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描寫少數民族活動的小學生作文300字_中國作文網
「那達慕大會」在我們蒙古族是一個非常隆重而又熱鬧的大會。
「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
今天七月十五日,又召開了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清晨,人們身著各種各樣,色彩繽紛的新裝,滿懷豐收的喜悅,湧向會場。
參加摔跤、射箭、賽馬、套馬的隊員,紛紛來到各自的比賽區,進行激烈的比賽。他們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精彩的表演與比賽,使觀眾不時發出陣陣的掌聲和歡笑聲。
最熱鬧、最歡騰的賽區是摔跤比賽。蒙古族人民特別喜愛摔跤。正式的摔跤比賽儀式是非常隆重的。圍觀的人一圈又一圈,爸爸帶我擠到了最前面。看哪!參加者穿上了傳統的服裝:坎肩是用皮革製成的,上面綴著閃亮的銀釘;下身穿著三色短裙,綉花的馬褲和長靴。台上的喇叭里傳出了激昂的摔跤曲。隨著樂曲,摔跤隊的隊員們唱起激動人心的摔跤歌。摔跤手一出場,便先聲奪人。他們個個是膀寬腰圓的彪形大漢。最初,低頭瞪著對方;接著,就像猛虎一樣迎上去,使出了全身力氣來壓倒對方。在周圍觀看的群眾不停地為摔跤手喝彩,我也不住地給他們加油。台上的評委手握擴音器也在為雙方隊員鼓勁。摔跤手摔了很長時間,也不分上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發揮自己高超的技能,才能分出高低。終於,那位穿黑色坎肩的摔跤手獲勝了。在這一瞬間,觀眾歡呼跳躍起來,成了一片沸騰的海洋。接著,我又看見一位牧民老人,手捧潔白的哈達,舉起一杯馬奶酒,與勝者乾杯。
瞧!廣場的戲台,精彩的歌舞表演開始了。第一個節目是引人注目的蒙語說書。一位老藝人一邊彈奏著馬頭琴,一邊隨著抑揚的旋律,說唱著民間故事和國家大事。接著,就是蒙古族的歌舞節目。戲台上,姑娘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頭戴著閃閃發光的頭飾,隨著動聽的歌曲,跳起了優美的舞蹈。台下的人們,看著這精彩的節目,盡情為她們鼓掌,以示祝賀。
賽馬場上萬馬奔騰。年輕的小夥子手揮皮鞭,騎著駿馬,在賽場上跑著,那樣子可真神氣!彷彿是在千里草原上盡情馳騁。
射箭場上射箭手正拉弓待命,准備射箭。「唆」地一聲,箭飛出去了。噢,射得太准了,落在了靶子的中心。
歡樂的人們,帶著參加活動後的余興,湧向各個商業銷售點,選購各種各樣的生活日用品,看,那位身穿長袍,衣角墜滿銀鈴,腰間扎著一條綢子的姑娘,正在購買自己喜愛的衣褲;那些中年人帶著一家老小,正坐在小吃店裡津津有味地吃著、喝著;還有的年輕小夥子帶著他們的情侶,急匆匆地向那花花綠綠的貨攤奔去。(小學生作文網)
當萬家燈火齊明時,悠揚的馬頭琴聲劃破夜空,在草原上飄盪。各種活動場所不時發出陣陣歡聲笑語,在琴聲的伴奏下人們歡樂地歌唱,陶醉在美妙的詩情畫意之中。
可以自己刪改下,望採納,謝謝!
『貳』 少數民族的作文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古漢文獻中又稱三苗、有苗、南蠻等。苗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陝西西鄉鎮巴、重慶、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苗族最早最久遠的源頭是上古時期居住在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流域的苗蠻集團。由於歷史災難,約有9成的苗族人口主要分布於中國,而在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上個世紀澳大利亞民族學家格迪斯[1] 在他的著述中這樣感嘆:「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人和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本世紀苗族作家南往耶寫道:「苗族是一個不斷被驅趕甚至被消滅的民族,但他們一直沒有對生命和祖先的放棄,自五千年前開始,爬山涉水,經歷千難萬苦,從中原逃到雲貴高原和世界各地,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尋找故鄉,用血淚養育古歌和神話,沒有怨恨,把懸崖峭壁當做家園,梯田依山而建,信仰萬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謝仇人。」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銀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招龍節」、「苗年節」、「牯藏節」等。
『叄』 寫少數民族的作文400字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族。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 2 月1 0 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在齋月里要封齋.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肆』 小學四年級作文少數民族習俗300個字
在我的家鄉——常德,有著十分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我的家鄉有著一種內獨特的美食——魚容糕。每逢佳節,大家總會拿出魚糕來品嘗。它在家鄉人民的眼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種象徵。
家鄉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們都會齊聚在一起,開一個小型的「跳蚤市場」,大家可以隨意采購別人的農產品。整個集市活動要開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間,大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希望來年的時候能有個好收成。
在這幾天的時間里,大家也都沒有在干農活了,全村人都會用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年有了個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鄉變了模樣,但在遊子們的心中,「家鄉」的情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伍』 一篇介紹少數民族的作文
哈薩克族風俗
「哈薩克」翻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薩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時又是一個重要的跨國民族,總人口現已超過千萬。哈薩克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代,他們分布很廣,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歐亞大陸中心腹地,從阿爾泰山、天山向西直到裏海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都有哈薩克民族活動的痕跡。目前僅在新疆的哈薩克族就有12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一、文體娛樂
哈薩克族的娛樂活動,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其娛樂方式與騎馬、放牧、狩獵等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主要有賽馬、摔跤、叼羊、姑娘追、馬上角力等。據說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牧業上的狼害相當嚴重,牧民對狼特別仇視,一旦獵獲了狼,大家便一涌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取樂。後來就逐漸由叼狼演變為叼羊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中得到的獎品,主人一般都不會占為已有,而是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分給親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克孜庫娃」,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過「姑娘追」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節空曠、平坦的草甸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據說很早以前,有兩個哈薩克部落的頭人結成了兒女親家,在姑娘准備過門那天,來接親的人有意誇贊他們新郎的馬是最好的千里馬。新娘的父親聽後便說:「我女兒騎的馬才是最好的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們的馬能追上我女兒的馬,今天姑娘就過門,否則就改日再說。」於是比賽開始了。姑娘因為對小夥子早有好感,於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裝讓小夥子追上,借機進行交流和溝通,返回時她又讓小夥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後面追趕,結果把「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於是「姑娘追」就由此產生了。從此以後,哈薩克族有許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嬉戲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產生了好感,萌發了愛情,並結為終身伴侶。如今的這種活動已不再拘限於青年男女,有時一些結了婚的成年男女也會參與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雙方要年齡相近,因為這樣才可以隨意的做游戲和開玩笑。 關於「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隻白天鵝化為女子,和一位獵人結為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的由來。這個傳說反映了「姑娘追」這種馬上游戲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習俗。「姑娘追」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民俗風情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熱情好客的哈薩克姑娘會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共同參加這種馬上娛樂活動。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一種馬上娛樂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對抗性強、爭奪激烈、集勇猛、頑強和機智於一體的馬背體育競賽。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馬上運動。盛夏時節,牧場綠草如茵,草茂馬壯之際,牧民在休閑時,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叼羊活動。
摔跤:摔跤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活動之一,是一種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運動。每逢婚禮、割禮、周年祭祀都會舉行摔跤活動。馬上角力,又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活動的人分成兩組,一對一進行比賽,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誰能把對方從馬背上揪下來,或直接拉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
賽馬:賽馬是哈薩克族人十分喜愛的一項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賽馬有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美觀。一般用的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是成年人。賽奔馬也多用五歲以上的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多是十二三歲的男孩。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情,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往往在婚禮和重要的節日里舉行,而且經常是最後的壓軸節目,也就是說,賽馬一結束,慶典也就最終收場。
馬上角力:亦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競賽的人分成兩組,一對一進行比賽。兩人比力量、比靈巧,看誰能把對方揪離馬背並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比賽時有許多人圍觀,圍觀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選手獲勝,不時地為選手吶喊助威。
馬背拔河:兩個人騎在馬上,拉一條兩米多長的皮繩,中間地上劃一長綞為界,誰騎的馬配合得好,誰就可以把對方拉過界河。
騎馬搶布:這是哈薩克族年輕人鍛煉身體騎馬本領的娛樂活動之一。布長一米左右,顏色或紅或綠。開始時,先由一個小夥子拿著布騎馬飛跑,其他人乘馬尾追。被追上人發現快要被追上,必須迅速將布交給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後大家繼續追趕第二次拿到布的人。這樣連續不斷,猶如接力賽車一樣。騎手們跨過河流,越過高山,沖破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直玩到大家盡興方罷。這種活動主要是鍛煉年輕人騎馬的本領和意志。
射元寶:射元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箭射元寶;另一種是用槍元寶。前者是自古相傳的選拔神箭手的娛樂活動;後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時候用箭射金葫蘆,後來改作箭射元寶。其方式是立一高桿,上端拴一橫木,把用紅綢布包著的元寶用細繩拴在橫木的一頭,用箭射斷吊著元寶的繩子。比賽者從百餘步外策馬飛奔,到五十步左右處向目標射箭。如射斷繩子,元寶落地,則可得元寶,並被人們稱為「神箭手」,以後這一活動改為步槍射銀幣了。
哈薩克族的「恰秀」:各個民族都有向人們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獻哈達、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薩克族在遇到喜事時,卻要撒奶疙瘩、方塊糖、水果糖、包爾沙克等,這種表示祝福和歡迎的儀式,哈薩克人稱之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薩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讓人們搶著吃,分享歡樂。草原上來了尊貴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歡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婦女來搞,這位婦女必須是年紀較大、兒子齊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眾愛戴者。人們相信由這樣的婦女來搞「恰秀」,會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則由自己人來搞。如在夏季第一次擠馬奶時,則要在擠馬奶的地點喝奶茶,並要邀請鄰居和親友們一起來喝。同時還要在馬駒頭上和拴馬駒樁子上抹些酥油,這時,由家裡的年長的婦女來撒喜食,以祈求人畜兩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種廣泛流行於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民間集體舞蹈,可由男女幾人或多人列隊成環形圓月狀共舞。舞蹈特點是兩人對跳,多為拍手、踮腳,自拍、互拍、自點、對點、雙雙旋轉,並排旋轉,換位旋轉,交換舞伴。節奏歡快,動作幅度較大,頗具美感,感染力強,且動作簡單易學,初學者十分鍾內便可掌握要領,半小時後便可成為熟練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薩克青年男女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每年草原上舉辦阿肯彈唱盛會時,經過一天的熱鬧,老人和小孩們都已疲倦,回氈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氈房裡舉杯暢飲,情竇初開的小夥子和姑娘們的精力仍然充沛未盡,他們隨著歡快的音樂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雙成對消失在朦朧月色之中……遊人可和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額爾齊斯河畔的篝火邊,盡情地載歌載舞。
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眾性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有朋友來臨,亦或在每年山花爛漫之際,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懷抱冬不拉,即興作詩,自彈自唱,這就叫阿肯彈唱會。它的形式與規模大小不一,有數十人,百人,乃至數千人,具有娛樂性和競歌性兩種,場面歡快熱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異、優美的民族風景線,若此時遊客親臨其境,一定會體驗到原始、濃郁的民族風情,流連忘返。
『陸』 小學生民族團結作文
團結互助――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歷史上的名人雅士對它作過詳盡的解釋,古往今來許多英雄豪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這種精神。在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團結互助始終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 現在,在校園里「團結」這個詞是我們天天都掛在嘴邊,僅僅是因為老師常教育我們要團結互助,敢問一句有誰是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呢?生活中人們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勾心鬥角,甚至因為一己之私間接地傷害到自己的朋友、親人,又有誰曾經想過要團結呢? 在」八榮八恥「中曾提到: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這句話深刻地教育了我,何為利何為鄙,何為榮何為恥。我們這個華夏民族一直本著團結互...
名族團結從我做起
揚民族精神,愛錦秀中華
翻開歷史畫卷,在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史里,有勤勞勇敢的人民,有優良光榮的傳統。有多少英雄兒女、愛國志士,為了祖國,為了正義,錚錚鐵骨,寧死不屈。蘇武牧羊,痴心不改;林則徐虎門痛擊侵略者;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食美援麵粉;方誌敏清貧一生,名垂史冊,他們的英名就是民族尊嚴的化身。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民族精神才代代發揚光大至今。
弘揚民族精神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把億萬青少年緊緊集聚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興則國家興,青少年強則國家強。讓廣大青少年了解中華歷史,強化國家意識,升華民族情懷,把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一代代弘揚光大,永世相傳。
一個祖國的建設不僅僅只靠一個人,要靠全國人民的智慧和雙手來建造,聽說過「三個臭皮蛋頂一個諸葛亮」的彥語嗎?連三個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頂一個諸葛亮的智慧,這不就說明團結力量大嗎?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建設祖國和弘揚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強了,所以,我們青少年弘揚名族精神的責任佔全國任命弘揚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們身邊不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嗎?如在1988年的奧運會上,我國乒乓球隊的隊員們戰勝了對方後,使我國獲得了參加奧運會以來的第一塊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為了我國的國球,這不就是在建設祖國嗎?還有就是在今年的奧運會上,在男子110米蘭冠軍劉翔在直徑跑道上戰勝了黑人,為我們全亞洲爭了光還為我國爭了光,這不也實在建設祖國嗎?……
是呀,祖國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所有的民族英雄們,你們是永垂不朽的,是你們用鮮血和生命才換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你們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我們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我們應該加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繼承這偉大的民族精神,讓民族精神在我們身上發揚光大。振興民族,振興中華,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我們要記住責任,發奮學習,努力拚搏,熱愛祖國,振興中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每件事情做起。要想長大後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我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國信念,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報國本領,培養優良品德,鍛煉強健體魄,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時刻准備著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強大和振興貢獻力量。
讓我們攜手共創祖國的未來,弘揚名族精神,愛我錦秀中華!
『柒』 小學三年級的少數民族怎麼寫作文90字
星期天,媽媽剛來想做飯源,就因為有事出去了,她走之前還交代了應該怎樣做飯。
媽媽走後,我馬上鑽進廚房開始做飯。水龍頭「嘩嘩」地和水盆吵起架,放出來很多水,小青菜一頭扎進了水盆,洗了個舒服澡。煤氣灶「噼里噼里」這時候,火苗「喇喇」地竄了出來。油「滋滋」地跳著舞,小青菜們跳進了鐵鍋,鐵鏟「叮叮」地翻炒著,像和親愛的鐵鍋兄弟打招呼。放入調料,我「鐺鐺」拿出盤子,把小青菜乘了進去,一盤香噴噴的小青菜就做好了。我把小青菜端到餐桌上,然後又鑽進了廚房。水龍頭雙唱起了歌,幾塊大排骨「呼通」一起跳進了水盆,「嘩啦嘩啦」我戴上了手套,伸進水盆,洗掉骨頭上的血。」砰砰砰砰」骨頭被砍成了一小塊一小塊。我端了半鍋水,放在煤氣灶上,開始燒,再把排骨放進去燒,放上幾根蔥,一些黃酒,一些鹽,一些醋,燒上半個小時。半個小時過去了,我打開鍋蓋,真是香味撲鼻呀!我把大腕拿出來,湯盛進去,端到了餐桌上,兩個菜燒好了。
「叮鈴叮鈴」門鈴響了,媽媽回來了,我和媽媽高興的吃起了飯。
『捌』 小學民族團結作文題目
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養育著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其他都是少數民族的。
你知道其他的民族為什麼是少數民族呢?
是因為。原因一:人數少,最多的才有幾萬人。原因二:民族的風情不一樣的,他們信佛、神之類的。你到少數民族拜訪他們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情,不叫說什麼就不說什麼。
絢麗多彩的服飾在少數民族裡,我們肯定常見吧。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飾,回族旗袍(女)袖袍(男)
我國南方比較濕熱,居住在這的少數民族,都喜歡居住在吊腳樓里。吊腳樓屬於干欄樓房,是山水之間的一種獨特建築。這種房子雖然不是很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的樓閣一樣。
元朝回族人扎馬魯丁,制定了《萬年歷》,在全國頒布實行;馳名中外的「雲南白葯」,是清代彝族人曲煥章根據民間秘方研製而成的。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你還記得這個曲子叫什麼名字么?對,叫《我愛中華》。這個曲子是讓我們中華民族和諧更愛自己的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民族更加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創造了一次次的飛躍和輝煌。
在我國,各個民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參與國家大事的管理。每年開春,五十六個民族的代表相聚在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商議國家大事。
我堅信無論在什麼時候,五十六個民族會緊緊相依在一起的。
『玖』 少數民族的作文
哈薩克族風俗
「哈薩克」翻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薩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時又是一個重要的跨國民族,總人口現已超過千萬。哈薩克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代,他們分布很廣,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歐亞大陸中心腹地,從阿爾泰山、天山向西直到裏海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都有哈薩克民族活動的痕跡。目前僅在新疆的哈薩克族就有12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一、文體娛樂
哈薩克族的娛樂活動,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其娛樂方式與騎馬、放牧、狩獵等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主要有賽馬、摔跤、叼羊、姑娘追、馬上角力等。據說叼羊活動起源於中世紀。當時,牧業上的狼害相當嚴重,牧民對狼特別仇視,一旦獵獲了狼,大家便一涌而上爭相搶奪,以此開心取樂。後來就逐漸由叼狼演變為叼羊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中得到的獎品,主人一般都不會占為已有,而是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分給親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薩克語「克孜庫娃」,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過「姑娘追」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節空曠、平坦的草甸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據說很早以前,有兩個哈薩克部落的頭人結成了兒女親家,在姑娘准備過門那天,來接親的人有意誇贊他們新郎的馬是最好的千里馬。新娘的父親聽後便說:「我女兒騎的馬才是最好的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們的馬能追上我女兒的馬,今天姑娘就過門,否則就改日再說。」於是比賽開始了。姑娘因為對小夥子早有好感,於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裝讓小夥子追上,借機進行交流和溝通,返回時她又讓小夥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後面追趕,結果把「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於是「姑娘追」就由此產生了。從此以後,哈薩克族有許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嬉戲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產生了好感,萌發了愛情,並結為終身伴侶。如今的這種活動已不再拘限於青年男女,有時一些結了婚的成年男女也會參與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雙方要年齡相近,因為這樣才可以隨意的做游戲和開玩笑。 關於「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隻白天鵝化為女子,和一位獵人結為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的由來。這個傳說反映了「姑娘追」這種馬上游戲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習俗。「姑娘追」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民俗風情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熱情好客的哈薩克姑娘會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共同參加這種馬上娛樂活動。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一種馬上娛樂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對抗性強、爭奪激烈、集勇猛、頑強和機智於一體的馬背體育競賽。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馬上運動。盛夏時節,牧場綠草如茵,草茂馬壯之際,牧民在休閑時,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叼羊活動。
摔跤:摔跤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體育活動之一,是一種力量和技巧的對抗性運動。每逢婚禮、割禮、周年祭祀都會舉行摔跤活動。馬上角力,又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活動的人分成兩組,一對一進行比賽,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誰能把對方從馬背上揪下來,或直接拉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
賽馬:賽馬是哈薩克族人十分喜愛的一項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賽馬有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美觀。一般用的是五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是成年人。賽奔馬也多用五歲以上的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多是十二三歲的男孩。在哈薩克族中,賽馬不僅是參賽者個人的事情,而且是關系整個氏族部落榮譽的事。賽馬往往在婚禮和重要的節日里舉行,而且經常是最後的壓軸節目,也就是說,賽馬一結束,慶典也就最終收場。
馬上角力:亦稱馬上摔跤,其方式是參加競賽的人分成兩組,一對一進行比賽。兩人比力量、比靈巧,看誰能把對方揪離馬背並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馬上即算勝利。比賽時有許多人圍觀,圍觀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選手獲勝,不時地為選手吶喊助威。
馬背拔河:兩個人騎在馬上,拉一條兩米多長的皮繩,中間地上劃一長綞為界,誰騎的馬配合得好,誰就可以把對方拉過界河。
騎馬搶布:這是哈薩克族年輕人鍛煉身體騎馬本領的娛樂活動之一。布長一米左右,顏色或紅或綠。開始時,先由一個小夥子拿著布騎馬飛跑,其他人乘馬尾追。被追上人發現快要被追上,必須迅速將布交給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後大家繼續追趕第二次拿到布的人。這樣連續不斷,猶如接力賽車一樣。騎手們跨過河流,越過高山,沖破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險阻,直玩到大家盡興方罷。這種活動主要是鍛煉年輕人騎馬的本領和意志。
射元寶:射元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箭射元寶;另一種是用槍元寶。前者是自古相傳的選拔神箭手的娛樂活動;後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時候用箭射金葫蘆,後來改作箭射元寶。其方式是立一高桿,上端拴一橫木,把用紅綢布包著的元寶用細繩拴在橫木的一頭,用箭射斷吊著元寶的繩子。比賽者從百餘步外策馬飛奔,到五十步左右處向目標射箭。如射斷繩子,元寶落地,則可得元寶,並被人們稱為「神箭手」,以後這一活動改為步槍射銀幣了。
哈薩克族的「恰秀」:各個民族都有向人們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獻哈達、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薩克族在遇到喜事時,卻要撒奶疙瘩、方塊糖、水果糖、包爾沙克等,這種表示祝福和歡迎的儀式,哈薩克人稱之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薩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讓人們搶著吃,分享歡樂。草原上來了尊貴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歡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婦女來搞,這位婦女必須是年紀較大、兒子齊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眾愛戴者。人們相信由這樣的婦女來搞「恰秀」,會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則由自己人來搞。如在夏季第一次擠馬奶時,則要在擠馬奶的地點喝奶茶,並要邀請鄰居和親友們一起來喝。同時還要在馬駒頭上和拴馬駒樁子上抹些酥油,這時,由家裡的年長的婦女來撒喜食,以祈求人畜兩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種廣泛流行於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民間集體舞蹈,可由男女幾人或多人列隊成環形圓月狀共舞。舞蹈特點是兩人對跳,多為拍手、踮腳,自拍、互拍、自點、對點、雙雙旋轉,並排旋轉,換位旋轉,交換舞伴。節奏歡快,動作幅度較大,頗具美感,感染力強,且動作簡單易學,初學者十分鍾內便可掌握要領,半小時後便可成為熟練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薩克青年男女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每年草原上舉辦阿肯彈唱盛會時,經過一天的熱鬧,老人和小孩們都已疲倦,回氈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氈房裡舉杯暢飲,情竇初開的小夥子和姑娘們的精力仍然充沛未盡,他們隨著歡快的音樂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雙成對消失在朦朧月色之中……遊人可和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額爾齊斯河畔的篝火邊,盡情地載歌載舞。
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眾性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有朋友來臨,亦或在每年山花爛漫之際,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懷抱冬不拉,即興作詩,自彈自唱,這就叫阿肯彈唱會。它的形式與規模大小不一,有數十人,百人,乃至數千人,具有娛樂性和競歌性兩種,場面歡快熱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異、優美的民族風景線,若此時遊客親臨其境,一定會體驗到原始、濃郁的民族風情,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