被解構之際,如何安排新的社會秩序上和重新安頓人們的價值觀念上,正如司馬談所言:「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4]而且,除了法家等少數學派外,為了增強自己學說的權威性和合法性,各家都標榜自己是對於先王的成法的忠實繼承者,而非自己之杜撰。「公見夫談士、辯人乎?慮事定計,必是人也。然後不能以一言說人主意,故言必稱先王,語必道上古。慮事實計,飭先王之成功,語其敗者,以恐喜人主之志,以求其欲。多言誇誕,莫大於此矣。」[5]中當然各家之所以這么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許多諸侯王喜歡將自己與那些傳說中的偉大人物相類比。「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亂世暗主,高遠其所從來,因而貴之。」他們所不同的只是取捨不同,《韓非子·顯學》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 儒家一直以六經作為看家本領,《漢書·藝文志》說儒家「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而六經的核心內容便是古代的禮儀和制度,而孔子在世之時最為人稱道的或為人所批評的便是他對於禮儀的熟悉和繼承。如《左傳》昭公七年所說,孟僖子因為孔子對於禮的了解,而將之視為「達者」和聖人的代言人,墨子攻擊儒家時火力點集中於禮樂,而晏子在勸阻晏嬰齊景公任用孔子時所陳述的理由也是「禮」。「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祥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但禮樂畢竟是聖王時代的標志,而孔子一方面「述而不作」,另一方面又對先王遺教加以「損益」,在後繼者們「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的鼓吹下,所以逐漸在諸子百家中佔得先機,成為「顯學」。 與墨子的「尚同」和法家強調以懲罰來整頓社會秩序的做法不同,儒家始終將「禮」作為政治活動的核心。《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並且認為「禮」的合理性是由至高的天所決定的,是聖人所明示的。《禮運》說:「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淆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而儒家之所以始終在百家爭鳴中成為最強音,關鍵還在於他們在繁瑣的禮儀規范之後,關注到人的需求和習俗的延續性,即關注到死板的規范後面的人性因素,這也就是儒家的「仁義」的中心理念。司馬遷說:儒家「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正是因為儒家確信他們深刻地了解到國人文化心理的內核,所以他們才自信他們所掌握的是萬世不變之理。 那麼儒家所自信的萬世不變之理是什麼呢?對此各代的儒家學者都因其時代的需要和儒家學說本身的發展而各有不同。但從落實到制度層面的內容來說則可以歸結為一個字「禮」。 二 「禮」和儒家的政治化傾向 禮是社會秩序的代名詞,在當時社會秩序的核心就是等級,《史記·禮書》對禮的解釋就是「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儒法之差異並不完全在於對於等級和秩序的認同,關鍵則是在於對如何維護秩序的方法的認識差異。在儒者看來禮之勸戒性較之法之懲罰性更有利於收攏人心,因此說,與墨家激烈的反對禮樂的思想和法家忽視人情的血腥政治相比,儒家有了更大的寬容度。加上儒家特別強調的教育和社會教化,使得「儒術具有了更分化的社會政治相溝通的潛力和動能。事實上儒家在傳承古『禮』時已做出了創造性的轉化,如荀子之學,就已經開通了使儒術適應於三統之間更大分局面的坦途。」有人借孔子之口說:「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示諸掌而已乎?」 對「禮」的起源和作用作具體的考察並不是本文的任務,這里主要是想要說明的是,「禮」是早期制度的體現,儒家對於禮的熟悉和對於禮的改造和了解使得他們為新的社會環境創造一種新的制度模式時占據有利的地位。我們知道在公元前3世紀前後,也就是戰國末期到秦漢初,中國社會正由血緣國家轉變為地域性的國家,舊秩序的瓦解需要一種新的制度來補充。在秦國的短暫的法家模式失敗之後,給了儒生闡發自己觀念的極好機會。漢初的儒家如賈誼和陸賈都堅持用儒家的制度設計,終於到了董仲舒時候,建立在天人感應論基礎上的儒家制度設計被接受,而儒家作為這種秩序的化身,本身也被制度化。即獲得一種獨尊的地位,其合理性由權力作為保證,而別的學說則被制度性地排斥。閻步克說:「在代表古典文化上,儒者顯然具有更充分的資格,這便使儒家學派在文化領域處於得天獨厚的有利地位,對於那個社會的政權來說,它需要充分利用結晶於『詩書』『禮樂』之中的高級文化來強化其合法性和整合社會,把它們轉化為其政治象徵;對於社會來說,也需要這種能夠體現其基本道義的高級文化來自我維護,通過他們來形成政治期待,促使國家保障那些價值,並僅僅賦予這樣的政權合法性。於是我們就看到,儒家的『禮治』相對能夠更全面地滿足那個社會對意識形態的需求。同時那個社會也有其意識形態賴以生發的豐沃土壤。意識形態不同於宗教,它是『入世』的。而『禮』出自『俗』的來源,不但賦予了『禮』以無所不包的性質,而且還使『禮』形成了不離人倫日用、不離政治人事的重大特徵。」 在秦末的陳勝起義時,魯國的一幫儒生就手持禮器去投奔陳王,希望得到任用。而後這批儒生中的叔孫通明知劉邦看不起儒生,有過往儒冠里撒鳥的侮辱行行為,但他還是不顧魯地一些固執的儒生的批評而轉投漢武帝,並組織人馬為他制訂朝儀,使劉邦感受到帝王的威嚴,他也因此被司馬遷說成是「漢家儒宗」其實這也就是包括孔孟在內先秦儒生四處「干祿」的秦漢版。而且當時的儒生也並非如後世儒者那樣純粹,當時許多儒生是以儒為主,「兼學別樣」,如漢初的晁錯在跟隨伏生學《尚書》之前,曾經學過「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而對於五行、陰陽、地理、占卜這些更是作為基本常識。按葛兆光的說法就是「一般的知識」,這是一套「有關禮俗、儀式的知識與技術,即從殷周一直延續著的解釋宇宙與社會的知識,溝通人、神的技術,維持社會的禮俗和象徵秩序的儀式。」這些一般的知識和技術是儒家制禮的最重要基礎,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的儒生和一般的術士之間存在許多共同之處的原因。周予同先生將儒家的究天人之際的學問說成是「方士學」顯然是過於看重方術的獨立性而忽視其依附性。章太炎認為陰陽家是儒家的支流,我認為是看到了兩者之間的真實聯系。將儒家與方術割裂是後世儒家理性化的一種手段,但並非是秦漢以前儒家的真面貌。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容易理解到董仲舒很自然以「天人相類」的手法將禮儀和天道結合,以作為儒家神聖性的依據。儒家思想到了董仲舒那兒,開始有了新的特徵。按《漢書·五行志》的說法:「漢興,承秦滅學之後,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宗」。而徐復觀對之的解釋更為具體,他說:「他(董仲舒)是意識地發展《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以建立無所不包的哲學系統的,並把他所傳承的《公羊春秋》乃至《尚書》的《洪範》組入此一系統中去,以促成儒家思想的轉折。」 在董仲舒完成儒學的神聖性的工作之後,禮學家們則致力於將改造後的禮儀落實到具體的政治行為和日常行為之中,在儒家禮的思想的國家化的過程中,後倉和他的六位弟子戴德、戴聖、慶普、蕭望之、翼奉和匡衡的作用特別值得指出。他們在後倉學術的基礎上,將流傳下來的《禮經》的編成兩個選本,即我們熟悉的《大戴記》和《小戴記》。這大大提高了儒家在國家宗教領域的權威性。 而蕭望之、翼奉和匡衡則更是將儒家的禮學付諸實踐。翼奉曾在漢元帝時對皇家宗廟及郊祀的禮儀制度提出根本性的批評匡衡則在漢成帝初年以《禮記》為依據,對國家的宗廟、郊祀體制進行了具體的改革。按王葆玹的說法:「二戴的著述活動與翼奉、匡衡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力量,其沖擊的成效,是將西漢高、文、景、武、昭、宣時期的各種宗教制度及實施徹底廢除,實現了國家宗廟祭祀禮儀的儒家化。」因此說儒生在漢代的根本任務是確立儒家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並將儒家的理想具體化,其方式和方法完全是結合了漢代的思想狀況和統治者的喜好。 但是在後世儒家的眼裡,漢代儒家對於孔孟儒學的這種改造經常被有意地忽視。自從韓愈自認直接繼承孟子的「道統」說一出,關注心性問題成為儒家的主流,而其他的都是「歧出」,或者說是走了彎路。這種思路被宋明理學和現代新儒家所強化,幾成定論。李申說:「董仲舒以後,儒者們推陰陽,講災異,造讖言、興圖緯、察祈禨祥、言禍福,不僅儼然方士,而且是地道的巫行,遂使後世儒者和今日的研究者引為儒者之恥辱。」因此自東漢以來注重將儒家的制度設計落實到現實政治中的荀子和漢代的儒家則長期被忽略,荀子則長期難以在孔廟中佔有一席之地。難怪章太炎要為荀子抱屈。他說:「荀子和孟子雖是都稱儒家,而兩人的學問的來源大不同。荀子是精於制度典章之學,所以『隆禮義而殺詩書』,他書中的《王制》、《禮論》、《樂論》等篇,可推獨步」;而孟子則「疏於禮」、疏於「王政」,「簡陋不堪,那能及荀子的博大。」 其實這種清理家門的事件早在東漢就已經有了苗頭,例如當時有一則讖語說:「孔子將死,遺讖書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董仲書,亂我書」。而蒙文通的《儒家政治思想之發展》一文,指出今文學家所提出的「改制」、「素王」、「井田」、「封禪」等與已經確立的權威相妨礙的,到了東漢之後,都逐漸聽不到了。這就說明隨著大一統的政治體制的確立,對於如何建立制度的討論都應該推出議論的范圍,而要求儒生將精力集中於如何更好地證明已經存在的制度的合理性而非討論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因為制度的合理性已經無須證明的了,進而禮被簡單化為服從而非制約。儒家也由建設期轉向了解釋期。 由於儒家長期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占據十分特殊的地位,所以儒生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角色是多樣化的。他們既是「師」,又是「臣」,有時甚至是「方士」,如果我們將儒家看成是一種宗教,他們還是教士。但我認為儒家的基本角色可以確定為中國社會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艾森斯塔得說:「即使儒教是一種宗教的話,那它也是國家的宗教,而不是個人的信仰體系。它沒有發展出專門化的角色或宗教組織,但是它貫透於國家組織之中,把中國變成了一種特殊類型的教會國家。 在儒教興起之時,儒教學者是作為禮儀專家開始其活動的。盡管後來他們變成了政治、治國者和學者文人,但是並沒有放棄最初的角色。儒教獨尊的政治身分,僅僅加強了他們作為被採用的國家禮儀之合法代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