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屠呦呦敢於夢想,勇於實現的作文
初聞屠呦呦的人,都會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緣起《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意為鹿鳴之聲。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呦呦鹿鳴」的後半句「食野之蘋」,人們驚嘆於從取名開始,屠呦呦的命運註定要與這棵神奇的小草連在一起。
屠呦呦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葯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親眼目睹了民間中醫配方救人治病的場景。然而,我從沒有想到我的一生會和這些神奇的草葯關系如此緊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作為家中5個孩子中唯一一個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著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學陳效中回憶說,屠呦呦在班上不聲不響,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游,並不拔尖。
盡管成績並不突出,但屠呦呦還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調,即使是獲獎後,她都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在普通人看來,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個十足的「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麼停當。同學們見了後都笑話她。她家務事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陳效中回憶道。
雖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節」。但碰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會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堅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費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項目的時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兒才3歲,為了不影響研究,她把孩子交給老母親撫養。由於當時長期做實驗,過勞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看來,青蒿素這一高效抗瘧葯的發現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
⑵ 關於屠呦呦的作文700字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以表彰其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回所作出的貢獻。這是該獎項設立答65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大獎。
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像炸開鍋一樣,開始追蹤報道屠呦呦的獲獎背景,研究專業,以及生平記事。
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有多重要?
我們先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戰爭時期。當時作戰士兵常常被瘧疾所累,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多國政府都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瘧葯物的研發上,但都一籌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聚集北京,就瘧疾防治葯物和抗葯性研究工作召開了一個協作會議,就此啟動了代號為「523項目」的計劃。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盡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葯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葯葯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葯物。
⑶ 關於屠呦呦獲獎作文不少一千字
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專課題獲全國科學屬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⑷ 寫給屠呦呦奶奶的一封信800字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她的「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像。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千錘萬鑿出深山」,學習她的「鑽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葯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葯。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啟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如果沒有勇於探索的「鑽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習她的「悟勁兒」。屠呦呦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葯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出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草葯的《抗瘧單驗方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悟勁兒」,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首次採用乙醚低溫提取,如願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
「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她的「補勁兒」。大學時學的是西醫,畢業後進入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受過兩年半的「西醫學中醫」教育。西學中的屠呦呦在中醫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就在於她的「補勁兒」。不斷注入新知識,貫穿中醫精粹,形成了淵博的學識,才會到達「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雲遮望眼」,學習她的「敢勁兒」。屠呦呦專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與枯燥,勇於面對質疑,不為世俗所動,不圖「短平快」,終於站在科學的巔峰,接受全世界的矚目。
⑸ 高中作文 屠呦呦女葯學家800
俗語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又何嘗不是呢?
提到上面一句詩,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老師。我相信同學們都有許多話想對老師說,而我就有千言萬語想對我的語文老師王老師說。
現在我已經上六年級了,打從四年級開始,您就開始教我語文。一見您,高高的個子,龐大的身體,任何人見了您都得畏懼三分,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和您相處了一段日子,發現您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而是那麼和藹可親。作為一名新生的我,上課非常害怕回答問題,生怕回答錯了,會被您一頓臭罵。可在我的一次偶然回答中,您表揚了我。從此,我對自己逐漸有了自信。上課時總有我的那隻小手高高舉起。放學了,在回家的路上,您經常撫摸我的頭,指導我怎樣學習。老師,您知道嗎?您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話,都正在或將改變我的人生。
對很多同學來說,寫字都只當是完成任務,沒有多大意義,不把它放在心上,本來我也這樣認為。可是您教導我們:寫字不是在完成任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人從小就要把字練好,因為作為一名社會人員,連字也寫不好,將來在社會上是很難立足的。只要現在把字寫好了,就已經為將來成就打下了基礎。從此,我開始一筆一劃地認真寫字,發現寫字並不難,只需把筆劃放對位置,字就不會丑。經過長期的練習,加上你的不斷激勵,我的字在全班名列前茅。在接受您的教導後,我發現本來讓我們討厭的作文成了我的最愛。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有同感。隨著和您在一起時間的增長,我對您的好感也越來越深。在和您相處的這些日子裡您不斷給予我表現自己的機會,您讓我參加作文競賽,書法競賽和學校的優秀作品展等,讓我在比賽中茁壯成長。
⑹ 關於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的高中語文作文
答案:來青蒿素和雙氫青自蒿素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北京時間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⑺ 關於的屠呦呦作文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以表彰其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貢獻。這是該獎項設立65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大獎。
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像炸開鍋一樣,開始追蹤報道屠呦呦的獲獎背景,研究專業,以及生平記事。
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有多重要?
我們先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戰爭時期。當時作戰士兵常常被瘧疾所累,戰鬥力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多國政府都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瘧葯物的研發上,但都一籌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聚集北京,就瘧疾防治葯物和抗葯性研究工作召開了一個協作會議,就此啟動了代號為「523項目」的計劃。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盡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葯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葯葯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葯物。
國家對「523項目」十分重視,特設仿造西葯或製造衍生物、從中葯中尋找抗瘧葯、製造驅蚊劑等幾大課題組,組織了來自60多個研究機構和單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研發,這其中就有來自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醫葯協作組,主要從中醫角度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光調查收集這一個過程,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便篩選了2000餘個中草葯方,並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葯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葯方和380多個中草葯提取物。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來自一種菊科艾屬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它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但這個抑制率十分不穩定,甚至在後續的實驗中,抑制率顯示只有12%-40%。對此屠呦呦猜測,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濃度過低的原因造成的。於是她著手改進提取方法。通過翻閱古代文獻,特別是東晉名醫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她意識到常用煎熬和高溫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壞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溫提取後,研究人員如願獲得了抗瘧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後來,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實驗效果十分喜人。隨後,屠呦呦課題組深入到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瘧原蟲的患者身上試用之後,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對惡性瘧疾、腦瘧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之為「中國神葯」。「在人類的葯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如此評價發現青蒿素的意義。
屠呦呦因此被稱為「青蒿素之母」,並得到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的嘉許。
因為拉斯克獎還有一個「諾貝爾獎風向標」的別稱,人們便激動地預測,屠呦呦很有可能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中國人。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兩個美國人和一個法國人。雖然希望落空,但這也不影響人們給屠呦呦加冠另一個頭銜——離諾貝爾最近的中國女人。